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3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承法育悉安隱,
聞法獲生善處,
二乘離煩惱障,
菩薩離理事障,
人天離三惡障,
五乘各入法中。
用心,要把握時間,人生無常,五蘊不斷輪轉,無形中、生命中的消逝,所以我們要把握生命,把握當下,聽法要用心聽。我們有福能夠聽法,我們乘著法來培養我們,養育我們的慧命,我們的生命短暫,但是慧命永恆,這永恆的慧命是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受盡煩惱無明覆蔽著,我們若沒遇到佛法,生生世世的障礙不斷不斷地複製。煩惱,一來障礙我們的正,二來不斷增長煩惱,這種無明叢生。唯有遇到佛法,法譬如水,能洗滌我們過去無明垢穢;我們能淨化我們現在,接受佛法來滋潤我們,來養育我們慧命成長。我們應該把握現在佛法因緣,成長慧命,才能得到安穩。「聞法獲生善處」,好好聽法,我們若能夠過去的業報分分消除,瞭解佛法了,自然外面的境界來,我們瞭解,我們知道,是非分清楚,不對的事不去做,過去的業來了,甘願接受,這樣就是明道理、消業障。
現在的法,我們要及時接受,這樣就是增長我們的智慧,這樣我們就能很安穩,就是因為聞法,以能夠讓我們得到「獲生善處」,減少了無明業障,來生能承受我們現在接受佛法成長慧命、智慧,這善法帶到來生。所以,來生我們總是有福緣,我們要遇到佛法的因緣也較容易,不會受到很多障礙,這個障礙就會比較少,接受法的機會會比較多。所以「聞法獲生善處」,就是好好的因緣會較充足。要不然,哪怕我們很想要修行,已經發心修行,在聲聞、緣覺這二乘,我們也帶著煩惱障而進來。因為我們現在雖然發心,不過,過去的煩惱還未除,所以我們還是有二種障礙。這二種障礙之一就是「煩惱障」,我們的煩惱昏煩我們的心,因為煩惱讓我們昏昏沉沉、迷迷茫茫,所以讓我們有很多的煩惱還在我們的心,來惱亂我們的心神。雖然我們現在說在修行,我們還有煩惱的障礙,所以境界現前,難免也會惱亂我們的心神,所以這叫做「煩惱障」。
是什麼東西讓我們構成了煩惱?很明顯,那就是貪、瞋、癡。貪、瞋、癡種種的障礙覆蔽了我們的心,我們要向正道走,但是煩惱將我們遮蔽了,把我們覆蔽了,所以讓我們雖然想要修行,煩惱還是很多。所以二乘,哪怕是聲聞、緣覺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所要修的,就是要修去除煩惱,貪、瞋、癡、慢、疑,這些煩惱,我們要去除,聽法才會通達,對於道理,我們才能明白。所以二乘,聲聞、緣覺,修行所要下的功夫,第一項就是要先離「煩惱障」,要去除煩惱障。煩惱障,這我們平時都常常聽到的,常常聽到的就是貪、瞋、癡、慢、疑,有這些東西,自然就會紛亂、惱亂我們的心神,我們的心就靜不下來,無法接受法入心來。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若是菩薩,二乘、菩薩,菩薩他就要離開「理事障」,理與事的障礙。知道菩薩有「理」,還有「理障」。我們發心要行菩薩道,不只是要自利,還要利他,想要再入人群中去,在人群中難免還有「理」來障礙我們。這個「理」就是我們自己本來就有,本覺心源湛然,本來是很清楚,與生俱來,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卻是我們的一念無明將我們熏染了,熏染了我們的本覺,熏染了我們的心源,本來很清淨,那就是被它熏染了,所以我們對道理自己就迷失了。
因為它障礙了我們的正知、正見,自己自我障礙,所以我們對外來的事物道理,我們也會去受到外面的境界影響,而我們自己的智慧發不出來,對外面的理,道理,我們自己把它障礙了。即使我們想要發菩薩心,智慧若未開啟,道理不通達,我們入人群中就會時時受到這個「不瞭解道理」來障礙我們。外面是什麼事情呢?到底為何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這道理要怎麼說才會通?內心知道不是這樣,紛紛擾擾的傳說,不是這樣,但是,不是這樣,道理要如何解說呢?現在的人心五濁的惡世,人的心態到底是發生什麼事情呢?人群中的紛擾啊!這種理,我們要如何分析?我們若是理不通達,那就是有障礙,就通不過去,儘管我們發心,但就是通不過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就來障礙我們,這叫做「理障」。
第二叫做「事障」。事障,那就是「眾生由無明障覆」。我們過去生中有重重疊疊的無明煩惱來複製著,所以過去有無明的障礙,將我們覆蔽。我們隨著這個業力障礙,不明道理,這些事情不斷覆蔽著,所以自己就無法解脫了。我們想要入人群中去度眾生,但是自己無明,對事都很不清楚了,自己還障礙重重,重重的障礙,所以我們還是在生死中,要在人群中脫離煩惱,實在有困難。雖然發心要行菩薩道,但我們要趕緊精進,要修「理事障」,我們要脫離理與事的障礙。二乘要脫離煩惱的障礙,菩薩要脫離事與理的障礙。要離開就要修行,所以我們必定要修行。
*三惡障正道害善心者有:
一、煩惱障,貪欲瞋恚愚癡等之惑。
二、業障,五逆十惡之業。
三、報障,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
人天所要修的,要脫離的是「三障」,人天還有三障,三障就是三惡障,它會障礙我們的正道,會害我們的善心,這是在人天之中,它就有這三障。這三障法第一就是「煩惱障」。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等等的惑與無明,這就是我們凡夫的心還有這麼多煩惱,有五種煩惱,貪、瞋、癡、慢、疑把我們障礙了,這是人天還沒有離開這五項濁氣、煩惱。
第二,我們還有「業障」,因為過去生中不斷造作,所以我們善惡業帶來人間、天堂,在人間、天堂,我們也還未脫離業的受報。生在天堂,福若享盡了,也是五衰相現,福盡,同樣要受業報,同樣要再墮落三惡道。何況是人間,人間是五趣雜居地,善惡混合在一起,我們很容易受惡的勢力將我們惡勢力把我們拉過去。我們一念善心很快就消失了,所以我們來到人間,總是不由自己也受到報。因為我們在受報的障礙,哪怕我們有心接受佛法,我很想要聽,我很想要修,我很想要身體力行,偏偏就是受「業障」把我們左右了。想要做善事,想要好好孝順父母,但是這個「業障」一現前,心糊塗了,那就造了五逆十惡的業,這是我們很容易犯的。如這個人本來就很孝順,小時候很聽話、很孝順,為什麼現在會變得這麼不孝呢?受到惡友的牽絆,一念心差錯,步步錯了,所以他造成了五逆十惡的業,所以這個業就愈來愈增加,善業減少,惡業增加,所以這叫做「業障」。
第三叫做「報障」,造這麼多的惡,五逆十惡若具備了,將來也是由不得自己帶業往生。要到哪裡去呢?那就是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道)的報。人生,苦難偏多,這種在人間真的是很沒有保障,天人不保障,其實菩薩修行的過程也是要很辛苦,要去除了理與事的障礙。因為我們過去有過這種道理不明,無明的惑,我們過去有了在人間所造作的無明,所以我們現在既發心立願了,發大心要行菩薩道,我們必定要去除這種障礙我們內心本具的覺性,那些無明我們要去除,我們本具的真如本性才能現前,事理才能通達,這就是我們要行菩薩道要下的功夫。
二乘也是一樣,二乘,我們既發心要出家修行,聽法也是時時都有障礙,障礙我們的心,本覺心源非常的清淨,就是被污染了。我們現在要提高警覺,警覺我們的心,不要被外面的人我是非、紛紛擾擾來擾動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必定也要離開「煩惱障」,回過頭來好好聽法。唯有我們聞法,才能獲得,才能得到我們的身心穩定,安穩樂處。我們現在已經是生在有佛法時,雖然佛陀離我們二千多年,但佛法還留在人間,人間有佛法可聽,能夠滋養我們的慧命,我們要珍惜,我們要好好的接受佛法來滋潤我們的慧命,讓它成長。能這樣,隨我們的根機,我們前面說過了,五乘,就是根機不同,有的人根機較利,他所接受到的法,就能吸收很多,聞一知十,或者是聞一知千百的道理,這就是利根利器,若有好根機,他就能頓悟,所有的煩惱,不論是煩惱障、理事障、三惡障,於大根機的人,就能馬上去除。若是小根機,他所接受到佛法,是漸漸地來,慢慢地修。不過,慢慢地修就是容易,容易受感染,因為小根機,經不起強盛的惡法,就容易把我們轉走了,把我們感染了。所以我們還是發大心、立大願,希望我們能夠自己自我培育大乘的種子,在我們的心田裡,好好培養這大樹大根的種子,這就要看我們人人各人所培養、發心。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
這是我們昨天說過了。這些眾生根機不同,聽法,總是在現在我們就能得到法益。聽到很歡喜,我會改,我會修,這樣漸漸在改變,以後那就是「以道受樂」。這就是因為聽法,大家要好好地聽法。下面接下來再說
經文:「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經文簡釋:「既聞法已,離諸障礙」:
「若為二乘,則離見、思障礙」;若為菩薩,則離無明障礙離諸障礙,即現世安隱。
剛剛開始說的,二乘要離煩惱障,菩薩乘要離理事障,人天乘要離三惡障。這就是既聽法之後,就要好好離開那些障礙。要離開就是要好好下功夫,好好修。我們若能好好地修過來,自然在法中就是我們能承擔多少的法,我們能堪任,自己修行,還能入人群中去,漸漸入道來,行於菩薩道中,在人群中。下面解釋,「若為二乘,則離見、思障礙」。我們若是二乘,因為修二乘,我們要離煩惱,煩惱不離見解與思考,所以我們的思考見解,有很多外面紛擾的煩惱,我們要很用心去分析瞭解。若是「若為菩薩,則離無明障礙」。無明就是塵沙煩惱,有事、有理,事理我們都要分得很清楚。人、事,眾生芸芸,很多的無明,我們要如何去分析呢?不只是自己要清楚,我們也要帶給眾生很明瞭。所以,塵沙惑、無明煩惱,這些障礙,我們都要一一去除,這叫做「離諸障礙」。若能夠這樣,我們今生此世,慢慢地,煩惱去除,心會慢慢地較安穩下來,因為你已經發心立願,開始起步了,我們開始就會懂得如何離開這些障礙,這樣我們會較安穩。
經文簡釋:「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任力入道」:即後世以道受樂,亦是報因感報果也,又受樂釋安隱,聞法釋生善處。又既聞下結,二乘離煩惱障,菩薩離二障,人天離三惡障,五人於各法中,各入其道。
所以,「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任力所能」,看看我們如何做,就是之後,我們的後世,這輩子好好將法,我們堪受多少法,我們就要好好地接受下來,這樣我們的心,道入我們的心,為我們的未來世鋪一條路。所以「後世以道受樂,亦是報因感報果也」。這輩子好好將我們的因,心裡這顆種子好好培養好,這輩子修因,來生得果。所以就是現在的因,培養未來的果。「又受樂釋安隱」。「受樂」就是安樂的意思。我們能在那個地方,現在已經心穩定了,了解因緣果報了,我們現在已經種子懂得要培養了,這就是已經有樂,未來去除苦而接受到樂。苦就是無明,無明有煩惱才會苦;樂就是去除無明,得到法的快樂,這樣就是「受樂」。受樂就是表示安穩。
我們剛剛說「承法育悉安隱」。我們這輩子接受法來滋養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今生來世我們都會很安穩,不會墮入三途,因為我們接受佛法,我們已經知道去惡從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得到法很快樂,我們安心。未來所受報的地方,我們會安穩。聞法就是表示我們將來應該也是到善處。因為我們現在還是凡夫,只要我們能清楚,種好因,得好果,自己有在做善事,一分善,一分安,所以我們應該要安住我們的心,所以叫做安穩。又「聞法釋生善處,又既聞下結」,就「二乘離煩惱障」。二乘的煩惱障,剛剛說過了,在發心修行二乘的聲聞、緣覺。聲聞從聲解法,緣覺在境界中體會,二乘的煩惱障已經去除。我們一定要很用心好好去除無明煩惱來障礙我們的道路,才會說我們要在二乘中要好好提高警覺,煩惱無明不要侵入我們的心。
菩薩要離二障,那就是理、事。道理,我們人人本具本覺,我們的心本來是這麼湛然寂靜,真如清淨,就是因為外面的煩惱覆蓋,我們迷失了理,我們現在發菩薩心,開始我們要對理很用心去深入。我們已經接受到佛法了,原來本具的真如本性,一時受無明遮蓋,我們現在有法能去除這種無明,回歸我們真如清淨的本性,自然就能理通達,事無礙。這就是菩薩要脫離這二種障礙,回歸真如本性,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不受污染迷惑,這就是菩薩需要脫離的二障。「人天離三惡障」。人天,剛剛也說過了,因為天與人還是凡夫,他們在修行的外圍,佛陀為他們說十善五戒,讓他們歡喜做善事的人,他們能修十善,未來得人天福。守五戒,不失人身,雖然人間困擾事多,不過還是有機會可聽法,我們若無法做到真正的十善具足,至少守五戒能保持人身,這也是修行,接受佛法所修行的其中之一。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這種法在我們的心中要如何能身體力行,做到,做到我們聞法的利益。這是我們大家要很用心。下面的經文,再一段解釋
經文:「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如彼大雲一時等澍,而草木已各隨其種性,蒙潤生長矣。
就「如彼大雲一時等澍」,就是說大雲,雲都已經密集起來,開始雲集了,因緣成熟,開始就會下雨了。雨下來,就像洩下來一樣,「草木已各隨其種性」,不論是草,或者是木大地上,所有一切卉木叢林種種,全都依照雨水下來,全都「蒙潤生長」。隨它的種性,大樹吸收的就是大(量)雨水,入樹木到樹根,灌溉到大地,這就是大樹所吸收的雨。
經文簡釋:
「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合如來身、如來法。大雲帖合形聲兩益;雨於一切,帖合澍雨。
「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合如來身、如來法」,就是表示像如來的法身一樣,「大雲雨於一切」。雲密集,雨已經降下來,這就是表示譬喻,譬喻佛如來的法身。佛陀的智慧,要如何能一雨普潤?一法,一乘法,普被群機,這個時候佛陀已經老邁的時候了,法華會上,什麼樣的根機的人都還有,所以佛陀這個時候就像大雲密集,雨很普遍降下來,就如如來的法身,這個法要普被。「大雲帖合形聲兩益」。形,你看到雨,雨下來了,我們就看到雨,你仔細看,眼力比較好的,就看到雨是一條一條,一直落下來。有那個形,雨下來的形就是這樣一條一條,其實是一滴一滴的水,但是下得很快,就變成一條一條的形。
雨落下時,與地上的東西接觸,就有聲音。聲,雨的形,來到大地就有聲音,有聲音,我們就會看到小坑,地上有坑,小坑就有水,大坑、大湖、大河、大川,自然我們就看到各不相同的形。有凹下去的地勢,雨水就會積在那裡。所以,不只是看到雨的形,聽到雨的聲音,尤其是雨落下來之後,不論是大缸,小甕,同樣的,我們就看到水。不只是大地樹木能沾到這雨水,其實,雨落下時,我們明明就看到水,不只是樹濕了,或者是草地濕了,我們看到的雨就是水,這就是表示雨這樣一直落下來。
經文簡釋:「卉木叢林及諸藥草」:
三草二木。卉木藥草,帖合受化眾生利鈍怠進。
「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卉木叢林是「三草二木」,後面還有,未來還會解釋到「三草二木」。「卉木藥草」,卉木就是所有樹的總名,和藥草的總名都稱為卉木。所有大地上一切的草木,這表示譬喻,那就是「帖合受化眾生利鈍怠進」。不論是大根小機,大根大葉等等,中根中葉等等,就是隨著雨落下來,它能接受多少。就如我們接受法的人,我們到底是利根,還是鈍根?是精進還是懈怠?你若是精進的人,修二乘法的人,我們要趕緊力斷煩惱障。修菩薩行的人,更利根,我們就要趕快修離開斷掉事理的障礙,這就要看我們的根機如何接受法,如何斷除我們的煩惱無明。斷掉一分煩惱無明,我們就成長一分清淨無染的智慧。
經文簡釋:
「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一一如其種子習性,物蒙法潤隨分皆足;各遂物性,而得生長。
*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帖合受潤得益。
所以,「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看看我們的根機,「一一如其種子習性」。我們前面說過了,我們要好好培養我們的好種子,好好培養我們的大因大種子,所以我們要好好來薰習法入心。所以「一一如其種子習性,物蒙法潤」,不論你是大地上什麼樣的東西,都是承蒙著法,這樣隨這東西所需要的「隨分皆足」,都能夠各應所有需要水分的東西,都能得到利益。所以「各遂物性,而得生長」。不論你在大地上是什麼,總是能得到雨來滋潤。「如其種性」,種種的性,就是「具足蒙潤」,不論他是什麼性,都能受到雨水,就是譬喻「受潤得益」,一棵樹,一株草,這時候最需要就是要有雨水來時。就如我們現在的水庫,現在最希望的就是水庫有水,能夠讓所有的民生能安心用水。同樣的道理,現在最盼望的那就是雨水入水庫,地面上的五穀雜糧,最盼望的是水分充足,五榖雜糧能夠生長。
*種為種子,有發生之義。性為性分,有不改之義。
同樣的道理,所以「種為種子」,就是「有發生之義」。我們所有的種子,它就是只要有種子,它就會發芽。種子需要雨水來滋潤,它就是會生,會生長的意思。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所以我們的慧命,受法水也能夠成長。所以,性,就是「性為性分」,隨我們的性。我們是小乘人的習性嗎?只想要獨善其身,或者是想要修人天福,這樣的習性嗎?隨你們的習性,就是這樣隨性的分量吸收。「有不改之義」,因為這個性就是這樣,要能夠改,改這個種子,這是松的種子,它接受到的生長,就是松的大樹;它若是竹子的種子,它接受了,成長就是竹子樹。這就是性是不能改的,它各具本性,種子的性,本來就是這樣。就如我們的真如本性,各具真如本性,我們各人有各人外面熏習的習性,有很多種,我們要好好去體會。
*「各得生長」:契合現世安隱等,土地義含。
「各得生長」。隨種子的性來接受,這是「契合現世安隱」。「土地義含」。這些種子與土地會合,水再灌溉,因緣會合,種子就各各能生長。同一片土地,不同的種子,但是同樣的雨,同樣的雨,不同的種子,同樣的土地,所以這樣滋潤下來,就是適合種子的性而生長。同樣都是在這片土地,同樣是這個雨水,只是土地播下的種子各不相同,各不相同的種子,所接受到的水分就不同。
各位,學佛,真正是承法來養育我們的慧命,讓我們能夠安穩。知道修善得善因,讓我們能夠趣於善處,不要再糊糊塗塗還是造業,到底將來是在三惡道或是在三善道呢?或者是脫離生死,再倒駕慈航入人群來度眾生,這是我們在法中,看我們如何接受。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註一】二障
出《楞嚴經義海》并《宗鏡錄》
一、煩惱障。謂昏煩之法,惱亂心神,不能顯發妙明真性,是名煩惱障。
二、所知障。亦名智障。謂執所證之法,障蔽智慧之性,是名所知障。
出《圓覺略疏》
一、理障。謂本覺心源,湛然清淨,由無明妄染,礙正知見,不達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二、事障。謂眾生由無明障覆,生死相續,無由脫離,是名事障。 《三藏法數》
【註二】三障
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如貪欲瞋恚愚痴等之惑是;業障,如五逆十惡等之業是;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是。眾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開悟佛道。《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