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3/16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3/1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3/16晨語簡記   2015/03/16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3月 16, 2015 7:11 pm

20150316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如來乘如實道而來成正覺,
菩薩隨諸眾生心之所好樂。
僧伽名和合眾精修戒定慧,
自性遍空法界微妙法真如性。

  我們學佛,要如何能夠真正透徹瞭解如來的實道?真實道要如何走?如來,那就是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常常說,知道嗎?知道,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另外這名詞叫做「如來」。如來藏本具真如,這大家都知道了。不過,知道,但卻無法用在日常生活中。稱為「如來」,那就是乘如實道,我們就是應用如實之道,佛陀如何教育我們,我們如何來接受,接受後身體力行,在這條菩提大直道,這叫做「乘如實道」,就是按照這條路這樣來走,而來成正覺。就是這條路這樣一直走過來,才能夠真真正正將這天地宇宙間的真理入我們的心來,這叫做如來。我們的真如本性,人人本具,而我們卻如貧窮子,一時的失念放蕩,這樣跑出去了,幾十年的時間。所說的幾十年,已經是形容無央數劫的時間,就是在二道,就是人天道,同時,一不小心就墮落三惡道,在五道四生中,離我們真如本性的法就離很遠了。

  這只是一念糊塗,這樣就已經漏落三途。煩惱就是「漏」,「漏」,煩惱讓我們墮落,從人天道墮落三惡道。這樣已經離得很遠了。佛陀來人間的目標,就是教我們,我們若能老實修行,按照這個道,「乘如實道」,按照這個道而來成正覺,這樣一路走回來,就如那貧窮子,經過接引、接引,回來長者的大家庭了。長者還要用心教育,讓他知道在這個大家庭裡有大寶藏,原來這大寶藏不是別人的,也是自己的。這就是「乘如實道而來成正覺」,這條路要走,要如何走?「菩薩隨諸眾生心之所好樂」。我們修行不只是聲聞,一直靠佛的音聲入耳.一直去除煩惱,斷生死,不只是這樣。我們要發大心力、大願,依教奉行。回報佛恩就是要入群中去度眾生,要在人群中度眾生,必定要隨眾生心之所好樂,就如佛陀教育我們一樣,隨機逗教,應時、應機來教育我們。現在的時代是什麼時代呢?現代人的心態是什麼心態呢?要應時、應機,應這個時代,應現在眾生的根機、心態,這樣來施教、來教育。所以菩薩要隨諸眾生心之好樂,在這個時機中,這個時代,要用什麼方法來教育眾生?這就是菩薩要乘如實道而來,要瞭解正法,我們才有辦法覺悟,這就是菩薩。

  但是修行的開頭,「僧伽名和合眾」,修行者發心,辭親割愛,我們辭去了至親的家庭,割斷了小愛,家庭親愛的人,我們已經是辭親割愛。這是一個小家庭、小範圍的愛,我們已經去除了,就像佛陀悉達多太子的時代,他若沒有離開皇宮,沒有斷了親人的情,他哪有辦法走入大自然界到處訪道,去了解道理,最後覺悟。以大地眾生為親,以虛空法界為家,這就是佛陀他的大覺悟,而他大覺悟的開頭也就是要發心,修行的過程就是要在僧群中,所以叫做「僧伽」。「僧伽」既是捨去了一切名利、至親的人,一切都放得下、捨得去,我們應該是用我們的真心入人群中,虔誠來取法,吸收佛法。所以,人很多,各人都有各人帶著俗氣,我們也不知道在過去生已經多久多久了,在五道四生或者是人群中這樣熏習、熏習,到底我們熏習多少的煩惱無明?我們過去的習氣,大家都還有,今生此世我們聞佛法,發大心,入佛門,在叢林中也是一樣,芸芸眾生,各人有各人的習性,但是各人若有一個方向,吸收同樣的法入心,法與法和合,這樣就能彼此「六和敬」。互相共住,我們有互相道理的會合,共同生活的敬重,身口意業,我們都要和氣,這樣叫做和合眾。

  也是要去除我們各人的習氣,我們要包容別人還沒有完全去除他所有的習氣。照顧自己,要將我們的習氣去除,別人還有餘留著的習氣,我們要寬心、包容。若能互相寬心包容,大家認真去除自己的習氣,這樣僧團就能清淨和合眾,這要靠我們精修戒定慧。大家要很精勤,精而不雜,進而不退,所以我們要很精勤,好好地修,來修行,修心養性,好好地端正我們的行為,這是我們各人要修行,各人要有這分精修,精進,精而不雜,進而不退。修,我們要好好修心養性,修心養性就是表達在我們的行為,所以端正行為,這就是精修。這要很精進,好好來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我們人人要守好我們的戒律,戒是防非止惡,不對的事情還未到我們身上,我們就將它預防了,若有惡事來到我們的身心,我們要如何能趕緊將它停止?雖然很多都是人人各有有餘的業力,佛陀在世,也還是有餘業未盡,也是有惹來外面的煩惱,但是我們還是凡夫,我們也是同樣還有餘業、餘報未盡,所以難免還是同樣有身外的煩惱、無明來染身,我們要如何戒定慧?我們就要盡量修我們的身心,要如何預防?要如何停止?我們要人人心要定、心要靜,心定、心靜,不要因為人來亂了心。這就是智慧了,運用我們的智慧,讓我們的身心能夠靜下來。

  大時代明大是非,是非若能清楚,無明煩惱用定與靜,很快就能過去,這要看,也就是我們要共同在這個叢林裡,要真正精修戒定慧,在我們修行的團體中要和合眾。在我們內修的環境需要,外行的環境也是一樣,修行是普遍的,不只是進到道場才叫做修行。佛陀一雨所潤,是天下萬物都能夠受雲雨來潤澤,即使五道四生的眾生,也能接受到佛法來滋潤。所以這個自性,佛陀就這樣跟我們說,人人本具佛性,甚至眾生有如來智性,自性是遍空法界,是微妙的法,是大地所有眾生共同的真如法。所以,修行不只是指在僧團裡,是整個人類、所有眾生都是本具佛性。「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習氣啊!要如何讓他有機會接觸到善法?有接觸到善法,就如雲和雨來滋潤這片乾燥的心地,讓我們這片心地,善的種子能發芽,讓我們這片心地能夠得法雨而滋潤,善種子普遍成為功德田,這是我們要努力的。

  所以如來,人人本具的佛性,但是我們人人要學佛,就要「乘如實道」,菩提大直道這條路,我們要踏踏實實走過來,這樣「而來成正覺」,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過程一定要行菩薩道,隨眾生所好樂。我們若真正要真為了慧命,那就是在僧團中首先就要如佛陀所教育,在僧團中如法修行,和合眾,這樣能夠修到戒定慧三無漏法,我們就回歸自性,遍空法界微妙法,這真如回歸本性來。說起來,我們就是要用心,心要定、心要靜,把握時間,不要浪費時間在煩惱無明中。前面經文這樣說,

經文:「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

  「以大音聲」,因為如天空的雲雨要普遍在世界,人天阿修羅,像是要來滋潤天。因為天、人、阿修羅,這就是佛陀來人間,很重要的,所要對機、所要度化的眾生。不論你是富有如在天堂的眾生,或者是非常的貪、瞋、癡、慢、疑,尤其是瞋、慢、疑這樣的人,這叫做阿修羅,希望用佛法的精神來化度他,這樣的人間。所以佛法希望於天人,如大雲普覆三千,「三千」就是譬喻天、人、阿修羅界,這些眾生能夠得到雲雨的普潤。所以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陀自己這樣唱言,講出了成佛,完成「十德」,十種德,成為「十號」。就是佛陀他向這些上座的大弟子,(在)這眾中,就是那個法會上,這樣開始講說了雲和雨與大地草木,能夠利益大地草木,就像法能夠利益眾生。回過頭來再向大家說,佛陀的教法是來自佛陀已經修行覺悟了,佛已經覺悟之後,天地萬物自性之功德。因為佛陀已經無數劫以前不斷不斷修行累積,所瞭解的,天地宇宙萬物都各有它的本性,自然性,各有它的應用的功德。尤其是佛陀他將這些所瞭解的會合,這當然要經過很久的時間去修,為內功,他的心已經將外面世界,天地宇宙萬物,空間的道理,所有物質的理都已經在他用功收納入他的心性,自然的心性中。他又是身體力行,來來回回在眾生群中,去體會眾生群的習性,開啟了他的智慧,所以福慧已經具足,在現在成佛了,成佛就有具足十號。

*佛之所覺悟自性功德,是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自性。非佛自唱,則眾生無由知之。

  所以「佛之所覺悟自性功德」。因為很久的時間積功累德,自己知道,知己知彼,不只是自己了解了,也是了解天下間一切事物道理,這叫做覺悟,覺悟自性,各個有自性,這就是修行過程中所得。所以「是諸法各有不變不改之自性」。天下間萬物都有它的本性在,天下間所有的物質,不論是山河大地、草木等等,全都有它各有的種子、基因裡面的本性,何況是人的心念間,造天堂,造地獄、餓鬼、畜生等等,這來自於無明,佛陀都很了解了。但是,不論他在天堂、畜生、餓鬼,或者是人類、天堂等等,都有一個不改的自性,所以佛陀很相信人人都能成佛,只要習性、無明煩惱去除,回歸回來各有自性,自性就是不變不改,這叫做「自性佛」。

  所以,若不是佛陀自己唱出了:「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這不是佛自大,佛陀一定要向弟子說得很清楚,經過這樣這樣的修行,瞭解這麼多這麼多的法,瞭解一切所歸納的自性本位,這是要經過這麼多時間,所以這樣成佛,成佛,乘如實道而來,已經無央數劫入人群中,這樣開始的,眾生應該要了解。佛具足十德,這十德的「十號」,就是要讓人人提起尊重心。佛陀不是執著我相,也不是自大,但是這是法,要讓大家知道,要懂得尊重。「非佛自唱,則眾生無由知之」。佛若沒有自己自我介紹,誰會知道呢?我是如來,我是應供,我是正遍知等。如來,應該大家都能了解,能真心來體會,來供養自性三寶,應該要堪得受供養。因為「正遍知」,天下萬事物,沒有不知不解的,而且是「明行足」,下面都會解釋。「善逝」、「世間解」,去來無障礙,「無上士」、「調御丈夫」,佛陀成正等正覺,他能降伏一切眾生的惡法雜念,唯有佛陀才有辦法,如調御丈夫,虎熊獅象他都能調伏。「天人師」,不只是人的師父,其實也是天,也是人的導師。佛陀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所以他是「天人師」,是覺悟者,「佛世尊」。

*先唱十號,令眾知歸,我是如來。以佛出世,九十六種各興異端,今於眾中唱名,令人知所崇重故。

  就是首先先唱十號,先將十號,十德,要趕快讓大家知道,佛陀是用無數劫的修行,所體會了解的,視如指掌,所有萬物的自性,佛陀都清楚,所以必定要先介紹佛已經具足十德十號,讓眾生都能知道。所以「我是如來」,我是如來,所以這個「我」是佛陀自己自我介紹。其實所說的「我」,是天下宇宙的大我,是大空間宇宙萬物,具有佛性、具有自性的我,我們若是以理來解釋,不是佛陀自大,只是用一個名詞,向大家說:「成佛,我成佛,是乘如實道而來覺悟的。」我是這樣長久的時間,乘此道,按照此道走過來的,所以,如來。

  以佛世「以佛出世」,佛陀出世那個時代,就是有九十六種的外道教,各種宗教都有它各不相同的修行的方法。佛陀他訪…參訪之後,覺得這不是究竟,他才再去苦行六年的時間。所以現在,佛陀已經開出一條大菩提直道,所以佛陀要向大家在眾中唱名,讓大家知道,能尊敬。如來的法與一般九十六種異教所修行的方法不同。因為這樣,佛陀就要再倡,再提倡、介紹佛有這十德。

*舉佛十德具足,總顯如來身口意三密:不可思議,能益九法界六道四生。

  「舉佛十德具足,總顯如來身口意三密」。三密就如雲雨密集,才能普潤天下,這上次…前面都有說過「三密」了。「不可思議,能益九(法)界六道四生」。九界,九法界,大家都知道了,從「六凡四聖」,佛陀是四聖中的至高無上,他就是要來普遍教育九法界(中)六道的眾生,為他們介紹這就是佛已經成佛,所了解的事情,具足十德。

*阿修羅與人天,稱為三善道,能稟聲教獲益,三惡道則少有,故未說。

  所以「阿修羅與人天,稱為三善道」。雖然說阿修羅,阿修羅也有天福,只是無天德。人間呢,人間也有阿修羅,他很富有,只是個性比較驕傲,比較喜歡發脾氣,比較有懷疑的心,這就是阿修羅在人間。所以他還是在善道中,有福才能生在人間,有福才能生在天堂,所以阿修羅與天、人,稱為「三善道」,能夠以聲教,佛陀所說的教法,他們聽得進去,能得到佛法來滋潤心田。若是三惡道呢?三惡道,地獄苦,畜生道無法聽法,要聽也是很少機會。在三惡道中,地獄苦,哪有機會聽佛法?畜生道,在這樣的境界生活,也沒有很多機會能夠聽法。不過,牠也有靈性,我們也常常說過了,貓、狗、牛,牠們聽法聽得能與人的規矩很接近。

  我們也有看到猴子,猴群,印度,多久之前有這樣的一隻猴子,在火車鐵軌道,觸到高壓電昏倒了,一隻猴子趕快衝過來,冒險來救另外這隻觸到高壓電的(猴子)。牠在救時,與人在救人一樣,大力按、大力壓,但是,還不醒,牠就把牠抱到水溝邊,將牠浸入水溝中,這樣抓起來,再浸下去,抓起來再浸下去,一直搖,搖到讓這隻觸電的猴子清醒過來。看,這不就是眾生也有與我們人很接近的靈性。牠也有機會能聽到,能接受到法,不過很少,機會很少。所以「三惡道則少有」,要能夠聽法、接受到佛法,機會比較少。

*「應供」:如來世尊,體具萬德,應受人天恭敬供養。

  所以,上面所表示的就是天人阿修羅,這是我們前面的文,雷雨來利益天、人、阿修羅,因為他們是在三善道之中,有機會接觸佛法。接下來,除了「如來」,還有「應供」,「應供」就是「如來世尊,體具萬德,應受人天恭敬供養」。這是如來,他的德行具足,所以受世間人人所尊重,尊重他已經具足萬德,所以他應該能得受世間,不只是世間,三界的眾生所尊重,就是人、天、阿修羅等所尊重。所以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所以他堪得受人天恭敬供養。那就是因為他所修的行,累功積德,累積功,所積下來的,累積的功德所成就,堪得受我們眾生的「應供」,應該堪受供養。

*「正遍知」:亦云等正覺,佛正覺性與眾生等,世出世法,正能覺了,無不遍知,號正遍知。

  接下來就是「正遍知」,也是叫做正等正覺。佛已經是「正覺性與眾生等,世出世間法,正能覺了」。佛陀要如何出世間法?世間就是在六道中,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佛陀已經超越了,所以正等正覺。與世間的眾生,要如何教眾生出世間法?這全都完全覺悟了解,如何來應機逗教,這些方法,佛陀都能了解了,所以「無不遍知」,很普遍了解,什麼方法來度眾生,來施教法,因為這樣叫做「正遍知」。眾生法無不了解,叫做「正遍知」。

*「明行足」:明白梵行,皆悉具足。

  「明行足」,那就是行,如何能清淨行,「明白梵行」。「梵」就是清淨,清淨修行,修清淨行,於佛來說,完全具足了。我們眾生的行為都還有污染,我們眾生還是(在)凡夫地,難免我們都還有煩惱。佛陀於法自在,他不受世間法所污染,所以他很明白世間法,所以他不受世間法無明煩惱所惱亂,所以他「明白梵行,皆悉具足」,全都很清楚。
 
*「善逝」:善,能也。善從迷鄉往於智地。

  所以「善逝」,善,意思就是「能」,無所不能。「善從迷鄉往於智地」。他很了解,有辦法在眾生,是一群迷茫的眾生中,如何入人群去,入這種迷途眾生的人群中,要如何進去。所以他來來回回在人間度眾生,而不受眾生所污染,這就是他能夠來去自如。就如現在的監獄,慈濟人有時候定期進去,進到監獄裡去引導,去與他們分享善法,讓受刑人能知道過去非,現在要反省於現在。將善法來回(宣揚),啟發人人的智慧,分清楚這種過去的「非」,今日的「是」,過去不對的,今日要改過的,成為智地。從迷糊中,能夠如何將他帶到智慧的境域,這就是「善逝」,來去自如。要進入迷群,迷茫的眾生中、凡夫裡,他清清楚楚如何進去,清清楚楚如何出來,這不是由業牽引,是乘法入人間。
 
*「世間解」:善解世間諸眾生意。

  再來,「世間解」。善,就是善解,對世間的法,無不都是很了解。眾生到底根機如何?眾生的心意如何?佛,大覺悟者,都能夠了解,不像我們凡夫,境界一來,六神無主。但是,佛陀他真正了解,所以叫做善解世間諸眾生的意境,這是佛陀對眾生瞭如指掌。

*「無上士」:諸菩薩等無明未盡,有佛在上,名有上士,如來極證,名無上士。

  再來,「無上士」。「無上士」那就是「諸菩薩等無明未盡,有佛在上」。「無上士」,就是已經行菩薩道的菩薩了,行菩薩道,還有,還有少分無明,菩薩也還是在修行,除非是如文殊、觀音,像這樣的,他們已經是已成佛再來人間,要不然,很多菩薩還是有少分無明未盡,所以還有佛在菩薩之上。因為佛就是在諸菩薩之上,稱為「無上士」。因為菩薩還是在佛之下,還要依教奉行,還要再精進,要再修行。所以,菩薩之上還有佛,所以叫做「無上士」。如來是極證,如來所覺悟的,所證、所體悟的極果,叫做「無上士」,那就是(證)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叫做「無上士」。沒有比佛更了解天地萬物真理,沒有比佛更清楚,所以佛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名為「無上士」。

*「調御丈夫」:調停制御人天象馬,慈悲方便,名大丈夫。

  接下來再說,「調御丈夫」。「調御丈夫」就是能「調停制御人天象馬」,他「慈悲方便」,名為大丈夫。佛陀這種魄力,入人間,入眾生群中來調教眾生,不論是天或者是人,或者是地上所有惡的,剛強的眾生,獸類,都要有調御師。你看在訓練獅子,訓練虎,訓練象,那都是力氣很大的,他有辦法將牠訓練得很乖。要牠起來走,牠就起來走,要牠乖乖地坐,牠就乖乖地坐。這種要有方法,要了解牠們的性情,獸類的性情,先去適合牠們的脾氣,然後用方法來教育牠,這叫做「調御丈夫」。「丈夫」就是表示很有魄力。

*「天人師」:若天若人,咸蒙開發,為世師範。
  再來,「天人師」。「天人師」,是天,天道、人道的師表。所以,天與人都能夠受到佛陀的教化,包括天、人、阿修羅,這三善道。人再如何的脾氣不好,因緣若會合,也能受法的道理,改惡的脾氣成為善順,在人群中也可以。所以,這都能直接接受到佛所教育。所以佛就是天人的師表模範,叫做「天人師」。

*「佛」:梵語佛陀,此云覺者,世出世法悉能覺了。

  接下來叫做「佛」,「佛」,梵語稱為佛陀,佛陀就是覺者,也就是世出世法全都能覺了明白,這是我們常常說的。「世尊」,「世尊」就是已經具足以上的十號十德,全都清楚明白了,所以「為諸世間之所尊敬」,叫做「世尊」。我們佛法是從佛口出聲,我們聽入耳來。佛陀的時代就是有佛陀開口出聲,很多聲聞,耳根接受,體悟了道理,佛陀入滅了,道理流入阿難的心,才經過結集,結集之後成為文字,將文字不斷來讀誦,從讀誦中再體悟。因為人人本具佛性,古德先賢他們所體悟的,就造論等等,所以「三藏十二部經」,就是開頭從佛口說出的。所以佛口所說的法,來成長我們的慧命,叫做「佛口所生子」。這麼多的法,從佛的心中出,這叫做自性。人人本具自性,人人都有自性法,這是非常的微妙,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去體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3/1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3/16晨語簡記   2015/03/16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3月 16, 2015 10:13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三月十六日星期一) 

如來乘如實道而來成正覺,
菩薩隨諸眾生心之所好樂。
僧伽名和合眾精修戒定慧,
自性遍空法界微妙法真如性。
前三句彷彿在說佛、菩薩、僧三種角色修行的軌道,文句精簡,但很重要。 

佛的十號(十德)


1

如來

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

2

應供

如來世尊,體具萬德,應受人天恭敬供養。

3

正遍知

亦云等正覺,佛正覺性與眾生等,世出世法,正能覺了,無不遍知,號正遍知。

4

明行足

明白梵行,皆悉具足。

5

善逝

善,能也。善從迷鄉往於智地。

6

世間解

善解世間諸眾生意。

7

無上士

諸菩薩等無明未盡,有佛在上,名有上士,如來極證,名無上士。

8

調御丈夫

調停制御人天象馬,慈悲方便,名大丈夫。

9

天人師

若天若人,咸蒙開發,為世師範。

10



梵語佛陀,此云覺者,世出世法悉能覺了。

 

世尊

(別為尊號)

就是已經具足以上的十號十德,全都清楚明白了,所以「為諸世間之所尊敬」,叫做「世尊」。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上人開示,以此為本)

 

兩附其他兩種版本,大同小異,以為參考。

 ﹝出佛說十號經﹞

  此十號義,若總略釋之,則:無虛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名佛。具茲十德,名世間尊。祖師所述經教,皆依此義而釋。今此經中,合世間解、無上士以為一號,雖開合不同,其義則一,故兩存之。(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

  〔一、如來〕,如來之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也。

  〔二、應供〕,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三、正遍知〕(亦名正等覺),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號正等覺。

  〔四、明行足〕,明即三明也。行足者,謂身口意業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五、善逝〕,善逝者,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號善逝。

  〔六、世間解無上士〕,世間解者,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也。無上士者,謂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世間解無上士。

  〔七、調御丈夫〕,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故號調御丈夫。(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八、天人師〕,謂非獨與四眾為師,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

  〔九、佛〕,佛,梵語具云佛阤,華言覺。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三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十、世尊〕,謂以智慧等法,破彼貪瞋癡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間、出世間,咸皆尊重,故號世尊。

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佛有十種的尊號,即

一、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

二、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

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五、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槃。

六、世間解,能瞭解一切世間的事理。

七、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士。

八、調御丈夫,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九、天人師,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

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3/16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