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Empty
發表主題: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Empty周日 12月 07, 2014 7:30 am

【第十二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紙本書:218頁~225頁、電子書:113頁~116頁
不忘念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集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不忘念」釋義
貳、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
參、勤播善種持正念
肆、念力堅強,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
伍、聞思修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18—這段經文主要是說「不忘念」功德,這是佛陀教導弟子如何守好善法,實現功德的方法。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Empty周日 12月 07, 2014 7:32 am

壹、「不忘念」釋義

什麼是「不忘念」?
即是心中時時要有正念,如果能常守住心念不忘,一切煩惱賊就不能入心。

《慈濟月刊》257期—如何守住自己的心念不退轉?
佛再說:「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佛說:「不管你是走在山間的路上,或是在池塘邊,或是在樹下,或是在很靜的地方,都要切切記住你們所受的教法,慎勿使令忘失。其文中之意更含有──即使是在人多的地方,只要你能體會受用佛陀的教法,任何一個時間、地點都能修行。只要你不忘記佛陀殷殷諄諄的啟發,念佛能念到自己的心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你的心,這才是「不忘失」正念。
我們已經能夠深切瞭解佛陀教法,現在的心,和菩薩等覺要一樣,雖然有前念、後念,還是要念念不退,我們必定要堅持,不只是一輩子,乃至生生世世,我們的信心、道心,必定要時時堅固。

貳、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

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友直——與言行正直的人為友。若朋友為人正直,講求道義,則與其交接亦能盡安「道義相砥,過失相規」之友道。
友諒——與誠實安信的人為友,這樣的人性格是多麼敦厚忠誠,並且堅守承諾,不會為求滿足一己私利而作出欺詐、出賣朋友的事情,與其交往必然有助於誠信品德的培養。
友多聞——與博學多聞者為友。朋友的知識越是淵博,閱歷越是豐富,與其交往便越能增長見識而有所啟發,從而得以突破原有的知識界限,提高知識水平。


人懵懵懂懂來人間,也糊里糊塗地生活,到底人生的方向在哪裡?

〈20130109靜思晨語●法譬如水〉互為明鏡
我們有時候,心若有迷惑,有解不開的事情,我們就能找這種知心益友,請他來和我們談話,我們的心事說給他聽。或是我們自己應該要去做他人的益友,我們平時就要好好培養我們的智慧,有人若是在迷途中不知道何去何從,我們就能即時去輔導他。無論是我們輔導人,還是人家輔導我們,這都是良知益友,這稱為善知識。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19—為什麼要有善知識?
修行必須求得善知識,因為善知識能啟發我們的智慧。
人懵懵懂懂來人間,也糊里糊塗地生活,到底人生的方向在哪裡?
多數人並不深加探究,這是因為缺乏正見和智慧。

求善知識 求善護助
(20130810菩提心要〉—良師益友就是善知識。善知識是「人中最勝者」,人中最殊勝的人就是善知識,所以善知識可以成長慧命。

洪政杰的故事
洪政杰從小,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學會了父母的壞習慣,媽媽葉桂香說,當年住在萬華,抽菸、喝酒等等的不良行為,全教給了兒子,當得知孩子因吸毒無法自拔時,她只好無奈地報警。洪政杰曾三度進出醫院戒毒,最後在獄中接觸佛法,出獄後改過向善,並在慈濟志工的鼓勵之下,母子同行做志工。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19~220—什麼是圓滿的人生?
就是「對上有禮、對下有愛」,彼此能無怨無恨、互相敬愛,這就是圓滿的人生。

有些人會認為,人生要做得圓滿很困難,其實並不難,只要能看得清道理,一切就能圓滿。

要如何才能看清道理?
多聽善知識開示,多聞佛法,聽了之後好好思維,拳拳服膺善法並身體力行,自然就能了悟道理,內心就不會有煩惱,心無煩惱則智慧也就啟發了。

聽完善法時還要「不忘念」
聽法之後還要思惟,看清了、想通了就不會去計較,如此一切善法就能牢記於心,所有的煩惱自然煙消雲散,而每天也能生活得很快樂。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21—聽經要聽入內心,記在腦海中,假如聽了又忘掉就起不了作用,如同一個盆子,必須仰面放正才能盛水,如果傾覆倒放,或是盆底有漏洞,怎能盛水呢?

「不忘念」的功德
人一旦生活快樂,臉上就會現出歡喜的面相,讓人覺得你很可愛;對於你所說的話,也會覺得很受用,這就是功德。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Empty周日 12月 07, 2014 7:34 am

叁、勤播善種持正念

經文: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

常當攝念在心—改變火爆脾氣
在高雄左營區的宋皇德師兄,過去,他脾氣一來,就好像發瘋一樣,曾經把電風扇往窗外丟,推倒整排櫃子;他不僅脾氣不好,還愛喝酒,讓太太受不了,起了離婚的念頭。後來,聽到上人開示「一個男眾的想法與改變,他可以救他一個家庭。」
他開始反省自己過去自己的壞脾氣,改變自己,家庭也變得幸福和樂。

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21~222—聽經之後,能把佛陀的教法放在心中,並且加以實行就有功德。如果聽了又忘掉,常常和人計較,不肯發揮善法功能,便會失去修集功德的機會。

不論學佛、做好事,要有一個原則:為做好事而做好事,不是為了求功德而做好事。


保護生靈不受傷害,才有真正的功德。

譬如:
施棺——棺木是裝死人用的,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而希望別人死,這是好還是不好呢?這種方法並不一定適當。
放生——原本鳥兒在天上飛翔,多麼自由自在,魚蝦在水中游,又是多麼逍遙!卻因為有人想求長壽、求功德而放生,因此有些人就去捕捉飛鳥。魚蝦供人放生。這種做法,在過程中會損傷許多眾生的生命,所以並不是真正的功德,這種的放生,倒不如隨緣護生,保護生靈不受傷害,才有真正的功德。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23—真正的功德 來自無所求的付出。
做好事,就像把種子播撒到良田上,假以時日,一定會發芽成長,但千萬不可以今天播種,明天就把土挖開,看看發芽了沒。

肆、念力堅強,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

經文: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五欲賊—被欲望引誘的人心
百貨公司週年慶滿千送百V.S 送限量贈品,消費人潮塞爆賣場。
是需要?還是想要?還是盲目跟隨?

經文: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23—若能常常保持這分正見、愛心,服膺佛陀的教法,發揮智慧、愛心,那麼儘管環境多惡濁,心念仍不被外界引誘,就如武士身披鎧甲入戰場,能保護身體不受傷害。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2013年●春之卷(p.456)—不要忘記時間是一分一秒不斷地消逝,如水一般滴滴漏失,所以要好好地把握每一秒鐘、每一個心念;心靈的起心動念,同樣隨著時間剎那分秒地由生而滅。在這剎那生滅中,我們的心念起一念善,就使慧命增長;假如生起一念惡,就損傷慧命,也讓生命隨著時間消耗流失。所以除了珍惜生命,也要珍惜慧命,念念都要使慧命增長。

化賭博的手為菩薩手
馬來西亞的陳昇利,用賭博的手募會員,大半年招募七百戶,緊記分秒不空過,把握每一天募款。

《靜思語典藏版》p.94—人因自覺而成長,因自滿而墮落;自我批判的認錯心理,是道德人心的第一課,是人格昇華的階梯。


慈濟志工—劉濟雨師兄

師徒之間—劉濟雨
(慈濟全球資訊網〈師徒對話 劉濟雨談逆境〉)
南亞海嘯後,劉濟雨帶領慈濟志工在斯里蘭卡推動慈善及醫療志業,卻面臨「濟貧容易,志工難邀」的困境。在一次回花蓮向上人請示會務,他以抱怨、無奈的心情報告:「因當地是農業社會,人民做事慢、衛生習慣不好,吃飯用手、生活習慣不好…」說完,原本以為上人會體諒弟子的辛勞而給予安慰。

哪知上人眉頭一皺,問:「那邊是誰在帶動?」
濟雨師兄回答:「我啊!」
上人接著說:「那就是你的問題啊!就是因為那邊有問題才需要你的帶動。」
上人的當頭棒喝,立刻讓濟雨師兄的心念,轉為正念。這一段師徒間的對話,讓劉濟雨深深感受即使在「難行能行」的過程中,仍要時時心存感恩,才能順來看破,逆來順受;也就是說,順境來時就要「順勢而為」,逆境來時就要「逆勢操作」。

逆向思考,是一股正增強的力量,而這句話絕對適用在濟雨師兄的身上。「佛法如果不是建立在苦、空之上,佛法就沒什麼好修了。佛法如果缺少煩惱、污濁,佛法就無法產生;就如缺少淤泥,就開不出清淨的蓮花,道理是一樣的。」濟雨師兄表示,即使在慈濟裡,人與人相處之間,仍然可能有煩惱的產生:「『煩惱是菩提的種子』,就像剛進慈濟的志工,碰到問題時,心是痛苦、痛苦;入法後就『痛快』、『痛快』。」

「無論順逆,心常保持『事來即應,應過即放』,也就是提起正念,凡事往好處想;該提就提,該放就放,人生才會有希望。」

證嚴上人靜思語:
從凡夫到聖人的境界,必須前腳走,後腳放,把握當下的道念,摒除過去的雜念。
人來世間,都是因緣;人與人相處也是一個因緣,所以要好好把握善待每一個緣。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Empty周日 12月 07, 2014 7:36 am

伍、聞思修

〈20130521靜思妙蓮華〉離婆多畢陵伽婆蹉—心若正,念也正,煩惱很自然就不復煩惱了。所以,心念不可以有絲毫之差。
我們要知道,修行,只要我們動一念心想要修行,很多的煩惱魔軍就現前了。不管是外面的境界,有人知道,有人要去修行了,他就在外面是是非非,製造環境各種的障礙。這是有形的,人與人之間互相的障礙。有的是自己的內心,只要起一念想要修行,或者是在邪道想要掙脫能夠離開,就於正道,這個念頭一起,可能也有很多自我的煩惱、無明現前,在我們的心裡永遠排除不掉。
唯有我們要用智慧,定我們的心。所以才說,「欲免輪迴苦,虔誠念彌陀」。所說的「彌陀」,就是無量壽、無量慧。無量壽是時間長,無量慧就是智慧,這個智慧能夠破除很多心靈的波濤。所以,我們人人要好好把這念心定得自在。

心正念正除煩惱, 心念毫差千里偏, 邪思一動入魔圈, 自拔自度悟妙法。

【思●想一想】生活實踐
一、別人對自己言語的侮辱,或是不好的臉色,如何心不隨境轉?


台中中西區社區親子成長班,報到後,志工帶著小朋友面對鏡子微笑,以歡喜心上課。(攝影者:林美蓉,2012/09/22)

科學印證:不論男人女人,愛照鏡子其實情有可原。根據心理研究發現,人在照鏡子時大腦會自動進行「腦補」,把自己美化20%~30%,因為鏡中反映的並不是真實長相,所以才會有「鏡子裡的自己比照片更好看」的迷思產生。

專家表示,基於鏡子本身和照鏡人心裡,所以在成像上的確存在一定差距,像是商場上的長方形鏡子,因為要拉長身形,所以多採取「修正技巧」,而鏡子裡的光線也會過濾掉部分臉上瑕疵,讓人有變美的感覺。
另外,鏡子裡看到的美醜,也跟人的情緒有關係,在高興、心情愉悅時,看到的東西都是美好的,自然能為外表容貌「加分」。(原文網址: 妞新聞)
幫自己加分,也可以幫別人加分!

二、聽聞善法還要「不忘念」,發願成為他人的善知識。

別忘了!我們的心得體會,還可以投稿在「菩薩廣行無量義」的網站上,與全球分享學習「歡喜做菩薩」的點點滴滴。
網址:http://meanings.tzuchi-org.tw/
也可以輸入中文網址:菩薩廣行無量義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Empty周日 12月 07, 2014 7:37 am

回頂端 向下
 
佛遺教經12—不忘念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讀書會 :: 佛遺教經(遵佛遺教)-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