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 先對昆蟲友善,再蓋房子

向下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56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    先對昆蟲友善,再蓋房子 Empty
發表主題: 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 先對昆蟲友善,再蓋房子   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    先對昆蟲友善,再蓋房子 Empty周三 7月 11, 2012 9:31 am



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
先對昆蟲友善,再蓋房子


當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碰上中國節氣概念,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
文.林貞岑  攝影.陳德信
2008/10 康健雜誌 119期

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以素色「清水混凝土箱」建築,聞名於世;在台灣,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的創意,讓混凝土披上了綠色的爬藤植物外衣,成了一道會呼吸、並隨四季遞嬗變換顏色的綠牆。

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1997年在台中成立,整合設計與工程,主張以人為本、自然為師、講求人天共好,並結合中國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將節氣生活融入建築裡,開展了另種具有東方思維的自然共生建築---節氣建築。

在找尋人與環境友善的過程中,衍生出「節氣建築」主張

2001年,他們蓋了新竹半畝塘會館一炮成名,又在紐西蘭基督城為佛光山設計南島講堂,以粗石素牆的石窟造型,獲得2007年紐西蘭國家建築獎和心靈環保綠建築獎。

最先提出「節氣建築」的半畝塘環境整合創辦人兼執行長江文淵解釋,節氣建築不是專有名詞,「是在找尋人與環境友善的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

帶著點中國古詩人氣質的江文淵,雖然受到西方建築學影響,但他偏好東方哲學,對於傳統節氣裡提到的「風怎麼吹、太陽怎麼跑」的風土民情關懷很有興趣。

他也曾到中國浙江省楠溪江考察古村,從宋朝到清朝、從諸葛村到劉伯溫的太極八卦村,再對照研讀歷史,對老祖宗的想法有更深的體認,也確定自己要走的路,「人天共好是東方哲學和節氣的終極關懷,讓人居住其中,可以感覺到時間的移動,」比如要想辦法保留有記憶的舊東西,如老樹、老牆等;也去傾聽、了解房子的上風處在哪、樹影飄搖的方向,而決定最適當的開窗位置。

蓋新竹會館,300坪農地蓋30坪,其他做生態復育農地

2001年,江文淵和學長去看新竹寶山這塊農地,雖然是通往高科技的竹科路上,但轉角有檳榔西施、旁有土地公廟、鐵皮加工廠、洗車廠和廢棄土地,有些地方還堆滿建材雜物,新舊衝突混雜一起,學長看了馬上皺起眉頭。

「那我來做辦公室好了,」江文淵自告奮勇說,他覺得這塊地方就如同台灣的縮影,「這就是我們的文化,但能不能用正面的態度、透過設計讓他共融?」

300坪的農地上,他們只用了30坪來蓋房子,門口還保留了原有的土地公廟。

其他200多坪,團隊採用生態復育方式,開闢水塘、生態池、溪流、步道和種樹,把它變成了吸引蜻蜓、蝴蝶和青蛙共舞的田園。

這些動作影響鄰居自發性的撿拾垃圾,一起維護當地環境。

建築採用原始素材,如泥灰色的清水模、鋼板、石塊、清玻璃和原木,「材料愈接近原始,愈接近人心,」江文淵說,他們不用二次材,也不上漆塗粉,讓素材維持原樣,但一定會選擇品質好的木材,如紅木或綠檀,好看耐用。

半畝塘會館剛開始是辦公室,也是一群建築師希望連結人與自然的實驗性場所,後來變成招待會館,開放給民眾做為藝文活動或聚會場所,辦過很多場活動,如家庭聚會、讀書會、音樂會等。不但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藝文中心,也把很多願意為土地做事的人兜在一起,如自然農法、希望園區讀書會等,儼然成為新竹地區重要的綠色環保基地。

有趣的是,每個人進來,都可以看到自己內在的風景:來演講的佛門師父說,這是很好的講壇;基督教的牧師則覺得,這裡用來佈道剛剛好。

建築不是起高牆,而是安歇、愉悅的心靈居所

江文淵覺得,建築不是築起一道高牆,而是能夠融入當地的人文和環境,成為一個讓人安歇、愉悅、有幸福感的心靈居所,「我希望路人也可以走進來坐一坐,」他說。

他最感動的是,房子蓋完後親眼看著一位農夫,忙完田事後,打著赤腳就走了進來,彷彿走在自家庭院,覺得非常自在。

有時開會上課到一半,螢火蟲、白鷺鷥都會走進來湊熱鬧,江文淵笑說:「這是大地給我們的回報。」

總的來說,節氣建築就是「建構人與土地環境共生共好的平台」,相互尊重的態度,是最重要關鍵。

所以當他們做工程整合之前,生態復育永遠比蓋房子來得重要。打造一個「友善昆蟲」的好環境,讓昆蟲樂意居住優游其中,這就是所謂「誘導式功法」。

譬如有枯枝和棲地,蜻蜓就會飛來;有孔隙的棲地和乾淨的水,且把光源減弱,讓怕光的螢火蟲可以安心飛翔。

水塘和樹木栽種很重要,因為可以營造出豐富的生態環境,也可以藏風納水氣、降低溫度,製造芬多精、負離子的舒適環境,並達到節能減碳效果。

蓋集合式住宅:自然農法的稻田,容納未來住戶耕作

最近他們在新竹蓋集合式住宅「大平窩村」,先整頓環境,保存了原有的古圳和濕地,野溪旁有一顆顆大石頭堆疊而成的自然工法,還保留原有土地的60多棵老樹,另外再多種下100多棵原生大樹,使人以為進入一個生態復育園區。

團隊還在山坡地上整理出自然農法的稻田,個頭嬌小的油綠稻穗和蔬菜迎風搖曳著,半畝塘環境整合副總經理谷中嶽說,農作物個頭嬌小是因為完全不使用肥料和農藥,只用雜草等植物堆肥,而「我們的任務就是每天要來這裡澆水、種田。」

從整地到蓋房子期間,團隊成員每天都要來澆水、種田,也常邀請未來住戶一起下田耕作。

大平窩村的辦公室裡,經常飄著飯菜香味,原來是工作人員摘採新鮮蔬菜、烹煮菜餚來宴請住戶,彼此建立了很好的關係。

寫節氣日誌:室內景觀系的學生,對土地有更深厚的感情

逐漸地,節氣建築概念,也在江文淵的台中逢甲大學室內景觀系學生心中發酵。

他要求學生將建築和景觀設計結合一起,每位學生除了畢業作品外,還要再做一本觀察建築基地的節氣日誌。

他發現這些過去只在乎時尚名牌設計的學生,現在經過土地公廟時會跟土地公打招呼、跟農夫聊天,節氣日誌裏也會記載了過去不曾注意到的事,譬如處暑時蝴蝶花(野薑花)開、立秋摘龍眼,甚至因為中元節而細細描繪了金紙上的圖樣。

「以前他們視而不見,現在毛細孔打開了,是跟土地真正連結在一起,」江文淵開心地說。

學生的視野不同,蓋出來的房子也不一樣了。像今年獲得逢甲畢業設計大獎作品--姥姥的夥房,充滿對土地的關懷與人文設計,令所有老師驚嘆。

姥姥的夥房,是921地震圯倒後等待重建的房子,學生保留了老房子、老龍眼樹和老梅樹,詳細記載姥姥和主要居住者的生活情況,甚至連姥姥愛唱歌、半夜要起床一次等,都寫了下來。

學生貼心地為姥姥在房子後門搭一個平台,橫跨到鄰居的坡地,讓姥姥可以輕鬆地和山坡後頭的鄰居一起唱山歌。

明年,江文淵預計成立「半畝學堂研究室」,要把屬於在地的人文風俗民情和節氣融入建築當中,讓建築設計不再只是拷貝或複製歐美作品,而是真正和土地與人文產生連結。

半畝塘新竹會館

這棟佇立在草叢中的泥灰色玻璃房子,看來一點也不起眼,但無論農夫、鄰居、客戶或朋友來到這裡,就彷彿被施了魔法,全都賴著不想走。來這裡一定會先碰上入口處的土地公,然後是攀爬著綠色植物和泉水滴流的灰色清水模導牆,恰好隔絕了公路上的車塵喧囂。

順著特意打造、用來隔絕內外的迴廊走著,心情慢慢沉澱,視野也開闊起來──轉個身,荷塘、大樹、整片綠意在眼前漾開,淙淙水聲搭配著迴聲似的唧唧蟬鳴,儼然一個小小桃花源。

田園四周,種滿了柚子、蓮霧、芒果和紫蘇等果樹,白色的檸檬花還散發著酸甜清香。

中間的木製平台上有棵枝幹糾結的老樟樹,油綠的樹蔭下涼風徐徐,是大夥最愛小憩聊天的地方。

走入以大片玻璃為主,30坪大的會館,只簡單隔成廚房和客廳兩個區域,屋簷邊上碧綠的爬牆虎,如同流蘇垂掛在窗邊,站在屋裡面彷彿被綠樹和森林擁在懷裡。

只要推開一扇扇的落地玻璃窗,就打破了內外藩籬,蝴蝶、風和青草香氣湧入室內。

打赤腳坐在荷塘池畔享受帶著水氣的涼風和蛙鳴,喝著冰涼金黃的啤酒,這是享受夏天最好的方式。

辦公室大翻身:踩田埂、喝蓮子排骨湯

嚮往住在節氣建築的你,應該也會嚮往在這樣的辦公室上班。半畝塘在台中西屯區的辦公室,就提供員工這樣理想的環境。

這裡原本是農業區的老房子,經過改造成為有矮牆、小池塘、花木扶疏、帶點古樸和人文味的庭園別墅,就處於稻田中。剛開始,「鄰居以為我們是要蓋咖啡店,」半畝塘的員工笑說。



農業區舊房子變成庭園別墅

進門處就有一排細長的竹子和果樹迎接你,柚子、芒果、當令的芭樂和龍眼結實累累,唾手可摘;入口處抿石矮牆上爬滿綠色的小葉霹靂,門口掛著八年前的設計案保留下來的「富貴」鏽鐵浮雕。



轉進室外小花園裡,池塘邊的野薑花開得正盛;茄冬樹、雞蛋花的枝椏蔓延,馨香的微風就在光影間流竄。

在這裡,五官感覺全用得上,看著綠意和光影、聞著清草和水果甜香,聽著流水聲、觸摸斑駁粗糙的老牆、咬一口剛拔下的軟熟芭樂,好像回到鄉下阿嬤家。



位在綠油油的水稻田中央,晚上還有螢火蟲來作伴,這在台中很少見。

老房子改建成的辦公室裝潢簡單,維持原有的泥牆顏色,但遊走動線很多,每一區辦公室都有外推的玻璃窗和迴廊露台,四通八達到其他樓層和地方,想透口氣或找靈感,隨處都有空地和椅子,用不著花錢到咖啡店,因此,這裡從室內到屋外,經常聽得見笑聲。

江文淵還特別把室內的混凝土牆磨成粗糙面,因為斑駁的老牆會呼吸、不會結露,不怕髒又可調節室內濕度。

而節氣早已內化成半畝塘團隊成員生活的一部份。

「建築技術是外功,節氣生活是內功,」江文淵經常帶著員工們打赤腳踩田埂,他認為赤腳踩土地可以讓身體不好的氣和土地交換,重新獲得能量。

員工也會自製節氣茶飲和燉湯,每週兩次,按氣候來調養,譬如八月份就喝刺五加茶和蓮子排骨湯。

未來,辦公室旁的田地要做實驗生態區,還要在二樓露台旁邊蓋樹屋,「上班得先經過樹屋喔,」江文淵滿懷憧憬地說。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 先對昆蟲友善,再蓋房子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精選佳文 :: 環境保護與綠色生活-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