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隨循根機堪施教,
如為人天說善戒,
為三乘人說諦緣,
持六度行樂善利。
瞭解了?我們最近就是一直希望大家記憶能再深一點,聽法,深心信解,受法,我們要信得深,也解得徹,一定要將所聽的法一再一再地回顧,也要不斷細思,一點點、一點點的法,它有無量無邊的道理,我們要很用心去探討,所以法要深記內心。感恩佛陀的慈悲,他隨順眾生的根機,眾生的根機實在是很複雜,芸芸眾生,我們常常聽到的,很簡單,八萬四千煩惱,佛陀就要開八萬四千法門,對機逗機,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只是這樣而已嗎?不止啊!八萬四千,只不過是一大多數的譬喻,叫做八萬四千,(表示)非常的多啊!煩惱既然這樣多,就表示眾生的心病有這麼多;眾生心病,煩惱這麼多,佛陀就要對機逗教,對症下藥,所以就是要「隨循根機堪施教」,要看這個根機,這個法有沒有對他的根機?就如看病,開這藥有沒有對應到他的症狀?
常常說,佛就是大醫王,疼惜眾生,不捨眾生身心病,所以不斷施教,所以說,「隨循根機堪施教」,看這些眾生能堪得接受怎樣的法,佛陀隨他們的根機所需要,那就施教,就是給他什麼樣的教法。譬如,我們最近一直說五乘,五乘的教法,那就是譬喻為天,因這幾天一直在說,大家腦海浮現出,「為天人說十善法」,就是法要反覆浮現出來。佛陀為天人說十善法,十善法不離身、口、意,身有三項,這三項就是不殺、不偷盜、不邪淫,這是我們做人的規矩。若是偷盜,就是去造作,(而)「不」,那就是戒,不要去偷盜,不只是不偷、不搶,還要布施,去做善事,這是身體付出去做善事,不只是不偷盜、不搶劫,還有非義之財勿取,反過頭來用這身體去付出,利益人群,這就是身的三善業,不偷盜、不邪淫,還有不殺,這種對眾生的疼惜。眾生,不只是對人類,對動物也是疼惜,捨不得去傷害,捨不得去殺牠,這就是不殺,還要去呵護牠、保護牠,這也是身的三業。
一個家庭要能美滿,一夫一婦,這是一個正常的家庭,家庭的幸福,常常心的欲念,有時心會脫軌了,就傷害了家庭的和氣,這也是身體。我們的身若能好好保持做人的規矩,負起家庭的責任,疼惜家庭,一家和睦,守護家庭的和睦,培養人人誠之情那一分的愛,家家都幸福,社會都平安,這也是從身體所做。所以,身有三善業,但是反過來就是三惡業。佛陀對眾生教導身要行三善法,教導眾生口要防四惡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四種。若是妄言,或者是惡口,或者是兩舌,搬弄是非,或者是綺語,這四種都是出自沒有誠意的心。若這樣,輕輕的一句話,開口動舌,惡意傷害,這種惡口。或者是不真實的事,去搬弄是非,去傷害感情。或者是綺語,就是巧言令色,這種綺語,說話好像很好聽,卻是心是一種欺詐,對外面說的話很好聽,內心裡就有欺、有詐,類似這種,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叫做口四惡業,光一個口業,就會傷害人與人之間的和氣,破壞了社會的和睦,還會動亂了社會的民心,這也都是從口出。
人與人互動不都是聽聲音?「聽人家這樣說,所以我的心不安。」「真的還是假的?」「不知道。」一片的狐疑,整個社會起了疑心,人人的心就是這樣幻化,虛擬、幻化,這種什麼是實都不知道,就這樣動亂人心,這就是口的四惡。我們若能把它轉過來,不只是不惡口,我們還要再柔言善語,不只是不妄語,我們所說的要真真誠實語,傳承善法,我們不只是不兩舌,還要圓滿人與人不同的見解,我們要如何讓人能和睦,不要讓人搬弄是非。要說話,要很誠意,不要口是心非,這種欺詐。我們若能這樣,聲音能教育很多人轉惡為善,這是口的善業。所以口有四種能夠行善,能夠教育眾生向真善道;口也有四惡,擾亂了家庭、社會人心,造了人間的禍端,這叫做口的四惡,很厲害。
佛陀對眾生教育,甚至也再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意(三業),貪、瞋、癡。這種貪、瞋、癡,不只是貪、瞋、癡,還要再附加上慢、疑,這就是眾生的毛病。貪,很多的無明煩惱都是從貪開始,一有了貪,去造作很多對立的無明,這對立無明就有瞋,瞋就會互相傷害。天下人禍,人與人互相的傷害不就是因為瞋,這種瞋恨,看不到人家的善與愛,他就是不順眼,看到人家的成功,他的心起怨妒,這都是無明、瞋恨,就是癡的行為,那種妒能嫉賢,這種心的愚癡、瞋恚、貪念,這就是心靈煩惱所造作的惡業。若是佛陀,就是用心教化,轉貪為善念,不只是不貪,還要付出、付出,付出無所求;不只是不瞋,不會動不動就發脾氣,還是開闊的心胸,心包太虛,包容一切,那種善解、知足、感恩的心。轉瞋恨心,自然他的心就要會善解,要會知足,要會包容,這樣自然他的瞋怒火就會熄滅了,轉瞋為善。轉癡為智慧,我們能通達道理,了解人間世事、因緣果報等等,行善者得福。所以,佛陀教育,施展十善法,聽得進這個法,能夠受教奉行,轉惡為善,身、口、意三業,這三業延伸就是十業,轉十惡業為十善業,這樣依教奉行,福若是累積多了,那就是生天堂、得福報,或者是人間富中之富,這就是十善。
為人就說「五戒」,守五戒,我們就不失人身。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對嗎?對啊,這就是我們人間不失人身的規則,不偷、不盜、不邪淫等等,都是我們人間應該要行。或者是喝酒,生活不該有的生活(行為)。佛陀就教育他,菸、酒、賭博都不要有,不殺業,不只不殺業,還要護生,還要顧好家庭,這都是我們做人的本分事。願意布施,不義之財勿取,這都是不失人身,這就是佛陀為一般民眾,一般的眾生所說的法。所以說善戒,為人天說善戒,為三乘人說諦緣,說四諦,說十二因緣,這就是聲聞、緣覺。發菩薩心的人,佛陀就為他們講解六度萬行,讓人人發大心、立大願,身體力行,做善事做得很歡喜。
人間,雖然有的人生活不是好過,卻是他很喜歡幫助人,幫助得很歡喜,這種「樂善利」。很喜歡去幫助人,幫助得很歡喜,利益人群,這就是佛陀對發大心的眾生所講的。我們也看到現在的社會,環保菩薩,看到他們這樣在人群中付出,為疼惜大地、愛惜物命,這樣在做資源回收、做環保。這麼多的人,人人的環境都不同,背景都不同,但是一心一意就是這樣投入。看到我們的大愛台草根菩提,看到我們環保志工分享,像這樣,九十多歲的阿嬤也是在撿環保,是拾荒者。但是年紀很大了,東西撿了就囤積在家裡,撿了就囤積在家裡,不知囤積幾十年了,家裡面已經連走路的空間都沒有,囤積得很滿,阿嬤就在垃圾堆上睡,外面的東西再拉進去再疊,整個屋裡這麼的髒。
里長將這個案報給慈濟,我們的環保菩薩趕緊到阿嬤家,瞭解阿嬤(情況),九十一歲了,這樣的環境要怎麼生活呢?和阿嬤溝通、溝通,趕緊動員很多人,將整個家裡的垃圾清掃出來,將它分類,四大車,這些環保資源拿去賣了之後,(再把)這些錢拿回來給阿嬤。同時,屋裡都打掃得很乾淨,甚至阿嬤沒床可睡,慈濟人去找二手,人家淘汰的床,整理整理,很舒適。(以上兩段是二個故事,里長提報的是苗栗 83 歲劉婆婆,回收物從屋內堆到屋外;另一位是臺北 91 歲黃阿嬤,志工發動清掃,清出四大車,並送給阿嬤二手床鋪)阿嬤的房子打掃乾淨,樣樣都洗乾淨了,(東西的)位置都排得很好,整個房子很亮麗,房間多一張床。大家將阿嬤牽到床前來,看,被單鋪得很平坦,棉被鋪得好好的,枕頭、棉被,「阿嬤,您坐坐看、躺躺看,舒服嗎?」阿嬤(說:)「我這輩子不曾睡過這麼舒服的床。」
就這樣開始,阿嬤就是慈濟人的阿嬤了,常常去關心她,常常送阿嬤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就去家裡為她掃一掃,陪阿嬤坐一坐。「阿嬤,如果可以,我們去環保站較有伴。」生活不用擔心,有人作伴,家裡的空間很舒適。看,這就是我們慈濟人,人間菩薩,環保菩薩,這種人間,這就是菩薩,這是發大乘心的菩薩,持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不論社會如何紛紛擾擾,還是信心泰然,很淡定,做他們應該要做的事情。「樂善利」,看到阿嬤這樣,大家歡喜了。這都是聽法來的,我們不論是人天法,修十善、五戒,或者是了解苦集滅道,深入體會因緣果報,又更了解、更相信,幫助人,這是行菩薩道,人間菩薩。像他們這樣做得很歡喜,這就是佛陀的教育,循循善誘,隨機教化。前面的經文說,
經文:「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聽法之後,用種種的方法,眾生有不同的根機,佛陀用不同方法來教育,隨我們眾生根機能堪得接受的法,能夠身體力行去做,做得打從內心有感受,「漸得入道」。再者,「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佛陀的法就如大雲,下雨了,雨能夠普及大地一切,不論是卉木、叢林、藥草等等,隨它的根機大小來接受,它的種子就這樣成長起來。下面這段(經)文,接下來再說,
經文:「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經文簡釋:「一相一味」
*「一相」:謂是一實相,合一地之譬。
*「一味」:如來教法之理趣,唯一無二。喻一味雨之譬。
好好用心聽,「一相」就是一實相,過去我們一直在解釋一實相,一實相就是天地宇宙萬物總歸的真理,就是譬如一片大地一樣,大地它能運載萬物,隨眾生的根…如種子,人人的種子落在大地上,隨它的種子成長,所以這就是「一相」。「相」就是道理,佛陀的法隨眾生的根機,就如這片大地,隨所有萬物的種子,同樣一雨普潤大地。佛陀同樣說一實相法,就是天地萬物的真理,隨我們的根機,給我們的法,隨我們的根機來接受。就是佛的法與大地相同,「一相一味」。「如來教法之理趣」。佛陀教法的方向,那就是唯一無二。這個方向相同,希望人人能修一切法,隨順我們的根機修一切法,能夠回歸到我們如來真如本性,這是唯一無二。佛陀的目標就是希望人人能夠體會一相真理,這就是佛的目的,就是「一味」。
雨不論下在哪裡,你把它接起來,雨水,我們嚐嚐看,不論是在臺灣接下來的雨水,或者是在日本接的雨水,或者是在美國,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雨水落下來,同樣的形態,同樣的水質,同樣的味道,同樣的形象,這就是一相一味,就如法普施眾生。佛陀的目標,希望人人能夠受法,以法修潤我們的心地,讓我們心地種子能成長。
*地是能生長萬物,雨能滋潤萬物,此譬喻如來所證法,所施教法,故曰一相一味。
*恆施慈悲等觀化度眾生,故云一相;普澤法益滋潤一切,故云一味。
「地是能生長萬物」,又譬喻這土地能夠成長萬物,「雨能滋潤萬物」。土地能生長萬物,但是缺水分也是生不起來。必定要有法,雖然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我們若沒有法入心,佛性還是受煩惱無明遮蓋,所以我們必定要有法入心。這就是譬喻如來所證法,所施的教法。一實相法是佛陀修行的過程,然後覺悟了,與天地宇宙合一的覺性,他證悟了,將這個覺悟的法來施給眾生,這就是佛陀他所得,也希望眾生人人皆得,所以「一相一味」。「恆施慈悲等觀化度眾生」。佛陀他永恆,無始劫以來上求下化,上求諸佛的教法,生生世世來回人間,四生五道,這樣在教化眾生,都是等觀,平等,他對眾生如一子,所以「恆施慈悲等觀化度眾生」,他是用這麼慈悲平等觀來度化眾生,因為這樣,也叫做「一相」,一相。「普澤法益滋潤一切眾生」,所以叫做「一味」,我們應該都要體會得到。
經文簡釋:
「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解三界縛,令脫生死,遠離一切塵勞煩惱:達真空理,證寂滅樂。
又因解脫煩惱障,而顯之真如,名解脫相;業障解脫,本無二邊業縛相,名解脫相。
因離所知障而顯之真如相,離惑即菩提,離理事二惑,人法二執相,名離相。
因滅除二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二種生死,而顯之真如相,為靜寂滅煩惱,名滅相。
所以「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受了法之後,我們就能了解了,還未受法,過去的是凡夫,受了法之後,我們這學法者就能「解三界縛,令脫生死」。過去我們不懂得法時,我們一直都在無明煩惱業報中不斷在輪轉,我們若是接受法之後,我們就能脫離三界煩惱,就能脫離生死。所以「遠離一切塵勞煩惱,達真空理,證寂滅樂」。能夠到這樣的境界。因為我們是凡夫,三界內將我們綁著了,所以我們脫不開,被煩惱將我們綁住了,我們脫不開。法來解開我們的煩惱,所以我們能夠解脫。我們了解「苦諦」,我們深知因緣果報,所以我們懂得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心態,改變我們的一切,改惡為善,這樣自然地我們就會遠離一切,所有的煩惱不會再來惹上身,自然我們能夠到達佛陀所教法的真空妙理,我們就能了解。
我們若能了解真空妙理,這個妙法若入心,同樣我們與佛陀平等,能夠證得寂靜的快樂。心無掛礙,無掛礙故,輕安自在,逍遙無煩惱。又因為解脫煩惱障,所以能夠顯出真如。我們的煩惱去除了,去除一分煩惱,就顯出一分真如智慧,這樣叫做解脫相,解脫了煩惱,現出我們的智慧真如相。業障若解脫,煩惱障解脫了,再來還有業障,業障就是我們不明白,我們有無明,我們有煩惱,還是在人間造作十惡五逆,這叫做業障。我們受法之後,知道行善行孝不能等,所以我們要趕緊做善事、孝順父母等等,惡業不做,就是善事,眾善奉行,這樣自然我們就能脫離業障,業障就解脫。我們不再去造作惡業,我們造善,不造惡,這樣,就是前面的煩惱無明解脫,惡業解脫,自然就沒有二邊的業縛。沒有煩惱,沒有造業,這兩邊不會將我們綁著,這樣叫做「解脫相」。
因為「離所知障而顯之真如相」。很多,有的人是無明煩惱障,有的是所知障。「所知障」,「我知道了、知道了,知道很多了。」他知道,卻是不懂得改變自己,將這個瞭解、知道的法,拿來就是邪解。這種利口辯詞,自己沒有受用,顯出他了解很多。了解很多,他生出誹謗的惡法。人家若要告訴他:「你這樣的法,有一點偏差,你所了解的有一點錯誤。」他就認為:「我懂的比你還多。」像這樣叫做「所知障」,這種所知障很執著。我們若能時時知道天下萬物萬法,我們無法全懂,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用我們開闊的心來接受無量數的法,應該是要這樣開闊的心,不要將自己障礙,以為我們都懂很多了。其實我們還有很多不懂的,但是我們以為懂很多了,這叫做慢心。這種不想接受人家給他的法,又是很我慢的心,這樣的人就是癡,以為他的智慧很高,其實這就是慢心,很驕慢的心,這都是自己障礙自己。
但是我們若能覺醒,知道原來我們知道的是有限,我們要趕緊離開這種所知障,將自己的所知障去除,開闊心胸來接受真理,若這樣,自然就能夠現出真如相,我們真正的智慧,從我們的內心生起,這樣虛心受教。我們的心就如虛空一樣,接受很多的教育,若這樣,我們就能「離惑即菩提」。塵沙惑,煩惱無明還有…之後還有塵沙惑,所以我們離開了這個惑,無明、所知障,我們若離開了,這就是真正的菩提。不只是「我知道了、知道了。」我們應該對法要真實了解,體解大道,法要和我們的生命合而為一,叫做體解。體解大道,我們才能發無上心。所以「離惑即菩提」。所以「離理事二惑」。我們昨天前面,前天也都說過了,有理事的障礙。菩薩要入人群,要通達道理,要了解人、事、物,不要道理不通達,我們自己若不通達,要如何入人群呢?人間的事相,我們若不很了解,要如何去結善緣?要如何能增長智慧?所以我們必定要在人,在理與事,我們不要執著,我們要用心,虛心求教,要勇猛精進入人群中去結善福緣,才能增長智慧。
最近我也一直說,「我最近怎麼多聽了一些我不曾聽過的名詞呢?怎麼會多知道這麼多人間事呢?」很多我們根本不敢想像出來的事情,現在聽了這麼多。「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自然就不會一直說:「哎呀,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是善的,簡單、單純就好了。」對啊,相信人人有善根,但是所熏習的環境很可怕。現在要多知道一個熏習的環境,這再增加我們的知識。所以「二惑」,事理二惑,我們若能離開、撥開了,「原來是這樣,清楚了,明白,瞭解了。」在人與法二執相,若能這樣離開,不要說「我就是一定要這樣,就是這樣。」不要那麼硬,要柔和善順,然後依理而行,叫做軟實力。現在軟實力,用這樣的方法,就「人法二執相」都去除,就是事理二惑,別人與道理是這樣這樣,這個相我們都將它去除,這叫做「離相」。
法,大家聽了會覺得,「怎麼這麼纏?」但是我想到、看到,覺得很歡喜,光是這樣短短幾個字,能關係到這麼多,不論是心理、人、事、物,天下理,好像說不完。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如何脫離這些煩惱,那就是「因滅除二種生死」。這些煩惱脫離了,我們還要再注意到二種生死。因為我們人生苦難偏多,二種生死就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過去也有一段時間都一直在說二種生死。我們凡夫就是分段生死,人生短短幾十年,就是這樣帶業來,帶業去,一段一段,有時候在人間,有時候在三惡道,不知道。到底我們造什麼業呢?就是這樣的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雖然修行,我們的心也還有這樣起起落落,道心要能夠很堅固,也是有一點困難。總而言之,我們有很多思想中的生滅法,或者是生理上的生滅法,這種的生死。所以若能將生死通徹了解,我們一一將煩惱去除,自然這二種生死,我們也能遠離。
所以「而顯之真如相」,這樣我們的真如相就現出來,那就會成為「寂靜滅煩惱」,我們的心就很清淨。我們有了法,雖然人間來回生死,我們現在知道自然法則,所以我們要把握人間,自然的生死我們要好好把握,改往修來,我們安心。在思想中,見思──見,見解、思維,我們的心穩定,若這樣,能穩定下來,那就是消除了這些煩惱,這樣我們的真如、我們的慧命,這樣就成長了,所以就會到達「寂靜滅煩惱」,這樣叫做「滅相」。
經文簡釋:
「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即一相一味。始用方便,暫接初機,終歸究竟一切種智。
*如來所說諸法,究竟不離涅槃智性。這是性德無有差別,究竟不離自性清淨心之性智。
「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就是「一相一味」,同樣的,我們接受到佛法就是一相一昧,不論你是大小乘法,終歸還是歸於一實相法,只是我們的根機因緣,看我們如何接受。開始時佛陀用方便,漸漸接引我們開始聞法的人,漸漸接引我們,最後還是歸納到「究竟一切種智」。「如來所說諸法,究竟不離涅槃智性」。佛陀所說的法,無不都是要我們眾生到達最究竟,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那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大滅,滅除了一切煩惱,回歸我們真如智性了。這是性德,我們的性本來就有的,人人都有。「性德無有差別」,不論是任何一個人,回歸到真如本性,同樣就是那麼清淨,沒有差別。不只是人類,六道眾生都一樣,「性德無有差別」,就是真如都無差別。所以「究竟不離自性清淨心」,這叫做性智。對啊,學佛,我們就要用這樣的心,雖然佛陀教育我們,我們承法來接受。因為佛陀他是隨順根機,看我們如何能堪受,他就施教。我們就要好好地接受,不論是人天,或者是二乘,或者是六度萬行菩薩道,終歸就是到達「樂善利」,願意付出,付出,每天都很歡喜,沒有煩惱,這才是真正慧命增長,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