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3/18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3/1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3/18晨語簡記   2015/03/18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3月 18, 2015 7:53 pm

20150318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體解三業隨智慧行

知道守護意業無漏

開道守護身業無染

說道守護口業無失



  學佛要體解大道,體解大道,要時時守護我們的三業。三業就是口業、身業、意業,開口動舌,說話要很謹慎,說話若有一點偏差,有意毀謗或者是無意出言差錯,這都是對我們德的損失,不只是今生失德,來生世也是因緣果報多,所以我們修行,在身、口、意這三業要很謹慎,守好我們的意業,不要有起心動念,自然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偏差,開口動舌就不會造業。總而言之,這三業是隨著智慧行。修行,就是要修智慧,有智慧的人,心意一定時時都是靜寂清澄,心靈的境界一片清淨,天地道理應該都能夠很清楚,這是我們修行的目標,要從意用心深入,我們意如果能用心深入,自然產生智慧,產生智慧,我們的三業就能在人世間無不都是造福;口業,所說的是真道理,淨化人心;身業所行的是善事,利益人群,這全都是從我們心地的意業,就是智慧所產生出來的,所以我們必定要體解大道。



  我們若是「三皈依」,就是「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是我們的三皈依,每天早晚課都有,可見這對我們修行是多麼重要啊!所以我們要體解,三業隨智慧行。「知道」,我們要知道「道」,既來人間修行學法,我們應該要瞭解道要如何走,理要如何通徹,所以要知「道」,這條路,這條道路,道理我們要如何通達?我們必定要先「守護意業無漏」,我們的意業無漏。「無漏」大家知道了,煩惱。我們要守護,不要有煩惱入我們的心,我們要將煩惱全部去除,不要再有煩惱無明都深入我們心中,心若能很清楚,明白了一切道理,這樣我們的智慧才會成長。所以我們要「知道」,守護意業,不要再有煩惱侵入心來。我們既是「知道」了,我們更要是「開道」,知道這個道路方向,我們更需要把這條路開通。我們既然學佛了,學佛,我們要瞭解道理,不只是是知道、知道,光是知道名相,而沒有透徹瞭解,這樣我們要如何帶人走這條路呢?所以我們必定要發心立願,作為一位開道者。要當開道者,我們要守護身業無染,我們自己的身行真正要守護好,行善道。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舉手動足無不都是我們造作的善惡業。伸出手去做事情,這雙手能幫助人,我們的身體行動是要往東、往西,哪個方向?也就是善惡兩途,到底你是要去救人、幫助人呢?還是要去花花世界享樂呢?或者是在外面做為非作歹的事情。這是就是我們的身業。我們既然學道者,還要再是知道者,還要是開道者,必定要用身軀作典範,教之殷實,造福富足。我們必定要好好用心,身體力行,做一個修行者的典範,這是守護身業無染,才有辦法帶人走好這條道路。道路有時候不暢通,我們就要帶人來開,開通這條道路,只要我們知道方向,路如果有阻礙,受路障阻塞,有路障,我們就要帶人如來來除開路障,讓大家有一條平坦道路可以走過去,這就叫做開道者,必定要從我們的身業好好守護好,要守護得無染,要清淨。我們的身業造作一切,我們一定要清淨無染。也要成為一位說道者,帶人走,也要說給別人聽,要說話給別人聽,我們就要很謹慎,守護口業無失。說話,我們要真實語、不妄語,我們沒有虛言,沒有說不對的話,這就是要守護口。



  在佛陀的時代,在舍衛國祇園精舍說法那時候,在舍衛國有一個這樣的家庭,這個家庭就是有一位長者,他娶妻生子,當他娶妻的時候,很熱鬧,很豐富,很風光娶進了夫人。經過沒有多久,十個月懷孕,生了一個孩子,孩子一生下來,相貌就長的很端正,然後,年紀小小的,從能夠講話開始,這個孩子口中一直,自己自然一直說,「生死極苦」,年紀小小的,就是一直看到人就說生死極苦,因為這樣,他的名字,大家叫他「生死苦」,但是他生長在很富有的家庭,父母很疼惜,在富貴家庭中成長。長大了,他從小到大,就是都講好話,看到人就跟人家說因果輪迴極苦,好像他是從極苦中,因果輪迴中來的,常常跟大家說輪迴的苦,生死的苦。一直到長大,有一天跟他的朋友在郊外走的時候,慢慢接近,接近祇園精舍,就是給孤獨園,他知道這就是佛說法的地方,他不由自己離群,和他的友伴脫離了。



  他進到裡面,剛好佛陀為大眾說法,他就這樣靜靜地,在離佛遠遠的地方,他向佛陀頂禮,然後就坐下來聽法。佛陀也遠遠看到這個年輕人靠近來了,坐在聽眾之中,佛陀話鋒一轉,開始就說四諦法,這位生死苦,他看佛,心生歡喜,在聽到「苦集滅道」的道理,他的歡喜好像他一輩子想要找的道,已經心開意解了,這種生死輪迴極苦,他現在已經瞭解了。回到家中向他的父母苦苦哀求,讓他能跟隨佛陀出家。父母疼孩,看孩子這樣悶悶不樂,如果不讓他出家,就是生活的這麼痛苦,父母很無奈,但是為了愛子,他們也這樣割捨,讓孩子隨佛出家。



  這位生死苦來到佛僧團中,得到佛陀收為僧團比丘,他很安心,每天的心情很平靜,這樣用功聽法,寂靜的心境,佛陀每一次的法啟動他的心,所以得了阿羅漢果。與他同修的人看到他這樣安靜用功,佛陀的法可以句句入心,大家(感到)很奇怪,這個年輕人,這位生死苦是什麼因緣這樣殊勝,能這樣聽法,句句佛法就可能體解,句句的法都能知「道」,同時,靜心修行,那個身行,身、口、意無不都是能為人的典範,能讓人向他的行動中學習。所以這有人來問佛:佛陀,這位生死苦比丘到底是什麼因緣?學佛怎能這樣的順暢,這麼快就能通達諸法呢?佛陀開始向大家這樣說,過去在賢劫,人壽兩萬歲的時候,這當中有一尊佛出世,名叫做迦葉,在迦葉佛這個時代中,有一對修行者,一位是老比丘,老比丘身邊有一位小沙彌,這個小沙彌聰明,有一天,看到外面有很熱鬧的廟會,外面很熱鬧,是因人民舉行宗教的盛會,看到這麼熱鬧,就趕緊進來跟他的師父說:「師父,今天外面是很熱鬧,我們今天是不是提早?我們趕緊去托缽,一定可以滿載而歸,缽一定會滿。」



  師父就跟他說:「時間還早,好好靜下來,好好靜坐下來。」但是,這位小沙彌坐著,人是在裡面坐,心還是在外面,還是跟師父說:「師父,我們是不是提早出門?」師父再跟他說:時間還早,靜靜坐下來。」心還是在外面。第三次,又再跟師父請求同樣的話,「提早出門?」師父還是一樣,靜心坐著。這時候,第三次了,這位小沙彌內心發怒,瞋火起,他衝口而出:「現在應該要出門的時候,您還遲遲不肯出門,您實在很頑固,早死早好!」就這樣站起來,缽拿著就出去了,就這樣出去外面。但是邊走,自己邊反省:我剛才對師父這種口出惡言,罵師父頑固,還詛咒師父要早死早好。我不尊師、不重道,我錯了,錯了,我要趕快回去。回頭趕快回寺裡,向師父這樣跪拜走,跪著這樣走,到師父的面前叩頭禮拜,表示懺悔。「師父,我一時衝動,我要懺悔。」就這樣,五百世在地獄中。所以經過了累世地獄中的苦,後來就生在現在這個時代。



  佛陀就說,這位生死苦,就是當時那位沙彌,沙彌口出惡言,辱罵師長,他能夠及時懺悔,但是業已造成,長時間在地獄中。就是因為他有懺悔,離開了地獄,尤其是他生在佛出世的時代,迦葉佛的時代,所以他現在有宿命通,內心還一直有過去生所受苦的印象,所以他現在,佛法一入心就能了解。這是他過去生出生在佛世時代,也發心出家,成為小沙彌,雖然他經過了這樣的錯誤,也趕快懺悔,但業已造成,還是同樣要受業報,但是福報與慧根還存在,他才能生在今生此世,在富貴人家,能夠守口業,時時勸善,有這個因緣來接受佛法,出家,得阿羅漢果。可見,我們就瞭解,真正的開口動舌無不是業。這開口是來自於那一念心,小沙彌他這樣一時瞋火,瞋怒的火衝上來,就開口罵。錯了,雖然有趕緊悔過,但是業成,還是要受業報,這叫做因緣果報。我們必定要在三業中體解,所以要體解三業隨智慧行,我們要好好地成長我們的慧命,我們的智慧,我們行動在我們今生此世,我們要做「知道者」,守護好我們的意業,我們要做「開道者」,守護好我們的身業,我們要做「說道者」,守護好我們的口業,這三業要好好守護。下面你們就能更瞭解了。前面的文,



經文:「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這是我們昨天所說的,因為再前面的文,「佛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說盡了佛的十德十號,所以十德十號具足了,來人間就是要度眾生。已度、當度、未度,已度的,已成就了;當度的,是現在在聽法修行的人;還有未度的人。佛陀不是今生此世這樣就結束了,雖然取入涅槃,還是同樣倒駕慈航,佛法永恆在人間,所以還有未度者令度,還有未來的眾生。「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這是我們昨天解釋過的文。下面再接下來就說,



經文:「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



經文簡釋:

「今世後世如實知之」;謂今生後世,三達如實知之:宿命達過去,天眼達未來,漏盡達現在,亦名三明。一一稱實,知其因果。今世後世如實知之,即佛之三達明智。明證智之境,顯了分明。



  佛陀又再次表達讓大家知道,「今世後世」,說了過去所累積修行,具足十號,現在又要說今世與未來世。「如實知之」,所知道的事情,那就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這就是今世後世,佛陀的德。「今世後世,如實知之」,就是說今生一直到來世,後世,能「三達如實知之」。「三達明」,我們常常在說「三達明」,就是通達無礙,很清楚,全都瞭解。「三達」就是沒有障礙,很清楚的意思。有三項,那就是「宿命明」,也能稱為「宿命達」,不只是明瞭,又是通達無礙。不只是宿命(達),還有「天眼達」,也是「天眼明」,天眼通、天眼明、天眼達,總而言之,通達無礙,這是「天眼達未來,漏盡達現在」,這三明。宿命明就是通達過去,天眼明就是通達未來,漏盡明是通達現在。我們現在修行,所有的煩惱是不是都去除了?我們的見思煩惱去除了,塵沙無明惑是不是有去除了嗎?我們凡夫自己不知道,佛陀完全透徹了解。佛陀知宿命,剛剛的「生死苦」就已經知宿命了,當然佛陀也是知過去、未來。知過去無央數劫,在諸佛道場修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種宿命通達,這是瞭解過去。佛陀既瞭解過去,通達現在,當然也對未來明明瞭瞭,通達無礙,這是佛陀他說「今世後世,如實知之」,這是要讓大家相信,佛陀所了解的過去、現在、未來,所說的,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希望人人能深心信解。



  所以在這裡「一一稱實」,「三達明」都很實在地了解。我們要知其因果,一一都是因緣果報,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要能通達,要先了解因緣果報,因緣果報於今世後世,如實了知。這輩子怎麼和這麼多人結這麼多的好緣呢?這是在過去生中有經過的因緣,在累生世中所累積下來的。佛陀了解,我們就不了解了,所以我們要學。佛陀既然真實為我們鋪排了,說他的過去,說他的現在,他所有的道理無不通達,我們要深心信解,信解佛陀所說「今世後世,如實了知的道理。所以這是佛的「三達明」的智慧,知過去、現在、未來,又是很清楚為我們證明這個智的境界。他在說法,用種種的方法、言辭、譬喻,以人來譬喻,以天地萬物來譬喻,無不都是要讓我們明白道理。佛對所有天地萬物,人的生態,世界一切的生態,萬物的生態,所涵蓋的道理無不了然清楚,這種「明證智之境」,非常的明白,說種種譬喻讓我們能透徹了解,這種心靈的境界與身外的境界,都能讓我們清楚明白,「顯了分明」。所以,下面再接著說,



經文簡釋:

「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就意識云知,就眼識曰見,又推求名見,覺了云知。正見明白,透徹法源。一切知者:即佛知如理智:契於諸法真理之智。如量智:通於諸法事相之俗智。



*「如理智」:謂諸佛菩薩以如實之智,徹見實際之理,妙極寂靜,無增無減,是名如理智。



*「如量智」:為佛能知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之智,如其分量,故曰如量;又稱後得智。



「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佛陀再作證明,證明佛他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天地萬物一切的真理,無不都是收納入智慧慧海中,覺性慧海,所有天地萬物的真理,無不都收納於覺海,智慧覺海中。這意識都了解了,「就眼識曰見」,所以「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就是因為眼睛看的一切,他眼睛所看的,心裡所明白的,所以眼來見,所以推眼見來了解道理。



  「推求名見」,所以不只是我們的肉眼,應該也是我們的見解,眼睛,外面接觸的,裡面的意識的體會,那種見解。看境界來推道理,推理,所以「覺了云知」。看這個東西來推測,裡面的道理很清楚,無不都是很準確入心,這叫做覺了,叫做「知」。看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性(質),這個東西裡面的成分等等。專家他要經過很多的研究,佛陀一眼了然,能夠瞭解,所以「覺了云知」,很快就能瞭解了。所以「正見明白」,正見都能明白了。所以「透徹法源」,法的源頭都透徹了。這就是佛陀他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所有一切無不都是透徹法的源頭,這是佛的知見。所以「一切知者」就是說,佛他有「如理智」,因為佛陀具足了如理的智慧,就是「一切知者」。「如理智」,就是「契於諸法真理之智」。法能契合,佛陀的心與諸法的相與理完全很契合,就是透徹,這叫做「如理智」。佛陀的智慧與一切的真理就是這樣契合。所以我們常說,我們要契合佛心,我們就是要與佛一樣,佛陀的心能徹悟一切事物真理,我們若能契佛心,就是契天地萬物的真理,(與佛)同樣,這叫做「如理智」。心境與所有一切物,我們行…都能了解它其中的理──物理、生理、心理,一切都很契合,這叫做真理之智,這就是佛智。



  「如量智」呢?那就是「通於諸法事相之俗智」。佛陀有很超然的如理智,但是他要在人群中,人群中芸芸眾生,「俗諦」就是世俗的道理,世俗人,凡夫的煩惱,佛陀也要一一去體會,佛陀的智慧也要通達芸芸眾生無明的心態,這就是佛陀的「如量智」,去測量眾生他的根機,他所需要的、他所要追求的,是什麼法?佛陀要真實體會,這叫做「如量智」。更清楚來說,「如理智」就是「諸佛菩薩以如實之智,徹見實際之理,妙極寂靜,無增無減」,這叫做「如理智」。這個境界,是諸佛菩薩他已經慧命是清淨無染著,已經天地萬物真理透徹無礙,所以他「妙極寂靜」,心態已經到達妙極寂靜的境界。所以一切萬物對佛、菩薩都無增無減,無得失心,心靈境界的寧靜,才能有天地萬物真理融入本性覺海,這種的「如理智」。「如量智」再深入說,就是「佛能知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之智」。要如何入世間?在人群中來應緣度眾,或者是教導眾生如何處世的方法,或者是教導眾生如何出世的心態。這種如何修行,如何了知因緣果報,如何透徹四諦真理,如何明瞭十二因緣法,這種處世、出世一切諸法的智慧,佛陀他非常具備,所以他來回人間,「如其分量」。他能在人間隨眾生的根機分量來說法,應眾生機,能清楚明白,現世間相。



  現在世間的相,五濁惡世,芸芸眾生苦難偏多,先讓大家了解,不只是法,這樣「苦、集、滅、道」就好了,再讓大家體會到這種心態無明煩惱,染濁了人間社會人群,眾生業力就是這樣在紛擾中共業。佛陀要用什麼智慧讓人人心有預防,知道身、口、意三業。所以佛陀他就是要讓我們知道,「如理」,這個道理,或者是「如量」,這個智慧。這是我們過去也說了,佛陀的口密、身密、意密,意思就是說,佛陀智慧非常普遍,他用身教、用他的口說法,無不都是出自他的內心,應眾生根機與能夠攝受的法,這就是佛陀出現在世間,為我們說未來濁世的情形,我們要先有這樣的了解,這叫做「如量智」,也稱為「後得智」。那就是讓我們先了解,如量,後面遇到什麼事情,我們能夠更清楚。接下來再說,



「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

善知一切道通塞之相,知真實之道者。善能開示,為眾生說無上道者。



  「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意思就是說,佛陀「善知一切道通塞之相」。這條路走不走得通?道理是這樣,但是世間五濁惡世,障礙偏多,佛陀他就能了解。佛陀若生在二千多年後的今天,這種五濁惡世,紛紛擾擾,佛陀若生在現在,不知有多好?就是我們眾生的業力,偏偏就是這樣一直無明翻攪,攪到現在五濁相現都出來了。到底這條路,通路要如何走?有障礙嗎?有堵住了嗎?若是堵住了,要如何來開通這條路?所以「知真實之道」,這條路是通的與會被堵住的,佛陀他已經瞭解了,是行得通、行不通的道。所以「善能開示」,佛陀他就能為我們開示要如何做。「為眾生說無上道者」。這就是佛陀他是「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他不只是見道,他還「知道」,還能「開道」,還能「說道」,這是佛陀的智慧。



*「道」:即佛之中道第一義諦,惟佛之真智能自證知;眾生煩惱能為道之障蔽,惟佛能開發;法性理同,眾生機異,惟佛能方便演說。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道,圓融無礙,謂之中道。



 「道」,這條道就是佛陀的中道第一義諦。沒有偏倚,就是走在路中,不取有,不取空,是在真空妙有中。他若取「空」,一切都沒有了,就是道理歸道理;若是執在「有」,就一直執著我就是要修這樣的行,我就是要獨善其身,或者是一切皆有,所以我一直要計較。世俗凡夫就是一直計較這是我的我的,所以業就愈造愈多,這就是不明道理的人。若是修行明白道理,因緣果報可怕,生死極苦,我不敢再來了,這就是執「有」,有因緣果報,我不要再和眾生攀緣;若是執「空」,我取入涅槃,世間事與我無關。佛陀他行在中道,是空,沒有錯,一切幻化,但是,苦已經生在人間,在人間受盡了苦報,苦不堪,就是因緣會合,若不趕緊好好投入人群中,讓他了解因緣果報,沒有說道者,眾生迷茫,苦難就偏多。所以佛陀就要再勉勵人人,真正回報佛恩就要入人群中,這叫做第一義諦,這就是中諦(道)。



  「有」,有因緣果報,「空」,真正是空,人生幾十年,短短的時間,(在)這種短短的時間造這麼多的業,要讓大家知道,人生空空地來,也是空空地去,只有業隨身。有,絕對有因緣果報,今天的惡口,今天的惡行,也就是來生,未來的惡報,這就是妙有。他一定要讓大家知道,佛陀說法,大家都知道,大家要向佛陀學,要體解大道,同時也要懂得「知道」,了解「道」,還要「開道」,還要「說道」,讓世間人人體會。所以,佛,這就是唯有佛陀「真智能自證知」。佛陀的智慧,自己知道「空」、「有」、「中道」。我們學佛,不就是要與佛一樣嗎?眾生,「眾生煩惱能為道之障蔽」。佛陀已經通達無阻了,他三達通明,但是我們凡夫就不通了,凡夫眾生就是煩惱障礙了我們很多的道。所以因為這樣,道被阻塞,不通了,「道」就在我們的面前,但是我們就是行不通。



  所以惟有佛能開發,法性理同。他能替我們開道,讓我們了解我們人人本具法性,人人與佛同等,這個道理都相同,只是我們眾生的根機不同,參差不齊,所以「惟佛能方便演說」。「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這就是佛陀來人間說法的方法。佛陀說「空」,佛陀談「有」,在空有之間,這才是佛陀的真實道。各位,學佛真正要腳踏實地,人間就是這樣芸芸的眾生,紛紛擾擾,濁氣深重。我們的眼目就受到幻化無常的境界,這種不實的語言聲音把我們迷惑了,障礙我們的道。所以我們應該,學道者就要好好用心,「知道,守護意業無漏;開道,守護身業無染;說道,守護口業無失」,所以我們要「三業隨智慧行」,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撰集百緣經卷第十\諸緣品第十 

(九五)唱言生死極苦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選擇良賢,娉以為婦,作倡伎樂,以娛樂之。其婦懷妊,足滿十月,產一男兒,自憶宿命,產已唱言:「生死極苦。」因為立字,名生死苦。年漸長大,凡見人時,由故唱言生死極苦,然於父母師僧耆舊有德,慈心孝順,言常含笑,終不出於?惡言語。將諸親友出城觀看,漸次遊行到祇桓中,見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暉曜,如百千日,心懷歡喜,前禮佛足,?坐一面。佛即為其說四諦法,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歸辭父母,求索入道。父母愛念,不能違逆,將詣佛所,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精懃修習,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諸天世人,所見敬仰。



       時諸比丘,見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生死比丘,宿殖何福,生便能語,自憶宿命,又值如來,出家得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善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此賢劫中,人壽二萬歲,波羅奈國有佛出世,號曰迦葉。於彼法中,有一沙彌,奉事和上。時彼城中,作大節會,爾時沙彌語和上言:『今節會日,宜早乞食,必當多獲。 』師即答言:『日時故早,且可坐禪。』第二第三,如是白師,師猶不從。沙彌瞋恚,惡口罵言:『今者何故不舍中死?』作是語已,尋即出去,入城乞食,還歸所止,向師懺悔。由是業緣,五百世中,墮地獄中,受諸苦痛,今始得脫,是故唱言生死極苦。」佛告諸比丘:「欲知彼時罵師沙彌者,今生死比丘是。」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補充二】〔三達〕(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天眼、宿命、漏盡。天眼能知未來生死的因果;宿命能知過去的生死因果;漏盡是知道現在煩惱的根源而盡斷之。不但知道而且明瞭叫做明,不但明瞭而且通達叫做達,所以以上三事在羅漢只叫做三明,在佛卻叫做三達。



【補充三】後得智

又作無分別後智、後得無分別智。無分別智之一。與「根本無分別智」(根本智)相對。即根本無分別智後所得之智。蓋此智乃根本智所引,能了達依他如幻之境,故稱如量智、權智、俗智。又根本智為非能分別、非所分別,此智則為所分別、能分別。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3/1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3/18晨語簡記   2015/03/18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3月 20, 2015 2:37 pm


知道者

守護意業

意業所思的是智慧,圓滿清淨

無漏

體解大道,守護三業,隨智慧行。

智慧是指佛的智慧,沒有守好就會墮落三惡道,守好才能成佛。

開道者

守護身業

身業所行的是善事,利益人群

無染

說道者

守護口業

口業所說的是真道理,淨化人心

無失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3/18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