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3/07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3/0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3/07晨語簡記   2015/03/07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3月 07, 2015 11:53 pm

20150307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佛德浩瀚無量,竭音說難盡,
至無量千億劫,亦說不能盡,
說佛曠劫施恩,修德智慧海,
虛空可量風可繫,說喻難盡。


大家讀到這段文,應該能瞭解佛,德真的是浩瀚無量。最近一直要讓大家知道,於佛陀所教育的,我們要起感恩心,有感恩佛德,我們才能虛心受教。人間,要得佛在人間出現,是很不容易,百千萬劫難遭遇,何況要成一尊佛,這尊佛他的修行時間很長遠,難以測量。這麼長的時間,佛還未成佛之前,和我們一樣也是發心,所發的是大慈悲心,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看到苦難眾生,從在地獄中開始發那一念心,一直一直無央數劫。有佛在世時,殷勤求法,無佛在世時,也是精進修行,上求佛道還是走入人群中,下化眾生,人群中造福,在人群中體會佛陀覺者所說的道理,佛佛道同,苦集滅道的道理。所以,苦就是在人群中去體會,所以,有佛在世時,很精進求佛道,無佛世時,殷勤精進在人群中,來來回回,無法去算計的時間。我們要用盡我們所有的聲音來說佛德,實在是有聲說到無聲,盡我們所有的聲音來述說佛德,實在是也無法說得盡。
雖然這幾天,這段時間也一直這樣說,但還是感覺差很遠,還無法表達我們要如何報佛恩德,要說出佛對眾生的恩德,實在是說不盡啊!「至無量千億劫」,即使用時間,出盡了聲音說不盡,用盡了很多的時間也是說不能盡。要說佛陀為眾生發心修行,要說他的德,對眾生的憐憫與愛,真的,用盡了聲音,用盡了時間,一樣也是說不盡。要說佛曠劫施恩,佛陀曠劫,那就是無法算計的時間,這樣不斷施恩德給眾生,來教育眾生,希望眾生能脫離迷、受苦的輪迴,希望眾生能得到道理,走入了人道的規戒。那就是佛陀為人群講五戒,希望人不要失人身,能保持在人道中。希望人人能持五戒,這樣來為我們教育。為何要持五戒?也是要說很大篇的道理,要用很長的時間,要在人群中不斷不斷施教。光是教我們人不要墮
落三惡道,要保持好人身,才有機會能夠遇到佛世時,光說要讓我們能保持人身,所施教的恩德,那就已經很多了,何況還有講盡「十善」。希望人人除了持五戒,還要行十善,去累積福,能帶福生天堂,或者是來人間,也能成為富貴、聰明、智慧的人。
用這樣的十善教育,也是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來隨機逗機,也要有因緣,要適遇因緣。這不論是說五戒施十善的教育,這就是要用很長的時間來來回回,這樣向上求向下化。佛陀為眾生,要我們保持人身,要我們在人間有福業,或者是生天堂,想,這難道不是很大的恩德嗎?何況又要教我們脫離三界,脫離五道,就是要我們斷煩惱,就是說四諦法,讓我們斷盡煩惱。人生這種芸芸眾生中,煩惱無盡,就教育我們要瞭解全都是苦,苦就是從煩惱累積而來,累積得讓我們由不得自己,製作業力,來回六道四生,所以佛陀就向我們說「四諦法」。發心修行的人,那就是捨小愛的家庭,入大愛的大家庭,身心奉獻,來瞭解要如何我們自己瞭解苦,還能夠從苦的源頭體會之後,能向大眾人群布達佛所說的教法。
世間一切都在苦中,迷者在苦中作樂,覺者在苦中說法。看,人間就是這麼苦,讓大家看看人間的苦難,讓大家體會苦,從苦中來覺悟,這也就是佛陀用他的聲音,為出家修行者來說法。期盼這些修行者自覺覺他。要自覺覺他之前,就說很多的因緣法,所以「十二因緣」,從聲聞能接受「十二因緣」,煩惱,他更加能去除,煩惱除得更乾淨,瞭解一動念,「一念無明生三細」,這無明緣著「境界為緣長六粗」,從這個粗相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的境界,造作這些因、緣,讓我們苦樂,在人間迷茫,帶著這個業來生。緣著因和緣,與父母有緣,投胎去了,就「六入」,在胎裡,慢慢地十月懷胎完成了,出生在人間,層層地,經過十二種,又再輪迴一次的人生。這是「十二因緣」聽了之後,覺悟了,這叫做「緣覺」,也叫做「辟支佛」。名稱也叫做(獨覺)。在無佛的時代,因為他已經體會、瞭解了,帶著這個法再來人間,無佛的時代,他也能體悟人間法,所以這叫做獨覺,緣這個境界、緣人群等等。
他比一般人更上層樓。一般人所看的事物就是這樣的世俗,卿卿我我、愛的,綿延不休,不愛的,厭惡如仇,這是一般的凡夫。
若是過去生有法,薰法,法入心來了,帶法來到人間,自然所看的、所聽的,所有一切境界收納下來,他能清楚人間無常人間苦空,人間一切就是因緣會合,這樣,這種將因緣觀真體會,這叫做獨覺,也叫做辟支佛。這就是佛陀的恩德,如何教我們,讓我們一步一步,不同的根機來接受這個教法,能讓我們受用。但是佛陀他還是不滿足,眾生這樣來回,知道因緣果報就好了,他還希望眾生能行「六度行」,所以佛陀開始要說大乘六度,希望人人接受了大乘六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等,希望我們人人能知道。
獨覺之後,應該要入人群去布施,在布施中還要守好,潔淨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不要犯戒,我們的心要無煩惱,在人群中,我們要禁得起五濁惡世來淬鍊,讓我們在人群中,我們不斷還是堅定意志,(在)人群中付出;在人群中,形形色色,我們還能慧命增長。這要長久的時間,來回人間,結了很多度眾生的緣。所以要堪得忍耐,在這樣娑婆世界。「娑婆」叫做「勘忍的世界」,不怕,我來生還要來,不要逃避,但是我這一生要儘量結好眾生緣,我來生再來,能讓更多人聽到法,能受法奉行,能接受這法,依法,依教奉行。這樣就要累世不斷不斷,法源廣淨,這就叫忍辱。布施、持戒、忍辱,還要精進不斷不懈怠,來來回回。禪定、智慧,心要專,意要定,才能發揮我們智慧慧命的良能。這是佛陀曠劫以來所施,布施給眾生的恩,這是佛陀他曠劫修行,無量數劫所修的行,來來回回不離開人群,這樣修得智慧如海。這麼多層層疊疊,為眾生而來人間,要如何說呢?真的是無法去形容佛陀為人間的付出,與眾生的緣,他的付出。
所以「虛空可量風可繫」,說佛的功德,用盡了譬喻都難盡。若要說虛空到底有多大?我們都會說無法瞭解,宇宙天體到底總共有多大?現在科學這樣發達,要來測量虛空到底有多大,難啊!但是,即使難,也有朝一日,同樣這樣虛空也測量得出來。風,你將它抓起來把風抓住,那可能嗎?不可能。雖然是不可能,但是還是有朝一日,這個風也有辦法能抓住。但是,真正要來說佛德,浩瀚無量的佛德,用盡聲音、用盡時間,都無法來形容。「佛曠劫施恩修德」。佛的智慧像這樣,總是「虛空可量風可繫」,其實,要說出
佛的德,實在不可能,很長很長(時間)為眾生付出,實在很多很多,這是一種的形容,表示真的要描述佛德,非常不容易。
不過,我們心中一定要懷著這分恩,佛德要在我們的內心,我們才能對佛法用心分析。我們若覺得這個很簡單,聽法也沒什麼困難。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有佛法在,那就是因為有這尊佛出現在人間,這尊佛要成就在人間,要用多少時間去修行?要用多少時間在人群中結緣?我們與佛有緣,也是曾受佛教育,我們今天才有這個緣,在這裡聽聞佛法,所以我們要用很珍惜、貴重的心,來接受佛法。說過這麼多的譬喻了,佛陀的智慧在經典中也是,〈譬喻品〉、<信解品>或者是〈方便品〉等等,無不都是憐憫眾生的心很殷切,現在〈藥草喻品〉也是一樣,要讓我們更瞭解佛法在人間普施潤德,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要很用心入經文,要很珍惜。上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
佛陀的智慧,來觀察一切諸法,這法是宇宙天下萬物,有形無形的真理,這些真理、法,要如何來普施給眾生?什麼樣的眾生,有根機能接受,佛陀很清楚了。所以「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這個法要如何給眾生,大、中、小根機的,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育一普施,能隨眾生的根機去接受,甚至要讓人人很透徹,通達無礙。這也要有佛的智慧。我們昨天說過了,要度眾生,一定要有無礙智,來測量法有多大,根機有多少,是什麼樣的根機,要應用什麼法,這是佛陀為眾生付出的用心。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經文簡釋: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非但生心,亦於法性究竟了達。謂佛於諸法能知究竟,故能隨順眾生根性,初與三乘,後示一乘,令諸眾生終入佛之智慧。
開始再下去的文,開始要接近了天底下一切萬物,佛法要如何來普潤大地一切眾生。所以開始就說「迦葉!」要大家認真聽,再
用譬喻的方式,在這世界,三千世界一切萬物。這就是佛陀又再說一次,讓我們更加瞭解。所以,「又於諸法究盡明了」,又再說佛陀的智慧,因為「在諸法究盡明了」,全都很透徹瞭解,意思就是「非但生心,亦於法性究竟了達」。眾生,不只是讓眾生的心能瞭解,佛陀對眾生心都已經測量了,根機大小都已經一清二楚。這些眾生,人人適合什麼根機,他的法性,不只是心,與法性,佛陀都很瞭解。心和法性有一點差別,再接下去會說。這是佛陀觀眾生機,眾生起心動念,或者是眾生原來的法性究竟,佛都很了達了,這是佛陀「於諸法能知究竟」。他能了達眾生的心與眾生的法性,能夠都很清楚,那就是因為佛於諸法都完全究竟瞭解。法,若不瞭解,如何能瞭解眾生的心與性呢?當然,一切法,佛陀都完全透徹瞭解了。
「故能隨順眾生根性」。不只瞭解眾生,更加瞭解一切法,所以因為法全都瞭解,眾生的心性,根機都瞭解,所以他能隨順眾生根性,眾生根機是大、是小,是聰明或者是智慧,佛陀都能很透徹瞭解了。佛陀開五乘、三乘,我們昨天也說過「五乘」,剛才也有大概再敘述過,五戒、十善、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六度。這叫做五乘之法。這五乘法與三乘,在教內就說三乘法,向天下眾生,也有在家居士、也有還未信法的人,一般人根機還是在凡夫地,他就為他說五戒、十善等等;發心立願,出家修行,他就為我們說三乘法。這是各種的境界,不同的心態,佛陀為這種不同的心態的眾生來說法。不同的心態,有的人要認真在社會工作,他享受家庭小愛、天倫之樂,有的人發大心,捨棄社會、家庭名利、愛與情,辭親割愛,入大家庭,要為天下眾生負責任。人家說:「出家乃是大丈夫事,將相難為」,像這樣的根機,放得下家庭,願意接受很嚴格的戒律來淬鍊我們,像這樣,佛陀就為我們說「三乘法」,你要受戒,你要持戒、你要如何斷煩惱等等,這是佛陀觀機逗教。
所以「隨順眾生根性,初與三乘」。最初就開三乘法,有小乘、中乘、大乘,用不同的法來普被眾生,很普遍給眾生,隨眾生根機來接受。最後施一乘法。最後他就開宗明義,跟大家說,過去講的小乘、中乘,無非就是要大家入一實乘,因為真正回歸真如本性,你必定要行菩薩道,六度,要用六種的方法入人群中。這就是佛陀的心願,希望人人在人群中造福,希望人人在眾生中去體會,「體
解大道,發無上心」。你若在人群中體會道理的真實相,你才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們在人群中,人人都是一部經,這樣才是真正入經藏。我們若是在人群中,芸芸眾生中,體會眾生根性,這樣,一個眾生一部經,這不就是「深入經藏」,不就是「智慧如海」嗎?讓我們增加智識。
一句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所以我們在人群中能得一乘法,佛陀最後希望我們就是要入人群,接受一乘,唯有一條路,這條路,我們要向前走,就是菩提大直道,那就是一乘,乘此大道路向前走。「令諸眾生終入佛之智慧」。希望眾生人人最後和佛同一條路,大菩提道,與佛同樣,將這條路走道盡頭,那果位就是佛的果位,佛果位,就是回歸到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所以我們要見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要以這條大菩提道向前走,才會一直與佛同樣,回歸我們真如本性,與天體合一,這是佛陀的目標,與教育我們的心願。
經文簡釋:
「示諸眾生一切智慧」;如來觀機隨宜,以法開示一切眾生,令趣智地,入於佛慧。
所以「示諸眾生一切智慧」。希望眾生人人能瞭解佛陀的智慧是這樣,有這麼大的心願、智慧,希望所有眾生普遍能跟他同樣,回歸到真如本性,會合宇宙天體。這是佛的心願。所以要表示、開示,讓我們悟入一切的智慧。想,佛恩是不是難報呢?佛陀的心願,希望人人與佛平等。所以「如來觀機隨宜,以法開示一切眾生,令趣智地」。就是希望人人能得到達佛的智慧,那就是入於佛慧;入於佛慧就是平等了,慈悲等觀,就是平等。所以佛陀就叫著迦葉的名字。因為再來的法,是要大家更加用心,更上一層樓,能看得更遠一點,外面的境界。深心,就是根還要再往下,還要再札根,根還要再伸廣一點,眼界要再高,看得遠一點,所以希望大家要再提起精神,要再用心。
所以,迦葉(尊者),我們都能瞭解,迦葉是一位佛世時,(佛陀)弟子群中,他的地位很高,也受佛陀很器重的一位弟子。因為
他意志堅定,他出生也是在富貴的家庭,他的家庭是富可敵國家,迦毗羅衛國國王的財產還輸他家的財產。他在很富有的家庭中成長,父母疼惜,學問很高,智慧很深,但是他對人間的看法就是厭惡,厭惡著愛欲、名利,對愛欲、名利,他非常的冷淡。一直到長大時,一定要他成家立業,要找對象,他一直就是不願意結婚,他希望能一生清淨他的身心,但是他的父母很著急,一直用盡心機。所以他就說:好,你若要我找對象,他的手就指著一張圖,這張圖,他拿去用金做成一尊女像,一女子的形象。他就用手指著說:「若能找到和這個金像中一樣的女子,有這樣的女人,一模一樣,我才要接受」。但是人海茫茫,到哪裡去找?能找到與這圖所鑄金像同樣的人,但是父母的疼惜,一心一定要他成家,所以就派很多人(去找),並將這金像一尊一地尊複製給大家看,哪個城市、哪個國家有(長得)與這尊像一樣的女人。終於有一位,她就與這尊金像一模一樣,這家庭也很富有,也是父親最疼惜、最愛的個女兒。這女兒也堅持不結婚,她也是好樂佛法,所以希望一生都能潔身自愛。
但是,這兩個家庭會合起來,說好親事了,非常勉強他,要去迎接這個女孩子來。但是兩個人雖然同房,卻是異床,兩人約好將來要修行。這是一段很長的故事。總是迦葉尊者他的出生開始,就是在很富貴的家庭,他的心向道,對世間一切的欲念完全看淡,他的智慧,在家庭所受的教育,也能知天下事,但是他不受天下人間名利、地位所染著。所以一直到十多年後,雖然結婚,兩個人都保持清淨,父母往生了,這時候,兩人互相約定,(當時)那壓力也已輕鬆了,各人可以各奔自由。不過迦葉尊者就說:「希望去找一條真實道,真正是我們修行的方向,不如我先出去找,我若能找到理想中是我們修行的方向,這樣的大覺者,可靠,我再回來度你,讓你也有一個修行的地方。」
就這樣,迦葉就出門去了。經過了兩三年的時間去參訪,所去看的,去請示的,所得到的法不是他能滿足的。但是,有一次來到王舍城,看到很多人,大家都很歡喜,那個社會很祥和,家家戶戶都這樣說,聽法,「佛陀已經在這裡說法了。」聽法所得到的法喜,在議論法的心得。所以他聽了,到底這位大覺者的法是多深奧呢?是多微妙啊?為什麼整個城市,家家戶戶都那麼的和樂,整個社會
都那麼的祥和,就是來自於法。所以他就趕去請示,知道佛在王舍城裡。所以就到了那個地方,大家在聽法了,他就在旁邊聽。聽,聽,真的看到了,光是見到佛,遠遠地看,他就很歡喜了,又再聽佛說法,靜下來聽。就這樣開始,他在王舍城留下來,常常隨人去聽法,一直從遠遠地,慢慢接近接近,終於向佛陀求出家。
佛陀歡喜,迦葉本來生得就是很莊嚴的形態,所以佛陀很歡喜得到這樣的弟子入僧團來了,佛陀允許他出家,「善來,比丘。」就這樣開始,迦葉尊者所修的行就是修苦行,所以迦葉尊者是「頭陀第一」。「頭陀」就是修苦行,他常常都是避開富有的人家,去接近貧窮苦難人的地方。所以,他這樣托缽,有一天,在王舍城的鄉下裡,有一位老婆婆,老了,身上又是有病,非常貧困,居無定處,流落在街頭巷尾,沒地方住,身上沒有像樣的一件衣服,就是這樣破爛,只用草、葉片來遮她的身體。破爛的衣服,再加上以草編、樹葉來遮她的身體,窮到這樣的程度,又是沒得住,流落在街頭巷尾。
有一次她已經很沒體力了,沒得吃,乞不到飯,又是病了,已經倒在巷路裡,巷路的前面,就是一間房子的後面,這人家裡在洗米,裡面的傭人拿出來要倒掉,看到這位老婆婆全身這麼破爛的衣服,用草葉來遮體。傭人看到這位老婆婆,將洗米水就倒一些給她,(倒)在那個破碗,已經破掉一半的碗中。這位老婆婆想:這洗米水也能來止飢止渴。但是,這時來了一位全身襤褸,但是眼睛(一)看,(形相)很莊嚴,不過,全身所穿的也是很破爛的衣服。她就用很無力的身體,轉向這位修行者…,這位修行者是誰?迦葉尊者。迦葉尊者靠近這位老婆婆的身邊,他就蹲下來,和這位老婆婆這樣說話。老婆婆就說:「我已經是窮成這樣,你也看到了,我連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沒有,我現在身體是結草、以葉這樣來遮蔽我身體。我沒有衣服,我看到尊者心生慚愧啊!我身無一物,我無法供養您。」
迦葉尊者他就這樣說:「你的心已經生慚愧心,這就是最莊嚴的袈裟。」就是最莊嚴的一件衣服。「你有心想要布施,這就是最富貴的(心)。」老婆婆就說:「我實在是沒有一件東西能供養。」迦葉尊者就說:「你手中不是捧著(碗),這就能夠供養了。」她說:
「這是剛剛的餿水(洗米水)啊!」「是啊!餿水,你能喝,我也能喝。」這位老婆婆她就說:「難道這麼多人,不能幫助你一位出家修行者嗎?」迦葉尊者就說:「有,但是他們已經,雖然他們也需要造福,不過像你這樣,更需要有機會來造福。」老婆婆就說:「我沒有什麼東西能造福,這碗是不乾淨的水,人家洗米(倒)掉的餿水。」迦葉尊者就說:「是啊,就是這碗餿水是你所有的,所以我也能接受布施。」這位老婆婆看到迦葉尊者不是虛言,應該是很虔誠的實語,婆婆就很歡喜,將這餿水(洗米水)倒給迦葉尊者。迦葉用他的缽接過來,就這樣一口就喝下去。老婆婆高興啊,「我果然這輩子也有機會供養到尊貴的修行者,我歡喜啊!」本來就已經奄奄一息了,看到迦葉尊者喝下她所供養的這碗水,她歡喜,就這樣含笑而往生了。
這就是迦葉尊者度老婆婆,老婆婆往生了,就生到忉利天,成為一位很美的天女。這位天女自己覺得:我何德何能啊?原來,自己想回憶(起),我就是供養迦葉尊者,給我的祝福,所以我應該回到人間來感恩迦葉尊者。所以有一次,迦葉尊者在墓地(靜)坐時,她在那裡散花供養,這就是迦葉度貧婆生天的故事。迦葉尊者的故事很多,各位菩薩,用心去想佛陀如何教育我們,如何讓他的弟子度眾生,度貧困的人,這更不容易。所以我們要知道,真正的報佛恩就是要入人群,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3/0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3/07晨語簡記   2015/03/07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3月 09, 2015 9:39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三月七日星期六)

 

今天上人繼續開示佛恩浩瀚,說不能盡。我對於下面這段話特別有感觸。

「獨覺之後,應該要入人群去布施,在布施中還要守好,潔淨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不要犯戒,我們的心要無煩惱,在人群中,我們要禁得起五濁惡世來淬鍊,讓我們在人群中,我們不斷還是堅定意志,(在)人群中付出;在人群中,形形色色,我們還能慧命增長。這要長久的時間,來回人間,結了很多度眾生的緣。所以要堪得忍耐,在這樣娑婆世界。「娑婆」叫做「勘忍的世界」,不怕,我來生還要來,不要逃避,但是我這一生要儘量結好眾生緣,我來生再來,能讓更多人聽到法,能受法奉行,能接受這法,依法,依教奉行。這樣就要累世不斷不斷,法源廣淨,這就叫忍辱。布施、持戒、忍辱,還要精進不斷不懈怠,來來回回。禪定、智慧,心要專,意要定,才能發揮我們智慧慧命的良能。」

 

另外對於迦葉尊者度貧婆的故事,讓我對於什麼是佛慧,以及行頭陀者可以疾成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其餘如粗體字。

 

 

 

佛德浩瀚無量,竭音說難盡,
至無量千億劫,亦說不能盡,
說佛曠劫施恩,修德智慧海,
虛空可量風可繫,說喻難盡。


大家讀到這段文,應該能瞭解佛,德真的是浩瀚無量。最近一直要讓大家知道,於佛陀所教育的,我們要起感恩心,有感恩佛德,我們才能虛心受教。人間,要得佛在人間出現,是很不容易,百千萬劫難遭遇,何況要成一尊佛,這尊佛他的修行時間很長遠,難以測量。這麼長的時間,佛還未成佛之前,和我們一樣也是發心,所發的是大慈悲心,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看到苦難眾生,從在地獄中開始發那一念心,一直一直無央數劫。有佛在世時,殷勤求法,無佛在世時,也是精進修行,上求佛道還是走入人群中,下化眾生,人群中造福,在人群中體會佛陀覺者所說的道理,佛佛道同,苦集滅道的道理。所以,苦就是在人群中去體會,所以,有佛在世時,很精進求佛道,無佛世時,殷勤精進在人群中,來來回回,無法去算計的時間。我們要用盡我們所有的聲音來說佛德,實在是有聲說到無聲,盡我們所有的聲音來述說佛德,實在是也無法說得盡。
雖然這幾天,這段時間也一直這樣說,但還是感覺差很遠,還無法表達我們要如何報佛恩德,要說出佛對眾生的恩德,實在是說不盡啊!「至無量千億劫」,即使用時間,出盡了聲音說不盡,用盡了很多的時間也是說不能盡。要說佛陀為眾生發心修行,要說他的德,對眾生的憐憫與愛,真的,用盡了聲音,用盡了時間,一樣也是說不盡。要說佛曠劫施恩,佛陀曠劫,那就是無法算計的時間,這樣不斷施恩德給眾生,來教育眾生,希望眾生能脫離迷、受苦的輪迴,希望眾生能得到道理,走入了人道的規戒。那就是佛陀為人群講五戒,希望人不要失人身,能保持在人道中。希望人人能持五戒,這樣來為我們教育。為何要持五戒?也是要說很大篇的道理,要用很長的時間,要在人群中不斷不斷施教。光是教我們人不要墮落三惡道,要保持好人身,才有機會能夠遇到佛世時,光說要讓我們能保持人身,所施教的恩德,那就已經很多了,何況還有講盡「十善」。希望人人除了持五戒,還要行十善,去累積福,能帶福生天堂,或者是來人間,也能成為富貴、聰明、智慧的人。
用這樣的十善教育,也是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來隨機逗機,也要有因緣,要適遇因緣。這不論是說五戒施十善的教育,這就是要用很長的時間來來回回,這樣向上求向下化。佛陀為眾生,要我們保持人身,要我們在人間有福業,或者是生天堂,想,這難道不是很大的恩德嗎?何況又要教我們脫離三界,脫離五道,就是要我們斷煩惱,就是說四諦法,讓我們斷盡煩惱。人生這種芸芸眾生中,煩惱無盡,就教育我們要瞭解全都是苦,苦就是從煩惱累積而來,累積得讓我們由不得自己,製作業力,來回六道四生,所以佛陀就向我們說「四諦法」。發心修行的人,那就是捨小愛的家庭,入大愛的大家庭,身心奉獻,來瞭解要如何我們自己瞭解苦,還能夠從苦的源頭體會之後,能向大眾人群布達佛所說的教法。
世間一切都在苦中,迷者在苦中作樂,覺者在苦中說法。看,人間就是這麼苦,讓大家看看人間的苦難,讓大家體會苦,從苦中來覺悟,這也就是佛陀用他的聲音,為出家修行者來說法。期盼這些修行者自覺覺他。要自覺覺他之前,就說很多的因緣法,所以「十二因緣」,從聲聞能接受「十二因緣」,煩惱,他更加能去除,煩惱除得更乾淨,瞭解一動念,「一念無明生三細」,這無明緣著「境界為緣長六粗」,從這個粗相的,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的境界,造作這些因、緣,讓我們苦樂,在人間迷茫,帶著這個業來生。緣著因和緣,與父母有緣,投胎去了,就「六入」,在胎裡,慢慢地十月懷胎完成了,出生在人間,層層地,經過十二種,又再輪迴一次的人生。這是「十二因緣」聽了之後,覺悟了,這叫做「緣覺」,也叫做「辟支佛」。名稱也叫做(獨覺)。在無佛的時代,因為他已經體會、瞭解了,帶著這個法再來人間,無佛的時代,他也能體悟人間法,所以這叫做獨覺,緣這個境界、緣人群等等。
他比一般人更上層樓。一般人所看的事物就是這樣的世俗,卿卿我我、愛的,綿延不休,不愛的,厭惡如仇,這是一般的凡夫。
若是過去生有法,薰法,法入心來了,帶法來到人間,自然所看的、所聽的,所有一切境界收納下來,他能清楚人間無常人間苦空,人間一切就是因緣會合,這樣,這種將因緣觀真體會,這叫做獨覺,也叫做辟支佛。這就是佛陀的恩德,如何教我們,讓我們一步一步,不同的根機來接受這個教法,能讓我們受用。但是佛陀他還是不滿足,眾生這樣來回,知道因緣果報就好了,他還希望眾生能行「六度行」,所以佛陀開始要說大乘六度,希望人人接受了大乘六度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等,希望我們人人能知道。
獨覺之後,應該要入人群去布施,在布施中還要守好,潔淨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不要犯戒,我們的心要無煩惱,在人群中,我們要禁得起五濁惡世來淬鍊,讓我們在人群中,我們不斷還是堅定意志,(在)人群中付出;在人群中,形形色色,我們還能慧命增長。這要長久的時間,來回人間,結了很多度眾生的緣。所以要堪得忍耐,在這樣娑婆世界。「娑婆」叫做「勘忍的世界」,不怕,我來生還要來,不要逃避,但是我這一生要儘量結好眾生緣,我來生再來,能讓更多人聽到法,能受法奉行,能接受這法,依法,依教奉行。這樣就要累世不斷不斷,法源廣淨,這就叫忍辱。布施、持戒、忍辱,還要精進不斷不懈怠,來來回回。禪定、智慧,心要專,意要定,才能發揮我們智慧慧命的良能。這是佛陀曠劫以來所施,布施給眾生的恩,這是佛陀他曠劫修行,無量數劫所修的行,來來回回不離開人群,這樣修得智慧如海。這麼多層層疊疊,為眾生而來人間,要如何說呢?真的是無法去形容佛陀為人間的付出,與眾生的緣,他的付出。
所以「虛空可量風可繫」,說佛的功德,用盡了譬喻都難盡。若要說虛空到底有多大?我們都會說無法瞭解,宇宙天體到底總共有多大?現在科學這樣發達,要來測量虛空到底有多大,難啊!但是,即使難,也有朝一日,同樣這樣虛空也測量得出來。風,你將它抓起來把風抓住,那可能嗎?不可能。雖然是不可能,但是還是有朝一日,這個風也有辦法能抓住。但是,真正要來說佛德,浩瀚無量的佛德,用盡聲音、用盡時間,都無法來形容。「佛曠劫施恩修德」。佛的智慧像這樣,總是「虛空可量風可繫」,其實,要說出
佛的德,實在不可能,很長很長(時間)為眾生付出,實在很多很多,這是一種的形容,表示真的要描述佛德,非常不容易。
不過,我們心中一定要懷著這分恩,佛德要在我們的內心,我們才能對佛法用心分析。我們若覺得這個很簡單,聽法也沒什麼困難。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有佛法在,那就是因為有這尊佛出現在人間,這尊佛要成就在人間,要用多少時間去修行?要用多少時間在人群中結緣?我們與佛有緣,也是曾受佛教育,我們今天才有這個緣,在這裡聽聞佛法,所以我們要用很珍惜、貴重的心,來接受佛法。說過這麼多的譬喻了,佛陀的智慧在經典中也是,〈譬喻品〉、<信解品>或者是〈方便品〉等等,無不都是憐憫眾生的心很殷切,現在〈藥草喻品〉也是一樣,要讓我們更瞭解佛法在人間普施潤德,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要很用心入經文,要很珍惜。上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
佛陀的智慧,來觀察一切諸法,這法是宇宙天下萬物,有形無形的真理,這些真理、法,要如何來普施給眾生?什麼樣的眾生,有根機能接受,佛陀很清楚了。所以「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這個法要如何給眾生,大、中、小根機的,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育一普施,能隨眾生的根機去接受,甚至要讓人人很透徹,通達無礙。這也要有佛的智慧。我們昨天說過了,要度眾生,一定要有無礙智,來測量法有多大,根機有多少,是什麼樣的根機,要應用什麼法,這是佛陀為眾生付出的用心。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經文簡釋:
「又於諸法究盡明了」;非但生心,亦於法性究竟了達。謂佛於諸法能知究竟,故能隨順眾生根性,初與三乘,後示一乘,令諸眾生終入佛之智慧。

開始再下去的文,開始要接近了天底下一切萬物,佛法要如何來普潤大地一切眾生。所以開始就說「迦葉!」要大家認真聽,再用譬喻的方式,在這世界,三千世界一切萬物。這就是佛陀又再說一次,讓我們更加瞭解。所以,「又於諸法究盡明了」,又再說佛陀的智慧,因為「在諸法究盡明了」,全都很透徹瞭解,意思就是「非但生心,亦於法性究竟了達」。眾生,不只是讓眾生的心能瞭解,佛陀對眾生心都已經測量了,根機大小都已經一清二楚。這些眾生,人人適合什麼根機,他的法性,不只是心,與法性,佛陀都很瞭解。心和法性有一點差別,再接下去會說。這是佛陀觀眾生機,眾生起心動念,或者是眾生原來的法性究竟,佛都很了達了,這是佛陀「於諸法能知究竟」。他能了達眾生的心與眾生的法性,能夠都很清楚,那就是因為佛於諸法都完全究竟瞭解。法,若不瞭解,如何能瞭解眾生的心與性呢?當然,一切法,佛陀都完全透徹瞭解了。
「故能隨順眾生根性」。不只瞭解眾生,更加瞭解一切法,所以因為法全都瞭解,眾生的心性,根機都瞭解,所以他能隨順眾生根性,眾生根機是大、是小,是聰明或者是智慧,佛陀都能很透徹瞭解了。佛陀開五乘、三乘,我們昨天也說過「五乘」,剛才也有大概再敘述過,五戒、十善、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六度。這叫做五乘之法。這五乘法與三乘,在教內就說三乘法,向天下眾生,也有在家居士、也有還未信法的人,一般人根機還是在凡夫地,他就為他說五戒、十善等等;發心立願,出家修行,他就為我們說三乘法。這是各種的境界,不同的心態,佛陀為這種不同的心態的眾生來說法。不同的心態,有的人要認真在社會工作,他享受家庭小愛、天倫之樂,有的人發大心,捨棄社會、家庭名利、愛與情,辭親割愛,入大家庭,要為天下眾生負責任。人家說:「出家乃是大丈夫事,將相難為」,像這樣的根機,放得下家庭,願意接受很嚴格的戒律來淬鍊我們,像這樣,佛陀就為我們說「三乘法」,你要受戒,你要持戒、你要如何斷煩惱等等,這是佛陀觀機逗教。
所以「隨順眾生根性,初與三乘」。最初就開三乘法,有小乘、中乘、大乘,用不同的法來普被眾生,很普遍給眾生,隨眾生根機來接受。最後施一乘法。最後他就開宗明義,跟大家說,過去講的小乘、中乘,無非就是要大家入一實乘,因為真正回歸真如本性,你必定要行菩薩道,六度,要用六種的方法入人群中。這就是佛陀的心願,希望人人在人群中造福,希望人人在眾生中去體會,「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你若在人群中體會道理的真實相,你才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們在人群中,人人都是一部經,這樣才是真正入經藏。我們若是在人群中,芸芸眾生中,體會眾生根性,這樣,一個眾生一部經,這不就是「深入經藏」,不就是「智慧如海」嗎?讓我們增加智識。
一句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所以我們在人群中能得一乘法,佛陀最後希望我們就是要入人群,接受一乘,唯有一條路,這條路,我們要向前走,就是菩提大直道,那就是一乘,乘此大道路向前走。「令諸眾生終入佛之智慧」。希望眾生人人最後和佛同一條路,大菩提道,與佛同樣,將這條路走道盡頭,那果位就是佛的果位,佛果位,就是回歸到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所以我們要見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要以這條大菩提道向前走,才會一直與佛同樣,回歸我們真如本性,與天體合一,這是佛陀的目標,與教育我們的心願。
經文簡釋:
「示諸眾生一切智慧」;如來觀機隨宜,以法開示一切眾生,令趣智地,入於佛慧。

所以「示諸眾生一切智慧」。希望眾生人人能瞭解佛陀的智慧是這樣,有這麼大的心願、智慧,希望所有眾生普遍能跟他同樣,回歸到真如本性,會合宇宙天體。這是佛的心願。所以要表示、開示,讓我們悟入一切的智慧。想,佛恩是不是難報呢?佛陀的心願,希望人人與佛平等。所以「如來觀機隨宜,以法開示一切眾生,令趣智地」。就是希望人人能得到達佛的智慧,那就是入於佛慧;入於佛慧就是平等了,慈悲等觀,就是平等。所以佛陀就叫著迦葉的名字。因為再來的法,是要大家更加用心,更上一層樓,能看得更遠一點,外面的境界。深心,就是根還要再往下,還要再札根,根還要再伸廣一點,眼界要再高,看得遠一點,所以希望大家要再提起精神,要再用心。
所以,迦葉(尊者),我們都能瞭解,迦葉是一位佛世時,(佛陀)弟子群中,他的地位很高,也受佛陀很器重的一位弟子。因為他意志堅定,他出生也是在富貴的家庭,他的家庭是富可敵國家,迦毗羅衛國國王的財產還輸他家的財產。他在很富有的家庭中成長,父母疼惜,學問很高,智慧很深,但是他對人間的看法就是厭惡,厭惡著愛欲、名利,對愛欲、名利,他非常的冷淡。一直到長大時,一定要他成家立業,要找對象,他一直就是不願意結婚,他希望能一生清淨他的身心,但是他的父母很著急,一直用盡心機。所以他就說:好,你若要我找對象,他的手就指著一張圖,這張圖,他拿去用金做成一尊女像,一女子的形象。他就用手指著說:「若能找到和這個金像中一樣的女子,有這樣的女人,一模一樣,我才要接受」。但是人海茫茫,到哪裡去找?能找到與這圖所鑄金像同樣的人,但是父母的疼惜,一心一定要他成家,所以就派很多人(去找),並將這金像一尊一地尊複製給大家看,哪個城市、哪個國家有(長得)與這尊像一樣的女人。終於有一位,她就與這尊金像一模一樣,這家庭也很富有,也是父親最疼惜、最愛的個女兒。這女兒也堅持不結婚,她也是好樂佛法,所以希望一生都能潔身自愛。
但是,這兩個家庭會合起來,說好親事了,非常勉強他,要去迎接這個女孩子來。但是兩個人雖然同房,卻是異床,兩人約好將來要修行。這是一段很長的故事。總是迦葉尊者他的出生開始,就是在很富貴的家庭,他的心向道,對世間一切的欲念完全看淡,他的智慧,在家庭所受的教育,也能知天下事,但是他不受天下人間名利、地位所染著。所以一直到十多年後,雖然結婚,兩個人都保持清淨,父母往生了,這時候,兩人互相約定,(當時)那壓力也已輕鬆了,各人可以各奔自由。不過迦葉尊者就說:「希望去找一條真實道,真正是我們修行的方向,不如我先出去找,我若能找到理想中是我們修行的方向,這樣的大覺者,可靠,我再回來度你,讓你也有一個修行的地方。」
就這樣,迦葉就出門去了。經過了兩三年的時間去參訪,所去看的,去請示的,所得到的法不是他能滿足的。但是,有一次來到王舍城,看到很多人,大家都很歡喜,那個社會很祥和,家家戶戶都這樣說,聽法,「佛陀已經在這裡說法了。」聽法所得到的法喜,在議論法的心得。所以他聽了,到底這位大覺者的法是多深奧呢?是多微妙啊?為什麼整個城市,家家戶戶都那麼的和樂,整個社會都那麼的祥和,就是來自於法。所以他就趕去請示,知道佛在王舍城裡。所以就到了那個地方,大家在聽法了,他就在旁邊聽。聽,聽,真的看到了,光是見到佛,遠遠地看,他就很歡喜了,又再聽佛說法,靜下來聽。就這樣開始,他在王舍城留下來,常常隨人去聽法,一直從遠遠地,慢慢接近接近,終於向佛陀求出家。
佛陀歡喜,迦葉本來生得就是很莊嚴的形態,所以佛陀很歡喜得到這樣的弟子入僧團來了,佛陀允許他出家,「善來,比丘。」就這樣開始,迦葉尊者所修的行就是修苦行,所以迦葉尊者是「頭陀第一」。「頭陀」就是修苦行,他常常都是避開富有的人家,去接近貧窮苦難人的地方。所以,他這樣托缽,有一天,在王舍城的鄉下裡,有一位老婆婆,老了,身上又是有病,非常貧困,居無定處,流落在街頭巷尾,沒地方住,身上沒有像樣的一件衣服,就是這樣破爛,只用草、葉片來遮她的身體。破爛的衣服,再加上以草編、樹葉來遮她的身體,窮到這樣的程度,又是沒得住,流落在街頭巷尾。
有一次她已經很沒體力了,沒得吃,乞不到飯,又是病了,已經倒在巷路裡,巷路的前面,就是一間房子的後面,這人家裡在洗米,裡面的傭人拿出來要倒掉,看到這位老婆婆全身這麼破爛的衣服,用草葉來遮體。傭人看到這位老婆婆,將洗米水就倒一些給她,(倒)在那個破碗,已經破掉一半的碗中。這位老婆婆想:這洗米水也能來止飢止渴。但是,這時來了一位全身襤褸,但是眼睛(一)看,(形相)很莊嚴,不過,全身所穿的也是很破爛的衣服。她就用很無力的身體,轉向這位修行者,這位修行者是誰?迦葉尊者。迦葉尊者靠近這位老婆婆的身邊,他就蹲下來,和這位老婆婆這樣說話。老婆婆就說:「我已經是窮成這樣,你也看到了,我連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沒有,我現在身體是結草、以葉這樣來遮蔽我身體。我沒有衣服,我看到尊者心生慚愧啊!我身無一物,我無法供養您。」
迦葉尊者他就這樣說:「你的心已經生慚愧心,這就是最莊嚴的袈裟。」就是最莊嚴的一件衣服。「你有心想要布施,這就是最富貴的(心)。」老婆婆就說:「我實在是沒有一件東西能供養。」迦葉尊者就說:「你手中不是捧著(碗),這就能夠供養了。」她說:「這是剛剛的餿水(洗米水)啊!」「是啊!餿水,你能喝,我也能喝。」這位老婆婆她就說:「難道這麼多人,不能幫助你一位出家修行者嗎?」迦葉尊者就說:「有,但是他們已經,雖然他們也需要造福,不過像你這樣,更需要有機會來造福。」老婆婆就說:「我沒有什麼東西能造福,這碗是不乾淨的水,人家洗米(倒)掉的餿水。」迦葉尊者就說:「是啊,就是這碗餿水是你所有的,所以我也能接受布施。」這位老婆婆看到迦葉尊者不是虛言,應該是很虔誠的實語,婆婆就很歡喜,將這餿水(洗米水)倒給迦葉尊者。迦葉用他的缽接過來,就這樣一口就喝下去。老婆婆高興啊,「我果然這輩子也有機會供養到尊貴的修行者,我歡喜啊!」本來就已經奄奄一息了,看到迦葉尊者喝下她所供養的這碗水,她歡喜,就這樣含笑而往生了。
這就是迦葉尊者度老婆婆,老婆婆往生了,就生到忉利天,成為一位很美的天女。這位天女自己覺得:我何德何能啊?原來,自己想回憶(起),我就是供養迦葉尊者,給我的祝福,所以我應該回到人間來感恩迦葉尊者。所以有一次,迦葉尊者在墓地(靜)坐時,她在那裡散花供養,這就是迦葉度貧婆生天的故事。迦葉尊者的故事很多,各位菩薩,用心去想佛陀如何教育我們,如何讓他的弟子度眾生,度貧困的人,這更不容易。所以我們要知道,真正的報佛恩就是要入人群,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3/07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