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131《靜思妙蓮華》感恩三寶 持法供養 (第1601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34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131《靜思妙蓮華》感恩三寶 持法供養 (第1601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131《靜思妙蓮華》感恩三寶 持法供養 (第1601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131《靜思妙蓮華》感恩三寶 持法供養 (第1601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三 1月 31, 2024 11:46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34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131《靜思妙蓮華》感恩三寶 持法供養 (第1601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131《靜思妙蓮華》感恩三寶 持法供養 (第1601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131《靜思妙蓮華》感恩三寶 持法供養 (第1601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三 1月 31, 2024 3:43 pm

20240131《靜思妙蓮華》感恩三寶 持法供養 (第1601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僧坊安住道業,知足安穩常樂,善解得大自在,包容太虛心寬;感恩三寶常住,持法誠敬供養,報師親四重恩。
⊙「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三十七道品,譬喻樹木、景觀、園林、亭臺樓閣。念真淨明妙,虛徹靈通一念間。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
⊙起塔、建僧坊,原以供養三寶,而受持讀誦是經,即於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初心,起行之所從來處。
⊙身善:身體力行,勤行修持諸善法。口善:語柔,說好話,教諸善法。意善:常存念正法菩提道。三善業正行供養,故等於已起造、已供養。
⊙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如經所說,依之起行。隨順佛語名供養佛,三業如法,住於善念,名為供僧。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是故下,結顯所以佛說,滅度之後。是故我說以下二句,重言不須復作以結前意。

【證嚴上人開示】
僧坊安住道業,知足安穩常樂,善解得大自在,包容太虛心寬;感恩三寶常住,持法誠敬供養,報師親四重恩。

僧坊安住道業
知足安穩常樂
善解得大自在
包容太虛心寬
感恩三寶常住
持法誠敬供養
報師親四重恩

人人要用心體會!我們生活中,能夠很安逸共住一處,最重要的能夠安住道業。雖然忙啊忙,很忙碌,在很忙碌,還是身心與法不斷常住。我們最擔憂的就是與法脫離,我們能夠與法常住,我們應該要很滿足了。人生世間,物資豐富、心靈空虛,物資享受再多,世間無常,時日空過,很快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這輩子還是同樣迷失於未來。我們能夠與法常住,自然我們日日與法相處,生活沐浴在法流之中;身心經過了法水滋潤,讓我們的生命有法、有活力。生命、智慧活力滋養我們,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知足。

時間總是這樣分秒分秒過,昨天的這個時刻不是這一秒,已經昨天到現在這個時刻,已經,經過了,八萬六千四百多秒過去。現在同這個時刻在這裡,已經是消耗過了,八萬六千多秒以後的現在。時間若用心來想它,這又是空過一天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我又再減掉一天的時間,又再接近來日無常那個時刻。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法則,很自然的法則。

我們已經來到人間,有這樣這麼好的因緣,得遇佛法,共住一處,就像是茫茫大海中,那隻已經盲目的龜,在茫茫大海中游啊游,突然間抬起頭來,一塊已經蛀掉的大木頭,牠剛好到那個地方,抬起頭來,那個頭與那塊木頭的洞,蛀掉了,剛好抬頭穿過那個木頭洞起來,多麼的巧合!大海茫茫,那塊大木頭也才一個蛀洞而已,這隻龜,這麼大的海,盲目一直游,游到那個時候,抬頭剛好鑽上來,這是多麼的巧合,多麼難得!

我們就想,六道眾生有多少!這六道眾生這麼的多,我們幸得人身,人類與動物的比例,那是差很遠。看看動物,有多少千萬種的動物,每一種動物的數量,尤其是被畜養的動物,每天要供應出來,走進入人的口欲,你看,一天是算億以上。這樣還有量可供應,看那個數是多少!人,人類,算得出來,(2018年)全球,七十幾億的人口。有多少人是信仰佛法?又有多少人正信?正信的佛教徒,又有多少人能夠聽到經?能夠聽到經的人,日日聽,日日生活在聞法,落實生活,觸事再會理。這樣整天就是在這樣的住處,不論是聞法、生活,觸事會理,無不都是在六度的軌道上,菩薩道上來來回回,日復一日。想,這是身體力行,這樣在走的路,在這樣的分秒中,這樣在過的日子,很慶幸。

所以,「僧坊安住道業」,集中在一個叢林裡面,又能夠每天每天就是沐浴法流,安住道業。雖然身辛苦,卻是心住於法,我們應該是知足了。這是,知足是最安穩常樂,心還有什麼煩惱嗎?煩惱一來,沐浴法流,乾淨了。應該要真正用心善解,我們要知足,要善解,「善解得大自在」。雖然生活在人群中,人潮來來往往,無不都是同師共道,善知識;都是同師,都是同一條道的善知識。所以在這樣人與人之間,互相接觸,是不是得大自在呢?所以既然人人修行了,人人都在菩薩道上;既在菩薩道上,那就是將來成佛了。每一個人都是為求佛道,要行「六度萬行」。

既在這個時代,有這個大因緣投入在人群中,有因緣付出這菩薩的六度萬行,所以每一個人都是在同道行中,我們就要每一個人都要感恩,互相要包容。所以慈濟人「四合一」,要合心,是啊,難得因緣,這麼開闊的世間,這麼眾多的人口,我們到底有多少人,與我們一起走在這條路上?同在一條路上我們要珍惜,因為這條路通佛如來室的地方。我們有的人走得比較快,早走、精進,比較早到;有的人走得比較慢,慢走,又慢慢地走,就比較晚到。不論是早走、精進,快速走、早到;有的人雖然早走,但是瀏覽在原地風光裡,可能進步沒有很快,而我們也是要恭敬他。時日已過了,我們還是勉勵:「來,前面已經再剩沒多遠,來,趕快走。」互相勉勵、牽繫,這樣看能否再一起互相精進。

假使,若是還在那個地方停頓著,不想要向前,而我們就叮嚀他一下,我們就要趕快走,不要讓人拖在後面。這菩薩道路是分秒不空過,要走、要度。眾生我們都要度,何況同道人更要勉勵,但是自己不能浪費時光,生命照常流逝過去。這就是為什麼有獨善其身,為什麼有人快速兼利他人,這就要看我們用什麼方法,自利、利他。關心我們自己的道業,也關心他人的道業,用這樣的時間,不增減的時間,我們要如何去精進,所以必定要專心一志。我們對人與人就是善解,只要你付出、付出,也就不必用很多時間在那裡想,想:我這樣,而你這樣;我告訴你,而你這樣的態度;我這樣叫你,你還不走;你不走,我生悶氣。在那裡在拉鋸,就不用了。我們用我們的心,運用智慧呼喚他,卻是我們也得要利用時間,開始同那個時間,我們也能夠做很多事情。

是用心勸,是用行來影響,用智慧來「牽教」他,不是浪費在那個地方,與他是非人我,這叫做「善解」。不可是非人我,我們還是有心,我們就是運用智慧,來鞭策、勸說,用行來牽引,用智慧來鞭策他。有種種的方法,只要你用善解的心,度人還能夠得大自在,不要受他影響了,這才是大智慧度眾生,所以善解得自在。

「包容太虛心寬」。只要我們懂得善解,自然我們的心就很寬闊,「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是廣無邊際。我們的心量,「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大家不是常常在發願嗎?是啊,心的開闊無界限。我們要很用心來包容天下事,我們要知道天下間,現在觸處全都是濁氣很重。佛陀教菩薩法,就是為濁惡世之時,菩薩要在人間。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說的濁惡世,菩薩出現人間,要去哪裡找呢?既然不知要在哪裡找,我們就自己來!身體力行。所以我們要行菩薩道,包容,心要寬,自然天下萬物,人、事、物、眾生等等,無不是我們心所包容、所關懷。佛心,佛心所懷《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那就是含容天下大事。是要如何來濟度眾生?法就像淨水一樣,各種的方法,只要我們用心,我們能夠運用種種的法水,來淨化人心。法水就要從源頭去運,這源頭在哪裡?人人有個靈山塔,人人都有。但是,我們的靈山塔浮現了嗎?我們的真如本性展現出來了嗎?這靈山塔是高五百由旬,我們的心,在我們的內心,可見心要多大!天地寬。

我們在這個地方,靈山在(古)印度。在尼泊爾,佛的道場,佛的心靈道場,是我們現在在精進的道場。所以我們要去學,要如何心會開闊?心的開闊,有這樣的心地,你才有辦法容納這樣的靈山塔,法的資源才能夠在這心中。因為我們要精進,要頂戴這部經,佛的慧命,所以我們「包容太虛心寬」,我們要擴大我們的心。所以,「感恩三寶常住」,我們要很感恩。要如何擴大心胸包容天下,內心建立一個靈山塔?我們人人本具靈山塔。多寶如來什麼時候召得來呢?我們在〈寶塔品〉,多寶佛自然來了,這是多寶佛的心願,「哪一個地方講《法華經》,我與寶塔同時就會到達」。所以,再換一句話來說,只要你心中有「法華」,我們的寶塔就浮現了。所以心要很開闊,心包太虛,所以「包容太虛心寬」。

「感恩三寶常住」,因為有這本經,我們知道道理了,佛心懷「法華」菩薩道,來教我們行菩薩道,這是佛的心懷,所以我們要感恩「三寶」。有佛、法、僧能夠常住世間,只要我們用心受持,三寶、正法是在我們的心中。儘管形象說現在是末法,但是有心者隨時都是正法,與佛同住、共處,入如來塔。入如來室,同樣入如來塔,這塔入我們的心,應該一樣,所以我們要感恩三寶。而我們要感恩三寶,換一句話,我們要「持法誠敬供養」。我們一定要接受這個法,我們要身體力行,「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很多年前,我就一直向慈濟人說這兩句話。是啊,我們要造福、我們要修慧。前面也說過了,菩薩行在五度,足夠嗎?還不夠。那個五度,就是五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全有在修!僅僅缺一項,那就是「般若」慧。我們的慧要展現出來,才叫做六度──六波羅密,才是俱全。

所以,《法華經》,我們不能欠缺《法華經》,千經萬論都有教我們,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有在教,但是要如何讓它,俱全這第六智慧,般若?所以,《法華經》,是佛智慧的全部。所以我們要善解,一直要善解,才能夠將六度俱全,所以我們要好好持法,「持法誠敬」,要很虔誠,用行來供養,至誠供養。所以,要「報師親四重恩」。因為我們的身體來自父母,因為我們懂道理來自師長,成長慧命。父母給我們的生命,師長給我們的慧命,我們要恭敬、我們要尊重,所以要報恩,報師親的恩。「師」就是三寶,傳給我們的法,讓我們的慧命成長;「親」,就是父母親,他們給我們生命,這個因緣會合了,我們在人間要生活是要靠人群;我們的慧命要成長,也就是一直要入人群。

所以,一切眾生,不只是人物,還有動物,有這麼豐富的人間法,讓我們去體會、去體悟,所以我們眾生的恩,我們要報。除了師親、長輩的恩要報,眾生的恩也要報,還有天地萬物。我們的生活,生命要健康,要有很好的空氣,要有安住的地方,要有日常食、用的東西,四事──衣、食、湯藥等等,這都需要,這也是要回報。這是整個社會所提供的,沒有工業、沒有商業,就沒有這些東西的來源,沒有農業就沒有五穀雜糧等等,所以我們要報恩,是四重恩,這無不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些心念,我們要時時在一念中,我們就要在信解中。這樣,我們感恩心會重法,我們才會尊重法,我們才能重視,人間種種的恩惠,才有辦法身心奉獻、付出。這是我們修行很重要,人人不能缺少,要用心。

來,看前面的經文說:「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

高八多羅樹
高廣嚴好
百千比丘於其中止
園林 浴池
經行 禪窟
衣服 飲食
床褥 湯藥
一切樂具充滿其中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看看,有很多,有樹林,又有環境,有林、有園、有浴池,什麼東西就全都有。還有生活,衣,衣、被、飲食,每樣全都有,湯藥都有,但是,這是有形,無形呢?要時時感念。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

如是僧坊 堂閣
若干百千萬億 其數無量
以此現前供養於我
及比丘僧
是故我說
如來滅後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前面說過了,生活一切一切都很具足。這些建設等等,看得到有形的東西,這有多少?裡面東西是很多,形形色色很多,「若干百千萬億」。光是在那個景觀,種種的東西點不盡,很多。「其數無量」,數字無法去點算出來。所以,「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佛陀這樣說,善男子、善女人盡心力的供養,供佛及僧。所以佛陀他就這樣說,「如來滅後」。現在開始就是要說未來的事情,滅度後的事情,要叮嚀交代,這麼多人的用功,這麼多人發心付出,有形無形,這麼多人的盡心力,這是很不簡單,所以佛陀也就要為未來說話。《法華經》就是未來的,佛滅度後,人間所必要受用的,所以說「我滅度後」。

所以,「三十七助道品」,我們說過了,解釋前面那段經文過了。前面那段經文,樹高,八多羅樹,那是一種的木料,很硬,也譬喻,都是用很多來譬喻,不是真實的東西。其實佛世的時候,住的是很簡單,只要有樹林的地方,很簡單的搭建,就能夠生活,不是那麼莊嚴的建設。佛初期是很簡單,這些景觀都是一個譬喻。

如是僧坊、堂閣
若干百千萬億
其數無量:
三十七道品
譬喻樹木、景觀
園林、亭臺樓閣
念真淨明妙
虛徹靈通一念間
若干百千萬億
其數無量

所以,「三十七助道品」,是「譬喻樹木、景觀、園林、亭臺樓閣」等等。這些全部有看得到有形的東西,不是真實在佛住的地方。佛的時代就是很簡單這樣搭,只要有地方,那就可以簡單集會。雖然給孤獨長者建的僧坊,那個時代,我們就可以想像,所建築的是什麼樣子,所以安全可以住,這是給孤獨長者發心,到處就是這樣。

所以,「三十七助道品」,是佛來教化眾生。「三十七助道品」,應該大家背都背得出來,「三四」、「二五」、「七八」。三個「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二五」──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等。這已經大家倒背如流。不是要讓我們誦的,不是要讓我們背,背誦只是記憶,是要讓我們實行。什麼叫做「四念處」?什麼叫做「如意足」?什麼叫做「四正勤」?我們要勤修什麼行?大家要常常提醒。這叫做「三十七助道品」,這就是譬喻園觀裡面,叫得出來的名,點得出來的數字,其實裡面還有很多,「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那個法,佛陀一生所說的法是無量數,我們要一一,要用在我們生活中,這無不都是我們的心,法的享受。在我們的心中,有法就沒有煩惱,心寬,念很純,但是包容天地萬物,所有的景觀都是包在我們的內心。

剛才那個偈文,就是要這樣告訴大家,所以就是在「念真淨明」。念很真,很淨、很明、很微妙,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這個心,心法真的很微妙。你若不要去用,這些法與你無關;你若去用,真的是很豐富,人人內心都有這樣,沐浴法池在其中。那個堂閣裡面又有池,浴池,隨時我們都能夠,清淨我們的身心。所以,我們能夠「念真淨明妙」,自然「虛徹靈通一念間」。我們這一念,一想到哪裡,它就通到哪裡去,這一心念。所以,「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這一念心!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法就是在我們的一念間,說很長的時間可以說;說一念間,就是這樣一下子,刹那一念。所以在這個地方,「起塔、建僧坊」,那就是「原以供養三寶,而受持讀誦是經」。

起塔、建僧坊
原以供養三寶
而受持讀誦是經
即於一切諸佛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法
初心起行
之所從來處

這就是你要如何建僧坊,就是容易要讓人能夠,在那個地方安定下來,好好修行,要供養三寶好好修行,能夠將佛所說的法好好受持,能夠讀誦《法華經》。這就是一切諸佛,無上正等正覺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夠讓大家這樣誦,誦到能夠發心,發大心,能夠成等正覺。這就是給我們一個安穩的道場,安穩,在我們的心,能夠住在法中。所以法,這個菩提法,我們開始發心那一念的初心,「初心起行之所從來處」。我們初發心之時,這一念心我們要如何修行?初發心那一念,從哪裡的源頭來?用什麼方法來受持、來供養呢?那就是「身善」。

身善:
身體力行
勤行修持諸善法
口善:
語柔 說好話
教諸善法
意善:
常存念正法菩提道
三善業正行供養
故等於
已起造
已供養

我們既發心了,初發心,開始那一念心,「我要精進,我要精進」。而要精進,光念要精進嗎?起而身體力行,這樣才是叫做「精進」。身就要起行動,要不然光是坐在那裡說話,光是坐在那裡說要精進,還是原地不動。同樣,「身善」,要起而「身體力行,勤行修持諸善法」。要趕快,所有的善,我們一定要做。再來就是「口善」,口善就是「語柔,說好話,教諸善法」。我們開口就是要用心說好話,我們要度人,輔導人人要精進,既發心不要懈怠,用什麼方法勸誘他?用我們的身體力行輔導他,這就是身、口善法。

再來就是意,「意善:常存念正法。」我們要常常,要心念正法,三寶常住世,我們要常念正法。所以念正法,我們就行在菩提道上。這身、口、意三善業,我們要落實在正行。我們若能夠身、口、意三業,都殷勤精進,這叫做行的供養,這是真實供養。「故等於已起造、已供養」,就像在建造僧坊,就像在建造佛塔、寺廟。我們若能夠有這樣的善行,身體力行,實行佛所教法,這樣等於是在建塔,在造僧坊,造,建設,同樣的道理,這也是最重大的供養。

以此現前
供養於我
及比丘僧:
如經所說
依之起行隨順佛語
名供養佛
三業如法住於善念
名為供僧

所以,「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只要你那個身、口、意三業,殷勤三善業,就是行的供養。以這樣現前,就是這樣,現在這個時候就是在供養。現在見人沒有供養,才跑到遠遠去拜佛像,這樣對不對?行的供養是見人就要供養。供養不是來獻禮物,是獻身行,恭敬尊重。所以,「以此現前供養」,釋迦佛說,「於我及比丘僧」。這是最好的行的供養。佛滅度後,他也希望人人做這項的供養,所以說「若我滅度後」。這個法要延續下去,才有辦法三寶住世,是很重要。

所以,「如經所說,依之起行。」經典是這樣說,我們依照經典的教法,這樣身體力行,這就是真供養,我們能夠「隨順佛語,名供養佛」。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身體力行,又是「三業如法」。我們的身、口、意要如法,要真如法,如何聽法、如何落實生活、如何觸事合法,這是很重要。所以,「住於善念,名為供僧」。這就是我們的生活行正、念正,這就是最好的供僧。所以,「是故我說:如來滅後」。

是故我說
如來滅後:
是故下 結顯
所以佛說滅度之後
是故我說以下二句
重言不須復作
以結前意

佛陀是叮嚀大家,佛若滅度後。所以這表示,佛說滅度之後,那時要怎麼辦?那就是重複,不用再復作那些僧坊,最重要行的供養。這就是來說,前面所說重要的法,那就是這樣期待人人。總而言之,那就是要有那分身體力行,行在菩薩道上,這就是我們要力行的。聽法,應世間,世間現在是五濁,五濁滾滾之時,現在世間所需要是清流,我們要如何清流的源頭,佛的教法源頭,我們要源源不斷。佛的源頭,教法的源頭,那就是佛陀覺悟之後的第一念,心所保護著這個法,那就是《法華經》。這《法華經》,是佛覺悟之後的第一念:眾生皆有佛性。但是就是受這後世,煩惱無明一念起,滾滾紅塵,現在需要的就是法流,要有法延續流通,期待人人能夠接受、能夠身體力行,將這個法流綿綿流傳下去。所以弘法,我們要有善解、感恩,要有知足、包容,全都要;這知足、善解、包容、感恩,我們先感恩自己,有這樣的環境,我們應該要好好感恩,有餘就要付出,這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4月14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131《靜思妙蓮華》感恩三寶 持法供養 (第1601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