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3/21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3/2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3/21晨語簡記   2015/03/21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3月 22, 2015 7:46 am

2015032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天空密雲,藥草卉木大小不同;
譬喻五乘,根有利鈍行有勤怠;
習因淺深,與卉木等均得善利。
就是說,天空,我們最近就是用藥草來譬喻,藥草在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就是在天地中,前面我們不是說過,天有五恩,有空,有地水火風,在這個空中,天空中,它能養大地萬物,大地有承載萬物之德,所以,天地恩德,我門要時時去體會,生活在天地之間,我們更加要瞭解。所以天地來養萬物,人類依靠萬物來生活。就如佛法,佛法能滋潤我們心地,讓我們成長慧命,我們的慧命成長,所有天地萬物一切道理就能通達。同樣的道理,所以說,「天空密雲,藥草卉木大小不同」。天空的密雲都一樣,雲湧才能下雨,一切的雲要一口氣湧現出來。我們若看天空雲層很厚,就知道會下雨,所以密雲,密雲就是雲層開始都齊湧上來,就是將要下雨時候了,下雨才能夠天地萬物受到滋潤。所以藥草或者是卉木大小,根與枝都不同,就像我們人,人的知識、觀念、見解,各人有各人的根機、見解、觀念,就如藥草卉木大小不同是同樣的道理,與我們眾生根機一樣有大小。
這也是譬喻因為五乘根有利鈍,行有勤怠。我們雖然說聽到佛法,但是佛陀也要應機施教,因為我們眾生根機不整齊,所以佛陀要用五乘法。五乘法,這幾天大家都清楚了,除了三乘法之外,人間還有天乘、人乘,所以,天乘、人乘,小乘、中乘、大乘,五乘結合起來,就是五種不同的根機,佛陀就是為這五種根機來分門別類來施教,所以佛陀施教法,就是應眾生的根機。眾生的根機,佛陀用很淺的法,讓小根機的人吸收,不是佛陀有分別心,是他的根機有較鈍,根鈍機小。就是根有比較鈍,跟他說一件事,無法很快就接受到,這種根機比較鈍的人,佛陀要很有耐心,一而再,再而三,用言辭譬喻等等方法,對鈍根施小法,不放棄,這是佛的慈悲。還有根利,利根的人,佛陀就為他說大乘法,說中大法,根機較大
的人能接受,他們接受之後,他們的行,瞭解了,法已經接受了,瞭解了,是不是願意身體力行?身體力行的人,也還有分類,分會勤或是懈怠?你既然聽懂了,法已經法入心了,你也願身體力行了,修行過程中是否慇勤精進,或者是懈怠慢慢來呢?這就是根有利鈍,行有勤怠。
法,佛陀是用心應機施教,現就要看我們接受教法的人是勤或是懈怠?這就要看我們自己的根機,看我門自己修行是不是要認真,或還是慢慢來?所以「習因淺深與卉木等均得善利」。不論我們在修行,習就是修行,我們受教之後,我們要身體力行來薰習、薰修,薰習與薰修,薰習我們過去不好的習氣,轉惡念為善念;修習,我們修行要好好練習,我們要好好修,養成我們好的習氣。將過去不好的習氣要好好去除,現在轉過去的煩惱、雜念、惡念,回到我們真如本性,好好向前接近,這叫做薰修。薰習就是將過去惡的習氣轉念過來為善,現在我們善念已有,我們要不斷熏修。如我們常聽說熏法,我們已經聽懂了,我們還要再如何安住我們的心,要改好我們的習氣,修好我們的方向,不要偏差,這叫做習因。習因,我們還是要培養我們的種子,培養我們大乘根機種子。我們現在在培養大乘根機的種子,也有再分是淺還是深。你既然在薰法,信心深嗎?信有深心,根就會深,根若不深,就是表示你沒有達到深心信解。
我們若是深心信解,自然我們的習因就會深,我們若沒有深心信解,僅管我們「知道、知道了,我們要這樣修」,但是根不深,這叫做習因淺,那就很浮淺,一個紛紛擾擾的煩惱無明一來,我們的信根就被搖動了,這叫做習因淺。我們過去所薰習,信根很快因我們的淺,薰習很淺,信根就容易斷了,這就是表示薰習的根很淺,扎得不深。我們最近一直說信解,前面的<信解品>就是要深心信解,我們若深心信解,人我是非、紛紛擾擾就不會動搖我們的信心。我們若這樣在修行中,紛紛擾擾的聲音,聞聲,心就動搖,那就是淺薄,就是習因淺薄。所以這與卉木藥草同樣,我們若有信,信根札得深,與卉木叢林裡頭的藥草一樣,天空一片雲,雲密集過來,法,就如法,已經降雨落地了,法是平等,降雨落地,要接受這個法,是隨你自己是利根或是鈍根,你所習的因是深或是淺呢?就是隨個
人的根機不同,但是佛所說法就如空中的密雲彌布,雨露就會降下來,來滋潤大地。
佛法是平等,接受法的人,根機深淺那就在各人,各人的根機就如藥草叢林,藥草卉木一樣,大小所吸收的不同,就像我們人人,同樣是佛法,佛法應眾生的根機,五乘歸於一大乘,是因為眾生根機不同,才有五乘法,其實是歸為一大乘。佛法都是平等,只是眾生根機利鈍,有勤精進的人,他就能接受更多,他的信根就較深,若是懈怠的人,根機較鈍,習得較淺,所以所接觸到的法就較少。就如大地,若是卉木,它吸收的水分就會較多,若是草木、花草,它所吸收的水份就較少,不論是少或多,全都均得受潤,全都能接受到這樣的滋潤,所以這要看我們聽法、修行的根機。我們修行若是用心,在浩翰的天空中所涵蓋一切萬物,包括地、水、火、風,一切無不都在大空中,這大空中涵蓋著一切。常常向大家提醒,其實我們這一片大地,也是在虛空界,也是在空中之一,星球之一。天空宇宙涵蓋無量數的世界,星球都涵蓋在內,在我們的地球有這樣的萬物,人物、動物、山河大地、藥草卉林叢林等等,這是我們來生人間的福,所以我們有福報,我們要感恩天地。
但是,我們的福報,是福報嗎?是啊,是福報,因為人間才有法可聽,有佛法可修,我們才有機會脫離芸芸堪忍的娑婆世界,我們的身心才能輕安自在,這就是我們來生人間的福。讓我們聽佛法,我們能夠看盡五乘根機的眾生。有的修行只是要求天福,做善事只是想要享福、得福報,或者是我們一般人求平安,不失人身,我還有來生再來做人,這就是天乘、人乘,也是能聽到佛法,佛所說法,不失人身,能夠得天福。但是有人根機較大,知道人間苦、苦、苦啊,這種苦,除了生老病死,還有心理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真正是眾生苦啊,在這種五趣雜居,令人很厭煩的地方。不過我們要知道,要好好受持,有了人身,我們知道苦所集來的因緣,我們懂得自我警惕,要提出虔誠的心來薰習,好好來培養我們這顆種子,我們來生並不想要帶業,懵懵懂懂,再受業來生,我們期待能來薰習,讓我們的善根再更深,讓我們受法,信解得更明,讓我們明明瞭瞭,帶法再來。
因為修行不是一生二世的事情,我們一直說佛陀是無央數劫而來,但是他深解,深信瞭解,所以他上求下化。眾生生生世世來人間,我們就要學佛這一點,我們知道這輩子無法成佛,但是要求得法入心,薰習因要深,明明瞭瞭,來生受法在人群中,與人群結善緣,在人群中起正念、得慧根,成長慧命,這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所以我們要日日感恩,「天空密雲,藥草卉木大小不同」,我們要記得,我們各人的根機大小不同,與世間萬物都一樣,我們應該要用利根,行要勤精進,要時時習因,好好來薰習我們的因,這個種子,要修大乘法,來生人間,還是願意入人群中去。若這樣,這輩子就有受法了,就如卉木等等,法雨一降,就全都能普遍受潤,這就是我們佛法的平等,來滋潤大地卉木叢林藥草等等。我們眾生得到佛法的滋潤,隨我們的根機來接受,當然我們也希望我們的根機,自己要把它培養大,根要深,這也要看我們自己要勤精進,自然地,根就會深,自然地,法我們就能解瞭,深解教法。前面的(經)文就是說,
經文:「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爾時無數千萬億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
還記得前面所說的,佛陀就是要世間三善道來面對佛法,較容易接受,這前天已經說過了。天、人、阿修羅,天就是在人間或者是天堂修福的人,他有機會,容易接受佛法,雖然「富貴學道難」,雖然天堂無佛法修,但是佛來人間,富貴人家也有機會,因為在人間,有機會聽法,要看因緣,富中之富,有福的人,他能接受佛法。我們平常的人間更加有法,我們體會到人生苦難偏多,還有富有人家,富有善念,讓我們做典範。富有,有名、有地位的人都能夠信仰。就如佛陀在世,國王、大臣都來皈依佛,何況一般的老百姓,當然他也會信仰。這就是天與人,在天、人間,就有瞋、慢、疑這種人,就如阿修羅一樣。不過他在人間,所以他有時候也會起信心來聽法,但是法要入他的心,會比較困難一點,不過,也有機會。
佛陀來人間,他對機差不多是這樣的根機。佛陀在靈山會就說,天與人與阿修羅眾,應該全都要趕快來,把握機會來聽法。靈山會是佛陀所說四十多年後,最後想要暢他的本懷,向眾生說成佛之道,
所以你們大家一定要來聽。那時候有這麼多,「無數千萬億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千萬億種的眾生,除了人間眾以外,那就是有無量數,我們看不到,但是由他方各處,本具佛性,十方世界的眾生全都來到佛所,這是前天我們說過了。下面再接下來就說,
經文:「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經文簡釋:「如來於時」
*「於時」:即觀機時處,若論最初,即鹿苑說小乘教之時;若論中間,處處隨機設教於時。
「如來於時」,「時」就是觀機,眾生的根機是不是成熟了嗎?四十多年了,所說的法,這些眾生的根機所接受進來的,到底聽懂了嗎?成熟了嗎?現在成佛之道能堪得接受了沒?這是眾生根機成熟之時,成熟了沒?再者,這個時、處,現在在靈山會,要因緣都成熟,「六成就」,「如是我聞」等等全都具足在這個地方,耆闍崛山這個地方,能接受這麼多人來聽聞法的地方,這就是「於時」。在這個地方、在這個時間,有這些人的根機成熟,這叫做「於時」。「若論最初,即鹿苑說小乘教之時」,最初佛說法,已經體會佛法了,心與宇宙天體合一,那個時候體會了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想要向大地眾生來宣告,布達人人皆能成佛,但這個因緣,機還未成熟,說法的處所也還未成熟,所以佛陀他就要再考慮。後來選擇,「處」在鹿野苑,對機是五比丘。這就是時機,根機與處所。最初就是在鹿野苑說小乘教之時。「於時」就是那個時候,那個根機、那個地方,在那個地方說「四諦法」。
「若論中間」,從「四諦法」在鹿野苑那個地方開始,所經歷的地方,四十多年了,佛陀說法,跑遍全印度(釋迦牟尼佛主要傳法範圍,在恆河兩岸的憍薩羅國、摩揭陀國和毗舍離國之間),適應眾生的根機,說「阿含」、談「方等」,說「般若」,一直來到現在的靈山會。在這個期間,從鹿野苑一直到現在的靈鷲山,這期間有多少呢?無法去計算,所看過的根機等等,佛陀就是應機、應時、應地來隨機設教說法,這都是「於時」,應時、應機、應地。看看
這個時間,看看這些根機能接受的,在這個地方,是不是開始能說這樣的法,所以才有五乘分別,五乘法,各種不同的根機,就在處處不同的地方,人人有不同的根機,佛陀就是隨他們的根機,那個時間、那個根機,這樣為他們說法。所以說「如來於時」,把握時間,隨他們的根機,隨那個地點。因為每個地方的文化不同,所以佛陀就要隨根機、隨他們的風俗,隨時,為他們說法,這是如來的悲智雙運。
經文簡釋:
「觀是眾生諸根利鈍」;佛當眾生集會之時,一一觀察是諸眾生,上中下根,利鈍,隨所堪任為說者。即稱會五乘機宜而說。
「觀是眾生,諸根利鈍」。佛陀要觀,用心來觀察眾生的根機是利或是鈍呢?「佛當眾生集會之時,一一(觀察是諸眾生)」,「一一」就是觀察,觀察眾生的根機,是上根機、中根機、下根機?是利根嗎?或者是鈍根?佛陀就是要隨順眾生所堪得接受,這樣來為他們分別說法。很辛苦,光是一類的人,佛陀就要用無數方便、智慧,依照他們的根機來分別說法,這就是「稱會五乘機宜而說」,「五乘」,就是會合眾生的根機。
*如堪以人天為說戒善,堪以三乘為說諦緣六度等。
「如堪以人天為說戒善」,對人要說五戒,不失人身,對想要求,求福的人,就跟他說:「你要多行善,你就得福生天堂,生活如天堂一樣。」這樣,為這兩類的人就要說十善與五戒,這是佛陀的智慧。「堪以三乘為說諦緣六度」。若是根機較大、較深的人,他了解人間苦難偏多,想要脫離這種娑婆世界,煩惱無明,他就要發心修行,堪得受佛誡的人,佛教誡的人,佛陀也是要分別他們的根機,也要分三乘。既然發心要修行,佛陀也要觀他們的根機,分三乘來說「苦集滅道」,或者是說「十二因緣」。大根機的人,佛陀開始就要為他們說「六度」,「六波羅密」,這是佛為願意修行的人開三乘法,也是三乘教。若是為世間人,一般就是勸善,好好地,你在家皈依,最起碼也要守五戒,這就是佛陀的規則,希望人人從小向大。
*歡喜善利者,五乘各蒙法潤得益。
所以「歡喜善利者」,大家聽法之後很歡喜,人人都得到佛法入心,那種法喜,平時在人間能改往修來,所得到的利益,與人間結好緣,化惡為善。這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去除煩惱無明,信解,深心信解,根機要深。「五乘各蒙法潤得益」,佛陀所說的法,為五乘,不同根機的眾生而說,讓這不同根機的眾生,各人聽到,各人歡喜,各人接受,各人的方法去修行。不論你要修善法,求天報,或者是守五戒,不失人身的法,再來人間,或者是要趕快去除煩惱,不受娑婆世界的苦,像這樣修清淨行,佛陀就為他們,隨他們的根機來說三乘法。
*「根鈍者」:為說人天法,
*「根利者」:為說二乘法。
*利鈍者,三途因惡果苦,不能受道,三途受報窮劫。
所以根鈍的人,佛陀「為說人天法」,佛陀跟他們說人天法,修善法、持五戒,這樣的人,對佛陀來說,這叫做鈍根的人,你要他放下一切,修行,去除煩惱,要忍辱,要精進,沒有那麼容易,所以他們的根機就只是修在人天法。根利的人,就是「為說二乘法」,那就是聲聞、緣覺,像這樣這就是二乘。「利鈍者」,利與鈍,「三途因惡果苦」,鈍根的人就是不離開三途的因,惡果。你若造惡因,一定得惡果,你造了惡因,當然你要受惡果的苦,「不能受道」,就無法受道。我們真正的佛法,他接受不進去,這樣的人,就是在三途中,無法接受到佛法。所以「三途受報窮劫」,就是要很長久的時間,欠缺法的因緣。有的利根,世智辯聰,鈍根就是愚癡、無明。說他是利根,但是世智辯聰,不信佛法,這都是在三途惡果中,造了惡因惡法,在地獄或者是惡道中受報,就要很長久了。
*人天但受果報。不肯受道為鈍;三乘根性,斷見思惑出界為利。
「人天但受果報,不肯受道」,這就是鈍,鈍根。「三乘根性」,那就是「斷見思惑出界為利」,這就是利,利根。因為修人天法的人就永遠在六道之中浮浮沉沉,因為他的法不深入,只是不失人身,或者是要求天福,但是人生紛紛擾擾,一念無明再起,同樣也會墮
落,所以,不肯好好來接受如何斷除煩惱,如何去除無明,這都還是在鈍根之中。所以,三乘根性的人,那就是聲聞、緣覺與發大心,發菩薩心的人,這叫做三乘。三乘根性的人斷見思惑出三界,這叫做利根的人。
經文簡釋:「精進懈怠」
*精進者,為說菩薩修行法。
*懈怠者,為說簡便易行之十念生西等法。
精進與懈怠,「精進者,為說菩薩修行法」。佛陀面對這種精進的人,他就為他們講菩薩法,如何修行,自利利他,永遠要把握當下,永恆來回人間度眾生,這是佛陀對利根精進的菩薩所說的法。若是懈怠者,就是「為說簡便易行之十念生西等法」。意思就是說,若比較懈怠的,不過他就是要修行,不敢再來人間,佛陀就教他:「你多念佛,多念佛則清淨。」但是,是不是多念佛就能清淨呢?不過總是比散漫了還要好。我們常常說「佛心為己心」,念佛,要將佛放在我們的內心,雖然你不要身體力行,雖然你不去行菩薩道,但是至少你也有佛心在,這就是佛陀的方便法。
*又精進懈怠者,三途放逸為怠,人天五戒十善為進;人天不厭苦為怠,二乘怖畏無常為進。
「又精進懈怠者」,這種「三途放逸為怠」,懈怠的人。「人天五戒十善為進」。像這種懈怠的人,就是在三途放逸的人,佛陀為他們講人天五戒十善,就是鼓勵這些懈怠的人要進步,至少你要守五戒,至少你要多行善法。這是佛陀向懈怠的人,鼓勵他們精進,這是佛的權巧方便。因為眾生的根機,有的墮落,無法振作起來,佛陀只好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人天不厭苦為怠」,那就是因為我們人間,不怕將來會墮落,不怕來生再來人間的因緣果報,對這些事情都不重視。有的人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看這輩子的幸福,我管它來生?就是不要管它,這樣的人就是懈怠的人,這樣的人就是要墮落。若是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他們有怖畏心,他們怕,不敢又在芸芸眾生中再造業,所以他們要修行。最重要的,他們就是要斷無明,去煩惱,這就是二乘,他們知道要好好修行。所以,「怖
畏無常為進」,也知道要把握當下,人間無常,什麼時候有什麼樣的無常、煩惱、無明來時,所以他們要很謹慎,他們要把握當下,要趕快精進。
*二乘貪證小果,不求大乘為怠,菩薩志求佛道,為精進。
二乘人就只是貪證小果,獨善其身,不求大乘,這樣也是懈怠。佛陀鞭策修小乘法的人,希望修小乘法的人要更上一層樓,所以佛陀說這些小乘者,既然你發心修行了,不應該這樣停滯在獨善其身,這樣你也是懈怠,就如貧窮子一樣,不懂得振作起來。所以「二乘不求大乘為怠」。「菩薩志求佛道為精進」,這就是修行也有這樣的兩類,修行者獨善其身就是懈怠,兼利他人就是精進。
經文簡釋:
「隨其所堪,而為說法」;如來隨眾生之所堪而為說法。
*隨其所堪受為說者,即是稱會五乘機宜而說;如堪以人天為說戒善。
所以佛陀為這些根機不同,「隨其所堪,而為說法」。佛陀就隨這些眾生,能堪得接受的人,這樣的根機,來為他們說法。所以佛陀才要開「五乘」,同樣的法,平等的法,卻是要對機,他們堪得接受的。「如來隨眾生之所堪任而為說」。佛陀很辛苦,眾生芸芸,要大家都聽得懂,不容易,所以隨其所堪受而為說。那就是因為佛陀為了這些眾生,堪得接受的,來說五乘法,「稱會五乘機宜而說」,這些眾生能堪得接受,就對他們說這樣的法,「如堪以人天為說戒善」。
經文簡釋:「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機既多種,教亦無量」;皆令得聞,心各歡喜;輕安自在,得大善益。堪以三乘為說諦緣六度等。歡喜善利者,即五乘各蒙法潤得益。獲益之別有為世間果,如善根未種者種,未成熟者令成熟,均名現世安隱。
「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希望為這些根機各不相同的,很多種,「機既多種,教亦無量」。根機既然這麼多種,教法,
施的教法,也要用很多的方法。「皆令得聞」,希望大家聽到,聽到之後,又能接受,接受之後,又能很歡喜。所以「輕安自在,得大善益」。這是佛陀為眾生所施教的用心。堪以三乘為說四諦、十二因緣,慢慢開始引入六度等等,希望人人發大心、立大願,能夠起歡喜善利,自己利益自己,也利益眾生,這就是五乘法,各蒙法潤。五乘法,各個受益,各人的根機去接受,就受潤都有利益。所以「獲益之別,有為世間果,如善根未種者令種」,還未種善根的,就用人天法讓他們種善根。「未成熟者令成熟」,全部讓他們能成熟,如修小乘教這樣的人,就要趕快讓他們成熟,成熟,能安穩在人間,處在人間能廣度眾生。這就是佛陀的慈悲,「未成熟者令成熟,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這就是佛陀為芸芸眾生所說法的方法。很辛苦,就像天空密雲藥草卉木一樣,雲雨一降,就隨大地萬物的根機,這樣去接受,真的是佛陀為眾生,憐憫眾生,廣度眾生,用心良苦,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3/2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3/21晨語簡記   2015/03/21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3月 23, 2015 10:40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三月二十一日星期六)

 

今天上人的偈文只有三句,我結合心得展開寫成八句,比較白話,容易理解。並將三段感觸深的拉到上面,其餘心得如粗體字,感恩。

 

佛陀的慈悲如天空密雲

眾生的根器如藥草卉木

五乘根有利鈍行有勤怠

修習的過程決定了習因

深心信解能讓種子根深

勤精進入人群接受法水

不論你是大小樹木藥草

佛陀會讓你獲得法利益

 

這就是佛陀的慈悲,「未成熟者令成熟,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這就是佛陀為芸芸眾生所說法的方法。很辛苦,就像天空密雲藥草卉木一樣,雲雨一降,就隨大地萬物的根機,這樣去接受,真的是佛陀為眾生,憐憫眾生,廣度眾生,用心良苦。

如何安住我們的心,要改好我們的習氣,修好我們的方向,不要偏差,這叫做習因。習因,我們還是要培養我們的種子,培養我們大乘根機種子。我們現在在培養大乘根機的種子,也有再分是淺還是深。你既然在薰法,信心深嗎?信有深心,根就會深,根若不深,就是表示你沒有達到深心信解。

 

我們各人的根機大小不同,與世間萬物都一樣,我們應該要用利根,行要勤精進,要時時習因,好好來薰習我們的因,這個種子,要修大乘法,來生人間,還是願意入人群中去。若這樣,這輩子就有受法了,就如卉木等等,法雨一降,就全都能普遍受潤,這就是我們佛法的平等,來滋潤大地卉木叢林藥草等等。

 

天空密雲,藥草卉木大小不同;
譬喻五乘,根有利鈍行有勤怠;
習因淺深,與卉木等均得善利。


就是說,天空,我們最近就是用藥草來譬喻,藥草在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就是在天地中,前面我們不是說過,天有五恩,有空,有地水火風,在這個空中,天空中,它能養大地萬物,大地有承載萬物之德,所以,天地恩德,我門要時時去體會,生活在天地之間,我們更加要瞭解。所以天地來養萬物,人類依靠萬物來生活。就如佛法,佛法能滋潤我們心地,讓我們成長慧命,我們的慧命成長,所有天地萬物一切道理就能通達。同樣的道理,所以說,「天空密雲,藥草卉木大小不同」。天空的密雲都一樣,雲湧才能下雨,一切的雲要一口氣湧現出來。我們若看天空雲層很厚,就知道會下雨,所以密雲,密雲就是雲層開始都齊湧上來,就是將要下雨時候了,下雨才能夠天地萬物受到滋潤。所以藥草或者是卉木大小,根與枝都不同,就像我們人,人的知識、觀念、見解,各人有各人的根機、見解、觀念,就如藥草卉木大小不同是同樣的道理,與我們眾生根機一樣有大小。
這也是譬喻因為五乘根有利鈍,行有勤怠。我們雖然說聽到佛法,但是佛陀也要應機施教,因為我們眾生根機不整齊,所以佛陀要用五乘法。五乘法,這幾天大家都清楚了,除了三乘法之外,人間還有天乘、人乘,所以,天乘、人乘,小乘、中乘、大乘乘結合起來,就是五種不同的根機,佛陀就是為這五種根機來分門別類來施教,所以佛陀施教法,就是應眾生的眾生的根機根機。佛陀用很淺的法,讓小根機的人吸收,不是佛陀有分別心,是他的根機有較鈍,根鈍機小。就是根有比較鈍,跟他說一件事,無法很快就接受到,這種根機比較鈍的人,佛陀要很有耐心,一而再,再而三,用言辭譬喻等等方法,對鈍根施小法,不放棄,這是佛的慈悲。還有根利,利根的人,佛陀就為他說大乘法,說中大法,根機較大
的人能接受,他們接受之後,他們的行,瞭解了,法已經接受了,瞭解了,是不是願意身體力行?身體力行的人,也還有分類,分會勤或是懈怠?你既然聽懂了,法已經法入心了,你也願身體力行了,修行過程中是否慇勤精進,或者是懈怠慢慢來呢?這就是根有利鈍,行有勤怠。
法,佛陀是用心應機施教,現就要看我們接受教法的人是勤或是懈怠?這就要看我們自己的根機,看我門自己修行是不是要認真,或還是慢慢來?所以「習因淺深與卉木等均得善利」。不論我們在修行,習就是修行,我們受教之後,我們要身體力行來薰習、薰修,薰習與薰修,薰習我們過去不好的習氣,轉惡念為善念;修習,我們修行要好好練習,我們要好好修,養成我們好的習氣。將過去不好的習氣要好好去除,現在轉過去的煩惱、雜念、惡念,回到我們真如本性,好好向前接近,這叫做薰修。薰習就是將過去惡的習氣轉念過來為善,現在我們善念已有,我們要不斷熏修。如我們常聽說熏法,我們已經聽懂了,我們還要再如何安住我們的心,要改好我們的習氣,修好我們的方向,不要偏差,這叫做習因。習因,我們還是要培養我們的種子,培養我們大乘根機種子。我們現在在培養大乘根機的種子,也有再分是淺還是深。你既然在薰法,信心深嗎?信有深心,根就會深,根若不深,就是表示你沒有達到深心信解。
我們若是深心信解,自然我們的習因就會深,我們若沒有深心信解,僅管我們「知道、知道了,我們要這樣修」,但是根不深,這叫做習因淺,那就很浮淺,一個紛紛擾擾的煩惱無明一來,我們的信根就被搖動了,這叫做習因淺。我們過去所薰習,信根很快因我們的淺,薰習很淺,信根就容易斷了,這就是表示薰習的根很淺,扎得不深。我們最近一直說信解,前面的<信解品>就是要深心信解,我們若深心信解,人我是非、紛紛擾擾就不會動搖我們的信心。我們若這樣在修行中,紛紛擾擾的聲音,聞聲,心就動搖,那就是淺薄,就是習因淺薄。所以這與卉木藥草同樣,我們若有信,信根札得深,與卉木叢林裡頭的藥草一樣,天空一片雲,雲密集過來,法,就如法,已經降雨落地了,法是平等,降雨落地,要接受這個法,是隨你自己是利根或是鈍根,你所習的因是深或是淺呢?就是隨個人的根機不同,但是佛所說法就如空中的密雲彌布,雨露就會降下來,來滋潤大地。
佛法是平等,接受法的人,根機深淺那就在各人,各人的根機就如藥草叢林,藥草卉木一樣,大小所吸收的不同,就像我們人人,同樣是佛法,佛法應眾生的根機,五乘歸於一大乘,是因為眾生根機不同,才有五乘法,其實是歸為一大乘。佛法都是平等,只是眾生根機利鈍,有勤精進的人,他就能接受更多,他的信根就較深,若是懈怠的人,根機較鈍,習得較淺,所以所接觸到的法就較少。就如大地,若是卉木,它吸收的水分就會較多,若是草木、花草,它所吸收的水份就較少,不論是少或多,全都均得受潤,全都能接受到這樣的滋潤,所以這要看我們聽法、修行的根機。我們修行若是用心,在浩翰的天空中所涵蓋一切萬物,包括地、水、火、風,一切無不都在大空中,這大空中涵蓋著一切。常常向大家提醒,其實我們這一片大地,也是在虛空界,也是在空中之一,星球之一。天空宇宙涵蓋無量數的世界,星球都涵蓋在內,在我們的地球有這樣的萬物,人物、動物、山河大地、藥草卉林叢林等等,這是我們來生人間的福,所以我們有福報,我們要感恩天地。
但是,我們的福報,是福報嗎?是啊,是福報,因為人間才有法可聽,有佛法可修,我們才有機會脫離芸芸堪忍的娑婆世界,我們的身心才能輕安自在,這就是我們來生人間的福。讓我們聽佛法,我們能夠看盡五乘根機的眾生。有的修行只是要求天福,做善事只是想要享福、得福報,或者是我們一般人求平安,不失人身,我還有來生再來做人,這就是天乘、人乘,也是能聽到佛法,佛所說法,不失人身,能夠得天福。但是有人根機較大,知道人間苦、苦、苦啊,這種苦,除了生老病死,還有心理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這真正是眾生苦啊,在這種五趣雜居,令人很厭煩的地方。不過我們要知道,要好好受持,有了人身,我們知道苦所集來的因緣,我們懂得自我警惕,要提出虔誠的心來薰習,好好來培養我們這顆種子,我們來生並不想要帶業,懵懵懂懂,再受業來生,我們期待能來薰習,讓我們的善根再更深,讓我們受法,信解得更明,讓我們明明瞭瞭,帶法再來。
因為修行不是一生二世的事情,我們一直說佛陀是無央數劫而來,但是他深解,深信瞭解,所以他上求下化。眾生生生世世來人間,我們就要學佛這一點,我們知道這輩子無法成佛,但是要求得法入心,薰習因要深,明明瞭瞭,來生受法在人群中,與人群結善緣,在人群中起正念、得慧根,成長慧命,這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所以我們要日日感恩,「天空密雲,藥草卉木大小不同」,我們要記得,我們各人的根機大小不同,與世間萬物都一樣,我們應該要用利根,行要勤精進,要時時習因,好好來薰習我們的因,這個種子,要修大乘法,來生人間,還是願意入人群中去。若這樣,這輩子就有受法了,就如卉木等等,法雨一降,就全都能普遍受潤,這就是我們佛法的平等,來滋潤大地卉木叢林藥草等等。我們眾生得到佛法的滋潤,隨我們的根機來接受,當然我們也希望我們的根機,自己要把它培養大,根要深,這也要看我們自己要勤精進,自然地,根就會深,自然地,法我們就能解瞭,深解教法。前面的(經)文就是說,
經文:「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爾時無數千萬億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
還記得前面所說的,佛陀就是要世間三善道來面對佛法,較容易接受,這前天已經說過了。天、人、阿修羅,天就是在人間或者是天堂修福的人,他有機會,容易接受佛法,雖然「富貴學道難」,雖然天堂無佛法修,但是佛來人間,富貴人家也有機會,因為在人間,有機會聽法,要看因緣,富中之富,有福的人,他能接受佛法。我們平常的人間更加有法,我們體會到人生苦難偏多,還有富有人家,富有善念,讓我們做典範。富有,有名、有地位的人都能夠信仰。就如佛陀在世,國王、大臣都來皈依佛,何況一般的老百姓,當然他也會信仰。這就是天與人,在天、人間,就有瞋、慢、疑這種人,就如阿修羅一樣。不過他在人間,所以他有時候也會起信心來聽法,但是法要入他的心,會比較困難一點,不過,也有機會。
佛陀來人間,他對機差不多是這樣的根機。佛陀在靈山會就說,天與人與阿修羅眾,應該全都要趕快來,把握機會來聽法。靈山會是佛陀所說四十多年後,最後想要暢他的本懷,向眾生說成佛之道,
所以你們大家一定要來聽。那時候有這麼多,「無數千萬億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千萬億種的眾生,除了人間眾以外,那就是有無量數,我們看不到,但是由他方各處,本具佛性,十方世界的眾生全都來到佛所,這是前天我們說過了。下面再接下來就說,
經文:「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經文簡釋:「如來於時」
*「於時」:即觀機時處,若論最初,即鹿苑說小乘教之時;若論中間,處處隨機設教於時。
「如來於時」,「時」就是觀機,眾生的根機是不是成熟了嗎?四十多年了,所說的法,這些眾生的根機所接受進來的,到底聽懂了嗎?成熟了嗎?現在成佛之道能堪得接受了沒?這是眾生根機成熟之時,成熟了沒?再者,這個時、處,現在在靈山會,要因緣都成熟,「六成就」,「如是我聞」等等全都具足在這個地方,耆闍崛山這個地方,能接受這麼多人來聽聞法的地方,這就是「於時」。在這個地方、在這個時間,有這些人的根機成熟,這叫做「於時」。「若論最初,即鹿苑說小乘教之時」,最初佛說法,已經體會佛法了,心與宇宙天體合一,那個時候體會了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想要向大地眾生來宣告,布達人人皆能成佛,但這個因緣,機還未成熟,說法的處所也還未成熟,所以佛陀他就要再考慮。後來選擇,「處」在鹿野苑,對機是五比丘。這就是時機,根機與處所。最初就是在鹿野苑說小乘教之時。「於時」就是那個時候,那個根機、那個地方,在那個地方說「四諦法」。
「若論中間」,從「四諦法」在鹿野苑那個地方開始,所經歷的地方,四十多年了,佛陀說法,跑遍全印度(釋迦牟尼佛主要傳法範圍,在恆河兩岸的憍薩羅國、摩揭陀國和毗舍離國之間),適應眾生的根機,說「阿含」、談「方等」,說「般若」,一直來到現在的靈山會。在這個期間,從鹿野苑一直到現在的靈鷲山,這期間有多少呢?無法去計算,所看過的根機等等,佛陀就是應機、應時、應地來隨機設教說法,這都是「於時」,應時、應機、應地。看看這個時間,看看這些根機能接受的,在這個地方,是不是開始能說這樣的法,所以才有五乘分別,五乘法,各種不同的根機,就在處處不同的地方,人人有不同的根機,佛陀就是隨他們的根機,那個時間、那個根機,這樣為他們說法。所以說「如來於時」,把握時間,隨他們的根機,隨那個地點。因為每個地方的文化不同,所以佛陀就要隨根機、隨他們的風俗,隨時,為他們說法,這是如來的悲智雙運。
經文簡釋:
「觀是眾生諸根利鈍」;佛當眾生集會之時,一一觀察是諸眾生,上中下根,利鈍,隨所堪任為說者。即稱會五乘機宜而說。
「觀是眾生,諸根利鈍」。佛陀要觀,用心來觀察眾生的根機是利或是鈍呢?「佛當眾生集會之時,一一(觀察是諸眾生)」,「一一」就是觀察,觀察眾生的根機,是上根機、中根機、下根機?是利根嗎?或者是鈍根?佛陀就是要隨順眾生所堪得接受,這樣來為他們分別說法。很辛苦,光是一類的人,佛陀就要用無數方便、智慧,依照他們的根機來分別說法,這就是「稱會五乘機宜而說」,「五乘」,就是會合眾生的根機。
*如堪以人天為說戒善,堪以三乘為說諦緣六度等。
「如堪以人天為說戒善」,對人要說五戒,不失人身,對想要求,求福的人,就跟他說:「你要多行善,你就得福生天堂,生活如天堂一樣。」這樣,為這兩類的人就要說十善與五戒,這是佛陀的智慧。「堪以三乘為說諦緣六度」。若是根機較大、較深的人,他了解人間苦難偏多,想要脫離這種娑婆世界,煩惱無明,他就要發心修行,堪得受佛誡的人,佛教誡的人,佛陀也是要分別他們的根機,也要分三乘。既然發心要修行,佛陀也要觀他們的根機,分三乘來說「苦集滅道」,或者是說「十二因緣」。大根機的人,佛陀開始就要為他們說「六度」,「六波羅密」,這是佛為願意修行的人開三乘法,也是三乘教。若是為世間人,一般就是勸善,好好地,你在家皈依,最起碼也要守五戒,這就是佛陀的規則,希望人人從小向大。
*歡喜善利者,五乘各蒙法潤得益。
所以「歡喜善利者」,大家聽法之後很歡喜,人人都得到佛法入心,那種法喜,平時在人間能改往修來,所得到的利益,與人間結好緣,化惡為善。這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去除煩惱無明,信解,深心信解,根機要深。「五乘各蒙法潤得益」,佛陀所說的法,為五乘,不同根機的眾生而說,讓這不同根機的眾生,各人聽到,各人歡喜,各人接受,各人的方法去修行。不論你要修善法,求天報,或者是守五戒,不失人身的法,再來人間,或者是要趕快去除煩惱,不受娑婆世界的苦,像這樣修清淨行,佛陀就為他們,隨他們的根機來說三乘法。
*「根鈍者」:為說人天法,
*「根利者」:為說二乘法。
*利鈍者,三途因惡果苦,不能受道,三途受報窮劫。
所以根鈍的人,佛陀「為說人天法」,佛陀跟他們說人天法,修善法、持五戒,這樣的人,對佛陀來說,這叫做鈍根的人,你要他放下一切,修行,去除煩惱,要忍辱,要精進,沒有那麼容易,所以他們的根機就只是修在人天法。根利的人,就是「為說二乘法」,那就是聲聞、緣覺,像這樣這就是二乘。「利鈍者」,利與鈍,「三途因惡果苦」,鈍根的人就是不離開三途的因,惡果。你若造惡因,一定得惡果,你造了惡因,當然你要受惡果的苦,「不能受道」,就無法受道。我們真正的佛法,他接受不進去,這樣的人,就是在三途中,無法接受到佛法。所以「三途受報窮劫」,就是要很長久的時間,欠缺法的因緣。有的利根,世智辯聰,鈍根就是愚癡、無明。說他是利根,但是世智辯聰,不信佛法,這都是在三途惡果中,造了惡因惡法,在地獄或者是惡道中受報,就要很長久了。
人天但受果報。不肯受道為鈍;三乘根性,斷見思惑出界為利。
「人天但受果報,不肯受道」,這就是鈍,鈍根。「三乘根性」,那就是「斷見思惑出界為利」,這就是利,利根。因為修人天法的人就永遠在六道之中浮浮沉沉,因為他的法不深入,只是不失人身,或者是要求天福,但是人生紛紛擾擾,一念無明再起,同樣也會墮落,所以,不肯好好來接受如何斷除煩惱,如何去除無明,這都還是在鈍根之中。所以,三乘根性的人,那就是聲聞、緣覺與發大心,發菩薩心的人,這叫做三乘。三乘根性的人斷見思惑出三界,這叫做利根的人。
經文簡釋:「精進懈怠」
*精進者,為說菩薩修行法。
*懈怠者,為說簡便易行之十念生西等法。

精進與懈怠,「精進者,為說菩薩修行法」。佛陀面對這種精進的人,他就為他們講菩薩法,如何修行,自利利他,永遠要把握當下,永恆來回人間度眾生,這是佛陀對利根精進的菩薩所說的法。若是懈怠者,就是「為說簡便易行之十念生西等法」。意思就是說,若比較懈怠的,不過他就是要修行,不敢再來人間,佛陀就教他:「你多念佛,多念佛則清淨。」但是,是不是多念佛就能清淨呢?不過總是比散漫了還要好。我們常常說「佛心為己心」,念佛,要將佛放在我們的內心,雖然你不要身體力行,雖然你不去行菩薩道,但是至少你也有佛心在,這就是佛陀的方便法。
又精進懈怠者,三途放逸為怠,人天五戒十善為進;人天不厭苦為怠,二乘怖畏無常為進。
「又精進懈怠者」,這種「三途放逸為怠」,懈怠的人。「人天五戒十善為進」。像這種懈怠的人,就是在三途放逸的人,佛陀為他們講人天五戒十善,就是鼓勵這些懈怠的人要進步,至少你要守五戒,至少你要多行善法。這是佛陀向懈怠的人,鼓勵他們精進,這是佛的權巧方便。因為眾生的根機,有的墮落,無法振作起來,佛陀只好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人天不厭苦為怠」,那就是因為我們人間,不怕將來會墮落,不怕來生再來人間的因緣果報,對這些事情都不重視。有的人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看這輩子的幸福,我管它來生?就是不要管它,這樣的人就是懈怠的人,這樣的人就是要墮落。若是二乘,就是聲聞、緣覺,他們有怖畏心,他們怕,不敢又在芸芸眾生中再造業,所以他們要修行。最重要的,他們就是要斷無明,去煩惱,這就是二乘,他們知道要好好修行。所以,「怖
畏無常為進」,也知道要把握當下,人間無常,什麼時候有什麼樣的無常、煩惱、無明來時,所以他們要很謹慎,他們要把握當下,要趕快精進。
二乘貪證小果,不求大乘為怠,菩薩志求佛道,為精進。
二乘人就只是貪證小果,獨善其身,不求大乘,這樣也是懈怠。佛陀鞭策修小乘法的人,希望修小乘法的人要更上一層樓,所以佛陀說這些小乘者,既然你發心修行了,不應該這樣停滯在獨善其身,這樣你也是懈怠,就如貧窮子一樣,不懂得振作起來。所以「二乘不求大乘為怠」。「菩薩志求佛道為精進」,這就是修行也有這樣的兩類,修行者獨善其身就是懈怠,兼利他人就是精進。
經文簡釋:
「隨其所堪,而為說法」;如來隨眾生之所堪而為說法。
*隨其所堪受為說者,即是稱會五乘機宜而說;如堪以人天為說戒善。
所以佛陀為這些根機不同,「隨其所堪,而為說法」。佛陀就隨這些眾生,能堪得接受的人,這樣的根機,來為他們說法。所以佛陀才要開「五乘」,同樣的法,平等的法,卻是要對機,他們堪得接受的。「如來隨眾生之所堪任而為說」。佛陀很辛苦,眾生芸芸,要大家都聽得懂,不容易,所以隨其所堪受而為說。那就是因為佛陀為了這些眾生,堪得接受的,來說五乘法,「稱會五乘機宜而說」,這些眾生能堪得接受,就對他們說這樣的法,「如堪以人天為說戒善」。
經文簡釋:「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機既多種,教亦無量」;皆令得聞,心各歡喜;輕安自在,得大善益。堪以三乘為說諦緣六度等。歡喜善利者,即五乘各蒙法潤得益。獲益之別有為世間果,如善根未種者種,未成熟者令成熟,均名現世安隱。
「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希望為這些根機各不相同的,很多種,「機既多種,教亦無量」。根機既然這麼多種,教法,
施的教法,也要用很多的方法。「皆令得聞」,希望大家聽到,聽到之後,又能接受,接受之後,又能很歡喜。所以「輕安自在,得大善益」。這是佛陀為眾生所施教的用心。堪以三乘為說四諦、十二因緣,慢慢開始引入六度等等,希望人人發大心、立大願,能夠起歡喜善利,自己利益自己,也利益眾生,這就是五乘法,各蒙法潤。五乘法,各個受益,各人的根機去接受,就受潤都有利益。所以「獲益之別,有為世間果,如善根未種者令種」,還未種善根的,就用人天法讓他們種善根。「未成熟者令成熟」,全部讓他們能成熟,如修小乘教這樣的人,就要趕快讓他們成熟,成熟,能安穩在人間,處在人間能廣度眾生。這就是佛陀的慈悲,「未成熟者令成熟,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這就是佛陀為芸芸眾生所說法的方法。很辛苦,就像天空密雲藥草卉木一樣,雲雨一降,就隨大地萬物的根機,這樣去接受,真的是佛陀為眾生,憐憫眾生,廣度眾生,用心良苦,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3/21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