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240207《靜思妙蓮華》修學正法 弘傳大乘 (第160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3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207《靜思妙蓮華》修學正法 弘傳大乘 (第160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20240207《靜思妙蓮華》修學正法 弘傳大乘 (第160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207《靜思妙蓮華》修學正法 弘傳大乘 (第160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三 2月 07, 2024 9:54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3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240207《靜思妙蓮華》修學正法 弘傳大乘 (第160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240207《靜思妙蓮華》修學正法 弘傳大乘 (第160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20240207《靜思妙蓮華》修學正法 弘傳大乘 (第160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Empty周三 2月 07, 2024 1:54 pm

20190510/20240207《靜思妙蓮華》修學正法 弘傳大乘 (第160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修學正法弘傳人,常懷濟物悲愍心,專志勤求大乘法,覺有情人菩薩法,度脫一切諸眾生,為世造福淨行德,攝持智慧諸善法,廣濟一切諸眾生。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復能:具持六波羅密行。清淨持戒:受持戒眾行,清淨戒法,輕重分明無所違犯。
⊙修菩薩行者,心常念戒,憶持不忘,不作諸惡,是名持戒。於諸塵境,心無染著,是為持戒。
⊙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柔和同忍度也。忍辱行,〈法師品〉: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志願堅固。常好重在正思惟念定,得諸菩薩深妙之定,禪定行。
⊙精進勇猛攝諸善法:精進等進度也。常勤精進,勇猛多力,勤精進諸善法,修攝其心,精進行。
⊙利根智慧善答問難:利根等,智度也。以利根故,智慧高明,隨有所問,答令歡喜,信伏隨從,名曰善答,般若行也。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復有如是諸善功德:謂弘經外又行六度,修習如上諸善功德。

【證嚴上人開示】
修學正法弘傳人,常懷濟物悲愍心,專志勤求大乘法,覺有情人菩薩法,度脫一切諸眾生,為世造福淨行德,攝持智慧諸善法,廣濟一切諸眾生。

修學正法弘傳人
常懷濟物悲愍心
專志勤求大乘法
覺有情人菩薩法
度脫一切諸眾生
為世造福淨行德
攝持智慧諸善法
廣濟一切諸眾生

好好用心,聽、解一切法。要記得聽進去了,也就要銘刻在心中,時時記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是我們要很把握時間,應用每秒鐘的生命,要入佛知見。我們要如何學佛?佛知、佛見的境界,難道不就是我們的方向嗎?我們的方向既定了,時時要起著歡喜心,雖然離佛的境界還很遠,但是如規循法一步一步向前走,只要方向對,不怕路遙遠,這我們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們現在最重要,就是「修學正法」。我們修學正法,我們的目標就是弘傳於人,要接力了。

佛知、佛見是人生的正途,我們要趕緊拉著後面的人,牽著往前走,所以我們就要發心立願。佛也是這樣教我們,讀誦、書寫、身體力行,就是要這樣走,法要這樣傳,行這樣走,是佛陀的教育。我們要知佛心懷,知道佛的心,才有辦法入佛的見解,所以我們要很正確,用這個方向走。佛的心懷是什麼?「常懷濟物悲愍心」。佛心是這樣,而我們就要學了,學佛心。為天下眾生苦難,所以不忍眾生在迷茫中,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從悲愍心開始,「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現在的人叫做「同理心」。

人的苦,是我們的苦,所以我們想辦法,如何來解開這樣的苦。總是有方法,這個方法需要我們專心勤求。大乘法,唯有大乘法,大乘法,那就是走上,佛所教化的菩薩道。大白牛車,自度度人,只要方向對了,有這樣的工具,能夠載我們這樣走,而我們就是這樣的招呼,自己往前走,同時招呼人也是這樣,上大白牛車去。

所以我們的行,修大乘法,這叫做「覺有情人」。我了解了,我覺悟了,了解、覺悟人間無常、苦、空,一切無我,還迷茫在這個娑婆世界。「啊!這麼多眾生芸芸顛倒,要趕緊回頭呼喚」,這叫做覺有情人。我們知道這樣的事情,我們知道這樣沉溺下去是苦,所以這個覺有情人,就要來身體力行菩提道,這樣來招呼人入菩薩法。

菩薩法,開始就是要行六度。大白牛車,不是我們上去就坐著就走,是我們自己已經知道這個方法,要「六度萬行」,我們要發「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像四個輪子,而「六度」就像這輛車,車底兩邊要圍,前後要再有讓牛拖的東西,所以裡面所運載著,是無量數的工具,所以「六度萬行」,人人都要有駕駛,大白牛車的精神,所以我們要有覺有情。

「覺有情人菩薩法」,我們要有這樣的法──「六度萬行」,這就是要學!學這些「六度」,讓種種隨機,沒有脫離「六度」。雖然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有了智慧,眾生千千萬萬種,各有他的根機、觀念、習氣等等,要如何來適應?所以這就是需要,要覺悟的智慧,就菩薩法了。 所以,「度脫一切諸眾生」。菩薩道本來就是,我覺悟就是要再度,度其他的人,這樣才叫做菩薩。自覺悟,那是小乘,缺智慧的力量。大覺悟,那就是五波羅密完成,般若波羅蜜圓滿,這樣就是六度具足,這樣才有辦法,「度脫一切諸眾生,為世造福淨行德」。這一定要投入進去。

世間啊,眾生芸芸,彼此不相識,卻是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生生世世輪迴,只要有緣,我們大家相遇在一起,能夠相識,能夠大家同志願力,這過去生的因緣應該是很密切。既然過去生的因緣這麼密切,我們現在同心志了,未來也是同佛道,所以「為世造福淨行德」。這個「行」是共一條路走,要共同志念度脫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很多,是人物、是動物,情與無情,其實一切都有性。

看到我們的節目中分析,在樹木,植物還是要聽好話。這學者已經研究了,兩碗飯放在那裡,一碗飯,一直一直罵它,一直罵它;一碗飯,一直讚歎它,一直誇獎它。幾天後,兩碗飯拿來放一起,這碗飯一直被詛咒一直罵,這碗飯已經發霉了、變黑了。而這碗一直讓人讚歎、說好話,這碗飯還是白色的,依然也沒有臭,還是同樣保持它的香度,米香的味。可見哪怕是植物,又煮熟,成飯了,是這樣。

我們也還有緬甸,一位農民,是我們發給他的稻子,同樣的稻種發給他們。相信的人,每天都在田裡繞,在那個地方在為它祈禱、唱誦,講「靜思語」給稻子聽,都在那個田邊、田埂上,在那裡一直繞,沒有噴農藥,沒有什麼化學肥,只是有機肥,沒有灑農藥。就是這樣,別人的稻田噴農藥、施化肥,到後來收成的時候,已經證明出來了,很大片的土地都是遭蟲害。這位烏丁屯,這一位,他的稻子豐收了,這見證了。他信心大增,這樣開始年年都是這樣做,也影響到當地人。他不只是這樣做,人也這樣修,接近慈濟,見習、培訓,也已經受證了。這是這麼多年來,(2008年)他們的颱風,他們的災難,所以有了覺有情人投入,去付出、去關懷。

這就是「覺有情人菩薩法」,他們「專志勤求大乘法」。本來緬甸也是信佛,佛教的國家。這次的因緣,將這分自救要救人,這個精神進去了,他們終於了解,所以才有「一把米」,一把米也可救人,傳開,自己辛苦用心經營,還能夠救人,自得還能夠度人。雖然沒有財富,卻是富有愛心。三餐的「一把米」,整個鄉村合起來就能夠顧好,那個鄉村最貧困、孤寡老人,他們就有辦法照顧了,這是很不簡單。法,總是開頭要有人發心、立志願、勤求,自利利他。還得要有覺有情願意踏出這步,行菩薩道度脫一切諸眾生,就能夠造福利行,這樣去行,這不是做不到。

所以,「攝持智慧諸善法」。只要有智慧,「四攝法」,除了「四弘誓願」、「六度」行,入人群來,那就是「四攝法」。輕輕的「布施」,溫柔的「愛語」,好好與人一起,常念「利行」他人,與「同事」互相和睦相處,招攬著「同事」大家來做好事,這在人群中、生活中很容易做。所以,「攝持智慧諸善法,廣濟一切諸眾生」,這人人都做得到,沒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菩薩道豈有難行呢?士農工商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不困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實在是不困難。

來,用心體會,我們就看前面的經文:「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
為他人說
若自書 若教人書
復能起塔
及造僧坊
供養讚歎聲聞眾僧
亦以百千萬億
讚歎之法
讚歎菩薩功德
又為他人
種種因緣
隨義解說此法華經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種種」,用各種各種的方法,各種各種不同因緣,隨各人的根機去為他們說法。這我們就要記得。前面所說的,不論你是如何的「四事供養」,其實這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要看重菩薩道。菩薩道入人群度眾生,身體力行,四事投入人群,這行為比造塔,比建僧坊更有功德,這才是真供養。幾天前說「頂戴」,頂戴,《法華經》就是佛的全身,慧命。所以,我們慧命,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叫做頂戴,荷擔如來的家業,要很用心去體會。

接下來這段經文:「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復能清淨持戒
與柔和者而共同止
忍辱無瞋
志念堅固
常貴坐禪得諸深定
精進勇猛攝諸善法
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復」,再來;「能清淨持戒」,現在開始我們要身體力行,清淨持戒了。「具持六波羅密」,前面還說「五波羅密」,現在是要具足「六波羅密」。所以,「清淨持戒:受持戒眾行」。

復能:
具持六波羅密行
清淨持戒:
受持戒眾行
清淨戒法
輕重分明無所違犯

受戒大家都知道,戒有分很多類。我們出家了,上戒場所受的戒,是與在家人不同,而在家的人要受持的戒,與出家人不同。出家人在戒場有輕重戒,這大家都清楚、都知道了;在家的菩薩要受戒,同樣有輕重戒。所以戒要受持,最平常的在家或者是出家,共同都要有的,五戒、十善,在日常生活,在家人一定要,要受持,出家人不可忘記,不只是不可忘記,根本就是,是我們要教人。人人,在家「五戒」一定要持,「十善」一定要行,五戒、十善。大家要好好去了解這個五戒──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就是「五戒」。五戒就是在家人要持;「十善」,就在這個五戒再延生出去,再說得更詳細,口四、心三、意三,合起來是十項。過去常常在說。

所以戒「受持戒眾行」。很多很多的戒,出家眾要持的眾戒行是很多,當然有輕有重,規則我們都知道。但是我們現在面對生活,也要常常提高警覺,最重要的,如何以身作則在人間裡。所以我們同樣,也得「受持戒眾行,清淨戒法」,對我們來說,就是要這樣,「輕重分明無所違犯」,好好地用心。 我們的目標就是菩薩,菩薩對菩薩戒法又有另外,這應該出家菩薩戒也有受過。在家呢?有的人去受在家菩薩戒,去到戒場回來是不是有呢?而沒有去戒場的,同樣也是行,行菩薩行。

修菩薩行者
心常念戒
憶持不忘
不作諸惡
是名持戒
於諸塵境
心無染著
是為持戒

「修菩薩行者」,就是發菩薩心的人。初發心就發菩薩心,我們是求一個實的質,不是求名的量,最重要的是實質菩薩行。我們要真正體性,要有這樣發大心,所以「修菩薩行者,心常念戒」。我們有我們的清規,我們有我們的行儀。

看看慈濟人,大家在一起,應該都有清規與行儀,這也就是在戒儀之中。所以,「常念」。我們的規矩就是這樣,進出的威儀,這也就是律儀,是戒、是威儀。同樣,出家人的戒律、儀表,同樣,總是要好好在本分戒如何做。所以,常念戒,「心常念戒,憶持不忘」。心要常常念:我要有這樣的規矩,我要有這樣的規則,不要越過界了。

看看莫三比克,那些菩薩,他們沒有空間,沒有建築,但他們畫一條界線,這條界內是我們的道場,就是莊嚴的殿堂,都空空,沒有將它建設。而他們要在這條界線,那個裡面去禮佛,也沒有佛,就是用一個代表,小小的,從我們這裡請去的小琉璃佛。用椅子放高起來,用那個地方為目標,周圍沒有建築物,用這個界址,僅僅這樣在地上畫著。而畫著這個範圍,就是莊嚴的殿堂,神聖的殿堂,大家要進去,鞋子要脫下來。哪怕裡面還是土,他們同樣,心有戒律,認為那裡面就是清淨,就是清淨,在外面還是脫鞋子,這樣進到裡面就是神聖的殿堂。這叫做「心常念戒,憶持不忘」,這就是內心的規則。所以我會常常說,若說到他們,我就從內心歡喜,因為他們是真行供養,很感動。尤其是「不作諸惡,是名持戒」,這就是很真實在持戒的人。所以,「於諸塵境,心無染著,是為持戒」。他的心不會被外面,什麼東西影響,他也是發心行菩薩道。不論是身體病痛,不論是外境的困難,內心的困難,他們都能克服過去,一心一志,「心無染著」,這就是持戒。

各位,修行是也不簡單,但是環境有限制,就是要克服。所以接下來就又說:「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

與柔和者而共同止
忍辱無瞋:
柔和同忍度也
忍辱行
〈法師品〉
如來室者
一切眾生中
大慈悲心是
如來衣者
柔和忍辱心是

柔和同忍辱應該是在一起,所以,「柔和同忍辱度也」。因為有一個忍辱度,而你忍辱,能忍辱的人,他就是很柔和的人。因為我們在〈法師品〉中,就有這段,就是「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這段文應該大家最記得,這順口好念,所以柔和與忍辱是合在一起。所以「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這就是定、靜。

志念堅固
常貴坐禪
得諸深定:
志願堅固
常好重在
正思惟念定
得諸菩薩
深妙之定
禪定行

我們的志願堅固,既然發心了、立願了,發心立願,我們一定就是方向,方向已經確定了,所以「志願堅固,常好重在正思惟念定」。我們的心念,「好」就是很快樂,修行的過程中,我們的心常常很快樂。不論是行住坐臥,心都是在正思惟、念定之中,這就「得諸菩薩深妙定」。

哪怕是走路也是禪,「禪」就是正定。不論你是行住坐臥,都是同樣心如如不動,都是好樂在「正思惟念定」中,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方向全都是在這樣的心念中,他「得諸菩薩深妙(之)定」。因為都是在菩薩,菩薩是覺有情人,覺有情者行菩薩道,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行具足,這就是菩薩的妙禪定。所以接下來,「精進勇猛攝諸善法」。所以精進、勇猛,將所有的善法收攝在一起。

精進勇猛
攝諸善法:
精進等進度也
常勤精進
勇猛多力
勤精進諸善法
修攝其心
精進行

我們要精進於布施,也是要精進於愛語,精進於利行,精進於同事,我們有很多方法,不離人群。所以我們要「常勤精進,勇猛多力」,不要懈怠,我們既入人群中,就要親近,對人互相付出,柔和善順、愛語,這都這樣在教我們,一步一步就是這樣教。所以,「勤精進諸善法」,「修攝其心」。將心,我們自己的心,別人的心,我們要互相會同一志,向前精進。「利根智慧善答問難」。這就是利根、智慧,智度,所以,「以利根故,智慧高明,隨有所問,答令歡喜,信伏隨從,名曰善答,般若行也」。

利根智慧
善答問難:
利根等 智度也
以利根故
智慧高明
隨有所問
答令歡喜
信伏隨從
名曰善答
般若行也

這就是叫做智慧。我們對眾生可以這樣互相,能夠他有疑,我們可以回答他,這解惑、斷惑斷結。我們能夠替眾生解惑,我們也能夠斷除煩惱結,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就是我們真正在六度行中,一段一段這樣一直清楚、了解,入佛知見。

接下來這段經文:「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

阿逸多
若我滅後
諸善男子 善女人
受持讀誦是經典者
復有如是諸善功德
《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下面又再說:「阿逸多!我若是滅度之後,若是有善男子、善女人,這樣受持、讀誦這些經典,這樣發心能夠弘揚,將這個法弘揚在後世,弘經法」。

「復有如是諸善功德」,還有這樣的功德,那就是「謂弘經外又行六度,修習六度,諸善功德」。

復有如是
諸善功德:
謂弘經外
又行六度
修習如上
諸善功德

除了講經之外,還是要身體力行,行六度。同樣親自,你懂得說法,你自己要去做布施的事情,願意付出;你懂得講,就要懂得去精進。遇到困難,你要懂得自己去克服,如何去柔軟,如何去善順。要忍辱、柔和等等,這些你都要做得到。就要精進行,心要定,正思惟,在禪定中,不要受外面境界所困擾,所亂掉了,所以這大家應該做得到。他這樣,佛法一路一路走過來,應該很清楚。所以,「修習如上諸善功德」。大家若能夠了解,修這些功德,這樣就能夠很完備。

前面這段經文,就是一直要我們弘法,從〈法師品〉開始,佛陀就在募了,在勸募人間的菩薩,一直一直到現在,還是同樣。弘法人,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聞法,能知道;傳法,就是善行要傳。你自己能夠知道,能夠講,你就要能夠傳。善法是要身體力行,不是用說的而已,必定要做得到。做得到的法,人,人類做得到。其實人類一定要做得到,因為畜生類也做得到!

快速說一個故事。一條毒龍,牠就是自己,牠與生俱來,光是牠喘氣就會傳毒給人類;光是牠睜開眼睛來看,看人,讓牠眼睛掃射到也會沒命。牠自己很埋怨:我為何與生俱來,全身無不都是毒,睜開眼睛會傷人,口出氣也傷人,全身的鱗甲一展開也有毒氣。牠信佛法,甚至有一天去受一日戒,受佛一日戒。那是過去過去無量劫前。受了一日戒之後,在回來的路中,經過樹林,累了,整個身體蜷在草上面,睡著了。就有打獵的人,來到那個地方,忽然間看到一大堆這樣,好像發光的東西,詳細看著,「哦!是一條龍。很歡喜,他覺得這條龍睡成這樣。這條龍若能夠將牠的皮剝起來,獻給國王,哇!很有價值,我所得會很多。惡念的心一起,手拿著那支棍子,他就這樣那支大棍子,從龍頭就這樣緊緊的,就將它壓下去。龍,本來牠就很有力了,但那天是持戒,雖然是醒了,牠不敢動。而且這個壞人起這個念,他先將頭這樣先將它壓得很緊,就要剝牠的皮。這龍完全都不敢動,因為若動了,那個甲,那個甲鱗會打開,一打開,這個人一定被牠傷到。眼睛不敢睜開,連呼吸都不敢出。所以,牠認為:我是在守戒,我再也不能再傷人。

這獵人一手用棍子壓住牠,一手用刀來剝牠的皮。「啊!痛啊!」還是忍著痛,由他去剝。因為牠願意捨命來護這個人,保護這個人。整個皮將它剝掉了,整身是赤裸裸。這個時候,人拿著這個皮很歡喜離開了。這條龍離河沒有多遠,牠想:整身赤裸裸,都是赤肉,這痛不堪啊!尤其是陽光變大了,曬著牠,身體要動也難了。又是小蟲開始來了,周圍的小蟲已經全身了。大太陽曬、小蟲叮,牠身想要動,卻是怕去傷到全身的小蟲;想要到河裡泡水,卻是怕這些小蟲遇水會死。所以牠就這樣,用著柔和的心、持戒的念,忍辱,就是忍的力,還是保持著那分的定,決定的心,終至到最後還是在這樣很恬靜、極痛苦,這樣往生了。

佛陀將這個故事說完,就開始說:「大家知道嗎?那條龍是現在的我,剝皮那個人是現在的提婆達多。」是啊,感恩提婆達多,給他這麼大的考驗,他有那麼大的忍,這完成他的「六度萬行」。因為這樣,他速,快速提前可成佛。各位,「六度萬行」是這麼的難做、難行,卻是定了決心,還是去完成。所以說起來,我們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4月20日~
回頂端 向下
 
20240207《靜思妙蓮華》修學正法 弘傳大乘 (第1606集)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