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人有二十難(慈濟護專人文課程學員分組報告)

向下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56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人有二十難(慈濟護專人文課程學員分組報告) Empty
發表主題: 人有二十難(慈濟護專人文課程學員分組報告)   人有二十難(慈濟護專人文課程學員分組報告) Empty周日 4月 03, 2011 11:30 am

慈濟園綻紛陀利華
護專人文課程開展自性

◎慈濟人文室

慈濟護專為培育才智德慧兼具的優秀白衣大士,於專業科目外,另有人文
課程之設計。

八十學年度開設「慈濟人文」課,總導師係上證下嚴上人,任課教師係總
管理中心林副總執行長、王副總執行長、及慈濟人文室洪素貞老師。課程
的設立目標有五:

一、 使學生除了學習護理專業知識與技能外,也能夠培養以人為本的人
文精神。

二、培養學生的愛心,啟發學生的良知與良能,使成為真正聞聲救苦的醫
護人員。

三、讓學生有正確的人生觀與社會價值觀,養成付出奉獻的精神,關懷病
苦,服務人群。

四、培養學生宗教情懷與正確信仰。

五、喚起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了解以慈悲喜捨為內涵的慈濟精神。

課程內容涵蓋慈濟四大志業──一頁頁成長的歷史,一步步艱難的歲月,
一幕幕感人的故事,一場場動人心弦的義賣活動;慈濟的人與事交織出一
篇篇可歌可泣的樂章,它們是「慈濟人文」的教材。

而上證下嚴上人的智慧語錄、經典演講,更是『慈濟人文』取之不盡、用
之不竭的智慧泉源。

透過此一課程,我們希望教導學生明瞭慈濟精神在個人生命中的地位,進
而在不斷遷流的生命歷程中,掌握圓滿小我生命與完成大我濟渡的契機。

本學期林副總執行長以「人有二十難」與「降伏十魔軍」為教材,引導學
生作分組報告與討論。經由學子的心靈與眼光,我們看到慈濟的種子正在
春天的土地上,一顆顆生根冒芽,故而擇取二篇,請慈濟月刊披露,以饗
慈濟道上所有偕行的道侶。

慈濟人文室


................................................................................................................................


【啟發佛性世事無難】


佛法的真理在於使世人都能夠「知道、明道、行道」佛陀曾說:「人有二
十難」而這二十難包括:行難、言難、心意難。


◆物慾衝擊迷失本性


在今日社會中,無論中外,都遭受到一股物慾洪流的沖擊。人在高度科學
發明與物質享受中迷失自己,家庭倫理、道德觀念,根本地被動搖了,於
是人人爭名奪利,個個昏頭脹腦,人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不知道自己
在做些什麼;表面上豪飲狂歡,內心卻空虛苦悶。

佛法中提出,人人要平心靜慮,快樂不在外界,幸福在自我心中,唯有透
過靜思熟慮、少欲知足、捨己為人,自己才能快樂,一切苦腦才會息滅。
所以,我們要先坐下來,靜靜的省察自己、認識自己、磨鍊自己,才能有
堅強的意志、聰明的智慧、充分的勇氣,去面對一切困難,完成偉大的事
業和人格。同時希望能啟發我們善良純潔的心性,能為自己努力奮發,又
能為廣大的人群服務獻身,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為他們解脫苦難,讓痛
苦減輕到最小。


◆掬一口性靈的清泉


「人有二十難」一書的特色,在於引導一個人發現真正的自己,從虛妄的
自我觀念中解脫出來,從許多成見和刻板觀念中走出來;深望人人修慧斷
邪、進德修善,培養正確知見及了悟覺醒人生真諦。

而其內涵,不但有精神省發的價值,而且是淨化心胸,滌盪緊張與焦慮的
法門,能開闊心理生活空間,增進創造智慧的開展,同時更是一口性靈生
活的清泉。接受如此的洗滌,能使恬靜自在的本性再度活絡,胸襟開闊,
讓自己對生活適應游刃有餘。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體裁,且是透過自己親嘗體驗後才寫出來的,有濃厚的
實踐性和可讀性,且活潑生動,頗能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要一個人充分
地覺醒過來,看清自己、接納自己,不被物慾所牽,不被色相所迷,依照
自己的根性因緣、自自在在的生活,好好的綻放生命之華。

人只有自己肯定自己才有喜悅、才有微笑、才有生活的實現、才有圓滿的
人生。反之,如果每天乞求別人的肯定與讚美,貪婪的追求財富和名利,
自己也就變成物慾的奴隸。

當你看完了這本書,若有理解,那只是地圖而已,不是真正的旅行,要想
實現,只有自己了。宋朝無門和尚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緣得者終
成坯」。

每一個人的根性因緣各殊,悟道之途和生活的實現總不相同,只有「自悟
自度」,依著自己的因緣實現,才能契合如來的佛心,綻露生命的微笑。


◆除滅我慢清淨心田


凡人的缺點就是心易浮動、煩雜,因為現今社會功利主義彌漫,人的心態
多現實化、理想化,往往已失去祥和輕柔,而產生貢高我慢,使社會失去
原有的安詳。

很多人都知道的龜兔賽跑,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兔子明知自己具有腿長快
跑的天分,但是牠浮動的心及野性驕傲,使牠不滿於現狀,似乎想再追求
些刺激,來肯定自己;於是找了烏龜來比賽跑步,由於天分的優異,使得
牠開始時領先烏龜,但後來又因牠的傲慢,認為即使自己睡一覺起來再跑
,都會贏得烏龜的。因此,牠就很放心的休息了,這時後的烏龜,仍努力
不懈的完成比賽,到達終點,而待兔子醒來時,為時已晚,勝利已經不屬
於牠了。

所以,凡夫常有貢高我慢之心,如果要超越它,則在心境上必須非常清淨
,將我慢、雜念心去除,培養一分寬宏慈愛心;除滅我慢,則是難亦非難
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好好自我警惕,反省自己是否有瞋、嫉、貢
高、我慢的行為?講話是否太大聲?是否自以為高人一等?如果有這些心
態、行為,則要趕緊把它降伏下來,能夠如此,就會像一畦已經除過草、
施過肥的田地一樣,必能收穫豐碩的稻穗。


◆廣學博究理事通徹


上人在書中指出,現在社會每一個人想學的東西都很多,要能夠專心地學
習是很困難;能夠專心,又能真正用心去深入研究,就更難了!平常人只
講究「廣學」,想學的事物很多,一天到晚心不能精,行不能專,整天都
想著其他花樣,可是卻沒有一項真正做得像樣,所以有句俗話說:「十學
九不成」,雖然學得多是「廣學」,而缺點就是少了「博究」。

從前有位研究航海學的人,若提及有關航海之事,他都瞭如指掌,例如遇
到大風時,海水湍急,怎麼駕駛控制?他都能指導得很好,自已也非常引
以為傲,充滿自信。

事有湊巧,當他們入海不到一個月時,正航員病了,且越來越沉重,終於
不治。船上的人失去支柱,一時間大家心裏都有說不出的恐懼。這時,那
位研究航海學的人,自告奮勇的說:「怕什麼,有我在,駕駛航行沒有問
題的。」眾人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委託他來駕船行駛了。

這位研究航海的人,身負重任後,耀武揚威的坐在駕駛台上,指揮這,指
揮那的,倒也像個經驗豐富的模樣。但當遇到海水回漩時,便把持不住,
本應向外行駛,他卻駛向急流之中。結果,船隻被急流吞沒了,滿船的人
都成了犧牲品,沉入海底了。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有理論而無實際的經驗,與「知而不行」是一樣的,
做任何事都需要耐心、專心!真有耐心,即使是件艱苦的事,也能夠一路
到底的學下去,能專心研究便能「一理通、萬理徹」──一種道理精通了
,其他的道理也都觸類旁通;處理事情也就更能得心應手了。問題就是因
為我們無法專心,所以無法對道理瞭解得很透徹。


◆觸事無心消遙自在


上人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話人人都會說,但是偏偏
在生活中,儘和一些人與事過不去。時間分秒不停的流逝,而我們的心,
卻常記掛著以往的人我是非,一直在那不停的打轉,這就是煩惱的凡夫心
。」本來應該單純逍遙自在的生活,卻讓煩惱痛苦給影響。如果人人都能
觸事無心,那麼社會將會和平、安詳。

從前有位居士,問法於一寺廟住持。住持使喚一老僧端水果來招待,待住
持與居士暢談後,住持又使喚這老僧帶居士去用膳,並陪居士用餐。這時
居士按耐不住的問老僧:「那位年輕的住持,為什麼對你如此的使喚,不
尊重你呢!」老僧說:「住持叫我端茶已經很好了,如果叫我燒茶那就麻
煩了;至於端水果就對我更好了,因為沒叫我種水果,種水果的學問就大
了;現在更好了,叫我陪你吃飯,你看,我不就有一份豐盛的飯菜可享用
了嗎?」

如果每個人都能像這位老僧一樣,不記掛人我是非,把事簡單化,那麼生
活自然輕安快樂,能觸事無心,才能消遙自在啊!


◆化煩惱為智慧


現今社會的變化紊亂,使得人心惶惶,大部分人都在追逐名利,貧富懸殊
日趨加大,許多有錢有勢的人,常仗著惡勢力為所欲為。因此人們拼命的
爭權奪勢,夢想能一夜致富;於是,許多人開始違背法律的約束,從事不
法之事,犯罪做案頻頻增加。這難道是我們大家所期望見到的嗎?而今如
果我們要使得國家與社會繁榮、安康,就須消除一切不好的習慣,從我們
社會上每一分子做起。

我們身為慈濟人,應該從平日中吸收到許多好的形象及正確的觀念,我們
要將所學所知,影響周遭的人,這樣大家彼此影響,我們的土地自然能成
為一片淨土,大家循規蹈矩處事,必能打下穩固的根基,社會自然能繁榮
、安康。

佛陀告訴我們:「觸事無心難」,人生本是在很單純、很逍遙自在的情況
下生活;凡夫卻將它複雜化,因而產生許多煩惱和痛苦。我們應該腳踏實
地的工作,拋棄比較心與不實際的幻想,多用心來關心周遭的人,付出愛
心,不要一味的投住於以往的人我是非。這樣不就能生活輕安、快樂了嗎


再談及我們現今社會科技突飛猛進,大家都拼命想跟上時代的腳步,於是
廣泛的學習許多東西,卻無法深入研究探討,這樣真正遇到問題時,就無
法迎刃而解了。因此,平時多學習一分經驗及知識,就如同多得一分智慧
,且專心徹底的學習,一定能有所成就。除此之外,我們更應該化煩惱為
智慧,化有心為用心,學習了解自己及他人,凡事開闊心胸,處之泰然。
把自己所學貢獻給社會,培養寬愛、仁慈之心對待每一個人,時時自我警
惕、反省自己,那社會的亂象自然會消除,變得祥和而美滿。


◆日常生活中啟發本具佛性


俗語說:「心誠則靈」,一個人如果想修行,只要有這一股誠心,並且踏
實的去修,必定能修成正果。古語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佛
曰:「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的本質是慈悲的、平等的、民主的、博愛的
。換句話說,一個人活在世上,為的是什麼?修身養性又是為了什麼?我
們可以在佛學上,深入探討,而領悟其中的道理來,至於人生的真相,簡
單的說:「既身為人,一則享受了前世修來的福報,再則為穫得再『修行
』的機會,以使自己的『靈性』更上一層樓。」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一切均在提昇和改變中,佛教的宗旨,在普濟眾生,
饒益群命。如果我們隨時將佛法的真理,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尤其現在身
為慈濟人,又是一位護士,隨時都有急需要被幫助的病患,我們應該付出
愛心與耐心,讓這社會到處充滿溫馨,那麼一切不是很美好嗎?

(二一丁:萬惠萍、賴東玲、張秀娟、朱伊箐、龔美珍、吳幸娟)

出處:慈濟月刊307期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人有二十難(慈濟護專人文課程學員分組報告)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讀書會 :: 人有二十難-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