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3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乾為天坤為地藏物無量
造化無量萬億山河大地
一地共生萬物資源無缺
天空四大應時地利生物
確實,我們要常常記得天地之恩。天為大地之德,地為能生之恩。所以我們人間,人生在天地之間,向上,要感恩天之德;向下,要感恩地之承載,我們若有感恩心,自然對天地之間物物,我們都懂得疼惜,人人要懂得疼惜,人人要懂得互愛,這種疼惜、互愛,就是報天地之恩。就像佛陀來人間教育,能夠回報佛恩,就是一項,如何教化眾生入人群中,讓人人能懂道理,能夠人心淨化,這就是報佛恩。每天在講話,每天就是這樣,我們互相來勉勵,其實,法,天地自然,只是我們人的心糊塗了,無始以來,到底是經過多久呢?我們自己不知道,卻不斷在熏習。若去發臭的糞池邊,我們若站在那裡久了,離開糞池,走到人群,我們也會聞到,「你身上怎會有一個味道啊?很不好聞的味道,這是從嗎裡來?」「我身體原來就是這樣的乾淨,我哪有哪裡會臭?」「你的身體明明就是有一股味道。」是啊,我剛才才從污穢糞池邊,在那地方長了一點,所以出來身體就有這味道,是唷,這就是環境熏習。
同樣的道理,我們到底在這五濁惡世熏習多久了?今生嗎?還是前生?還是過去過去無量數以前,生世世,我們曾經過這樣一生一生的熏習,一直到今生此世。真實的道理,法香,沒有熏習到,卻帶來了很多無明,污濁的心態再來此生。這樣的緣再遇到現在這因緣,現代的社會、現代的人類,現代所有的一切,好像在五濁惡濁中更加混濁。不論是見解、想法,或者是人與人之間生命所觀念的,人到底為什麼來生,我們生命所需要的什麼?我們已糊塗了,所以,「眾生濁」。我們的生命在人間所造作的,所對立的,都是不祥和的煩惱,這都是在見解中,這樣不斷在發生,這就是這個時代,這時代所以造成了這樣的煩惱,造成了五項的濁。濁氣這樣的厚重,要保持這念心清淨,將事看得很清楚、很明澈,好像是很困難啊!這是佛陀最擔心的,在他的時代他的未來,是我們的現在,就是五濁惡世,所以眾生苦難偏多。
我們就是欠缺了理解天與地這道理,當中的道理我們欠缺了,是無明將我們埋沒掉了,要不然,其實,乾為天,天地叫做乾與坤,所以乾為天,坤為地,天地之間所藏著的物,萬物,實在是無量。看看天地之間比比皆是,這一切無不都是天所庇護著,地所產生、所運載,這些東西能給人類好好受用。但是,所運用它的,若是不調和,過量了,這樣,這個物會起反作用。就如我們人吃藥,過量的藥,對我們的身體有損無益,一直要依賴藥,對我們生命,對我們的身體有損無益。同樣的道理,我們對大乾坤的物資,這樣開發利用,若是過度了,而損壞乾與坤,就是天地,天地受毀傷,空氣受污染,這就是我們眾生的心被無明遮蔽,所以,對天地所蘊著的萬物,那種使用過多,開發過頭了。
所以說,天地本來含藏著萬物無量數,很多的物資,卻是「造化無量萬億山河大地」,這是天地給人類、給大地眾生,這樣這麼完整的造化,這是天之德,天地的恩德,有這樣的造化是無量億。這無量億是藏哪裡呢?山河大地裡。這就是在整個土地上,不論是高如山,低的,深如海,一切一切都含藏著無量數的物資,很豐富。這是天地造化。就是「一地共生萬物資源無缺」。其實,天地間就是這樣,供應給人類,其實資源無缺,我們若是好好適當運用它,真正天地供應給我們,都不會讓我們欠缺,但我們都是不知足,貪念心大,所以就過度了。
「天空四大應時地利生物」,本來天地之間是這樣祥和,都含在空,天空,宇宙天地之間,這樣開闊的空間,之前不是說了,「天有五大」,這就是說自然的境界中,天空,天這個空,就是在很開闊的空間裡,它含藏著地、水、火、風,共為「五大」。所以這「五大」,也說「四大」,因為四大是含藏在「空」之中,就是天空中。這就是「天空四大應時地利生物」,這就是前回所說的「五大」,就是包括空與地水火風,這樣應時。應時,分分秒秒、日日月月,年年都有四季輪轉,這都是在分秒鐘這樣的過。日復一日,一天過一天,那就是因為一個時間過去一個時間。再更小一點,就是一秒鐘過去一秒鐘,所以,秒秒分分不斷輪轉。所以就有日日的天亮,天黑。這樣不斷地輪轉;初一到十五,十五又到初一,這樣半個月、半個月為一個月。四季,春夏秋冬輪轉過了,這樣就是一年。像這樣,這都是在天地之間,「四大」在「空」中這樣運轉。
天與地就是這樣,原來就是如此,但是天地是永遠,永恆就是這樣,但是地受破壞,天空受污染。其實,天空受污染,它的空還是原來的空;地大不調,還是它原來的大地。因人群的破壞,所以讓天地之間不調,使得天地間,人與物也是不斷受損。最近,水,缺水了,聲聲告急,第二次的告急,現在第三次的告急。已經開始限水了,我們也已經看到蓄水池,就是水庫,也慢慢見底了,沒有水了。看到在大愛(台)不斷報導,土地休耕,而且,民生用水排在第一,土地耕作擺在第三。看到農民這樣說:「政府好幾年來就已經施令休耕,現在確實是無水可耕作了。」土地放著荒蕪,依老農民看法,土地休耕並非好事,雜草叢生,這對土地的蟲豸(一種樹生動物,蟲科,個小,能吐絲,有毒,常以葉覆身,不喜陽,生活在陰暗處。)也會越來越養成;若有在耕耘,自然農民就會好好照顧土地,無益的雜草,他會去除,有水,他能夠耕作水田、整埋,水田中有無益的雜草,他也能把它除掉。若是一年二季的空檔,他還能種油菜花,油菜花能夠從土地取得營養分來長成油菜,看起來好美,花開時那境界很美,風一吹,油菜花一波一波,增加了人間的美景。時間若到了,油菜花有的能拿來榨油,有的直接拌到土裡當肥料。這種天地循環,土地的養分供應給花草,花草的養份回歸大地,這就是大自然的境界。
人與天地互相配合,順著天時地利,發揮人人生命中的功能。過去士農工商就是這樣的生活,現在時代已經變了,完全不同了。工業發達,也需要水,為了利益、為了貿易,所以要發展工業。政府開始(限水),民生用水排第一,工業用水排第二,後面才說是農耕,這時水已經乾枯了,到底要怎麼排列?人若沒有五穀雜糧,實在活不下去。自古以來,為水而爭。以前耕田時為了輪「水番」(水番: 即水洘、水旬或水翻,如五翻、六翻,即輪番取水灌溉之意。),也為了「水番」而吵架。這是過去也是為了水,農與農之間為水相爭,也有國與國之間為水而戰。所以,缺水實在是讓人很擔心。但是現在的人這些道理都不知,任意浪費。該如何節約,也都不知道了。總而言之,天地之間的道理,都是在我們生活中有連慣性,我們不能不瞭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生活。我們的生活,每個人哪一天沒用到水?水很重要,沒水就很骯髒了。骯髒的環境,我們要如何過得下去?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生命、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沒水要怎麼辦呢?本來天地乾坤給我們的東西是如此的充足,山河大地是含藏著萬億物,讓我們人間用之不盡。這都是「一地共生萬物資源」絕對是無缺的。
天空「四大」,就是應著這個時,應時,四季是這樣在輪轉。「地利生物」。土地就是利益我們所有的生物,不管是植物或者是人物、動物等等,無不都是在這天地之間,含藏著無量數的物質,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啊!所造作的一切,我們都要很疼惜。所以,「雲雨大地,草木隨分受潤」。抬頭看天空,現在一直在缺水,看看天空會下雨嗎?下雨,我們很高興,大地受滋潤。現在所需要的水,要真正下在水庫附近,才有辦法讓民生用水充足。所以我們此時看到下雨會高興,但是若沒在水庫,也很擔心。
*雲雨大地草木隨分受潤。隨順眾生習報兩因善法,既蒙法雨所潤,則習報兩果各得増長也。
天地,雲與雨,我們在〈藥草喻品〉譬喻。其實,雨露,雲、雨、露等等,對我們人間很重要。天地之間,所有的一切,雲雨就是隨順眾生習氣與他的果報,而習氣、因緣果報,這個因,因與果,因與緣,果與報,這個法,我們若是用善法,好好來運用一切物質,我們要在天地人間,要循規蹈矩來生活。若能夠這樣,天雨蒙潤,雨能滋潤大地,就如法,「蒙法雨所潤」。你們不要想說,這只是下雨,下雨是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法則就是真理,它就是與大地之間,太陽日月等等,有這樣的應時輪轉,順調,大地自然就是風調雨順,人民平安。若說到我們人,能接受佛法,就「既蒙法雨所潤」。我們大家已經聽到佛法了,佛法能夠入心了,我們的習氣,我們過去生中所薰習來的習氣,我們所帶來的因緣果報等等,我們現在能知道了。
有法,我們就知道了,知道過去所薰習的,過去所造作的因緣果報,這些法,我們都知道了。到底我們知道多少?所以「各得增長」,對於果報,到底我們知道多少?若能用心接受,當然就不斷增長,對法的吸收我們能夠瞭解很多。我們若是小根機,就只是獨善其身,儘管你聽法了,你所接受的法就是少;你若是大根機,你所接受的法就很多了。這就是隨我們的根器。法雨滋潤我們的心地,依它來滋潤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地到底有多大?你能耕耘的有多少的水田?需要多少水分。與這樣的道理相同,佛施教說法,就看我們如何接受這個法,我們如何應用法在人間,這就要看我們自己的根機,我們到底能接受多少,我們的習氣,不好的習氣到底有沒有去除?清淨的法到底入心多少呢?就要看我們自己。前面的經文也是這樣說
經文:「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姓,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這就看我們根機到底有多大?我們所種的是什麼種子?什麼樣的種子,它傳什麼樣的基因,那基因,也就是說,我們種什麼因,我們就得什麼果。(如桌上)松樹的因,它的環境,給它多大?就只是在盆中。其實,松樹若種在大地,它就能隨著大地,根就能湠(臺語:伸展)的很廣,松樹它就能長得很大。要看它的基因,還要再看它的環境,環境若很小,它的根只能伸展一點而已。所以才長這樣而已。同樣的道理,舉一隅,就全是一樣,如做桌子的角,功夫是這樣,這角就是這樣(修)轉,桌子有四角,教會你修一角,應該其它三個桌角就該學會。所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說我們聽法,聽一項,我們應該要瞭解很多道理。「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不論是大根、中根、小根,你所接受的水就有多少,你所接受的法,到底應用在你的心底有多少?「斯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稱其種姓,而得生長,華果敷實」。有多大,它就開多少花,它就得多少果實。下面接下來再說
經文:「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經文簡釋:「雖一地所生」
*一地喻性,本自平等;百物喻心,所欲各異。
*一地:即此大千世界之土地。
雖然同在一土地上,只要你種子播下去,它就隨著這種子的形態,在土地上有了水分、有了空氣、它得到雨水這樣滋潤下來,「一雨所潤」,同樣這樣的普遍。菜園裡的菜,種子不同,同樣的水澆下去,菜園各種的菜,就是這樣長大,小白菜、包心白菜(大白菜)、高麗菜等等,都各不同。同樣是水分;雨水「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各種東西,五穀雜糧、天地之間一切草木等等,都是一樣,同樣是水與地,土地上,同是有水分,但是要看它的種類,所生出來的就不同。
所以,「一地喻性,本自平等;百物喻心,所欲各異。一地,即此大千世界之土地。」我們所說的,「雖一地(所生)」。「一地」就是譬喻「性」,我們現在在聽法,人人真如本性都平等,人人有成佛的本能在。所以,「一地」就是平等,就是土地,「本自平等」。若是「百物」,就是大地有很多各種不同的東西。那就是譬喻我們的心,我們人人有本具的佛性,自古以來,無始以來,我們與生俱來,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佛陀不斷不斷提醒我們,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但是人人各有不同的習氣,這個不同的習氣,就是我們的心態。我們的心態,各人不同。常常說一個母親生下十個孩子,與母親合起來是十一顆心。意思就是說,孩子是母親所生的,孩子在想什麼,母親也不知道。同胞兄弟的個性也不同。這種各人的習氣,各人的個性,各人的心念都不同,所以這種「百物喻心」,人人的心、人人的習氣都是不同。
「所欲各異」。大家所想要的,有的人少欲知足,「我這樣就夠了。」「我這樣,我有生命的價值,我能付出給人間,利益眾生;所需求不多。」但是,發心很大,願意付出為人群」,有人有這樣的心,但是又有的人,就是「我想擁有大地一切萬物,皆歸我所有。最高的地位、名利,希望都是我的心。」但是你要他付出,他捨不得,無法喜捨出去。這性,這樣的習氣、習性,就是心,我們的心,心也看不到,這念心念就是因為熏習而來。所以,各人不同,所熏習的各人都不同,所以「所欲各異」。所以,「一地」,同一塊土地,不同的東西實在是很多。不同東西的因,種子,所出來的形態全都不同,但都,是同一土地所生,我們與生俱來真如本性,我們存在的,卻是心地的習氣受污染。所以各人所求的欲都不同,不過,他就是在「一地所生」。
所以,「即大千世界之土地」。這大千世界,前面已說過,「小千世界」是一千個世界合起來,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起來就是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就是一「大千世界」,這個「大千世界」,林林總總,可能數字合起來就是「兆」啊!「兆」就是兆,這兆字,平時所說「兆」(國語),我們說兆(臺語)。數字是最高的「兆」。但是幾兆呢?不知道。總是這大千世界,就是在這大虛空中所包含著無量數的大地,所有的,宇宙間所有星球,都包含在這大空間之中。但是,有土地,不見得有水,就是因沒有水,所以沒有生物,無法產生。但是,在這三千大千世界,應是說「兆兆」,很多很多的星球地上,目前只(知道)在地球上有水分,所以它有生物。所有的生物含藏於大地上,因為有水分,各形各色的動、植物,都在這兒生長,這叫做「一地」。一地所生,不同的植物很多。但是,在生活中,動物;包括人物(人類)同樣是各有因,各有緣,各有果報,就是在人間變成了很複雜。
經文簡釋:「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一雨」:喻法,普利一切。眾生根性,各各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
「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這種「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雖然同一土地所生,一樣是雨所潤濕,但是,上面的草木各就各有差別。(「一雨喻法」,)這就是譬喻「法」,法能「普利一切」,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利益。佛陀在五道四生中,是「四生慈父」,他的法是普遍於「五道,」或者是說「六道」,「六道」只是多一個阿修羅道。其實阿修羅道,該是普遍於人間,在人間,若不說道理,時時發怒,擾亂人心,這都叫做阿修羅道。但是,佛陀也是要教化他,但是很無奈,這一類的眾生很難接受這樣的道理,就要看很特殊的因緣。所以,我們會常常說「五道」,就是將阿修羅道混合在人間,在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天堂也有阿修羅道。總而言之,佛陀同樣的法,「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同樣的水這樣下下來,法,要普利一切所有。但是「眾生根性」,眾生的根機,他的性,我們到底是大根、大枝、大葉,若是大根、大枝、大葉所吸收的水分很多,若是小根、小枝、小葉,自然吸收就很少。大家若在菜園裡出坡,你們用多少水?較大的菜,澆水下去,這菜長大了,它要吸收多少水分?若小小的要長大,才要用多少水,我想,我們常住修行者都有出坡,用多少水分的道理,應該大家都很清楚。所以「眾生根性,各各不同」。如菜類,有的菜是需要乾燥一點的土的菜,有的是不能缺水分的菜,因根性不同,各有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草木所需要的各有差別。
*雨無差別,受有差別,喻教施無差別,而機益有差別,均為各各眾生所不自知。
所以,「雨無差別」,雨是沒有差別;但是,「受有差別」,我才堪得接受多少而已。同樣的水分,我才能吸收多少,這就是各人有不同的根機。所以譬喻「教施無差別」,沒有差別,佛陀的教法,普施給眾生,都無差別。「而機益有差別」,根機不同,所接受的利益有差別。你若,這種植物要乾一點,你偏讓它浸很多水,這棵樹或者是這株菜,說不定就這樣根爛了,自然會枝乾葉萎了,這就是它的性。要稍微適量就好,若太多也不行。有的樹,需要的水分要很多,缺了水,它就無法生存。這是要看根機,而所受益。
有的是,你給他法,大法,我們在〈譬喻品〉,佛陀跟我們說得很清楚,若是這樣這樣的根機,你就不能對他說這樣這樣的大法,這是佛陀施教的智慧。看眾生的根機,因人,因時,因地來說話。有的人聽不懂,好或壞的話聽不懂,一句話,聽到了,就這樣傳出去。「差之毫釐,失於千里」,一句話的偏差,那就是落五百世因果。狐狸的故事,大家都聽過了,「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同樣在「因果」的一字偏差,那就墮為五百世狐狸。所以說來,這種教法要如何施教給眾生,還是同樣要因人,因時,因地,因這個人的根機,他堪得受什麼法,能和他說什麼話,才不會隨便傳話,傳錯話就是擾亂人事物,所以要很小心。施教,也要很小心。
「均為各各眾生所不自知」。佛陀施教給我們眾生,我們眾生所接受的教法,到底我們理解多少?我們有時候受法之後,接受了法之後,不只是沒有好好用在人間,反過來,他將這個法來攻這個法,像這樣,矛與盾,就是這樣很矛盾,這個法用錯了。就如學術,有的人是專門讀批判論,對的事情,你要用什麼方法將它批判成不對?曾經有過。你給他的恩很大,他卻是受恩不只是不報,反而回過頭來批判。這種在大時代所經過的,很可怕的思想心態。破壞,清算父母或者是批判等等,這種惡法,這就是他有那個常識,但是缺了善念。若缺了善念,叫做常識。我們若將吸收來的法,有善念的,那叫做智慧,智慧,完全是利益眾生。若是,若是有知識,沒有善念,就變成了毀壞人間的惡法。
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了解。天亮了,剛剛出來是天黑黑的,現在天亮了,看到天空了。所以看到天,空間,這麼大,我們就想到人間萬物就是因為有天的庇蔭,供應我們四大調和,感恩啊!我們要好好珍惜。大地能承載,能生萬物,一切都是萬物從地而生,從空氣中,水分與大地合成,隨我們的根機來供應給我們,隨我們所有的種子而生長。所以,到底我們的心地要播什麼種子?要吸收多少水分?「斯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補充資料】《五燈會元》
師每上堂,有一老人隨眾聽法,一日眾退,唯老人不去。師問︰「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某對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身。」師曰:「汝問。」老人曰︰「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師曰︰「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曰︰「某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 敢乞依亡僧津送。」師令維那白椎告眾,食後送亡僧,大眾聚議︰「一眾皆安,涅槃堂又無病人,何故如此?」食後,師領眾至山後巖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