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3/27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3/2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3/27晨語簡記   2015/03/27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3月 27, 2015 7:34 pm

20150327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為諸眾生倒駕慈航度眾

逆流而出應身世間大事

如大雲起無私應物普降

喻如來大悲愍三乘二道



  我們瞭解嗎?佛陀為諸眾生倒駕慈航,來人間度眾生。芸芸眾生,眾生剛強難調伏,佛陀就是因為眾生剛強,因為眾生煩惱如波濤一樣,一波板的浪潮,心無法靜下來,所以佛陀用心倒駕慈航,希在芸芸苦海中能度化眾生。卻是在芸芸世間,它的名稱叫娑婆世界。眾生煩惱多、苦難多,所以非常難度,就如在逆流中應身出現人間,這就是佛陀的一大事。早上聽你們(早課)說,今天好像是什麼日子?悉達多太子出家日。悉達多太子是誰呢?釋迦牟尼佛。是啊,這一天,二千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皇宮的生活,優哉游哉過著如天堂一般的生活,但是這位太子,與一般平凡人就是不同,就是靜謐思考人世間,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實在是很迷茫、不知。看到那時代就是四生階級,低賤、卑微的身份就是這麼苦,又貧又賤,就是人間的奴隸,永遠世世相傳,貴族就永遠是貴族,享盡人間世樂,這種高低貧富差距很大。加上了宗教的複雜,種姓的分別。



  所以這位悉達多太子百思不解,為什麼同樣是生命在人間,都是人類,為何有這樣的差別?尤其是生命,短短幾十年,人為何來生?不知覺中的成長,也在不知覺中老邁,這種的人生最終就是病、死。到底這幾十年的人生,他的意義、含意是在什麼地方?很多要深思的疑問,想要透徹突破這人間疑問,所以他不如離家,去感受到天地間萬物自然的生活,去體會天地萬物與人類等等,為什麼生命的奧秘,命運的造化,到底是如何而來?所以他開始出家。若沒有出家的這一天,哪有成佛的那一時刻呢?若沒成佛的哪一時刻,我們哪有現在二千多年來佛法流傳到現在?每天我們都要用感恩心。尤其是聖人出世,尤其是聖人心的動機與開頭,那動機,採取於行動,所以才有那個修行過程,來覺悟道理永恆不變在人間。



  所以這難道真的是那位悉達多太子那樣迷茫嗎?不是,他是現相來人間,倒駕慈航而來,他就是要現出我與這對父母有緣,所以我要生在這家庭,這個家庭、這一對父母的緣,讓我出生,那時候的名相,叫幼兒、嬰兒。就這樣行蘊,跟大家都一樣,時間流逝,他生命的成長,就在不知覺中,與我們人都一樣,過同樣的生活,富貴的家庭,過富貴的生活;出家修行,就是過著那一分苦修,刻苦耐勞。這樣的的生活過程,無非就是從他現在這個過程形象,這樣來教育我們。所以,這是佛陀的慈悲來人間為了眾生,所以他要倒駕慈航。我們最近一直說,佛陀是無央數劫以前修行,生生世世不捨眾生,生生世世都來人間,來人間,同樣與人類生活,為人類來指引迷津,不知到底有多久。但是眾生還是無明,逆流,佛陀在這逆流中出現人間,應身,應身,應這根機,應這個時代,應這需要,他的因緣成熟,就名稱為成佛。這是人間的一大事啊!二千五百多年前,現在的尼泊爾,過去迦毗羅衛國,在那地方應身,出世在那時候。這就是世間的一大事,大覺世尊,出世、出家、開悟,這是一大事。修行,完全透徹人間,道理無不收納於本覺慧海中,所以「如大雲起無私應物普降」。



  這幾天一直在說,天地萬物,天的大空間就包含了四大,這大地與大空間會合,就在與宇宙間太陽、月亮,日月在這大宇宙間,與地球形成了一很大的因緣,所以有太陽這個熱能來成就地球的萬物,有月、星光,月與星光,其它的世界,其它的星球,這樣圍繞在地球周圍,周圍地球的周遭,大宇宙間形成了空、風,在這大空間裡吸收了地球以外的日月星光,加上了這個大空間天地之間所形成的風水,水份,有風、有水、有太陽等等,就形成了氣。這個氣,那就是在我們人間大地上,風調雨順,供應給人間萬物,人類就是這樣來生活。這就是一個大宇宙間、大空間,佛陀應這世間,選擇的地方、來人生,他所覺悟的涵蓋了大宇宙間,很多的道理,包括空與氣,所以說空氣、空氣。這個空與大宇宙間這個氣,我們的天地間這個氣,風啊、雨啊等等,加上了大地這種四大會合,有很多的因緣能夠形成。將這法譬喻雲雨,這是普遍大地間,天地之間大氣流,若能夠很調和,這樣就是就能讓世間很平安。



  與佛法一樣,佛陀將所有天地宇宙萬物,種種微妙的法,收納入他的心,在這覺性慧海中,應因緣而起,就如大雲起,他無私,哪個地方因緣成熟,就在哪個地方普降,這是佛陀來人間,出家修行的目的。譬如說,「如來大悲憫三乘二道」,他就是應三乘二道。三乘,大家應該很熟悉了,聲聞、緣覺、菩薩。二道是什麼?天、人二道,這叫做三乘二道,佛陀如大雲雨,就是應這三乘二道的眾生所需要而普降,就是無私。佛法就是這樣的奇妙,就譬如在我們慈濟小學裡,有很可愛的兒童、小學生羅暐哲,這孩子大家都認識了,常常回來。爸爸在基金會上班,媽媽在慈濟大學當助教。這孩子聰明智慧,父母想要接近佛法,每天來聽法。但是,就想到若二夫妻一大早就去聽法,孩子在家能安心嗎?有一天就向孩子說:「爸爸、媽媽很早就要去聽師公講經,你想要去嗎?」這孩子沒有第二句話:「好!」與爸媽一起去,就這樣開始,已經一整年了,都沒停歇。尤其是對他的功課還有加分,因為他一早起床,晚上就要提早睡覺,要很守規矩九點半以前功課要做好,做好功課安心睡。一早四五點起床,開始跟著父母來聽法。聽法也和大家都一樣很用心聽。



  第一天,爸爸就問他說:「師公說台語,你聽得懂嗎?」他一點都沒遲疑,很有自信就回父親說:「師公說國語,我怎會聽不懂?」他爸爸就跟他說:「師公說台語呢!」他回說:「不是,我聽的是國語。」父親就跟他說:「你明天仔細聽,師公確實是說台語。」隔天再來聽,同樣的,父親問他:「師公說的台語你聽得懂?」他說:「師公就是說國語,我怎會聽不懂呢?」他還是堅持師公就是說國語,他聽得懂。為何聽懂呢?他還是一樣,知道原來師公所說的(真的)是「台語」,但是他都聽得懂。所以他每天都做筆記,有時師父說的台語,他無法一句句抄下來,無法一句一句,但是他聽了,他從每天師公手抄(大綱),把它抄下來,下下來他用心聽。要用寫字的,一句一句抄來不及抄,所以他就用畫圖,所畫的畫都是道理。有一天,他就畫了迷宮,這樣畫來畫去,畫來畫去,他想要表示,他這樣一格中,將法與佛,夜與惡這樣一直畫,畫出他想要的表達,問他:「你怎會畫這樣的圖?」他就說,修行不容易啊!在修行的過程,好像要撥開很多的障礙,修行的道路就如迷宮一樣,彎來彎去,彎來彎去,想要走出這迷宮,就要用心修行;要用心修行,才真正能到佛的終點。」



  他畫了一張圖,我很用心看,真的,他這樣一格一格,畫來畫去,我也要被他畫得走入迷宮之中,就要很用心看,法在哪裡?茫茫的長夜,他寫一字「夜」,還寫一個「惡」,我們人的心地黑暗,就是無明煩惱,那就是惡。這無明煩惱就如迷宮,在這個迷宮之中要依據法,循法規矩,要如何能夠找到成佛的境界,就要禁得起受很多的障礙,才有辦法在這修行的過程,走過迷宮,才能到覺道去。才十一歲的孩子,他的悟性,他所接受的法,明明我是說台語,他覺得是聽國語,他聽就聽得懂。所以他才能畫得出這樣的圖。甚至,老師給他的課題,在寫心得,也畫出了這圖與他的心得給老師,與老師分享。



  所以,像他這樣影響老師與同學,這種的智慧,小小的童子,他就能應機,將法收納於他的心中,他懂得比我們還深,因為他的心很單純,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根本的智慧,所以他用很清淨的心來接受法他的體解,體解大道,他很清楚,所以他這樣的譬喻,譬喻修行就如要走過迷宮,才能走出迷,到覺的境界。甚至他還說,體會到修行最重要就是要忍,與老師分享要忍耐,還要有力,就如牛一樣等等(水牛王安忍負重,彌猴果報自受。詳見2014年2月16日晨語開示),這都是他聽法的覺悟,這個孩子,童子心,我們也能證明佛陀說眾生具有佛性,佛性清淨,這覺海分明,自然這覺悟智慧的海,就是這樣的豐富,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



  這我們昨天說過了,因為眾生的心念與他的思想,他起心動念,到底眾生在想什麼,他有何根機,他能接受什麼法,唯有佛陀他能瞭解,這是我們前面說過的。「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以何法得何法」,這都是我們昨天說過的,佛陀能應眾生機,三乘二道,他的法雨來普潤,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下面(經文)再接下來說,



經文:「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經文簡釋:「眾生住於種種之地。」

性本是一,習氣不同,隨所依止,名之為住,各取自位,名種種地。



*住種種地,是謂如人天、二乘、菩薩等,各居自種姓之地位。



  接下就是說,「眾生諸於種種之地」。眾生不同,我們到底住於何處呢?我們是從何處來?去往何處去?我們自己到底是在哪裡?是在煩惱無明中呢?或者是在迷宮中裡還在繞?或者是已經長夜將要過去了,將要見曙光的時刻呢?我們自己可能都還不知道。我們現在的時,我們現在的位置,到底我們是什麼,我們不知道。所以「眾生諸於種種之地」,我們自己還在迷茫中。不過,眾生的性本是一,人人與佛同等清淨真如本性,人人本具,不分年齡,與生俱來,永遠存在,我們的本性都一樣,但是,「習氣不同,隨所依止」,我們的心性就是因本來我們的真如本性隨著世間紛紛擾擾的薰習,所以我們這念心容易受波動,看看,本來相信這樣的修行,行善,付出無所求,就是幫助眾生脫離苦難,這是正道,但是,若有聽到什麼聲音,風吹,草就跟著動,這樣我們的心,信心就就遙動了,好不容易能信解,但是世間的煩惱、無明波動一起,信解就容易受影響,這就是我們眾生習氣不同。



  有的信解很深了,經得起無明波動,他還是甚深信解,這種根札得很深,所以這各人習氣不同,人人本具佛性,卻是後天所薰習無明習氣,我們要修行的,就是要去除無明,偏偏周圍就是邪思、邪見、邪道,不斷興風作浪,無明覆蓋我們本性。所以,「隨所依止」。因為這樣,我們的習性隨人間的無明所依止。我們到底住在哪裡?其實,我們就是隨著這個世間無明所依止。



  所以,「明之為住」。我們到底是在無明,住在無明,或者是清淨無染的本性?我們自己才有辦法瞭解。自己也很不瞭解自己,總是叫做「住」,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各各都是在不同的地方。你聽來的法,是要做為善法善解呢?或者是將這個法對號入座,說:「說壞的,都是在說我,這樣對我有何批評。」就是這樣,世間的話也是一樣,佛陀的教法也是一樣。所以,看眾生的根機如何接受。各取自位,名種種地。看我們到底是要取什麼法,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呢?所以,我們「住種種地」的意思就是說,人天,我們到底接受佛法,有接受到了,我修天福,我接受到法了,我要不失人身,再來人間聽佛法。或者是在二乘,聲聞、緣覺,守在他的小乘,自覺自利;或者是菩薩乘,菩薩,我已經自覺了,佛法的道理我已經接受,我不只是接受而且我還要將接受來的普化眾生,這就是菩薩。



  我們聽法的人,就是這樣住於種種地,看你住在人、天地,或者是聲聞、緣覺地呢?或者是住在菩薩地?有修行,修法的人,「各居自種姓之地」,各人在現在所薰習,我們隨我們的根機所接受的地位,看我們現在到底接受什麼,就住在什麼樣的地位。人人不要忘了,性是一,所說的就是習,所熏習的,法若熏習得深,自然他的信根不搖動,行於菩薩道;若是信根不深,就會隨風波動。



經文簡釋:

「唯有如來如實見之」;三乘聖人,以其示聲緣菩三乘共同修道之行位。



  「唯有如來如實見之」。如來他能了解眾生的心念、眾生的思惟,眾生取什麼法在修行?唯有佛陀瞭解,所以「如實見之」。「三乘聖人」,三乘的聖人就是說,不論你是聲聞或者是緣覺,或者是菩薩,已經漸漸入聖位,因為他有接受佛法,在修行的過程。就如這個孩子,暐哲,他樣畫的,你要堪得忍耐,在茫茫長長的中夜,脫離無明的惡境,就要這樣這樣的走,這樣繞過來,要修行,也就要這樣。所以,以其示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共修道的過程。不論你是聲聞、緣覺或者是菩薩,他所要修行,共同要修的,就是要這樣走過這個迷宮,真真正正的找到你自性本覺的地點。這也是很漫長的道路,要堪得受考驗,要有「忍」。這就是十一歲的孩童,他都能了解這個道理,這是他的根機所接受到這樣的法,我們應該也要很體會了解。佛陀的教法,同樣,一相一味,我們前面都說過了,雨就是水,水相同樣拿來嚐嚐看,還是淡淡的水。這是一相一味,佛法普潤大地,滋潤眾生心田。



*「分見真理」;唯佛大聖,如實覺知。

*眾生之種相、體性、及其因行、果位之各各差別,唯佛以正智觀照,盡能如實了知,而眾生各不自知,猶如草木不自知其有上中下三性。



  「分見真理」,各人不同,不同的根機,所以各人接受的都有分別,聲聞接受於聲聞的小乘法,菩薩接受於利益人群的大乘法。雖然同樣是聽法,各人發心都有分別,有差別,所以,所見的理有各人不同的見解。「唯佛大聖,如實覺知」。不論你是聲聞、緣覺所了解的法,或者是菩薩所了解的法,對於眾生的根機,都是部份的了解。唯有佛陀,他能普遍都了解。所以,「眾生之種相體性」,種種的形象與他的體形,人類或是動物各有佛性,不同的種相,不同的體性。虎有虎的猛勇性情,羊有羊的溫馴性情,這就是種相不同,體性就不同。所以,「及其因行」。大家所有共同的如來本性,人類也一樣,應我們人人接受的法,那就是「眾生之種相體性及其因行,果位(之各各差)」,我們怎麼修,修這個因,身體力行。「云何修,云何得」,我們如何修,如何得?修,就要從因起行,我們的行,是不是精進或是懈怠,這就要看我們的利鈍使,我們如何去應用,如何消滅。這我們最近有說,大家用心再去了解。所以「果位之各各差別」。到底你是成羅漢果,是初果或者是四果呢?你的體會是小乘或者是大法?這就要看各人。



  「唯佛以正智觀照,盡能如實了知」。唯有佛陀,他用他的正智來觀照眾生。所以,「而眾生各不自知」,唯有佛能透徹了解天地萬物,眾生的體相,種相體性,唯有佛陀完全透徹了解。但是「眾生各不自知」,完全都不知道。「猶如草木不自知其有上中下三性」,唯有草木,那就是如草木不自知,自己是上中下種性,反正就是在大地上,雨怎麼下,我就怎麼接受。但是,佛陀他知道他的根機,但是草木自己,雨怎麼下來,它怎麼受,大小的量,它不自知。



經文簡釋:「明了無礙。」

如眾物流入海,失於本味,則無差別,隨他意語,以智方便而演說之。

則如來能知差別,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則如來能知無差別。



  「明了無礙」。就是說眾生,「如眾物流入海」,就如很多的東西,一直,不論是水,乾淨的、骯髒的,全都流入海中,從河而到海。如現在常常聽到,海上的垃圾很多。同樣的,不論是有形的垃圾,或者是污水,排入水溝、排入河、排入海中,很多東西,「如眾物流入海,失於本味,則無差別」,這些東西都流入海中。「隨他意語,以智方便而演說之」。不論你這些水是乾淨或骯髒,進到海中,就是它原來的各種味都沒有了,本來都是不同的,進入海裡,全無差別,就與海水結合了。海水的味道是什麼?是鹹味。所以,不論有多臭,不論有多骯髒,進入海裡就無差別。



  就如佛陀對待眾生,不論你如何的惡,不論你如何的無明,不論你是何種形體的種性,同樣的,佛陀都是以平等無差別。佛陀隨他們的語意,「以智方便而演說之」。佛陀就是這樣希望眾流入大海,佛陀就用平等心,隨他們的語意,隨機說法。「則如來能知差別」,他知道眾生的根機不同,有差別。「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佛陀瞭解,佛心如大海一樣,覺性如海,佛陀通通了解。所以為眾生說法,只是為了一項,希望大家「皆悉到於一切智地」。不論你是大小根機,不論你是惡或者是善,希望人人改往修來,能夠接受真理、法,到達一切智地,那就是佛的境界,就是「如來能知無差別」。這就是佛陀的智慧。



 經文簡釋: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以諸根性,喻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受潤,各取沾足,而不自知力量大小。所謂眾生聞法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如天地之產土木石百嘉,雨露之滋眾卉,自生自遂孰能知之。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這就是說我們眾生與草木一樣,雨一下來,各各就是各受各人所需的量,這都是隨他們的根性。佛陀一雨普被,隨其根性來接受。「以諸根性,喻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受潤」,全都受潤,受到雨來滋潤。「各取沾足」,取剛剛好合它們的分量來滋潤。「而不自知力量大小」,反正就是,給我多少,我就受我的量。我的根器多大,就接受多少。這也就是說,眾生聞法修行,我們人人聽法,人人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反正,我們受了法,依教奉行,做就對了。「如天地之產土木石百嘉」。天地所產生的萬物,這個大空間所產生的萬物,包括卉木叢林,還有土,沒有土,哪有卉木叢林呢?有卉木叢林,其實大地還有山,山的石,很多東西。物資,物質在礦山中,含蓋很多寶藏在裡面,很多東西都含藏著。這些東西,這些所有的,「百嘉」就是所有好的東西都集聚在大空間,大地上。但是,缺了雨露來滋潤,這些東西就無法真正能夠成長。所以「雨露之滋眾卉」。



  「自生自遂孰能知之」。到底這麼多東西,接受到這樣的雨露滋潤,它知道嗎?就像我們眾生,接受到這麼多的法,開啟我們的智慧,成長我們的慧命,到底我們的智慧成長了多少?我們的慧命到底有成長多少?我們自己都不自知。真正的,人間有很多我們都還不自知的。我們人人修行,好像入迷宮,在迷宮走。但是,要經得起忍耐,我們要好好找出一條路,要不然無明波濤浪潮,實在很強大。我們要如何能度過漫漫長長的中夜,能看到曙光浮現出來?要如何才能讓海面的波浪停息?這就要看我們的修行,真正的,今生此世遇到佛法,要好好把握,信心要堅定,不要受到無明覆蓋,又迷失了。所以要大家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3/2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3/27晨語簡記   2015/03/27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3月 29, 2015 9:57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三月二十七日星期五)

 

今天的偈文,看起來簡單,上人似乎有意幫忙我們複習重點。

上人今天講羅暐哲薰法香抄筆記的例子,個人感觸的重點有二,一是修行如走迷宮。二是暐哲與人分享(水牛王安忍負重,彌猴果報自受。詳見2014年2月16日晨語開示)的故事。也可以請大家看【證嚴法師說故事】20140615 - 牛王忍辱。大家如果在志業工作或募心募款時,要了解,要落實,這些法要入心。其餘如粗體字。

 

有一天,他就畫了迷宮,這樣畫來畫去,畫來畫去,他想要表示,他這樣一格中,將法與佛,夜與惡這樣一直畫,畫出他想要的表達,問他:「你怎會畫這樣的圖?」他就說,修行不容易啊!在修行的過程,好像要撥開很多的障礙,修行的道路就如迷宮一樣,彎來彎去,彎來彎去,想要走出這迷宮,就要用心修行;要用心修行,才真正能到佛的終點。」

我們人人修行,好像入迷宮,在迷宮走。但是,要經得起忍耐,我們要好好找出一條路,要不然無明波濤浪潮,實在很強大。我們要如何能度過漫漫長長的中夜,能看到曙光浮現出來?要我們人人修行,好像入迷宮,在迷宮走。但是,要經得起忍耐,我們要好好找出一條路,要不然無明波濤浪潮,實在很強大。我們要如何能度過漫漫長長的中夜,能看到曙光浮現出來?

 

探索教育有一個遊戲,以前叫「勇闖迷宮」,現在叫「希望之路」即是在修練如何找到這條路,如何看到希望,如何成就一件事。

 

 

為諸眾生倒駕慈航度眾
逆流而出應身世間大事
如大雲起無私應物普降
喻如來大悲愍三乘二道

  我們瞭解嗎?佛陀為諸眾生倒駕慈航,來人間度眾生。芸芸眾生,眾生剛強難調伏,佛陀就是因為眾生剛強,因為眾生煩惱如波濤一樣,一波板的浪潮,心無法靜下來,所以佛陀用心倒駕慈航,希在芸芸苦海中能度化眾生。卻是在芸芸世間,它的名稱叫娑婆世界。眾生煩惱多、苦難多,所以非常難度,就如在逆流中應身出現人間,這就是佛陀的一大事。早上聽你們(早課)說,今天好像是什麼日子?悉達多太子出家日。悉達多太子是誰呢?釋迦牟尼佛。是啊,這一天,二千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皇宮的生活,優哉游哉過著如天堂一般的生活,但是這位太子,與一般平凡人就是不同,就是靜謐思考人世間,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實在是很迷茫、不知。看到那時代就是四生階級,低賤、卑微的身份就是這麼苦,又貧又賤,就是人間的奴隸,永遠世世相傳,貴族就永遠是貴族,享盡人間世樂,這種高低貧富差距很大。加上了宗教的複雜,種姓的分別。

  所以這位悉達多太子百思不解,為什麼同樣是生命在人間,都是人類,為何有這樣的差別?尤其是生命,短短幾十年,人為何來生?不知覺中的成長,也在不知覺中老邁,這種的人生最終就是病、死。到底這幾十年的人生,他的意義、含意是在什麼地方?很多要深思的疑問,想要透徹突破這人間疑問,所以他不如離家,去感受到天地間萬物自然的生活,去體會天地萬物與人類等等,為什麼生命的奧秘,命運的造化,到底是如何而來?所以他開始出家。若沒有出家的這一天,哪有成佛的那一時刻呢?若沒成佛的哪一時刻,我們哪有現在二千多年來佛法流傳到現在?每天我們都要用感恩心。尤其是聖人出世,尤其是聖人心的動機與開頭,那動機,採取於行動,所以才有那個修行過程,來覺悟道理永恆不變在人間。

  所以這難道真的是那位悉達多太子那樣迷茫嗎?不是,他是現相來人間,倒駕慈航而來,他就是要現出我與這對父母有緣,所以我要生在這家庭,這個家庭、這一對父母的緣,讓我出生,那時候的名相,叫幼兒、嬰兒。就這樣行蘊,跟大家都一樣,時間流逝,他生命的成長,就在不知覺中,與我們人都一樣,過同樣的生活,富貴的家庭,過富貴的生活;出家修行,就是過著那一分苦修,刻苦耐勞。這樣的的生活過程,無非就是從他現在這個過程形象,這樣來教育我們。所以,這是佛陀的慈悲來人間為了眾生,所以他要倒駕慈航。我們最近一直說,佛陀是無央數劫以前修行,生生世世不捨眾生,生生世世都來人間,來人間,同樣與人類生活,為人類來指引迷津,不知到底有多久。但是眾生還是無明,逆流,佛陀在這逆流中出現人間,應身,應身,應這根機,應這個時代,應這需要,他的因緣成熟,就名稱為成佛。這是人間的一大事啊!二千五百多年前,現在的尼泊爾,過去迦毗羅衛國,在那地方應身,出世在那時候。這就是世間的一大事,大覺世尊,出世、出家、開悟,這是一大事。修行,完全透徹人間,道理無不收納於本覺慧海中,所以「如大雲起無私應物普降」。

  這幾天一直在說,天地萬物,天的大空間就包含了四大,這大地與大空間會合,就在與宇宙間太陽、月亮,日月在這大宇宙間,與地球形成了一很大的因緣,所以有太陽這個熱能來成就地球的萬物,有月、星光,月與星光,其它的世界,其它的星球,這樣圍繞在地球周圍,周圍地球的周遭,大宇宙間形成了空、風,在這大空間裡吸收了地球以外的日月星光,加上了這個大空間天地之間所形成的風水,水份,有風、有水、有太陽等等,就形成了氣。這個氣,那就是在我們人間大地上,風調雨順,供應給人間萬物,人類就是這樣來生活。這就是一個大宇宙間、大空間,佛陀應這世間,選擇的地方、來人生,他所覺悟的涵蓋了大宇宙間,很多的道理,包括空與氣,所以說空氣、空氣。這個空與大宇宙間這個氣,我們的天地間這個氣,風啊、雨啊等等,加上了大地這種四大會合,有很多的因緣能夠形成。將這法譬喻雲雨,這是普遍大地間,天地之間大氣流,若能夠很調和,這樣就是就能讓世間很平安。

  與佛法一樣,佛陀將所有天地宇宙萬物,種種微妙的法,收納入他的心,在這覺性慧海中,應因緣而起,就如大雲起,他無私,哪個地方因緣成熟,就在哪個地方普降,這是佛陀來人間,出家修行的目的。譬如說,「如來大悲憫三乘二道」,他就是應三乘二道。三乘,大家應該很熟悉了,聲聞、緣覺、菩薩。二道是什麼?天、人二道,這叫做三乘二道,佛陀如大雲雨,就是應這三乘二道的眾生所需要而普降,就是無私。佛法就是這樣的奇妙,就譬如在我們慈濟小學裡,有很可愛的兒童、小學生羅暐哲,這孩子大家都認識了,常常回來。爸爸在基金會上班,媽媽在慈濟大學當助教。這孩子聰明智慧,父母想要接近佛法,每天來聽法。但是,就想到若二夫妻一大早就去聽法,孩子在家能安心嗎?有一天就向孩子說:「爸爸、媽媽很早就要去聽師公講經,你想要去嗎?」這孩子沒有第二句話:「好!」與爸媽一起去,就這樣開始,已經一整年了,都沒停歇。尤其是對他的功課還有加分,因為他一早起床,晚上就要提早睡覺,要很守規矩九點半以前功課要做好,做好功課安心睡。一早四五點起床,開始跟著父母來聽法。聽法也和大家都一樣很用心聽。

  第一天,爸爸就問他說:「師公說台語,你聽得懂嗎?」他一點都沒遲疑,很有自信就回父親說:「師公說國語,我怎會聽不懂?」他爸爸就跟他說:「師公說台語呢!」他回說:「不是,我聽的是國語。」父親就跟他說:「你明天仔細聽,師公確實是說台語。」隔天再來聽,同樣的,父親問他:「師公說的台語你聽得懂?」他說:「師公就是說國語,我怎會聽不懂呢?」他還是堅持師公就是說國語,他聽得懂。為何聽懂呢?他還是一樣,知道原來師公所說的(真的)是「台語」,但是他都聽得懂。所以他每天都做筆記,有時師父說的台語,他無法一句句抄下來,無法一句一句,但是他聽了,他從每天師公手抄(大綱),把它抄下來,下下來他用心聽。要用寫字的,一句一句抄來不及抄,所以他就用畫圖,所畫的畫都是道理。有一天,他就畫了迷宮,這樣畫來畫去,畫來畫去,他想要表示,他這樣一格中,將法與佛,夜與惡這樣一直畫,畫出他想要的表達,問他:「你怎會畫這樣的圖?」他就說,修行不容易啊!在修行的過程,好像要撥開很多的障礙,修行的道路就如迷宮一樣,彎來彎去,彎來彎去,想要走出這迷宮,就要用心修行;要用心修行,才真正能到佛的終點。」

  他畫了一張圖,我很用心看,真的,他這樣一格一格,畫來畫去,我也要被他畫得走入迷宮之中,就要很用心看,法在哪裡?茫茫的長夜,他寫一字「夜」,還寫一個「惡」,我們人的心地黑暗,就是無明煩惱,那就是惡。這無明煩惱就如迷宮,在這個迷宮之中要依據法,循法規矩,要如何能夠找到成佛的境界,就要禁得起受很多的障礙,才有辦法在這修行的過程,走過迷宮,才能到覺道去。才十一歲的孩子,他的悟性,他所接受的法,明明我是說台語,他覺得是聽國語,他聽就聽得懂。所以他才能畫得出這樣的圖。甚至,老師給他的課題,在寫心得,也畫出了這圖與他的心得給老師,與老師分享。

  所以,像他這樣影響老師與同學,這種的智慧,小小的童子,他就能應機,將法收納於他的心中,他懂得比我們還深,因為他的心很單純,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根本的智慧,所以他用很清淨的心來接受法他的體解,體解大道,他很清楚,所以他這樣的譬喻,譬喻修行就如要走過迷宮,才能走出迷,到覺的境界。甚至他還說,體會到修行最重要就是要忍,與老師分享要忍耐,還要有力,就如牛一樣等等(水牛王安忍負重,彌猴果報自受。詳見2014216日晨語開示),這都是他聽法的覺悟,這個孩子,童子心,我們也能證明佛陀說眾生具有佛性,佛性清淨,這覺海分明,自然這覺悟智慧的海,就是這樣的豐富,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

經文:「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

  這我們昨天說過了,因為眾生的心念與他的思想,他起心動念,到底眾生在想什麼,他有何根機,他能接受什麼法,唯有佛陀他能瞭解,這是我們前面說過的。「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以何法得何法」,這都是我們昨天說過的,佛陀能應眾生機,三乘二道,他的法雨來普潤,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下面(經文)再接下來說,

經文:「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經文簡釋:「眾生住於種種之地。」

性本是一,習氣不同,隨所依止,名之為住,各取自位,名種種地。

*住種種地,是謂如人天、二乘、菩薩等,各居自種姓之地位。

  接下就是說,「眾生諸於種種之地」。眾生不同,我們到底住於何處呢?我們是從何處來?去往何處去?我們自己到底是在哪裡?是在煩惱無明中呢?或者是在迷宮中裡還在繞?或者是已經長夜將要過去了,將要見曙光的時刻呢?我們自己可能都還不知道。我們現在的時,我們現在的位置,到底我們是什麼,我們不知道。所以「眾生諸於種種之地」,我們自己還在迷茫中。不過,眾生的性本是一,人人與佛同等清淨真如本性,人人本具,不分年齡,與生俱來,永遠存在,我們的本性都一樣,但是,「習氣不同,隨所依止」,我們的心性就是因本來我們的真如本性隨著世間紛紛擾擾的薰習,所以我們這念心容易受波動,看看,本來相信這樣的修行,行善,付出無所求,就是幫助眾生脫離苦難,這是正道,但是,若有聽到什麼聲音,風吹,草就跟著動,這樣我們的心,信心就就遙動了,好不容易能信解,但是世間的煩惱、無明波動一起,信解就容易受影響,這就是我們眾生習氣不同。

  有的信解很深了,經得起無明波動,他還是甚深信解,這種根札得很深,所以這各人習氣不同,人人本具佛性,卻是後天所薰習無明習氣,我們要修行的,就是要去除無明,偏偏周圍就是邪思、邪見、邪道,不斷興風作浪,無明覆蓋我們本性。所以,「隨所依止」。因為這樣,我們的習性隨人間的無明所依止。我們到底住在哪裡?其實,我們就是隨著這個世間無明所依止。

  所以,「明之為住」。我們到底是在無明,住在無明,或者是清淨無染的本性?我們自己才有辦法瞭解。自己也很不瞭解自己,總是叫做「住」,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各各都是在不同的地方。你聽來的法,是要做為善法善解呢?或者是將這個法對號入座,說:「說壞的,都是在說我,這樣對我有何批評。」就是這樣,世間的話也是一樣,佛陀的教法也是一樣。所以,看眾生的根機如何接受。各取自位,名種種地。看我們到底是要取什麼法,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呢?所以,我們「住種種地」的意思就是說,人天,我們到底接受佛法,有接受到了,我修天福,我接受到法了,我要不失人身,再來人間聽佛法。或者是在二乘,聲聞、緣覺,守在他的小乘,自覺自利;或者是菩薩乘,菩薩,我已經自覺了,佛法的道理我已經接受,我不只是接受而且我還要將接受來的普化眾生,這就是菩薩。

  我們聽法的人,就是這樣住於種種地,看你住在人、天地,或者是聲聞、緣覺地呢?或者是住在菩薩地?有修行,修法的人,「各居自種姓之地」,各人在現在所薰習,我們隨我們的根機所接受的地位,看我們現在到底接受什麼,就住在什麼樣的地位。人人不要忘了,性是一,所說的就是習,所熏習的,法若熏習得深,自然他的信根不搖動,行於菩薩道;若是信根不深,就會隨風波動。

經文簡釋:

「唯有如來如實見之」;三乘聖人,以其示聲緣菩三乘共同修道之行位。

  「唯有如來如實見之」。如來他能了解眾生的心念、眾生的思惟,眾生取什麼法在修行?唯有佛陀瞭解,所以「如實見之」。「三乘聖人」,三乘的聖人就是說,不論你是聲聞或者是緣覺,或者是菩薩,已經漸漸入聖位,因為他有接受佛法,在修行的過程。就如這個孩子,暐哲,他樣畫的,你要堪得忍耐,在茫茫長長的中夜,脫離無明的惡境,就要這樣這樣的走,這樣繞過來,要修行,也就要這樣。所以,以其示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共修道的過程。不論你是聲聞、緣覺或者是菩薩,他所要修行,共同要修的,就是要這樣走過這個迷宮,真真正正的找到你自性本覺的地點。這也是很漫長的道路,要堪得受考驗,要有「忍」。這就是十一歲的孩童,他都能了解這個道理,這是他的根機所接受到這樣的法,我們應該也要很體會了解。佛陀的教法,同樣,一相一味,我們前面都說過了,雨就是水,水相同樣拿來嚐嚐看,還是淡淡的水。這是一相一味,佛法普潤大地,滋潤眾生心田。

*「分見真理」;唯佛大聖,如實覺知。

眾生之種相、體性、及其因行、果位之各各差別,唯佛以正智觀照,盡能如實了知,而眾生各不自知,猶如草木不自知其有上中下三性。

  「分見真理」,各人不同,不同的根機,所以各人接受的都有分別,聲聞接受於聲聞的小乘法,菩薩接受於利益人群的大乘法。雖然同樣是聽法,各人發心都有分別,有差別,所以,所見的理有各人不同的見解。「唯佛大聖,如實覺知」。不論你是聲聞、緣覺所了解的法,或者是菩薩所了解的法,對於眾生的根機,都是部份的了解。唯有佛陀,他能普遍都了解。所以,「眾生之種相體性」,種種的形象與他的體形,人類或是動物各有佛性,不同的種相,不同的體性。虎有虎的猛勇性情,羊有羊的溫馴性情,這就是種相不同,體性就不同。所以,「及其因行」。大家所有共同的如來本性,人類也一樣,應我們人人接受的法,那就是「眾生之種相體性及其因行,果位(之各各差)」,我們怎麼修,修這個因,身體力行。「云何修,云何得」,我們如何修,如何得?修,就要從因起行,我們的行,是不是精進或是懈怠,這就要看我們的利鈍使,我們如何去應用,如何消滅。這我們最近有說,大家用心再去了解。所以「果位之各各差別」。到底你是成羅漢果,是初果或者是四果呢?你的體會是小乘或者是大法?這就要看各人。

  「唯佛以正智觀照,盡能如實了知」。唯有佛陀,他用他的正智來觀照眾生。所以,「而眾生各不自知」,唯有佛能透徹了解天地萬物,眾生的體相,種相體性,唯有佛陀完全透徹了解。但是「眾生各不自知」,完全都不知道。「猶如草木不自知其有上中下三性」,唯有草木,那就是如草木不自知,自己是上中下種性,反正就是在大地上,雨怎麼下,我就怎麼接受。但是,佛陀他知道他的根機,但是草木自己,雨怎麼下來,它怎麼受,大小的量,它不自知。

經文簡釋:「明了無礙。」

如眾物流入海,失於本味,則無差別,隨他意語,以智方便而演說之。
則如來能知差別,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則如來能知無差別。

  「明了無礙」。就是說眾生,「如眾物流入海」,就如很多的東西,一直,不論是水,乾淨的、骯髒的,全都流入海中,從河而到海。如現在常常聽到,海上的垃圾很多。同樣的,不論是有形的垃圾,或者是污水,排入水溝、排入河、排入海中,很多東西,「如眾物流入海,失於本味,則無差別」,這些東西都流入海中。「隨他意語,以智方便而演說之」。不論你這些水是乾淨或骯髒,進到海中,就是它原來的各種味都沒有了,本來都是不同的,進入海裡,全無差別,就與海水結合了。海水的味道是什麼?是鹹味。所以,不論有多臭,不論有多骯髒,進入海裡就無差別。

  就如佛陀對待眾生,不論你如何的惡,不論你如何的無明,不論你是何種形體的種性,同樣的,佛陀都是以平等無差別。佛陀隨他們的語意,「以智方便而演說之」。佛陀就是這樣希望眾流入大海,佛陀就用平等心,隨他們的語意,隨機說法。「則如來能知差別」,他知道眾生的根機不同,有差別。「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佛陀瞭解,佛心如大海一樣,覺性如海,佛陀通通了解。所以為眾生說法,只是為了一項,希望大家「皆悉到於一切智地」。不論你是大小根機,不論你是惡或者是善,希望人人改往修來,能夠接受真理、法,到達一切智地,那就是佛的境界,就是「如來能知無差別」。這就是佛陀的智慧。

 
經文簡釋: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以諸根性,喻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受潤,各取沾足,而不自知力量大小。所謂眾生聞法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如天地之產土木石百嘉,雨露之滋眾卉,自生自遂孰能知之。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這就是說我們眾生與草木一樣,雨一下來,各各就是各受各人所需的量,這都是隨他們的根性。佛陀一雨普被,隨其根性來接受。「以諸根性,喻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受潤」,全都受潤,受到雨來滋潤。「各取沾足」,取剛剛好合它們的分量來滋潤。「而不自知力量大小」,反正就是,給我多少,我就受我的量。我的根器多大,就接受多少。這也就是說,眾生聞法修行,我們人人聽法,人人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反正,我們受了法,依教奉行,做就對了。「如天地之產土木石百嘉」。天地所產生的萬物,這個大空間所產生的萬物,包括卉木叢林,還有土,沒有土,哪有卉木叢林呢?有卉木叢林,其實大地還有山,山的石,很多東西。物資,物質在礦山中,含蓋很多寶藏在裡面,很多東西都含藏著。這些東西,這些所有的,「百嘉」就是所有好的東西都集聚在大空間,大地上。但是,缺了雨露來滋潤,這些東西就無法真正能夠成長。所以「雨露之滋眾卉」。

  「自生自遂孰能知之」。到底這麼多東西,接受到這樣的雨露滋潤,它知道嗎?就像我們眾生,接受到這麼多的法,開啟我們的智慧,成長我們的慧命,到底我們的智慧成長了多少?我們的慧命到底有成長多少?我們自己都不自知。真正的,人間有很多我們都還不自知的。我們人人修行,好像入迷宮,在迷宮走。但是,要經得起忍耐,我們要好好找出一條路,要不然無明波濤浪潮,實在很強大。我們要如何能度過漫漫長長的中夜,能看到曙光浮現出來?要如何才能讓海面的波浪停息?這就要看我們的修行,真正的,今生此世遇到佛法,要好好把握,信心要堅定,不要受到無明覆蓋,又迷失了。所以要大家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3/27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