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5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大雲普霑均益於大地
卉木藥草蒙雨露滋潤
法澤利鈍隨機如密雲
法雨普遍草木莖根枝
大家都能清楚雲與雨,是很密切的關係,沒有雲,天就不下雨,一定要有雲集,才能夠下雨。所以「大雲普霑」,大雲若開始密集,就會下雨,會很普遍,雲雨落在大地,大地不論是草、花、五榖雜糧,或者是樹木等等,全都受雨水滋潤。不只是雨水,其實,露水也幫忙很大。看不到的露,我們白天的溼氣在空中,熱度若降下來,在晚上到清晨天亮,就會看見花草枝葉就會濕潤,溼溼潤潤的,有的草,草尖會看見露珠,這是平時的水氣,在空(氣)中水份原來就有。就像很多年前的智利,有一個地方從來沒下過雨,但是那地方也有人生活,他們到底如何生活?沒水要如何生活?他們用網子,靠網子來網住露水。就是靠晚上,晚上的露水在一片網子上,沾在網子的露水,這樣一滴一滴回收下來,用就這樣做為人所需生活的水分。可見我們雖然沒看見下雨,但它也有潤溼的露水,這種露水,也就能調和大地,非常的微分,但也能使大地草木有一點點濕潤。
當然,光靠露水不夠,太陽這樣大,一切農作物,一切所需要的水份,光靠露水不夠,若是小小的滋潤,露也有一點的幫助,這種水份溼氣也有幫助,最擔心的就是乾旱。所以說,生活,天地人間需要四大調和,乾與濕要能夠平均。有的水一降下來,長年累月就是這樣很潮濕,有的很潮濕的地方,人的身體、東西,也是很快就會毀壞掉,太過潮濕,也不是人所適應的、東西所適應的,一整年都是很濕的水浸著,樹木的根、枝、葉也會爛掉。所以,我們需要的就是調和,天氣要調和,才能普利益天地人間,這就是佛陀希望讓大家了解所有的道理,希望我們人人心能接受到法。法,善惡要如何來調和,轉惡為善。就像太過乾旱的地方要如何來滋潤?過於浸泡在濕氣、水的東西,要如何能讓它乾爽,能夠利益萬物。不要過於乾旱,也不要太過於濕氣,雨水能在大地平均滋潤,若這樣就能利益大地。
法,也一樣,小根機的給他大法,這樣他無法接受,就如小根草浸在泥水之中,久後它會爛掉,種子會不見,同樣的道理。所以佛陀必定要用很調和的法,等待時機,應時應機來施教。這最近常常反覆說過,無非是要讓大家很深入這個道理。我們自身的慧命要如何受佛法的滋潤,我們要如何接受得剛剛好?這是我們自己自身的慧命,如何讓它成長起來。我們的心地,用什麼樣的種子,加上佛法的滋潤,我們要當一個什麼樣的農夫自我耕耘。這是我們自己要去了解的。用外面的境界,用雲雨,在山河大地這個外面境界的道理,來譬喻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啟發我們的慧性覺海,或者是本覺慧海,讓我們的了解更深入,所以用「大雲普霑均益於大地」。只要雲密集,雨就下了。這兩天,外面的雨不大,卻有滋潤大地,同樣的道理。
「卉木藥草蒙雨露滋潤」。就如外面天地間所有的樹木,以及藥草。藥,其實不只是草類,在木類也有藥的成分,大地不只是木草藥,其實土石也有藥的成分,這是大地之妙。大地所含藏的,有它各不同的成分,含藏著有利人群的東西。但是,我們凡夫眾生,總是大地所隱藏著的,凡夫不很清楚,只是應我們所需求的,我們的欲心。知道我要到那裡,我不要彎彎曲曲,我就希望從這裡到那裡,這樣破壞這座山地,我就鑿個洞,這樣就過去了。不知道這座大山,含藏著土、石、水脈等等,都含藏在其中。一旦人類將它破壞了,大地的損失,對人類不利。當然,這在近處,感覺時間(變)短,這樣的交通很方便,很好。不知道水脈壟斷了,萬年水脈這樣不斷流洩出去,沒有好好讓它含藏著,慢慢釋放,能夠很長久的時間供應人類,一旦將它斷了水脈,它洩了,整個都洩出去了。就像我們的血管斷了,到底有多少血可流呢?如我們的水脈若斷了,大量的水不斷不斷流,或者是將它止水起來,堵起來,水沒有地方流,同樣都是傷害大地。近利的人,就是近近的,覺得這樣很通順了,不知道、不知覺中,裡面有很多土、石、水,損失很大,這就是我們凡夫。但是,天地萬物,自然,供應人間,我們要懂得去珍惜它。所以「卉木藥草蒙雨滋潤」,不論是植物或者是高山、大河、河川等等,平地,雨露都是在保護大地。
「法澤利鈍隨機如密雲」。佛陀的教法,就是要來滋潤眾生,他能供應受到法澤,就是法雨來滋潤,這樣利益給利鈍的眾生。我們眾生的根機不齊,有的已經是長久以來無明覆蓋很厚、很厚,這種愚鈍的根機,就是要很有耐心,去知道他需要什麼,他歡喜接受什麼,這樣循循善誘。有的人較弱智的,較弱的,或者是較鈍的,這就要有耐心,時間要很長久。法,要一次再一次,小根小智,用小法,慢慢培養。若是利根,就能夠很快給他,很快接受到,「隨機如密雲」。法雨,佛法就像雨一樣,這樣來滋潤我們乾燥、乾枯的心地。也如大地乾旱,乾旱,地上的草木與根、莖、枝,樹木或者是樹枝,或者是樹根,這都需要水分來滋潤。
*藥草雖有大小不同,若蒙雲雨霑潤,皆得敷榮鬱茂,能治眾病。以喻三乘之人,根器雖高下不同,若蒙如來慈雲法雨潤澤,則能成大醫王,普救群品。故以藥草為喻也。如來法眾生聞之,隨順受持,皆得各成就其三草、二木之行果而不自覺知。
草木,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因為我們是在〈藥草喻品〉。所以,「藥草雖有大小不同」,大的如木一般,大樹中也有藥用成分。小的,小到如小草,這是天地之間的奧祕。所以,藥草有大小不同。「若蒙雲雨霑潤,皆得敷榮鬱茂」,很茂盛起來,只要有水分,自然你能看到草木很快就長大了,非常茂盛。這就是表示,這些東西都能治療眾生的病。小小株,以前的人說,「眼睛紅嗎?去採珠仔草。」珠仔草,可能你們現在都不認識它的名字了。珠仔草,採一採,洗乾淨,用水煮,煮滾了,有煙(蒸氣),就用杯子裡的煙來蒸眼睛,這樣說對眼睛有保護,可能這就如我們現在說的熱敷,古人卻是用珠仔草。珠仔草很小株,果實一粒一粒像珠子一樣。古時候很多小草都能夠治病。
大樹,現在很多大樹,銀杏、牛樟,裡面都含著現在大家說老人失智,說銀杏能幫助、預防老人失智;癌症,現在很流行,知道牛樟裡面有治癌的成分。這就是大樹。所以說來,不論大樹、小草,在這地面上,它全都有它奉獻給人群的妙用,都是藥。所以「以喻三乘之人,根器雖高下不同」。三乘之人,聲聞、緣覺、菩薩,同樣這樣在聽法,有的人還一直守在聽聲音解法,有的聽聲音,瞭解了,觀天下四季,人間無常,體會道理,有的聽了佛法,法入心之後,體會了人間無常,才要把握時間,自利兼利他,行菩薩道,這是三種不同的根機。
所以說,根器雖然有高下不同,「若蒙如來慈雲法雨潤澤」,這樣就「能成大醫王」。這些法,我們若都清楚了,就如學醫,學醫,人的生理,我們都瞭解了,又瞭解用藥的方法,這樣就能成為大醫王。這是生理上要瞭解的。醫學,也有醫學的法。我們要治眾生的心病,需要法藥來治療,我們若能夠了解五乘、三乘法,三乘就是修行者,自利利他。外還有想要求福、想要求人身,這樣的人就是用人天乘的福與戒,用這五乘,五種法來普被眾生,這樣治眾生的心病。
這是佛法也能普被眾生,成為大醫王,「普救群品」。不論是身體的病痛,或者是心理的煩惱無明,我們若能得到佛法來滋潤,自然就是「普救群品」。「故以藥草為喻也」。如來的法,就是眾生要聽,眾生若能聽到如來的法,儘管到現在二千多年了,我們若能將這個法「隨順受持」,這樣就「皆得各成就其三草、二木(之行果而不自覺知)」,身體力行,我們就能得到這個果。雖然佛離我們兩千多年,法還在人間,按照這個方法去施行,我們能認識天地萬物真理,很多,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前面經文說
經文:「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這就是前面所說過的。雲和雨普澤在大地,水是一種味道,到了哪裡,水都是同樣的水,天底下,走到哪裡,水都是同樣的水相,水都是同樣的味道。卻是我們隨順眾生的根器,隨地上的物種所接受的,就像法,我們眾生的根器是大根大器,我們所儲存的水就較多,吸收的量就較大,若是小的,我們所吸收就較少。吸收大的,我們就能解脫,佛法,我們很充足,所以我們能了解一切是非,能去除一切煩惱,我們能去除很多無明。所以,「解脫相、離相、滅相」,離開了一切無明煩惱,一直到究竟一切種智,能得到佛陀所開示、教化,法入心來,成長慧命。下面這段(經)文再說
經文:「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藥草者,譬三乘人根性也。草有三種,為小草、中草、大草。小草喻天人。中草喻聲聞、緣覺。大草喻藏教菩薩。藏即含藏之義謂經律論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教。
藥草就是譬喻「三乘人根性」。三乘人,大根、中根、小根,這三乘人向來所習的性、所接受的法。「草有三種」,就是小草、中草、大草,大小草不同,所接受的量也不同。小草就是譬喻人天,就是天人,就是小草。這小草,佛陀只為他們講十善五戒,這就是小草的人所接受,小根機所接受的。中草就是「喻聲聞(、緣覺)」。聲聞(、緣覺),佛陀為他們所說的就是四諦、十二(因)緣。大草就是「喻藏教菩薩」。藏就是含藏一切的道理,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都含藏在其中,那就是佛陀所說的經、律、論,各個都含藏在這一切文與理。所有的道理,要如何說呢?要說很多,也要好好記錄下來,流傳下去。道理無不都是含藏,要預備施教眾生,所以叫做藏。
也如我們眾生,人人的心,我們有七識、八識,外面的六根緣外面的境界,收入在我們的七識,見解思惟中,所思惟見解之後,出去造作之後,將一切造作的善惡結果,收藏入我們的第八識中,這個業識,這也叫做藏識。在佛法,就是包含一切一切萬物的道理。佛陀過了兩千多年後的現在,文與理,文理真正,都是涵蓋在經、律、論之中,經律論就是含著要說明一切天下萬物的道理,也就是佛陀覺悟之後的心意本懷,對天下萬物所體會瞭解。
經文簡釋: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明眾生不知,表明草木差別,眾生舉不知之人,法乃一音之法。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有眾生聽到如來法,就是表示眾生聽到法了。這是佛陀當初說未來的眾生,若是佛法這樣流傳下去,佛陀當初的說法不斷地結集流傳在後代。人若能按照法來聽,眾生聞如來法,就是聞佛法。「明眾生不知」,無法透徹瞭解,就如「表明草木差別」。因為我們所聽到的法,佛陀所說的是一乘法,卻是我們三乘人各有所解,無法通通瞭解,這就是真理,無法真正體會,就如草木這樣分別。因為眾生無法了解,就用草木來譬喻,草木有差別。「眾生舉不知之人」,就是無法了解,這些眾生還無法了解,這些草木它到底吸收多少,草木對人類的應用是什麼?就如我們人,真正只是看到草,不知道它的應用是什麼?同樣的道理。我們聽到法,這個法聽了這麼多,煩惱來時,我們到底是要如何應用?可能我們也不太能活用了解。這就是表示法還未入我們的慧命,還未滋潤到我們的慧根。所以「眾生舉不知之人,法乃一音之法」,還無法了解法對我們的心地,潤澤滋潤我們的慧命,我們還沒有很了解,到底這些法要用在什麼地方?
經文簡釋:
「若持讀誦,如說修行」;若持讀誦等,正明不知,持誦不同修行亦異。
「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我們若能這樣,雖然我們聽到,還不很清楚,不過,我們要好好持,要繼續讀,去了解。聽與讀,不只是讀,還要聽,聽了,還要讀。這種「若持、讀誦」,這就是表示我們「正明不知,持誦不同」,我們這個法聽了,聽了之後,不清楚,我就要再讀,讀了,還不知道。所以這種彼此之間,你讀,你知道你的;我讀,我了解我的。你讀的、我讀的不同,你讀的,我不知;我了解的,你不懂。同樣一個法,彼此之間,所感受就各不相同,這是表示我們還未很普遍。雨是這樣下,各人各受各的,法雨普遍撒落,草接收草的水,木接收木的水,各人所受的法,就是各人所滋潤。但是,你所受的法,我不理解,我所知道的,你不清楚。像這樣「修行亦異」。因為「持誦不同,修行亦異」。同樣讀這本經,但是同樣的你解你的,我解我的,我行我素,各人修行各人的感受,所以就是我行我素。
*人天作戒善之解,三乘作諦緣六度之解,解既不同,即是差別。
「人天作戒善之解」。同樣這樣的法,明明是說菩薩法,但是人天,要修人天福的人,同樣的,他將它當作「我修十善就夠了」,「我持五戒就好了」。如這樣的,天人,他所聽同樣的一個聲音,一音,佛所說法,他們所解的是人天法。若是三乘人呢?同樣是佛所說的,但是三乘人,聲聞他就取著於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要用功去除,如何斷苦?這就是聲聞。緣覺,「瞭解了,我瞭解,我知道天地人間無常,知道塵沙煩惱無明多。」就這樣停止在此。同樣是佛陀說法,卻是有人接受到這個聲音,佛陀的教法,就開始六度之解。他懂得了解不是獨善其身,知道人間的苦難眾生芸芸,要啟發我的大心,了解世間無常,要趕緊把握時間,將佛法自利,要兼利他人,道理通達無障礙,這是發大乘心的人所感受到佛所說的法。有的人是解釋六度,解脫不同,人天有人天自己自我的接受,三乘人,各接受的各不相同,這叫做差別。「一雨所潤,藥草叢林各受各有差別(而諸草木各有差別)」,就像我們人的根機一樣。
經文簡釋:
「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明依法受教人各稟教益,不知佛是一音無差別教,是不知實,因是亦不知各執己解為實,是不知權,故云不自覺知。
「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我們有受法,各人機有受,自然依法受教,秉持著佛法,都能得到教益。譬如天人,天人因為他修十善,佛陀所說的法,他用十善來解,他就很精進,他知道要修身,這個身體都要做好事,不要犯戒;要修口業,要說好話,不要惡口、兩舌、妄言、綺語,對人要說有利益的話,修口善業。他的心已經接受到法了,所以他無貪、無瞋、無癡,他與人人和氣,與人結好緣,福具足了,他就能生天人之中受福,這就是人天之福。若是人,能夠得人身,再來人間。因為人間才有佛法可以聽,所以他能身不犯戒,能夠守持五戒,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飲酒、不殺生等等,這五戒修得好,同樣再來人間。雖然沒有造福人群,但是他不失人身。但是,我們人生,「我也是人,我一輩子怎麼這麼窮,我怎麼做什麼事情都這麼不順利?」那就是他雖然有受戒,但是他沒有造福,所以在人間,雖然不失人身,卻是缺了福。這是他所了解,所受的,接受的法,得到人身的利益。
所以,受,稟受教法,所受的利益,雖然在外,沒有進入內修行,不過,他在人間社會能夠守戒,造福,這樣他也能得到利益。這是因為佛所教法的利益,各人修,各人得。「不知佛是一音無差別教」,他們只修他們的,他們的善與戒,若是三乘人也是一樣,各人修各人的,這樣的差別。其實,他們若能體會佛一音是無差別,是眾生的根器差別,不是佛法有差別。我們一直說隨眾生機,但是,佛陀所說的是一實法,只是眾生的根機,所接受的不同。佛法,隨他們所接受的得利益。其實,佛陀最期待的是眾生能夠體解大道,一真實法,能夠回歸如來清淨本性,這是佛陀最期待的。所以他能一音圓演,普被不同根機的眾生。
因為我們眾生,多數都是這樣聽法,各各,我們所聽到的法,明明能成佛,卻是我們還是沉迷在芸芸眾生中。雖然我們已經受法,得到功德,但是自己各執己見,無法普遍了解。所以因為這樣,不知佛陀他對眾生施權,佛陀隨順眾生所需要的給他,其實是要誘引眾生,在佛門中去體會一實法。但是,我們眾生「若持、讀誦、如說修行」。照這樣,照他們的根機自己去修行,所修的利益有功德,自己不自知。我們很多都是這樣,知道人生的執著實在是很大,無明煩惱也很多。就像過去,佛的時代,在舍衛國,有一對年輕的夫婦,先生所信仰的是婆羅門教,深信婆羅門教,太太她看到佛陀,聽到佛法,深信佛的教法。所以,佛陀來到這裡,這位婦女,年輕的婦女很愛聽法,很虔誠。有一天,在家裡伺候先生,在煮飯時,捧著飯菜,煮好了,捧著到外面,忽然間跌倒,飯菜都散落地上,自己跌倒了。她自己很驚嚇,擔心跌倒了會受重傷。
不過,她翻身起來,趕緊就念佛,她就是念皈依,皈依佛,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佛是如來,為眾生說明教理 。自己就這樣的念。先生在外面,聽到「砰」一聲,趕緊跑進來,正好看見他的太太翻身起來,喃喃自語,一直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佛是能說法度眾生」,這樣的念。先生很生氣,就說:「妳是不是旃陀羅?」意思就是說,妳是不是賤種?妳所信(仰)的,我很不高興妳去信什麼禿頭的道人,身體又瘦又黑,到處沿門托缽,那是賤種人在信的,妳是婆羅門教徒,妳是貴族,為什麼妳去信呢?」他的太太就趕緊對他說:「請你要原諒我,佛陀不是你所說的,應該你要好好尊重佛,你不要用這種粗魯的語言來對佛。」他說:「我絕對氣不消,你一直去信這種教,我實在是不明白,來,你帶我去見這位禿頭道人。」他對佛陀說很粗的話,可是這位太太就一直勸說,卻是太太不去,他去了。他到了佛陀在祇陀精舍時,遠遠地看到佛陀安詳的坐在那裡,很多人在聽法。他到達時,他自己也很不由自己,就這樣心靜下來,開始同樣也頂禮,默默到旁邊坐著。
*摧壞瞋恚得安眠,除滅瞋恚得無憂,摩納如是應當知,滅除瞋恚聖所讚,能害彼者得無憂。
佛陀看到他來了,開始佛陀就說法,就對應他:「摧壞瞋恚得安眠,除滅瞋恚得無憂」,「摩納如是應當知,滅除瞋恚聖所讚,能害彼者得無憂。」意思就是說,為什麼你睡不著,就是你的心有煩惱。是怎麼樣的煩惱呢?就是因為你有瞋恚心存在,你若能摧滅掉瞋恚,你能睡得很安眠。很剛好這位年輕的婆羅門教徒,夜夜難眠,聽到佛陀好像在對他說話,原來有瞋恚的心。再聽下去,「除滅瞋恚得無憂」。是啊,我的心一直常常好像憂煩重重,我也不知要如何解,原來是瞋恚,我的內心有瞋,有不平,所以我的心常常很憂慮。
佛陀:「摩納。」他叫出了「摩納」。「摩納」的意思,就是說年輕人,年輕的長者,年輕有錢的人,不是叫他的名字,「摩納」就是年輕的長者子,就是年輕的有錢人,叫做「摩納」。「摩納如是應當知」,應該你要知道,自己要知道,「滅除瞋恚聖所讚」,你若能將你的心,內心的瞋恚滅除掉,這樣是聖人所讚歎的。「能害彼者得無憂」,將那些瞋恚全都去除掉,這樣就都無憂了。
各位,這就是佛陀在說法,他能看到一位氣沖沖的人來了,來到他的面前,自然能心服口服。佛陀對機說法,這位摩納自己從座起,來到佛的面前求懺悔,同時求皈依。回去了,就向他的太太說:「抱歉,妳過去原來所信仰的是大智慧覺者,我終於得到法雨滋潤了,潤漬我的一片心靈,乾燥的心地,我也已經將善種子入我的心靈,我的心地。但願你我同修,接受佛法如雨露的滋潤。」這是一段故事。沒有錯,我們人人就是這樣,心地乾旱,使我們的種子長不出來,說不定我們像那位摩納,就是年輕的婆羅門教的教徒一樣,還未接受到法時,看到、聽到的,都是不歡喜的事情,現在接受到了之後,心充滿喜悅,法喜充滿,這就是法雨滋潤。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註一】亞他加馬沙漠(Desierto de Atacama),主要位於智利北部
境內,部分位於秘魯、玻利維亞和阿根廷。
沙漠東部的安第斯山脈阻擋了來自大西洋的濕潤水氣,雖然亞他加馬地處海傍,但該帶水域地區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的離岸風,加之西邊的太平洋由於秘魯寒流的經過,下層水氣易凝結成雲或者霧,但難以成雨,這些因素的綜合導致亞他加馬沙漠成為世界上最為乾燥的地方,其年平均降雨量小於0.1毫米,有統計更指,1570年至1998年長達400多年時間幾乎未曾下雨,所以沒有任何雷暴和水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