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4/06 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4/06 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4/06 晨語簡記   2014/04/06 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4月 07, 2014 10:47 am

感恩靜思法益分享團隊分享
2014/04/06 晨語簡記



正心之行,菩提直道
正思惟修,正命行處
正精進行,持戒清淨
正見正業,正定道意



八聖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
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有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其中有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是修行者大小乘的基礎,修行不要忽視這三十七種的修道行,在八正道精進行,修行就是要正心,我們要發心、要立願呀!同時要身體力行,還是需要一念正心,我們如果可以正心、正行,那就可以入菩提直道,常常說大菩提道直,就是菩提道呀!是很直,如果我們用正心,這條路這麼直、這麼平坦、這麼開闊,是條安全的道路,走在這條道路上面,必定要正思惟修,我們日常生活一切行動無不都是要正思惟修,思惟修是什麼?思惟修是禪,禪定!禪不是坐在這裡叫做禪,禪是要正思惟修,修行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一切動作無不都是禪,無不都是正思惟修,我們要正確思想,的確要正命行處,我們的身業,我們修行要修正法,我們所做行為要光明正大,這輩子來人間所作所為,跟我們身軀生命息息相關,節節相連,我們所做一切因有生命,沒有生命不會去造作惡業,有生命才有機會修行,身軀要怎麼用?





       身是載道器,有身體才有修行的機會,再反過來,有了身體造了很多業。身體生命要如何做?我們要把握在今生,今生不利用我們身軀聞佛法,用身軀修行、聞法,「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生命來人間,身體身軀的造作,這必定要看我們日常生活,我們的思惟,我們的思想是什麼?就驅使我們身體去造作,所以我們要顧好這輩子的生命,我們的生命還健全的時候,應該要用清淨心,我們的清淨心,身心清淨,在正心念、正行為,這叫做正命行處,還要正精進,正精進行就是持戒清淨,我們進而不退,正確的道理要依教奉行,這是正精進行。




       正精進行是精而不雜、進而不退,要好好顧守好,我們在精進中有受到污染嗎?要怎麼樣沒有污染,要持戒清淨,修行者持戒是當然的事情,學佛者也是一樣,在家菩薩五戒、十善要顧守好,何況修行者,這麼多戒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言語動作要很細心,很謹慎,所以要正見正業,我們的見解行為造作一切的業行,正業是修行者當然,如果是惑業就是凡夫,迷茫不清楚所以所做的事情一念偏步步錯,這是凡夫。我們修行所以我們要正見正思惟正心等等,我們的行業所做的一切都要很正確,所以一切沒有偏差,我們的心才可以正定,因為所造做的一切沒有偏差,沒有煩惱困擾我們的心,自然可以幫助我們正定,道念就可以很堅定。




       八正道是佛陀所說法,每一部經都不會缺少,都包含四諦法,四諦法包含在三十七助道品,這是修行者的基礎。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叫做八正道,所以我們平常的心,在正心行為,在大菩提道可以正思惟,起心動念就是在正思惟中,舉手動足所做一切,無不都是在正命,這條生命在人間造作沒有偏差,還要正精進持戒精進,正見正業正語都在八正道中,身口意業都在正字中,所以這個「正」很重要,學佛不可以偏差。前面一直講五鈍、五利使,就是貪瞋癡慢疑,這是不正確不是修行者應該有的,貪瞋癡慢疑是凡夫心,這念心要去除,修行要去除五鈍使,去除我們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等,身軀的行為才不會偏差,我們修行不可以有身見、邊見,不可以偏差,這就是正,所以去掉了這種五鈍、五利就可以回歸正道,前面的經文:




經文: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諸子如此,益我愁惱。今此舍宅,無一可樂,而諸子等、耽湎嬉戲』





        諸子如此貪著嬉戲,在三界中不想出離,還是貪瞋癡慢疑,身體行為偏差。諸子如此,益我愁惱,今此舍宅,舍宅縮小來就是每個人身體,生命還在,身體去造作偏差的事情,那就造作累積很多的惡業,帶來很多內心的苦。就是這個身體,我們的身體生老病死,等到病的時候,就是這間宅舍開始壞的時候,這個身體因四大不調就有病了,實在是此舍無一可樂,這個身體既然老了病了,還有什麼可以戀著?何況我們心理面對芸芸眾生,眾生的行為,人人的見解,都是這麼偏差,在這種濁氣重重的世間,在這種四大不調的大空間中,有這麼多天災,人間彼此的對立懷疑,這種的社會人禍這麼旺盛,對大空間的舍宅,也沒有一點可樂之處,對小乾坤身體也是一樣,一直不斷在進行著老病死,這到底有什麼可樂呢?




       所以呀!佛陀那個時候看到這樣的眾生,益我愁惱呀!佛陀悲愁了,佛陀煩惱了!因為為了眾生而悲愁,為了眾生而煩惱。所以佛陀的慈心如世間慈父,佛陀對眾生的慈愛,眾生怎麼不會想趕快多接近佛呢?大覺者他的發心還在人間,我們每天講的話就是佛陀的發心,因為他的法還留在人間,法是大道裡,大道理是天上天下最獨尊,所有道理莫過於佛法,我們現在接受到法要與佛同體,法在我們身心,我們要身體力行,不然想清楚來,大乾坤四大不調,天災偏多,小乾坤老病接近死亡的時候,有什麼可樂?沒有什麼,所以我們要回歸正法,天上天下獨尊的佛法,我們應該要回歸。如諸子等,耽湎嬉戲,佛陀的悲愁、佛陀的煩惱,是因為眾生還在耽湎嬉戲,實在是顛倒眾生苦不堪,諸子等耽湎嬉戲,是不受我教,接下來這段文說:      




經文:
『不受我教,將為火害。即便思惟,設諸方便、告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





經文簡釋:不受我教,將為火害
明示施權之意,三車誘引,若不用小乘,則大教難施,更無法度化。故雲,將為火害,故喪身失慧命





       在這段文中,已表達出佛陀這份關心,明知火宅,不管是大乾坤、小乾坤,火宅已沒什麼好留戀,偏偏孩子還在耽湎嬉戲,所以佛陀很慨嘆,為什麼大家不好好聽話,不好好受教,依教奉行?很煩惱這些孩子、眾生無知將受火的傷害,所以要怎麼辦,佛陀要用種種思惟,用種種方便教法,這已經表示「施權」的意思,因為真實語孩子聽不下去,佛陀的心靈本懷眾生無法體會理解,所以佛陀不得不施權。要設法設方便法施權,權就是方便法,方便法有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乘」就是車,車可以載人,這台自轉車(單車)就是自己騎,很小台;中乘的車就像轎車,轎車頂多就只可以載四個人,大台就是巴士,現在更大台就是火車,船、飛機這都是大台車,所以這個「乘」,就是要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去,中間的工具叫做乘。乘就是坐車,所以用三種車誘引,你要騎自轉車嗎?好吧你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去,這是聲聞乘,或者是希望更多人在一起,那就是轎車,巴士,再多人就是船、大船一次可以載幾千人,從此岸到彼岸去。




       這是大小乘的分別,如果不用小乘就無法施大教,大教就難施。要從小而大,要去十樓就要爬樓梯,要有一樓二樓,要一層層爬,現在的人搭電梯,一樣要從一樓到八九樓上去,也是要經過的路,要從小而到大,如果沒有從小法進去大法,實在無法可以度化;必定要從小到大,不然無法度。因為眾生根機就是這樣,佛陀已經成佛,心靈境界與宇宙會合,這樣靜寂清澄闊無邊際,這種智慧我們凡夫眾生哪有辦法理解呢?所以佛陀見眾生耽湎嬉戲,就是要設方便法,眾生苦,應該要知道,苦從集來,應該要想,瞭解了從集來,我們應該要修,要趕緊滅煩惱,下功夫趕緊入菩提道來,這是向聲聞、緣覺所講的話,這是菩薩的基礎。菩薩見苦知苦才能發大心度化人間,也是要從小乘法,其實法沒有大小乘分別,只有一個次序的差別,你到一百層樓,也是要從一樓開始,所以說佛陀設法從百層、千層樓回歸到地面一樓,就是要這樣走路,才可以到那個地方去。一樣的道理,佛陀為了我們沒辦法很快體會到,及接受佛法,不得不施權,適應我們根機,度化我們。




       所以所說的「將為火害」,不趕緊度大家,讓大家知道不要顛倒了,不要再造業了,看看接觸到法,入慈濟的門開始要轉變,在生活中開始五戒就要接受了,這種端正我們行為的方向,就是開始在進步,從第一步起點到遙遠,再遙遠的道路,要從初步開始。我們所住的地方,三界之內大空間,大乾坤也已經慢慢受四大不調,開始毀壞世間,我們的身體也一樣,不斷生老病,一直在進行、一直在接近中,這個身軀的大宅也不斷損壞。譬喻將為火害,火悶燒,火不斷升起,故喪身失慧命。三界中我們自己煩惱沒除,欲念不除,真的也是喪失慧命,生命不斷進入老病,到人生快要終點的時候,身軀終歸會喪生,也會失去慧命,慧命依這身修,沒有身軀如何修行?所以要把握今生此世,不要空過,否則喪生失慧命就很可惜!




經文簡釋:即便思惟,設諸方便
父慈不捨諸子,即便思惟,設諸方便法,施用三乘教,正明方便用三車,故曰設諸方便。





       佛陀思惟設諸方便,因為佛慈不捨諸子;世間慈父不捨棄孩子,何況出世大覺者,不捨得放棄任何一位眾生,所以即便思惟,設諸方便法。施用三乘教,這是佛陀對眾生的正明方便,用三種車來迴入娑婆,用種種方便法,否則佛陀已經取入涅槃,何必再來人生受生,何必為了度眾生要五年參訪、六年苦修,現這種相、行動,無不都是要做眾生典範。從一國太子竟然願意放棄榮華富貴,願意單獨一個人,走入印度九十六種外道教的範圍,一一都去瞭解其修行方法。真正的大覺者是迴入娑婆,他已經是大覺悟,只是示範給我們看,讓我們知道。貴為太子,祂不忍心眾生四姓階級,對人的生死、生命如何輔導?所以祂明知,但是祂示範讓我們瞭解,修行就要禁得起苦,要有這份心,才有辦法體會人間道理,要跟宇宙會合,宇宙的真理要跟祂會合,那必定要禁得起考驗磨練;很精緻的東西,要經烘爐淬鍊打造。我們要體會佛陀慈心,巧施權計,先以讚歎,修行很好!每位跟佛陀說,我們體會佛陀所說的法,佛陀都會回答很好,這是佛陀的讚歎;表示佛陀所說的法都聽進去了,但煩惱未除,所以我再繼續跟你說法,這是佛陀對弟子有這樣耐心,一方面讚歎褒揚,一方面繼續指導牽教。




經文:
吿諸子等,我有種種
巧施權教,先以讚嘆
應機宜設,教法故雲
告諸子等,我有種種





       佛陀先以讚歎,再跟諸子說有種種寶物,要讓你們知道羊車、鹿車就是這樣而已,只能用在你自己,你出來很好,表示已經聽到法了。但是羊車、鹿車、大白牛車,真正的寶物在這裡,就是大白牛車。這台車裡面有裝潢,可以運載很多東西,裡面很豐富,這台車有很多寶物。前面用小讚歎,後面就開始又引小向大,讓他們可以棄小向大,這是佛陀用的方法。佛陀不斷告諸子等,表示佛陀耐心,一直跟大家說,不斷讚歎後,再不斷教誨,不斷提醒,這是佛陀用種種方法教導眾生;法如何入眾生的心?譬喻品中不斷譬喻這麼多,佛陀耐心教育,從這個地方要我們瞭解,希望聽法一定要入心。




       從開始要講法華經就一直叮嚀法要入心,行要在法中。所以我們現在應該可以體會,每一天每一天還是繞在教誡譬喻中,要知道這段文用心良苦。佛陀時代是這樣的用心,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難道可以不用心?各位在聽,難道可以一耳進一耳出?要知道生命在現在這個時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時間不要空空過去,喪生那就是老病的盡頭,就是死。身軀沒有了如何修行?等到來世,這輩子沒有修行,來世依正兩報,會知道在哪裡?不知道。不要等到喪生失去慧命,要用心在正心、正身行、正心行,要行在菩提道中,要正思惟修,所以才有辦法在正命行處,我們現在叢林道場中,生命中是在正知、正見、正思惟的大環境中,所以正命行處,人在道場、心在道場、行在道場,這種在正心、正行菩提道中,都要正精進持戒,正命、正業等等,這都在八正道中,我們一定要好好思惟,所以學佛修行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是要終身奉行,我們要多用心呀!


Jack 在 周五 9月 11, 2015 7:29 am 作了第 4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4/06 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四月六日星期日)   2014/04/06 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4月 07, 2014 10:48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四月六日星期日)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三十七道品對學佛很重要,是基礎。

這幾年我要求自己背下三十七道品,也要求每一位慈濟探索團隊的訓練員要熟記。也製做各品的檢核表(參見奈普敦論談線上讀書會專區)。在很多教育訓練的場合也將三十七道品的一部份作為教材的一部份,算是足堪告慰,也希望還沒有入心入法的同修,趕緊跟上來。

 

今天上人講了兩次「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提醒弟子:「不要空空過」,否則一轉眼「喪身失慧命」。

這個「空空」是空白,什麼都沒有的意思。心想台語中「空空」可能來自此語。

「空空」在台語是愚昧、愚癡、愚笨的意思,空空過日子,喪身失慧命,最愚癡莫過於此。現在也許很少人會罵你空空,但當自我深刻警惕。

為了查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的原文,上網搜尋,順便看了夢參老和尚與妙蓮老和尚的開示。

 

今日心得(詩偈)

修行不是短時間,經得磨練鍛身心。

生生世世正道行,會合真理悟慈心。

 

(高明智 感恩合十)


Jack 在 周一 4月 07, 2014 2:02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4/06 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4/06 晨語簡記   2014/04/06 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4月 07, 2014 1:46 pm

映月心得 與大家分享
「正」是很重要,怕的是我們自己不覺知
有時候,自以為是,自己邪了都不清楚。

上人叮嚀我們要正思惟修

「禪定」--正思惟修;聞正法、要諦聽,
然後謹慎思考,善思惟,
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印證,
如此在潛移默化中,一舉手一投足,語默動靜中,用心當下;
走路用心走路,說話用心說好話……,原來這就是禪定;
就是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啊!

映月 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2014/04/06 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