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3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述明如來, 無量功德億劫說不能盡,
當知佛恩, 普被猶如雲雨靡不覆潤。
要來講述佛陀釋尊如來,他來人間為眾生,將他那分大悲,掛念著眾生,來來回回,時間長久。這也已經連續一直這樣說過了,不論是說多久的時間,反反覆覆,一直說佛陀為眾生所付出的一切,時間曠劫難數,無法算計,為了眾生來來回回。無量數的空間,到底是幾生幾世?在什麼樣的境界?在什麼道?在人天道呢?或者是三惡道呢?在四生五道,他就是把握因緣,哪一道有因緣,他就是這樣悲憫眾生,深心所念,念念不忘。有因緣,他就到任何一地方去,無非就是要去救度眾生。或者是做救度的因緣,總是要有一因緣,這時間,有因緣了,去播種子,去耕耘,因緣結束了,再等待時機,這就是佛來來回回在任可空間,任何時間,就是應機、應時,應空間需要而化度眾生。所以說,要說得很清楚,如來無量的功德,真的,用億劫的時間說都說不能盡。這是佛德,讓我們眾生,我們有感受到,一定要有感恩心。
我們要知道「佛恩普彼,就如雲雨(靡不覆潤)」,沒有一地方普及不到,這就是雲雨在天空中,看,因緣具足的地方,雲雨一落,任何一空間都能夠得到雨露、雨水的滋潤。除非就是整個都密封起來,雨水進不去,否則雨水就是普及天下任何一個地方,雖然我們說沙漠地帶沒雨水,長年累月沒雨水,因為那地帶,沙漠沒有人煙,也沒什麼因緣,雨水就不用到那地方;若是有人煙所住的地方,就有那個因緣,但有的地方真的是很缺雨,乾旱,那就因為那裡的氣流、氣候沒具足,因緣不具足,所以雲雨不集,就沒有下雨。為何會不具足呢?當然就是缺因緣。
常常說眾生共業,人人要有一很平衡的心靈順調,才能夠感四季調和,四大適時,這也就是與眾生業力有關,總是無緣眾生不能度,也就像氣流不具足就不會下雨,同樣的道理。所以,佛陀他的悲憫就是與眾生互相感應,眾生有虔誠的心,佛陀有感,自然的,法,眾生就能接受,這要看我們自己眾生。一句話說:「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弟子。」佛法雖然這樣豐富,佛陀僅管是一視同仁,謹管將佛法普潤,潤澤在世間,但是有心的人,他信仰佛法,接受佛法來化度;無心的人,他排斥佛法,不願意接受,這樣無緣眾生也不能度。所以佛陀要常常觀機,觀時機,要造緣、投緣,這樣再等待時機來度化眾生,所以這就是要很長久的時間。佛陀的慈悲真的是無量,所累積的功德「億劫說不能盡」,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恩,佛的恩德真的是很大。
我們大家要用心,佛法入心,從我們自己的念,心念,心心念念於佛法。思考,聽了之後,聞、思、修,好好來思考,佛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人與人之間,在這大環境中等等,遇到什麼樣的境界,好好來思考。所以聽了之後,我們的心量要趕緊存入,讓我們在見法,見環境,我們就想起了法,佛陀的教法,現在在這個大環境中,道理是否如佛所說這大環境?是啊!那就是證明佛陀的智慧,所以我們要趕緊,不要懷疑,修,就是要修。。
所以前面經文,「念何事,思何事,云何修」(原經文「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這就是我們接受佛法之後,念、思、修行,是我們一定要有的,我們若有感恩佛陀的教育,自然念念不離佛陀的精神,細細思考身外的境界,好好用在我們內心,身體力行,好好修行。這是佛陀瞭解我們眾生,念、思、修,聽法之後要好好放在心中,這叫做念;看到境界,好好地思考,這叫做思;思考之後身體力行,這叫做修。這樣我們與佛法,就能常常浸潤於法中,生活中納入為我們的慧命成長。生命是隨著時間過,慧命是隨著周圍環境,在我們從佛法的念、思、修中增長,所以要很細心、用心,接受佛的教法,當然這要用感恩心。前面的文說。
經文: 「汝等迦葉甚為稀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這是讚歎佛佛道同,每一尊佛覺悟的境界,那是很深、很廣,佛佛所說的法都是含藏著很深的道理,想要能知道,要能瞭解,不是很簡單。佛陀讚歎迦葉尊者等四位大弟子,已經體會到了,所以佛陀讚歎「甚為希有」,在這麼多的弟子中,這四位能在這時候體會到佛陀深奧的道理,從<序品>、<方便品>、<譬喻品>在這道理中已經體會,在<信解品>中表現出來,佛歡喜讚,佛陀讚歎。所以,佛陀這四位弟子知道佛陀是隨機設教。他們終於能信能解了。這是讚歎這四位能體會佛意,瞭解深奧的道理,才特別叫迦葉,這是佛陀他對迦葉等的讚歎。接下來,長行文應該已結束了,於法是難知難解,法是甚深,佛陀隨宜說法,難知難解,這已經是〈藥草喻品〉告一段落,四大弟子也已經透徹瞭解了,這一段落。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隨眾生欲,種種說法。」
經文簡釋: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佛以無礙智以善巧方便,破人我萬有、實有之執著故。 如來已破此諸有法,故云:破有法王。
接下來就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長行文告一段落了,佛陀慈悲,考慮到我們眾生,還沒體會到的人還很多,雖然那四位大弟子已經瞭解了,但是還有很多人還沒很清楚。所以<藥草喻品>,佛陀認為很重要,長行文說完了,佛陀就再重宣此義,裡面還有的道理,還沒瞭解的人,佛陀就再重說,用偈文來重說。就是說:「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眾生欲,種種說法。」這也就是之前,長行文的文理事相。在<藥草喻品>長行文這樣一直說下來,敘述了密雲彌布、山河大地、卉木叢林、藥草等等。大小的器物在大地上,密雲彌布,就是這雨開始要下在大地上,助長大地上的生機。這已經描述,從天空、大地種種萬物這樣的敘述,含意就是佛陀對於眾生所有的根機;佛陀的心,天體虛空,他能夠鑑知眾生的根機,隨順眾生的根機勘受、不勘受,他同樣的,大小不同的法應眾生大小根機,這樣來施教。所以這就是在長行文,法用山河大地、雨露來譬喻,雨露,譬喻山河大地,就如法與眾生一樣,含意譬喻。
所以,這裡面都包含著道理,裡面的文,裡面的理,文理很正,這在《無量義經》不也是常這樣念過嗎?真正甚深甚深,無量甚深,在文理事項的裡面,真的甚深。所以因為這樣,能夠真正能體會的四位,但還沒體會到的還有很多,所以佛陀的慈悲,「重複更為提示」,用偈文再重複。「破有法王,出現世間」,經文就是這樣說。那就是「佛以無礙智,以善巧方便,破人我萬有、實有之執著」。眾生,人我是非,很多的煩惱不斷不斷在複製,佛陀就是要用無礙智,善巧方便,隨順眾生,為他破除,破除人我。我們若能瞭解佛法,別人對我們怎樣,我們要看開一點,不要計較,不要執著,讓他一分,退一步海闊天空。他對我們怎樣的惡意、不善,只要我們退讓,那就是消了一分的業,去了一分的無明。我們若是不退讓,在對方一個惡意起、一個形態起、一個聲音傳,我們的心就受這樣來染著,開始我們起煩惱,和他對立,彼此之間接觸就開始你來我往,這種冤冤仇仇、愛恨情仇等等,那就是又再複製。
接受佛法之後,我們應該瞭解了,不管是貪念、愛欲,這全都是虛幻,不要去執著。惡言、惡語、惡言、惡口,這都是過去所造作的因緣,惡因、惡緣要趕緊斷,所以要退讓,不要再結冤連連。若能如此,就能「破人我萬有」,很多「有」的煩惱,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這些都會去除,就沒有求不得苦,這些都沒有,這種很多人間種種的苦,這些都能破除,這些煩惱能破除,所以叫做「破人我萬有」。「萬有」就是很多很多,那種形形色色的煩惱真的很多。「實有之執著」,這都是我們人人的執著。為何有愛別離,又是為何怨憎會?都是在求、求、求與執著之中,這樣在複製,這就是眾生在生活中的煩惱、無明。
佛陀就要用無礙智,善巧方便說法,來開解我們的心,這就是如來,自己自身長久時間走過來的路,佛陀本身,以如是法,生生世世長久上求佛法,他念茲在茲。念要修行,發心要修行,一直心心念念,生生世世就是在修行。對人間五道四生,他細細思考,要如何自覺覺他,如何能圓滿。這種用淨心思考,身體力行來回人群中、眾生界裡,這就是佛陀乘如來是法而來五道四生的境界,就是找因緣度眾生的根機。所以他一定要先「破此諸有法」,破法,破惡法,佛陀已經具足了,所以叫做「破有法王」。破除一切煩惱無明的法,佛陀已經所有的法都清楚瞭解了。遊戲在人間,看看眾生還是在迷茫中,還看到眾生在沈淪中,佛陀不忍。
*此重頌長行所說: 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
所以重頌長行文所說如來是法王,是諸法之王。在長行文,也就是前面的長行文,有這段:「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要讓我們瞭解,瞭解佛陀所說法絕對不虛。現在這段經文,「破有法王,出現世間」,就是在長行文,「如來王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這段偈文就是契合在前面,佛陀所述說「如來是諸法之王」的意思。佛陀所說的法絕對不虛,希望大家要用心接受,所以佛陀是隨眾生的心欲,來做種種施教,大家要很清楚。將長行文重複的意思,是要加強大家的信心,尚未生出信心的人,要趕緊生出來。未度、當度,已度、已成就,未度、未成就,當度、當成就,現在再重複,就是向著當度、當成就的人,他現在好像有點瞭解,又好像有點不瞭解。佛陀已經讚歎了,迦葉尊者等是希有,能瞭解這難解難知的法很希有,大家聽了之後,同樣的,迦葉尊者等能聽到這樣的法,得佛讚歎,就像迦葉尊者聽到佛陀向舍利弗授記將來作佛,所以他們也開始追求,開始瞭解佛陀所說的教法。現在再讚歎這四位大弟子,在座也已經開始接近了,這樣應該也要再瞭解,佛法這樣深奧,迦葉尊者等已經能信受,而我們這些人。但是佛陀長行文若說過了,他們就沒機會再次瞭解,所以佛陀再重複,應這些當成就的人,讓他能再瞭解。所以這重頌的偈文,就是要將前面長行文的意思重複。
經文簡釋:
「隨眾生欲,種種說法」; 此頌佛以權智說權教,隨其欲樂方便說三,即長行所說。
*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 無非隨眾生欲,種種說法。
所以「隨眾生欲,種種說法」,此頌就是描述,「佛以權智說權教」,用方便法來適應眾生的根機。「隨其欲樂方便說三」,隨眾生的心欲,到底他要要求的是什麼呢?佛陀就適應眾生的根機,他們能堪得接受,隨他們的根機說法,不論是四諦、十二因緣法,或是現在一直在推展、推動的六波羅密法。這就是佛陀次序說法,這就是長行文所說的。所以「以一切法,以智慧方便而演說之」。佛陀就是於一切法,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佛陀一一分析讓眾生能再瞭解,人的心裡無明如何起,起無明的源頭是如何來?無明複製的過程,因緣果報等等,佛陀將這一切一切的法,用智慧方便來演說,這無非就是隨眾生的欲,所以「種種說法」,適合眾生的根機。
*「有」,之名對無而成,始以和合而有,復以相續而有,而法界諸有合成而立,遂顯萬有之相。
「有」,破「有」,佛陀是破「有」的法王,因為「有」就是煩惱,很多很多的煩惱,這個「有」字,「有」,有很多所有的煩惱,「名對無而成」。有煩惱,就是對沒煩惱,污染對清淨,原來是清淨的,慢慢造成了污染,這個過程。還沒有,原來就沒有這個東西,就是因為有種種來合成,所以有這個東西。這枝筆,這枝筆的功能有多種的利用,這不只是一種東西而已,這是要用很多種的物理成分將它會合起來,這就是名為筆。這個東西又是什麼東西?適意我們要應用的東西。當然這不只是一項,這塊布,這塊布原來的名稱不叫做布,那就是紗。這紗原來的名稱不是紗,有它從前是植物種起來的,現在從地底下抽上來的「石油棉」(人造纖維),紡為紗,織為布,這難道只是布而已嗎?裡面還有,還有其它包著在裡面的等等,所以總共很多和合而有,從無成為有,全都是這樣和合起來。
所以復以相續,這個相不斷相續,有這些相,所以不斷這樣一直延續下去,這就是我們無明的開頭。本來什麼都沒有,非常的清淨,真如本性道理原在,無形無相,但是就是因為凡夫造作,既然有,所以就這樣一直相續下去。一念的怨,就連仇結禍,這樣一直下去,因緣果報連綿不斷,法,所以這是「有」。「法界諸有合成而立」,就是這些東西合成,有了煩惱無明,法就開始就要起來,佛陀是為了眾生無明才有覺悟的佛陀。同樣的道理,覺悟的佛陀,同樣要來顯出我們世間一切從無到有,這種造作因緣果報等等,這種相續不斷,這樣不斷法界諸有。
法界,我們要修行,五趣雜居地,十法界,六凡四聖,佛陀要用什麼法,讓這些凡夫接受呢?四聖就是受法過後,再用心,進一步接受了法,要修行的人,這叫做四聖。在十法界,佛陀的教法就是在十法界來合成。所以因為眾生有無明,佛陀才開始展示法,同樣的道理,所以「無」就是因為「有」才開始。同樣,所以我們學佛要很用心去清楚、去了解。所以「說法者無法可說」,《金剛經》裡面也這樣說,還有什麼法可說呢?不過眾生無明多,所以一定要說法,隨眾生機。眾生就是有這麼多「有」,一個「有」字,無明這樣污染,所以不得不有法來教化眾生,所以「有法度」。
*然此萬有實始於一業之所成,各人為同一之業,而感同一之果也。又名共業共果,故名業有。
*因業召苦,復名苦有;合上業、有為二有。
「然此萬有實始於一業之所成,各人為同一之業」。因為「萬有實始於一業」,其實所有「萬有」,我們所看得到的東西,都是從源頭道理種種來會合,就如我們所造作的萬有,無量無量的煩惱,其實也是從一業這樣來完成。就是都各人,又是「同一之業」,很多很多東西合起來為一件東西,就變成一,就要用很多來合,所以變成一。就如剛才說,這枝筆,它不只是一件東西,它是要用很多東西合起來。這就要說我們人,眾生,天地之間,眾生共業。我們現在在這個大空間裡,常常說天災人禍等等,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這是很複雜,這麼複雜的事情,就是人類所造成,大自然的不調和,也是人類所造作的業。所以這叫做「各人為同一之業」,所有萬有的實,是開始來自於一項,一業;這個業就是來自於各人,各人,不同的人,所合起來成為一之業,「同一之業」,這叫做眾生共業。
「而感同一之果也」。結果是這樣,結果乾旱了,這種氣流沒有因緣可聚會,所以乾旱;或者是結果大水災,因為大水氾濫成災,損失了多少人呢?人人在大地上生活;地大不調,地震,假使超級的大地震摧毀一切,這不是單獨一個人受災,這是地面上人人共災難,這叫做共業。很多的共業。這架飛機,本來我沒有要坐這一架飛機,為何臨時一個心念:「好吧,我提早上飛機。」就是大家共業在此,所以原本是各不相同,卻是這樣會合起來,這叫做共業。所以,「各人為同一之業,而感同一之果也」。造作同樣的業,所以結果是同樣的報,所以「又名共業共果」,名叫做「業有」,這叫做「業有」。所以「因業召苦,復名苦有」。眾生所造作,很多的業合起來,因緣果報成熟,這樣就是「共業共果」,就業報現前,同時受盡苦難。所以業招來的苦報,叫做「苦有」,「業有」、「苦有」,這就是業所成就,這樣是「二有」。業,你造業就有了,有了這個業,各人造業各人受,各人的業全部合起來就是共業,這個共業的業力就很大。眾生業能夠轉動須彌山,這是很可怕,所以眾生共同受苦,這就是成為「業有」、「苦有」,成為「二有」。
*統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三有。
*生有、死有、中有即中陰身,本有為四有:分觀五趣為五有。
「統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三有」。造作惡業都在欲界中,一念貪起,造作無量無邊的惡,造成了很多惡因、惡緣、惡果、惡報,這在欲界。色界就是有種種形形色色的東西,來引誘我們的心念。本來清淨的心念,有了「有」,這種有染的心念,就是貪外面的色,就開始想入非非,在色界中。無色界已經煩惱無明不斷,雖然與外面隔空,卻是內心煩惱重重,塵沙惑,如塵沙一樣,那種的無明惑念還是在內心苦不堪。這就是業苦、有苦。
在三界就有三有的苦。「生有」、「死有」、「中有」,生有苦,死有苦,生死當中無不是苦,這當中,死了之後還未出生時,有「中陰身」;「本有」(為四有);「分觀五趣」(為五有)。在這中陰身,在這五趣之中叫做「五有」。意思就是說,我們在生死中,佛陀為我們說法,除了生死之中,在三界裡就是本「有為」,「有為」就是我們所造作,作為所累積,在「五趣」。「五趣」大家知道,「五趣」就是「五道」,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五趣所累積「有」,也是又有「有」。
*如大幻師,以大幻力現為幻相,遂成諸有法王如佛,懼眾生之著於有,故先破有。 佛以真實證於平等真如法性,一切有為法,悉不離而離, 故曰「破有法王」。
所以有二有、三有、五有,這全都是煩惱無明。就「如大幻師」,幻,虛幻,變魔術的人一樣,「以大幻力現為幻相」。其實這是假的東西,只是他學會那種矇蔽人的障眼法,一塊布一揚,然後就有一隻鴿子飛出去,真的嗎?那隻鴿子只是藏在哪裡而已,他就是用這障眼法,一塊布一揮,空空,「你看空空的,空空的。」對啊,這樣一揮,鴿子飛(出來)。看,這就是「大幻」,這種虛幻,本來沒有,他就是將這個東西在那個地方移花接木,讓我們天花亂墜,障我們的眼目,成為諸有。
這種的人間法,佛陀「法王如佛,懼眾生之著於有」。因為法,法王就像佛,眾生,最擔心的是眾生的執著,執著在「有」,所以要先破除。眾生的執著若不破除,就無法讓眾生接受法。所以「佛以真智證於平等真如法性」。佛陀以真智,以他的真實智來證明這平等真如的法性,這是佛陀的用心,要讓我們知道人人本具,我都可以成佛了,人人都能成佛;不只是人人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一切有為法悉不離而離」。有為法,我們凡夫眾生無法離開,佛陀就是用種種方法,自己離開這些種種的法,種種的業,三界的業、苦的業,離開五趣種種的「業有」。普通人難得離,佛已離,所以稱為「破有法王」,意思就是能破除所有的無明。
我們剛剛說過了,有「業有」,有「苦有」,有「三有」,有「五有」,很多都是無明複製的源頭,佛陀已經一一破除了,成佛了,證明人也能成佛,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真理的道理,所以希望我們人人能瞭解。所以「破有法王,出現世間」,也就是為眾生,將法傳承給大家,我們大家感佛恩、接佛法,要用這分虔誠的心,好好來思考。佛陀的慈悲,長行文說完了,為了當成就,要再重複,再複習一次,所以用偈文再重說,希望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補充資料】參考《法華經教釋》
有之名對無而成,始以和合而有,復以相續而有,而法界於以安立,遂顯萬有之相。然此萬有實始於一業之所成,故名業有;因業召苦,復名苦有;合上業、有為二有;統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三有;合生有、死有、中有--即中陰身--本有為四有;分觀五趣為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