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靜思晨語--20110214《法華經》了悟四諦 勤修福德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靜思晨語--20110214《法華經》了悟四諦 勤修福德  Empty
發表主題: 靜思晨語--20110214《法華經》了悟四諦 勤修福德    靜思晨語--20110214《法華經》了悟四諦 勤修福德  Empty周一 2月 14, 2011 7:21 p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靜思晨語--20110214《法華經》了悟四諦 勤修福德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靜思晨語--20110214《法華經》了悟四諦 勤修福德    靜思晨語--20110214《法華經》了悟四諦 勤修福德  Empty周一 2月 14, 2011 7:22 pm

【證嚴上人開示】
修學一切因緣
其人本具福德
曾種善根福田
至今因緣成熟時
遂志求
解脫生死之勝法

也就是要跟大家說,我們上面也說過了:
《法華經序品第一》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於世界
講說正法

這就是說佛陀他在人間說法,他就是用他的音聲,佛法必定要從講說中,聽聞
中而所得,要有講的人,要有聽的人。
講的人和聽的人彼此之間,一定要有因,有緣,所以佛陀要講說正法,他必定要用種種因緣,隨眾生的根機來說法,所以以佛陀慈悲為因,以眾生之所樂欲為緣,所以我們開始要學佛,我們要注重因、緣。
因,我們要先學大慈悲,我們才能夠發揮了智慧,隨眾生緣,所以智慧才能夠觀機逗教,我們若是對機的人,其人本具福德,有了福德的因緣,遇到法馬上就開悟,這也是有修福的人。
不過,修福德,就要累積很長久的時間,不是只有一生一世,也不是短時間,這樣就能夠具足福德,福德必定要累積,修福就是要不斷付出,布施,修福這是修智慧,智慧就是德,叫做福德。
我們在付出,到底我們的心,還有其他的雜念嗎?雜念就是,付出就想要求功德,或者是付出,就是一直想要得到人家的讚嘆,這都是在造福中又帶雜念,這樣有福就無德了,因為雜念在裡面,慧與定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在付出心無雜念,這樣付出的同時就有德,這叫做福德。
我們必定要種慧根的福田,要不斷耕種,不只是曾經「這樣做」,這個福田是要不斷耕作,不只是造福,還要慧根,智慧的根要深,所以這叫做慧根福田,所以常常跟大家說付出無所求,不只是付出無所求,同時要抱著感恩,感恩心,這就是慧根,付出無所求這叫做慧根的福田,叫做福慧雙修。
若能這樣時時、時時,長久的時間,這樣直到因成熟,記得因就是慈悲,緣就是好樂,我們要有慈悲,我們要有好樂不斷地付出,要培養這個習慣,不是說,好樂就是一直想要求而已,好樂就是要付出。
所以眾生要有這個福德的因緣,佛陀有這個慈悲的心,所以佛陀的悲心,不斷來回人間,在娑婆世界,這就是佛陀他心懷這個悲,慈悲的心,所以這就是佛陀他的本懷,所以暢演本懷,佛陀他的心就是不捨眾生,希望眾生人人得離苦,希望眾生能夠回歸本源的佛性。
這就是佛陀他內心,所隱藏著這個妙法,要來向眾生,向人人來宣說,我們人人必定要先,具有好樂佛法,好樂佛法,心要先清淨,才能接受大法,所以佛因、眾生緣,必定要具足。
所以佛陀講說,他用種種因緣來譬喻,無非就是要將佛法照明出去,所以我們眾生人人既然要學佛,我們要趕快,志求解脫生死的勝法,我們學佛不是要求天福,也不是要求人間福,才來做布施,才來付出,不是。
我們真正要學的佛,就是我們的心性回歸本源,這一點請大家真的要用心,不是只聽經,了解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諸惡莫作中,心要不起煩惱,這才是真正清淨,去掉無明,諸惡莫作,我們要練到這樣的程度。
眾善奉行就是在行善的時候,真的要心無所求,這樣才能夠很清淨,這才是叫做真實法。
過去佛陀講阿含,說方便法,就說,你們若作惡會受因果的報應,大家聽了會怕,不敢做,但是現在就要跟大家說,諸惡莫作,不起煩惱,這就又不同了。
眾善奉行無所求,才能斷生死,才能真正證到佛的境界,雖然不斷於人間來回,卻是心境處於靜寂清澄,不管人世間有什麼樣的惡濁,來到人間泰然安穩,就是守志奉道,這個道心,絕對不受世間惡濁所污染,這樣才能來去自如,斷生死,這是諸佛菩薩,他們的心靈境界。
聽經真的是要很用心去聽,要不然《法華經》所說的,和其他過去,哪有什麼樣的差別呢?差別就在這裡,有污染,有所求,和無污染,無所求,這樣不同,有污染當然因緣果報,將來為善得天福,受天人福,這就是有所求,這也是因緣果報。
無所求,是不受人間惡濁所污染,所以很清淨,這就是佛的境界,大家要很用心。
《法華經序品第一》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

這段文也就是要說,佛為聲聞說四諦法,回歸在佛陀開始說法的起頭,也是一樣應眾生的緣,大家了解了,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這五個人隨著佛陀修行,他們有所求,不知道那個苦因源頭在哪裡?他們無法斷除苦,所以佛陀成佛之後,第一個考慮想度的,就是這五個人。
所以開始初轉法輪,就是要跟大家說「苦」,「苦」的道理,這也是真實法,但是苦、集、滅、道,開始在解說的時候,果然五個人根機就不整齊,開頭第一個能夠開悟的就是,阿若憍陳如,了解佛陀所說人間苦難的道理,苦難來自於集種種的因緣,從起心動念開始,身體行為動作,人與人之間互相因緣結合,造了種種的業,所以這個業不斷累積,所以就這個因緣果報。
知道了這個因緣果報,要怎麼辦?那就是要求滅苦的道理,要怎麼樣能夠滅苦呢?要怎麼樣能夠將人與人之間,這種恩、怨、仇、恨,怎麼樣去解除掉呢?就要修行於道(八正道)。
這條路應該怎麼走?走了這條路,可以到達安全,通達的境界,智慧可以開啟,可以了解,但是在這條道路上走,要安安全全平坦到達,那就是菩提道,就是覺悟的道路,所以這覺悟的道路,才能夠一方面往前精進,一方面了解之後,不再結惡緣。
過去的惡緣怎樣來承受,受了之後才能滅,向前精進,不再結惡緣,這樣將這個苦、集、滅、道,能夠了解,阿若憍陳如了解,其他人呢?一知半解沒有很透徹,沒有很清楚,佛陀二轉,另外還有人不了解,再一次,所以佛陀為五個人,四諦法要講三次,這叫做三轉四諦法輪。
在這六年間讓佛陀講三次,可見眾生樂欲的緣,就是他的心境所要追求的,就已經很不整齊,何況說天下間這麼多的眾生,佛陀在說阿含,就要用種種來譬喻,這種的方便法,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三轉四諦法輪,為五個人說,說三次,你們想,佛陀要為這麼多人說話,當然他就要用,種種世間的形象來譬喻。
就像佛陀在說,有一個女人,孩子還小,病了,求醫無門,死了之後,她抱著她的孩子來求佛,我到底要怎樣讓我的孩子復活?佛陀就說,妳趕快去找,沒有死過人的人家,去向他乞討芥菜籽。
芥菜籽在印度是很普遍,所以這位母親覺得,要找芥菜籽很容易,她一天的時間,家家戶戶去乞討,家家戶戶都有芥菜籽,再問他們,你們家裡曾經死過人嗎?我們的祖先,我們的父母,祖父,曾祖父,他們已經不在了,怎麼會沒有?那不行。
所以一整天的時間,家家戶戶還是乞討不到芥菜籽,回到佛陀的面前,非常的累了,對佛陀說,家家戶戶都有芥菜籽,但是家家戶戶,他們家都有死過人,佛陀就問,他們家家戶戶死過的人,年齡都多大?
聽說不只是他們的長輩,就是年老者的晚輩也沒了,佛陀就說,對啊,人生,死不分年齡,人生自然的法則,生死沒有辦法,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是一個人生所以叫做苦,這個女人覺悟了,這個故事,讓這個女人的心靈得救了,將這個故事,以後還有哪裡,某人又有苦難時,佛陀能夠將甲的故事向乙來說,這也是叫做法。
種種的因緣,要用種種譬喻,這就是眾生根機不同,佛陀的對機也是不同,這都是佛陀慈悲,對眾生的根機。
《法華經序品第一》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

這必定要用四諦法,來將他們開導之後,知道人生是苦,知道苦之後能厭苦,要懂得厭苦,常常聽,人生怎麼會這樣?看到這麼多人在世間,真的是,一個家庭受盡了愛別離苦,生、老、病、死苦,再怎麼樣的人生,都不離開這八苦,有緣,有眷屬就有苦,其他的就都不必說了,只要有緣,有眷屬,就都有苦了,我們要如何斷除這個苦呢?能夠不生貪、瞋、痴這些煩惱,我們若都不產生出來,這樣就能夠到涅槃的境界。
所以佛陀就說,要脫離了這種的環境,你才能心清淨,我們修行的目標就是要這樣,能夠到達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剛才說過,佛陀來人間來來回回,在他的佛性就是不生不滅,雖然現相在人間,同樣在這個五濁的惡世,但是在他的內心,還是靜寂清澄,不受這個惡濁的世間所影響,不受染著。
他的目標就是為了要,救濟苦難的眾生,但是大家要記住,過去所說的,要怎麼樣誘引眾生所樂欲,你做好事會生天堂,生人間享福等等,到現在就是,你應該要去行菩薩道,無所著,清淨心行菩薩道,不同的地方是在這裡,所以請大家用心體會,這個法裡面的精粹,所以請人人要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靜思晨語--20110214《法華經》了悟四諦 勤修福德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法華經2011-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