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7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四諦三轉始知苦集滅道,
弘誓願成慈悲緣苦與樂,
因見苦諦楚毒立弘誓願,
度化無邊眾生咸成覺道。
瞭解嗎?四諦三轉,我們常常說過了,佛陀初成正覺,觀機,第一次說法,鹿野苑中為五比丘說法,所說的是「四諦法」,為五個人,光是「四諦」,苦,苦集滅道,這樣五個人,要能夠讓五個人透徹瞭解「四諦法」的道理,就要反覆說三次,這樣,這五個人才完全瞭解。人生苦來自於「集」,種種因緣果報。知道了,要如何來修,才能夠滅除苦?所以我們就要修道於行,我們要身體力行,好好來修行,斷煩惱,去除無明因的種子。不要再來人生,不要在六道輪迴中,實在是太苦了。在人間,就是有很多紛紛擾擾,處處陷阱,時時讓我們的心起落、不平靜,起心動念,修行真的是不簡單,我們才要立弘誓願,「四弘誓願」,我們就是要修。
弘誓願大家都知道了,「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大心、立大願,我們自己體會到苦,我們也要有同理心,我們感受到的苦,是在人間紛紛擾擾,很多讓我們起心動念,無明造作,因緣果報,循環輪迴,所以在四生六道中轉不出來。我們瞭解道理了,我們想要脫離這個苦難,我們也希望其他人同樣能懂這道理,同時,也能同時修行,能夠脫離這個苦,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就要說道理給他聽,說道理,讓他知道苦是從何而來?集很多很多的煩惱,無明煩惱,因緣果報,要讓他知道,這就是「集」,集了很多的因,集了很多的緣,成了果,來人間,帶業來,由不得自己,就這樣讓我們無法來控制我們這輩子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所需要的是什麼,無法讓我們控制。這是煩惱,我不要,離我遠一點;這是我所需要的,求得來。要讓大家知道,求不來啊,因為人生除了生老病死這種自然法則之外,還有求不得的苦。還有我們不要的,但是偏偏聚在一起,那就是怨憎會苦,還有五陰熾盛苦,生老病死苦,這八種苦,還是不斷在人間。
要如何才能(瞭解)因緣果報,這樣由不得自己,常常帶業來去,我們這輩子帶著過去生的業來,將過去生的業緣果報又在今生此世造作,又是由不得自己,再帶著重重的煩惱到來世,到底這樣沒完沒了,這種因緣果報要如何才能滅除?所以,我們除了度眾生,我們要斷煩惱,要斷煩惱,就要求佛道,所以我們要「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啊,這「四弘誓願」。在這四弘誓願的過程中,就要不斷不斷培養我們的慈悲心,用我們的慈悲心來緣苦眾生。苦難眾生偏多,所以我們要入人群中,緣這些眾生受苦難,我們為這些眾生造福緣,也就是在眾生中;佛法在眾生中。眾生每個人都是我們的一道法門,所以「無量法門誓願學」,我們就在眾生中吸取了很多的智慧。
每一個眾生的習氣不同,為了要度眾生,你要去瞭解眾生的煩惱、眾生的習氣,要用什麼方法去接近他?這種「同事度」,能夠利行於眾生;我們用慈言愛語,如何去勸導他,這樣去布施。(用)這「四攝法」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入人群中去解除眾生的苦,這叫做「緣苦」。解除眾生的苦難,他有苦,我們為他拔除。看到多少人因為接觸了法,了解了,放下了,看開了,改變人生,將惡緣變成了善緣,將怨憎會變成了善知識。像這樣,就是要在弘誓願中來培養慈悲,緣苦,讓他快樂。「因見苦諦楚毒立弘誓願」。因為我們看到眾生的苦,我們自己也感到很苦,所以必定要從四諦法中,這法門進來,多去瞭解人間苦。苦是我們逃不過的,人人累積來的,累生累世所造作的。看看悟達國師,十世為高僧,但是十世之前所結的怨,儘管他趕緊放下,修行,十世為高僧,卻是因緣來時,業門一開,報就現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常常記得人間苦,我們自己在修行的過程中,難免也有很多紛紛擾擾、煩惱出現,這就是在「苦諦」之中,讓我們的心困擾、不得安寧。我們若是知道法,煩惱一來,反省,叫做懺悔,懺悔我們過去的業力,我們現在要靜心接受,這就是在苦諦中。
苦諦來時,這個苦的境界來時,我們就要瞭解其中的道理,這樣才叫做苦諦,要不然只是感覺「這是煩惱,苦不堪啊!」就在其中,苦中纏啊,繞不出來。我們若是知道苦的道理,自然我們就會解除那個楚毒,心靜、心定。每天都跟大家說,心要定、心要靜,不要因人亂了心。也是常常這樣跟大家說,煩惱境界來時,世間法如何去面對?心要定、心要靜,可以面對,但是不要亂了心。所以「因見苦諦楚毒」,在人間難免苦楚,難免這種人間的毒,我們要好好反省,過去生中或者是今生有瑕疵,也說不定,要懺悔、要反省。所以我們更要加強立弘誓願,不要退道心,不要因面對什麼樣的環境,就這樣退道。我們要再加強。已經見證佛陀所說的苦、集,要知道這是集過去所結的因,今生所受的果。過去若沒有因緣,現在就沒有果報,要很甘願受,更要加強立弘誓願,這就是我們「因見苦諦楚毒」,要立弘誓願。
我們的弘誓願,不要忘記了,一定要度化無邊眾生,不要退回來,說:「我獨善其身,芸芸眾生,紅塵滾滾,可怕啊!」就又退失了已經發大心要行菩薩道,這念心若斷了,再退回來獨善其身,那就很可惜了。我們還是要立弘願,同樣要度化無邊眾生。因為我們見證苦因的來源,我們應該知道,佛陀《本生經》也是常常有餘業未盡所受報的。佛陀這輩子雖然成佛在人間,他這段時間過程,雖然是八十年的時間,修行過程的苦,所遇到的困擾,成佛了,領導僧團,在那個社會,他也受盡了很多的磨難。佛陀遇到這種事情,他就會跟大家說,「我過去生中有過這樣這樣的因緣,餘業未盡,所以報在今生,受這樣的困擾」。這也是佛陀給我們的教育。教之慇實,讓我們徹底了解,連佛陀都還是有餘業未盡,何況我們人人都是凡夫,所以我們還是要加強我們的志願,要度化無邊眾生。
因為人間太苦了,芸芸眾生的心態真的剛強,連舍利弗等等,佛陀希望弟子能來接法,但是佛陀的大弟子中,沒有人敢接受,他方世界的菩薩要來傳釋迦佛的法,佛陀還是以娑婆世界的弟子為主。看,一直看,誰願意來呢?後來,舍利弗雖然已經得佛授記,但是舍利弗還是向佛陀表達,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想要在娑婆世界修行度眾生,何其困難啊!真的是很困難,不過,就是要在娑婆世界,才有辦法將道理普遍教育。我們前面說過了,佛陀來人間,所面對的根機就是天、人、阿修羅。其實阿修羅遍在五道之中,所以說,人間的天人、富貴者,在人間,瞋恚重的人,都是在人間,佛陀面對的,這種「富貴學道難」、較驕傲的人,或者是阿修羅,瞋恚重的人,是在平常的人間,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對機,所要度的(對象)。所以,眾生過去以來,無始以來,習氣很重,因緣果報,有的人富有,有的人貧窮,有的人善良,有的人習氣很剛強,這種善惡,五趣雜居地,我們所住的地方,五趣雜居,佛陀就是需要在這種境界來度眾生。就是這樣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我們才要立弘誓願,我們才要度化眾生。眾生無邊,所以都要耐心去陪伴,耐心來接引,希望所有的眾生,五道四生的眾生都能夠成覺道,都能夠了解,如何能從內心體會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具真如,人人可成佛。希望這個道理能夠到眾生的心中,這是我們應該要有的發心。所以前面的文說,
經文:「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我們昨天說過佛陀的十德,十號,佛陀就說「我是如來」,這樣介紹了十德。這所說的「我」不是佛陀自己本身而已,是要說所有的道理,大我,不是小我。那個真理,乘如來法而來人間要度眾生,這個道理,在覺悟者的心與天體會合,宇宙之間萬物真理,覺悟者已經都了解了,瞭若指掌,無法不知,無法不覺。沒有一項法他不知,沒有一項道理他解不開,這就是大覺悟者。所有諸佛,已覺悟的人,都是稱為「如來」。所以佛陀已覺悟了,與諸佛、與天體宇宙的覺的道理,源頭會合在一起。所以這要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來淬鍊,總是成佛了,這是我們昨天所說過的。
經文:「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此謂知苦、斷集、修道、證滅之四諦法。而立四弘誓願,度眾生知見不謬。
這是佛陀來人間的心願,我們學佛者也要有這個心願,四弘誓願,我們一定要發願。學佛者,人人也是要身體力行。「未度者令度」,佛陀累生世來人間,都是鋪度眾生的緣,入人群中,與眾生,芸芸眾生的苦,他入人群,去與眾生結好緣,來累積度眾生的緣。有的已度了,「已度」,就是已接受佛法,也已經體會了,能解悟了,瞭解了,也已經體悟,這是已度的。「未度者」,還沒有因緣來接受法,還沒有因緣來聽的,同樣的,佛陀還是「令度」,同樣這個因緣要再不斷不斷去與眾生的緣會合。「未解者令解」,還未解,還未透徹瞭解的人,要讓他能見面,聽到話,「瞭解嗎?」「還沒有很了解。」「再來一次。」就如對五比丘,之前三轉四諦法。五個人,佛陀問:「這樣苦集滅道的道理,你們都瞭解嗎?」一個人說:「我瞭解。」「那你們呢?」四個人有聽到,但是還未透徹。再來一次,「這樣瞭解嗎?」又有兩個人瞭解了。還有兩個人,「體會了嗎?」「還沒有很清楚微細。」「沒關係,再來一次。」所以三轉四諦法輪。這是苦,你應該懂,你應該知道,所以不只是要懂,還要知,不只是要知,還要修,這就是三轉四諦法,不只是知道,還要解,還要修,這樣讓大家能真正依照這條道路,走到最安全處。
因緣果報透徹了,不要再有這種無明煩惱再來覆蔽。所以「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佛陀是希望我們人人不只是知,不只是解,我們還要修行,一直到真正一切無明煩惱斷除,不只是斷見思煩惱,連惑的煩惱也要去除,塵沙惑的煩惱。這是佛陀的用心,就是讓我們知道苦,要斷集。我們若知道苦了,人間是苦,我們就要想方法來斷滅我們在人間的苦,紛紛擾擾的人間。這人間的環境,人與人等等很多煩惱集中過來時,我們要如何斷除?不要與這種境界,起煩惱無明。我們知道過去的因果了,今生我們要斷,不要再將這個因、緣再纏綁起來,所以我們要瞭解,恩恩怨怨沒有終止,所以恩怨要趕緊放開,不要還在我們的心放著種子,就是要斷煩惱,叫做「斷集」。
我們要斷集,談何容易啊!那就要用心「修道」,真正要修行於道,我們若能修行於道,才能「證滅」。所有的煩惱無明、因緣果報,這樣滅除掉,這種見思煩惱斷除。不論是看到的,在我們的內心,煩惱不斷,要用什麼方法把它斷除,這叫做「四諦法」。讓我們很透徹了解,了解苦、集、滅、道,我們要知,知就要解,解就要身體力行,這就是四諦法。「四諦法」,要身體力行,就要立「四弘誓願」,剛才開頭就說過了,我們要度眾生,引導眾生的迷途,能回向入見道諦,能知見不謬,所了解的佛法無差錯。能夠了解不要差毫釐,失千里,我們的知見要正。所以要正見、正思惟、正知、正念等等,八正道法,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所以讓眾生「知見不謬」,讓大家能更了解世間的困擾,因緣來自何處?讓大家了解,解開他的心的迷惑,讓他的見解正確,當然就是要立「四弘誓願」。
*弘誓本成慈悲,而慈悲既緣苦與樂,弘誓亦承四諦而起行。
「弘誓本成慈悲」,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佛性真如,本來我們就是有慈悲。常常說,念佛,念佛,佛入我們的心,佛心就是大慈悲心。佛陀是四生慈父、三界導師,在〈信解品〉「窮子喻」,佛陀將三界之內或者是五道四生全都視為一子。我們過去一直說過,所以佛陀,這就是他的弘誓願,我們學佛就是將佛的弘誓願,道理我們了解了,我們也要這樣身體力行。所以「弘誓本成慈悲」,而慈悲既緣苦眾生,所以我們要入眾生群中去給他快樂,去除煩惱。很多,在醫院裡身心有病,怎麼辦呢?那就是醫師來為他治療,方法,身心道理施用在病人身上,對症下藥。他吃藥,身,心腦(心思)靜下來,回歸他原來健康的身心,這樣就是拔苦與樂。同樣的道理,佛陀來人間,眾生有病了,佛陀就要施法藥了。所以「弘誓亦承四諦而起行」。我們發弘誓願是承四諦法為起點。因為我們知道苦,人生苦難偏多,所以我們才會發大願,弘誓願,所以這弘誓願是從四諦法開始。修行,若沒有境界來臨,我們不知道理。常常對大家說,見苦才知福,看到苦難眾生,我們還要埋怨什麼呢?別人比我們更苦。這就是「見苦知福」。
有多少人因為比來比去,我比別人有福。同樣的人間,這麼的困擾、不平安,若又想到有的國家人禍天災,我們在這樣的社會,也應該比其他有福多了。就是知道,了解其他國家為什麼這麼的混亂,我們才要提高警覺,我們要淨化人心,安定人心,社會才能平安。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個境界,我們在這個大時代,天下間的訊息,很快的,我們就會接收到,哪一個國家,什麼樣的事情。回過頭來,我們還是在很平安、安樂的地方,知福,不過要提高警覺,要戒慎虔誠,如何培養我們誠之情誼。人與人之間要如何用虔誠的心互相對待,我們更要是修行者立典範,我們要教之慇實,造福人間,讓人間更富足,讓社會更祥和,這是我們學佛,在我們現狀的境界。有時候,人家說「危機就是轉機」,看見人間的苦難,我們在學法,就是知苦,了解人間因緣果報,很多,所以我們的心要安,我們要如何修行於道,要如何斷除煩惱?不要受境界影響,還要堅定道心,還是要入人群度化眾生。所以,四諦法與四弘誓願,一個是起行,一個是果。所以說,因,因為苦集滅道,結果是我們行菩薩道。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好好用在我們的心。
經文簡釋:
「未度者令度」;若見苦諦,逼迫悽慘,楚毒辛酸,緣此起誓,故云未度者令度苦,即眾生無邊誓願度。度即脫離苦惱。
所以「未度者令度」。「若見苦諦,逼迫悽慘」。真的是人間的苦啊!受到很多的苦難來磨。我們難道沒有看到我們的醫療系統,這幾天,關山、玉里慈院的周年慶,看到他們入病苦眾生的環境中,他們走出醫院,走入人家的家庭裡,看到貧困苦難、病,還有殘疾。一個家庭,有好幾個病人,身心有病的,像這樣,一個家庭好像一個小地獄一樣。看,慘啊!真的是「逼迫悽慘」。有的人全身都浸在如濁糞池,大糞之中,好像生活在糞坑裡,真的是苦。看看有一群大醫王,人間菩薩,不怕他臭,不怕他身上的爛,趕緊為他整理身體,清掃屋內,讓他恢復一個乾淨的環境,將他的身體清理得乾乾淨淨,這實在是「楚毒辛酸」,也要有一群人間菩薩,他見苦起行,起菩薩行去救眾生。所以「緣此起誓」。很多人,我們的慈濟人若是去訪貧,去家訪時,看到這樣,聽到法,看到環境,都會發大心、立大願,緣著人間的苦境,了解要好好修行,警惕自己。
所以「未度苦者令度苦」。自己還不知道人間為何那麼苦?不懂因緣果報的人以為:苦是他的事情,與我有關嗎?沒關係。其實,聽法之後,苦不是別人在苦而已,我們的因果業報還未到,說不定我們的業力來時,也是會苦。就如悟達國師,業力一到,人面瘡起,苦楚不堪。所以他造懺文,我們才有《水懺》可以誦。這就是體會到苦。所以「未度苦者令度苦」,未度苦的人,要讓他知道,苦要如何度過,讓他了解這個苦,讓他見苦諦,讓他了解這個苦是如何開始的?要好好的警惕預防。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開始看到「苦」、「集」,我們就要發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度」,就是度他解脫苦惱,人生,心的苦惱,起心動念。
「未解者令解」;若見集諦,顛倒流轉,迷惑繫縛生死無涯,甚可憐愍,緣此而起誓。
故云未解集者令解集,即煩惱無邊誓願斷。
*「解」:即斷惡修善。
「未解者令解」。看到「集諦」,我們已經了解這麼的苦,苦是從哪裡來呢?我們應該要很透徹了解,「集諦」是因為顛倒流轉,我們生生世世不斷在複製,複製無明,不斷在複製惡因惡果,這種因緣果報不斷,所以,一直受苦。無明愈厚,迷惑就愈大。所以生生世世這樣「迷惑繫縛生死無涯」。真正的,纏縛在其中,生死無邊際。到底生生世世都是帶業來,帶業去,業力不斷來去。所以這種「生死無涯」,甚可憐,很可憐憫。所以「緣此而起誓」。因為這樣立弘誓願,不只是要自度,我們還要度他人。所以「未解集者令解集」。「集」就是集過去重重疊疊的無明。我們過去不解、不知,現在要知,現在要解了,這就是「煩惱無邊誓願斷」,我們要斷種種的煩惱。解,就是斷惡修善,我們要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我們要好好地讓他斷除了苦的源頭,我們要造福在人間。
經文簡釋:
「未安者令安」;清淨之道,眾生不識,行此道者,能出生死至安樂地,欲示眾生安立此道。
*「故云」:未安道品者,令安於道品,即法門無量誓願學。
*「安」:即修安樂行。
「未安者令安」。未安的人,我們要讓他能心安下來。要心安,就是要有一條路走,用愛鋪路,讓人人能走過來,不要走偏差,要走正道,這就是清淨道。不要再染污煩惱,在清淨道上,付出無所求,沒有煩惱。「眾生不識,行此道者」。眾生不懂走這條路,他沒辦法了解這條路,要如何進來走?「能出生死至安樂」,我們就要教他,教他「來、來、來,這條路是這樣走,自然我們就能出生死到達安樂的地方。」所以「未安者令安」。我們在《無量義經》不是有讀到,「苦既拔已,復為說法」。眾生苦難偏多,我們去幫助之後,讓他的生活安定,我們開始就要去引導他如何再回饋眾生,幫助他如何度化,這也是我們在人間一連串所做的。所以佛法在人間,離開人間就無佛法可修。所以要如何能讓人人解開煩惱,能斷生死,到最安全,安樂的地方。不要再帶業,我們要帶法,我們生生世世就帶著法,駕慈航,在人間度眾生,安頓眾生,所以這就是要先讓眾生了解,讓他安立在道上。
「故云:未安道品者令安於道品」。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常常告訴大家,我們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是我們修行的基礎。「即法門無量誓願學」。在道品我們若修持完成了,自然很多道理法門,很多道理我們就能了解。三十七種的助道法,我們若還不了解,還要求多高、多深的法呢?所以我們必定要「三十七助道品」要很用心,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道品要堅固,我們才有辦法再深入。這就是安,修安樂行。我們要能安樂行,「三十七助道品」一定要有。
經文簡釋:「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滅煩惱處名為涅槃,子果縛斷。子果果子,以現報故,即如子果。無後報故,不名果子。
獲二涅槃,緣此起誓。
故云未證滅諦者令證滅諦涅槃,即佛道無上誓願成。
*「得涅槃」:即得佛涅槃。
「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涅槃」就是滅煩惱處。能讓他到安穩的地方,安穩的地方是哪裡呢?就是入涅槃的地方。涅槃不是死了叫做涅槃,不是。涅槃就是我們滅除煩惱,煩惱,我們有「見思煩惱」,還有「塵沙煩惱」這兩種。滅除這兩種煩惱,叫做「二種涅槃」,斷見思煩惱是小乘涅槃。我們過去一直一直說過了,但是我們還有塵沙無明的惑,這才是真正最透徹去除的煩惱,所以這個煩惱若都滅除,滅到連塵沙煩惱都沒有,這叫做「涅槃」,也叫做「大涅槃」,那就是安樂處。所以「子果縛斷」。「子果」的意思就是說,一棵果樹,果樹是從種子而種入土,因緣會合,有土、有水、有陽光、有空氣,在土地上,這棵果樹長大了,長大結果了,看是什麼樣的水果。若是蘋果樹,我們摘下來,摘下來,我們在吃蘋果時,它還有種子,這就是子果。它已經一棵果樹再結果,結果再接下來,這個東西供應給人吃,但是籽還留著,這叫做「子果」。連子果也將它滅掉,那就是我們有的人吃一吃,也不是每個人再拿去種,所以吃下去,沒有再延續下去。意思就是說,我們修行了解因緣果報,到此為止,就沒有再繼續,這叫做「子果」。
「果子子果」,這是一種循環,你若又拿去種,拿去種,就又一棵樹;你若沒有拿去種,沒有這些因啊、緣啊與它會合,這顆種子就沒有果樹再復生起來。同樣的道理,煩惱也是這樣,你若是不斷再反覆,它就一直產生。所以「如子果,無後報故」,沒有再報,就像東西吃完就沒有了,「不名果子」,是「子果」,不是「果子」。所以「獲二涅槃」,我們若能斷除煩惱的因緣果報,自然就是二涅槃,能得到二種涅槃。小乘所斷的是見思煩惱,大乘,你入人群中而不受人群所污染,塵沙無明惑都能去除,能完成度眾生的志業,這就叫做大果。菩薩就是因苦而起行,發心行菩薩道,在菩薩道中,不受芸芸眾生所染污,他能完成他的弘誓願。所以「未證滅諦者令證滅諦涅槃」。還沒到這個環境,我們就趕快再訓練,在人群中,心無生滅想,我們還是堅定我們的弘誓願,這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得涅槃就是得佛的果位,就是安住在安樂處,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地方。三轉四諦法輪,這是苦集滅道汝應知,這是苦集滅道汝應解,這是苦集寂滅道汝應行。要如何行?就是立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一直到「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樣就是到達安穩處,希望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