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2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法雨普潤五眾行者心地,
所有習因種子蒙雨受潤,
根莖枝葉是喻信戒定慧。
大家有聽到外面滴滴雨水的聲音,我們若想到有雨水,會聯想外面的樹、草、土,應該就是潮濕的,樹、草、土溼潤,就就表大地生機,這就是我們<藥草譬品>形容大自然界,必定相生,互相長大,這是天、地、人的自然法則,這就是我們人生也同樣,人生的循環也是,同樣在大自然的法則中,我們若是能夠循規蹈矩,按照佛法道理來走,這樣的人生,自然它就順暢循環,很很順序的循環。若是沒法,或者是逆了道理,這樣就沒辦法循環,那就會有很多坎坷危機。就如我們現在一直說缺水了,社會開始,政府也在呼籲,要節省,否則水庫的水幾乎要見底了,水庫若無法供水,民生的生活也是危機。人與自然界也是需要自然界順調,我們人生的法則才能平安。外面自然界為何不調和呢?這又是很深的道理,是眾生共造的業力。常常說眾生共業 其它不說,光是說浪費,不懂得珍惜水資源,光是這樣,那種浪費就使我們水的資源就不調和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人要如何不浪費呢?懂得珍惜世間一切的物資等等,這就要看我們內心懂道理嗎?若是懂道理,我們就會珍惜一切物命,我們就會感恩一切循環提供給我們的生活,我們對一切物資,若是懂道理,我們會感恩,會疼惜,對人我們更要感恩,因同是人類。同樣是人類。我們要互愛互動,何況說生活是人群中互相提供,才能合成很多物資,供應我們的生活,我們如果能事事感恩、物物疼惜,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這樣的天地人間自然法則就很順利、順暢。就是難啊!所以,聽到雨聲,我們就知道外面的境界,大地雨水的潤濕,才有樹、草、五穀雜糧的生機,這是我們懂道理,聽聲音,能想到那些境界,我們就提出感恩心。
所以說,「法雨普潤五眾行者心地」,我們行者的心地需要有法雨來滋潤,什麼叫做五眾?修行者分五類,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還有清修女(式叉摩那),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清修士(清修女、清修士,即優婆塞、優婆夷,華語稱近事男、近事女,即在家二眾,與出家五眾合為「七眾」),一樣的,雖然沒出家,卻也在寺院裡,以出家行受持佛的教法,這叫做清修士,也叫做近住女,同樣要受佛的教誡。比丘、比丘尼,有比丘尼五百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還有沙彌、沙彌尼十戒,近住女六戒(式叉摩那尼六法),這是在修行中必定要受持的戒,大家共同和合住要和睦,這種同心和睦,修行者同在叢林中修行,都要受持佛的教法,這樣是「五眾」,比丘、比丘尼二眾,沙彌、沙彌尼二眾,合起來就是四眾弟子,再加上清修士,也近住女的名稱,這樣總共是「五眾」。這就是「法雨(普潤五眾行者心地)」,向外來說,再推廣一點,那就是五乘,五乘,加上了在家與出家共同的法,那就是人間法與天法,人天。人間守五戒,不失人身,天堂修十善行,生天堂,積福報。(加上)出家聲聞、緣覺、菩薩,這叫做五乘的教法,可以全都能稱「五乘」、「五眾」。
這是佛陀以不同的根機,來講人人應該接受的法,同時也是要接受的戒定慧,戒法不同,什麼樣的人要受什麼樣的戒行,漸進,由他的發心。所以叫做「所以習因種子蒙雨受潤」。不同的種子,大地所有的草木,或者是五穀雜糧,都有不同的種子,稻子有稻子的種子、麥有麥的種子,菜或是瓜等等,都有不同的種子。所以,我們人的根機、思想都不同,一樣叫做人,但是個人長久以來所受的,在這長時間的後天習氣,有的人在善的環境來培養,有因緣接受善法,善法入心啦,善行在人間,這就已經培養出那一份善念。善有大的善念,有中、有小的善念,大、中、小的善念就是與我們的行動、行為,人群中的造作又不一樣。所習的因種子就不一樣了,善因就有大、中、小不同的薰習,大、中、小不同的薰習,法就是要隨著他大、中、小的根機來施教。若是再反個面,有的人長久在惡的環境中,有惡因、惡緣,再遇到因緣會遇,又是被惡的因緣牽引過去。惡,也有小、中、大的惡,不斷在薰習他的習氣,如果是受惡的環境薰習,惡的因緣牽引,這一類的眾生要接受佛法那就很困難了,這已經是惡法薰習,要受蒙法雨,那就很難了。
就像是同樣這片土地,有的地方長年累月就是乾旱,成為沙漠,沙漠上面就是受不到雨的滋潤,這都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所有習因種子」,若那有這樣的因緣,不管你大、中、小的習氣,所薰習的善種子,只要遇到雨水,種子在地底下,有了雨水這樣來滋潤,有土、有水,那受到陽光,周圍的空氣,自然它就會成長。這就是天空,同一片天。同樣有雲,雲密集起來,那就是表示水分上升;水分上升結合起來,氣流會合就下雨。這就是天體自然界這種氣的合和,就能夠降雨滋潤大地。地下有種子,那就生長出各不同的,隨它的種子所成形。草種,不會變成為大樹,草種就是草,長出的就是草的種。木、樹發芽長出來就是樹,樹木有大樹的種,有小樹的。這種大小樹都是隨它的種子,因緣會合,它能遇到雨來滋潤。
就如我們善根,不論是大小,我們過去所累積的因緣就各不相同,所以只要聽到佛法,我們這顆種子,善的種子總是會成長。佛陀要教我們如何將心中的種子好好培養起來。我們將小草的種子,小善,這片土地,小草也在心地裡,小草種子出來之後,已經成形了。草也能潤濕大地,大地能夠成長這個草,有草長起來,受到陽光雨水滋潤,這一片土地有了養分,營養的成分,我們就開始把這片土地(播種)。樹,種種下去心地,用這小草變成了養分、營養,這片心地變成了大樹,大小樹,大樹也是從小樹而生長,這就是我們要生生世世,我們這片的心地,我們能如何能生一切種子,我們這片心地有法、有種子,自然讓我們自耕耘,「青山無所爭」,所以,心地要我們自己修行者自耕,看你們要下什麼樣的種子,這是很重要。
所以,「五眾行者」。沙彌是,是不是發大心在長久時間薰習願意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比丘泥?清修士是不是願意,再接受佛法的洗鍊,發大心,不只是有的人發心修行,終身,或者是行菩薩道,成就人間大善事,這都是要看我們的心地受這個法,法雨來滋潤我們心地。所以,雨,「蒙雨受潤」,能夠根、莖、枝、葉,這都是譬喻不管你是修什麼行,就是一定要有先有信,信解。我們前面說信解,我們要相信,要體解,「體解大道」,要「發無上心」。不要像貧窮子,明明法在你的身邊,你自己沒自信,沒有好好去體會這個法,甚深微妙的道理,以為大乘法是另外給菩薩的,我們只是守本分,修於小乘法。佛陀是希望我們,一乘法普被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能信解受持,要受持什麼?戒定慧。我們心中一定要有戒,不管是三百五十戒,或是五百戒,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我們必定要以戒,隨我們心行,若是有戒在我們的心、在我們行動中,自然我們不會去犯錯,我們能防非止惡,自然心會定,心定就增長智慧,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所以前面的文:
經文:「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德務滋,除惡務本。
樹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時,成道、轉法輪、般涅槃,皆在樹下。
這是在形容大小樹的形貌,我們要知道,樹,就是希望我們能好好用心在那個樹。要種一棵樹,要多久時間才能長大,讓你能看到樹形呢?十年生的樹,要看它的樹種,有的樹種長大得慢,有的樹種長的快;長的慢的樹種佷結實。樹有多大,根伸多長。樹根伸多長,它的樹幹直徑就有多大,伸出去的枝就有多長,枝的粗細與莖(樹根配合的很剛好,上面的樹葉隨著樹枝的大小,茂盛。這一切形象,都有一個比例。什麼樣的樹,才叫做大樹?十年以上。要培養樹成林起來,那就要十年以上的大樹,那麼要培養人呢?比培養樹還要慢。看看我們小時候,現在的孩子,從兩三歲就開始去幼稚園,托兒所、幼稚園就開始幼教了。看到幼教要很用心,小小年紀,就要好好培養他好的習慣,才小學,小學還要六年,幼稚園,有的也要讀兩三年,再來小學要六年;還有初中三年、高中又三年。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就是十二年了。
高中畢業,有什麼作為呢?不一定有什麼作為。所以這時還要去念大學,大學四年、要當醫生就要讀七年。想,這樣就要一二十年了,十多年,一二十年,這樣才是學業完成。學業完成,在社會人間是不是有成熟了?儘管讀到博士,思想、看法還是很淺,還是很幼稚的也有啊!對人間世事的經驗還是很淺,不管是讀博士畢業,還是跟人間的世事,還是很淺。算算看,光是讀書,要培養一個人,就要二十多年,從幼稚園灌輸下去,到博士畢業,要將近三十年,再讓他在人間歷練,想一想,培養人很困難,一代還要再培養一代下去,就是要「百年樹人」,就是要很長久時間,要好好培養。光是人間來培養,就說百年樹人,更何況說要成佛呢?從曠劫以來,生生世世不斷來回人間焠煉,造福人群,吸收人間的常識,智慧,你想要,用多久時間呢?
所以說,「樹德務滋,除惡務本」。「樹德務滋」,意思就是說,如在種樹,如在培養人。要種樹也要用心除草,要灌溉、要照顧等等,更何況培養人呢?培養人的目標是什麼?我們知道,種樹,過去就說了,樹能保護大地,伸根保護水土,像這樣的下雨,若是大棵的樹,雨慢慢的下,它就一直吸收水分,吸收很多的水分再慢慢釋放,保護大地。所以,「樹德」,樹的德也是保護大地,也是吸收水分,這無不都是供應給人間,樹,我們要保護它。但是,再說「樹人」,我們要培養人。培養人,就是要去付出,就是在我們人間事物一切,我們要懂得承擔,要不怕辛苦,承擔著人間事。就像樹吸收雨水,滋潤大地,保持大地(水份)。而我們人間,接受教育要在人群中付出服務,所修的德,內修外行這德,來潤澤群生,這就是樹人的目標。我們要如何去利益人群?我們就要「除惡務本」。惡習,我們要趕緊去除,我們要知道,人間都受到大自然的循環來養我們的生命。我們要時時感眾生恩、父母恩、「四重恩」,我們要回報在人群。我們應該善法入心,惡法要去除,回歸到我們真如本性。所以說「樹德務滋,除惡務本」,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若想到培養人是這樣辛苦,我們就要互相疼惜,大家的用心合起來,能夠為人群付出。所以,樹,對我們人間來說是非常重要,對大地來說也是非常重要。就像我們人,培養人一樣,照顧樹就像培養人。所以,佛陀很重視樹,所以他「樹下思維求道」。就如佛,我們好好地想,在樹下坐下來,靜靜思惟。佛陀出生,摩耶夫人在樹下生下悉達多太子,悉達多太子後來修行了,修行,也是在大樹下夜睹明星,覺悟了。所以,成道也是在大樹下。初轉法輪,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也是在大樹下來轉法輪。到了佛陀的最後,八十年後,要示現涅槃,也是在兩棵樹中間,雙羅樹下涅槃。所以,佛陀從出生、修行、成道、轉法輪、入涅槃,還是在樹下。所以,樹,我們要很用心思考。所以,樹,不論是小根機、中根機、大根機,無不都是在人世間地球上不可缺少,是我們人類依賴,生活不能缺少的。你看為什麼現在的氣候會這樣呢?那就是山林的樹木被砍伐掉了,大地的樹林也已經被開發了,所以,氣候開始不調順了,這就是我們要很重視樹。
經文:「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姓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經文簡釋:
「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諸樹之中,但分大小樹二類。
*就菩薩中又自分為二:
「習漸」:名小。
「習頓」:名大。
各隨其量,所受不同。
這段文,就是要告訴我們,「諸樹大小,隨上中下」。看這棵樹,是大,還是小,隨它的大小,同樣的,雨,以它這棵樹的大小來接受雨,雲雨(的吸收),隨它的大小。所以,樹,它也有分類,有分大、中、小的樹都有。這就如菩薩,菩薩中,也分成兩種菩薩,一種菩薩就是「習漸」,所修習的是「漸教」。(修習)「漸教」就是慢慢來,要你發大心、立大願。「好啦,我知道,利益人群是好事,我有興趣,我想要做,但是,讓我慢慢來。」(修習)「漸教」,慢慢來,發心慢慢來,這叫做小樹。「習漸」,名為小。「習頓」名為大。「頓」,就是頓教,既然聽到了,時間,要把握時間,不能慢慢來。「人生無常,來不及了,我願意盡形壽,獻身命,我現在就要開始發大心、立大願。」,這叫做「頓教」,發心很快,一發就是大心大願。
就如在地獄中受苦磨,那位受罪在地獄的,看到同樣受地獄刑具的人很苦啊,死去活來的,被行刑得死去活來。發一念心,「我來替他,讓他休息。」這種大心一發,很快的,夜叉,鬼卒,當頭一棒,那位在地獄中受苦磨的人,就往生了,即時生到天上。開始思考:地獄苦啊,這種苦難就是因為人間造就很多的惡業。我在天堂享受,實在是不忍心,不如在人群中。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初發心是在地獄中,就如在火爐中淬鍊出來,這叫做(修習)「頓教」。從開始發一念心,一直到無央數劫,都是在人間來回,甚至在五道中去來不休,這就是(修習)「頓教」,行大乘法。所以說,雲雨在空中,隨著地上的樹大小滋潤它。就如我們眾生所接受的法,你是要接受大法,或者是小法呢?大小法對我們都有利益,但是,是大利益或是小利益,我們要很快回歸真如,或者是慢慢來?這要看我們人的根機。
*次第相資:
「小根」:等喻人天信戒定慧。
「中根」:等喻二乘信戒定慧。
「大根」:等喻菩薩信戒定慧。
所以說「次第相資」,就是這樣互相來教育。小根就是譬喻「人天信戒定慧」。你要守五戒,接受五戒的教法,不失人身嗎?或者是你去造十善,享受天福。你要享受天福,造十善,也同樣於人間(守)五戒,五戒十善具足,就生在天堂,長壽,很享受,這就是小根,還是在人天的福報而已。中根,就是譬喻,譬喻二乘所信的「戒定慧」。他所信解的是「戒定慧」。二乘,二乘是聲聞與緣覺,就是小乘教,他知道要去除煩惱、斷除煩惱,身潔愛,自身潔愛,這種自愛,保護自己的身心清淨,去除煩惱無明,那就是獨善其身,這叫做中根。
大根,大根所受的,那就是(菩薩)「信戒定慧」,那就是很大了。所面對人群中,如何防非,如何止惡?芸芸眾生中,什麼樣的污染,大事來到我們身邊,我們還是如如不動。我們要戒,要堪忍,這種戒、定、慧,大戒,大忍,這種的戒,還是忍得心安理得,這樣叫做定。能夠心安理得,能處眾無畏,這叫做慧,這就是大根。菩薩所接受的法,就是大根大莖大枝大葉,這就是我們所發的菩薩心。
經文簡釋:
「一雲所雨,稱其種姓」;以一大雲喻如來身,遍澍甘雨喻如來教。稱其所稟根種習性。
這就是「一雲所雨,稱其種姓」。就是這些雲雨這樣下,普遍隨所有的樹木,或者是草等等,大地一切所有的,看它是什麼樣的種?種姓就是種。所以,如來這一大雲雨,就如如來,譬喻如來身,就是法身。法身「遍澍甘雨」。「遍澍」就是遍灑甘露法雨,這就是如來的教法,這就是「一雲所雨,稱其種姓」。就是所有的根機,習性,不同的樹種,不同的樹木,全要看它是什麼樣的種。樹也有種族,它會遺傳樹的基因,同樣的,樹也有樹種,所以叫做隨其種姓。就是看樹的種姓,基因,樹種的種族,不同的種族,所以不同的樹。同樣的,我們人的習性,對我們人來說,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習性。所以,「一雲所雨」,就是隨這些「種姓受潤」。
經文簡釋:
「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雨潤物生,開華結果;法潤智明,成恩感報。
「而得生長,華果敷實」。有雨來滋潤,自然花、果就會很茂盛,這就是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一雨,同樣是一雨潤物生,所有的物,遇到雨水下來,它就會生長出來,地上的種子,自然就會長出草來。不論是草木,自然水分足夠,空氣足夠,陽光足夠,慢慢經過了時間就會開花結果,就開花結果了。這就像法,「法潤智明」,我們若接受法,法來潤濕我們,自然我們的智就明,這就是要好好用心來聽法。這種「成恩感報」,我們若有好好的接受佛陀的恩惠教育,心中有感恩,我們才能重法。有感恩受報,感恩受法,有法入心,自然我們種子就出現。
*生長華果敷實,各稱種姓者,明稟潤之各殊。
生:喻初心,
長:喻後習。
華敷:喻聞教修行。
果實:喻證理得果。
言同受等澍之雨,而所生之饒益各有差別也。
所以,「成長華果敷實各稱種姓」。就是要告訴我們,所有的滋潤,就是秉持著法來滋潤我們。各種不同的樹,光是說果樹,有木瓜樹,有香蕉樹,有龍眼、有荔枝、有芒果、有蘋果…很多,說不完。芒果不會變成龍眼,總是它的種姓,它的族姓,就是這樣的基因,所以它依它的樹種,它的果樹,成長它的果實。所以說「明稟潤之各殊」,不同的樹,同一個雨來滋潤它。「生」,生長,意思就是說初心,(初)發心,「長」就是後習。有時候我們都以為「知道了,知道了!」知道,就過去了。我們沒有再繼續接受法,繼續去滋潤、去了解,沒有再繼續下去,這樣就只有「生」,無「長」。所以,生長,就是要啟發你的心,開始了解法的寶貴,我們要身體力行,所以我們要有初心,我們要繼續接受法的滋潤。「長」,就是後習。我們發心了,要長久熏習。所以我們現在聽法,大家很流行的「薰法」,要不斷熏習。所以說,華果茂盛,花很多,這就是說,我們要開花結果,開花時,你看看整棵樹都是花。聞到檳榔樹開花時,「怎麼這麼香?」。柚子開花時,很清香。花一開起來,整棵樹,你就能看到它的花。
所以,就譬喻我們聽法,「聞教修行」,聽法修行的過程,就如樹木已經開花了。就如我們不只是種子成樹,樹又開始開花了,這就是要結果的過程,就是修行。所以,果實,果實就是已經「喻證理得果」了,我們已經修行之後,「道理,我都知道了。」「道理,我能應用自如。」所以叫做「如證理得果」。「言同等澍之雨」同樣的雨落下來,同樣是普潤,雨的照射(落下),這樣不斷一直滋潤下去,「而所生之饒益各有差別」。法(雨),其實都是平等這樣落下來,只是看我們的地上是大樹,是小樹?是花,是草?五榖雜糧,隨其種姓,就是因為有雨來滋潤。我們人也一樣,我們到底是發大心,還是發小心呢?我們若是小善,心量就較小;若是大善,心量就開闊。開闊心量,所接受的就是大法。所以,菩薩的發心,看是要漸漸地來,還是要馬上把握時間,現在就願意盡形壽,獻身命的付出,這就要看我們的發心。與地上的 樹木一樣,法雨來滋潤我們的心地,由我們的心地來播善種子。所以看你們要播什麼種子,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註一】「五眾出家五眾」。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
【註二】具足戒指比丘、比丘尼所應受持之戒律;因與沙彌、沙彌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稱具足戒。依戒法規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資格。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五百戒:(術語)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本律之說相,唯三百四十八戒,以大數而稱為五百。《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註三】六法式叉摩那受持之六種學法。即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誑語、不飲酒、不非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