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3/15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3/1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3/15晨語簡記   2015/03/15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3月 15, 2015 5:15 pm

20150315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功者內修善念之功

積功能為善行之德

善有滋潤福利之功

德者得也修功立德



  我們要多用心,平時說修行功德,到底要如何修?何謂功德?當然功德就是要有修,要修什麼呢?修我們的內心,內心時時培養這念善念,這就叫功。「眾善奉行」,起心動念、待人接物等等,就是要以善念來面對人世間事物,這就是在培養我們的內心,下功夫,叫做功。所以功者內修,內修我們的善念,這就是要下功夫,要時時不間斷這一念善心。這念善心不斷累積,「積功能為善行之德」,要不斷,不斷累積,不要被間斷了,不要中間有了雜念,雜念一起,有時差之毫釐,偏差毫釐,善念若脫節了,想要再想拉回來,就比較困難了,所以我們必定要不斷累積善念,這善念不要讓它間斷了。所以「積功能為善行之德」。我們要身體力行去做,做出來,人家看了,人家瞭解,在人群中造福人群,讓人有感受到。你的善念不只是在心裡,你的善念是身體力行出來,對人類有幫助,對社會有付出,讓人公認我們,這就是德。



  我們光是說:有啊,我有善念。但是你要付出,人生苦難偏多,很多人心無法理解,道理這條路,方向要如何走?需要我們去接引他,教他如何走這條路。就像老師在教學生,還沒有學的學生,未學,來讀書,老師就要盡他心力,盡他所瞭解的,這樣來培養學生的學識,他來學,我們要給他的知識。給他的知識,不只是不知道就好,還要教他如何去研究,研究,還要再實行,這樣讀書,學習培養,研究透徹、身體力行,這就是層層的老師,一層一層的老師,小學的老師、中學的老師、大學的老師、研究所的老師──教授,這樣來接引,而我們當學生就是這樣步步前進,我們讀了之後,就要從學而得,得到了學識,就要應用在人群,應用在人間,利益人間,所以說善行之德。我門已經瞭解了,我們要身體力行,就是利益人群,我們一定要付出。



  所以「善有滋潤福利之功」,我們念念善的累積,身體力行去利益人群,這個善,它就有滋潤福利的功。這就是我們再回過頭來,讓我們再用功一點,真正我們學來的,累積在我們內心,在我們所瞭解的不斷付出,因為付出是對的,是對人群有益的,所以我們再加強,對的事情,我們不只是做就對了,還要再精進,這就是學習,學習完全是善念,那就是智慧,在善念而無雜染的學習,那就是清淨,清淨的智慧。在人群中的付出,不間斷滋潤我們的善念,而沒有貪,沒有貪念,付出而不求回報,這樣一直不斷增長我們的善行,不斷增長我們這念善念,這叫做滋潤,滋潤福造福人間,利益人群,這就是我們最初那一念心,我們不是常常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發心,這一念善念時時就是保持著,這樣不斷將善入心,善念沒有受濁氣污染,只是一心滋潤福利的功,我們就是不斷增加增進我們的善念,所以這就是福利之功。



  「德者,得也。」我們這樣的用功,心的善念,這樣在用功,「修功立德」,修心的善念叫做功,身體力行叫做德,這樣叫做功德,功德,是在我們修行中得,修的的過程用功,建立我們這分善念,內心用功,善的功夫在內心,我們才有辦法在生活中養成,叫做修身養性。心要常常修好,將我們真如本性回歸回來,能發揮我們這一分純真的智慧,不要說外面的境界一來,就起心動念。就如佛陀在世時,很多的僧伽,很多人隨著佛陀修行,出家眾他循規蹈矩在修行。在樹林中有精舍,有一天,其中有一位修行者托缽回來,如規如矩,飯食,回來吃飯了,吃飽飯,大家洗碗缽,之後就經行,在林中經行,走一走,走到一棵樹下坐下來,思考佛陀很多教育。吃飽飯,靜坐,來思考佛陀所說的教理。當他的心定而靜的那個時候,忽然間聽到一種很低沉的聲音,他就四面這樣看,詳細看,周圍都沒有什麼,沒有什麼樣的動靜,怎麼有這麼低沉的聲音呢?這個聲音好像從遠慢慢靠近了,他低頭一看,地面上有一條蟒蛇一直接近過來。



  比丘看到,嚇了一跳,這隻蛇好像在向他說話,所說的就是,「和尚,比丘,道人」,就這樣連續稱呼。「你是修行者,請你不要驚惶,我不會傷害你,我只是心有不解,我想要請教,希望你能夠給我一個方向,給我一條路。」這位比丘心靜下來,就說:「你是什麼樣的因緣,怎會有這樣的蟒身呢?」這條蛇就說:「不知你聽過阿耆達王這個人的名字嗎?」比丘心念一轉,「認識啊,阿耆達王他護持佛法,也是善心布施。」「對啊,我就是阿耆達王。」比丘回答:「怎麼可能?阿耆達王他蓋精舍、供佛僧,他布施、他供養,護持正法,以阿耆達王的善行,若往生之後,應該要生在天界享天福,為什麼是墮落蟒身呢?」



  這條蟒蛇牠就這樣回答:「是啊,我就是在病中,重病臨終之前,天氣很熱,我的侍衛日夜來伺候我。臨終之前,其中一位侍衛在我的頭邊幫我搧風、搧風,但是不小心將搧風的這支扇子掉落到我的臉上,那時候我起了一念非常生氣,瞋怒的恨心。因為這樣,我隨著我這念恨心往生了,就這樣得到蟒身。」比丘就說:「原來佛陀時時這樣的教誡,人不要起瞋恨心,要時時培養善念,境界來時,不憎恨、怒念。」開始他就向這條蛇這樣說:「你要了解佛陀說什麼法,我要跟你說,我曾聽佛陀這樣說,聞如是法,佛陀如是說,他對眾生第一場說法就是苦集滅道、因緣果報。」這位比丘將聽來的法,向蟒蛇這樣如是說。蟒蛇聽了,「果然我就是因那一念心,那一念瞋怒恨心,最後的一口氣,就是這念瞋怒恨心帶著我入蟒身。了解了,因緣果報啊!」就這樣開始,這條蛇七夜七日沒有進食,都不去找東西吃,這條蛇七天後就這樣往生了。蛇往生之後,生為天人,化生天堂,這位天人就在天堂受福,就這樣好好地反省過去。



  身為蟒身,因那一念間的瞋怒恨心,可怕啊!現在我能夠得人身,是因為身為國王時信仰正法、供養三寶,這個福,所以報生天堂。若不是過去有積這些福,我今天怎麼能在天堂呢?就是在臨命終時,一念瞋怒恨心,這當中讓我墮落蟒身。因果可怕啊!在人間若不好好謹慎念頭,真的是險惡,六道險惡,現在得生天道,我應該要回報佛恩。」所以這位天人就來到佛陀的僧團,當佛陀為僧團說法時,空中散落天花,大家覺得:奇怪啊!忽然之間,這微風吹來,天花墜落,這麼好的境界是什麼因緣呢?佛陀就將那個時候這位比丘向大蟒蛇說的話,這條蛇已經生在天上,那就是因為他過去供佛僧。將這個因緣從頭到尾再複述一次。所以經典中有這樣的經典故事,這是在佛世時,所以我們應該要相信人間這種因緣果報。



  人間本來是「苦」,苦從「集」中來,聚集很多的無明煩惱,就這樣這麼快就受報。眾生由不得自己,帶業往生。臨終,哪怕是最後那一念間也是很重要,讓你一輩子行善,護持正法,連臨命終的最後那一念間也是很重要,所以我們要用心。因果不昧,明明歷歷,因果不昧,所以我們要修功德,心要多用功,時時要積善念,讓善念永遠在我們心不斷不斷增長,善來滋潤福利,德能修功立德。一生之中,過去的錯誤,就過去了,趕緊懺悔,懺悔則清淨,開始保持好我們這一念心,所以我們要時時很謹慎。前面經文就這樣說,



經文:「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



  迦葉,要知道,同樣的,與雲和雨一樣,大地萬物需要雨露來滋潤大地,滋養大地一切草木叢林,都是需要雲雨。如來亦如是,也是一樣,出現在人間,這個法就是要普潤眾生,讓眾生人人的心田能夠得到法水滋潤,這是經文的意思。下面接下來的這段經文又說



經文:「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



經文簡釋:「以大音聲」

佛音說法,濟度眾生之一,大事因緣聚會,應時對機逗教說法。



  佛與雲雨一樣,雲密集來的時後,就是表示要下雨;要下雨就有雷,聲音,雨若一下,聲音很大,雷大,雨聲大。「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這個大音聲,就是在天空一下來,地上都普遍聽得到。一句話說「一陣雷,天會響」,一陣雷雨,天下都接收得到,這就是譬喻「佛音說法,濟度眾生之一大事因緣聚會」。佛陀出現人間說法,目的就是要濟度眾生。這就是佛陀的一大事因緣,佛陀為什麼要出現人間呢?佛陀出現人間的目的,就是要來開示眾生,引導眾生的迷途,走入菩提大直道,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但是,佛來人間也要因緣聚會,欠缺因緣,佛陀就無法在人間成佛了。



  這種種因緣,過去一直說過了,就如我們有種子,手上拿著種子,一直與土隔開,種子在我們的手上,或者是與土地隔開,放在其他的地方。不論是大樹的種子,或者是小草的種子,你隔開了土,那種子就無法現形。種子入土,是種子與土的緣,這就是因與緣。土與(種子)因會合,夠了嗎?還不夠,需要土有水分。水分要從哪裡來呢?當然,天,雲雨。因為雲造雨,雨潤澤大地,就是土與水和因(種子)的緣。水分在土裡,假如隔離空氣,將它悶著,沒有空氣,缺了空氣,空氣就是風,欠缺空氣的這個緣,這樣這顆種子冒出來的芽不會強壯,也是無法完成。還需要太陽,有風,還要有熱氣,熱能,所以需要太陽。總而言之,因與緣,要有多種的緣來會合,因的種子是一顆,卻是要有很多種緣來會合起來,這樣,地上物不論是大樹小草,或者是五榖雜糧等等,都是要有因緣會合。



  就如佛陀要現相在人間,也要看眾生與佛的緣有沒有具足?因緣具足,佛陀就在這個時候現相在人間,八相成道,這都常常說過了。所以這就是一大事因緣,八相成道,這就是人間事。出生在一對父母的家庭,這個家庭是富有的家庭,這都叫做人間事。一直到他的觀念思想,對世間的現象,他的超人一等的知識,所以他要去探討人間想不開、突不破的矛盾。所以他放棄了家庭、江山地位,他放棄了,走入大自然的境界去訪道,去求法。但是,所有的修道者所修行的法,都不是他理想中的究竟,他就要去找一個很寧靜的地方,去好好思考。人間紛紛擾擾,修行的方法這麼多種,九十六種外道教,他都已經盡人間事了,都去訪道過,去求道理。但是認為還有,還有未突破的理存在,所以他就定靜,用很定的心、用很靜的思惟,經過了長時間的累積思考,定力。雖然在當中也是經過降魔,魔軍擾亂,他也是要運用他的定力,降伏了魔軍。



  這就是我們平時都說,修行很好,不知道方法,不要隨意說「我要坐禪」,坐禪,要有人好好地指導,你的心理狀態與生理狀態,身心的狀態,若沒有人好好指導,容易走火入魔,這是我們平時都會常常聽到的。所以修行也要有修行的一條道路,這種覺悟的大道路,所以大菩提道直。這就是佛陀來人間,具備了很多的因緣,為眾生開闢出一條大直道。佛陀要經過很多的思考,眾生的根機,在這樣的因緣,要用什麼法給眾生?這就是佛陀「濟度眾生之一大事因緣聚會」。真正的,人間要出現一尊佛不容易,已經過去二千多年了,我們現在只是佛陀所留下來的法,我們這樣信受奉行。他就是這樣留下來,我們就是這樣老實聽法,好好用心信解、修行,這就是眾生所接受佛陀的教法。所以佛陀他是「應時對機逗教說法」,就如空中的大音聲。雲集匯,雨要落下來時,這種雷雨都有具備,很多的因緣,無不都是要讓普天下聽得到。下面這段文,



經文簡釋:「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

*「對機」: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來至佛所而聽法。

*「阿修羅」:六道之一,華譯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似天而非天。

又譯作無端,性好鬥,常與帝釋戰,多由瞋,慢,疑之三因而生,國中男醜女美。



「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這個聲音就是要普遍,應該是法音要普遍,普遍世界,普遍在天、人、阿修羅。對機,這就是要對機,佛陀來人間,他的目標,他的對機就是天、人、阿修羅。昨天說過了,天,享受福,真正的,在享受的人說「富貴學道難」。阿修羅瞋恨心重,要靜下心來聽法也不容易。唯有人類,能在人間,身體經歷了苦,世間有這樣的生老病死苦,有愛別離苦,有求不得苦,有怨憎會苦,這種種的苦,在人間很普遍。只是不知道到底為什麼,人間怎麼會這麼苦?佛陀面對人間說法,讓他們知道惹來的苦的源頭道理,讓大家懂得修,修十善法,就是生天堂,生福報家,這是佛陀向人間說的法。佛陀用五戒十善,希望人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行要身、口、意三業,口要時時說好話,說正確的道理;心要時時存好念,要想正念的法;身要行好行,如法修行,如規蹈矩,不犯規戒。這就是佛陀來人間所說的法。



人間具足了天,就是富貴人家,具足了阿修羅,動不動就是發瞋怒心。所以阿修羅,我們最近常常說「五道」,其實若是「六道」,其中就是多了「阿修羅道」,但是,阿修羅道其實是五道共有。天(道)也有阿修羅,所以阿修羅就是有天福而無天德,他有修福,就如那位國王,他雖然他有布施,他有護持法,但是最後瞋心一起,他就墮落蟒身,同樣是欠缺了德。但是,他有造福,但是他未修德,這叫做阿修羅,後面再解釋。天有天人,就如那位天人,造了人間的善業,護持正法,願意布施,所以他生在天上。這都是在人間修成才生天,這是人間才有佛法。所以佛陀將法要普遍世界,就是所對機就是天、人、阿修羅眾,如這樣,這就是對機,佛陀所對的機,就是為這些人來人間,所以「皆應到此」,這些人應該都要來聽法。「為聽法故。來至佛所而聽法」。在靈山會上,佛陀在講《法華經》時,那時候,天、人、阿修羅都集會在那個道場中。



  所以說,「阿修羅」是六道之一,六道中之一,那就是阿修羅。我們翻譯叫做「非天」,雖然他在天道,卻是沒有天福,有天之福,沒有天德,他是乘著在人間有造一些善,所以他有天福,但是他沒有天德。所以天(道)沒有將他列入是天人,他再另外稱為「阿修羅」,所以他沒有天德,沒有德,所以天人將他排斥在外,叫做阿修羅。「非天」,雖然你生在天堂,但是你「非天」。這些天人都是造善業之人,都是有天德之人,而你就是沒有修天德,雖然同樣是富有,但是你沒有德行,所以「非天」。也譯做「無端」,是因為他的面容醜陋,愛發脾氣的面容不莊嚴,很醜陋。性情好鬥,很愛鬥,到處惹是非,到處想要和人戰,想要和人鬥,這就是阿修羅。所以常常與帝釋天王起爭端,起戰事。在天堂也有戰爭,阿修羅與天帝戰,都是由瞋、慢、疑這三種因緣,所以名稱叫做「阿修羅」。他的心性就是好鬥,這好鬥的原因來自瞋恚心很重,驕慢心也很重,懷疑心也很重,有這三種因素,所以聚集於他的內心,所以他無天德。天人很莊嚴,但是他很醜陋。天人有很善良的德,但是他沒有善德,所以他的性好鬥,這叫做(阿)修羅,那就是因為瞋、慢、疑這三項原因成為阿修羅。



  不過,(阿)修羅的境界中,男醜女美,女人很漂亮,阿修羅女很漂亮,天帝也娶修羅女為妃。但是常常,修羅女在天宮享天福,與天帝在一起,不過很困擾,常常就是修羅族來惹是非。所以說天堂是不是很平靜呢?同樣也不平靜,因為天堂中…天道中還有修羅道,這叫做「六道」,「六道」就是永遠這麼不平靜。



經文簡釋:

「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佛身遍應,如雲普覆。此釋自標召集及他聞普至。



  所以,佛「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那就是「佛身遍應,如雲普覆」,就如佛現在人間。佛陀的法身,雖然在二千多年前取入涅槃,但是佛的教法還是存在,「佛身遍應,如雲普覆」。就如天空中,雲雨因緣聚集,此,這就是解釋我們「召集他聞」,大家互相邀請,人人來到道場。聽法,也要人與人互相來邀約,來邀請,來約,大家約了一起來聽法,讓更多人聽得到。



*佛以所成就佛果之功德,標示於眾,此即出大音聲普遍世界之意。



  所以「佛以所成就佛果之功德,標示於眾)。讓大家知道這種佛所修行,我們一直說佛陀會常常讚歎佛的功德,讚歎佛的智慧。其實,他不是讚歎自己,他要向大家說,人人具備,眾生皆有佛性,眾生具備這樣的功德,所以到頭來,我們若能依法修行,將來同樣與佛同等,所以這就是佛陀用法來普示天下眾生,這就是「出大音聲普遍世界」的意思。佛陀他成佛果了,就是已經成佛之後,累積的功德,他若未說如何修成佛?若不說他的過程,我們要如何依照方法來修行呢?所以他必定要說他的過去,說他的境界給我們大家聽,這是佛陀說法的道理。有很多譬喻言辭等等,這就是佛陀用種種方法,來教導我們眾生。下面接下來說,



*「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合前說法普潤譬,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亦含佛口密轉法輪施化。



  「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這段文就是我們開頭所說的。「以大音聲」,中間就是「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這樣接下來的文。全文就是表示,法,佛陀說法就是這樣「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就像大雲普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國土,大家都知道了,這幾天都有解釋,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就如天、人、阿修羅的世界,佛陀的聲音,希望能普澤在這種三千世界,就譬喻在天地之間。前面的文,有山河大地,山川山谷,河川谿池等等,都包括在土地上。上面有大樹、有小樹、有中樹等等,還有草,小樹等等,這無不都是需要天雨來滋潤,滋潤大地,大地上一切萬物都不能欠缺雨,雨露,不能欠缺。所以,雨就譬如滋潤,「諸樹大小」,所有的樹,大小樹,或者是上、中、下等等,全都各受它所滋潤,這就是表示佛的「口密」。



  我們前面說過了,佛有「口密」、有「意密」、有「身密」,「密」就是很密接的意思,很普遍,沒有間斷,很普遍,密密地會合在一起。佛陀說法,普遍在人間,我們一直在講〈藥草喻品〉,更讓我們清楚天地宇宙萬物等等,無不都是道理含藏在內。我們不知道,佛陀就要一一為我們開示,這叫做佛口轉法輪來施化眾生。這就是佛所以出現人間的因緣。各位,學佛,佛陀出現人間的因緣是很不容易,累生累世以來,不斷與眾生的緣,造福人群,在人群中歷練智慧,所以,好不容易因緣會合,出生人間,現八相的過程成道,讓我們知道修行要具備什麼方法,才能夠成佛。就如佛陀降生人間,從小到大,所看到的境界,他的觀念思想,然後修行過程的堅持,那種苦難一直磨過來,終於心定而靜。剎那之間,他的本覺與天地宇宙會合在一起,覺悟了天地萬物的真諦道理。所以我們現在要修了,就如佛陀累生世積功累德,功不斷不斷累積,我們調整我們的心態,要好好身體力行在人群中造福人群,培養善念,這樣功德圓滿。所以我們要時時修學佛法,要很微細地多用心。



************************************************************

【註一】典出《眾經撰雜譬喻》上卷(一六) 



昔有沙門行草間,有大蛇言:「和尚道人。」道人驚,左右視之。

蛇言:「道人!莫恐莫怖,願為我說經,令我脫此罪身?」

蛇曰:「道人!聞有阿耆達王不?」

答曰:「聞!」蛇曰:「我是也!」

道人言:「阿耆達王立佛塔寺供養功德巍巍,當生天上,何緣乃爾也?」

蛇言:「我臨命終時,邊人持扇墮我面上,令我瞋恚,受是蛇身。」道人即為說經,一心樂聽不食七日,命過生天。卻後數月持花散佛,眾人怪之。

在虛空曰:「我阿耆達王,蒙道人恩,聞法得生天上,今來奉花報佛恩耳!」是以臨命之人,傍側侍衛者不可不護病者心也。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3/1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3/15晨語簡記   2015/03/15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3月 16, 2015 9:37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三月十五日星期日)

 

上人今天開示,何謂功德,功與德如何來,有何作用等等?

上人講了一個我阿耆達王因一念瞋恨往生墮入畜生道得蟒蛇生的故事。他找到一位出家人為他說佛法,往生後生天堂。過後數月持花散佛,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這就是佛法的功德力,上人用一個故事就讓大家明白許多道理。

除了功德力的原理之外,我總算了解為什麼佛經在描述佛陀說法時,總會有天人散華,原來,這是佛陀在很久很久以前與這些天人結了好緣,他們願意自動自發來散華。

 

「人間要出現一尊佛不容易,已經過去二千多年了,我們現在只是佛陀所留下來的法,我們這樣信受奉行。他就是這樣留下來,我們就是這樣老實聽法,好好用心信解、修行,這就是眾生所接受佛陀的教法。」

今天聽到上人這一句開示,突然很有對機的感悟,我的斷句與組合如下:

老實、聽法,好好用心,信解、修行

要老實修行,聽法才能信解。不論修行還是聽法,都要好好用心。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3/15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