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2/27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2/2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2/27晨語簡記   2015/02/27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2月 27, 2015 7:09 pm

20150227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時間在年月日分秒鐘過,送歲末迎新正,四季復始又新春。

佛於無邊際大劫海中駕慈航,
恆持悲愍求菩提度眾上彼岸,
信解三乘一真實法契佛心懷,
實報佛恩唯是受教行菩薩道。

  「時間,在年月日分秒鐘過」,我們送歲末來迎新正(新春正月),新正也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又恢復到四季新春的開頭。這都是在時間不斷的漏逝過去,希望我們修行者,我們的新春要永住,我們要時時把握心的春季,我們要永遠,我們要時時勤耕耘。因為春能夠氣候調和,大地若逢春,樹木、草木一切都繁榮起來。其實,我們人應該要時時瞭解我們本具真如的本性,人人都有本覺真如,這是永恆的,修行不分四季,修行不受時間影響我們,但人間總是有歲末,有正月,迎新春等等,卻是在歲末,我們要送走了歲末,都是抱著感恩心。那時(歲末祝福時)天天都說感恩過去,要用殷勤的心,迎接未來。所以感恩的心與殷勤的念,我們要永恆。儘管時間就是這樣過,我們才更要警覺,時間無聲無息地過,這時叫做過年了。過年過去了,又已恢復為平時,不過已是春天了。世間人春天要勤耕耘,大地在春季開始,五榖雜糧開始要下種、播種時了。其實,我們修行者也是要這樣,我們今天起又恢復每天早上分享,我們浸潤在佛法中,佛法本來就是在生活中,生活不能欠缺佛法,不論它是歲末或者是春初,我們在分秒中還是要好好用心來耕耘我們們靈的春,我們的真如覺性,正是需要好好用心播種的時刻。

  上回,我們已經將<信解品>說完了,但是剛好很湊巧,現在要說<藥草喻品>時,<藥草喻品>巧遇新春來臨,我們也要記得過去<信解品>時一直說佛恩,我們要很用心勤勞以這樣來供養佛,這是不是報佛恩呢?我們用很好的東西,珍光寶氣,很多的寶物來供養,是不是報佛恩呢?前次,我們都已說過了,這樣是不是真正是佛陀他要眾生用這樣來報他的恩呢?其實,「佛在無邊際大劫海中駕慈航」,佛陀對眾生是用很長久的時間,來來回回,在無邊際大劫海中駕慈航,「恆持悲愍求菩提度眾上彼岸,信解三乘一真實法契佛心懷,實報佛恩唯是受教行菩薩道」。這就是要跟大家說,我們真正報佛恩,要瞭解佛陀對我們的恩有多大,無邊際的大劫海中。大劫,就是長時間,時間是算不盡的,所以叫做大劫海。我們說一輩子幾十年,還能說我們與佛陀時代到現在,是二千多年,這還有時數能說,其實佛陀二千多年前成佛,成佛之前,在無邊際大劫海中都是不斷駕慈航來五道四生,把握機會與眾生接觸那一分緣,來助緣,也就是在眾生中成長他的智慧。福慧雙修,在一念心。這一念心就是「恆持悲愍求菩提」這念心。

  所以剛才說,春,播種子,我們修行者就是要這樣,心春,我們心是永恆就像春天一樣,要不斷播種子,就像佛陀在無邊大劫海中駕慈航,就是起自一念心,這一念心是悲愍的心,發心立願要救度眾生。大家應該還記得,佛陀初發心的第一念,就是在地獄中看到苦難的眾生,自己受苦,看到苦難眾生的苦,發那一念悲愍心,這念悲愍心起,所以求菩提,要求一條覺道,心願不只是自覺,還要救眾生上彼岸。不要只在浩翰無際的時間沈溺在劫海中,希望他能在無際的時間裡,去探討覺道,希望能夠自覺、覺他,度眾生上彼岸,這是佛陀的心願。所以這麼長久的時間只是為度眾生,時間的付出,那一念悲愍心。我們要怎樣來回報佛恩?需要的就是信解三乘一真實法。佛陀要大家瞭解,佛陀覺悟時就是期待將這心靈境界,覺悟人人本具佛生,希望人人要和他一樣能夠覺悟。可惜,眾生根機不堪接受,不堪接受這種大法。佛陀不得不應眾生根機觀機施教,所以有三乘,將一乘法他他分成三乘,三個階段的教法,所以我們學佛要體會佛心。

  佛心,一心一意,就是希望我們人人能夠相信,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如果沒有信根,什麼話都不用講了。何況說,為何還要說法呢?你既不相信,法聽不進去,就永遠在大劫海中,所以佛陀需要我們人人相信。為了要讓人人相信,佛不得不以一實乘開三乘法,所以希望人人要信解。現在要瞭解過去的三乘法,原來就是佛的真實本懷,那就是一真實法,這一真實法,是人人本具真如覺性。佛陀要跟大家說的是這些話,我們人人若能夠契佛心懷,若能夠貼佛心,瞭解佛說的話,就是他內心的期盼、期待,期待我們人人聽懂佛陀所描述的一切法,就是要讓我們清楚,理解人人本具佛性。這就是我們要報佛恩,只要我們能信解,知道佛陀不管用什麼方法,無非就是要教導我們,如何能覺悟。

  人生苦啊!這苦難的人生,用盡心機,是不是人人有辦法能接受呢?有辦法能體會瞭解嗎?付出的是這樣的多,不只是不理解,還曲解、誤解或者是排斥。很多,世間這種不能信解,還曲解、誤解或者是惡解,這樣造成人心不得安寧,這就是眾生在造業。佛陀悲心,要如何讓人人這種的曲解,能夠體會到菩提大直道,不要彎彎曲曲這樣繞,是不是這條菩提道是這麼的直、這麼的平,我們應該好好地用直心進來道場,接受佛法的智慧。這是我們佛陀最期待的,如果能這樣就是報佛恩了,也才是「實報佛恩唯是受教」,我們若能受教,才是真正報佛恩。我們能信解,佛陀一生,四十多年說的三乘教法,到了最後,四十二年後,七八年間開始講「法華」,這是將三乘歸納為一乘,我們若能體會這本懷,真真實實菩提大直道,我們接受,這樣才是真正報佛恩,希望我們受教,希望我們行菩薩道。

  真正要能體會到真如覺性,就要入人群中去,才有辦法真正非常細膩微細(體會),眾生的心態,眾生的苦源,苦源就是來自無明。苦集滅道,我們要走這條路,你要去探討苦的原因,來自一念心,一念心啟動起來,身口意就開始掀波浪,就這樣生起來,這就是眾生。佛陀要我們不只受教,我們受教,一定要真正實行菩薩道,才能體會眾生的心態,造苦的源頭,我們才能救度眾生。不只是自覺,我們還要覺他,這才是真正回報佛恩。佛陀期待我們要很瞭解苦,苦,如何製造苦,聚集了苦的源頭成為這種無量無邊苦海萬重波,一層一層的波浪,這樣不斷衝擊,這實在不是三兩句話說得來的,佛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所以我們要信、要解。

*「信解品」:前譬喻品,方便設三乘,終會歸一實,是為中根於法說中未能悟者,開通性理。

  所以<信解品>,那就是之前<譬喻品>開始,我們從<序品>、<方便品>,到<譬喻品>、<信解品>,<信解品>之前是<譬喻品>,<譬喻品>之前就是<方便品>,在<方便品>中設三乘,佛陀用說法,一生施教,就是用這方便法。所以,佛陀在<序品>時發光等等,異於過去講經,坐下來,大家來聽經,聽之後歡喜作禮而去。但是《法華經․序品》開始,就不是這樣。開始時,佛陀講《無量義經》,然後「離言法華」,入定了,開始發光現瑞,這境界是過去所沒有的,大家在那裡等待,等待佛陀,這個法是不是在後面,還要再說法?在這個時候,現出很多瑞相。才由文殊菩薩來發揮,說起佛陀在長遠劫以來,就是在無量劫海中,跟隨著這麼多的佛,二萬佛,日月燈明佛,生生世世。釋迦佛就是這樣生生世世不斷在佛的道場中修行。多久才能有一尊佛出世呢?生生世世在劫海中與眾生結緣,要如何來廣度眾生,有佛緣,有覺悟,啟發眾生的覺性,有因緣能接觸覺道、佛法?這是文殊菩薩在描述(佛陀)修行的過程,這都已經在<序品>時,到了佛陀出定時,接下來就是<方便品>。佛陀出定就一直讚歎,一直讚歎佛的境界,佛陀的智慧。到<方便品>顯示佛的智慧,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等等,自然智,這樣一直發揮佛的智慧,非常細膩,真正的深奧,一直要讓大家知道這根智之深,這是在<方便品>。

  一直到舍利弗開始體會佛陀不是用平時講法的方法,這是佛陀已經剖開他的心胸,希望人人體會佛的本懷,希望人人體會佛覺悟的那個境界,這是舍利弗已經深深體會,覺醒了。所以,舍利弗一直希望佛陀是不是能再更清楚的讓大家聽得懂,讓大家能瞭解佛陀這分「甚深,甚深,無量甚深」的大智大慧,這種心情,覺悟的境界。佛陀很瞭解舍利弗的智慧,真真正正體會佛的心懷了。所以到了<譬喻品>,佛陀開始向舍利弗,就是開始為他授記。所以在<方便品>已敘述佛陀智慧,佛陀的智慧,就是法──這種宇宙天下萬法,無不都是統攝在佛陀的覺海中,那種非常深奧的智慧,已經全部歸納起來,那就是一乘道。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歸納起來就是一實乘,真如的本性,這種會三歸一,還是三乘法會歸到一乘實相。

  「是為中根於法中未能悟者」。中根器的人,就是聲聞、緣覺,這種中根器的人,還無法體會這一實法,無法「開通性裡」,還無法體悟,這是佛陀看弟子在中根器,雖然舍利弗稱為弟子中智慧第一,但也還只在中根器。文殊菩薩,他是菩薩中智慧第一,舍利弗是弟子中、羅漢中的智慧第一,所以,在聲聞、緣覺中,這叫做中根機的人,這種中根機的人,佛陀在讚歎佛佛微妙甚深的智慧,中根機的人「未能悟者,開通性理」,就是還無法開通理性,所以佛陀在<方便品>中,不斷不斷讚歎,一直來到<譬喻品>,終於舍利弗已經開啟了,知道,不只是中根,他(從)中根已經開啟智慧,再深入微妙,已經到上根,已經浮現出上根機,佛為他授記,「你終於理解了,將來能夠成佛」。這是佛陀從<序品>,一直到<方便品>,一直到<譬喻品>,用人與法,將法,真實法,要怎樣讓人能開通──開悟、通達,所以他就以人來對機,「終於舍利弗你已經能瞭解我的心意,在說的法,你瞭解,你將來能成佛。」就為他授記了。

*「四大弟子」:聞佛所說妙法,於一乘真實道,深生正思信念,妙解深明通達。

  接下來,因為授記了,開始四大弟子,那就是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四大弟子已經看到舍利弗,佛陀認可他將來能成佛,所以「四大弟子聞佛所說妙法,於一乘真實道深生正思信念」,所以「妙解真明通達」。這四位,也已經開始瞭解佛陀所說的法,那種妙法,過去三乘法,現在已經歸於一乘了,真實道了。大家應該瞭解了,所以現在這時候「深生正思維」,要好好考慮,好好思維,過去佛陀所說的法,用各種方式,用說法的方式.用譬喻的方式,用因緣果報觀等等的方式,大家還是一知半解,沒有很透徹理解。現在舍利弗體會了佛意,這些上座弟子怎能不體會佛意呢?所以現在開始要正思,要正思維,好好用心正念佛的本懷,要好好的,要真正的微細用心妙解深明道理,要好好地能夠通達。要不然,這條路只是走到這裡,再前進的路,還沒通暢,現在要好好用心體會,不要在彎彎曲曲的路上走,現在應該要用直心接受佛陀的教法,進入康莊大菩提直道,應該要向這條路走下去。

*上根舍利弗,一聞佛說即信受了解,以舍利弗陳述解悟之文不多故。而須菩提等四人,領解而述之窮子喻,文辭特長,故專立信解一品。

  這就是表示「上根舍利弗」已經聽到佛所說,他信受瞭解了。舍利弗信受瞭解了,他很乾脆,我已經相信佛陀的心意,佛陀所說的智慧,我都能體會,我能夠自覺,我的心態,願意將來入人群中去,用長時間,劫海中來來回回,駕慈航、度眾生、登彼岸,這是舍利弗,他內心與佛的心已經相契合了。所以描述起來很簡單,文字不用很多,這樣就能夠瞭解,佛陀也知道舍利弗已經真正體會瞭解,佛陀不用向舍利弗再說多少話,佛陀就為他授記了。這就是師徒心印心,這念心,體會了,弟子體會佛的本心意,所以這樣為他授記。這是舍利弗。若是須菩提他們四個人,雖然他們也已經領解了,不過這種領解跟舍利弗的領解還有一點不同。所以,舍利弗稱為智慧第一,那是一聞千悟。現在須菩提他們所領解的,他就是要再回顧,我過去就是這樣這樣,對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有這麼多曲解,不瞭解,無法接受佛陀教法,明明是富家子,我們就這樣再出去外面,流浪了一段很長的時間。

  所以,他們四位就再描述「窮子喻」。貧窮子這段文這樣長,來描述凡夫心,描述修行者雖然已經跟隨在佛陀的身邊,無法體悟佛法寶藏,以為唯佛獨有,以為我們自己只是要求的是了脫生死。他不知道了脫生死,還有微分的無明在,微分的無明在,什麼因緣境界再動了無明,就像是一漥水,沒有風,那水就會很清,水就不會動;水不動,自然就境界現前,山河大地都現前。心境,心就像湖水,沒有境界來,就很靜。什麼道理我們都很清楚,但是,稍微一顆小小的碎石,或是小小的一片樹葉,這樣扔下去,水就會搖動。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平時順境時,就是平安無事,就是在這一分輕安自在。一旦有什麼境界來時,就很煩惱。「為什麼這件事情會忽然間出現在我面前,我煩惱啊!」「這件事情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無明啊!」若是這樣,我們就容易無明再覆;無明再覆,就開始又是業累。

  佛陀要我們的心已經修了,斷了煩惱了。好,煩惱,你斷了,要趕緊入人群去,不受人群濁氣,煩惱來時,你是不是有粹鍊過呢?若有練過,這是小事情,淡淡定定的,就這樣放它去,這叫做淡定。看淡了人間世事,看淡人間的人我是非,都將它看淡了,心,還是安定自在。這就是一定要入人群中,受這種如洪爐,我們已經是腐朽了,就是已生鏽、腐敗了,這些東西丟進洪爐鍛鍊過,那些骯髒的東西,那些腐爛的東西,受洪爐淬煉過,拿出來,恢復了再精打再造,這樣就恢復了它的本質,很精細的東西。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須菩提等四個人,他們也是在佛弟子中的上座,他們瞭解了,人人本具佛性,只是自己繞了一大圈的路,現在已經知道了。這一大圈的路,有多遠,多久的時間,還是一樣在無量劫海中,真正是很長的道路。我們這樣跑一圈過來,在五道四生中,他這樣的描述。「二十、五十餘年」,這個富家子一出去,就在五道四生這樣輪轉過來,所以這分敘述的譬喻,譬喻貧窮子文就很長。

*信解品實可名為窮子喻,特以此喻是因信解後才能說,信解之心為本,說喻言辭為末,故以信解之品名。

  我們過去說了很長的時間,所以<信解品>應該也能叫做「窮子喻」,譬喻這個窮子,<信解品>應該以窮子喻佔較重,大部份都在說貧窮子,應該也能叫做<信解品>,也能叫做「窮子喻」。特以此喻是因<信解品>後才說。因為信解之後,才開始說窮子譬喻。信解,我們過去有譬喻品,過去在火宅喻,譬喻火宅,有三車,大長者把孩子叫出來。看看,我們現在外面,一個過年,很多牛來了(精舍過年用大白牛車為景觀),這就是大家從三車,大家發願為大白牛車,大家發願自度,度他人,這種大家瞭解了,舍利弗受記了,已經信解了,之後才說出了窮子的譬喻。這信解,「信解之心為本,說喻言詞為末」。其實,最根本就是信解,最重要的是信解,信解之後,他們才提出他們的心境,過去心境是這樣,因為我信解了,所以說出我過去用這麼久時間,到現在才能體悟。

*須菩提等,過去或解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解一;今聞法說譬說,乃解一而亦信三。

*入大乘見道,故名為信,起大乘修道,故名為解。

  所以,須菩提,大家過去或者是「解三而不信一」,瞭解三乘,但是不相信一乘法;或者是「信三而不解一」,相信三乘,但是無法瞭解(一乘)。不論他是不信一乘法,或者是不瞭解一乘法,那都是過去了。「今聞法說、譬說」,乃解一而亦信三」。「解一」,現在瞭解了,瞭解了一乘法,也相信佛陀所說三乘法,這他們都已瞭解了。所以現在「入大乘見道」,現在進來這康莊大路,大菩提道直,這條大路,「故名為信」。我現在願意走這條路了,大菩提道,這條直接的道路,「起大乘修道」,要起大乘心,要修這條大菩提道,這樣叫做「解」。

*由信故回小向大,由解故自知必當成佛。了解權實,信歸一乘,聞圓教,入圓位,圓融。

  「由信故,回小向大」。因為有了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所以我們現在回小向大,過去的小乘法,將它去除了,現在向大乘,「由解故,自知必當成佛」。我相信,所以我現在去除了自私自利,自我的心,我將自我的小我打開了,成為涵蓋天下宇宙萬物,眾生含為一體,所以我現在放大我的心。所庂,因為這樣,我瞭解;因為瞭解,所以總有一天我也能成佛。所以,「了解權實」。佛陀開權顯實了,現在很瞭解。「信歸一乘」,我現在已經相信,我相信是一乘實法如圓教,這個教很圓滿,我相信佛陀過去的三乘法,也是從一乘開始發出來。佛陀要讓大家瞭解之後,信了因緣果報,所以,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都瞭解了,去除無明,現在知道有一條大直道,菩提道,現在都信解了。知道「權」是在為我們引導。其實,這也是實法,只是較小局,讓我們只知道不要計較,一切因緣果報,還不知道我也能成佛,只是讓我們知道因緣果報,既是因緣果報,我甘願受,這樣就不要再造。能夠這樣,這就是小乘,但也是有修養,這樣修行過來,斷了煩惱,此時煩惱斷除了,瞭解這個方法,我就要開啟我的心胸,投入人群,行大乘道了。所以「信歸一乘」,我現在已經相信佛陀,人人本具佛性,我將來也能成佛,回歸真如本性。這叫做「圓教」,很圓滿的教育,我們都已經體會瞭解了,這叫做「圓融」。

*「四悉檀益」:世界、遍施、為人、對治、第一義。四攝法一時俱得,故名信解品。

  「圓融」,過去說過了,「四悉檀」,前面才剛說過而已,「四悉檀」就是世界的普施,我們能普施給世界。為人悉檀,就是為人普施;也能夠對治,我們有很多法來對治眾生的煩惱,來普施。所得到的法,第一義諦,所得到的法,我也能普施給眾生。所以「四悉檀」就是普施,四項普施,為世界普施;為人類普施;為眾生種種煩惱普施,普遍布施(對治);我所得到的一切法,我都普施給一切眾生,這叫做「四悉壇」。我們還要「四攝法」,要投入人群,利益眾生,布施眾生,愛語、同事眾生,若能這樣,我們絕對能成佛,不是獨善其身。

  各位菩薩,愛的力量就是無私大我,這叫做愛。這種無私大我,你要相信,相信,我們不是沒有目的,還是有目的的,就是回歸真如本性,回報佛恩。佛陀對眾生的恩,真的是很大,無邊大劫海中,駕慈航,恆持悲愍,求菩提,度眾生上彼岸。你們想,大恩,我們要如何報?唯有佛陀要求我們的,就是要信解,真正要去度眾生,信受奉行,要度眾生,這就是報大佛恩。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2/2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2/27晨語簡記   2015/02/27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2月 27, 2015 7:51 pm

我們要時時把握心的春季,不斷播種子,佛陀在無邊大劫海中駕慈航,起自一念心悲愍的心,我們學佛也要播這悲愍種子,而且發心立願要救度眾生。
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就是希望人人要和他一樣能夠覺悟。可惜,眾生根機不堪接受大法,所以佛陀不得不應眾生根機觀機施三乘教,如今我有何其有幸,跟隨 上人,能夠直接走入真實法,我們自己堪受嗎?真的要深信並解義,我們要體佛心,就是要能信解,相信佛陀不管用什麼方法,無非就是要教導我們,如何能覺悟。
上人感嘆世間不能信解,還曲解、誤解或者是惡解,這樣造成人心不得安寧,這就是眾生在造業。
雖然這樣,我們要信解佛陀的悲心,能夠體會到菩提大直道,用直心進來道場,接受佛法的智慧。
苦的根源就是來自無明。我們受教,一定要入人群方能行菩薩道,見苦知福,體會眾生的心態,造苦的源頭,我們才能救度眾生。不只是自覺,還要覺他,生生世世恆持不斷,這才是真正回報佛恩。
上人引領我們回顧,看著看著突然有個想法:在<序品>中,佛陀現神變異,勾起了我們的好奇心,想進來看看,接著到<方便品>,就展示出很多很多的寶物,而且讚歎著這些寶物有多好有多好,漸漸地知道我們處在三界火宅中,所以又告訴我們,外面有羊車、鹿車、牛車,引我們出離險境,然後示以大白牛車,最後再告訴我們,不要一直在外面流浪了,我們不是窮子,我們是大富家子,我們要信受了解,我們自己也一樣擁有佛法寶藏啊!
現在我們開始要有信心進入洪爐焠煉了,繼續一次次精打再造,期能恢復了清淨無染真如本性。
映月 禮敬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2/2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2/27晨語簡記   2015/02/27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3月 01, 2015 10:52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二月二十七日星期五)

 

今天是新春新正之後,上人第一天的開示,上人「希望我們修行者,我們的新春要永住,我們要時時把握心的春季,我們要永遠,我們要時時勤耕耘。」這一句其實非常重要,如果能做到,修行就成功了。

上人今天也把這個道理與弟子分享,只是有多少人懂,多少人能做到。記得年輕的時候,擔任人事主管,曾與同仁共勉,當你低潮的時候,要想到你的初發心,最初來上班的那一念心。或是Reset你自己,當做每一年的開始,新年新希望,又可以有無限的活力。

後來,我遇到一位朋友,他告訴我,他每天都把今天當成是新年的第一天。我當時只想到,這也太了不起,太神奇了,是佩服他,但他有沒有做到不知道。我也不完全理解這當中的道理,可能一知半解。一路走來,從聽到分享到今天,又快二十年了。今天聽聞上人開示,可以信解這句話,也會奉行,以報師恩。

今天的開示,原本要寫其他兩個重點,但我發現第一段的「心春永住」很重要,分享這一句就夠了。

 

再細讀上人開示,有非常多的智慧,所以全部再貼一遍,有些我以重點標示。其實,有更多體會是很難用言詞描述的。

 

另外,看到一些探索團隊的伙伴在上人的感召下,在我的鼓勵下,開始寫心得札記,很是高興。

 

 

時間在年月日分秒鐘過,送歲末迎新正,四季復始又新春。

佛於無邊際大劫海中駕慈航,
恆持悲愍求菩提度眾上彼岸,
信解三乘一真實法契佛心懷,
實報佛恩唯是受教行菩薩道。

  「時間,在年月日分秒鐘過」,我們送歲末來迎新正(新春正月),新正也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又恢復到四季新春的開頭。這都是在時間不斷的漏逝過去,希望我們修行者,我們的新春要永住,我們要時時把握心的春季,我們要永遠,我們要時時勤耕耘。因為春能夠氣候調和,大地若逢春,樹木、草木一切都繁榮起來。其實,我們人應該要時時瞭解我們本具真如的本性,人人都有本覺真如,這是永恆的,修行不分四季,修行不受時間影響我們,但人間總是有歲末,有正月,迎新春等等,卻是在歲末,我們要送走了歲末,都是抱著感恩心。那時(歲末祝福時)天天都說感恩過去,要用殷勤的心,迎接未來。所以感恩的心與殷勤的念,我們要永恆。儘管時間就是這樣過,我們才更要警覺,時間無聲無息地過,這時叫做過年了。過年過去了,又已恢復為平時,不過已是春天了。世間人春天要勤耕耘,大地在春季開始,五榖雜糧開始要下種、播種時了。其實,我們修行者也是要這樣,我們今天起又恢復每天早上分享,我們浸潤在佛法中,佛法本來就是在生活中,生活不能欠缺佛法,不論它是歲末或者是春初,我們在分秒中還是要好好用心來耕耘我們們靈的春,我們的真如覺性,正是需要好好用心播種的時刻。

  上回,我們已經將<信解品>說完了,但是剛好很湊巧,現在要說<藥草喻品>時,<藥草喻品>巧遇新春來臨,我們也要記得過去<信解品>時一直說佛恩,我們要很用心勤勞以這樣來供養佛,這是不是報佛恩呢?我們用很好的東西,珍光寶氣,很多的寶物來供養,是不是報佛恩呢?前次,我們都已說過了,這樣是不是真正是佛陀他要眾生用這樣來報他的恩呢?其實,「佛在無邊際大劫海中駕慈航」,佛陀對眾生是用很長久的時間,來來回回,在無邊際大劫海中駕慈航,「恆持悲愍求菩提度眾上彼岸,信解三乘一真實法契佛心懷,實報佛恩唯是受教行菩薩道」。這就是要跟大家說,我們真正報佛恩,要瞭解佛陀對我們的恩有多大,無邊際的大劫海中。大劫,就是長時間,時間是算不盡的,所以叫做大劫海。我們說一輩子幾十年,還能說我們與佛陀時代到現在,是二千多年,這還有時數能說,其實佛陀二千多年前成佛,成佛之前,在無邊際大劫海中都是不斷駕慈航來五道四生,把握機會與眾生接觸那一分緣,來助緣,也就是在眾生中成長他的智慧。福慧雙修,在一念心。這一念心就是「恆持悲愍求菩提」這念心。

  所以剛才說,春,播種子,我們修行者就是要這樣,心春,我們心是永恆就像春天一樣,要不斷播種子,就像佛陀在無邊大劫海中駕慈航,就是起自一念心,這一念心是悲愍的心,發心立願要救度眾生。大家應該還記得,佛陀初發心的第一念,就是在地獄中看到苦難的眾生,自己受苦,看到苦難眾生的苦,發那一念悲愍心,這念悲愍心起,所以求菩提,要求一條覺道,心願不只是自覺,還要救眾生上彼岸。不要只在浩翰無際的時間沈溺在劫海中,希望他能在無際的時間裡,去探討覺道,希望能夠自覺、覺他,度眾生上彼岸,這是佛陀的心願。所以這麼長久的時間只是為度眾生,時間的付出,那一念悲愍心。我們要怎樣來回報佛恩?需要的就是信解三乘一真實法。佛陀要大家瞭解,佛陀覺悟時就是期待將這心靈境界,覺悟人人本具佛生,希望人人要和他一樣能夠覺悟。可惜,眾生根機不堪接受,不堪接受這種大法。佛陀不得不應眾生根機觀機施教,所以有三乘,將一乘法他他分成三乘,三個階段的教法,所以我們學佛要體會佛心。

  佛心,一心一意,就是希望我們人人能夠相信,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如果沒有信根,什麼話都不用講了。何況說,為何還要說法呢?你既不相信,法聽不進去,就永遠在大劫海中,所以佛陀需要我們人人相信。為了要讓人人相信,佛不得不以一實乘開三乘法,所以希望人人要信解。現在要瞭解過去的三乘法,原來就是佛的真實本懷,那就是一真實法,這一真實法,是人人本具真如覺性。佛陀要跟大家說的是這些話,我們人人若能夠契佛心懷,若能夠貼佛心,瞭解佛說的話,就是他內心的期盼、期待,期待我們人人聽懂佛陀所描述的一切法,就是要讓我們清楚,理解人人本具佛性。這就是我們要報佛恩,只要我們能信解,知道佛陀不管用什麼方法,無非就是要教導我們,如何能覺悟。

  人生苦啊!這苦難的人生,用盡心機,是不是人人有辦法能接受呢?有辦法能體會瞭解嗎?付出的是這樣的多,不只是不理解,還曲解、誤解或者是排斥。很多,世間這種不能信解,還曲解、誤解或者是惡解,這樣造成人心不得安寧,這就是眾生在造業。佛陀悲心,要如何讓人人這種的曲解,能夠體會到菩提大直道,不要彎彎曲曲這樣繞,是不是這條菩提道是這麼的直、這麼的平,我們應該好好地用直心進來道場,接受佛法的智慧。這是我們佛陀最期待的,如果能這樣就是報佛恩了,也才是「實報佛恩唯是受教」,我們若能受教,才是真正報佛恩。我們能信解,佛陀一生,四十多年說的三乘教法,到了最後,四十二年後,七八年間開始講「法華」,這是將三乘歸納為一乘,我們若能體會這本懷,真真實實菩提大直道,我們接受,這樣才是真正報佛恩,希望我們受教,希望我們行菩薩道。

  真正要能體會到真如覺性,就要入人群中去,才有辦法真正非常細膩微細(體會),眾生的心態,眾生的苦源,苦源就是來自無明。苦集滅道,我們要走這條路,你要去探討苦的原因,來自一念心,一念心啟動起來,身口意就開始掀波浪,就這樣生起來,這就是眾生。佛陀要我們不只受教,我們受教,一定要真正實行菩薩道,才能體會眾生的心態,造苦的源頭,我們才能救度眾生。不只是自覺,我們還要覺他,這才是真正回報佛恩。佛陀期待我們要很瞭解苦,苦,如何製造苦,聚集了苦的源頭成為這種無量無邊苦海萬重波,一層一層的波浪,這樣不斷衝擊,這實在不是三兩句話說得來的,佛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所以我們要信、要解。

*「信解品」:前譬喻品,方便設三乘,終會歸一實,是為中根於法說中未能悟者,開通性理。

  所以<信解品>,那就是之前<譬喻品>開始,我們從<序品><方便品>,到<譬喻品><信解品><信解品>之前是<譬喻品><譬喻品>之前就是<方便品>,在<方便品>中設三乘,佛陀用說法,一生施教,就是用這方便法。所以,佛陀在<序品>時發光等等,異於過去講經,坐下來,大家來聽經,聽之後歡喜作禮而去。但是《法華經․序品》開始,就不是這樣。開始時,佛陀講《無量義經》,然後「離言法華」,入定了,開始發光現瑞,這境界是過去所沒有的,大家在那裡等待,等待佛陀,這個法是不是在後面,還要再說法?在這個時候,現出很多瑞相。才由文殊菩薩來發揮,說起佛陀在長遠劫以來,就是在無量劫海中,跟隨著這麼多的佛,二萬佛,日月燈明佛,生生世世。釋迦佛就是這樣生生世世不斷在佛的道場中修行。多久才能有一尊佛出世呢?生生世世在劫海中與眾生結緣,要如何來廣度眾生,有佛緣,有覺悟,啟發眾生的覺性,有因緣能接觸覺道、佛法?這是文殊菩薩在描述(佛陀)修行的過程,這都已經在<序品>時,到了佛陀出定時,接下來就是<方便品>。佛陀出定就一直讚歎,一直讚歎佛的境界,佛陀的智慧。到<方便品>顯示佛的智慧,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等等,自然智,這樣一直發揮佛的智慧,非常細膩,真正的深奧,一直要讓大家知道這根智之深,這是在<方便品>

  一直到舍利弗開始體會佛陀不是用平時講法的方法,這是佛陀已經剖開他的心胸,希望人人體會佛的本懷,希望人人體會佛覺悟的那個境界,這是舍利弗已經深深體會,覺醒了。所以,舍利弗一直希望佛陀是不是能再更清楚的讓大家聽得懂,讓大家能瞭解佛陀這分「甚深,甚深,無量甚深」的大智大慧,這種心情,覺悟的境界。佛陀很瞭解舍利弗的智慧,真真正正體會佛的心懷了。所以到了<譬喻品>,佛陀開始向舍利弗,就是開始為他授記。所以在<方便品>已敘述佛陀智慧,佛陀的智慧,就是法──這種宇宙天下萬法,無不都是統攝在佛陀的覺海中,那種非常深奧的智慧,已經全部歸納起來,那就是一乘道。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歸納起來就是一實乘,真如的本性,這種會三歸一,還是三乘法會歸到一乘實相。

  「是為中根於法中未能悟者」。中根器的人,就是聲聞、緣覺,這種中根器的人,還無法體會這一實法,無法「開通性裡」,還無法體悟,這是佛陀看弟子在中根器,雖然舍利弗稱為弟子中智慧第一,但也還只在中根器。文殊菩薩,他是菩薩中智慧第一,舍利弗是弟子中、羅漢中的智慧第一,所以,在聲聞、緣覺中,這叫做中根機的人,這種中根機的人,佛陀在讚歎佛佛微妙甚深的智慧,中根機的人「未能悟者,開通性理」,就是還無法開通理性,所以佛陀在<方便品>中,不斷不斷讚歎,一直來到<譬喻品>,終於舍利弗已經開啟了,知道,不只是中根,他(從)中根已經開啟智慧,再深入微妙,已經到上根,已經浮現出上根機,佛為他授記,「你終於理解了,將來能夠成佛」。這是佛陀從<序品>,一直到<方便品>,一直到<譬喻品>用人與法,將法,真實法,要怎樣讓人能開通──開悟、通達,所以他就以人來對機,「終於舍利弗你已經能瞭解我的心意,在說的法,你瞭解,你將來能成佛。」就為他授記了。

*「四大弟子」:聞佛所說妙法,於一乘真實道,深生正思信念,妙解深明通達。

  接下來,因為授記了,開始四大弟子,那就是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四大弟子已經看到舍利弗,佛陀認可他將來能成佛,所以「四大弟子聞佛所說妙法,於一乘真實道深生正思信念」,所以「妙解真明通達」。這四位,也已經開始瞭解佛陀所說的法,那種妙法,過去三乘法,現在已經歸於一乘了,真實道了。大家應該瞭解了,所以現在這時候「深生正思維」,要好好考慮,好好思維,過去佛陀所說的法,用各種方式,用說法的方式.用譬喻的方式,用因緣果報觀等等的方式,大家還是一知半解,沒有很透徹理解。現在舍利弗體會了佛意,這些上座弟子怎能不體會佛意呢?所以現在開始要正思,要正思維,好好用心正念佛的本懷,要好好的,要真正的微細用心妙解深明道理,要好好地能夠通達。要不然,這條路只是走到這裡,再前進的路,還沒通暢,現在要好好用心體會,不要在彎彎曲曲的路上走,現在應該要用直心接受佛陀的教法,進入康莊大菩提直道,應該要向這條路走下去。

*上根舍利弗,一聞佛說即信受了解,以舍利弗陳述解悟之文不多故。而須菩提等四人,領解而述之窮子喻,文辭特長,故專立信解一品。

  這就是表示「上根舍利弗」已經聽到佛所說,他信受瞭解了。舍利弗信受瞭解了,他很乾脆,我已經相信佛陀的心意,佛陀所說的智慧,我都能體會,我能夠自覺,我的心態,願意將來入人群中去,用長時間,劫海中來來回回,駕慈航、度眾生、登彼岸,這是舍利弗,他內心與佛的心已經相契合了。所以描述起來很簡單,文字不用很多,這樣就能夠瞭解,佛陀也知道舍利弗已經真正體會瞭解,佛陀不用向舍利弗再說多少話,佛陀就為他授記了。這就是師徒心印心,這念心,體會了,弟子體會佛的本心意,所以這樣為他授記。這是舍利弗。若是須菩提他們四個人,雖然他們也已經領解了,不過這種領解跟舍利弗的領解還有一點不同。所以,舍利弗稱為智慧第一,那是一聞千悟。現在須菩提他們所領解的,他就是要再回顧,我過去就是這樣這樣,對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有這麼多曲解,不瞭解,無法接受佛陀教法,明明是富家子,我們就這樣再出去外面,流浪了一段很長的時間。

  所以,他們四位就再描述「窮子喻」。貧窮子這段文這樣長,來描述凡夫心,描述修行者雖然已經跟隨在佛陀的身邊,無法體悟佛法寶藏,以為唯佛獨有,以為我們自己只是要求的是了脫生死。他不知道了脫生死,還有微分的無明在,微分的無明在,什麼因緣境界再動了無明,就像是一漥水,沒有風,那水就會很清,水就不會動;水不動,自然就境界現前,山河大地都現前。心境,心就像湖水,沒有境界來,就很靜。什麼道理我們都很清楚,但是,稍微一顆小小的碎石,或是小小的一片樹葉,這樣扔下去,水就會搖動。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平時順境時,就是平安無事,就是在這一分輕安自在。一旦有什麼境界來時,就很煩惱。「為什麼這件事情會忽然間出現在我面前,我煩惱啊!」「這件事情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無明啊!」若是這樣,我們就容易無明再覆;無明再覆,就開始又是業累。

  佛陀要我們的心已經修了,斷了煩惱了。好,煩惱,你斷了,要趕緊入人群去,不受人群濁氣,煩惱來時,你是不是有粹鍊過呢?若有練過,這是小事情,淡淡定定的,就這樣放它去,這叫做淡定。看淡了人間世事,看淡人間的人我是非,都將它看淡了,心,還是安定自在。這就是一定要入人群中,受這種如洪爐,我們已經是腐朽了,就是已生鏽、腐敗了,這些東西丟進洪爐鍛鍊過,那些骯髒的東西,那些腐爛的東西,受洪爐淬煉過,拿出來,恢復了再精打再造,這樣就恢復了它的本質,很精細的東西。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須菩提等四個人,他們也是在佛弟子中的上座,他們瞭解了,人人本具佛性,只是自己繞了一大圈的路,現在已經知道了。這一大圈的路,有多遠,多久的時間,還是一樣在無量劫海中,真正是很長的道路。我們這樣跑一圈過來,在五道四生中,他這樣的描述。「二十、五十餘年」,這個富家子一出去,就在五道四生這樣輪轉過來,所以這分敘述的譬喻,譬喻貧窮子文就很長。

信解品實可名為窮子喻,特以此喻是因信解後才能說,信解之心為本,說喻言辭為末,故以信解之品名。

  我們過去說了很長的時間,所以<信解品>應該也能叫做「窮子喻」,譬喻這個窮子,<信解品>應該以窮子喻佔較重,大部份都在說貧窮子,應該也能叫做<信解品>,也能叫做「窮子喻」。特以此喻是因<信解品>後才說。因為信解之後,才開始說窮子譬喻。信解,我們過去有譬喻品,過去在火宅喻,譬喻火宅,有三車,大長者把孩子叫出來。看看,我們現在外面,一個過年,很多牛來了(精舍過年用大白牛車為景觀),這就是大家從三車,大家發願為大白牛車,大家發願自度,度他人,這種大家瞭解了,舍利弗受記了,已經信解了,之後才說出了窮子的譬喻。這信解,「信解之心為本,說喻言詞為末」。其實,最根本就是信解,最重要的是信解,信解之後,他們才提出他們的心境,過去心境是這樣,因為我信解了,所以說出我過去用這麼久時間,到現在才能體悟。

*須菩提等,過去或解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解一;今聞法說譬說,乃解一而亦信三。

入大乘見道,故名為信,起大乘修道,故名為解。

  所以,須菩提,大家過去或者是「解三而不信一」,瞭解三乘,但是不相信一乘法;或者是「信三而不解一」,相信三乘,但是無法瞭解(一乘)。不論他是不信一乘法,或者是不瞭解一乘法,那都是過去了。「今聞法說、譬說」,乃解一而亦信三」。「解一」,現在瞭解了,瞭解了一乘法,也相信佛陀所說三乘法,這他們都已瞭解了。所以現在「入大乘見道」,現在進來這康莊大路,大菩提道直,這條大路,「故名為信」。我現在願意走這條路了,大菩提道,這條直接的道路,「起大乘修道」,要起大乘心,要修這條大菩提道,這樣叫做「」。

*由信故回小向大,由解故自知必當成佛。了解權實,信歸一乘,聞圓教,入圓位,圓融。

  「由信故,回小向大」。因為有了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所以我們現在回小向大,過去的小乘法,將它去除了,現在向大乘,「由解故,自知必當成佛」。我相信,所以我現在去除了自私自利,自我的心,我將自我的小我打開了,成為涵蓋天下宇宙萬物,眾生含為一體,所以我現在放大我的心。所以,因為這樣,我瞭解;因為瞭解,所以總有一天我也能成佛。所以,「了解權實」。佛陀開權顯實了,現在很瞭解。「信歸一乘」,我現在已經相信,我相信是一乘實法如圓教,這個教很圓滿,我相信佛陀過去的三乘法,也是從一乘開始發出來。佛陀要讓大家瞭解之後,信了因緣果報,所以,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都瞭解了,去除無明,現在知道有一條大直道,菩提道,現在都信解了。知道「權」是在為我們引導。其實,這也是實法,只是較小局,讓我們只知道不要計較,一切因緣果報,還不知道我也能成佛,只是讓我們知道因緣果報,既是因緣果報,我甘願受,這樣就不要再造。能夠這樣,這就是小乘,但也是有修養,這樣修行過來,斷了煩惱,此時煩惱斷除了,瞭解這個方法,我就要開啟我的心胸,投入人群,行大乘道了。所以「信歸一乘」,我現在已經相信佛陀,人人本具佛性,我將來也能成佛,回歸真如本性。這叫做「圓教」,很圓滿的教育,我們都已經體會瞭解了,這叫做「圓融」。

*「四悉檀益」:世界、遍施、為人、對治、第一義。四攝法一時俱得,故名信解品。

  「圓融」,過去說過了,「四悉檀」,前面才剛說過而已,「四悉檀」就是世界的普施,我們能普施給世界。為人悉檀,就是為人普施;也能夠對治,我們有很多法來對治眾生的煩惱,來普施。所得到的法,第一義諦,所得到的法,我也能普施給眾生。所以「四悉檀」就是普施,四項普施,為世界普施;為人類普施;為眾生種種煩惱普施,普遍布施(對治);我所得到的一切法,我都普施給一切眾生,這叫做「四悉壇」。我們還要「四攝法」,要投入人群,利益眾生,布施眾生,愛語、同事眾生,若能這樣,我們絕對能成佛,不是獨善其身。

  各位菩薩,愛的力量就是無私大我,這叫做愛。這種無私大我,你要相信,相信,我們不是沒有目的,還是有目的的,就是回歸真如本性,回報佛恩。佛陀對眾生的恩,真的是很大,無邊大劫海中,駕慈航,恆持悲愍,求菩提,度眾生上彼岸。你們想,大恩,我們要如何報?唯有佛陀要求我們的,就是要信解,真正要去度眾生,信受奉行,要度眾生,這就是報大佛恩。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2/2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2/27晨語簡記   2015/02/27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3月 01, 2015 4:49 pm

感恩老師真的是
示 教 利 喜
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5/02/27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