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124《靜思妙蓮華》虔敬受持 是真供養 (第159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3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124《靜思妙蓮華》虔敬受持 是真供養 (第159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124《靜思妙蓮華》虔敬受持 是真供養 (第159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124《靜思妙蓮華》虔敬受持 是真供養 (第159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三 1月 24, 2024 9:52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3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124《靜思妙蓮華》虔敬受持 是真供養 (第159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124《靜思妙蓮華》虔敬受持 是真供養 (第159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124《靜思妙蓮華》虔敬受持 是真供養 (第159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三 1月 24, 2024 2:22 pm

20240124《靜思妙蓮華》虔敬受持 是真供養 (第159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佛在舍衛國祇園,為波斯匿王說法,王即請佛及供僧,夏安居三月供養,及供給所須衣被、飲食、臥具、醫藥,故云四事供養。
⊙「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有是經處,則為是佛法身塔,所以不須為我復起塔寺。
⊙經:是能詮一切諸諦理,塔:高顯即顯德之義,故不須起事相塔。
⊙實相是所詮,即法身舍利,故不須安生身舍利。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念念善心,不可計算,心與法合,其心不二,名之為僧。四事:謂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
⊙深心信解,虔敬受持是真供養,所以不須更造僧坊,及辦四事、供養僧眾。
⊙「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 若善男女讀持此經,所以下徵釋。
⊙為已起塔、造立僧坊:是已起造佛之寶塔,既開顯已菩薩聲聞同一實道,根無大小皆住其中,即是僧坊。
⊙供養眾僧:念念修敬,即是供僧。

【證嚴上人開示】
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這叫做四事供養,佛在舍衛國祇園,為波斯匿王說法,王即請佛及供僧,夏安居三月供養,及供給所須衣被、飲食、臥具、醫藥,故云四事供養。

四事供養:
飲食、衣服
臥具、湯藥
佛在舍衛國祇園
為波斯匿王說法
王即請佛及供僧
夏安居三月供養
及供給所須衣被
飲食、臥具、醫藥
故云四事供養

這段文很白話、很清楚,這叫做「四事供養」,四項,那就是「飲食、衣服、臥具、湯藥」。這是人生,人人所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出家、即使修行,哪怕是佛,他的僧團,人人也沒有離開這四事。這是生命,在人間必備的「四事」,日常生活沒有離開。

就是佛在世之時,他一個時機就是在舍衛國,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國家就是,波斯匿王所統領的。所以佛陀在這個地方,波斯匿王信奉佛法,他很尊重佛、信仰佛,時時請佛說法,從佛法治國。這是那個時代,這舍衛國佛法很興盛,所以佛陀為波斯匿王說法,這是時常都有,波斯匿王時時在佛的座下,來聽佛說法。波斯匿王為了要盡心供養,願意三個月的時間,請求佛陀,所有的僧團,不用再出去托缽,安心修行。這三個月的時間一切四事供養,由波斯匿王全部來付出。三個月很安心,這樣安心修行,四事供養很充足。佛陀說法利益眾生,供應修行者充足的法喜,波斯匿王、大臣,也時時來列席聽法,這四眾皆大歡喜。

大家讚歎波斯匿王,完成了很大的功德,波斯匿王也很歡喜、很得意,能夠看到佛法昌盛在國家,人民求法心很殷切,也信受奉行,這樣聽、這樣接受,落實這樣的生活。尤其是時常來沐浴法流,很歡喜,一直在佛的佛法中,心身豐富、輕安。所以不知覺就向佛陀,展現出了他,心的歡喜,他,心的得意。波斯匿王來向佛就是這麼說:「我完成了這段功德,我很歡喜,真的是功德無量!」一直就是這樣來表達。佛陀就制止他:「不要一直說,你這樣的供養功德很大,不要一再展示你的功德大。」卻是波斯匿王還是覺得:「我就很歡喜,我是真的覺得歡喜、輕安,大家也這麼說,我成就這場的功德」。佛陀再度制止。這是很少看到。佛陀以往人家若來供養,佛陀自動就會為他祝福,但是這次就是波斯匿王,自己展現:「我很歡喜、功德很大、一切圓滿」,佛陀就一再制止。

理由就是這樣告訴他:「凡夫輪迴在人間,生生世世,這煩惱無明累積,要不斷去除煩惱,要時常造福人間的因、緣。要長時間,不是一段因緣就是很大,其實過去因緣更多。所以,就是在無明惑念中,掩蓋掉了一切的功德,因為這種顯耀著自己的功德,這也就是無明之一。」所以付出,意思就是付出要無所求,用很自然的付出,無所得的心念、無所求,這樣去付出,這是自然法則。所以,不要一直心留著,想這是功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不要一直在那個地方,掛念著你這樣有多少功德,計較、校量。」這是佛陀用真心教育這位國王。

所以,我就會想:真的,人間菩薩歷久以來,慈濟,慈濟人走入菩薩道來,付出無所求,不論時間有多長,大家就是做就對了,做得很歡喜。「感恩哦!讓我們有機會,感恩哦!」彼此感恩、互相感恩,因緣會合共同來完成這件事情,完成了,這樣互相感恩,有這個機會來利益人群、付出。所以,這樣過去就沒有了,反正做得很歡喜,滿心歡喜、感恩,這叫做「三輪體空」──沒有我做多少的量、沒有我是為什麼人做、沒有限量,沒有衡量,一直計較我自己做多少。這三項都忘記,反正我做就對了,這叫做「無量無相」;無所求,付出、做就對了,這樣叫做三輪體空。這「三輪體空」,也就是佛陀教育我們,如何去捨煩惱方法之一。該做的一定要做、該修的一定要修,身體力行,做就對了,這是我們這樣才沒有掛礙。這是佛陀他的教育。真正感恩的,彼此感恩的心是最歡喜的心。

就像一群我們的慈誠隊回來了,期待師父為我們祝福!我們新店,我們的醫院前面那個廣場,進出的路已經多年了,過去所鋪的,進進出出的車子很多,那個路也已經受損了。希望動員慈誠隊,將那個入口的路,將醫院外面那一大片的路,希望重新再鋪設,希望師父答應,為我們祝福。」我很感動,也是非常的感恩。慈濟不論是「希望工程」,從九二一(地震)開始,連接多少呢?尤其是我們幾個醫院,凡是動到土木工程,無不都是慈誠菩薩動員付出。

尤其是醫院蓋好了,他們還是守護著,守護在護法。就像(2017年) 靜思堂,臺北(新店)靜思堂,與醫院這段的路,橋又重新修整,也是他們說:「看看,師父,想要向師父討工作。」「是什麼工作?」他們就說:「發現到靜思堂與醫院,我們那個過路,那裡有一座橋,那個木造有哪裡被蛀掉,有哪裡不平,我們想要將這座橋重新再造,讓進出的人安全,患者若在那裡散步也安全。」很感恩,這樣他們也是動員很多人。氣候很熱,他們還是搭起帳棚,慈誠、委員合作。委員就是顧茶水,照顧大家的香積、茶水。這樣幾個月的時間,慈誠完成了那座橋。「感恩哦!感恩師姊,照顧我們這群的慈誠隊。」師姊也「感恩哦!感恩師兄這樣鋪橋、造路,讓大家安心散步、安心過橋、安心觀景觀。」這互相感恩。景觀造得美,心靈的境界,那分輕安、歡喜更美!

就像我們幾天前說,「寶樹行列,諸臺樓觀」,那景觀很美。其實那些景觀美,都是要人心的美,去將它建設完成。人間的境界,佛智慧法身的境界、慧命的境界,完成這有形形象起來,世間有形、有相,無不都是人的這個心,那個智慧完成。一般的社會,那就是常識;在佛法中,是運用智慧。一般的景觀是為利益、享受;佛法的這個景觀,是在修行中心靈的智慧。所以,「轉識成智」,不是為利益的工程,那是「智慧工程」,付出無所求,所想的是要如何讓大家平安,讓大家能夠安全進出。境界、景觀,也得要造得美。這不是有什麼樣的營利行動,這叫做「智慧工程」。無所求,不是為了世間營利,只是為人群所需,所需要,無所求的付出,成就一切。醫療的建設是這樣,而教育的建設也是這樣,這就是無所求付出,這是這群菩薩。所有的有形利益人群,無不都是這群慈濟人,智慧、愛的力量付出,這真的是「慈悲喜捨」,為人群造福,為人生所需要來建造,付出是無所求,這是歡喜。

付出是捨,所以「慈悲喜捨」,來行「六度萬行」。所以,這就是菩薩修行的境界,是無所求,這就是「四事」很重要,對人間所需要全部供養、全部付出。佛在世的時候,波斯匿王的「四事」,他還有名相。佛陀在那個時代,當面警惕、教育他。我們現在,慈濟人都是一直,都是這樣做,稱讚他們:「感恩哦!真的是造就功德。」他們就會說:「沒有、沒有!師父,這是我們大家要感恩,給我們機會。」這是平常,師父與這些弟子的對答。若讚歎他們:「你們真正功德啊!造就功德。」他們就說:「沒有、沒有!那是大家,要感恩師父給我們機會。」這種很自然的對答,永遠就是這樣,不居功,但是很發心,甘願付出。這是讓我常常都是很感恩。

這是波斯匿王,他,佛在世的時候,能夠親自供養佛。但是還有另外一位叫做阿育王,譯作「無憂王」,這位,那就是在佛滅度後,差不多是百年後,那個時候阿育王出現在人間。在過去,就是佛陀的時代,很多小國立城為國。佛陀所走過的都不同的國家,在佛經之中很多,很多國家。但是百年後,阿育王出現之後,一段時間,當然也是一段,經過了慘烈的時代。阿育王種種的因緣,開頭,他也是信婆羅門教,但是那段時間歷史的背景,親人或者是和國與國之間,也是經過了一場再一場,那種殺戮、戰亂。一直到某種因緣,阿育王他總是皈向佛法了。

所以,皈向佛法之後,他完全醒悟了,過去的非,不對,真的是很大的錯誤。現在轉變過來修慈悲行,就開始施仁政了,成為一位仁王,好樂佛法、求佛法,所以他一直就是要供養。他很願意供養,任何高僧、任何出家人,他都是歡喜供養。建很多寺塔,很出名就說,建八萬四千的大寺,與很多的寶塔,也是八萬四千寶塔,就是寺與塔建很多。甚至發心弘揚佛法,一直都派遣那個傳教師,出去國外去傳佛法。那段時間孔雀王朝是佛法興盛,全印度都統一了,在阿育王的時代,所以阿育王為佛法做很多事情。

所以,波斯匿王是逢佛世來供僧。他也是四事供養。而阿育王呢?他是佛滅度後,一百多年後的時候,他為了要興佛法,興盛佛法,所以他是佛法中的大護法,蓋的寺廟實在很多。這就是阿育王的時代。所以我們要了解人間無常,一切都是一個因緣。波斯匿王在佛的時代來護法,而那個時代,古印度的文化,那就是各自為王,所以波斯匿王能夠統領,那個範圍也有限。不過,他那分的信仰,讓他統領的國界,也是人民都信仰佛法。可惜國土不大,統治的地方有限,所以佛法興盛,是在不同的國王的領土裡,這樣一塊一塊,佛陀說法有的國王根本就不要接受,有的國王受佛教化。因緣,在那種的時代。

所以佛滅度之後,佛法無法很興盛,是阿育王,經過了一段歷史性的大動作,整個印度統治起來,所以他大力推動佛法,多建塔、蓋寺。所以,這時候有很多遺留下來的,那個遺址還有,這是在那個時代真的建設不少。現在去朝聖的人,還可以看到阿育王時代所建的,這遺址還有,這就是時代不同。國王有大威力之時,擁護佛法,佛法就能夠很昌盛。尤其是他不斷派人出去傳教,去弘揚佛法,實在是很不簡單。雖然佛滅度後,一百多年後佛法再度興盛起來,可惜時間一直到現在的印度,已經又回歸到還是信仰複雜,無法佛法興盛,只是留著觀光的地點很多,這樣而已,真的很慨歎。眾生共業,無法將佛法這樣很完整,這個興盛的時期這樣留下來,所以人人都要有責任。

來,我們來看,因為四事供養,大家大概稍微知道一下。看前面的經文:「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又復如來滅後
若聞是經而不毀訾
起隨喜心
當知已為深信解相
何況讀誦
受持之者
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這就是佛的慧命法身,因為我們有信解,深心信解這個法。《法華經》是佛的全身,所以佛的全身我們完全信解,這個法完全信解,就如同頂戴佛的全身在頭上,叫做「頂戴」。我們時時心腦中就有這樣的法,在我們的內心,就是佛的慧命,也是入我們的心來,我們已經入佛知見,就等於頂戴佛的全身一樣。

下面接下來的經文就這樣說:「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

阿逸多
是善男子 善女人
不須為我復起塔寺
及作僧坊
以四事供養眾僧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這段經文也要用心來了解。那就說,「阿逸多!」。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包括四眾,除了出家二眾,還有在家二眾,追求佛法者,都能夠稱為善男子、善女人。就說,這些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

阿逸多
是善男子、善女人
不須為我
復起塔寺:
有是經處
則為是佛法身塔
所以不須為我
復起塔寺

只要有經的地方,有這部《法華經》,這《法華經》就是佛法的身塔,是佛的全身。我們前面就說,《法華經》乃是佛的全身。佛的全身就是慧命,佛陀的真諦道理,智慧的生命就是在這經典之中。

因為佛陀是暢演本懷,成佛就是為了要告訴大家,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具如來藏。我們的如來藏藏在哪裡?第九識之中。我們平時都是第八識,大家的造作回歸到第八識。這個八識是帶著無明煩惱,它沒有去造作,就是無明煩惱的習氣,這個心起意了,就身、心、口去造作業。完成了,回歸第八識,就好像一個倉庫一樣,你的作業回歸到第八識。「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將來這個藏識,就是我們再帶到來生世,因緣果報的種子,回歸在第八識中,帶著第八識的種子再來生來世。

而我們明明如來藏,就是藏在最清淨第九識,不受污染。佛陀就是將這個識的門,一道一道打開了,最後第九心門開了,與天體合而為一,如來藏一切的真理會合,覺悟了,這就是佛,成佛了。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個如來藏性,我們還在外面,在外面的第八、七、六、五、四識,這樣一直就還是重重無明識,還在造作。所以要到清淨無染,好像還有一道門。所以,我們前面一直說,「五波羅密」,最後一道智慧波羅密還未開,所以我們要努力。而這道智慧的門要如何開?需要深心信解。只要你深心信解,這心門開了,如來藏性會合。如來藏性就是與真理會合,清淨無染著,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就是我們的真理,我們與真理會合在一起。所以,見如來知見、入如來知見,我們真的進去了,入如來室,著如來衣,處如來座。這個時候我們就是看到佛還在靈鷲山,在講說《法華經》,這樣就是會道理了。

《法華經》,永遠是我們的心靈道場,「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都有一個靈山塔,所以我們能夠在那個地方,與佛在靈山會上。所以我們能夠頂戴佛的全身,就是經。這個經的法,佛的法身,到哪裡,那個地方就有塔。我們再更前面,〈寶塔品〉那時候不就是呢?無處不在。寶塔不是只有在印度的靈鷲山,只要我們有精進的地方,只要有《法華經》處,就有寶塔在。現在再回歸到這個地方,塔,就是在人。我們的心與法會合這個時候,到處、無處不在,寶塔就是那個地方。所以現在這段經文已經來到這裡,要告訴我們,我們「不須為我復起塔寺」。這是身外有形、有造作,其實我們人人要用功,我們有一個佛法身塔在,不一定要造作有形的寺塔。這是經文之中這樣說。

經:
是能詮一切諸諦理
塔:
高顯
即顯德之義
故不須起事相塔

所以「經是能詮一切(諸)諦理」,所有的諦理在《法華經》,就是這樣,很齊全存在。「塔」,塔就是「高顯」,是顯佛德,叫做塔。其實塔就是容納這個身體,火化之後的身骨,叫做「塔」。為佛建塔就是要顯佛德,佛塔多高就是顯佛德有多高,這就是另外塔的意思。所以,佛德是無法有形的東西,來比較、來比擬,所以這只是僅僅一個意境。「塔」這個名詞,就是顯德的意思,顯佛德。而後來的人就將它當做,人若火化之後,這個身骨化灰所歸屬的地方,所以現在的人建塔,都用這樣的方式。所以,「故不須起」,不須建塔。用這個事相來顯出那個塔的形,這倒不是很重要。

實相是所詮
即法身舍利
故不須安生身舍利
舍利
是戒定慧所薰修
甚難可得
最上福田

所以,「實相是所詮」。已經這些法都很具備了,就是「法身舍利」。這個法,法在哪裡,法身舍利就在哪裡。所以,「故不須安生身塔舍利」。這身後只有骨頭一把,這沒有什麼。現在的人,燒成灰之後放在海裡,燒成灰之後放在樹下,其實過了之後有什麼呢?什麼都沒有。是佛的後世,那時候為了要紀念佛,是一個精神的表象而已。其實,佛陀那個時候就這樣說,「不須為我復起塔寺」,那時候佛陀就這樣說。

所以「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若說後來的人,這身骨火化之後,有的人在撿骨,舍利本來就叫做骨,骨頭。骨頭有的燒出來,有的有色,這就是這樣的傳說,就是看他修行是如何修,舍利是什麼形。這是後代的人這樣在傳,所以舍利只不過是,身體火化之後的骨頭。「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

及作僧坊
以四事供養眾僧:
念念善心
不可計算
心與法合
其心不二
名之為僧
四事:
謂衣服、飲食
臥具、醫藥等

不用建塔,也不用再建什麼僧坊,不用。最重要的,真正那個塔是在經之中,經就是道理,道理是要化為智慧、化為慧命,這才是真正人人本具的塔,不用有形來造作。所以,只要我們「念念善心,不可計算」,所造作起來是無量,只要你念念就是善心,不需要計量。就像佛陀向波斯匿王說的,不需要計量。「心與法合,其心不二」。我們心與法是同一項,用心去領會法,這叫做智慧。這若能夠心法合一,這就是僧,叫做「自性僧」。我們自己人人本具清淨本性,我們法與我們的心合會了。

所以,「四事」只是僅僅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樣而已。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就是我們佛法,供養的意義、過程,最重要的身與心要會合。所以「深心信解,虔敬受持是真供養」,這就是真正的供養。

深心信解
虔敬受持是真供養
所以不須更造僧坊
及辦四事
供養僧眾

我們要深心、我們要信解,我們對佛、僧就是要虔誠,對法要受持,這就是真供養。佛法如何教我們,我們就信受奉行,這就是真供養。又行的供養,過去也常常告訴大家,是有利的供養、有敬的供養、有行的供養,有三種的供養,過去就曾向大家分析過。最重要的就是行,要虔誠敬供、受持,這個行為才是真供養。「所以不須更造僧坊」。這無形的最重要,不一定要有「有形」。所以,「及(辦)四事、供養」,這都其次。所以大家要很用心,行為敬供,這是很重要。法入心,這是不可缺少,有法在心中,才是真正修學佛法的人。

「所以者何?」下面這段經文再說:「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

所以者何
是善男子 善女人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
為已起塔
造立僧坊
供養眾僧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這段經文,我們就能夠看出來了。佛陀說:「不用為我建塔及造僧坊。」是為什麼不用呢?「所以者何?」是為什麼不用?因為這些善男子、善女人,他們用行、用敬已經來供養了,會合佛法了。這已經受持讀誦經典,有信受奉行了。若這樣的行為有了,就已經是建塔,已經是「造立僧坊」。這四事全都具足是在行為中,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已經就是這樣,這麼的簡單。

所以者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讀誦
是經典者:
若善男女讀持此經
所以下徵釋

所以「為已起塔、造立僧坊」。這已經用行的供養,無形已經建立了,這個永恆的法身慧命,已經建立了。

為已起塔
造立僧坊:
是已起造佛之寶塔
既開顯已
菩薩聲聞同一實道
根無大小
皆住其中
即是僧坊

「是已起造佛(之)寶塔」,已經造了。我們這樣的行為,佛法道理在我們的心,早就已經建設起來了。所以「既開顯已,菩薩聲聞同一實道」。這已經開顯出寶塔,我們已經見佛在靈鷲山,因為我們「入如來室,著如來衣」,我們已經親近如來座,聽佛說法了。這就是大小都共住,與聲聞、緣覺、菩薩都共住在一起,這是一實相道;一實相道,那就是《法華經》的道理,大小兼住,都共住起來。

供養眾僧:
念念修敬
即是供僧

所以「供養眾僧」,「念念修敬,即是供僧」。若說要供眾僧,那其實我們要修我們自己的心,時時要有恭敬的心。不是你付出了,來炫耀:「我是供養多少、我做多少!」不是,是你隨分力的尊重、恭敬,這才是真正的大供養。因為法身已經,你的誠意到哪裡,法身就到哪裡成就,這個塔完成。所以大家要很用心,入佛知見,這些道理就清楚,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4月9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124《靜思妙蓮華》虔敬受持 是真供養 (第159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