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
發表主題: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周四 2月 24, 2011 8:30 pm

第一章 起懺
第一節起罪之「因」之一‧凡夫愚行(P34~P61)
經典原文
一切諸佛憫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良以眾生垢重,何人無罪?何者無愆?凡夫愚行,無明暗覆,親近惡友,煩惱亂心,立性無知,恣心自恃。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不孝父母、六親眷屬。盛年放逸,以自憍倨,於一切財寶、一切歌樂,一切女色,心生貪戀,意起煩惱。親近非聖,媟狎惡友,不知悛革。

一切諸佛憫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P36~P38)
這是講演懺文之前的總綱。
「一切諸佛」即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他們都具有同一個心念—憫念眾生。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覺具足才能稱為佛。
覺悟天地萬物真理,覺悟人人都有清淨本性,覺悟天下眾生為了一念無明而墮落六道,因為不忍眾生苦,所以身體力行去救度眾生,如此就能具足三覺。三覺圓滿,就成佛了。

「法喜」,意思是法能切實深入內心,然後投入實踐。法與我的心、我的行動真正合一,所得到的付出後的歡喜,就是法喜。
慈濟人很歡喜付出,不說辛苦,而說幸福。有機會服務人群,這是我們的福;因為能造福人群,表示自己的福德充足。付出之後看到對方得救,脫離了身心的苦難,那種歡喜實在無法形容。
也常聽到骨髓捐贈者在心得分享時說:「感恩有機會捐髓,救人的感覺真好。」這就是法喜----不是有形的所得,而是付出之後內心的歡喜。
自己有所體會,知道自己能夠付出,知道對方也獲得了幫助,彼此圓滿歡喜,這就是三覺合一。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佛佛道同,無不是「運同體慈力,與眾生樂」。以天下為己任,抱持如同身受的心,救拔芸芸眾生的苦難,這是諸佛來人間的共同目標。
眾生需要覺悟的聖人開導他們,為他們說法,佛陀說法四十多年,開了種種方便法門,無非使眾生體解而實行。如此循循善誘,就好像用水洗滌我們的心一樣,一旦契入根機了,只要一句話入心,就能一悟千解。瞭解之後能徹底改過,永不再犯,一輩子受用無窮。

靜奐師姊的故事(P38~P41)
靜奐師姊在她七十幾歲初踏入慈濟大門時,這是兒子空難喪生,心中最痛苦的時候。
慈濟人找她回來花蓮參加佛七,有一天,我對她說:「這種心痛我能瞭解,但是你不能一直消沉下去,難道你不希望兒子走得安心嗎?」
「我有為他做佛事。」
「不論做多少佛事,也只是安你的心,對你的孩子不見得有幫助;如果你不能安心,兒子的靈也絕對不安。」
「師父,那麼我要怎麼做?」
「已經拉不回來的風箏,就應該將繩子剪斷,讓他自由自在得以解脫。人生無法解脫的煩惱,就是感情的線,你把它拉住了,叫他如何割得斷,如何解脫自在呢?」
「我的心要寄託在哪裡?」
「和你兒子同年齡的苦難人很多,你若能將愛兒子的心,拿來愛這些人,就是對兒子最好的紀念。」
靜奐老菩薩在2002年往生,在這之間將近20年的時間,她將所接觸到的年輕人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以智慧去疼愛輔導,也經常現身說法為人排解糾紛,使人心開意解,啟發了很多人的愛心。
這種菩薩心就是「慈憫」,她與諸佛有同等的慈力,讓眾生看到她即生歡喜,聽了她的話就能解開煩惱,這就是拔眾生苦。
只是一句「將風箏的線剪斷,心安,靈就安」的話就讓他痛苦的心真正解脫。所以說「對機就是妙法,應用才有所得」。

我又沒有犯錯,為什麼苦難接踵而來?為什麼不容易的事不斷發生在我身上?其實這是自身過去的造作所致。(P41~42)
既然明白了因果之理,每當一項業力現前,就以一分智慧去善解;每經過一件困難的事都要心懷感恩,感恩終於又解開一道難題。
病緣來時,如果能轉個心念:「病了一場,藉此了解生命的無常,又消了一番業障。真感恩!」病痛折磨時,就說:「感恩,讓我在病痛中還意識清楚,心不顛倒,既然病痛來了,我就歡喜接受。」
有的人雖然沒有埋怨,心念偏差,生病時會說:「因為發了大願,所以有魔考。」這樣的見解並不正確。大家要明白,過去沒有種業因,現在不會有業果。因此「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面對業緣時,歡喜接受,業才能消除,心中常存知足、感恩、善解、包容,若能用此簡單的態度去面對,內心既能常保持平靜。


月亮 在 周日 8月 14, 2011 7:35 am 作了第 2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周四 3月 03, 2011 12:26 am

我們常聽到「罪過」二字,「罪」是有意去犯的錯,「過」是無意所犯的錯。我們非但不能有意去算計害人,若是不小心犯錯,也要及時改過。(P42)
「凡夫愚行,無明暗覆」,罪業成熟時,心念一偏,什麼惡行都會出現,自己卻還渾然不知。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佛性,只是無明層層遮蔽,掩蓋了那念最寶貴的清淨本性。佛有無污染的本性,所以智慧超越,遠離顛倒妄想,而能開解眾生的愚行癡暗。凡夫心地經過重重污染,道理無法常住心中,每一世再來時,都還是顛倒錯亂,不像心地清淨的人,帶著夙慧而來。(P45)
我們聽到的讓人擔心的青少年,他們「親近惡友」,才會「煩惱亂心」。因為不願接觸良朋益友,所以缺乏善緣,即使別人想拉他一把,也難以使上力;但是壞朋友只要一招手,他就跟著往壞的方向走,飆車、吸毒、鬥毆,實在很讓人擔心。
這都是無明暗覆,與生俱來結了很多不好的緣,以致「煩惱亂心,立性無知,恣心自恃」。
因為無知,自然會「恣心」放縱自己為所欲為,不肯守好做人的本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肯聽別人的糾正。
更可怕的是「自恃」,就是仗著自己年輕、有力氣,仗著有錢、有勢、有名、有力,或者仗著父母寵愛、朋友有力量,這種人不肯接受益友的教育,過著我行我素的人生。如此恣心自恃,慢慢會累積很多惡習。相反的,若能守好人倫道德,守好自己的本分,就比較容易找回本性。(P46~P47)
所以人生不能放縱、自恣、自恃,該做的是當下就努力完成,不可拖延。我們應該分秒不空過,利用今世人生,好好親近佛法,如此才能從人事中得到智慧。(P49)
「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
宗教就是宗旨,能夠引導我們走人生路,教育我們人生的規則。
只要是正信的宗教,都是引導人往正確的道路走,因此佛弟子不能「不信十方諸佛」,也不能「不信尊法聖僧」。
佛法僧,謂之三寶。佛是大醫王,法是良藥,僧是看病慈母,信敬三寶可令我們身心健全,在人生道路上不偏差。(P49~P50)
諸「佛」菩薩來人間,是應眾生病而來。佛陀能指引身心健全之道。一個人心理若有了偏差,不只困擾這一生,還可能為未來的生生世世種下業因;一旦業力現前,將生生世世由不得自己。佛陀就像心理醫師,我們若能體悟佛陀的教法,就能消除八萬四千煩惱;什麼樣的煩惱現前,都知道用什麼藥對治。
「法」是療病良藥。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我們信佛,好比患者相信醫師,醫師診療、開藥,我們就要服藥。然而,只拿藥而不吃藥,病不會好;如同信佛卻不肯接受法,也是毫無助益。
「僧」則是看病慈母。佛世距離我們二千多年了,佛法雖然還在人間,誰能為我們傳布與介紹呢?就是追隨佛菩薩芳蹤、立志荷擔救濟眾生志業的出家聖僧。他們對於佛陀的教法用心研究,也身體力行,像慈母愛子一般的關懷著身心受污染的眾生。
修行,要知道學佛的使命。宗教者,就是要搶救眾生的慧命。諸佛菩薩倒駕慈航來人間,是以勇猛的精神投入惡濁的世界,帶領眾生由迷成悟,解脫因果的束縛。
心中有佛,能夠虔心敬信,佛就在面前。大家一定要起敬信心,信佛、信法、信僧。「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一切的善根無不是從信仰心開始。
真正的信仰,是要「信而敬之」,信佛敬佛、信法敬法、信僧敬僧。將法用在日常生活中,法才會入於心;將法用在行動、行為中,才是真正的信敬佛法僧。(P50~P52)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周四 3月 03, 2011 11:05 am

學佛的正信,除了要信敬三寶,也要敬畏因果;要敬畏因果,只要知道因緣果報。過去生中與這對父母有緣,所以今生借重這分緣來到人間。因為有這層特殊的親緣,因此對父母要真心孝而順之。

父母無微不至的愛(P52~P54)
有一位婦女懷孕了,胎兒四個月的時候,醫師發現她罹患肝癌。當時立即治療還來得及,因此醫師建議她拿掉孩子,趕緊做化療。但是這位媽媽不但拒絕治療,還要求醫師保全她肚中的孩子,無論如何,她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腹中胎兒的生命。
那段時間,很多年輕的慈青志工,看到她一天天地衰弱,臉上卻露出驕傲、歡喜的笑容,每個人都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也感到「行孝不能等」的急迫。
這位媽媽堅強地和病魔搏鬥,直到孩子在腹中七個月大時,醫師看到她的情況日益惡化,就為她剖腹生產,取出胎兒。孩子出生十二天後,她就離開了人間。
在慈濟「父母恩重難報經」的音樂手語劇中,有一段歌詞說,不孝父母是「枉得人身,心行愚癡,不思親恩」。意謂得人身不易,應該知恩報恩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否則只是徒具人形、顛倒愚癡的眾生。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懂得孝順父母的人,在社會上自然懂得尊重別人。做人的根本要從家庭開始,待人接物則從孝順父母開始;人若知根本,就懂得回報父母恩才是不枉此生。

孝還要「順」(P54~P57)
大林慈濟醫院的志工曾分享一則個案:
一位九十多歲的阿嬤病重住院,她對生命無甚掛礙,唯一掛念的就是她的小兒子。
隔天,志工在阿嬤的病房外看到一位留著長鬍子的先生,含著眼淚在門外走來走去。志工心裡有數,就走近攀談:「你怎麼不進去呢?」
「媽媽看到我就不開心。」
「為什麼會這樣?你看起來很有男子氣概,你留著鬍子,讓我想起了一位歌星。」
「我知道,我曾聽過她的歌,他很紅。」
志工說:「我年輕的時候,也很愛聽他的歌。但是後來他留起鬍子,歌迷很反感,所以就不再喜歡他了。」
「噢!」
「先生,看你很性格,請問你是從事什麼工作?」
「我修摩托車。」
「這樣我知道了,留鬍子是你的招牌,大家一定喜歡找你修車。」
「倒也不是,現在機車行幾乎沒有什麼生意。」
「那肯定是太太很欣賞你留鬍子?」
「唉!為了我留鬍子,太太和我鬧離婚。」
「你為了留鬍子犧牲這麼大啊?太太因為愛你,才會唸你,這樣你也要離婚嗎?」
「我也知道過不去,所以我不敢進去看媽媽。」
志工見談話對機了,就打鐵趁熱勸說:「媽媽年紀大了,還有多少壽命呢?我們師父說『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對媽媽的孝心要及時表達啊!」
「嗯!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第二天再來,鬍子剃掉了,整個人煥然一新。媽媽從昏迷中醒來,看到兒子的臉,雖然無法說話,但是終於露出了笑臉。
所以我們對父母的愛與感恩要懂得表達。
孝順父母是百善之本。父母一輩子為孩子辛苦付出,到了老年時,孩子各奔前程,父母只能獨居;有了病痛,也不敢告訴孩子,怕增加他們的負擔。
父母處處為孩子著想的心意,多令人感動。父母如堂上活佛,我們學佛要禮敬諸佛,在家則要敬重父母,不只是照顧父母的起居飲食,孝還要「順」,父母才會真心歡喜。


月亮 在 周日 8月 14, 2011 7:36 am 作了第 2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周六 3月 05, 2011 1:15 pm

日間的托「老」所(P57)
每次參觀老人院,心中都百感交集。即使設備良好的高級養老院,雖然建築堂皇,但是一看到老人對著老人,神情非常落寞,好像日近黃昏,沒有朝氣的樣子,看了實在很不忍心。更何況是一些救濟性質的老人院,院內老人的生活品質更不佳。
所以慈濟醫院開闢了「輕安居」,即是日間的托老所,是個很舒適的地方。有護士、志工來陪伴他們,行動不方便的幫助他復健;無法料理自己身體的,就幫他洗乾淨。一直到下午,再由家人或醫院專車載送他們回家去,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
老人們走過一輩子風霜歲月,對家庭社會都有貢獻,老來應該給他一個有人關心照顧、有品質的生活。孝順不能延遲,如果高堂還在,要好好禮敬供養;假如父母不在了,要將社會上的老者當作自己的長輩,這就是菩薩心。
孝順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學佛者找回本性的根源。
「不孝父母、六親眷屬」「盛年放逸,以自憍倨」(P58)
時時讓父母親擔憂,包括自己身體沒有照顧好,這就是不孝。所以要孝順父母,先要好好照顧自己,不要「盛年放逸,以自憍倨」,依恃自己還年輕,就放縱懈怠,以為還有時間,就天天玩樂,不知拘束。
「憍」是放逸,「倨」是傲慢,憍慢貢高對自身慧命的傷害很大。愈是有成就的人愈要警愓自己、縮小自己。
如何才能夠永遠在人們心目中佔一席之地?就是要縮進他人的瞳孔裡,一直鑽入人心。要在別人心中留下好印象,必定要平易近人,就像和煦的微風,無人不愛。
於一切財寶、一切歌樂,一切女色,心生貪戀,意起煩惱。(P59)
趁著年輕放縱享樂的人,委實可憐,因為他不明白道理,不知道人生危脆無常,這實在很無知。無知的人「於一切財寶、一切歌樂、一切女色、心生貪戀」,為所欲為,往往帶來社會的不安、家庭的不幸,甚至也傷害自己,這是最愚癡的人。
再來是女色,有句話說「萬惡淫為首」,很多的惡事禍端,都是起於色心。
學佛,真的要將心調好,孝順父母是本分事,照顧家庭是應負起的責任。若能好好保持人倫,就離佛法不遠了。
人生最損傷人的心性、敗壞人的名聲,全在一個「貪」字,有了貪,人生的方向會偏差,想再回頭也難。但若是有好的因緣,遇見有緣的人勸導,多少也有幫助。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防範於未然。
「貪」就是已經有了還不滿足,「戀」是明知錯誤,卻仍依戀不捨。有了貪戀,思想會被無明覆蔽,煩惱不斷,墮入不可自拔的陷阱。
親近非聖,媟狎惡友,不知悛革(P60~P61)
對於金玉良言置若罔聞,但對於心思不正的人卻很崇拜。只因不當的貪戀起了煩惱,以致造成永遠的傷害,實在值得我們警愓。
選擇朋友,也要選擇行為端正的人,切不可「媟狎惡友」,與惡人同流合污,以免一步錯,步步皆錯。
現在很多年輕人無法自拔,心的方向有所偏差,「媟狎惡友,不知峻革」,結交了惡友,一起為非作歹,家人、好友的勸解都不聽,更不知懺悔、改過,實在令人擔心。


月亮 在 周日 8月 14, 2011 7:37 a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周一 3月 07, 2011 10:41 pm

第一節起罪之「因」之二‧造逆破戒(P63~P69)
經典原文
或復殺害一切眾生,或飲酒昏迷,無智慧心,恆與眾生造逆破戒。過去諸罪,現在眾惡,今日至誠悉皆懺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是故今日,至今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辟支、羅漢、梵王帝釋、天龍八部、一切聖眾,願垂證鑒。


或復殺害一切眾生,或飲酒昏迷,無智慧心,恆與眾生造逆破戒。(P63~P66)
不知懺悔的人,「或復殺害一切眾生」,不懂得尊重生命,任意殺害一切眾生,過著顛倒的人生。
在南美洲委內瑞拉,有三名強盜持刀搶劫商店,還擄劫人質。警察問他們:「為什麼要搶劫商家?」
「因為喝酒、交女朋友,把錢都花光了。」
這種親近惡友、不知懺悔、不惜殺害他人的行為,實在是人生中最可怕心行。
心面對境界所起的作用就是感覺。我每天早晨,心裡都會感覺到人生的幸福,但這一分平安的感覺,能不能整天都維持著呢?難啊!因為這個心,不論勞動或是面對人事種種境界,難免會浮動;直到晚上休息時,才能將雜亂的心沉澱下來。
凡夫想要心湖平靜並不容易,一切眾生都沉陷在貪、瞋、痴的濁流中,「或飲酒昏迷」,以致「無智慧心」。
有些人沒喝酒時,看似性情平穩,但黃湯一下肚,酒性發作性格丕變,暴躁易怒,胡言亂語。等到酒醒時,才覺得丟臉,說要改過;但下次酒癮再犯時,還是控制不住自己。這裡表裡不一的人,不尊重自己、不疼惜人格,也沒有魄力阻止自己飲酒,是最軟弱的凡夫。
慈濟人要遵守十戒,其中一戒是不飲酒。慈誠隊的居士們,有些在加入慈濟前,也曾經酒不離身,天天爛醉;但是因為好的朋友,不斷地關懷他,帶他走好路、走好事,或是將他導向做環保的福德路上,讓他很忙碌地一直付出,而忘了酒癮的欲望。漸漸的,酒癮戒除了,這是因為他的精神、體力有個寄託、有個方向,這都是靠大環境的潛移默化所致。
智慧是人人不可或缺,也是人人本具;偏偏被無明掩蓋,不得明朗通達。又因為我們「無智慧心」,所以「恆與眾生造逆破戒」,不肯依照正確的秩序行事,該守的規矩不肯守,造成各種罪業。

過去諸罪,現在眾惡,今日至誠悉皆懺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P66~P67)
「過去諸罪」,指過去生累積的罪業。我們從過去生帶來很多惡業,是以致與生俱來即隱伏著惡劣的習氣,這種既成的惡業就是「業」。加上「現在眾惡」,現在還要不斷造業,惡業的種子繼續累積。這真是眾生愚迷,難怪苦果不斷。
更愚癡的是「自作」還是「教人作」,讓別人也承受苦報。這種明知故犯的罪業很重,即使逃得過這一世的業力懲罰,也逃不過來生。
這一世之所以能逃過,是因為過去生除了惡業之外,還造了一點福緣,所以福報先受。但是累世所造的罪惡,再帶到下一世,在福報享盡的情形下,一出世可能在邊地下賤、貧窮苦難的環境中。
所以應該知道懺悔,懺悔即清淨,過去累積下來的錯誤,愈早懺悔,能愈早消除覆蓋的無明。「今日至誠,皆悉懺悔」,從現在開始,以至誠懇切的心,懺悔一切曾經犯過的錯誤。
學佛者要勇於懺悔,懺悔即如洗滌,依照佛陀的教法,以法水洗滌自身過去、現在、未來種種罪惡。不但過去的罪業要洗淨,還要做到「未作之罪,不敢更作」。要好好保持這片清淨的心態;尚未犯的錯誤,絕不能犯。

是故今日,至今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辟支、羅漢、梵王帝釋、天龍八部、一切聖眾,願垂證鑒。(P67~P69)
凡夫心起伏不定,需要善知識接引,因此要「至心皈依十方盡虛空一切諸佛」。心有依靠,人生才有方向,就是「宗教」,意即人生宗旨與生活的教育。只要選擇正信的宗教,生命的軌道就不會偏差。
皈依諸佛是指內心所皈依的方向。諸佛以外,還有「諸大菩薩、辟支、羅漢、梵王帝釋、天龍八部、一切聖眾」,他們是潔身自愛的模範,值得我們學習。
「菩薩」自利利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能守持佛陀教法,積極接近人群、救濟眾生。
「辟支佛」出生在無佛時代,但是他看到人生歲月變遷,大地萬物茂盛進而凋零,即自我覺悟三理四相的道理。雖然無佛住世,但是無處不是佛法;只要根機敏睿,就算無佛的時地,他也能觀境覺悟,體會萬法生滅輪迴之理,這稱為辟支佛,也稱為「獨覺」,意即自已去體解證悟。
無論在有佛之時或無佛之時都有「羅漢」,他潔身自愛,依照佛陀的教法,從初位、二果、三果、四果按部就班逐次證悟,成為羅漢。但是羅漢畏懼因果,所以只想著消除過去的業,卻不能造未來的福;福要在人群中得,他卻遠離人群,獨善其身。不過他也值得我們尊重,因為有善心而且不造業,已經非常難能可貴。
再來是「梵王帝釋、天龍八部、一切聖眾」。「梵王」是大梵天的天主,「帝釋」則是忉利天的天主,他們都因積善造福,而生在天界享樂。這些天王都是十善具足、福德圓滿者,但他們都能歸投佛法,因此值得尊敬。
還有「天龍八部、一切聖眾」,他們也都是擁護、發揚聖教者,我們都要從內心對他們起尊重敬仰。
因為佛菩薩及諸聖眾的作為堪為眾生表率,所以說「願垂證鑒」,過去的一切凡夫愚行都要改過,從今天開始要以虔誠的心歸仰佛法,懇請諸聖眾為我們證明,表示我們懺悔改過的心非常堅定懇切。
學佛不能懈怠,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難得聽聞佛法,就不能只是潔身自愛做個「自了漢」,還要向菩薩看齊,目標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修行成佛精進的目標。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周三 3月 09, 2011 10:43 pm

第二節滅罪之「緣」之一‧禮敬三寶(P71~P93)
經典原文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夫欲禮懺,必須先敬三寶。所以然者,三寶即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今日所以懺悔者,正為無始以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相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維,或藉外境起諸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以虔誠的心開始禮佛,表達恭敬與決心,之後從內心再次發露懺悔。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言:「往昔所造諸惡業,經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指的是從無始以來物化計算的時間,我們在六道中往來輪迴,被無明層層覆蓋,迷中造業,業中又迷,要去除輪迴的業報是在難上加難,除非能以謙卑的心懺悔,才有解脫的希望。

二00三年SARS疫情,慈濟在那段時間,不斷宣導人人謙卑,「戒慎虔誠」,發自內心虔誠反省。因為過去沒有做好防範的工作,所以遭受病毒侵犯。現在知道方法後,就要將環境保持乾淨,人與人之間發揮合心互愛的精神,攜手做好防以及關懷行動。對於勇敢站在第一線搶救生命的醫護人員,更應該視為菩薩般敬重他們。
諸佛菩薩捨離清淨國土,投入五濁惡世,只為了搶救眾生慧命,免受心靈病毒感染;醫療團隊在疫情中,則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搶救生命。
當疫情侵襲時,我們更應該發揮同舟共濟的精神,共同懷有祝福祈禱的心願,以智慧之愛共度難關。當社會人心惶惶的時候,我們要用愛來呵護膚慰人心,用智慧來面對災難,要從內心發出懺悔,洗滌自私、無明的心靈病毒,才是虔誠謙卑的正確心態。

夫欲禮懺,必須先敬三寶。(P73~P77)
凡夫與佛的分別只是「煩惱」的一體兩面,煩惱使我們往錯誤的方向走,製造很多罪惡;煩惱也使聖人覺悟,背塵合覺,趣入佛境。若能看清這一點,則「煩惱即菩提」,悟者即是佛,迷者即凡夫。
佛是我們慧命的大醫王,已為眾生開出了藥方,那就是法;而出家的法師則如同配藥的藥劑師乗看護的護士,佛、法、僧三寶具足,共同拯救迷於貪瞋癡的眾生。
所以在學佛生活中,要常常感恩三寶。自身慧命在過去不小心受到感染,才在道輪迴不休;今生得聞佛法,應該生起尊重敬仰的心。既然皈依三寶,就要身體力行,虔誠懺悔,去除惡習。
所謂懺悔,並不一定要到寺院拜《水懺》、誦《梁皇懺》才是懺悔,真正的懺悔是人對人的懺悔。在《心地觀經》中有一句話:「若覆藏罪者罪即增長。」苦做錯了事,還掩飾不肯讓人知道,那是煩惱覆藏,罪上加罪,業會如同雪球一樣愈滾愈大。所以有了錯誤要勇於認錯,唯有發露懺悔,罪障才能消除。

人生最大的懲罰就是後悔(P74~P76)
大林慈院志工曾分享一則個案,一位遍體鱗傷的阿嬤被送來急診,後來轉入加護病房,情況很不樂觀。志工們主動關懷,家屬說出阿嬤的傷是被丈夫打的。阿公生性暴躁,自年輕就毆打妻子成性,而阿嬤為了家庭,一路忍氣吞聲走過來,老來還是被打成重傷,因為心中怨嘆,所以一口氣欲斷不斷。
志工看阿公站在病房外躊躇不前,就勸他:「阿公,阿嬤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你,能讓她歡喜一點的也是你。人生無常,你如果不進去看她,以後心裡一定會後悔,師父說『人生最大的懲罰就是後悔』,還是進去看阿嬤。」於是半堆半就把阿公帶進病房。
阿公看到傷重的老妻,突然嚎啕大哭道:「你要原諒我,我是一時發脾氣,脾氣一發昏天暗地,才把你打成這樣,你一定要原諒我。」邊說邊哭,這也算是發露懺悔了。
志工就對阿嬤說:「阿嬤你有沒有聽到?阿公已經在你的面前道歉了,他哭成這樣,你該知道他很後悔。我知道你這輩子過得很苦,但是你的心要放開,不要再怨恨,能原諒別人是美德,這樣下輩子再來的時候,人生就會很圓滿,有機會做菩薩。」這時,阿嬤的眼角中滲出了淚珠。兩天後,她就安詳往生了。
這位阿嬤受了六十年的委屈,卻守於女德,盡力照顧家庭,真的很令人敬佩。至於阿公,難道他不愛這個家嗎?如果不愛,也不會六十多年守著這個家。所以,他也是愛這個家庭,只是惡習難改。
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去除習氣,。否則有朝一日碰到非常震撼的後悔,那時再來懺悔就晚了。

心靈病毒(P76)
在日常生活中的舉手投足、開口動舌,無不是業。和己心對立的境界,比如只是一句話,無論令我們歡喜或是埋怨,這都是病毒。喜歡聽好話的人,一做好事就要人家讚歎、要人家鼓掌,這就是因喜歡而起執著,所以喜歡可能變成執迷不悟。同樣的埋怨也會累積成是非煩惱,這都是「心靈病毒」。
我們要身體力行,在人與人之間做到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結合眾人的力量來幫助這個世間消除病態。同時感恩諸佛菩薩來人間,作大醫王應病下藥。至於出家人,具有真正的志願,願意走仕人群的第一線去呵護照顧,解除眾生的心靈病毒;佛陀教導眾生什麼時間要吃什麼藥,出家人就以耐心勸導,讓眾生知道現在該是吃這種藥的時候,這就是出家人的責任。

三寶即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P77~P79)
我們接受佛法,要飲水思源,要先恭敬三寶。三寶不但是眾生的良友,也是眾生的福田。之所以稱為「福田」,因為皈依三寶能使我們知理行教。勤耕「敬田、恩田、悲田」三畝心田,三者合一即是福慧雙修的大福田。
「敬」是尊敬,對佛法僧要時時心生尊敬,此是「敬田」。內心尊重,才能尊佛、崇法、敬僧。發於內,行於外,身體力行在人生的軌道中就不會有錯誤。
「恩田」是孝順父母。父母恩重難報,佛陀即使成佛了
見到一堆白骨還是恭敬禮拜。他不只敬重此生父母,還感恩過去無量世的父母。而一般人,百歲老母常憂八十兒,對於父母的至情至愛,為人子女者是要盡心盡力回報。
「悲田」則是為苦難眾生付出。北部一位獨居的蔣先生,八十多歲了,他捐了一百多萬給慈濟。
問他:「捐了那麼多錢,以後的生活怎麼辦?」
他很有智慧地回答:「錢放在銀行是『死錢』,有錢不用是儍子,我把錢捐給慈濟,它就像活水一樣,可以替我做很多好事。等此生緣盡之日,我還要把大體捐給慈濟,慈濟人會幫我處理好。如此,我都了無牽掛了。」
多麼有智慧的老人啊!這就是悲田。他心無貪戀、意不顛倒,能將錢財化為力量,去做有意義的事,做救人的人。
若能敬重三寶、孝順父母,又能以愛去付出,如此三田合一,就是一大福田。

若能歸向者,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P79)

開示悟入
佛陀來人間,為我們「開」啟真理之門,推開迷惑、煩惱的覆蓋,讓我們知道原來人人都有與佛平等的一片心地福田。
佛陀教導眾生耕耘心田、改良土質的方法,應該播什麼樣的種子,這就是「示」。我們聽了開示後,能有所體「悟」,與佛法契機,接著才能「入」,也就是入永恆的真理法門。
眾生若要種福田,必須從內心與三寶有虔誠互動,才會對機;能對機,才能接受佛法、皈依三寶。所以懺文說:「若能歸向者,則滅無量罪」。「若能歸向」是說要徹底虔誠地皈依,反黑歸白,趨向正道。所謂「歸向」就像無知浪子,背離父母、棄家外出,在外為非作歹,一旦知道懺悔,就會趕緊回頭,而且是徹底回頭。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周六 3月 12, 2011 7:55 pm

一心歸向,表示專心一意依照佛陀的教法實行,能如此,「則滅無量罪」。知道自己錯誤,就不會再犯;已做的錯事,也會設法改過彌補。其實,罪在哪裡?就在自己心中。果既已成,要用歡喜心來面對,不要再用煩惱包藏住罪業,否則惡的種子會愈長愈多。
佛陀說因緣果報,這一生所受的苦報,是自己過去生所造的因,因此要甘願接受;能甘願接受,心不會受到折磨,也不會顛倒;心不顛倒,就不會再造業。

生命的勇者(P81~82)
大林慈院的心蓮病房有一位生命勇者,她年輕時任勞任怨地撫養孩子,中年時發現自己罹患乳癌末期,儘管癌痛有如萬箭穿心,儘管有時喘不過氣必須依賴呼吸器,但是她依然逢人就笑,對生命懷抱希望。不只勇敢,還去當志工,到每間病房去為人「加油」,也會幫忙洗頭、梳頭髮。雖然病魔不斷侵蝕他的軀體,但她沒有被打倒。
雖然死亡將盡,她的心靈還是保持平靜。心靈的超脫早已經把身上的苦滅除了,這是真的歸向,因此能「滅無量罪」;她也不會再造業,所以能「長無量福」,這真正是「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這是真解脫、真滅罪。

人身離不開生、老、病、死,人心也不離生、住、異、滅。心念總是很快「生」出來,「住」在心中不久後,隨即變「異」、走樣,並隨即「滅」失。心念無法常住,這就是心無定相,心不只無定相,還無定性,此為之凡夫心。但心若能歸向正確的信仰,便能滅除很多罪業;罪業滅,福就生。想要成為有福之人,唯有滅掉心靈煩惱一途。

今日所以懺悔者,正為無始以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相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P82~90)
無知的眾生,為了逃過病痛、延續生命,有時甚且去殺害其他生靈,這就是無知。無知令人驚惶、令人煩惱、令人心不斷造作出惡業種子;無知再造無明,無明又覆蓋煩惱,終至造業不斷。因此「今日所以懺悔者,正為無始以來在凡夫地。」所累積的種種罪惡。凡夫自無始以來,所累積的罪惡很多,因此要趕緊懺悔,懺悔即清淨,懺悔是最好的法門。

莫問貴賤,罪相無量」。不論是顯達貴人,或一般販夫走卒,人人都帶著過去生延續而來的罪業。這些罪業是怎麼來的?懺文說:「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
「三業」指的是身、口、意。眾生罪相無量,大多是身之所造、口之所言,意之所思,三業可生無邊罪業,但概括來說,可分身三、口四、意三,共十惡。
「身三」指的是人身可造作殺、盜、淫三罪。先說「殺」。一個人終其一生,僅僅吃之一項,就不知吞食了多少生命入肚腹,可見眾生殺業之重。
有一位慈濟委員說:「以前我認為葷食不算殺生,因為只是吃而已,應該沒有罪過。」但在她看過《生命的吶喊》影片後,才知道從口中吃下去的生命,在生前竟受了那麼多的折磨、痛苦,甚至是殘酷的被殺死。吃肉的人雖然沒有直接殺害生靈,但也間接促使許多生靈被屠宰。
除了口欲而殺萬物生靈外,人心的煩惱若不能控制好,人與人之間也會製造殺業。總之,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所以造作殺業。
「盜」,起於人的貪與不足之心。人如果安分守己,好好惜物、疼物、愛物,生活其實不需要很多物質,但人們往往不能安分守己,心靈才會出軌。只要是他享受不到的,就鋌而走險去做偷盜的惡事。
再來是「淫」。俗話說「萬惡淫為首」,淫亂最為戕害心靈。
殺、盜、淫是身體所造的三業,此三業均是因煩惱覆藏,而養成無知無明的習氣,才會照下此等惡業。
口也會造四種惡業----惡口、妄言、兩舌、綺語。
「惡口」是口出惡言,人與人之間的是非常由此起。惡口是不斷詛咒的語言,人與人之間若詛咒話語不斷,社會也無法安定,如此,人的心靈怎真能獲得平和?因此不要出惡口,應該輕聲柔語、好言慰人,以內心的愛去安撫心靈受傷的人。
「妄言」是說謊,顛倒是非,混淆社會視聽,令他人遭受莫須有的罪名。妄言還包括隱瞞,比如明知有人會去造罪,自己竟隱瞞不言;或是明明知道某個危機即將發生,卻不告訴人,讓人一步步踏入陷阱。
「兩舌」即東家長、西家短,道人是非,蜚長流短。如果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就又多了一層傷害。兩舌業報可怕,不只自己失德,還會使說者與聽者俱受傷害。
所以傳話時,要運用智慧當和事佬。如果有人心中不滿,把你當成知己,訴說一些心靈不快之事,應該在他們中間以愛語做橋梁,化解彼此誤會。兩舌會使人群無法合心,因為搬弄是非對一個團體來說,是最致命的傷害。
「綺語」是指不實的甜言蜜語。說話口是心非、口蜜腹劍,句句話雖然都令人迷魂顛倒,但事實上卻是空洞的好聽話而已。
惡口、妄言、兩舌、綺語,是許多人無意間常犯的過錯。開口動舌無不是業。防止口業,要「以誠待人」,用真心誠意建立信譽。有誠意,就不會說謊話;有誠意,就不會搬弄是非,且能運用智慧,在人與人之間建造愛的橋樑。
無論是身的三業,或是口的四惡業,無不都是從心起。眾生的意識中囤積了很多煩惱,因為缺乏智慧的辨別,行之於外就只能不斷造業;惡業又招引更多的無明煩惱,覆蓋本心,如此惡性循環,難以止息。而意業的煩惱來源,不外貪、瞋、癡三項。
「貪」,世間一切的業與罪無不起於一念貪。不論是貪色、貪利、貪口欲、貪地位,身都會因此造出諸多殺業。若貪求不得,甚至會做出傷害自己的事。
曾有新聞報導,一對情侶因感情破裂,女方竟然從高樓跳下,衝破男方家的屋頂,跌進屋子裡傷重身亡,這就是情的無明。其實自殺的罪比殺人還重,因為自殺者帶著很強的一念無明離開,這分怨與恨的業非常強烈。而且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賜,自殺不但毀壞父母精血,又傷透父母的心,造了忤逆之罪,所以自殺的罪很重。
「瞋」是瞋恨。瞋念一起,惡口即出,也常引發衝動行為。有一句靜思語是「發脾氣是短暫的發瘋」,脾氣一發,心完全被無明遮蓋,內外境界都會迷失。其實傷害別人的同時,也在傷害自己。因為自己已經將這念惡業種在心田中,嚴重損及人際關係和自我修養品質。
「癡」是不明白道理,不懂得分別好壞,也就是無知。人生若能守住本分,依循規則,絕對不會脫軌,也不會造罪。就因為一個癡字,使我們方向偏差,守不住應該守的規矩,迷失了人生的道路。
三毒中最可怕的應該是癡;因為癡,才造成了瞋與貪。多數人就是不能顧好自己。因為心中仍有無明癡念,所以還是會隨著外境誘引,而心隨境轉。雖然沒有做明顯的壞事,但小惡不斷累積起來,仍會造成大的影響。所以要使社會祥和、穩定,必須人人先去除癡念;癡念若去除,瞋念就能降服。瞋念降服了,貪念就會平息。
除三業外,「或從六根而起過」;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當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轉動見、聞、嗅、嚐、覺、知六種作用,形成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六識一轉,因而意念紛雜,煩惱不息,身三、口四此七支罪惡就現形於外。
修行者在六根面對六塵時,要特別提高警愓。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若能好好利用,無不是法,也無不是智慧;但在見聞中生惡,反而會令我們造業,增長煩惱。所以要用智慧面對,才能獲得妙法。比如愚癡的人會將人事當是非,有智慧的人則將是非當教育,用來警惕修養自己。

或以內心自邪思維,或藉外境起諸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P90~P93)
只要一遇到境界,克制不住習氣因而造作諸惡,這就是過失。其實人本性善良,也都發心發願要修行,只是習氣收不住,因此修行就是在修習氣。
人與人之間,若用智慧聽話,句句都是法;用愚癡對話,則念念無不是惡的種子,而且還損壞的自身人格;更可怕的事,這些惡的種子會隨我們到來生來世。
凡夫心浮氣躁,容易被外境牽動。只要心不動搖,不論外在何種境界現前,都和自己沒有關係,也不會和它產生互動;最怕的是自己思惟偏差,就容易受外境影響。因此說「或以內心自邪思維」,也就是明明有一條正確的道路在面前,卻不去走;明明有許多正法可學習,卻偏偏不肯修,總是我行我素,不斷往錯誤的方向走。
修行即是收攝自己的身與心。收攝意謂時時反省,一時之間犯了錯,能立即反省,趕緊收攝這分放縱的心,便是修行。有句話說「煩惱即菩提」,心念若是被外境所動,人人本具的覺性一反,業報就會無止盡的糾葛不清。因此思惟正確就是道場,思惟偏邪就是業、也是造罪的源頭。
或藉外境起諸染著」。凡夫造作無量罪惡,有時是因禁不起外在境界誘惑。因此當外境來時,應該用何種思想、觀念、心態面對,以保持心境不隨外境而轉,做到境鬧心靜,這是自我修心要努力之處。
「染著」就是心貪著外境,而生起種種煩惱。
如是乃至十惡」。人心之所以煩惱難斷,原「因」是人的心境不正,思惟邪妄;再加上財色名利等染著為「緣」,有因有緣,就會常常沉浸在那種境界中,愈浸愈深,終至生起貪、瞋、癡三毒境界,從而造作十惡業,更「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十惡只是總稱,業的累積絕對不只十樣。當十惡不斷增長,便會達到「八萬四千諸塵勞門」。「塵勞」意謂煩惱,因為煩惱不斷複製,所以從三而十,從十擴展到八萬四千。為什麼用八萬四千這個數字表示極多呢?有一種可能是,因為一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秒以很快的速度逝去,但人的心念變動、煩惱生起的速度比秒更快,於一念頃,念頭已是瞬息萬變。所以人心中的煩惱應該是每個念頭、每一秒都在增加、都在變動。每個人在每一秒鐘的起心動念,在瞬息變遷的時間中,煩惱層層疊疊不斷覆蓋,因此用八萬四千來代表無量、無邊、無數的數量。
八萬四千煩惱何其多,應該如何預防?答案是從心開始。心中若有貪、瞋、癡、慢、疑五種病毒,與人相處時很容易感染上他人不正確的觀念。若常和是非人在一起,也會成為是非的帶原者;若常和智者親近,他會教我們包容、知足、感恩、善解,心中的貪瞋痴就能慢慢消滅。
煩惱的根源全在自己心中,只要本身的智慧開啟、本性覺醒,就能排除不必要的是非;只要內心有心靈抗體、對是非有免疫力,當是非現前時,自然能令是非在心中消失於無形。
道場在自己內心,日常生活中無不是自己修行的助緣。因此在與人互動交談時,自己不好的習氣若浮上來,應當及時警醒、改過,趕緊停止,這就是修行。


月亮 在 周一 3月 14, 2011 11:49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周日 3月 13, 2011 2:05 pm

第三節罪出三障(P95~P115)
經典原文
然其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語不出有三: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此三種法,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為三障。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除滅。此三障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是故今日運此增上勝心,懺悔三障。


然其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語不出有三: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P95~P98)
儘管罪的形相無量無邊,但歸納起來,不出三大類。「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
「一者煩惱」。煩惱起於貪欲、瞋恚、愚癡三種心念。世間的癡愛欲念眾多,不斷誘引眾生向罪惡的深淵逼近。貪、瞋、癡引發的煩惱,小則擾亂每一個人每天面對人事、環境、家庭、社會時的心念,並誘使人們造惡;大則造成國家之間的爭戰或對立,以致哀鴻遍野,令人苦不堪言。
第二是「業」。內心產生想法,想法構成行動,並指揮身體去造作。因為業如一畝田,因此也稱為業田。業之所以有苦有樂,是因為業田中好壞種子俱有,如果放入善的種子,能夠不斷造福;假使放入惡的心念,就會造成惡的業種。因為善惡種子俱在此地,因此又稱為「藏識」。一個人每日的開口動舌,或心行舉止,都會變成粒粒種子,悉數歸納進業識中。
種子丟進土裡後,只要有緣----太陽、水分充足,這顆種子就會發芽、抽枝、開花結果,即成為「果報」。撒什麼種子,就結什麼果,因此業是人自造。人如果造善,日後會有善報,因此能事業順利、生意成功;但也有的人是做什麼都不順遂,這就是個人過去生所造的福業不同所致。
不過,享福的人若不能繼續積福,待福報享盡,苦報就現前。如同銀行存款一樣,若一直提領,卻沒有存入,存款數字會一直減少,領完就沒錢了。好的種子在今生要趕緊累積、要「做來囤」(臺語),生在福中要造更多的福。假使此生是處在困境中,也要歡喜接受,明白這是自己的果報。若能如此,即能化惡業為善業。
善惡業力分明。惡就是惡的種子,善就是善的種子。做了惡事後,才異想天開要做些善事來彌補,這是不可能的。為善、為惡,分分已獲,不論善惡都收在藏識裡,成為業種。待因緣會聚時,業力顯發出來,「果報」就現形了。
臺灣人常說運氣、運命,這個「運」字就是造作,也就是業。當業報發生時,都是由不得自己。比如發生車禍,有人會說:「怎麼會是我?」或者會回想:「若是剛剛直走就好了,為什麼要轉回來呢?」這就是業。那都是業力牽引,由不得自己。
又例如有人發願要改掉壞脾氣,卻三番兩次改不掉,這也是業力。業力與脾氣有很大的關係,內心如果沒有薰習出那種壞習氣,就不會受那樣的因緣誘引,也就不會有「不應該是我」的這種事後埋怨。
我們來人間,應該要造福,無論善惡業降臨身上,都應該「歡喜接受」。過去既然造惡,現在好不容易遇到好的因緣,能夠藉此消除業報,應該好好把握因緣改過來。能知道因緣果報之理,就能安貧樂道,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會甘願接受,而且能歡喜為人群付出。
如果不甘願受報,心隨境轉,繼續造作惡業種子,內心會一直受到煩惱糾纏。假使甘願受報,業就會早點了結,受報也會感覺比較輕。慈濟人碰到不如意事,往往善解地說:「甘願還,打八折;不甘願還,就要加利息。」
業是由心所造,所以說心境能轉一切,因此平時要顧好自己的心,不讓煩惱、複雜的思緒覆蓋住,還必須時時發善心、做善事,造福人群以成就此生。

此三種法,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為三障。(P98~P104)
佛陀所說的法,如清淨的甘露法水,我們若能接受,這片心地塵土,很快就不會在滿天飛揚。如果不能好好利用佛法來降伏內心煩惱,則煩惱、業和果報「此三種法,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
佛陀教示,來世若要再保持人身,必須遵守五戒----不殺、不盜、不淫(在家人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若是犯戒,就是「惡法」;若能守戒,便是「善法」。
想要生天道,必定要行十善。即身不犯殺、盜、淫;口不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不犯貪、瞋、癡。
身不但不能犯殺生惡業,還要護生。不殺只是消極守戒,護生則是積極守戒。身也不能犯偷盜。會犯偷盜是心起了貪念,所以不肯守於清貧;或是沾染了不好的習氣,例如吸毒的人一旦成癮,往往為了吸毒而無惡不做,偷搶拐騙,無所不用其極。
色字頭上一把刀,淫戒不能守好,真的會傷害慧命,所以不但不能邪淫,還要守好人生的規則。身行三善,就能滅除三惡。
口不但不能造四惡,還要以口說法,好事多分享。若知道有人彼此之間感情不睦,應該替他們做溝通的橋樑、知道有人心情不好,要慈言愛語安慰他、鼓勵他。若人心惶恐,應該運用智慧,透過語言、表情、動作來幫助她解開心結煩惱。
意的三毒也要一一化解。十惡若能去除,並積極做好事,就是轉十惡為十善。行十善能「感人天福報」。若能守五戒、行十善,更發一分菩提心,此稱為善法。行善法,就能出世間道;倘若犯五戒、造十惡,則是「障人天法」。懺文說「是故經中目為三障」,「三障」指的是「惡法障人天道」、「善法障出世道」、「不動法障菩提道」。
惡法障人天道」,會障礙人天道的惡法是煩惱、業及果報。造了惡業,不但無法生於天道,而且會失去人身,甚至墮入地獄,所以做人要很小心。因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生若不能守五戒、行十善,來生就無法踏上人天的道路中。此為「惡法障人天道」。
第二是「善法障出世道」。為善雖然是好事,但做好事之後若自大自滿;或者自認有財勢、有能力,因此小善不做,只想做大善。只為了爭「名」;或者因為做不好而心生懊惱,這些都是修行的障礙。如此雖是行善,但無法出離六道,無法達到出世的修行目標。因此說「善法障出世道」。
其實修行者不應該求生天道,應求不失人身。因為生在天道,雖然享福,卻無緣聽聞佛法,因此很容易迷失自己。而在人間,不但有佛法可聽,有善事可做,還因為娑婆世界堪忍事多,眾生苦難多,所以需要由力量的人去救濟,並且付出無所求,三輪體空無住布施,這才是真正修善法而不受障礙。因此在人世間修行,才能淬鍊出純正的本性,才能真正的利己助人。
所以修行人不能貪戀天道,應該藉此人身趕緊修出世法。「出世法」,是不再於六道輪迴,且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成佛,這才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
修學為善,需知善無分大小,當下看到可以付出的事,即使只是說一句好話,或是一個小小的助人動作,都是行善。只要心不起分別,就能做得清安自在;若起分別,心就有障礙。
分別心是修學佛法最大的障礙,所以應該自勉達到三輪體空----無物相、無人相、無我相,也就是不計較做了多少好事、不必計算多少人受了自己幫助、不矜誇自己是行善者。雖然行善,卻心無一物,因此心境每天都能海闊天空。
學佛,要不斷調適自己的心,不受周圍環境所影響。如果因為做好事而起了貢高我慢之心,會障礙自己出世的道業。常常都說:「前腳走,後腳放。」朝著準確的方向堅定前進,不再回首顧盼,心中才不會有障礙。
第三是「不動法障菩提道」。不動法是指已經修行到很不動心的境界,無論世間有多少苦樂都和他無關。因為他的心已經不受苦樂所搖動。不動的境界雖然好,卻可能會障礙菩提道。因為他對世間苦難已經不動心,結果常常連同悲心都無法啟動,因此在菩提道上就會出問題。
修行不是修到「不動」的境界就好,而是要修得內心有定力,不受種種煩惱污染;但內心一定要保住慈悲喜捨,要明瞭眾生的苦樂和自身息息相關,才不會障礙了菩提道。佛陀教我們在眾生中要起悲念,要做到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慈濟人應該要自我勉勵,修持四無量心,這才是我們在人間真正要求的佛法。

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除滅。(P104~P106)
「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意指諸佛菩薩知道眾生有這麼多煩惱,所以應眾生根機開方便法門。眾生的心病、身病實在很多,身病猶能治療痊愈,但心病、習氣、煩惱則很難戒除。如何才能讓一個人改掉習氣與煩惱?除了本身的意志,還要依靠大環境的教化。
諸佛菩薩就如大醫王,能判斷眾生病症的種類,而開出很多方便法門作為藥方。如慈濟有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只要對機,投入進來,就能淨化心靈。

搶救生命、搶救慧命(P104~P105)
在新竹有一位慈誠隊員陳居士,在參與慈濟前,雖然為人熱心善良,但就是愛賭,常常瞞著父母、太太去賭博。他的太太很有智慧,請慈濟人慢慢帶領他投入慈濟的工作中。在參與過九二一的大愛屋修建工程後,他徹底改變了自己,從此遠離賭友,不再賭博。
他很感恩慈濟大團體不但救了他的慧命,也救了他的生命。有一年,他被診斷出罹患腦瘤,腦瘤手術的風險很高,但當時的花蓮慈院林欽榮院長給他信心,順利完成開腦手術,把他救了回來。從此他全心投入慈濟,哪裡有工程,他就到哪裡負責;四大志業任何一個地方需要志工,他都去。
所以慈濟大環境是一個方便法門,只要你的腳踏進來,都能應機受教。在這個時代,要將佛法化成清流,注入人人的心,就要善用方便法。
此三障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P106)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前四十二年說的都是方便法,因為要讓眾生懂得實踐這條菩薩大直道,必定要先「牽藤挽豆」,也就是慢慢拉、慢慢教,以適合時代、環境的方法來教化眾生。
諸佛菩薩應眾生根機,開啟很多種方便法,無非是要讓我們看到內心的垢穢,並起懺悔的心,懺悔則能清淨三障。「此三障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
若能除滅三障,六根就不會和外面的境界糾纏不清,而且能以智慧觀天下萬物。「塵勞門」就是煩惱門,塵勞是非常微細的煩惱,像灰塵一樣無孔不入。如果內心常有法水滋潤,即使起風,灰塵也不會揚起;不論遇到什麼境界,心都能保持寧靜。所以內心一定要有法,才不會無明風一吹,又被塵勞煩惱覆蔽。

是故今日運此增上勝心,懺悔三障。(P106~P115)
是故今日運此增上勝心,懺悔三障。」修行,最重要的是一念心。這念心能讓我們成佛,也會令人墮入三途,若能時時保持心地清淨,智慧顯現,就能看透世間萬物,不受五光十色、人我是非所迷惑。

人生的價值(P106~P108)
記得當年為了興建花蓮慈濟醫院,我時常行腳至臺北講經。有一次,一位大企業家的夫人帶朋友來看我,聽她們閒聊的話題,總是不離財富的比較。
其中一位帶著五克拉的鑽戒和先生外出應酬,不料看到別的太太帶著七克拉的鑽戒,心中真是懊惱。
我聽了就問:「妳手上這顆五克拉鑽戒值多少錢?」她說:「兩百多萬。」我看了一下,說:「我知道世間有這麼貴重的珠寶,看到了、知道了,就好了。但是你帶著它,應該很危險。」
她說:「師父,說來慚愧,我就是愛買珠寶。因為買了很多,所以每次出門都很擔心。害怕歹人覬覦,就算僱了司機加上保鑣,還是覺得不安全。」
其實,寶石名稱雖然不同,但是一樣都是石頭,所以我不覺得擁有這些是富貴。心境懂得轉化,對世間萬物就不會有過多掛礙,也不會想佔為己有。其實「有」,就有煩惱,會患得患失,這是凡夫的心理;如果能夠「有」,然後懂得付出,那種歡喜才能永存。
同樣是那一天,一位穿著樸素的婦女,從三重騎了兩個鐘頭的腳踏車,還從一樓爬樓梯到七樓,氣喘吁吁的拿著一包東西說要給我。打開一看,有十幾條金塊。
她說:「師父,這都是我用勞力賺來的積蓄。本來想存起來買房子,但是金額還差很多,現在知道師父要蓋醫院,醫院一蓋好,馬上就能救人了,所以我先拿來給您。我已經想通了,住自己買的房子和租的房子差不了多少,請您安心。」我問:「先生知道嗎?」她說:「他知道,也很贊成。」
這就是智慧、毅力,這就是大愛、就是人生的價值。究竟心要如何調伏?其實只要懂得用法水滋潤,即使有八萬四千諸塵勞煩惱,亦「皆悉清淨」。
因此人人應該要發心,自今日起,運此「增上勝心」切實懺悔。「增上」的意思是增上緣。大家有緣共聚,一起修行、禮佛、聽講懺文,可謂因緣殊勝,因此要發願行「勝行心」。

勝行心---等心、勝心、深心(P109~P110)
何謂勝行心?即等心、勝心、深心。「等心」意即「眾生平等心」。很多人無法將眾生平等化,不是自以為智慧比人高、環境比人好,就是羨慕別人的高地位、高享受,一心想去追逐。向下起貢高我慢心,對上起妄自菲薄心,這就是分別心,這些都是煩惱。孔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好的模範,自己只要持續精進,也可以達到和他一樣的成就;同時也要尊重未學,因為只要他發憤精進,有一天也能與我們同步。因此不要輕視自己,也要尊重他人,此謂之平等心。
不只是人與人之間要平等看待,面對一切動物,同樣要起尊重生命的心念。一切生命都平等,一定要去疼牠、愛牠,這種平等的愛就是「等心」。
「勝心」是不懈怠。既然發心就要保持初衷,把握因緣修行、行善。「深心」則是要深入。經常用法水來滋潤心地,心中常受到法水滋潤,對佛法的潛修自然能更深一層,此為深心。只要用心,日常生活中無不是奧妙的法。

增上勝心,行向聖道(P110~P111)
凡夫難免有習氣,要改掉習氣才能轉凡修聖,增上勝心,行向聖道。慈誠隊有一位張居士曾分享,從前的他每天在外應酬喝酒,喝醉了回來就罵妻打子,所以家人都很怕他,常常躲著他。雖然他心裡很懊悔,無奈習性難改。
有一次他拗不過太太央求,勉強參加慈濟舉辦的「親子營」。課程中,他聽到曾漢榮教授說「父母是孩子的模」,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必須從本身先做起。他想:我做父親做到妻兒「敬而遠之」,將來我的孩子會不會和我一樣呢?應該要改了。
從此之後,他努力拉近與孩子的距離,父子感情互動得愈來愈好,全都是因為他先改變自己。
社會上需要很多好的模範來帶動,不只是做孩子的模範,也要做社會人人的模範。人間菩薩要來教導人間、度化人間,先要把自己身與心修好,身、口、意業如果沒有修好,怎麼做人人的模範?說話怎麼能感動人?又怎麼去陪伴、膚慰苦難的眾生?
凡夫心善惡雜揉,過去生曾造善、也曾做惡,這些善惡因緣不斷牽引、複製種種煩惱,因此這一世中有善報與惡報。惡的種子現前時,所面對的都是不好的環境,即使在好的環境中,也不會遇到好人、就算遇到好人,內心也不會起歡喜,這全是過去生造作的惡因惡緣所致。
值得慶幸的是,這一世我們有緣進入慈濟菩薩團體,因此若看到不是很喜歡的人,就要趕緊自我警惕,可能彼此在過去生中曾結惡緣,因此這一世有不好的觀感。既知因果,現在就要借助菩薩團體的力量,盡量與對方培養好緣,把不好的緣扭轉過來。

愛要及時說出來(P112~P115)
分享大林慈院的個案。一位老太太因病住院,老先生雖然關心太太,卻不曾進病房探望,總是在外面徘徊。志工前往關心、詢問。阿公說:「太太生病,我當然擔心,也想去和她說話,但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看到她就是說不出來,就是起了不歡喜心?」
志工問他:「這四、五十年來,你們的生活是怎麼過的?」阿公回答:「我們鄉下人,農作閒暇時,不會有一群人在我家前埕大樹下喝酒、抽菸、吃檳榔、聊天:太太看到我喝酒、抽菸,就會罵我全身臭兮兮。我從年輕被她罵到老,罵歸罵,不過現在她一病不起,我也是很擔心;但是見了面,也實在不知要說什麼話。我總覺得還是別人的太太好。」
志工對阿公說:「師父教我們做人不要比較,你認為比較好的,到你手上時不一定就好,因此不要計較和比較,其實自己的太太最好。師父也說,後悔是人生最大的懲罰,等到來不及了,你想說的時候已經沒人聽你說了,那種後悔的心情,就是最重的懲罰。所以阿公,希望你不要有後悔。我想阿嬤的心和你一樣,她的心裡也有話要告訴你,你趕緊去和阿嬤說說話,現在如果不說,以後可能會後悔。」
「我要說些什麼呢?」
「首先要表達對阿媽的關心,然後說你愛牠。」
阿公一聽就說:「笑死人,夫妻也要說這樣的話啊?」
「嗯!這個時候就是要說。說出來你會很歡喜,因為你說出內心話;阿嬤也一定會很快樂,因為他等到心裡想要聽的話。」
志工陪著阿公來到阿嬤床前。在志工的鼓勵下,阿公很勇敢卻很粗魯的說:「太太,我愛你!」
志工聽得又好氣又好:「阿公,聲音放軟一點、慢一點,阿嬤才聽得懂。」
他就放慢語調說:「太太,我實在很愛你!很抱歉以前有些地方做得不好,謝謝你照顧我這麼多年。」阿媽聽到後,整個眼睛都睜大起來,然後就笑了。
兩個人因為過去的因,再加上現在的緣,合在一起成為夫妻,這段緣應該要珍惜。這一對阿公阿嬤,如果不是慈濟志工為他們穿針引線,讓阿公把內心話說出來,阿嬤到嚥下最後一口氣,心中還是帶著埋怨。因為她每天接收到阿公不好的態度,心中的怨一層一層累積,阿公輕輕的一句話,把它抹消了。
一切都在一念心,要保持勝妙的好心,就要常常起懺悔心。改過就是懺悔,懺悔即清淨,懂得懺悔,三障煩惱就能消滅。
回頂端 向下
簡嘉慧
師子勇猛心
師子勇猛心
簡嘉慧


文章總數 : 97
來自 : 潭子
威望 : 36
注冊日期 : 2010-07-15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周一 3月 14, 2011 9:20 pm

請問這是水懺共修的筆記內容嗎
好詳盡喔
真ㄉ謝謝月亮師姊ㄉ整理 cheers
回頂端 向下
http://tw.myblog.yahoo.com/ntctnps-4tin/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Empty周一 3月 14, 2011 9:38 pm

這是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上篇
那本書裡的部分摘要
感恩
回頂端 向下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正宗分--第一章 起懺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經典專區-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