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119《靜思妙蓮華》深心信解 長久恆持 (第1593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34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119《靜思妙蓮華》深心信解 長久恆持 (第1593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119《靜思妙蓮華》深心信解 長久恆持 (第1593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119《靜思妙蓮華》深心信解 長久恆持 (第1593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五 1月 19, 2024 9:56 am



月亮 在 周一 1月 22, 2024 11:37 a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34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119《靜思妙蓮華》深心信解 長久恆持 (第1593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119《靜思妙蓮華》深心信解 長久恆持 (第1593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119《靜思妙蓮華》深心信解 長久恆持 (第1593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五 1月 19, 2024 12:13 pm

20240119《靜思妙蓮華》深心信解 長久恆持 (第1593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菩薩行有大小:持大法恆不退,發大弘誓入群,深行菩薩為大;初發心之菩薩,初啟大乘法心,學行未深為小;山千仞初步起。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為入佛知見故深心信解如來法身,體解大道,深入經藏智慧海,法身慧命常住佛壽無量常住靈山說法。佛在靈山莫遠求—入佛知見共菩薩處。
⊙「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此經具載諸大菩薩,及諸聲聞眾深心信解,如從佛口說,親聞無異,則見大眾一時圍繞。
⊙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靈山會經談真實法,暢佛心懷,其體瑩潔,故雖在娑婆,如處琉璃。
⊙坦然平正:菩薩共處靈鷲山—聞法心坦然平正:心無異念所以坦然。如所教化,心無艱險,故曰平正。
⊙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堅固正法守規戒、持律儀,名曰金繩界八道,閻浮檀河所產之金,其色最上。
⊙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於林中最大;提:名洲。此洲上有此樹林,林中有河,河底有金沙,名閻浮檀金。
⊙以金繩為界,分八正道法,今知齊律儀戒為限。見八正道時,名見法體。

【證嚴上人開示】
菩薩行有大小:持大法恆不退,發大弘誓入群,深行菩薩為大;初發心之菩薩,初啟大乘法心,學行未深為小;山千仞初步起。

菩薩行有大小
持大法恆不退
發大弘誓入群
深行菩薩為大
初發心之菩薩
初啟大乘法心
學行未深為小
山千仞初步起

用心體會、了解。菩薩有大有小,不是分別的大小,是他修行有前後,先發心入菩薩道,就是比較資深,後發心入菩薩道,那比較資淺。還有,有人一發心,就是發大心、立大願,就這樣行入積極的菩薩道,對眾生付出殷勤,一心精進沒有懈退,這就是大菩薩,也就是資深菩薩。

也有發弘誓願入群,那就是入人群,他「深行菩薩」,又是久、又是發心,又是從來不曾有退轉過,這真精進者的大菩薩,所以,長久以來,自作教人作、自利利他,永遠都輔佐佛在度化眾生,來來回回,時間長久,一直一心一志行在菩薩道上,這都叫做「大菩薩」。

也有「初發心之菩薩」,資歷淺,才開始。既發心了,將要學行,但是凡事都是小心、有顧慮向前走,這就是新發意菩薩,開始在學了。不論是心、身,他都願意用心付出,卻是對自己,還沒有很有十足的信心,卻是願意去用心學。這就是初發心的菩薩,也是初啟發起來,要發大乘心。過去已經在修行,獨善其身,現在聽佛所說法,感動了,已經啟發了大乘心,開始準備要身體力行,在大乘法中,這也還是「小菩薩」,因為現在才在學。

不是在年齡,有的年紀比較大了,過去信的是獨善其身,我修我自己,我要了斷生死,所以我不管別人,我就是管我自己。後來聽法、了解,時間同樣這樣過,這樣過的時間,利益自己也是用時間修。利益自己兼幫助他人,同樣這些時間,同一個時間可以兼修兩項;為他,開始在幫助人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修自己的行,一心無二用,當我發一個善念、愛心,才有這個行動可以去幫助人,這已經發這個善念、愛心,開始就是利益到自己。因為我們的心,首先發念,這個先發善念,這就是我們自己,在修行的第一念,同時這個動作若利益他人,這樣不就是,同一個時間修兩項呢?這了解,這種信解行大乘法,現在才開始在學,年齡不論他是多少,總是行大乘法那一念開始,那就叫做菩薩,這樣也是算「小菩薩」,年紀大了,才開始學利益他人。所以,發心深淺。

就像我們受戒,早期受戒,而他年齡沒有很多,不過他的戒蠟,他多了,因為年輕就受戒。有的人年紀大出家才去受戒,那戒蠟就比較淺,所以在戒蠟來說,不論年歲,老修行者受戒為準。但是在「人」來說,敬老尊賢;但是在「法」來說,要「以戒為師」,也是「以戒為尊」,受戒深,那就是老戒,他比我大。這道理一樣,發大乘心有前後,所以資深叫做「大菩薩」,資淺叫做「小菩薩」,發心很重要。

就是佛在世之時,波斯匿王來見佛,恭敬尊重佛,聽佛說法心生歡喜,就向佛陀請求:「佛啊!請佛陀答應我,三個月的時間,我願意,要三個月之內,全都由我來負責。」佛陀接受了。波斯匿王他很歡喜,三個月之中,全面供養僧人,凡是出家他就是供養。莊嚴地方、莊嚴道場、四事供養,三個月平安過去了。波斯匿王圓滿了這場供養,歡喜了,圓緣之後就來見佛。向佛感恩,「讓我成就這三個月,供佛僧的功德,我這三個月功德應該不少!」就這樣,向佛這樣說。

佛陀就告訴他:「波斯匿王,千萬千萬就不要說,你這三個月的時間,你的功德很大,不要從你的口中、內心,來顯耀你的功德大。」佛陀這樣重複再說。

波斯匿王就請教佛陀:「為什麼呢?怎麼不能從我起心來說話?這三個月我很歡喜,我完成這樣的功德!」

佛陀再一次又警惕他:「既做過的事情,就不要在心裡計較功德,計量,計量功德。」

「為什麼啊?」又再問。

佛陀就說:「你要知道,人生過去累積的無明、因緣,是長時間在人間,不斷在人間,即使聞了佛法,也就要不斷信解佛法在心,也是要不斷累積。過去已經長久的時間,長期在人間,長期受人間的因緣重重疊疊,這個緣還是要再繼續緣。因為過去的因緣很成熟,現在所造作的未來緣,分量還少,不要去計較。現在在付出,那就是本分事,啟發你的信心、你的信解,這是本分事來付出,不要去計量現在做多少。順因緣的過去,也就要把握因緣在現在,造就於未來,不要用計量的心,一直計量,功德消退啊!因為你現在的邀功,心就已經起了貪著、無明的念,現在所做不是從內心,是為了要求得,不是一念的善心從內心啟善,所以不要計量。」這是佛陀用很淺顯、很精誠,很精、很誠意,向波斯匿王這樣說。

在這當中,迦旃延就開始起來,就當場見證一件事情。迦旃延就說,是啊!當他修行之後,也已經,經過佛陀的開導、指示,這麼長的時間修行,也已經不論是佛陀的教育、自己的內心體解,已經知道,在那個過去三十一劫前。三十一劫前是很長久了。在那個時間,有一尊佛,出世在他方,在世間化度,名叫做飯式詰如來,那當中,有一位叫做純黑奴。「純黑」是名;奴役就是卑賤的人。他說,這位卑賤的人見佛歡喜,很感恩有佛出現人間,也同樣聽佛說法,信解甚深,所以也是這樣,勇於去做工等等、等等,用長久的時間供佛。不敢計量,就是一心一志信解、供養,就是這兩件事情,向佛沒有其他的念,就是信,信解,信佛的德、解佛所說的法。所以信解,用至誠的心來供養,沒有第二個、第三念,所以這樣終其一生,從這樣開始,生生世世保持著這個識,意識,就是啟發善心的意識,求佛法的心真誠懇切,生生世世就是在人群中,生生世世就是親近善知識,生生世世,依照信解、供養這個心,這樣在付出,已經是三十一劫了。現在見佛、受法,也是信解,也是身心供養。

這是迦旃延對波斯匿王,在佛的面前,迦旃延這樣見證來分享,這是佛的時代。是啊!迦旃延是這樣,佛在為波斯匿王,這樣非常的精誠,向波斯匿王很坦白的教誡:「你做了之後,過了就好,不要計量,就是付出。要知道,人就是這樣,生生世世那個習氣,因緣還是很長,不要為現在,初發心,開始才做而已,就在計量功德,就認為:這樣我現在功德很大!千萬不可說、千萬不可計量。」這是很坦白的告誡,告訴他,這樣警誡波斯匿王。因為這樣,迦旃延尊者他就這樣站起來,見證自己三十一劫前的過程。

這個場面多麼的溫馨!就像修行心得分享。在家的弟子行淺,就想要求功德;出家弟子長久以來,已經,有經過力行,所以他很沉著,這樣來說他們過去修行。不是今生此世而已,還是過去生無量世的時間,三十多劫前,這樣的過程。所以我們就知道,學佛是初發心,那個心都有比較、計量。時間沒有多長,他就有這樣的計量,這就是信解未深,還未深心信解,所以就有這個計量、貪著。菩薩就是要很長久的時間,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深心信解,這過程中,這樣得來的。菩薩還是無窮盡的時間,要再身體力行,六度萬行,要到佛,與佛同等,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必定到空為座。

「學行未深為小」,就像我們在爬山一樣,山有千公尺,開始要到山峰上去,也就要從初步開始。臺灣玉山說很高,也是要從第一步開始。所以要一心向前才能夠到高峰,不是走一步在那裡算一步,就要沒有算步,一心前進,這樣才有辦法到達。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深心信解」這個意義,所以我們要用心!時間很長,我們要體會如何的長、如何修。

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

阿逸多
若善男子 善女人
聞我說壽命長遠
深心信解
則為見佛
常在耆闍崛山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這是前面所說,佛陀叫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知道吧!「善男子、善女人」,除了出家眾,還有在家眾,靈山會上四眾弟子具足,在靈山會上,佛陀以阿逸多來作代表。要了解,這些人要深心信解。這幾天都一直在告訴大家,「深心信解」,心要顧好,一心一志。相信了,要用心聽,聽出法的意義出來,有道理的法,我們要拳拳服膺,好好把握、記憶、守住這個法,這叫做「深心信解」。這樣有這分心的求法,自然就「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這樣我們就好像已經與佛同住,共住在那個地方,看佛在那個地方在為大眾說法。

我們前面說,長時間促為一念,同樣的道理,「啊!我想到了,五十多年前(1966年),因為這樣的因緣,起一念心,所以功德會,克難功德會從這樣起。」想,這也就是事隔五十多年了,這時候在與大家說話,忽然間長劫促為一念。說到這裡,這念就回歸到五十多年前,多少的事情、很多的故事,一時就集過來,腦海中的記憶。這就是信解。這個歷史,為時代作見證,不是只有我說,在那個時代,同時同心志,同時同做的老菩薩還有存在。雖然有凋零,但是還有存在的人,還有同心、同做、同修行,這就是能夠做見證。那個一念間能夠容納多少人!那個一念間能夠多少人,同時能夠發這樣的心願,能夠這樣不斷不斷這樣累積。

想,這就是緣一念,一念能夠千萬劫,能夠法脈相傳,從那一念間,一直這樣,一直延續下去,這不就是長時間是從一念起。過了長時間,回顧過去,那也是回歸一念。所以「信解」,法,道理是這樣,不是執著在我現在說多少,就是告訴你多少。所以我們一直說「無量」,無量的觀念,那就是這樣,腦海中,我們要去體會,信實、無虛,就是這樣過來的,所以我們要體會、了解佛說法的意。你若了解佛說法的意,我們現在聽這樣的法,就如同從佛口說出來一樣,就像我們與佛同世,佛在說法。這個法就是那個法,道理就是這樣,經千萬古而不變,法永遠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現在學佛,就是要學佛他的知、見。佛的教法,就是要讓我們入佛的知見,既說出來的法,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不只是要讓我們知道,還要讓我們看得到:菩薩道就是這樣走、菩薩道就是這樣修。不只是你看得到,你還能夠身體力行,同樣進來是這樣做、這樣修;這樣做、這樣修,自己深心體會到,這叫做見理。因為我們有感受到,原來付出,教人做,他也在做,他也在感受。這是我們自己起一念善心,同時引別人也一起做。我做,我感受;你做,你感受,我們彼此有感受,同行菩薩道,這就是入佛知、見。

為入佛知見
故深心信解如來法身
體解大道
深入經藏智慧海
法身慧命常住
佛壽無量
常住靈山說法
佛在靈山莫遠求
入佛知見共菩薩處

我們「知」是了解,「見」是深心深入。看了,看得到你就做得到,這佛的知見,這個知見,就是要從深心信解如來法身,我們要很用心,去相信佛所說的法。你有相信,你才能夠入;進去,你才看得到;看得到,你才懂得做;做得到,你才真有感受。這個感受到,那就是佛的法身;道理我感受到,這法身,道理就是這樣,自然我們就體解大道,就是要這樣行、這樣學、這樣做。

所以,我們還得,「深入經藏智慧海」。三皈依之中也是,經藏之中有無量數的法,讓你浸潤在這法海中,對人觸事,我們很快就能會合到那個理中,「應該這樣做,應該這樣安排」,不會受人、事、物所迷惑,這叫做智慧海。因為你已經入經藏了,同樣對人觸事,你的見解跟一般的經驗是不同,因為有深心信解過,已經深入經藏,入智慧海,這叫做「法身慧命常住」。

我們這個智慧是永遠的,所以叫做「轉識成智」,不是經驗而已,我們已經變成智慧,轉經驗為智慧,已經是智慧,智慧,那就是常住。將來我們能夠來來回回,沒有那個凡夫貪念的習氣,有的是使命,要投入人群,沒有貪念在世間,是用慧命入人群,所以叫做「法身慧命常住」。所以,佛的法身慧命也常住,所以「佛壽無量」。佛還是永遠住在靈鷲山,因為靈鷲山是佛陀暢心懷,暢他的本懷來說《法華經》。《法華經》是佛陀成佛之後,已經四十多年來,開始暢演本懷,很歡喜說出他要說的話,這叫做「暢演本懷」,這是佛的慧命。

所以這句偈,「佛在靈山莫遠求」,大家都會念,「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每個人都有,「好向靈山塔下修」。這只要你入佛知見,深心信解,我們常常就是共菩薩志,我們還是與菩薩常在一起,同時在靈山,在聽佛說法,同樣的道理。這就是我們的心念。

所以,接下來這段經文就這樣說:「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

共大菩薩
諸聲聞眾圍繞說法
又見此娑婆世界
其地琉璃
坦然平正
閻浮檀金以界八道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佛陀在靈鷲山,這個地方還有很多大菩薩,大小菩薩都有。資深的菩薩以及新發意菩薩,都共在這個地方,尤其是聲聞、緣覺,全都圍繞在這個地方,在聽佛說法。我們若深信解,不只是相信佛在靈山,我們還相信靈山會上菩薩是很多,不可限量;就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過去、現在、未來,發心都是在這個地方,這我們要相信。因為法隨時都在,靈山永遠在我們的心頭,這佛法不斷。人間,在道理上的人還是很多,所以「共大菩薩、諸聲聞圍繞說法」,就是這樣在那裡圍繞,佛陀為大家說法。

共大菩薩
諸聲聞眾
圍繞說法:
此經具載諸大菩薩
及諸聲聞眾
深心信解
如從佛口說
親聞無異
則見大眾一時圍繞

意思就說,「此經具載諸大菩薩」,它所記錄下來的,所寫的是很多。還有菩薩,還有聲聞等等,人人都已經是深心信解。到佛說《法華經》這個時段,到現在要入佛知見這個時段,已經人人深心信解。所以「如從佛口說」,這個法,就是佛的聲音,佛口來說法。「親聞無異」,人人都親自聽法一樣,就如在靈鷲山那個時代。「則見大眾一時圍繞」。我們若有這樣的心境,深心信解,人人都是在靈山,靈鷲山裡。「入如來室」,這段就是「入如來室」的意思,與佛同住共世,在那個地方聽佛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

又見此娑婆世界
其地琉璃:
靈山會經談真實法
暢佛心懷
其體瑩潔
故雖在娑婆
如處琉璃

又再看到靈山會,講經的地方,佛在「談真實法」。在那個地方,靈山會,很莊嚴的道場。我們有看到那個靈山,雖然現在的實景,去朝聖的人,去取景,將整個空中的,這樣將它攝影下來,傳回來。其實講經的地方不大,卻是它周圍環境美,那個靈鷲山。「靈山會經」講經,「談真實法」。「暢佛心懷,其體瑩潔」。這是在靈山會,佛陀把握這個時候,他將他的內心,成道之後,第一念想要表達的法,但是四十多年了,根機還未成熟,所以隨機逗教。現在根機成熟了,機緣已熟,機與因緣就是這樣,所以佛陀就開始暢演心懷,暢演佛的本懷,想要說的話,現在終於全都說了。

這個法「其體瑩潔」,很乾淨,這些法很乾淨,是精魄的法。聚精、凝魄起來,這叫做「瑩潔」。所以,「雖在娑婆,如處琉璃」。不論娑婆世界多穢濁,就是佛講經的道場,那個地點,就是大家的心境,都很乾淨。所以,「坦然平正」,就是大家的心也是這麼的坦然。

坦然平正:
菩薩共處靈鷲山
聞法心坦然平正
心無異念
所以坦然
如所教化
心無艱險
故曰平正

菩薩共處靈山會,這麼多的菩薩都在靈山。「佛在靈山莫遠求」,就是在靈山,再縮近一點就是如來室。我們已經都入如來室了,這就是一念。我們的一念間充滿如來室,與佛同處,這就是時間沒有距離,地理也沒有距離,原來在我們的一念間。所以,「聞法心坦然平正」。我們的心很坦然,很平,心平氣和,很正;正就沒有偏差。所以,「心無異念,所以坦然;如所教化,心無艱險」,心沒有艱難,也沒有多麼險。其實靈鷲山,我們若看那個靈鷲山說法臺,周圍的那個坡度很陡,卻是在這個地方心坦然。經典浮現出來,只要心坦然,就沒有艱險。其實,那要上去也是要爬山,車是無法到達。總而言之,只要我們的心平坦,這周圍就是平了。「閻浮檀金以界八道」,這經文之中,那就是這麼平坦,用這樣來形容那個道場。

閻浮檀金
以界八道:
堅固正法
守規戒、持律儀
名曰金繩界八道
閻浮檀河所產之金
其色最上

道場的境界,其實是心靈道場的境界,那就是「堅固正法,守規戒」。我們人的心,已經聽法聽那麼多了,道心應該堅固了,正法已經注入我們的心,我們守規戒了。所以,「持律儀,名曰金繩界八道」。我們的心,已經是這麼的道心堅固,我們的方向是那麼正確,我們的生活守規律儀,我們都規矩守得很好,所以叫做「金繩界八道」。用繩索,這繩索是金的,將它界(成)這八條路,「界八道」,叫做八條通了。我們現在用道路來說,守規則,這就是要像這樣。所以說起來,閻浮檀金,「閻浮檀」是什麼呢?

閻浮:樹名
其林茂盛
此樹於林中最大
提:名洲
此洲上有此樹林
林中有河
河底有金沙
名閻浮檀金

「閻浮」就是樹。我們這個南瞻部洲,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人間世界,在有這樣的地方叫做「閻浮」,而這個地方用這個樹來代表名。這棵樹是這南瞻部洲的樹王,而且樹木不是一棵,是一片林,都叫做「閻浮樹」。在這個閻浮樹很旺盛,這麼旺盛的閻浮樹,其中有一棵樹很大棵,所以將這個地方,就特別將它立為一個洲,一個洲就是一個島。這個島有這樣的這片林,這片林的林中有這樣的大樹,所以稱為「南瞻部洲」,這叫做「閻浮」。這樹的樹林裡面有一條河,這條河的下面有金沙,金沙,我們常常看到印度,他們在河裡篩沙,這條河流下來的沙,裡面有含金,這就是這樣得名。所以叫做「閻浮檀金」。這就是很有價值,黃金很有價值,所以,用這樣做繩子,來「界八道」。所以,「以金繩為界」。分為「八正道法」。

以金繩為界
分八正道法
今知齊律儀戒為限
見八正道時
名見法體

我們修行者,需要有這個「八正道」。八正道,大家應該知道,我們要持律儀戒,這個八正道要齊整下來。「三十七助道品」中,特別就有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業……等等,這全都在這其中,就是要有這樣的行為,這個戒律、律儀在內。這就是我們這個地方修行,我們的心境必定要,時常要有的道理存在。

各位,學佛,真的不是三言兩語,我們就能夠很清楚,我們必定要深心信解。我們深心,要長久恆持,不是「我聽很多了,我懂很多了,我做很多了。我做多少,我就來計量」,不是!這是我們的使命,做就對了。

波斯匿王以為三個月供佛僧,他已經做很多,佛陀的教誡,真誠教誡,那就是不要計量,因為人總是來來回回,過去的人生,未來很長久,一失念了,你這樣一直計較下去,就是容易消除了,煩惱存在,真正修行道法就會減少,菩薩就是要一念純真的心。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4月6日~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20240119《靜思妙蓮華》深心信解 長久恆持 (第1593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