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雲有形色喻佛應世間謂身密
雲能覆陰喻佛慈悲即謂意密
佛說教即普被諸眾生謂口密
慈悲法應化身遍十法界密布
大家開始要好好瞭解天地萬物。天蓋,在我們平時抬頭看天,天空,我們所感觸到的是藍藍一片天,也有時候就是很白,潔白的白雲在天空,或者是雲,灰色的,灰灰的雲遮住太陽,或者是在虛空。若是一早,我們就會看到太陽浮現,太陽出現時,看到雲遮在太陽之前,有時候是金黃色的雲,或者是完全是灰色,或者是白雲。看雲,有時候雲的形態千變萬化,有時候看到雲就好像一隻獅子在天空,有時看到如一隻象,或者是無量數獸類的形態;有時看到像山,有時看到像海的波浪。總而言之,雲在天空,形色完全不同,但是它普遍在虛空中。其實,雲哪有什麼色呢?那就是應著大地的氣,大地的氣與光,太陽光所折射,雲隨著天地、日光,這樣來變色。其實雲本身就是無色,它是一種大地的蒸氣,若是霧上升就成為雲。我們這裡所譬喻,昨天說過了「五大」,天有「五大」,其中一大那就是「空」,天空無涯,真正非常大的一片天空。天空就是涵蓋了「四大」──地、水、火、風,再加上了「空」,這樣叫做「五大」。在這「空」的裡面,雲就是從「四大」中,氣層慢慢形成,就會形成了氣,氣體就影響到雲,雲就應大地萬物所結合起來,它形成。
這就是譬喻佛應世間所需要,世間一切氣體萬象,它就隨著日與地球,日、月、地球這樣在輪轉,將地球上所有的萬物氣體向上升,它就形成了雲的色(澤),雲的色(澤)它是代表晴天,藍天白雲,熱氣能成就我們大地一切萬物所需要,這佪個熱氣,叫做熱能,這是形成。無處不有,太陽一照射,大地萬物就能藉到這光明、熱能來成就一切。白雲就表示藍天一片的好天氣,就如佛身應世在人間,無處不在,佛的法身,佛還未來人間之前,其實名稱還未說成佛,其實他是應眾生的根機,不論是什麼樣的氣象,天空都是有雲,只是形色不同,是藍天白雲,或者是看起來天空灰灰的,沒有藍色,是天灰灰的顏色。其實天是灰色的嗎?天原來也是無色,就是雲的變化,隨著氣體,我們抬頭看天,「天色好像灰灰的」,「天色黑黑的」,其實,空本無色,但是就是因為天空受地面氣體的形成。這譬如佛應世人間,什麼樣的世間、時候,那就是佛要現何種身形,普遍在人間,這叫做「身密」。「密」,意思就是很深奧、微細的道理。這是佛陀來人間,佛就是覺,覺就是道理。所以,應世人間,具足了很多道理會合,一聖人出世在人間。
這是平時,不只是今生此世,時時就有這樣這個理,真理,具足真理、覺道,身形在人間,這叫做「喻佛應世間謂身密」,應世間的需要,所以說成佛了,這成佛的過程,讓我們世間人瞭解,要經過在人間的種種,下定決心,身體力行,經過了怎樣的困難,還是堅定道心,終於成佛了。這是以理顯事,本來「覺」的真理是人人本具,覺悟的真理,這個真理本來就有,是我們人迷了,不覺真理,(但是)佛已覺悟。是今生此世才覺悟嗎?最近一直跟大家說是曠劫,無央數劫之前,上求下化,這樣與眾生緣會,是時機了,就現相了。所以,這「身密」不是指二千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出世,其實「身密」就是覺悟的真理,覺悟的真理如佛身一樣,佛身,佛就是覺,覺的本體,應世間所需,所以叫做「身密」。
「雲能覆蔭」,就譬喻佛慈悲即為「意密」。佛的慈悲就像雲一樣,在天空中,天空若是整個都藍色,沒有雲,整天都是豔陽直射,這樣我們人也受不了,因為熱能太強了。有時候雲開,露出了太陽,太陽普遍供應了光與熱,但是有時就要有雲稍微遮蓋一下,讓光與熱在地面上,地面的萬物稍微散熱一下,這樣來調整大地萬物,也能讓我們人說:「幸好,幸好天空中一片雲,否則會很熱,受不了!幸好有一層雲遮蓋。」這就是調適。地面上不論是人或是其他的物質等等,有時需也需要雲來覆蔭,稍微一個影子來遮一下。這就是如佛的慈悲,譬喻佛的慈悲心。看眾生熱懊時,就用雲稍遮蓋一下。眾生只是偏在智,卻缺少了悲,沒有悲智雙行,這樣有時候人間還是不調和,太過於理智了,所以就會人情淡薄。雲就是表示天空有光,但也要稍微遮蓋一下,一來天空多姿,再來人界,就是世間萬物調和,這就是天空的雲,譬喻佛的慈悲,既運用智慧,也是運用慈悲。
有時地面上缺水,抬到看天,怎還是藍天白雲呢?肯定是不下雨了。地上的東西要乾了,要枯了,大家也擔心啊!天空現出了雲,大家就覺有希望了,會下雨,下雨,大地萬物就受益雲,這就是雲在天空,人間所需要的,這就如佛陀的慈悲,應眾生所需要,出現人間。這是譬喻佛的「意密」,就是心意的道理,佛心的真理就是這樣,要調和人間,需要有熱能,如智慧,更需要有慈悲很,很柔和,所以雲覆蓋如佛慈悲的意密。再者,「佛說教即普被諸眾生」。佛陀開口說法,道理本來是無形無體,經過佛將無形體的道理,用聲音敘述出來,聽懂了。我們若還聽不懂,佛陀就用種種譬喻言教來為我們說法,讓我們瞭解,這就是佛的「口密」。就是口的真理。「佛口所生子」,父母的孩子是父精母血,佛子是從佛口說道理,成長我們的慧命,這就是佛「口密」,是口中的真理。
所以說「慈悲法應化身遍十法界密布」。佛的慈悲,他的法就是真理,應化此身來人間「八相成道」。這常常說過了,自小出生在皇宮,這我們大家都知,若說釋迦牟尼佛來自哪裡呢?就在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現在的尼泊爾,是一個國王的兒子,我們要談起了他來,出生是有根據、有地點、有父母,這嬰兒在皇宮誕生,開始成長,慢慢從孩童而青少年,他的思想、他的看法,對人世間,與普通人就不同了。心志、意向,想要打破世間的制度,「四姓階級」太明顯了,苦難人偏多,這種奴隸、下賤的人,那名稱讓這些人總是分階級,生活的非常痛苦,為了解脫這些人,人人皆平等,用什麼方法呢?又要讓大家都瞭解,人與人之間應該要和平相處,為何國與國之間要戰爭,傷害人民呢?為什麼社會人群明爭暗鬥呢?人生就是這樣無常,短暫的人間,為什麼?為什麼?很多的「為什麼」。這都能解決,能相處和融。為什麼人就有這麼多煩惱無明的苦?這是一位青少年在享樂的皇宮裡,充份的享受,但他的心是為苦難,為人間很多無法突破(的觀念),明明就很簡單,但是自古以來,無法突破階級觀念,與這種佔有的心,這樣互相牽連,互相纏綿不休。
所以他決心修行,要去瞭解這些道理,如何透徹人間,要有一形象,有過程的修行,經過修行過程,才說都覺悟了,天地宇宙萬物在這修行的過程中,總已經覺悟了,回歸人群中來說法。這是佛的理體,他的慈悲,內心就是這樣,這種「慈悲法應化身」,用慈悲的法,這個道理來應化人間。「遍十法界」,「十法界」,大家應該還記得,這兩天都說「六凡四聖」,在「十法界」中。佛陀殷殷善誘,就是不斷應眾生根機來說法,所以這是佛的慈悲。就如天空的雲一樣,我從早上看太陽浮現上來,在海面上時,那時雲的顏色,一直到太陽當空的雲色,一直到太陽將要下山那時候太陽,空中雲的顏色又不同了,尤其是雲是應…都不同的形態,我們如何看都是不同的形態。這就是譬喻佛應化人間,在五趣四生中,「五趣」就是五道,或者是六道,在六道四生之中,或者是在「十法界」,佛陀還是不斷應眾生機。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
經文:「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天空是這樣,大地上呢,大地有生育,承載大地萬物之恩,生育、負載,大地之恩,所以這都是在大地上。「山川谿谷」,我們昨天說過了,無不都是依大地而生,大地「能生」,萬物是「所生」。包括我們人,我們人有時候的有為法,是人類造成的,這都是人有辦法去造成一切。山這麼大,人要將這座山開路出去,將山鑿一個洞,這樣通過去,這就是在天地,地所生的萬物,人用人工應所需要去開墾一切。這一切東西都是地生,地能生,人是被所生,所以世代人生人,但是也不離開大地,所以大地就是「能生」,萬物受大地「所生」。接下來這段文是這樣說。
經文:「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
在大地,山川谿谷、卉木叢林等等,不論是什麼樣的種類,不論它名稱叫做什麼,都需要雲、雨,所以天空一定要有太陽,太陽要有大氣層,要不然太陽直射,我們會受不了。太陽有大氣層,一層的氣層,如薄膜遮蓋著太陽,這層薄膜所遮蓋著,所以大地的熱氣與水氣結合起來,與大地萬物種種的氣體合成起來成為「密雲」。否則,虛空那麼大,很大無涯,但是地球這片天空,太陽系這顆地球上,它不是太陽直接照射過來,不是,還有個氣體,大氣層籠罩、遮蓋起來,所以天地很奧妙。我們在幾年前,一直看到臭氧層破了,所以,太陽直射,照到人的身體,會有致癌,皮膚癌。就如我們現在用核子能治癌時,也要用層層、層層的層次,這樣一層一層保護著,才用核能去照射。
其實,太陽光是很強烈的,就如核能一樣,我們要在這個大太陽下,總是有這個氣體,有氣體將我們籠罩著,大地所有的東西合成起來,那個水分就籠罩,這樣籠罩、蓋在氣層裡,所以有雲將熱氣、蒸氣,就是在這一片氣層裡面,所以「密雲彌布」。這些東西,大地的東西需要有雨,看到雲已經集中來了,表示就是有雨,雨水,蒸氣已經都集合來了,這個水氣已經集中,因緣成熟了。若看到密集過來的雲,若是很大片(範圍),那就是會開始下雨了。
經文簡釋:「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身密、語密、意密。就佛界言:為遍法界體相之身,為其身密。一切聲音,為其語密。周遍之識大,為其意密。
所以「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雲就如密雲,就如道理一樣。「密」有三種,我們剛剛開頭就說過了,有佛「身密」,有佛「語密」,有佛「意密」,有三密,那就是道理。
「密雲」是普遍。道理,常常說天地宇宙之間,萬物無不都是充分的道理存在,只是我們眾生就是這樣迷茫糊塗,所以無明造成身、口、意三業,造作罪惡,這叫做凡夫。凡夫就是不知道的事情,就是惡口散播不實的是非,惡口中傷,來使社會人類,人與人之間,光是憑一張嘴,這張嘴如無形的利刀,到處傷人,這就是凡夫的身、口、意三業之惡。但是,那個惡就是沒道理的,不知道道理,他才會有身口意三惡業,這樣不斷的造成。心,不正、不端,所以,心意一直都要想用什麼最毒的語言來傷人。口出惡言,就是心意惡,毒。用什麼方法,用這個身體去力行、去破壞、去造作等等,毀害一切,損人不利己的造作,這就是凡夫的「身惡」。所以,不論是身惡造作一切,就是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或者是口出惡言,毫無道理,都是從心發出的。
但是,佛的身、口、意,這三業是充分「密雲彌布」,都是充分道理,所以有「三密」──身密、語密、意密。用身體來身體力行,將修行的過程給你們看,大家來看,就是這樣,就很了解修行者,他就是人間的典範。用他的身現出了道理,這叫做「身密」。用他的身體去修行,體會萬物真理。了解之後,要如何讓眾生都能體會得到?他要苦口婆心,開口動舌無不都是教,無不都是理,無不都是教我們如何修行,就是教理行證,讓我們知道如何修行,讓我們知道如何去體會,這就是「口密」。「身密」、「口密」,無不都是從心開始,這我們應該要很清楚。「譬如密雲」,密雲就是道理很深,很微妙的道理。應時大地萬物所需而付出。所以佛界,這都是佛的世界,佛的三密。眾生的「三業」,就是惡語、惡口、惡的身行、惡的心意(補充說明:眾生三密:手結印契為身密,口誦真言為語密,心觀本尊之法相為意密。)那就是凡夫。所以凡夫與佛的界線就是在此。
這是就佛界來說,佛的境界有這三密,就是「為遍法界體相之身」。遍法界,佛陀任由什麼樣的境界,他都能隨眾生機。社會居士,他就向他說「五戒」,不失人身,要保持這個人身,來生還是同樣這個人身。他若沒有發心要修行,不過,他在家也可以修行,要懂得持五戒,修十善,能夠累積福業在人間、天堂。這是應這樣的人的境界,那個界限,這樣為他們說法。發心要修行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為他們說「三乘法」。菩薩不一定是修行者,菩薩是在家或者是出家,就是回歸到人性本來清淨,人性本具真如。所以,在家也一樣是行菩薩道,同樣能夠回歸佛性。所以,這就是佛陀於十法界這樣普遍,普遍法界體相,不論他是什麼樣的形體,佛陀還是應他們的根機,隨他們的發心,這樣說法。這是佛應眾生所需的身體來人間,他的人身,無不都是道理,所以「身密」。
「一切聲音,為其語密」。很多很多的道理,要從口中說出,說他修行的經驗,說他所了解的天下萬物真理來分析,無不都是具備了一切,讓大家能夠了解的語,道理。「密」就是道理,說很多道理。「周遍之識大」,佛陀他的意識,一動三千世界,所有的道理無不透徹明瞭。我們就說佛陀已經體悟了宇宙天體萬物的道理,所以,他的「意密」就是很普遍,山河大地,「遍覆大千世界」,無不都是在佛的心意所全部了解了,這就是「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佛陀的智慧已經這麼開闊了。
*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千個小千為一中世界,千個中千為一大千世界,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什麼叫做「三千」呢?那就是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就如我們地球才一個世界而已,若是千個地球就是千世界了。當然,(目前發現)有生物的就只有我們這顆地球。但是,空,空間這麼大,科學這麼發達,只是在我們這個太陽系的幾顆星球去探索,那個地方是不是有人?現在目前還沒有人,還沒有生物,但是那也算世界。當然還有,是不是還有生物的世界呢?人的智慧有限,科技發達,雖然說無所不能,但是在大空間,無涯邊際宇宙間,還要有很長的時間要讓我們去體會。所以,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一大千世界。所以(這)三個千,一千個小世界合起來就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成為大千世界,這樣三個千,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三千大千世界,簡稱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說明這個大世界的組成方式,是小千、中千、大千累疊計算的;而不是有三千個大千世界。)
*「密雲彌布」:雲喻佛身,應無所住,法身無處不是如雲彌布,密喻妙應身,如雲大布。雲喻佛之應化身,化佛非一,隨類應現於九法界,故以密雲遍佈喻之,佛身普應,如雲遍覆。化佛同時示現,隨處說法,一音圓演,異類等解,如密雲之遍覆大千世界。
佛陀的智慧,道理,所了解的就如密雲一樣,高高在上,在天空中,他可以體會了解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雲喻佛身,應無所住」。佛身應無所住,「法身無處不是如雲彌布」。到底佛身在哪裡呢?二千多年後,現在的釋迦佛在哪裡呢?其實,佛身一樣與我們人身,應無所住,到底是在人間嗎?佛陀的慈悲是應十法界,應六道、應四生,他是哪一個地方的眾生未度未成,他就應那個世界去了。所以,這就是道理,稱為「雲彌布」。「密」就是「妙應身」,就是應哪個世界,道理就到哪裡去,這是佛的智慧。「雲」譬喻佛的應身、化身,「化佛非一」。不只是我們娑婆世界而已,其實,來來回回在很多的世界,他都可以來回,「隨類應現於九法界」。「九法界」,大家知道了,從四聖六凡,除了佛之外,就是菩薩、緣覺、聲聞和六凡等等,這是「九法界」。所以,「密雲彌布」來譬喻佛身。
「遍覆三千」。「佛身普應,如雲遍覆。化佛同時示現,隨處說法」。其實,道理就是這樣,化佛在人間來說法,這就是應根機成熟,世間因緣成熟,這樣化來人間。佛陀能「一音圓演」,說一個道理,已經包含三乘,一乘,或者是應五乘法,全都在一音之中。佛陀的聲音,能說「五戒」,說「十善」,同時說「四諦」、「十二因緣」,同時,「六度」,這就是佛陀用他的音聲「一音圓演」。「異類等解」。不同的根機,從佛口所說的法,去體會、去了解。這就是譬喻「密雲之遍覆三千」。不論人的根機是什麼,就像這種譬喻,很開闊的空間,無量數的種類,人的心態等等,就如大地無量數的物質,這些東西。我們人的心就像這樣,高的高如山,低的低如谿谷。這種各形類,我們人的心,同樣的,佛陀他的道理就是應我們的人心來普澤。
經文簡釋:
「一時等澍,其澤普洽」;佛應一切群生滋潤生機,如雨等下。喻佛平等說法利益群生。
所以,「一時等澍,其澤普洽」。所以「佛應一切群生滋潤生機」。應一切群生,佛陀就是一音說法,來滋潤人人的生機,就是我們的慧命。人若是無明覆蔽,慧命無法生長。就如明明地上有種子,卻是石頭或者雜草將它遮蓋、將它壓住,所壓蓋,將它壓住或者是將它埋著,所以生機不能生出。佛陀的法,替我們撥開無明雜草,替我們移除沉重頑固的石頭,替我們移除掉,讓我們的有生機,我們的無明能去除,慧命能成長。這是佛陀應一切的眾生說法,讓我們的無明去除。就如雨這樣下是很平等的,雨就是這樣地下,隨樹或是草來接受。草能接受的,才一點點的水,大樹,若接受的是幾噸的水,能被大樹吸收。所以說,隨我們的根機,雨是一樣平等這樣下,看大地之上這些東西要如何的吸收。土地,大片土地就吸收大量的水;大水池就吸收大量。若是很小的土地,吸收的水就很少。或者是你用一只碗去盛水,或者是一個甕盛水,水分就少了。同樣意思,佛隨順我們的根機。但是,佛法如雨很平等這樣降下來。所以「如雨等下」,是平等這樣落下,譬喻「佛平等說法利益群生」。他用平等心說法,眾生隨機受潤,隨他的根機來接受佛法的滋潤。
*「其澤普洽」:澤喻法味,普皆潤澤;及時行雨水量充足,莖葉根垓莫不霑濕。法味增益,常得滿足。先以淨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妙法的滋味,及咀嚼妙法而心生快樂。
所以,「其澤普洽」。就是澤,譬喻澤就是法味。這個法,我們接受到了。法,接受到佛法的滋味,很歡喜,接受佛法的滋味,很輕安、很自在。道理都了解了,這就是雨已經落下來,地上的東西吸收到了。就如我們人,心狂火燃,有法、有道理入我們的心,自然「了解了。」「我體會到了。」「我知道了。」這個「知道」,心平安最大福。了解了,知足了,知足最大富,不要再貪了。心,心靈已經富有,我是最幸福的人生。這就是道理入我們的心,自然我們心平氣和,就不會煩惱叢生。我們就會心平,氣安,知足,心就很富有了。同樣的道理,佛陀說法,就是要讓我們心靈富有,煩惱去除。「普皆潤澤」,希望大家都能夠接受到佛法。「及時行雨,水量充足,莖葉根垓莫不霑濕」,所有的根莖、樹葉等等,全都霑到水分。
所以「法味增益,常得滿足」。我們大家若人人接受到佛法,法味常常在我們的內心,我們會常常很歡喜、很滿足。「先以淨妙飲食飽足其身」。先以法,自己趕緊自身快點接受,「後以法味畢竟安樂」。回味無窮,現在你所需要的,我趕緊讓你知道,你就是這樣處理;處理之後,通達了,之後開始漸漸入佛法來,是要修來囤積著,不是需要時才要求法。平時我們就要接受佛法的滋潤,將法成為我們生命中的法髓,我們的慧命才能增長。不是需要時,不是肚子餓才吃飯,我們平時要顧好我們造血的機能,我們的身體才會健康。所以「後以法味畢竟安樂」。我們常常,不只是需要佛法給我們,我們還將佛法變成我們的,我們自己的,我們自己能造作。就如缺血的人要輸血,但是,病若治好了,他自己會造骨髓,骨髓就能造血,這叫做法髓。法髓,法髓能讓我們將法不斷在我們的內心裡。
所以,這要我們像吃東西,吃了還要再咀嚼,咀嚼得很細,去品嚐法的法味,這會讓我們常常快樂。所以,心靈的快樂,法喜充滿,無不都是我們接受了佛法。所以,心若能夠平安,就是最大福。懂得知足,就是最大富。心能富有,就是最大的幸福。各位菩薩,佛法無不都是要滋潤我們的身心。請大家,無處不在的法,佛陀的真理已經給我們了,像「密雲彌布」滋潤我們的心,如下雨,讓我們潤澤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註一】三密:身密、語密、意密。
就佛界言:大日如來,為遍法界之身,故法界體相,為其身密,一切聲音,為其語密,周遍之識大,為其意密。
就眾生言:手結印契為身密,口誦真言為語密,心觀本尊之法相為意密。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