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佛陀權教善戒,近趣人天,
若作遠緣深敬,低頭舉手,
若作福慧所行,是菩薩道,
遠趣寶所六度,理事等法。
佛陀慈悲,人間示教,為一大事因緣來開示,期盼眾生能夠悟入,佛陀要設用種種教法,開頭就以權教善誡,用十善、五戒來教育眾生,希望人人在人間行善。行善,佛陀就說,造福業,得福果,生天堂,這是人人所祈求,人人都求能求福得福,所以佛陀順眾生根機說善法,修十善法,能生天堂享受天福。而對一般人,就跟大家說,持五持,做人要守倫理道德。在倫理中,要知道孝順父母,敬重師長,感眾生因,為眾生付出與愛。上求道理,要學,下化眾生,對普遍的人要教。古時候的人就已經開始,十年寒窗,就是為了要求得理入心,能夠出人頭地,能夠為人間再教育。孔夫子也是這樣,以他的學識要來教育讓更多人能瞭解道理,總而言之,自古以來,賢達的人士無不都是用心學道,所說的學道,那就是道理,這個道理我們要很清楚,讓我們瞭解佛陀更加密切來教育我們。道理,不只是人倫道德,還要再瞭解天地之間奧妙的道理,很多的無常。這時候不就是地震嗎?,這地震震度很大,大家能這樣安然自在坐著,有沒有害怕驚?(答:沒有),應該沒有害怕,也有受驚嚇。突然之間的地大不調,所以能平安過去,感恩啊!感恩一時天地之間地大不調,震動,讓我們知道平時的平安,我們就要用感恩心。
地載之上,我們這幾天都一直在說,大地能夠生萬物,大地能夠載萬物,需要的也是天空四大涵蓋很順暢,這就是道理。道理順了,氣候就順,天地萬物的理就很調和。這就是佛陀與世間賢達所說的道理,一般人就是說我們做人的道理,佛陀還跟我們,除了做人道理以外,你還要瞭解天地萬物的真理。除了要體會世間法,還要深知出世間法。深知出世間法,就是天文地理,人的心理,生理、物理種種都要很透徹,佛陀的教法,我們要去用心深究。所以他開始
就是權教,讓世間人所追求,所需要的,佛陀第一個階段,接近人間所追求。這個法,他第一個階段先說,所以「權教善戒近趣人天」。教育我們世間人做人的方法,我們若要做人,你要求福,那你就要行十善,不只是得人間福,還能得到如天堂享受的福。
我們做人雖苦,但是我們要不失人身,人間才有佛可成,因為在人間,佛陀說法都在人間說法,因為人間是五趣雜居地。在人間,佛陀他就是教育,來人間,來人間教育,有惡的人轉惡為善,有善的人,教育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這是在人間,佛陀出現在人間,所以我們若能保持得人身,生生世世,我們還有機會來聽法。所以我們常常說,天堂無佛法可修,因為天堂人人享福,他沒感受到苦,他就不會發心想要修行。法,對天人,普遍來說比較無法接近佛法。所以一句話說:「富貴學道難」,這也是人間天堂的人,他們只在享福,沈迷在享受中,他們要真正來學佛比較困難。若真正在地獄中、餓鬼道中、畜生道中,太苦了!這樣苦的人生,要活下去就很困難了,哪有辦法能再修行呢?
所以我們常常說,富貴的人能投入人群去利益眾生,修菩薩道,這是很不簡單,貧困的人,願意啟發心靈財富,雖然他貧困,他缺少了生活的物質,但是他有豐富的愛心,這也是很難得。所以,難行能行,最大富的人,與最貧困的人,能夠接受佛法,身體力行,這實在是不簡單,所以能讚歎「難行能行」。我們看慈濟多少富貴人間,他投入這個團體中,與人平起平坐,就是這樣的平等心,那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佛說「慈悲等觀」。也有的是生活很困難,他發一念心,心中大富,投入人群,同樣名稱「委員」,名稱「慈誠」,他的愛心不輸於其他人,都是合群在人群中,同樣同做同行,名稱都一樣,這就是平等。這在人間我們做得到。人間,佛陀用這個方法來啟動人間的愛心,所以這叫做「近趣人天」。我們人,只要啟發他的愛心,就自然做得到的事情。
「若作遠緣深敬低頭舉手」。有的人,我們入人群去結善緣,佛陀來來回回人間,無非就是在人間結善緣,此生雖然無法發大心、立大願,發心修行,最起碼也能與佛結緣,聽法,歡喜信受。雖然離佛很遠,卻也是見聞,見到佛,雖然他沒發心進來修行,但是他
見聞歡喜,光是聽,他也歡喜,這就是作遠緣,雖然不是身體力行,卻是這因緣種子已下在心田裡,起了一分恭敬心,或者是起那分隨喜的功德心。就像佛陀在過去無量數劫,《法華經》裡,之後也會說到常不輕菩薩。當佛還沒修行(成佛)的以前的以前,在修行中,就培養這念心,恭敬心,恭敬一切眾生的心。不論人家如何罵,人家如何追,要打他,他還是跑得遠遠的,回過頭來,合掌或者是頂禮,也是口頭上說「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未來也會成佛。」這就是遠緣,類似這樣的,就是很遠很遠的緣,也能結一分好緣,無央數劫,與無量數的眾生結緣。
所以在二千多年前,出現在人間,佛陀修行成佛,就是遠緣,無量數劫以前不斷不斷遠緣深敬。我們對一切眾生,我們要深心敬仰,打從我們內心深處尊重他,眾生人人本具佛性,不論現在是如何的偏見、惡言,但是,總有一天,或者是未來世中,他也會遇到有緣人度化,他也能修行,同樣他也有成佛的可能,因為人人本具佛性,我們若這樣想,對人,我們都深心恭敬。
「若作福慧所行是菩薩道」。我們若能對發心的人、有緣人,在我們身邊,在我們面前,我們就要用心接引,好好地大家在人群中福慧雙修。在人群中結善緣,在人群中,能夠學智慧成長,這叫做菩薩道。「遠趣寶所六度」,當然,不論是修人間行,人間十善五戒,或者是我們遠遠之處與大家結一念好緣,慢慢地,聲音他聽得進去,慢慢地就能緣這境界來接受佛法。這種,我們低頭舉手,用我們身體力行,殷實來身教,來教育,造福人間,讓人人內心能富足,富有愛心,這就是作未來度化的因緣。若是真的是因緣成熟了,我們彼此之間互相契合,知道菩薩道很遠,很遠,要走的這條菩薩道,真的很遠。我們向前直走,對的路、實的路,我們要向前直走,運用六道。運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的方法,哪怕很遠的道路,我們為了到達我們的目的地,我們的目的地就是成佛,我們的目的地就是回歸我們清淨如來的本性。若能夠這樣,理事能會合,回歸我們真如法性來,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所以我們要用心。佛陀來人間度化眾生,他有次序,從十善五戒,從「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與「六度萬行」,這樣次第次第來教育,所以我們要用心接受。前面的文,
經文:「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譬喻雲與雨,普潤大地,「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因為同樣的雲雨落下,大地上有多少種東西啊!最近一直在說大地,山河大地,河川谿床等等,還有大地所生,卉木叢林,很多形形色色的物質等等,這都是受一雲一雨普遍來滋潤。這是佛陀過去〈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中不斷在教育我們的。佛陀的智慧,要如何來教導眾生,甚至我們眾生的根機有多少種根機?很多種譬喻,我們應該聽到現在,再更擴大一點,天地之間、宇宙之間,與人與人之間,人間裡萬事萬物這麼多,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每天看到,舉頭看天,大空間,是不是有想到宇宙大空間,「五大」之恩沒有?低頭呢,或者是平視看出去,形形色色的萬物,這麼的豐富,是不是有感恩大地所載、所生萬物的恩嗎?我們若是能聽法之後,啟發了我們,就如這個觀念思想都已經沉睡,如睡著了,都沒有感覺到,雨、雲,一打雷,我們能趕緊醒過來。
就如剛剛我們坐著,不覺得我們坐在地面很平坦,不覺得我們平時平安靜寂,我們要感恩,都沒有感覺到。剛剛地一動,大家的心有震動一下,感恩啊,在幾秒鐘過後,我們要感恩,我坐在這片平平坦坦的平地,有屋瓦,屋頂遮蓋毛毛小雨,我們安全地坐在裡面。有法可以聽,感恩科技發達,在這個地方,這樣聲音說出去,能夠這麼遠的人普遍地(聽到),不只是在臺灣,在很多國家,同這個時候在聽法。這也就是天地之間萬物與人類這種知識合成起來,能夠有這麼豐富的工具、物資,讓我們受用,當然我們要很感恩。這種種譬喻,大地事物的合成,讓我們很方便應用,讓我們很歡喜方便,也有讓我們很煩惱、困擾的。世間都是在水平線,水多高,船就漲多高。人間,你享受多少的方便法,我們說不定也是在這個方便法中受到很多的困擾。這就是佛陀時時警惕我們,人間險惡、五濁惡世,這就是都包含在道理之中,所以我們要用心體會。
所以這「一地所生」,在地上,包括人、事、物,無不都是在天地之間,雲雨與雷聲,這就是在天空中,空中普降。這個道理,那就是表達佛陀心胸的開闊,見解與天地合一,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在佛陀的覺海中。所以「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接到這
個法,有的人能直趣菩提大直道,向菩提大直道直走去,就順理而行;有的人接到法,是曲解,逆理行道,也是有。所以說,大地上各有差別,同樣是法,有的曲解就曲行,那就是惡法;順解順行,那就是善法。所以佛陀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
經文:「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
經文簡釋: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警眾聞法入心信解,勤修體會佛覺觀。前約喻說,此乃法合。
佛陀再重新再呼喚著迦葉尊者。「迦葉啊,如來亦復如是」。為什麼說法說到這裡,再次叫迦葉的名字?這就是表達警示人人。叫迦葉,讓大家要提醒自己,佛陀又有大法了,法已經說到這裡,好像較平了,又是再一波的高潮。所以,擔心大家昏沉,佛陀就再叫迦葉,這就是「警眾聞法入心信解」。大家聽法要用心聽,法要聽入心,用心,要相信。因為佛陀已經將這個法普遍到人間了,普遍到天地之間,普遍到天地萬物。不只是說人的道理,只說人,分析人的心理,他也已經連天地萬物的物理,佛陀都包含在內。所以希望人人聽法要用心聽,聞一不只是知一,我們有的人聞一可能就是折半,一知半解。「知道了,但是我才瞭解一半而已。」佛陀要我們「聞一知十」,或者是聞一知千百。這就是佛陀希望我們聽了這個法,要更加了解更寬更大的境界,讓我們更清楚。
所以再喚:「迦葉啊,你要知道。」「當知」,你應該要知道。叫迦葉一人,就是代表叫所有的大眾,大家聽法真正要入心信解,這就是在勸大家要勤修。修行要把握時間,不要讓時間受種種的困擾來擾動我們的心,我們應該要體會佛的覺觀。我們既然要聽佛的教法,這個法,我們要去體會佛當初說這個法,他的心情、他覺悟的境界、他的觀念,在這個法中的精神,我們應該要徹底瞭解。所以要體會佛的覺觀,我們要很勤,殷勤用心來修行,用心體會,接受這個法。這個法,是真正要入我們的心,心版裡去,所以才有辦法思考,當初佛陀說這些法,他是用什麼心意?他的心,覺性,所體
會的是什麼?我們應該要更深入體會佛的心境,他的覺悟,那個觀境界的智慧。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
這也就是要說,前面的譬喻說,現在與法就要契合。前面譬喻三界如火宅,苦啊、苦啊,苦不堪啊!在這火宅中,眾生的無明就如那一群懵懂的孩子在玩火。長者看到這些孩子,不懂得珍惜大宅,不懂得珍惜本具的寶藏,只是在那裡(嬉戲),不懂得好好利用,卻是在那裡玩,非常懵懂,荒唐在其中。所以,要如何把他們叫出來?叫也叫不出來,所以以眾生的欲心,外面設欲的境界來誘引出來,這是〈譬喻品)。再者,〈信解品〉,要讓你相信,他也再次譬喻,這個譬喻,就不是佛陀譬喻了,是迦葉尊者等四位大弟子來代替大眾來描述,人人隨佛出家,所接受的法,他們所體會到的。以聲入耳聞解法,只是這樣而已,還未到達體會佛的心意。所以,他們就只是知道佛陀要來度我們,就是要度化我們清淨內心、去除煩惱、了脫生死,他們就是停滯在這裡。或者是緣覺,知道因緣法,一切因緣果報,因緣果報就是他們學法的一條道路,要如何斷除再生三界這個心態、生死?他們就只是了解到這裡,但是他們還沒有發大心,入人群度眾生,所以他們就用「窮子」譬喻,用貧窮子來譬喻。
這都是前面說過的道理,現在佛陀用天地萬物,佛陀的法涵蓋至天地所有萬物,是有情、無情;有情,就是動物類叫做有情,無情,是山河大地。山河大地,草木等等,我們乍看,看起來,好像它們就是任憑人類怎樣的去使用。有情,就是有感覺,我需要這個,我為所欲為,對山河大地,或者是草木,大地草木,我要如何耕、如何作、如何砍伐等等,這就是任憑人類使用。但是人類不懂得珍惜,就是這樣將供應人間生生不息的萬物,卻被人類提早將它毀壞,浪費,將它毀壞了。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很警覺的,佛陀現在已經開始很普遍地將法與天地人間合一了。這就是佛陀所說的法。佛也是這樣,「迦葉當知」,要知道「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佛陀同樣出現在人間,就如大雲聚集起來了,吸收了天地間的蒸氣成為雲。蒸氣就是,如熱水已經滾了,你的手若放在上面,手就會濕了。我們看到的蒸氣就如雲,這個雲,這個蒸氣,就是下面有熱氣,太陽照射大地,不論是水啊、物啊等等都有熱能,熱能往上升
就有蒸氣。集中起來的這個濕潤(蒸氣),就成為雲。累積得差不多了;時間累積,水分充足,自然雲就降雨了。
經文簡釋:
「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佛現雲起,事理相類。
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
所以,同樣的道理,佛陀出現人間,就是「如大雲起」。如來出現人間,就是如大雲這樣出現,這就是「佛現雲起,事理相類」,這樣現出來時。我們記得嗎,在〈藥草喻品〉的開頭,那時候的(經)文,「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這表示如來的功德,就是這樣不斷不斷累積,累積很多的功德。所說的功德,就是內修智慧,外行就是造福人群。這就是佛陀累生曠劫以來,不斷不斷累積。所以〈藥草喻品〉的開頭,他就已經這樣說了,「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表示佛陀已經累積很多很多功德,所以這是佛陀出現在人間,「事理相類」,所有的道理是要累積很長的時間,就如雲要到有雨下來,也是要慢慢一直累積,累積到水分足夠,它才能普潤大地。
所以「今世後世,如實知之」。佛陀他所了解的法,其實讓我們用一生、兩生,三五生都說不完。所以在經文中,「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在經文中,我們所看到。佛陀自己要讓大家知道,「你們要相信,相信佛出現人間的因緣,不是很容易,佛陀出現人間,就是要累積無量數劫的時間,所累積的功德,在人群中造福,在人群中累積智慧,所以成為一切知者。天地萬物,沒有一項是佛所不知。」佛陀自己也說:「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因為累生累世不斷不斷,無數生世,所看的很多,所知的很多,一切一切累積,所以是「知道者」。不只是知道而已,還知道這條路要如何走,所以叫做「知道者」。「開道者」,又是開道,知道這個方向到那個地方,這條路應該如何走,「開道者」。
所以佛陀累積了一切,因緣成熟來人間,同樣的由父母所生,與我們人(一生)一模一樣,幼年、少年,與我們人都一樣,不過思想不同。他所看的見解,人生怎麼這麼不公平?富貴的人怎麼這麼享受呢?貧困苦難人怎麼那麼苦?看到人怎麼會老?同樣是人生,小時候,兒童時代,現在我青少年的時代,兒童時代看到父母還是中年,我現在少年時代,看到我的父母已經年入中老年了。看到了,知道人的病與死很苦。為什麼人生會這樣,在社會人群的境界有高低差別,為什麼在人的身上有這種老、病、死,生離死別的苦呢?為什麼有這樣求不得的苦呢?世間這些道理到底是如何來的?這是那位大覺者少年的時代,他的思想與我們普通同年齡的孩子、少年,絕對不同。所以說來,同樣是在人類中,卻是在觀念、思想、見解不同,他才會想要如何去探討人生的道理,這條路到底要怎麼走?所以他捨離了小家庭,放棄了一個國家權威,國王的位置,未來他能成為掌一國之尊。但一國之尊對一位觀念思想、心開闊的少年(來說),他覺得很淡泊,人間應該要有更開闊的人來了解,這種打不開的奧秘,那個道理。所以他要追求的是人類無法了解的,他要去找出一條路。
所以是「一切知者」,就是包含人類與社會的階級觀念,他要去探討。他的求知欲很大,所以他要去探討,走出一條路來,所以他去修行,修行也叫做修道,走出一條路來。這條路如何走過來,怎樣的心態?靜下來,將一切的欲念煩惱放下了,一心行道。他要如何去開出一條路來?他專心,定靜,定而靜,將心定下來、靜下來,所以他終於覺悟了與天體合一,所以他能回歸芸芸眾生的生活中來說法,「苦集滅道」。已經開出了這條路,「大家來走吧!」再回頭來度眾生。這就是佛陀他的智慧,他的觀念,他把路已經開通了,現在就要告訴我們,「你照這樣的路走就對了。」所以是「開道者,說道者」。這條路是他開的,所以他說這個道理讓我們走。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
合前文…「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即法王出世譬,亦合佛身輪施。
所以說「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
一直就是要讓大家,聽法者人人體會。所以,「迦葉,你要知道,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這是佛陀再自我證明,你們大家要相信,相信我所說的話,大家要相信,這是佛陀再次要讓他的弟子大家要信解,大家要很勤修體會,體會佛陀的本懷。所以「若有所說,皆不虛也」。當然,佛陀已經離我們二千多年了,法留到現在,我們要按照佛所說的道去實行,我們一定要相信,要信解佛所說的法。所以,這個法,我們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相信佛他是法中之王,出(現)世間就是要來教導眾生。
所以我們要用佛法,聽入心。我們既然相信人人本具佛性,佛陀出現人間,這種佛的身輪,身輪來人間,就如雲雨一樣。時候到了,佛陀現身人間說法,以他的口出聲,說這個道理,用他的身體力行,在僧群中,與他的弟子的生活都一樣,同樣也是要沿門托缽,同樣要大家共同會集,不斷說法。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佛陀他就如在高空的雲雨,「一雨所潤」,但是我們大地眾生根機差別,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用「大根大莖大枝大葉」來接受雲雨,就是我們要用大根器來接受佛的教法。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中去廣度芸芸眾生,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