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生死問答

向下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43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生死問答 Empty
發表主題: 生死問答   生死問答 Empty周三 12月 07, 2011 9:14 am



上人慈示:「知生死,不如體會生死;體會生死,不如契合生死 ;契合生死,不如利用生死」

生死皆自在,如何了脫生死,是學佛者必修之功課。

本文是 上人~生死問答,感恩濟謙師兄用心整理。

期望您或是您周遭朋友對於有關生死的疑問,能因此而破解諸多迷惘。



生死問答

問:應如何看待「死亡」這件事?

答: 人們認為死亡是人生的終點,最惶恐的就是這件事。其實,死亡,就像一個人每天做完該做的事,該休息的時候就要休息。我常說,人每天睡覺像「小死」,死亡就像進入長時間深沈的睡眠,再醒來時,就是一段新的人生。我們白天將該做的事都做好了,晚上才能安然入睡;如果白天曾說錯話得罪人或有事沒做好,心就會有牽掛,輾轉難眠。死亡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希望自己臨終時非常安詳,現在就要把握時間善盡本分,盡力為眾生服務,則此生的最後就能安安心心地離開。

人之大患在於「身體」,有病痛、心靈的掛礙不捨;死亡時,身體各種觸覺都敗壞了,靈魂是很飄然的。如果對死亡有透徹、正確的認知,知道死後靈魂脫體是非常安然的境界,就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所以,業識脫離身體,並不是件可怕的事;最重要的是,活著的時候,我們應該利用有形的身體,盡本分做該做的事,活出生命的價值。



問:人死之後,到那裏去?

答: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把握現在最重要!不知如何生活,只在乎死後,這種人生太空洞了。

生死本是自然事,不足畏;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與其煩惱往生後的去向,不如用心照顧好當下的人生──把心思放在這有限的人生該如何發揮功能,超脫對「死」的煩惱,這才是最真實的。



問:人將往生時,如何才能心無惶恐,自在談論死亡?

答:逃避談論死亡議題是一種不正確的心態。為什麼一般人怕談死,就是因為不明白「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始」。一般人常以為眼前所見永遠都會如此,其實世間萬物都不斷在變遷中,只是有的變化很細微,難以察覺罷了;生命也是一樣,不可能停頓不變,生老病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佛經說:「臨命終時,心無貪戀,意不顛倒。」活著的時候盡力付出,到了生命的最後,該走就走,這樣的生命多有價值!



問:對親人往生,心裏很不捨。

答:《金剛經》有云:「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電亦如露。」眾生應有無常觀,平時就要居安思危,當富有、幸福時,要記得人生無常;要知道,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人生就像露水、閃電一般,任何人都把握不住,唯有照顧好當下這一刻,做該做的事;至於將來如何,不要想太多,做得心安、自在就是了。人生總是來來去去,不要鑽牛角尖;要看淡自己的生死,也看開別人的生死。生死自然,瀟灑來去。



問:佛教教義中,是否有「往生八小時內因尚有意識存在,故不宜移動遺體」的說法?

答:佛教流傳兩千多年源遠流長,各個地方、時代對佛教經典文字都有其不同的詮釋,至今並無發現「往生後多久不能移動」的記載。人往生之後,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已經不起作用;而第七識「思」,人離開外境、無法動彈,但心裏還是留有記憶,會不斷造作念頭,大概於八個小時內漸漸退去。所以常聽有人往生前,心中掛念著未見到某個親人,當親人趕回來時,亡者會因此流下淚來;這就是亡者的第七識仍在。

問:捐贈遺體或器官有無違背佛教教理?

答:佛陀《本生經》裏記載他過去如何獻身救度眾生,甚至投崖飼虎、割肉餵鷹。這是他救度眾生的心願。如何達成心願是最重要的,有心願就是歡喜,心願圓滿時更是歡喜。發願捐贈器官的人,在往生後知道自己的器官能在另一個人身上繼續發揮功能,會很高興的;因醫學上的需要而處理捐贈者遺體時,捐贈者並不會覺得難過,肉體上也不會感到痛苦。處理的人在處理遺體時可以這麼說:「你的肝可以救人、你的胃可以救人……」讓捐贈者的意識更增歡喜。



問:當親人臨終時,我們如何跟他說法?

答:最好是安慰他要放心,不要哭哭啼啼,這樣會讓他更掛礙、更難捨、更掙扎。生者要勇敢面對生命的消逝,儘管自己心裏也很難捨,仍是要提起精神安慰他,不要讓他掛礙。

佛教徒為臨終者念佛,可以營造安詳平和的氣氛,使大家的心都有依靠,臨終者也能安安心心地走。

問:家人各有不同信仰,面對臨終有不同的意見而起爭執,要如何處理?

答:生者心安,亡者才能靈安;生者不安,往生者就會不安,會很掙扎、很掛礙。念佛的意義,就是大家一起虔誠為往生者念佛,以平靜肅穆的氣氛幫助往生者捨此就彼、安心離開。台灣民間有很多習俗,每個宗教信仰也有其祝福、追思的儀式,應當彼此尊重,不要執著於應該如何才是,如果因信仰不同、處理上各有爭執,如此意見不合、吵吵鬧鬧,對往生者來說,是很痛苦的。



問:人將往生,會見到冤親債主變為菩薩的形象來接引,到時應如何辨別是否真是菩薩來接引呢?

答:佛陀在《金剛經》中明白開示「不要著相」。人在臨終時會見到一些境界,是因為內心不自在的緣故;有些病危的人在不甚清醒的情況下自言自語:「某某人來接我……」並不代表真的有什麼樣的境界出現,只是因為無法接受死亡的來臨,使得身心處在游離的空間中,而有幻相產生,內心惶恐,就會感到痛苦。



問:為什麼要「念佛」?

答:念佛能培養慈悲心;念佛要念出佛心,生起尊重之心,藉著念佛提醒自己是佛教徒,要奉行佛陀的教法。一句佛號,能看透天下事、看清煩惱塵垢,這種念佛才是真功夫。



問:如果往生者不是佛教徒,該如何助念?

答︰念佛最主要的目的是安撫臨終者的心靈,以及膚慰家屬悲傷的心情,對方若不是佛教徒,也沒有關係,只要能讓他安詳平靜地離開即可。



問:助念能否為人超度?

答:這就要看助念的人平常是否守口業、行為是否端正受人尊敬?所說的話別人是否相信?若是助念者平日的言行不良,如何讓亡者信服?另一方面,各人修行各人得,若往生者在世時做盡惡業,至死都無悔意,即使為他念佛也無濟於事;若此人常行善事,就算無人助念,也會帶著自己累積的福緣而去。



問:臨終尚未往生,不能念「阿彌陀佛」,而應念「觀世音菩薩」,這樣對嗎?

答:不要執著未往生時要念什麼、不能念什麼,念什麼都沒關係,我們應該要順其自然。只要往生者聽到佛號聲時,徬徨恐懼的心能轉為安詳自在,都是對的。



問:念哪一尊佛的佛號功德最大?

答:念得虔誠歡喜的功德最大。



問:助念形式事宜?

答:助念形式可因時因地制宜,無須執著特別的模式,只要做到「莊嚴、整齊、誠懇」就可以了。若誦經,亡者家屬要用心了解經文的意義;若是唱慈濟歌選或佛教歌曲,以莊嚴的氣氛來啟發亡者家屬虔誠的心念,也是很好的方式。



問:助念時要注意什麼?

答:助念佛號腔韻應和緩整齊,輕聲唱念即可。若有使用法器,以小木魚與引磬即可,注意和諧之美。助念時,放掌、態度誠心懇切,不可東張西望或私下竊語,有口無心,不如不念。中途若要離座,起立先向佛像行三問訊禮,向亡者合十行禮,靜靜退出。



問:要為往生者念什麼經最好?

答:我覺得念《心經》很好,因為經文有云:「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這是很重要的。別執著一定要誦什麼經,「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佛陀講經是要我們實踐力行,而不是掛在嘴邊誦念。請記住,念經並非口頭上念過就得功德,而是要用得上,用得上,天天都能步步踏實、分秒不空過,遇境心定、不起煩惱。



問:為什麼為亡者助念後,亡者臉部的表情會改變?身體會由僵硬變柔軟?

答:佛教是正知正見的宗教信仰,引導人走向積極的人生。現代宗教強調哀思,哀思是用虔誠的心,積極安慰往生者的意識靈魂,稱為「安靈」。至於往生者臉上表情難看或是身體僵硬,這是由於心裏害怕,愛別離、貪、瞋、癡、埋怨、疑惑和惶恐這些習氣一下子表達在往生後的剎那,所以身體會僵硬、表情複雜。如果在這個時候為往生者念佛,不要有其他聲音打擾,輕柔的佛號就像一股清涼劑,能使往生者內心產生平靜安詳之感,因而捨去掛礙、放下緊張,慢慢接受往生的意識。心安自在了,身體面貌自然會放鬆柔軟,像睡著一樣安詳長眠。



問:臨終時,能否為他皈依?對他是否有幫助?

答:真正的皈依是心靈上的契合,本人要有意願,爾後發揮功能,皈依者才會有感受。



問:如何辦理喪事?

答:人死已矣,儀式目的為追思,各個宗教都有不同的儀式,簡單隆重即可,過度鋪張對往生者沒有任何意義。喪葬期間,家屬最好茹素、以素食祭拜,以慈悲護生之心來祝福往生者;也不須執著喪葬日期,「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吉時」,不要忌諱時間犯沖這類的事,所說的犯沖,不過是心理作祟,子虛烏有。



問:「告別式」的意義為何?如果沒有遺體,可以用相片代替嗎?

答:告別式的意義是讓往生者親友發追思之情,至於告別式場上是否一定要有遺體,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掛礙。



問:父母往生後,是否一定要「做七」?

答:這是中國人表達孝思、慎終追遠的方式之一。父母親辛苦地撫養子女長大,當他們過世一段時日後,子女因對父母仍是離情依依,自然衍生追思儀式。當然,並非一定要用何種特定儀式,但最好是日日都有追思之心。



問:守孝期可否剪指甲、頭髮或刮鬍子?

答:守孝期間可以修剪鬍子、指甲和頭髮。民間會流傳這種習俗,主要是過去的人認為,將父母往生的憂傷表現在外表,以不修邊幅的外貌讓人知道自己的傷痛,表達出對父母的報恩之心。守孝或守墓三年,都是表達孝思的一種方式。現代生活型態已有所演變,做法有必要調整以合時宜。



問:往生者的相片放在家裏是否會不吉祥?

答:往生親人的相片是一種紀念,也有慎終追遠的意義,當然可以放在屋內。



問:為祖先「超度」、「消災」是否有效?

答:眼睛閉上以後,由不得自己決定要到那裏,一切皆隨業轉。「業」就是造作,生前如何造作,死後就隨個人所造作之業而去;即使佛陀也無法扭轉眾生業。所以,何人能為誰超度?超度若真有效,一次就夠了,為何又要每年都做?消災也是讓自己感到心安而已。人往生四十九天之內,就已投胎到他方去了,靈魂不會一直停在那裏等你超度。人生就像一個舞台,業力是自己的導演,每個人都依自己的腳本來演自己的人生。戲演完了,也就下台了,不要執著於現在舞台上的角色,因為還有下一場戲等著你。



問:一般寺廟的「點燈」及「點眼」是什麼意義?

答:「點燈」是因為佛陀時代沒有電,點燈才看得見佛陀,道場有燈才會莊嚴,才有「貧婆點燈供佛」的故事,表示她有無比的虔誠。至於「點眼」真的很奇怪,凡夫如何替佛點眼呢?學佛是要提升自己的智慧,不要反求迷惑;心要定,心定才能選擇正確的信仰。



問:聽人說必須求生淨土,才不會有隔世之迷?

答:就因怕有隔世之迷,所以「現在」就要立定道心,才能心無退轉。據《阿彌陀經》所說,欲往生淨土,必須七日之間心無雜念。所謂「心淨即土淨」,淨土就在我們心中,離開心即無淨土可言;學佛不離世間法,離世如何覓菩提?苦難的眾生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能好好在人事上用心,將內心的污染去除,心清淨則無處不淨土。



問:「六道輪迴」很可怕,如何解脫六道輪迴?

答:事實上,真正的佛法要落實在人群中,必須發弘願、立大志,為普天下眾生付出,才是真正的菩薩道。以眾生為念,就沒有自己的煩惱,這才是真解脫,只為自己打算,就會自我墮落在煩惱中。



問:人死後,身體已不存在,「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要如何解釋?

答:佛教中有所謂「八識」,識,無形無色,所以火燒不掉,風吹不動。八識的前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起的分別。第七識,是「思」的作用,輾轉起心動念,便有所造作,而不論行善或造惡,最後盡皆收入第八識中。第八識名「藏」,也稱「業識」,業識是無形的力量,牽引人在六道中輪迴不息,所以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問:「舍利」到底是什麼?

答:「舍利」其實就是骨頭。之所以有一粒粒的「舍利子」,或如一朵朵花似的「舍利花」,是因亡者體質不同於常人,故在火化後遺下不同形狀的骨頭。

慈濟出版:《生死自在──慈濟人的生死觀》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生死問答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法喜充滿 :: 點滴法水-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