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3/02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3/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3/02晨語簡記   2015/03/02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3月 02, 2015 3:55 pm

20150302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時光長河源遠 流逝億兆難計,
世代交替自古來今 諸佛出世,
歷劫累世修持 戒定慧勤行道,
長空無涯功德難量 說不能盡。
時間,在這時光長河源很長,自古以來,無央數劫,無法去算計,這種億兆難計,時間的長是幾億幾兆難計算,卻是佛陀在這樣長遠時間,經過了多少的生死,世代不斷交替,不論在什麼樣的時代,多長久以前,那樣遠的世代,不斷在交替。自古來今,就是諸佛出現在人間,這就是天地之間真理永不遠不會抹滅掉,真理都是存在,因為覺是真理,真理需要人來覺悟,覺悟的人,他將他覺悟的心境再敘述,將所瞭解敘述,這樣不斷傳,道理是永遠都在。但是,自古來今諸佛出世,他都是來來回回累劫,累生累世上求下化,不斷在教育眾生,不論在什麼樣的世代,不論在什麼樣的人間,他都是在人間中做度化,將道理說的讓大家清楚,用身體力行,行動表達出來,這種內修外行,這樣來教導眾生,所以必定要不斷來來回回,過去我們也一直說過,佛恩浩大難報,因為佛陀為眾生不間斷來來回回,無不都是為了眾生,不放棄任何一個眾生,期待每一位眾生都能覺悟,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真理,希望人人能體會本具佛性。
人來人間,最初就是善良的本性,我們能看看一些年幼的孩子,難道不是天生自然清淨的本性嗎?因為後天的環境不斷污染他,養成他那種的習氣,在環境中,習氣養成,所以開口動舌,身體的動作,方向的偏差,就會不斷累積,累積這種習氣,在人群中就會造作很多的業力,這就是佛陀想要度的。佛陀生生世世,未成佛前,他就是這樣來來回回,不只釋迦牟尼佛,是所有諸佛如來都是一樣,所以諸佛在無佛的時代也是一樣,在人群中成佛,不是永遠他就不顧眾生,同樣會再來,很多菩薩也是過去成佛,再來人間助道場。佛陀的本生經,佛本生經裡,到底有多少的生世,哪怕一隻蜜蜂,
也是他的一生世,我們也曾說過蜂王經,一隻蜜蜂的故事。或者是跳蚤的故事,看看這蠢動含靈都皆有佛性,也有牠的因緣果報,這在佛的經典中當然很多。所以這種世代交替,自古來今來諸佛出世,佛來來回回在人間,歷劫累世都是在修持,不論哪一生、哪一世,都是在修行,修行於戒定慧。
自己要很守持戒律,定心專念,這是修行者不能缺少,所以智慧產生。在人群中看盡了人生污濁,心理的狀態,習氣的難改等等,造作的偏差,看盡了這麼多,分析了人間的生態,增長他的智慧,所以我們常說,佛陀要教我們的,就是教我們要入人群去,一方面造福,宣導佛陀的教理,將佛陀清淨無染、菩提大覺這顆種子,播種在人的心田裡,自己還要身體力行,人群中的濁氣,不要受它污染。這是一個使命,所以必定要很長久的時間,歷劫累世,這樣不斷來人間,在人群中造福,再來增長智慧。當然這就是要受持戒定慧,而且要勤行道,要很殷勤,一點都不能懈怠,這就是我們修行者要堅持,過去佛是這樣修來的,未來佛也是這樣修來的,現在佛,釋迦牟尼佛(也是)。現在我們還是釋迦牟尼佛化度的世界,所以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成佛,法身永遠留在人間,法還是存在,長長久久,一直要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未來會成佛。
卻是他未來要成佛,現在這世間,彌勒菩薩還是來人間裡,在人群中同樣也是造福業,同樣也是在增長智慧,生生世世。現在的釋迦佛法還是存在,我們人人還是順著佛陀,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我們還是依教奉行。更過去的佛,如文殊菩薩,同樣也是來釋迦佛的道場來助道場。觀世音菩薩也是同樣,過去成佛,正法名如來,現在觀世音菩薩,同樣的,過去佛還是同樣來人間,所以,「世代交替,自古來今諸佛出世」,就是過去這樣不斷成佛,不斷來人間,不斷這樣交替,同樣將這道理還是不斷在人群(中教導),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都是一樣。這種慈悲,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諸佛菩薩這樣世代交替,不論時間多長,長河源遠,不論如何流逝過去,億兆難計,無法去算計的時空,就是世代這樣交替,同樣任何一時代都是有道理存在,就是因覺悟者還是同樣在人間。就是人間無法體會到覺悟者所度化,語言度化,身體力行度化等等,我們若還沒有因緣,就還未接觸到;有因緣,我們不懂,所以還沒能體會
到,同樣的道理。所以佛法在人間,我們還是聽法,聽,好像瞭解,又好像不瞭解,所以還有很多不清楚、不瞭解的,還是很多,所以要在這麼長的時間,長空無涯。
其實,諸佛菩薩在這歷劫的時間,不斷用種種方法修行,過去時空已經很長了,現在與未來的時光也無法計算,其實,諸佛菩薩已經在人間很多很多的付出了,長空無涯,他們所累積上求下化,成佛度眾生,成佛之後,法留在人間,倒駕慈航又再來,像這樣長空無涯,功德難量,說不能盡。用多長的時間,都無法來描述諸佛菩薩,這樣來來回回人間,為了度眾生所付出的。所以佛恩難報,諸佛菩薩,所以我們要恭敬、尊重,恭敬、尊重佛的教法,接受了,我們要身體力行,叫做報佛恩。這段時間一直說佛恩需要我們報,我們身體力行,依教奉行,這樣投入人群中去度化眾生,這就是最好報佛恩,這我們要常常記得。所以前面的經文,就是<藥草譬品>的開頭,經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
這是釋迦佛讚歎迦葉、迦旃延、摩訶目犍連、須菩提這四位大弟子,他們已經體會到佛意了,總是在譬喻品領解了、體悟了,所以敘述了貧窮子雖然是如在佛的身邊,卻沒去體悟到本身也有如來覺性,自己沒體悟到,以為自己依教奉行,斷煩惱、了生死,這樣就夠了。他們自己沒體悟到佛陀為了他們還無法體悟,佛陀不厭其煩,用種種方便法來施教、譬喻等等。終於他們瞭解了,他們提出貧窮子的譬喻,佛陀歡喜,總是能瞭解,再敘述出來,說出來學佛之意,瞭解這些弟子已經體會到佛內心所要說的,所說的法,已經體會到了。雖然是體會,但是還不是十分的貼切。光是體會,知道了、知道了,是否真正的瞭解呢?還未很透徹,所以佛陀接下來就以「藥草喻品」,再用一種方法再次譬喻。 所以,前面所讚歎的,說:你已經這樣,這個法用這樣的方式來譬喻,不錯了,為你打分數,九十九分,但是尚未完全達到,還未到一百分。所以佛要再重述一次,才有草譬喻。先讚歎他一下,要不然,聽這麼多了,還不瞭解,他也會懈怠,覺得「我這麼認真了」,就會鬆懈掉,所以佛
陀要再為他打氣,再鼓勵他一下,「很好,很好,你能了解,很好。你能用這樣來譬喻,很好啊!」這就是佛陀也是一樣,在真理中再用方便法鼓勵他們,總是還未十分,還未百分圓滿。所以下面接下來再說
經文:「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
經文簡釋:
「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如來尚有無盡藏功德,為汝等窮劫所不能盡說。此是重申實法之義以廣化眾生,兼以明無上之自利利他佛之功德,非語言之所能盡顯。
意思就是要說,如來智慧,你們所在敘述,如那位大長者的財富,才只是這樣嗎?還有很多,不只是你所看到的那個庫藏裡的而已,還有很多。所以「如來尚有無盡藏功德」,還有很多很多功德,讓你們,「汝等窮劫所不能盡說」。大家若要知道這個法的寶藏,不只是過去以一乘分別說三,不只是這樣,那個一乘之中還有很微細、微妙的道理,含藏無量盡數,要讓你們完全將法用譬喻言辭等等,如何來譬喻說明,都說不盡。這就是要表示佛陀知道大家還未很透徹,還未很理解,所以他又再重申,重申實法的意思,再廣化眾生。要將這個法再更開闊,再解釋得更清楚,聽到的能瞭解,瞭解之後更加體會,瞭解、體會,還要再更深入。現在有聽到的人,還有的人是初次接觸到的,還有的人是還沒聽到的,還是再為未來的人、現在的人,現在的人要透徹領悟,真真正正回歸如來真如本性,還沒有很瞭解的,要讓他再更瞭解,還沒有因緣聽到的,要讓他有因緣再來接觸。其實,佛法永遠永遠都是無盡無數,這種長遠流逝,實在是億兆難計,還有很多很多的法說不盡,不論用多長的時間,都說不盡。
所以現在要再重申,不只是過去說的那些法,法的背後還有很多法,再「重申實法之義以廣化眾生」,要再為未來的眾生延續,再繼續說,現在還要更透徹了解。「兼以明無上之自利利他佛之功德」,要再讓大家更了解,佛的功德,自利利他的累積有多少。不
是用語言有辦法描述的盡的,這是過去所說的,未來還有很多要說的,不是我們用語言這樣就能敘述嶛解。所以我們還是要很用心,語言不論如何反覆,我們是不是記得?能體會到嗎?體會到了,是不是很深入微細了解呢?重複的語言,我們都還沒有真實了解,還未入心,還未身體力行,完全與佛的境界相同,還差很多,所以我們要用心,何況佛還有很多話,要再為現在、未來的眾生,要再繼續描述。
*是諸如來功德具足,淨智莊嚴功德聚。淨智者,即清淨智慧。謂以此智慧,照了諸法皆空,即得內心寂靜。由寂靜故,見真實理,是名淨智。
所以「是諸如來功德具足」。要描述的還有多少呢?諸如來的功德具足,具足到什麼程度呢?這個具足就是對佛自己本身修行自利,自己用功的,已經到達了淨智莊嚴之功德,聚集很多。我們修行到底用功多少呢?與佛來比較起來,實在是如恆河沙數與指甲挑起的沙(比較),都還不夠。佛陀的功德如恆河沙那麼大片,我們現在儘管很用心修行,我們所修的也才只是那一點點而已,佛陀已經到了「淨智莊嚴功德聚」,已經聚集這麼多了。淨智是什麼呢?就是清淨的智慧,這個智慧已經很清淨了,而我們凡夫了解的到底有多少呢?我們對人、事、物,我們能分析多少呢?紛紛擾擾,說不通的道理,實在是很多,因為你一篇道理說出去,還是無法體會了解的人是大部分,何況是拒絕聽道理,故意來曲解的,這更煩的事情還更多。
總而言之,人的智慧,要能夠得智慧,就是要從內心去接受,不知道的事情,要用心來聽、來體會、來瞭解,瞭解之後才知道人性的寶貴,人性善良是寶,要知道,瞭解人性之寶。別人在行善,隨喜功德,自己也能得到那分為善歡喜,不會常常口出惡言,或者是方向偏差,造作很多煩而不安的事情。所以說,人就是欠缺智慧,而佛陀的智慧已經是淨慧了,非常的清淨,清淨的智慧就能如一面鏡子,智慧照了諸法皆空。這個智慧已經完全沒有塵埃了,沒有一點點的髒污,沒有一點點的灰、微小的塵,都沒有沾上,完全一片淨空,這種的智慧。人間是非就已經不會來染著到他的心,儘管在
芸芸濁世中,同樣的,他都是如如不動,如法,乘如來之法,如是法而來人間。所以他的心、他的智慧已經是一片空寂了,不論世間什麼樣的紛紛擾擾,那個濁氣就是沒有污染到他。
雖然我們常常說現在很濁,世間或者是空氣很污濁,再怎麼的污濁,都染污不到天空。雖然形容詞說天空,天空就是無一切,空就是無一切,但是在天空的大地上,天地之間,紛紛擾擾都不會影響到天空。同樣的道理,佛心佛智淨如淨鏡,如一片天空一樣。「內心寂靜」,內心很寂靜,「由寂靜故,見真實理」。因為他的心就是這麼寂靜,儘管眾生紛紛擾擾,但是從佛的心、智慧來看,只是感慨,不過沒有染著他的心。只是佛陀要再想,用什麼方法能讓眾生更體會真實的道理?對佛本身沒有影響,只是佛用悲心在人間,希望人人能夠信解,這就是佛陀的智慧,他的淨慧。這種功德,他的內修,修他內心的功德,實在是說不盡。就如一片虛空,儘管虛空中所包含著有多少的濁氣,都污染不到他。但是我們凡夫,一點點的事情,很煩惱啊!煩惱滿心,這就是還差佛還很長的距離。如指甲,我們的指甲裡一點點幾粒沙,要如何與大地恆河沙比呢?所以還是「薄地凡夫」,才是要再更認真、更用功。
*一切信解所領悟,但為聲聞,不及餘眾,故云:復有。
*「阿僧祇」:此云無央數劫極長時間。
這就是佛陀的智慧,「一切信解所領悟」,這個智慧我們要如何能得到呢?你要信,你若有信,才能夠了解。〈信解品〉,我們從〈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一直下來,就是要我們能相信。所以我們要信,要解,所體悟的,沒有信解就無法體悟了。紛紛擾擾,你如何說,他若不肯相信,永遠都無法了解。所以,何況佛法,佛陀對這些修行者,希望人人(能)信解,體悟。「但為聲聞,不及餘眾」。有信有解的人已經體悟了,但是聲聞要體解,也要以聲入耳。聽,聽了,有的人還不及聲聞,聽了還不了解的人,所以我們前面說「復有」。因為「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前面就這樣說過了。所以不只是這樣,還有很多,「復有無量」,很多無量的人,無量的法,無量法、無量人還是無法體會。
這是佛陀的心也很擔憂,雖然沒有煩惱,但是有擔憂。法還有很多,有信解的人,是有,但是,有信、還未解悟的人還很多,還有很多是沒有聽到的、不懂的,更多,這是佛很擔憂的。所以在很長久的時間,很多的法大家還無法去體會、了解、敘述等等,所以說「阿僧祇」,就是很長的時間,用很長的時間來敘述,也無法了解。這就是無央數劫,極長的時間叫做「阿僧祇」,「阿僧祇」的意思就是長時間。
*佛之三身--四智--及佛所說法,皆利益無邊,非是九法界眾生。
佛陀所修的行,這種累積的功德,這已經是佛智了,佛的淨智,就是要累積很多的智慧,就是佛的「三身」、「四智」。佛陀到底有多少功德呢?「三身」、「四智」,那就是佛所說的法都是利益無邊,「非是九法界眾生」,不只是九法界眾生,是無邊。「九法界」,應該也知道了,包括佛,有「十法界」,佛以下還有九法界,六凡、四聖,這叫做「十法界」。佛為了要再教導菩薩、緣覺、聲聞,還有六凡,還有很多還未領受到佛法的,還有很多。所以所要利益的是無邊,不只是九法界而已,還有無邊。
一、法身:乃至妙覺,理聚方圓,是名法身。
二、報身:終至妙覺,智聚方圓;由智契理,故云報身。
三、應身:終至妙覺,功德圓聚,能隨機應現,度諸眾生,故名應身。
「三身」,一,就是「法身」。「法身」,就是修行從初發心開始,一直累劫、長時間,時光的長流裡,一直不斷世代交替,不斷來修行,一直「乃至妙覺」。從初地的凡夫開始發心,用無量世,無法算劫、算時間,到了成妙覺的程度;道理匯集起來,到了「方圓」,隨方就圓,他的法,不論是什麼樣的地方,法無處不在,無人不度,所以這就是佛陀所得到的妙覺。修行那麼長的時間,從初地凡夫,長時間,一直累積到了妙覺的境界。妙覺,那就是非常非常的微妙,這種覺悟的境界,這不是用口頭語言可以敘述,非常妙的覺悟。這都是從一切道理來聚集起來,這道理能隨應根機,隨方就圓,這叫做「法身」,法,法身。佛陀雖然已經二千多年前已經圓寂,他是
不是圓寂就沒了,滅掉了嗎?還有法身存在。這「法身」隨方就圓,無處不在,這叫做妙覺,佛的法。
第二就是「報身」。「報身」的妙覺,已經在無佛的時代,二千多年前因緣成熟,佛陀現相成佛,八相成佛,再來人間,用很顯明的方法,降兜率,入皇宮,開始從出生一直到成佛,用這樣的方式報生在人間,這樣報生在人間,讓大家看得到的身。這種妙覺,用法,帶法來人間。妙覺就是法,這個法,他帶來人間。所以來人間現相,「智聚方圓」,用這個智慧要讓大家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這樣能度一切眾生。剛剛是「法身」,法就是道理,道理能隨方就圓,現在的「報身」就是一直到智,用智慧也能隨方就圓,讓眾生三根普被。「由智契理」,所以叫做「報身」。用智慧開始重新說法,讓大家能體會,這叫做「報身」。
第三,叫做「應身」。也是這樣修行,不斷累積累積,到了妙覺,功德圓聚。功德圓滿了,「能隨機應現」,隨眾生根機,九法界之中,他就是能這樣普及無邊的眾生,隨根機,度眾生,度諸眾生,叫做「應身」。應眾生需要,眾生界所需要的,不論是五道或者是四生,他都是普應眾生的世界,他應身來度化。「報身」,就是讓大家看得到,已經成佛了,帶領眾生修行;「應身」就是佛陀二千多年前,說不定現在也是一樣。二千多年來,他已經幾生世在人間,與大家一起生活,為我們眾生隨理隨時在教度,這應該是「應身」。所以說「隨機應現,度諸眾生,故名應身」。
*佛--四智:
一、大圓鏡智
二、平等性智
三、妙觀察智
四、成所作智
如其次第與成就之佛心,相應之智慧。
再者,佛的「四智」。佛陀有四智,第一是「大圓鏡智」。這面鏡子很圓,而且完全清澈無染,這就是剛剛說的「淨智」。「淨智」
中包含「平等性智」。常常說「慈悲等觀」,佛心的慈悲,要慈悲到所有一切都是平等的觀念,這唯有佛陀做得到,眾生凡夫還是難。「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有四種智,這就是佛的四智。就如次第,「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圓明的清淨的心,平等的心,觀察世事很分明的心,又是成就一切的心智,這是次第。這就是佛,佛這樣成就一切佛心相應的智慧。
*「大圓鏡智」:清淨如來真智本性,離諸塵染洞徹內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了。
讓大家再更了解,「大圓鏡智」就是清淨,就是「如來真智本性」,也是「離諸塵染洞徹」,已經完全徹底了解了。「大圓鏡智」,看,光是放著,這面鏡子放著,不論山河大地、天空,山河,都能映照入大圓鏡之中。「離諸垢染」,所有外面的髒污不會染污到這面鏡子本身。所以,「內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洞照」。不論外面是天亮,是黑暗,這面鏡子都不影響。晚上,這面鏡子還是同樣存在,只是一片黑,黑是外面的境界,或者是點燃蠟燭,微弱的燈光,也能看見微弱的境界,隨根機、隨境界,這面鏡子全都一樣的照,所以「萬物無不明瞭」。
*所能稱說亦非迦葉等所能知能說,佛今特以譬喻說明之。
「所能稱說亦非迦葉等所能知能說」。所以說來,佛陀的智慧這麼廣大無量,這不是迦葉等用窮子譬喻,說「看到了,這個寶藏已經得到了。」這個法的寶藏還很多,不是迦葉尊者所說的這樣而已,比這樣還更多。因為「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也是說不能盡。這就是說,不只是那個倉庫,你看到的而已,不是只有你聽到的這些而已,還有很多讓你說不完。雖然佛陀讚歎迦葉尊者他們幾位,用這樣的譬喻是對的,但是還有很多,你說不完的。現在佛特別再用譬喻再來說明,還有很多人還聽不懂,體解的人、未解的人、還未聽到的人等等還很多,何況迦葉尊者所說的,也才是很多的其中的一點譬喻而已。
經文簡單:
「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以二乘智說佛功德,縱經塵劫,
說不可盡。
*「佛智德無邊際,化用如虛空」。雲雨、大地、草木、乃至萬物,無不依空而得緣成、安立、致用。
「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真的是「二乘智說佛功德」。就是經過塵沙劫,還是無法說盡。因為佛的智慧真的是很多,用二乘人,「二乘」就是聲聞、緣覺,要來描述佛的功德,實在是很多,用很長的時間都說不可盡。這是表示「佛智德無邊際」,佛的智德真的無邊無際,所以我們要用很長的時間,要用很耐心,那分求法的心來體會佛的智慧。所以,佛智,佛的智德,他不只是智慧,還是修行的德,真的是無邊際。「化用如虛空」,佛的智慧,他所用的如虛空一樣。虛空,除了涵蓋天下宇宙,它還有雲、雨、大地、草木等等,萬物無不都是「無不依空而得緣成」。若無虛空,沒有虛空,怎麼會有雲雨呢?我們若是將虛空隔開,哪會有雲?
就如我們的房子蓋起來,蓋起來了,雲不會進入家裡,你要走出去外面,抬頭看天空,才有雲。所以說來,雲雨、大地,我們的房子也只是蓋在大地上而已,大地還有無量數,光是一顆地球就有多大。所以說,佛陀的智德是無量無邊,不只是一顆星球,是透徹虛空,那麼的開闊。所以,有雲雨,有大地,有草木,乃至萬物,無不都是「依空而得緣成」,因為有虛空,才能得到萬物的完成。同樣的道理,佛陀的智慧,就如虛空一樣,這智慧來為我們分析道理,我們才能成長我們的慧命,回歸真如,我們必定要依法奉行。所以,安立、致用,我們要用心,心就要開闊、要清淨,自然我們就有智與慧入心,我們才有法,讓我們能應用。總而言之,學佛,要時時,長久的時間要了解,所以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3/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3/02晨語簡記   2015/03/02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3月 04, 2015 9:47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三月二日星期一)

 

上人開示佛之三身,我聯想到早課的供養偈,說明如下。


佛之三身

解釋

供養偈

最高境界

一、法身

乃至妙覺,理聚方圓,是名法身。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清淨

二、報身

終至妙覺,智聚方圓;由智契理,故云報身。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圓滿

三、應身

終至妙覺,功德圓聚,能隨機應現,度諸眾生,故名應身。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千百億應化,度諸眾生
 


佛的四智

開示

上人開示及佛學辭典

一、大圓鏡智

這面鏡子很圓,而且完全清澈無染,這就是剛剛說的「淨智」。「淨智」

「大圓鏡智」:清淨如來真智本性,離諸塵染洞徹內外無幽不燭,如大圓鏡洞照萬物無不明了。

二、平等性智

常常說「慈悲等觀」,佛心的慈悲,要慈悲到所有一切都是平等的觀念,這唯有佛陀做得到,眾生凡夫還是難。

我見識末那識第七識)得此智慧,是以能證自佗平等二無我性,如是名為平等性智。

三、妙觀察智

觀察世事很分明的心。

見一切的境界,不用分別就知道了,所以叫妙觀察。

分別識意識)得此智慧,能觀諸法自相共相,於眾會前說諸妙法,能令眾生得不退轉,以是名為妙觀察智。

四、成所作智

成就一切的心智。

謂如來為欲利樂諸眾生故,普於十方世界,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引諸眾生,令入聖道,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是名成所作智。

 

轉五種識(眼耳鼻舌身五識)得此智慧,能現一切種種化身,令諸眾生成熟善業,以是因緣,名為成所作智。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3/02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