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125《靜思妙蓮華》依經起行 為建寶塔 (第159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3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125《靜思妙蓮華》依經起行 為建寶塔 (第159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125《靜思妙蓮華》依經起行 為建寶塔 (第159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125《靜思妙蓮華》依經起行 為建寶塔 (第159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四 1月 25, 2024 11:20 am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38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125《靜思妙蓮華》依經起行 為建寶塔 (第159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125《靜思妙蓮華》依經起行 為建寶塔 (第159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125《靜思妙蓮華》依經起行 為建寶塔 (第159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四 1月 25, 2024 1:54 pm

20240125《靜思妙蓮華》依經起行 為建寶塔 (第159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見寶塔品〉曰:「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踊出,住在空中。」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
⊙高五百由旬:凡聖同居土,為三界之果報,故以之為三百由旬,方便有餘土,修方便道,無明未盡,故曰方便有餘土,喻為四百由旬。實報無障礙土,喻五百由旬。是寶處在近,即究竟之常寂光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旛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經是法身,名佛舍利,依經起行,修七善法。是以七寶建舍利塔。⊙則為:明供養舍利起塔;但專持誦此經,即是於無量劫,作種種供養舍利也。
⊙高廣漸小至於梵天:豎窮三際名之為高,橫遍十方名之為廣,轉廣轉高,愈精愈妙,名為漸小,極本天真,清淨妙理名至梵天。
⊙懸諸旛蓋及眾寶鈴:鼓舞名旛,覆庇名蓋,無情說法名曰寶鈴。
⊙華、香、瓔珞:華即善心,香即善德,瓔珞妙嚴即忍辱衣。
⊙末香、塗香:塗身淨垢穢,除熱惱。燒香:是驅蚊蟲、除邪氣、正信念、勤精進、靜思惟;所修功德,薰習周遍一切處。

【證嚴上人開示】
在〈見寶塔品〉這段文,我們再用心回憶:「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踊出,住在空中。」

〈見寶塔品〉曰: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
高五百由旬
縱廣二百五十由旬
從地踊出
住在空中

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

爾時寶塔中
出大音聲歎言
善哉 善哉
釋迦牟尼世尊
能以平等大慧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妙法華經
為大眾說

各位,還記得吧?這我們能夠清楚了解,《法華經》在佛一生中,是多麼重要的一本經。我們回顧過去,〈見寶塔品〉之時,那時候佛陀講「法華」,雖然還在「跡門」之中,那我們就開始就看到了,佛陀要引我們趕緊入佛知見。而你要入佛知見,一定要深心信解,深心信解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希望我們能夠體會佛意。所以,在〈見寶塔品〉,佛陀用心來引導我們。

所以多寶佛從佛陀說法之時,寶塔就這樣現前,浮現出來,從地湧出。那時候從地湧出,從地湧出寶塔,也是向大家很詳細地分享過。經聽這麼多來,應該也要從我們內心,真如應該也得要浮現的時候。這是一種描述、譬喻。我們若有深心信解,自然我們的心地,已經開始開闊了。這塔,我們心地的塔,應該也要浮現之時,所以七寶塔就這樣浮現。多大?「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這在那段時間,向大家也說得很清楚。那時候佛前,這個七寶塔從地湧出,住虛空那個時候。那就是寶塔中出大音聲,讚歎釋迦牟尼佛。

古佛,過去佛,多寶佛他的願,就是哪一個地方,有人講《法華經》的地方,他的寶塔就要現在那個地方。因為多寶佛,他成佛到滅度這當中,他對《法華經》,還沒有那麼具足因緣,暢演本懷,所以他發心立願,哪一個地方講說《法華經》,他就到哪一個地方浮塔見證,將這個塔浮出來、見證。過去佛的心願是這樣,對《法華經》,那種護法、見證的心。每一尊佛,都是這樣心懷「法華」,重視「法華」在人間,重視眾生要入佛知見。人人本來有個靈山塔,本具佛性,只是我們沉迷了,顯不出來了。佛塔從地湧出,讓大家看,又再浮上虛空,這當中,塔中還出大音聲,讚歎,不斷地讚歎。讚歎就是隨喜,讚歎啊、歡喜啊,歡喜釋迦佛在這個時候,來講說《法華經》。所以他讚歎釋迦牟尼佛,「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法華經》,是人人本具佛性,佛陀要讓大家知道,只要你深心信解,任何人都有辦法見自己的佛性,了解人人可成佛;成佛必經之途就是菩薩,要行菩薩道,這是過去佛也這樣,現在佛也這樣,當然未來佛也是這樣,同樣的道理,教化眾生。所以讚歎釋迦佛,「平等大慧,教菩薩法」,這是多麼重要!我們要很特別記憶。過去佛是這樣的讚歎,用平等大慧教菩薩法,現在釋迦佛也是這樣,正是在行平等大法,大小乘合在一起聽《法華經》。

現在,靈山會上,四眾弟子都具在,所以善男子、善女人,任何只要是有心聞法,根機能夠接觸,能夠在佛講法的道場裡,佛用平等說法,這就是《法華經》。佛陀講說,這是平等大慧來講法。所以,「佛所護念」。《法華經》,多寶佛他來證明,這部經是釋迦佛的本懷,佛內心所護念的,要讓大家知道,釋迦佛成佛,本來就是想要講這部經,這部經是佛久懷在內心,現在說出來了,這就是唯有佛與佛能夠知音,能夠了解佛心。所以過去佛了解現在佛,現在佛講說心中長久以來,放在心中的大法。現在多寶佛告訴大家,釋迦佛現在講的法,是平等大慧,是教菩薩法,這是佛,釋迦佛長久以來,放在心中的真實大法。這個真實大法,就是《妙法華經》。這部經就是,釋迦佛他的心中本懷,現在已經「為大眾說」。這是多寶佛來代替釋迦佛,要說出講這部經的真誠。所以,多寶佛的佛塔有多大?「高五百由旬」,這是一個譬喻。

高五百由旬:
凡聖同居土
為三界之果報
故以之為三百由旬
方便有餘土
修方便道
無明未盡
故曰方便有餘土
喻為四百由旬
實報無障礙土
喻五百由旬
是寶處在近
即究竟之常寂光土

五百由旬是很高,很高。不只是高,寬也一樣,縱廣很高、很寬。這支塔出現在靈山會,這是一個表達的意境。大家知道靈山,佛陀講《法華經》處不是很大,這支塔如何從地浮出來呢?是意境,用心去體會它。塔的高度、廣度,這是一種的形容,形容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在這三界的裡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這就是「凡聖同居土」。凡夫具足六欲,所以這是「欲界」。「色界」呢?修行者開始修行,去除六欲,但是還有,有思想,還有心的思量。這種意識思考,他腦海中,還是煩惱無明還未去除,還有思想、想法。人沒有去做貪欲的事情,卻是心念…。我們有的修行已經貪欲斷了,完全沒有想這些凡夫的欲,也知道人間,就是這個無明來覆蓋,很努力修行,但是還有惑。這煩惱、無明、惑,這個惑還在。所以,雖然無色界,但是還有未開解,這雖然也在修行。總而言之,三界就是五趣雜居,修行很多種類,大家都要從這樣的人間,開始起步。

佛也是來回在人間,從凡夫地開始發心修行,斷欲,去除煩惱,打開無明,解除惑,也是要層次層次,這樣不斷努力修行。不過,來來回回沒離開菩薩道修行的過程。所以,這「為三界果(之)報」,還是這樣來來回回。所以在佛的《本生經》,生生世世有因、有緣、有果、有報。這就是佛經,很多經典,我們有看不完的經,因為佛有說不完的法,這些法都是在這個三界裡面,這「因緣果報」法就是這樣,很多法可說。所以,「方便有餘土」。修行的過程來來回回,方便有餘,這還未斷除煩惱,無明惑,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來回的方便法。如何教育?我如何修行?我如何斷煩惱?我如何再來人間,再度眾生?這種「方便有餘土」。有餘土就是,還有前面的路要走,菩薩的六度也是向前要再繼續。所以,「修方便道,無明未盡,故曰方便有餘土」。一邊度眾生,一邊要再努力修行,這是我們人人要修行的過程,就是要這樣,不斷來回、不斷修行。所以常常說,人群中「煩惱即菩提」,我們要把握時間,這就是我們要很努力。

所以「三界」,那就是譬喻「三百由旬」;「方便有餘土」,那就是譬喻「四百由旬」。四百由旬就是在這個三界再進步,又再進步了,就是入「方便有餘土」,就是來來回回,「我願意入人群,我沒有受人群污染,我又出來,我再來」,這叫做「方便有餘土」。一方面邊修行,一邊斷除煩惱,這樣前面還仍有空間,所以叫做「有餘」,這譬喻「四百由旬」。

所以「實報無障礙土,」,那就是譬喻「五百由旬」。這「五百由旬」,就是我們在〈化城喻品〉,就說「寶處在近」。雖然走過很多的險路,我們的心若沒有顧好,「方便有餘土」,我們來來回回,若一失念,我們就要再在三界,又在那裡流轉。很不容易從三界,脫離到這「方便有餘土」,知道我來來回回在入人群,但是在人群中,一點點閃失,這樣煩惱無明再來,業力再造,這就要再回去了。所以,我們就是要不斷修行,向前前進,這就是在那個〈化城喻品〉,就是已經經歷過很多的險道,大家應該還記得。這險道都經歷過了,再接再厲,看,化城,前面一個城,差不多能夠讓我們休息,在那裡停下來了。等到停下來,大家已經恢復體力了,就說:「還沒有,還差一點點,寶處在近了。」

這前面就是真實的道路,所以叫做「實報無障礙土」。那就是寶處在近了,那就是到究竟的,(常)寂光土了。「究竟(常)寂光土」那就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大家應該記得,那段《無量義經》的經文。那段經文的境界,就是我們所要依止的地方,就是「實報無障礙土」,在寂靜清澄,那乾淨無染的境界中,我們要很清楚、了解。《法華經》這麼長,總共二十八品,而我們一品一品過,我們的記憶,還是要一段一段謹記著,走過心地風光還是要再回顧。不論是〈化城(喻品)〉,不論是〈見寶塔品〉,這對我們來說都很重要。因為這段經文,我們現在就要一直去體會了解,經與經之間,它要通下來。

前面經文這樣說:「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這前面說,不用為我建塔、建寺院,或者是如何供養,為什麼?「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

阿逸多
是善男子 善女人
不須為我復起塔寺
及作僧坊
以四事供養眾僧
所以者何
是善男子 善女人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
為已起塔
造立僧坊
供養眾僧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只要大家這樣受持、讀誦經典,這已經是為我建塔了,也已經為我安住了,安住了這些僧,供養僧眾。這就是最大的供養,這叫做「行」的供養。因為在法華會上,四眾弟子具在,所以佛陀用這樣的語言:「你們來信佛,不是只為了要供佛、僧而已,你們來信佛,是要了解法,而接受這個法,接受之後,你們要口口相傳,所以要當傳法者,要說法者。將這個法要入心,需要的是信解,能夠去傳法,能夠去說法,這就是在供養佛法。佛法在人間,佛法就是佛的慧命,就是人人能開智慧,滋潤慧命,所有這就是最大的供養,這成長慧命的資糧。」

慧命的資糧,那就是法,法要傳,不是只有供養有形的身體、生命,最重要的是慧命,所以慧命是永恆。大家尊重法、受持法,聽、說、傳,這是受持,這很重要,比有形的物資去供養更加重要。所以,《法華經》是佛的全身,是佛的慧命,所以我們大家要很重視,這部經連多寶佛都來見證;古佛來見證今佛,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聽法、敬法、受持法,這很重要。

來,接下來這段經文,我們要用心。那就是說,若能夠好好受持,這四事就不用這樣,特別來建塔、造精舍,不用啦!也不用如何的供養,就是虔誠恭敬最重要。

接下來這段經文又說了:「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旛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

則為以佛舍利
起七寶塔
高廣漸小至於梵天
懸諸旛蓋及眾寶鈴
華 香 瓔珞
末香 塗香 燒香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這段經文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前面既說受持、讀誦是經者,就已經是建塔了,這個功德等於建塔、造僧坊,這樣的功德。所以接下來他就又說,「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則為以佛舍利
起七寶塔:
經是法身
名佛舍利
依經起行
修七善法
是以七寶建舍利塔

「經是法身,名佛舍利,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大家這樣虔誠受持這部經,虔誠受持就已經等於,將佛的法身建塔一樣。我們要尊重經,我們要好好接受這部經的道理。接受了之後,身體力行這部經的意義,又再為人人教、說這部經。教、說;教人如何做,向大家這樣說,這就是真正在建塔,建佛法身慧命的塔。這舍利,佛的舍利,就已經在我們,在造作,接受法、體會佛法、實行佛法,將佛法的道理,行在我們的人間事,將這個事會成理來,這就是真實的塔,佛法身的舍利塔。因為這部經的法,就是佛的法身,就是佛的慧命,沒有離開這個道理去做事情。

所以,幾天前,我一直說「觸事會理」,我們做事情之後,再回過頭來,法是不是這樣教?方法是不是這樣做?照這個道理,照這個方法,去做的事情就沒有錯了。這就是佛的法身,我們將佛的法身再趣向在人間,這是佛的心懷。多寶佛來見證,眾生人人平等,人人可成佛,但是人人要行菩薩道在人間。這是每個人一定都要有的經歷。所以,到處行經,就是將這部經的法,用在我們身上,無處不寶塔,無處不是佛的舍利塔,這個道理真的要很清楚體會了解。所以「依經起行」,依照這個經典的意思去行動,「修七善」。我們如何的方式,在人間去做人間事,會這個道理如何來會合。我們就知道我們在人間按照這道理做事情,我們問心無愧、心安理得、輕安自在。當然,我們一定要修行,有七善的方法讓我們修。

我們歸納起來,我們能夠再回顧想:我們這樣走過的路對不對?對了,我們會歡喜、輕安自在。所以這就是因為善,「以七寶建舍利塔」,這個善就是七寶了。我們用七種的善法,如何來受持法,如何在人間付出,我們的身體力行,對人間如何教、如何說、如何做,就是已經為佛建舍利塔,已經建起來了。這就是我們要清楚明白,所以叫做「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則為:
明供養舍利起塔
但專持誦此經
即是於無量劫
作種種供養舍利也

「則為」就是已經做完了,不用再如何做了,只要你們將法放在心裡,落實在人間裡,身體力行、觸事會理,這就是已經做了,這就是「則為」,已經做了。已經為我們明白說,這樣的方式就是已經在供養了。所以,但專持、讀誦。因為是這個經,我們永遠都記在心裡。我們修行的方向,依照《法華經》的道理在走,所以我們還是其中的意思、經典的文字,你們常常回過頭來再受持,這就是要讓我們不要忘記。

這個當中,我們檢視自己,「哦!我有這樣做了」。我們這樣就像在誦經一樣,所以與法沒有離開。「即是於無量劫,作種種供養舍利」。這就是長久,我們從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要有這個心願。過去我們是這樣走過來,今生此世我們還要再這樣接下來,我們現在,又在接這,《法華經》的方向,我們要發心立願在未來,長久。《法華經》總是我們一脈相傳,這樣一直走下去。佛陀這樣的教育,我們要這樣的了解,我們也要這樣的實行。所以,「高廣漸小至於梵天」。

高廣漸小
至於梵天:
豎窮三際名之為高
橫遍十方名之為廣
轉廣轉高
愈精愈妙
名為漸小
極本天真
清淨妙理
名至梵天

塔就是這樣,基礎要很大,愈來愈高。在建塔也是這樣,一直疊上去。所以,開始修行了,我們要用很多法來體會了解,向上一直一直升高起來,「至於梵天」;已經接觸到梵天了;梵天就是清淨、守戒,戒、定、慧完全清淨。也就是剛才所說的,「五百由旬」;「五百由旬」,那就是寶處在近了。過去,從三界開始,一直到方便有餘土,一直到將近實報無障礙土,也就是(常)寂光土,這就是愈來要愈接近,接近梵天,那就是完全清淨。但是在梵天,還是有一點點那個惑還未除。所以,我們若記得,在〈化城喻品〉,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很多的梵天來請佛說法,因為他們還有一點點不了解,唯有《法華經》來圓,圓教。這就是我們要知道,塔這樣不斷不斷向上;修行、進步,這寶處在近。

所以,「豎窮三際名之為高」。「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的現在還有未來,我們的現在又有過去,我們不斷,這樣一直,一直不斷貫穿下去,這就是「高」,愈來愈高,基礎愈來愈大,上面愈來愈高了。所以,「橫遍十方」。橫的是遍達十方,很廣,所以叫做「廣」,十方都有伸展到了。所以,「轉廣轉高」,我們先讓它廣,再來說高,我們修行一定基礎要打得好。「愈精愈妙」,愈是精愈清淨,愈深入、愈了解,那個境界是愈來愈微妙,法會包含愈來愈大、愈廣,所以「名為漸小」。因為它廣,從下面一直廣,從上面就一直升上去。所以這個「精」,愈妙,「愈精愈妙」,應該大家能清楚。

所以,「極本天真」。這已經至高無上了,這個天真的本性,已經這樣一直浮現出來了。我們的真如本性是很自然的,自然就有的,只是我們這樣無明覆蓋著。所以我們人人本具,無始以來就全都有的,我們的天真本性,也就是覺,本覺,人人本具。這是「清淨妙理」,叫做至梵天。這修清淨行的人,才能夠到梵天去。所以,我們要很心無掛礙,心要很清淨。法就是這麼簡單、這麼單純,我們用真實、誠懇的心接受法,在人間實用,這心就沒有雜染了。所以,「懸諸幡蓋及眾寶鈴」。

懸諸旛蓋
及眾寶鈴:
鼓舞名旛
覆庇名蓋
無情說法
名曰寶鈴

這個當中,那個塔,塔的形容不只是基礎廣、大,塔也高,周圍就是掛著那個幡,懸幡蓋,掛著幢幡,那就是莊嚴周圍。這樣也能夠很明顯,讓人遠遠,很遠就看得到,所以這「鼓舞」叫做幡。風一吹,幡就會飛,就很顯眼,能夠遠遠的人就看得到,這樣來裝飾它,裝飾讓人看得到。佛法也是這樣,需要邀人來了解、邀人來聽、邀人來學、邀人來修行,這就是在高處的地方,懸幡的目標。甚至「覆庇名蓋」,這寶塔一直上去上去,去到上面還是要有頂,這個最頂的上面還是有蓋,這就是保護。

「無情說法,名曰寶鈴」。這種不是用人去說法,用裝飾,同時用那個鈴,鐘鈴將它掛在塔上,每一個角,每一個方向、角落,都掛著那個寶鈴。這個鈴聲;風若吹,這個鈴的錘就會去打到鐘,那個鈴自然叮叮咚咚,出微妙聲,風吹的鈴聲能夠招攬,很多人聽到聲、找到方向,所以看到寶塔。同樣的道理,這是一個譬喻,世間在建塔應該要有這樣,塔的基礎,要讓它很穩定、很開闊,塔就能一直高上去,塔的各個角落,應該也是要有懸鈴。不知道現在的人建的塔是如何,過去那個塔角都有懸鈴。

華、香、瓔珞:
華即善心
香即善德
瓔珞妙嚴
即忍辱衣

所以又再有「華、香、瓔珞」。「華」就是代表「善心」;「香」就是表示「善德」;「瓔珞」莊嚴,將它嚴飾那個周圍。就是代表,我們要穿上「忍辱衣」。很多事情,「這個時候不可說、不可說,忍就好了」。常常就有這樣的事情。總而言之,我們就要用心。所以要有這分「末香、塗香、燒香」,這就是香氣。剛才是眼睛看的,身體的感覺,現在應該就是,我們從外來的感覺,那個味,氣氛的感覺,所以就有末香、塗香、燒香。

末香、塗香:
塗身淨垢穢
除熱惱
燒香:
是驅蚊蟲、除邪氣
正信念、勤精進
靜思惟
所修功德
薰習周遍一切處

「末香、塗香」,這就是表示「淨垢穢」。有的是香材磨粉,有的就做成像膏,這些都可以抹,抹在身上,讓他有感覺,這種香。這種香就是表達將骯髒除掉了,所以有這個香的氣氛,讓大家的心這樣很清涼的感覺。

而燒香就是要驅除蚊蟲,同時也是在避邪氣。過去的人就說,沉香、束柴等等、檀香。這個東西能夠靜心,這個心能夠正,「正信念、勤精進、靜思惟」。這表示我們自己的身心要調整好,就像在燒香一樣。香,它就是有的說點蚊香等等,這個味,味道,蚊子會怕、會跑。對我們人的心,自然他的心思會靜下來;心思靜下來,那就是「正信念」,我們的信念就正。

而且讓我們的身心勤精進,好好思惟世、出世法的道理,來身體力行在人間,這就是「所修功德」,「薰習周遍一切處」,我們要薰習,這個香的氣味一點下去,香,不是只在我的範圍,在大家的範圍。大家的範圍,還是香味到外面去,這個香總是那個範圍,你的香氣多大,範圍就傳多大。所以我們這個,「末香、塗香、燒香」,這就是我們的這個氣氛,我們的心境等等,所以我們要用心。

各位,力量,愛的力量,總是從心為出發點。這念心,如何啟發我們的思想?在我們的思想,要如何合而為一會道來?思想合一會道了,我們就要走入這條正路。所以「就有道而正焉」,我們既然走上這條路,這條路的風光,我們要不斷回顧一下,回顧、我們檢視一下,檢查我們走過的路,這條路是不是這樣走過來,那些風光我們都有記憶著嗎?前面的路要再繼續走,過去的沒有偏差,現在沒有錯誤,未來的路就很準確,我們的歸依處已經就接近了;心的歸依處,就是到佛的知、見、解中,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4月10日~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20240125《靜思妙蓮華》依經起行 為建寶塔 (第1597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