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佛門六和敬的意義(恭錄自 證嚴上人 淨因三要講述 )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門六和敬的意義(恭錄自 證嚴上人 淨因三要講述 ) Empty
發表主題: 佛門六和敬的意義(恭錄自 證嚴上人 淨因三要講述 )   佛門六和敬的意義(恭錄自 證嚴上人 淨因三要講述 ) Empty周日 1月 17, 2010 10:11 pm

【淨因三要】

「僧乃六和上士」,佛教依靠僧伽延續其慧命,而僧伽團體中,出家弟子共同生活,不能缺少六種和敬──據《法界次第卷下》之記載,「外同他善,稱為和;內自謙卑,稱為敬;菩薩與物共事,外則同物行善,內則常自謙卑,故稱和敬。」六和敬又作:  

戒同和敬──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而無有乖諍。
  
見同和敬──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而無有乖諍。
  
行同和敬──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而無有乖諍。
  
身慈和敬──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與眾生一切樂事,而無有乖諍。
  
口慈和敬──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與眾生說一切法,令其得樂,而無有乖諍。  

意慈和敬──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眾生諸根性欲,與眾生樂,而無有乖諍。
  

另據《祖庭事苑卷五》列舉「六和」為:「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無諍;六、意和同悅。」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持戒

首先說「戒同和敬」──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而無有乖諍。

「戒」是佛陀為弟子制定的規矩,大眾之間彼此要能夠共同持守,方能成立一個清淨和睦的教團;所以佛陀制戒,用意之一即在和合大眾。在家弟子一定要持守五戒,而出家弟子更要持守戒律──比丘應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則有五百戒;戒律確實繁多,但若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勤、息」──「勤」是殷勤,「息」是息滅,亦即「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  

人我之間所以爭長論短、斤斤計較、不能和氣相處的原因,在於凡夫貪、瞋、癡三毒熾盛。既然志願修學向道,首要功課就在於息滅貪、瞋、癡這三種造成人我不和睦的毒火,如此才能免去人我是非的爭鬥。  

因此,不論在家弟子或出家弟子,若能夠持守戒法,就能通達人事習俗;同時亦能透徹解佛陀所說的真理,看開一切,那人我之間還有什麼是非對錯可計較的呢?  

曾經有兩位年輕的比丘尼問我在修行期間,是否遇到過任何困難或煩惱阻撓道心?我回答:「我不曾想過自己有什麼煩惱。因為我在出家前已先看清目標,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出家;既然認清目標,也了解從凡夫的起點要追求聖人的境界,其間的道路一定非常坎坷,必定要歷經人事的磨鍊;而人事的磨鍊,正是開創康莊道路的基石。既然遇到困難是理所當然,並可
藉逆境以增上緣,那還有什麼煩惱阻撓呢?」  

所以,一般人的煩惱皆來自不能「看開」,若能夠明白真理,看開一切,就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乖」字是相互違背的意思,大家志同道合追求佛陀教法,既然目標相同,彼此間的意見不相違背紛爭,即能同心、同道、同志,相互勉勵,彼此沒有違背乖離的情形,這就稱做「戒同和敬」──同持戒品無有乖諍。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須知眾生與我們平等,不只我們可以修行、可以成就,其實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同能證得菩提,所以,我們應該敬重一切眾生如敬諸佛。這就是「亦知眾生同此戒善,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稱為同戒和敬」。  

《法華經》提到,「常不輕菩薩」每見到人就恭敬禮拜……,有人覺得他非常奇怪,因此輕視他、辱罵他,甚至認為他好欺負,還以腳踢他、用杖打他、拿石頭丟他……。但是他仍然以歡喜心接受,口中常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將來皆得作佛……。」即使面對欺負他的眾生,他也恭敬如是。  

我們應學習常不輕菩薩的精神──常禮敬眾生,則無名利「貪」著心;不輕視一切眾生,尊重人人皆能成佛,則無「瞋」恨心;任人打罵而不計較,則無「癡」迷念。這就是息滅貪瞋癡,亦是修忍辱戒,此是僧團和睦的泉源。  

學佛的目標是修得智慧,而想得到與佛同等的智慧,就必須努力下功夫。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持戒,持戒之道,莫過於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我們一定要相互鼓勵、彼此尊敬,同持戒品而無有乖諍,才能成就一個聖潔和睦的宗教團體。



見解一致,相互尊重


其次是「見同和敬」──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而無有乖諍。

一個聖潔的教團首重和睦與融洽,同修間因為同受教法、同持戒品,所以道理透徹、目標專一,見解也不會分歧;見解一致則能相互尊敬,相互讚歎;彼此寬恕與禮讓,則這分和合的氣氛自然讓人生出恭敬心,能吸引人加入這個團體。  

出家眾的責任非常重大,除了自度以外,更要度人;除了教育自己之外,還要能令他人對僧團產生歡喜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表現出和睦的氣氛,使身形、動態與聲音皆能度人。  

既然要教育他人,就必須「揚善」。人與人之間相處,不可一天到晚言說是非,應該多讚歎、多表揚善事,常常弘揚他人的長處,藉此鼓勵大家多做好事。  

只是凡夫皆有「我能勝人,人不能勝我」,「只想贏人,不讓人贏」的心理──他人比我優秀,我便盡量遮掩他的優點,而極盡所能去渲染他的缺點,以表示他不比我好;這就是凡夫。聖人則不然,他能忍一切惡,看淡一切惡,而且能拳拳服膺良善之事,認真推動,此即是聖者之所以為聖者啊!  

我們既然是佛的弟子,當然也要學習聖者的行誼,以善巧方便的言談舉止度化眾生;無論是相互對話或彼此相處,總要表現溫柔和善的態度,結好眾生緣,作為佛教教度人向善的橋樑。這就是「同一切知見而無有乖諍」。



同修正道,共行善事


第三是「行同和敬」──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而無有乖諍。

路是人走出來的,佛是眾生自修而成,要修成佛道,一定要腳踏實地,步步向前精進。  

學佛必須從行動中展現修養,因此稱為「修行」──「行」就是不停止、不斷前進地向聖人境界邁進。  

出家眾的任務除了自修、自證,親自體會佛的教理之外,還要領導眾生,向佛的目標邁進。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必定要循八正道實行佛法。

「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種正確的見解與行為。我們除了自己走正道,也要引導他人行正道;彼此鼓勵共行善事,步伐整齊劃一,就不會相互違背、爭鬥。要勸告思想不端正的改善觀念,要勉勵行為錯誤的人儘快改過,面對有邪知、邪命、邪業……的人,要立即點化對方、喚醒他的良知;而欲點醒他人之前,自己一定要先覺醒,時時自我警惕,這就是「同修諸行」。 



善念付諸行動,予眾生樂

  
接下來是「身慈和敬」──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與眾生一切樂事,而無有乖諍。  

佛陀說法,不離「慈」字,慈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廣大心懷;我們的心要寬廣到足以包容普天下的眾生,使普天下眾生皆能得到安樂。

「慈」,不只是心存善念而已,還能付諸行動,實際以身體力行去利益眾生。我常到慈濟醫院病房探慰病患,看到一群群志工好像是對待自己的親人和好友一樣,親切柔和的鼓舞、安慰病患,使病房增添慈愛的氣氛。這種溫暖親近的情感,洋溢在慈濟醫院內,使患者在病苦中減少些許煩惱、沮喪,此即稱為「予樂」──在身體行動中,表現出一種給人快樂、消除他人痛苦的形態。  

學佛一定要能學到「慈於內」、「行於外」──要時時將這分慈心銘刻在自己心版上;要時時將快樂的形態,表現在日常的行動上。大家若能同有這分慈心,身體力行去予樂,就叫做「身慈和敬」。  

佛教徒必定要好好修持慈念,身體力行;而「予樂」也必須「發乎情、止乎禮」──予人喜樂,千萬要依禮而行,絕對不可非分越禮。有的人個性非常直率,與人交往經常熟不拘禮,稍不留神,言行即容易失去分寸,儘管言者無心,但是聽者有意。為了預防造成對方受到傷害,所以必須時時自我警惕,謹守分寸,言行合禮,才能不失禮越節,彼此和敬相處。  

我們要時時刻刻散播快樂種子給眾生,使一切眾生大歡喜,無違佛所說的「身慈和敬」,就能無乖諍。  



以「說法」洗鍊眾生心

  
第五是「口慈和敬」──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與眾生說一切法,令其得樂,而無有乖諍。  

人與人之間,難免有不同的習氣、不同的形態,我們在言語中應該多宣揚好人,時時表揚好事;設若他人有缺點,我們也要善意地不去渲染。我們所說的言語,一定要能利益眾生。  

曾有人問我:「師父,什麼樣的人您不能原諒?」我想,做錯事是人所不能避免的,只要知過能改,就值得原諒;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誠實,造作「惡口」業,就不可原諒了。所謂惡口,就是妄言、綺語、兩舌。

妄言──就是說謊話。說謊者多數會掩藏自己的錯誤,有很多事情他根本不知不見,卻是非顛倒,強詞奪理。一個人若會說謊話,行為必定會偏差。佛陀也曾表示,凡造大妄語業者,是無可救藥、不可原諒的。  

兩舌──就是故意搬弄是非。學佛一定要學「說法口」──就是以言語淨化他人。我們的每一句話都要能夠教育眾生,使人願意向善,使彼此仇恨的人能溝通感情;若能時刻刻宣說佛法,洗鍊眾生的心,就稱為「說法口」。與說法口相反的是「是非口」,就是『非道理』而說成『是道理』。
若以一張利口東家長、西家短,使本來感情很好的朋友,彼此之間和睦的感情受到傷害,甚至暗埋仇恨的種子,就是以「兩舌」造作口業!用言語反覆搬弄是非的人實在不可原諒。  

綺語──就是口是心非,內外不一,擅於說好聽的話,也就是世俗所謂的甜言蜜語。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能說不能行,會顛倒是非;花言巧語,會迷亂人心,所以有人說:「口蜜腹劍」──口如甜飴蜜糖,但每一句話都似暗箭傷人。像這種行為也是不可原諒的。  

人生對教育的授與受,大都靠聲與色傳達,口是聲的代表,我們學佛要聲色兼俱,若修身而不修口,則修身之行也難成就,所以一定要身口並行;令人起歡喜心,當然要用「說法口」來接引對方。  

慈濟志業起源於我當年的一念悲心,然後以「聲」苦口婆心地呼籲眾人,由一而十,由十而百,口口相傳,聲聲連接;從近到遠,由少至多,都是以「聲」呼籲,才有今天的「慈濟」。而省慈濟委員無論走到那一個角落,也都是以慈濟之聲,成就了無數活動,淨化了無數人心。  

聲色和、言行合,則事功可成,因此我們定要心和、口和,方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團體。



調和心念,隨順眾生

  
第六是「意慈和敬」──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眾生諸根性欲,與眾生樂,而無有乖諍。  

「意」指心念。人的言語、行動,主要是由心起,由意發;心意的產生最快速,所以大家平時修行,一定要從心意修起,要時時刻刻鞭策自己:常常存「慈悲」的心意,對待眾生要抱持平等大慈的心念,不可有人我親疏的分別。  

佛陀言:大地眾生,皆是我親,皆是我的眷屬;老者是我的父母長上,中年者是我兄弟姐妹,幼年者是我子女。我們要將小家庭擴大為大家庭,將我們小範圍的愛,擴大成對普天下眾生的平等大愛。  

佛陀是出世聖人,為了度眾生,入娑婆世界,化為與眾生相同的形態,隨順眾生的生活;菩薩倒駕慈航,救濟苦難眾生,為了度眾生,亦必須顯現多種身相,才能順應眾生諸根性欲,時時調和自我,適應他人,讓眾生快樂。



長養慈悲心念成就諸行


「六和敬」中前五項──同戒、同見、同行、身慈、口慈的總根源,其實是在於意念──「意慈」;修身之要先修心,擴大心胸、縮小自我,長養慈悲的心念,進而身體力行,成就諸道行。  

希望大家自我鞭策、相互勉勵,人人都能沐浴在真、善、美的人生中。



===============================================================

佛學常見詞彙 ( 陳義孝 居士編著)

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義,而和合復具有二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一、身和同住, 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諍,是言語的不起爭論;三、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 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霑。

===============================================================

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回頂端 向下
 
佛門六和敬的意義(恭錄自 證嚴上人 淨因三要講述 )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法喜充滿 :: 點滴法水-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