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3/01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3/0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3/01晨語簡記   2015/03/01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3月 01, 2015 4:43 pm

2015030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序品以序事而有條綜理按時
方便品說佛智慧門甚深難解
譬喻品中開權顯實方便說三
信解品窮子自卑入寶藏不取

  這是要讓大家再次更清楚,過去我們這四品中,第一品是<序品>,大家聽經,希望人人要用心,因為我們現在要再接下去就是<藥草喻品>,那就是要進入第五品了,前面的四品,我們應該要再用心去回顧。<序品>是敘述事相,我們還要記得,大家來到靈鷲山就是希望要聽佛這次要說大乘法,所以來的人很多,四眾弟子,還有天,還有十方菩薩也很多,這樣所有天龍八部都已經紛紛來集聚道場。那個場面所敘述的是那樣莊嚴、浩大。人,人潮,人間菩薩群、天龍八部,這樣一直一直集合過來,場面很莊嚴。佛陀開始講法就是《無量義經》,開始說菩薩法,甚至這菩薩法與人間事息息相關,佛法不離開世間法,佛法在人間。《無量義經》完全是講述人間疾苦,修行,修菩薩行,要投入人群,去做種種救濟方法,在救濟,還是一樣要說他的功德智慧,甚深、甚深,真實甚深的道理在這其中。佛法在人間,人間救度眾生之類有很多,這在《無量義經》這樣敘述。

  所以「序事而有條綜理按時」,在敘述(時),讓這個場面,大家來了,很莊重,那就是跟過去不同,序事,讓大家看到的,先講經、後入定,無量義經講完了,開始再入無量義處(三昧),這就是與過去說法的場面不同,序事給大家看、感覺得到的就是不同,先說人間菩薩法,然後就入定,無量義處定,然後發光現瑞等等。這是條理,有條綜理按時,綜合道理,按照前後次序。因為來到法華靈山會這個時攸,佛陀要表示這是一個不可思議,很重要,修學佛法,行菩薩道,最終成佛,回歸真如本性,這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從<序品>開始,我們要很重視<序品>,所敘述的事相有條有理,綜合按時,這是一很慎重的開頭。

  講《法華經》真的是很慎重的開頭。<序品>經過了又有文殊、彌勒菩薩起來說話,然後<方便品>,佛陀在這<方便品>就是說佛智慧門,完全讚歎諸佛的智慧,讚歎佛所契悟到宇宙天體人間種種事理的智慧,實在是很深,甚深難解,一般的人要能體會,真的是很難。舍利弗智慧第一,這樣一直聽佛陀一直讚歎、讚歎覺悟的境界,智慧的境界,舍利弗已經瞭解了佛陀的心態,瞭解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無不都是用平等的心,盼望所有的弟子,人人都能體到本具佛性。舍利弗他也體會到了,而且體會到真實的法不只是少數人,是多數人都有辦法體會,甚至要普遍人間,人人都要能瞭解,這是一度生的法門,要廣度眾生。不是在佛那一世,那個時代讓大家知道,根機高的體會,不只是這樣而已,能瞭解體會佛理,還要再發心,要與佛一樣,無央數劫堅持著度眾生的心。所以他體會到了,他接受了佛所授記,這就是在<方便品>,體會佛理,來到<譬喻品>時,佛陀為舍利弗正式授記,然後在<譬喻品>中火宅喻,(<信解品>)窮子的譬喻,都完全在<方便品>與<譬喻品>(、<信解品>)中,從智慧譬喻這樣顯示出來。

  所以<譬喻品>中開權顯實,讓大家知道,不只是三車,為了三車,所以出火宅,出了火宅就跟大家說,「要選擇牛車,看,牛車能自度度人,我們自己能駕駛牛車,還能有很多人同時駕著牛車,到你想去的目的地。」這輛牛車裡面的裝潢這樣漂亮,牛很有力,車的空間很大,希望人人所選擇的是大白牛車這輛車,這就是在<譬喻品>火宅喻中顯示出來了。所以迦葉尊重、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等等體會到,所以再用窮子喻,就是貧窮子來譬喻,知道「我們已經瞭解了,瞭解之後,我們體會到佛陀的教法,我們譬喻就如貧窮子一樣,我們現在信解了。過去就如貧窮子一樣,雖然接近寶藏,但是自己自卑,覺得這與我無關,所以不敢想要。」這種已經入寶藏而不取,用貧窮子來譬喻,表示信解了,我相信、我瞭解,我們過去就如貧窮子一樣。應該「貧窮子」就要在譬喻,這樣譬喻貧窮子,怎會說是在<信解品>呢?那就是因為這四位看到釋迦牟尼佛為舍利弗授記,將來舍利弗也能成佛,但是要經過無央數劫,長久的時間,要發心入人群中度眾生,成就了眾生緣,堅定了智慧,智慧的力量,這樣將來也有成佛的機會。

  大家看到了,瞭解了,佛陀的智慧甚深無量,佛陀已經經過這樣多佛的出世,修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從文殊、彌勒(菩薩)在<序品>這樣的對答,再經過佛陀的讚歎,經過舍利弗的接受,佛陀的授記,聽到火宅的譬喻,他們完全信解了。所以,四位整衣服,來到佛陀的面前,向佛陀表達,表達他們完全信解了。才敘述了自己本身過去經過了這麼長久的時間,佛陀說法四十多年間,跟隨在佛的身邊,但是無法體會。自己的習氣還是很深,有很多無明、塵沙惑,還未完全去除。所以表示自己可能在很久以前同修同解,但是,佛陀堅持上求下化,這樣在修行,說不定我們在中途就是無明偏向,所以一十、二十,這樣在二十或者是五十,在<信解品>有這樣一段文,他們自己這樣描述。

  經過了一十、二十,就是說這樣經過天道、人間,這叫做「二十」,或者是「五十餘年」,在五道,在四生,這是四位佛弟子中的領導者,四位在佛前描述他們時間過去是那麼長,今生此世遇到佛陀,那麼早就來修行了,四十多年了,還是固執在自己小乘法的道理中,還是尚未啟發他們的大心,自己年紀也朽邁了。大家應該再回顧,年紀也朽邁了,這樣流浪在這種明明就在寶藏的周圍裡,卻還是一無所有,對法還是沒有成就。明明就已在佛法的寶藏中,卻自己覺得什麼都還沒有。這是用窮子來譬喻,雖然佛陀一直說,將我們引入寶藏,但是我們就是不懂得要取,這就是我們要再回顧過去。

  《法華經》,從開頭<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一路一直下來,我們聽,不要過去了就漏掉了,不可以,還是要記得。所以我一定要希望大家,《無量義經》,我們無辦法一直…,《法華經》,每個月都在那讀誦《法華經》,但是《法華經》的精髓就是教菩薩法,教菩薩法,很簡單的法門就是在《無量義經》中,《無量義經》就是佛要教育的本懷。不過,只是這樣聽,對《無量義經》來說,它的精髓沒人有辦法真真正正體會得到,所以再開演《法華經》,將《法華經》說得再開闊一點,就如讚歎佛智,佛的智慧,這道門是甚深,很深、很深,不如向大家說開來,讓大家知道佛的智慧是這樣深,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所以,佛陀才不得不於契悟之後,還要三七日的思惟,才開始在鹿野苑開方便法,從「苦集滅道」開始,無法將佛陀的本懷,內心的智慧覺海馬上展現出來,沒辦法!所以他要這樣按照順序來,這種有條綜理按時來說法,這是在<序品>。

  <方便品>,就開始讓大家進入佛陀的智慧是這樣深,佛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描述的時間也很長,僅管我們聽了那麼多,但是我們還是無法瞭解。那要怎麼辦?所以用譬喻的,比較淺顯。所以,火宅喻,出火宅,看三車,結果長者還是鼓勵諸子要選擇大白牛車,這就是這樣的譬喻。之後才有信解,原來因為譬喻,這些智慧較高,地位也較高,在領導、負責教育僧團的領導者,僧團領導的人出來表示,我都信解了,我們過去就是這樣的無知、不覺,不覺而無知,明明寶藏在我的身邊,我就是不去取它,沒這心願要去取著。所以,我們再來回顧這些事,不要聽了就過,就忘記了,過去的,我們又放過漏掉了。前面我們也說過,要無漏,不要這樣聽聞而有漏,有漏就是一直煩惱,無明一直來,我們沒辦法去解開煩惱,這就是有漏,煩惱來了,如如不動,因為煩惱沒入我們的心,因為我心中有法,所以什麼的境界來,我們就不受煩惱侵入我們的內心,這就叫做無漏。無漏,要不斷地鍛鍊,一輩子夠嗎?不夠。佛陀要我們生生世世,這輩子要堅定我們的道心,堅定好道心做心理準備,學佛在無量劫上求下化,一路這樣來。

  文殊、彌勒(菩薩)起來描述,這也是很深的道理,因為佛陀將要準備講這部經,是要讓大家知道,不是今生此世才成佛,成佛以前,要經過那麼長的時間。這二尊菩薩,一尊是已經成過佛,教過七佛,這種對佛法大覺大悟大智慧的文殊菩薩,來人間助道場。另外一尊那就是彌勒菩薩,當來成佛的,就是未來佛。一位是未來佛,一位是過去佛,過去佛是那麼長久以前成佛,龍種上尊王佛,又是教過了七位修行者,一一長時間的修行,又成佛了,次序成佛,可見他的時間有多長。又現在釋迦佛成佛了,他又來助道場,未來還有彌勒菩薩,還要再經過幾億萬年後,彌勒菩薩才真正能成佛在人間,這是未來佛。所以,已成佛的文殊菩薩、未來佛的彌勒菩薩,在現在佛在法華會上發光發瑞,二個人,二尊菩薩起來對唱。彌勒菩薩請教過去已成佛的文殊菩薩,由文殊菩薩回答未來佛的彌勒菩薩,這當中是要讓在座的人,大家要先聽進去,要瞭解成佛的過程就是要這樣,時間這麼長。

  我們要如何回歸我們清淨如來的本性?這念堅定的心,上求度化眾生,這是佛佛道同。這樣經過他們的描述,很長的時間,釋迦佛才出定,就開始讚歎佛的智慧,到<方便品>等等。如我這樣反覆再說,可能大家聽了,「這幾天,已經第三天了,說要說<藥草喻品>,今天已是第三天了,還在反覆這些經文嗎?是啊!我這樣反覆,大家瞭解了嗎?記入了嗎?<序品>的境界,你們瞭解了嗎?<方便品>甚深無量智慧,我們體會到了嗎?<譬喻品>火宅喻,那位長者的用心,釋迦牟尼佛「四生慈父」的用心我們瞭解了嗎?四位大弟子,他們以自己來譬喻貧窮子,那個涵義,我們徹底瞭解了嗎?各位,我們應該要很用心,聽法要如何能不漏掉?這也是一大事,每一個人聽法的一大事。不要說反覆是囉唆,其實希望大家要很用心體會。現在開始就要入經文了,〈藥草喻品〉開始。

經文:「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經文簡釋:
「爾時,世尊」;信解品說竟之時。世尊稱許讚嘆大迦葉之說,而加以印證其所體解喻說適宜尚可。

  大家,經文看來很簡單,是啊,「爾時」,就是佛陀講完了〈信解品〉,大家已經體會到了。長者向國王、大臣、親族宣布,「我的這些東西都是我兒子所有的」等等,都已經交代清楚了,(佛陀)回過頭也是跟這些弟子這樣說,希望人人能懂得珍惜,法,若是永恆,那是從無始以來,人人要用心去體會那些法。所以我們聽了佛陀再敘述之後,弟子全都清楚瞭解了,這樣是不是清楚瞭解了?還沒有。對佛陀來看這些人的根機,瞭解的人,在舍利弗,在迦葉等等,他們雖然有領悟,但是還有微細,就是塵沙煩惱,還是有所未盡,何況大眾中這麼多還在凡夫地的弟子,還不清楚的人還有很多。所以,佛陀還是繼續下去,在〈信解品〉結束那時,再繼續,那個時候叫做「爾時」。「爾時,世尊」,在那個時候,〈信解品〉說完那時候。世尊就是稱讚,很讚歎,「原來你們也已經瞭解了」,大迦葉他回饋給佛陀,「我們瞭解」。佛陀也是讚歎,只要我說的話,你們能瞭解,這也是很高興的事,而加以讚歎。讚歎,再證明;你所體解的,從信解,從譬喻貧窮子所說的,這個譬喻,還可以,雖還不是很透徹,但是還可以,以自己這樣來譬喻,所以沒有脫離,沒有脫線了,瞭解佛陀所說話,這樣應該要堪得讚歎。所譬喻那窮子的心態,雖然適合佛陀的心懷,但是這樣是還可以。意思就是說,尚未很透徹。

經文簡釋:
「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佛雖印可摩訶迦葉說窮子喻,然因其信解有所未周,故佛復告:及諸指名迦葉者,迦葉是聲聞眾中之首,領眾之者,又是說窮子喻之主,故偏告之。及諸大弟子:及須菩提、迦旃延、大目犍連等,四子以窮子喻領火宅喻,深契聖心。

  所以,「告摩訶迦葉」,為了要讚歎迦葉,因為迦葉在偈文的地方又再詳細述說,所以說「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這「及諸大弟子」,就是除了迦葉以外,還有其他。其他還有誰呢?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目犍連),是四位同時來表達,表達他們的慚愧、懺悔,過去幾十年間,佛陀所說的法,他們沒有很用心收納下來,反而就是無知,沒將佛陀說法當作是對他們說的法,以為是菩薩法。如「方等」,就開始說大乘法了,但是他們沒有用心去體會。所以他們已經在這當中就失去了接受大乘法。隨著佛陀這麼長久的時間,但是佛陀所說的法,他們只是守在小乘,獨善其身,自了,不想再來到人間六道輪迴,只是為自己,所以沒有去體會佛陀希望人人法要入心,要身體力行於大乘法中。由這四位出來表達,他們失去了這幾十年間佛陀所說的法,所以用窮子來譬喻。這是佛陀讚歎,讚歎這幾位弟子。

  所以,指名迦葉是聲聞中之首,因為迦葉尊者,佛陀很器重他。迦葉尊者他能守在他修行的本分裡,這是迦葉尊者,佛陀最器重。因為佛陀他希望人人要棄除欲,棄欲才能夠重道,若沒有棄欲,就不尊重道。迦葉尊者,佛陀稱歎他「頭陀第一」。頭陀就是修苦行,他完全都是用他的身體力行,所穿的是糞掃衣,都是很破舊的衣服,所修的都是在荒郊野外。他最喜歡去的地方墓地,在墓地看人的屍體,推一整堆時,看到屍體在變化,在腐爛,看到那些白骨等等,他用這樣去體會人生無常,用這樣去體會「觀身不淨」,用這樣去體會很多的道理,都在人的生而死,死後那種變化。所以他將自己的生活(需求)降到最低。就如化緣,他完全就是喜歡向最最貧困的人化緣,他不愛去有錢的人家庭,不愛去一般人的地方去化緣,他完全就是要向那些極貧的人托缽。有的人很不肯定他這樣,覺得「修行,為何要和他人不同呢?」故意全身不洗,穿的是糞掃衣,穿著就是很邋遢,都是在貧窮處向人乞討,去化緣。

  有人就向佛陀說;「迦葉尊者用這種方式修行,很不妥當。」有的人看到,要如何聽他的法?要如何代表佛陀的僧團去布教呢?有一天,迦葉尊者來見佛時,佛陀看到他果然真的是全身很邋遢,破破爛爛的衣服,整個頭髮也是這樣。本來就要乾乾淨淨,圓頂方袍,放任成這樣這麼邋遢。佛陀就跟他說:「迦葉啊!你這樣不好,你年紀也有了,為何還要過這樣的生活呢?你應該要和一般出家眾一樣,你應該可以好好安心修行,不必還在荒郊野外裡,你應該好好在僧團中。」迦葉尊者所回答的,他就說:「佛陀,我覺得這樣身無一物,我不用擔心沒得穿,我不用擔心沒得吃,我不用擔心沒得住。我每天所過的就是這樣輕安自在的生活,天地之間,我無所爭,我的心很開闊,我沒有煩惱,我覺得我這樣的生活,我很輕安。」佛陀聽了之後,覺得迦葉所說的話,裡面涵蓋很深的道理。佛陀也有這分想法,佛陀說:「我將來的佛法,未來什麼的人會破壞我的僧團呢?天魔外道會破壞我的僧團,僧團內也會自破壞,唯有要如迦葉尊者這麼堅定道心,心不受天地人事物所影響,他能專心堅定,受天地大自然界,他堪忍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他堪得忍耐人事煩惱。」這種事能從他的心撥開,與他的身沒關係。

  所以「生忍」與「法忍」他都有了,在他的內心能瞭解,心很清淨。唯有這種心很清淨的人,心寬如天地,這樣的人才有辦法延續他的佛法慧命,所以佛陀肯定。佛陀說:「你若是喜歡要用這樣的方式,你就按照你的方式。」雖然僧團有這樣反對(的聲音),但是他有他修行,他內心很開闊,不受天地人事物污染到他的心,他輕安自在。佛陀也認為能夠輕安自在,這就是修行最徹底的方法。不過,佛陀也有勸他說,「你不要用這樣的修行方法」,但是他就是如此堅持,這樣的執著。他就是這樣,他的心輕安自在,不受天地萬物、人事物所污染了。佛陀也只好說:「這個心堅定很好,心不受天地萬物、人事物等所污染,這是很好,這是要延續佛法的慧命,這是很好。」但是這形象,佛陀也有勸他不要如此,但他就是這樣的執著,佛陀也隨他去。但是也讚歎他,讚歎他修行內心的清淨。

  這就是佛對弟子,有的如此執著,也很無奈。僧團中,應該迦葉尊者他能領導是以他的德,心無一物,清淨心來領導。佛陀付託給他的,也就是這分與人無爭,與世無爭,像這樣,心得到這個道理,佛陀肯定他。所以這是指迦葉,他在聲聞中為首領,就是來領導大家。這又再以窮子譬喻,他們(四大弟子)已經體會到了,所以就叫出他們的名,迦葉、須菩提、目犍連、迦旃延等,叫他們。就是你們這些人已經體悟到了,大家用貧窮子譬喻已經深契佛心了,這就堪得讚歎。雖然佛認為他們尚未很透徹理解,但是,佛的心意,他們已經知道了。

經文簡釋:「善哉!善哉!」
雙讚善哉者,讚美其領解權了悟實不謬。事合於理,義契於真,已解一切法說權實,又領譬說權實,故併讚美。

所以讚歎「善哉!善哉!」,不錯了,你們已經能體會到了,這樣已不錯了,很好,很好,「善哉!善哉!」。這是雙讚,雙重的讚歎。善哉,就是讚美你們已經有體悟,領解權,了悟實,沒有誤差,這種「領解權了悟實不謬」。「不謬」就表示沒錯解。「權教」就是這樣要用種種譬喻,讓大家更加瞭解,這叫做方便法,這叫做「權」,「譬喻」。若有事情,有時說用說的,說不清楚,「譬喻這樣」。這就是讚歎他們能用貧窮子來譬喻,佛陀的法,他們還不瞭解,以這樣來譬喻,這是佛陀讚歎他們「領解權」,又是「了悟實」,無差,就是沒有錯,叫做「不謬」。這樣對,就是法那麼深,你們無法體會,用窮子來譬喻,這樣很恰當,很適合,很好。所以連續說「善哉!善哉!」,很好,你們領解到「權」,很好,你們也體悟到「實」的道理,這種事,就是「權」,與「理」,就是真理,這樣將它契合起來。

  「義契於真」。「事合於理」。事情若行得通,那就是有道理,這事情說得通,那就是有理,事情說不通,就是無理。所以說「事合於理,義契於真」。義就是理當中含藏更妙的道理,就是諦──真諦,已經契於真,這真諦的妙法已經接近佛的心懷了,所以契於真,接近真如的法來了。「已解一切法說權實」,已經瞭解這個法了,才開始來說這個「權」。瞭解了道理,但是無法表現,就用譬喻來說。所以「又領譬說權實」,領解了譬喻,說權說實,領解佛陀的心意,經這樣的深,難解,難知難解,法這樣的深,佛陀這樣所說的,用權來譬喻深的法,這他們已經領解了,領解到佛陀很深的法,用譬喻來解釋,這樣他們瞭解了。故,就是讚歎,合併起來讚歎,讚歎他們懂得自己敘述,用譬喻窮子來敘述對法尚未領解,就是還空空的,心還沒有實法。現在體會到了,用這方法來譬喻,這是佛陀所讚歎,他們已經體會到這道理,佛陀也讚歎,所以「善哉!善哉!」

經文簡釋:「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
*「善說」:語契佛意,稱為善說如來功德者,簡異三乘方便之道。真實者,簡非權教假名之說。佛意謂:唯一佛乘方便說三,此如來不可思議之隨順眾生功德,而汝大迦葉乃能說之,故堪讚善。

  「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善說」意思就是說「語契佛意」。他們說出來的話,已經接近佛陀的心意了,所以稱為「善說」。你說出來的話,已經接近我的意思了。「如來功德」就是所說如來一切功德寶藏很豐富。所以,「簡異三乘方便之道」。用很簡單的三乘,不是用真實法,用另一種,就是「異」,用真來換權,三乘方便的道理,這是佛陀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眾生聽不懂,佛陀就要用種種的方法來譬喻言辭,一定要度眾生,讓眾生瞭解。這四位已經都瞭解了。所以,「真實者」就是「簡非權教假名之說」。大家應能瞭解這真實法,佛陀已經開始開權顯實,過去譬喻的法,現在一掃而空,你們已經瞭解了,是真實法。過去的是假名詞,假的名,不論是父親、兒子,稱父,稱子,這是一世的父子,這是此生你叫我父親,下輩子你和我就不是父子了。若是佛法,就是永恆的,我們回歸真如本性來,所以這是「簡非權教假名之說」。不是權教,這樣假名。所以佛意,「唯一佛乘,方便說三」。佛陀其實唯有一佛乘,但一佛乘大家聽不懂,所以他就要方便說三乘。「此如來不可思議之隨順眾生功德」,這是如來,真的是隨順眾生,他用一真實法,看眾生的根機沒辦法(接受),他就用這樣來度眾生,這是佛陀的功德,佛陀若沒有這樣大的智慧,無法用這樣多方便譬喻的方法來靠近眾生。

經文簡釋:
「誠如所言」;實如汝之信解所說。迦葉等四人陳述窮子譬喻,又將本師一代時教及出世大世因緣,明了顯發,佛特歎美而印可之,故曰:誠如所言。

  現在迦葉他們有辦法理解,又能說出來,這樣堪得稱善。「誠如所言」,就像你們現在所說的,「實如汝之信解所說」,迦葉等四位全都用窮子譬喻,是很對的事,很適合。所以「又將本師一代時教及出世大世因緣,明了顯發」。已經將佛陀來人間說法,這樣簡單用譬喻,用父子的譬喻,這樣全都說出來了,這很簡單,很容易明瞭。所以佛讚歎他們用這樣的方法來讚譬喻。「誠如所言」,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說「善哉!善哉!」雙重的讚歎,那就是很讚歎他們體會佛陀,也瞭解了,已經接近佛的心意。所以我們大家要用心,聽法,要聽得無漏,不要將法漏掉了,用心去體會,這才是真正的法入心,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3/0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3/01晨語簡記   2015/03/01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3月 01, 2015 8:37 pm

薰法札記
上人慈示:
這幾天,已經第三天了,說要說<藥草喻品>,還在反覆這些經文嗎?是啊!我這樣反覆,大家瞭解了嗎?記入了嗎?<序品>的境界,你們瞭解了嗎?<方便品>甚深無量智慧,我們體會到了嗎?<譬喻品>火宅喻,那位長者的用心,釋迦牟尼佛「四生慈父」的用心我們瞭解了嗎?四位大弟子,他們以自己來譬喻貧窮子,那個涵義,我們徹底瞭解了嗎?如我這樣反覆再說,可能大家聽了,「各位,我們應該要很用心,聽法要如何能不漏掉?這也是一大事,每一個人聽法的一大事。不要說反覆是囉唆,其實希望大家要很用心體會。

上人真的是一而再、再而三殷殷叮嚀,但是反觀自己無漏了嗎?

大迦葉尊者等四人,雖然佛陀讚歎「善哉!善哉!」上人說明,雖然適合佛陀的心懷,但是這樣是還可以。意思就是說,尚未很透徹。
接著 上人在講大迦葉尊者的執著故事時,說道「這就是佛對弟子,有的如此執著,也很無奈。」

想起 上人他老人家一定,也是這樣的心情在看待我們。
記得上人早期親自教導精舍師父們,是很嚴厲的,雖然時空背景不同,但 現在常感受到 上人總是輕輕說,語重心長地說,感恩地說,有沒有重重地聽?這都是我要好好省思的。

但至少尊者們,已經接近佛的心意了,這也是一個轉機,一個嶄新的起點,離成佛時間還很長久,只要永不退轉,相信終可達彼岸。以此與大家分享之
映月 禮敬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3/0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3/01晨語簡記   2015/03/01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3月 05, 2015 11:46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三月一日星期日)

 

今天印象最深的是上人說:「《法華經》的精髓就是教菩薩法,教菩薩法,很簡單的法門就是在《無量義經》中,《無量義經》就是佛要教育的本懷。」

這一句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寫出來,放在最前面。

這當中有一段插曲,我自己規定,心得要三天內貼出,今天是五日,貼出一日的心得,已經沒有守戒。其實,我是有守戒的,在三日晚上貼出一篇心得。因為當天去台南上課回來,有點累,作完晚課已經快睡著了,寫了一篇有始以來最馬虎的心得貼上去。有守戒,可是對於上人第一句「序品以序事而有條綜理按時」,我當時其實還沒完全理解。就簡單寫了兩三行,貼完就去睡覺了。說也奇妙,昨天貼三月二日心得時發現,為什麼沒有三月一日的心得。那就要補貼了,既然要補貼,我就可以重寫,剛剛把最重要的心得找出來,也把上人在那一句之後的開示讀一遍就懂了,感到不可思議。要感恩龍天護法的護持,我想除了堅定的遵守形式上的戒律之外,對於內心的戒律與願力,弄懂法華經與上人開示的每一個字,這個大願更重要,兩者都要嚴格遵守。

就以這一篇做為本日的心得,感恩。

 

序品以序事而有條綜理按時
方便品說佛智慧門甚深難解
譬喻品中開權顯實方便說三
信解品窮子自卑入寶藏不取

  《法華經》,從開頭<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一路一直下來,我們聽,不要過去了就漏掉了,不可以,還是要記得。所以我一定要希望大家,《無量義經》,我們無辦法一直,《法華經》,每個月都在那讀誦《法華經》,但是《法華經》的精髓就是教菩薩法,教菩薩法,很簡單的法門就是在《無量義經》中,《無量義經》就是佛要教育的本懷。不過,只是這樣聽,對《無量義經》來說,它的精髓沒人有辦法真真正正體會得到,所以再開演《法華經》,將《法華經》說得再開闊一點,就如讚歎佛智,佛的智慧,這道門是甚深,很深、很深,不如向大家說開來,讓大家知道佛的智慧是這樣深,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所以,佛陀才不得不於契悟之後,還要三七日的思惟,才開始在鹿野苑開方便法,從「苦集滅道」開始,無法將佛陀的本懷,內心的智慧覺海馬上展現出來,沒辦法!所以他要這樣按照順序來,這種有條綜理按時來說法,這是在<序品>

 
  所以「生忍」與「法忍」他都有了,在他的內心能瞭解,心很清淨唯有這種心很清淨的人,心寬如天地,這樣的人才有辦法延續他的佛法慧命,所以佛陀肯定。佛陀說:「你若是喜歡要用這樣的方式,你就按照你的方式。」雖然僧團有這樣反對(的聲音),但是他有他修行,他內心很開闊,不受天地人事物污染到他的心,他輕安自在。佛陀也認為能夠輕安自在,這就是修行最徹底的方法。不過,佛陀也有勸他說,「你不要用這樣的修行方法」,但是他就是如此堅持,這樣的執著。他就是這樣,他的心輕安自在,不受天地萬物、人事物所污染了。佛陀也只好說:「這個心堅定很好,心不受天地萬物、人事物等所污染,這是很好,這是要延續佛法的慧命,這是很好。」但是這形象,佛陀也有勸他不要如此,但他就是這樣的執著,佛陀也隨他去。但是也讚歎他,讚歎他修行內心的清淨。

  這就是佛對弟子,有的如此執著,也很無奈。僧團中,應該迦葉尊者他能領導是以他的德,心無一物,清淨心來領導。佛陀付託給他的,也就是這分與人無爭,與世無爭,像這樣,心得到這個道理,佛陀肯定他。所以這是指迦葉,他在聲聞中為首領,就是來領導大家。這又再以窮子譬喻,他們(四大弟子)已經體會到了,所以就叫出他們的名,迦葉、須菩提、目犍連、迦旃延等,叫他們。就是你們這些人已經體悟到了,大家用貧窮子譬喻已經深契佛心了,這就堪得讚歎。雖然佛認為他們尚未很透徹理解,但是,佛的心意,他們已經知道了。

  現在迦葉他們有辦法理解,又能說出來,這樣堪得稱善。「誠如所言」,就像你們現在所說的,「實如汝之信解所說」,迦葉等四位全都用窮子譬喻,是很對的事,很適合。所以「又將本師一代時教及出世大世因緣,明了顯發」。已經將佛陀來人間說法,這樣簡單用譬喻,用父子的譬喻,這樣全都說出來了,這很簡單,很容易明瞭。所以佛讚歎他們用這樣的方法來讚譬喻。「誠如所言」,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說「善哉!善哉!」雙重的讚歎,那就是很讚歎他們體會佛陀,也瞭解了,已經接近佛的心意。所以我們大家要用心,聽法,要聽得無漏,不要將法漏掉了,用心去體會,這才是真正的法入心,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3/01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