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雲喻應身隨智慧行大利益
慧雲千態萬狀應緣法含潤
大光如電躍口四辯如雷聲
這就是要說,我們這幾天一直提起,密雲雨就是利益大地。眾生在山河大地就是需要,所需要的就是大地萬物供應我們的生活,尤其是五榖雜糧、尤其是藥草等等,維持我們的健康。你們昨天不是請中醫部的老師來上課嗎?藥草,這四氣五節等等,還有五味,這全都是在草,藥草等等,各種各種大地所生的一切,都能做藥,能調我們的身體。看,醫師懂藥,何種藥草都是藥,平時在吃的東西也是藥,我們要吃什麼東西?不要偏食,不論是若、酸、澀等等的味道,同樣,平常調理做素菜在用的東西也是一樣,是藥類的一種。所以我們修行的道場,晚餐稱為「藥石」,將它當作藥,來調養我們的身體,所以吃的東西能很簡單,不必太過講究,營養最重要,這就能知道,天地萬物對人類的利益,連草木都不能輕視。
所以<藥草譬品>,就是希望人人能夠懂得重視天地萬物,天地萬物所依靠的是,除了大地空氣以外,很重要就是水分。水,就要靠下雨水而來。僅管地球地底下有水脈,水脈是有限,那就要鑿井,再深的水脈,就要用現代科技,用抽的,但是水脈水量雖然是多,卻是也有限。最自然的那就是四季循環,有雨季的時候,春有梅雨,冬也有梅雨,總而言之,四季當中都有雨季時,這就是在我們四季,節氣循環,氣候循環,自然我們大地萬物,所接受到的滋養、養分,雨水來滋潤大地,讓土地能濕,大地上的草木種種能夠有土壤、水氣,它要成長,再有好的空氣,這樣,它的環境就能滋養一切萬物,若是不下雨,氣候就不調順了,土地不濕,種子發不了芽,這樣地上物就不會發育。
所以說,雲,看天空,「早上的雲層較厚,今天會下雨。」過去還沒有氣象台的報告,總是靠經驗,抬頭看天空,今天應該會下雨,這樣的天色因為有雲,「雲譬喻應身隨智慧身大利益」,我們前面說過了,雲就像佛應身來人間,佛陀要來人間,也要累積很長久的時間、因緣,於眾生要先造緣,造福緣,緣善,因緣成熟了,時機成熟了,所以應世,應人間的因緣,他就是現相成佛。這叫做應身佛。這過去已經說很多次了,佛陀用長久的時間上求下化,修行的時間很長,所修行的過程,無不都是與人群的因緣會合,這樣來造善緣,這就是佛陀累生累世所修行。所以隨智慧行,他能把握他的智慧,是非分得很清楚,去除了生生世世無明煩惱,在生生世世累積人生的經驗,開啟了智慧,這就是佛陀所以以長久時間修行,所以「應身隨智慧行」,每一生世來人間就是大利益眾生。
我們過去也常提起佛陀的修行,過去生的故事很多,生生世世,佛修行的因緣,這就是生生世世無不都是利益眾生。所以雲譬喻應身,佛陀應身來人間,生生世世智慧行利益眾生。尤其是二千多年前,迦毗羅衛國悉達多太子的出世,就是我們現在的四生慈父、三界導師,釋迦牟尼佛。雖然是二千多年前了。法還是流轉在現在,讓我們接受了佛法,心開意解,體會佛陀的教法,讓我們瞭解要如何應這世間種種煩惱無明,如何去除,守護我們的智慧行,這也是因為佛法流傳到現在,利益眾生。所以佛陀出現人間,就如「慧雲千態萬狀」。我們若看到天上有雲時,用心看,雲所結合而成的形狀,不一樣,一堆一堆的雲,你能看到…,我們用心看,好像一隻象在天空,好像一隻獅子在走路,好像一隻猴子,看你用什麼心態來看。雲,長長的,好像一條龍,千態萬狀。
雲在天空中的那種形態,讓我們抬頭看,其實這是「應緣法含潤」,就如法,佛法在人間,隨著佛陀所說應時、應機,應機逗教,這樣隨著眾生種種的因緣,佛陀就隨機逗教,應眾生的心,眾生的機緣,佛的法就如慧雲集起來,雨露滋潤眾生的心地,所以叫做「應緣法含潤」。應緣施法,不論你是利根大器,佛陀就用大乘教法,一真實法,利根大器的人一接受到,他就能有很豐富的法入心,所理解的道理就很開闊;若是小根小器,所聽到的,自我設限,獨善其身,去除煩惱,自修自得。佛陀雖然同樣一雨普潤大地,就隨眾生,隨大地卉木叢林裡頭大小的樹木所吸收一樣,佛陀的教法與我們人所接受的,也與此相同。所以,「大光如電躍口四辯如雷聲」,天空將要下雨時,我們就會看到閃電,雲集來了,密雲聚集起來,雨要下來時就有閃電,有閃電就會打雷,大這就是大光。看,它這樣一閃電,就是天下(都會聽得到),只要你不關門,站地地面上,看到快要下雨之前,千變萬化的雲端,也有電光閃耀著,雷聲響起,這很普遍,讓人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清楚,這就是「大光如電躍口」,就是佛說法如口透出了一道光明,聲音隨口而出,所以佛口,他所說法有四辯,四無礙辯才,也叫做四無礙智,就如雷聲一樣,雷,就無障礙。
四無礙辯:
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無礙智。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
有什麼樣的「四無礙」?第一就是「法無礙智」,就是能將所有的道理形象描述出來,這叫做法無礙智。法本來是無體無形,佛陀用種種譬喻,將無形無體,也能為我們分析,分析出體態名相內含的法,所以是「法無礙智」。「義無礙(智)」,佛陀他能將這體相、名相內含再深刻的道理再分析,光用名詞、名相看,還不夠,還要再分析裡頭的成份。就如昨天中醫師,就是老師來為大家講解藥草的名稱,藥草名稱裡頭的成份,甘、甜、苦、澀等等,這些東西,它對我們人體有何作用?這叫做「義無礙」。同樣的道理,佛陀將形相再剖析,如解剖一樣,好好地為我們分析,這叫做「義無礙智」。
還有「辭無礙智」,辭無礙就是說佛陀通達很多種語言。就如我們在台灣有很多種語言,台語、閔南語,當然這是很主要的語言,還有現在很普遍的國語,還有客家語,客家語也有很多種。像我現在說話,我就只說台語,閔南語,國語不是說得很流俐,客家語更加沒辦法。對客家語,學了好幾天,只學一句「俺自謝」(客語),那就是「多謝」,只會這樣而已,再下去就不懂了。「這裡坐」(客語),「這裡坐」,只會這樣,還有很多我都聽不懂,也不會說。但是佛陀成佛之後,於恆河兩岸,恆河就是貫穿所有印度,那是指普遍整個印度,佛陀在四十多年的時間,任何一個地方的方言,佛陀都能通。這是因佛陀出生在皇宮,受很好的教育,說各種語言都能通,所以叫做「辭無礙」。應各種方言,地方語言,佛陀都能通,所以,向不同的語言體系(眾生),他都能為他們說法無礙,這叫做「辭無礙」。
再來就是「樂說無礙」。「樂說無礙」,要從上面的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還要樂說,我很願意說,只要有因緣,因緣來,我會把握因緣,將這些法、義,應你們所需要的方言,我願意說,說你們所需要的法,一切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這叫做「四無礙智」。就是佛陀四無礙如雷聲,法,任何一種語言都能通達,法也通達,義也通達,辭也通達,加上了樂說無礙,都通達,所以佛法能夠普遍,這就是佛陀應眾生而來人間,「應身隨智慧行」來利益眾生的目標。就如慧雲千態萬狀,這種「應緣法而含潤一切眾生」,這種「大光如電躍口四辯如雷聲」。所以我們要時時感恩,佛陀應現來人間。上面的經文,
經文:「迦葉當知,譬如大雲,起於世間,遍覆一切,慧雲含潤,電光晃曜,雷聲遠震,令眾悅豫。」
佛陀的四無礙智,接受到佛陀所說的法入心來,人人都心開意解了,歡喜受教,這就是佛陀應世的目標。接下來(再說)
經文:「日光揜蔽,地上清涼,靉靆垂布,如可承攬。」
經文簡釋:「日光揜蔽,地上清涼」
*「揜」:遮蔽。喻一佛出世,九十六種外道,邪光皆掩蔽不現。(如日照燭)
這就是,「日光揜蔽,地上清涼」。我們天上若一片藍,陽光很大,這樣整天或者是累月,真的是受不了,每天都是太陽、每天都是藍天,看不到白雲,看不到雲層,這樣就會很壓迫的熱。所以「日光揜蔽」,日光若是很大的時候,就要有雲,慧雲就要遮起來,遮著日光。我們若看到,「這麼熱,幸好有雲把太陽這樣遮起來,微風吹來,清涼多了。」這就是「揜蔽」,就是遮蔽的意思,有慧雲來遮蔽著炎熱,太陽很大、很熱,這樣遮起來。這就是譬喻「一佛出世,九十六種外道,邪光皆掩蔽不現」。因為過去佛陀還未出生,佛法還未成就之前,印度就有九十六種宗教,每一種宗教,各種修行的方法都不同。有的所修的是很偏激的教,有的修「火教」,有的是修「眾生生活」的教,平常的東西不要吃,就是吃那種污穢的東西。有的是修「水行」,都泡在水裡,有很多種。總共九十六種的宗教,各人修行都是受盡很多苦磨,那種選擇。
一直到佛陀出現人間,佛陀所說的教法是取於中道──諸法皆空、空中妙有的道理。一切有,「有」中就是有妙,因為人就是執「有」,所以會偏頗了,執著就很多。修行執「有」,那就是偏,毫釐之偏就是千里之差,所以佛陀要說「空」。但是「空」中就有「妙有」,「有」要破除要用「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用這樣的道理。一切的「有」,人所造作的這些法,你所看得到的形相就如夢,如水泡,如影一樣,這就是表示無,但是「無」當中,它有真的「有」。所以用這種中道,合情合理的法來教育人間。因為這樣,九十六種外道教,就好像空中都無雲,只是很炎熱的太陽一直曬,一片如沙漠一樣,沒有水分,熱沙,煎沙煮日,就是這樣很壓迫。沙被太陽曬得如煎過,好像太陽出來了,像是用火燒的太陽一樣,所以叫做「煎沙煮日」,熱上加熱,這是外道教所修的行。
就如佛陀在世時,他有一時來到摩竭陀國,那時候,國王聽到佛陀又來到摩竭陀國了,頻婆娑羅王趕緊號召大臣、人民,趕快去聽佛說法,接受佛陀的教育。很多人都到了,來到佛陀的道場,看到已經很多人了。在佛陀僧團中,大家發現到了一位頻螺迦葉,這位優樓頻螺迦葉怎麼會出現在僧團中呢?大家看到,人人心中懷疑,因為優樓頻螺迦葉是一位拜火宗師,大家都以他為師。他修苦行,就是拜火的宗師,大家都拜他為師。看到他在僧團裡,大家覺得:現在應該是以佛為師呢?或者是以優樓頻螺為師?佛陀看到大家有這樣的疑問,就與優樓頻螺迦葉對談。佛陀就叫優樓頻螺迦葉的名字,「過去你是拜火教,你是這麼多人所依止的人,為什麼你會放棄拜火教?優樓頻螺迦葉,來,你來說明,讓大家知道為什麼你放棄拜火修行的方法呢?」
優樓頻螺迦葉就回答佛陀,這樣說:「是啊!我過去所修的完全就是修事火的法門,不過,我自己的內心,還是無法捨棄五欲。我的內心還是充滿五欲貪著的煩惱。我瞭解佛陀所說的法,這也是無明煩惱之一。確實,我雖然拜火,滿心卻都是貪欲,貪著在五欲樂中,讓我的身心真的都是煩惱垢穢,不得自在。因為這樣,我捨棄了拜火的法門。」佛陀就說:「你放棄拜火法門,現在已經在僧團中了,是不是也能說出入僧團來的心得呢?」優樓頻螺迦葉就回答,回答佛陀:「我過去是一位愚癡人,形式上說是在修行,其實滿心煩惱。拜火的苦行,太陽已經是很熱了,還要接近火邊,受著火烤,這樣的逼迫,那種身心燠逼煎熬,內心又是五欲煩惱無明,還未去除,所以我的身心無不都是苦啊!
我現在投入僧團,能夠聽到佛陀所說的法,就如熱地,炎熱的熱地得到法雨滋潤,地上清涼,我能夠得到佛陀所說的法,去除了我五欲貪著的煩惱無明。我現在每天的生活就是這麼的自在,清涼自在,輕安無礙,這就是我的解脫,我已經身心解脫,回歸於正途,佛就是我的師父。」他很大聲這樣說。佛陀露出微笑,「是啊,我是你的師父,你是我的弟子了。」師徒在那裡這樣談話,就解開了很多人的(疑問),「到底我是要以優樓頻螺迦葉為師,或者是以佛為師呢?」在佛與優樓頻螺迦葉的對談中,「現在優樓頻螺迦葉是佛的弟子,這樣我們當然也是佛的弟子了。」破除了人人的疑問,也讓人人瞭解,佛就像天上的雲,在炎熱的日光中,地上乾旱這個時候,「密雲彌布」,就是將要下雨的時候。
*「又日光揜蔽,地上清涼」:日光炎熾,喻三伏天諸熱惱,慈雲覆故,心地清涼。
這種「日光揜蔽,地上清涼」。「日光炎熾」,譬喻「三伏天諸熱惱」。「三伏天」就是夏天最熱的那一個月,有上、中、下三伏,就是表示很熱,很熱。在七月分時,那就是最熱時。這種的熱,若又沒有下雨,大地就乾旱了,因為太陽一直曬,又沒有水分,所以「日光炎熾,喻三伏天諸熱惱」。我們的人心也一樣,心地乾旱,再加上如火在燒我們,如日光照在大地上一樣,這種熱惱,這種熱惱就是我們眾生的煩惱。一旦諸雲覆,諸雲若密集起來,那就是掩覆日光。所以「日光揜蔽」,就被雲遮起來,我們的心地就清涼了。就如佛應身來人間,如諸雲,密雲起,那就是雨露法雨來滋潤我們的心地。
經文簡釋:
「靉靆垂布」;雲興盛而遮日貌。喻佛應世如慈雲蓋降,見者喜樂,如大旱之望見雲霓。
所以「靉靆垂布」,那就是雲這樣一直一直湧現出來,雲這樣一直聚集起來的樣貌,那種形態,叫做「靉靆」。「靉靆垂布」,「雲興盛」,雲這樣一直湧現出來,來遮蔽日光的形貌。我們若看天空,有時候看到雲一直湧現出來,如霧氣一直聚起來一樣,這譬喻「佛應世如諸雲蓋降」。諸雲,有時候「香雲蓋」,我們香爐上的煙,從下面一直升上來、上來,升到上面,都是香雲這樣普蓋著,這種「諸雲蓋」,這樣蓋著,就是表示將要降雨的時候了。所以「諸雲蓋降」,這樣一直快要降下來那個感覺,就是雨將下來時。這是佛應身來人間,就是將要施法雨時。「見者喜樂」。聽經的時間到了,心很歡喜,「如大旱之望見雲霓」。如旱天,很乾旱的時候,看到雲開始聚集,雲集中過來,像有彩虹也快要出現,雲與彩虹出來,那就表示雲雨將降時。
*「靉靆」:濃雲之貌,喻佛慈心慇實厚重,俯察明鑑於大地,為含生機,如雲低垂,遍布一切。
所以,「濃雲之貌,喻佛慈心慇實厚重」。「靉靆」,那就是很厚的雲,如佛對眾生的心,是那麼的殷實厚重。這就是要下雨了,就是開始要降雨時,就如佛陀對眾生,一直觀察根機,俯察明鑑,好好地來看時機,就如雲,「慈心殷實厚重,俯察明鑑於大地」,如雲這樣整個鋪蓋起來,從空降下,覆蓋大地。這就是佛的愛,就是這麼普遍,天下之間,雲雨就是很普遍。「為含生機」。大地的生機就是需要靠雨露,雲雨。「如雲低垂,遍布一切」。雲若一直降下,就是雨將要落下時。
經文簡釋:
「如可承攬」;此喻佛的應身,相好威儀,以同人類,天人望而儼然,可學而不可得。
「如可承攬」,譬喻佛應身,相好威儀。雲,有時候我們看見雲,千種萬狀的雲已經出來了,所以我們所看到的,如佛陀應世在人間,如雲在飄一樣,這是佛陀的應身相好威儀,如人類一樣。但是人類,佛陀有三十二相,一切舉止動作,那種威儀,人見了就歡喜,「天人望而儼然」,就是這麼有威儀,所以「可學而不可得」。我們大家很想要學,是不是能與佛一樣,三十二相具足?佛陀的威儀,舉手動足、開口動舌就是讓人這麼歡喜,我們要學與佛同等,我們的德若不夠,實在是沒辦法同等。這種形象,讓人看了就歡喜,這種與眾生曠劫以來,累生世造善福緣,所以有了善福的緣,見了面,「你和我好像很有緣,看到你就很高興」。這就是過去生有結緣。佛陀與眾生所結的緣是這麼的長久,所以他就是讓人人所見到的都是威儀。所以,佛這種威儀,眾生是可學而不可得,唯有我們要好好修行,多與眾生普遍結福善緣。結福善緣,我們一定要做得到,這樣才是度眾生的路。我們現在都是在鋪路,鋪未來要如何度眾生的路。
*佛雖尊勝,下應群機,以慈悲故,易可親近,如雲垂下,似可擁戴,攬實成權。持實教作方便法說。
所以「佛雖尊勝,下應群機,以慈悲故,易可親近」。佛陀就是這樣,他雖然已經成佛了,卻是他「下應群機」。他「上求佛道」都完成了,現在還不捨眾生,同樣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適應眾生群機,以慈悲,所以眾生很能親近。佛陀二千多年前走入人群,讓眾生親近。「如雲垂下,似可擁戴」。好像雲在我們的身邊,好像能讓我們擁抱過來一樣。我曾去過三義,在那山中,人好像走在雲端之中,周圍都是雲霧,霧氣,遠遠地看就如雲。雲和霧是一樣的,在高空叫做雲,在低處叫做霧。這種霧氣在我們身邊,走過去好像在身邊周圍,這麼的親近。就是(譬喻)能瞭解佛陀真實的法,好像很親近佛陀的真實法,但是,佛陀對根機不夠的人,他是施權,他「攬實成權」。用真實的法來親近眾生,眾生的根機還不夠,所以他就要用權教。就如我們說,佛陀這麼莊嚴,我要學與佛一樣。但是可求不可得,唯有你要好好修行,因緣成熟了,你與眾生的福善緣都夠了,很殷實,全都成就了,這樣才有辦法,要不然,佛陀他要讓我們瞭解的法,我們無法接受,只好施權。所以「攬實成權」,他的內心所懷著的是真實法,但是對眾生施教,就是要用五乘、三乘法。「持實教作方便法說」。這就是佛陀對眾生也是無奈,也真的是已經用心了。
*「持實教作」:
一、化教通內外眾,謂如來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內眾受道弟子,及外眾在俗之人,皆令依教修行,出離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內外眾。
二、制教唯內眾,謂如來說諸律儀,專為禁制內修眾受道弟子,令其如法受持,成就聖果,故名制教唯內眾。
所以「持實教作」。第一,就是「化教通內外眾,謂如來一代施化之教」,這叫做通,「通被內眾受道弟子」。對外施用權巧,有五乘法;若是對內,除了對外施教,還通內,內就是修行弟子,隨佛修行,他是用三乘教。外就是外眾,就是對世俗人施教;內,就是內修(眾受道弟子),依教修行的人。希望外面的(在俗之人)根機還未很成熟,給他十善、五戒;已經發心修行了,根機還未很體會大教,大機、大器還未成就,他就給他三乘漸教,慢慢地教育,讓他出離生死之苦,這叫做化教,「化教通內外眾」,這就是佛陀他的施教。
對內,修行弟子,他就要制教,就是教誡,大家要持戒、要修行,所以有教制內眾的方法,就是「如來說諸律儀」。我們修行者有律儀,我們的威儀,我們的進出規矩等等,這就是向內眾的教育,「專為禁制內眾受道弟子」。所以,前面是普遍施教,後面就是對內修行者的教育,就要制戒,修行六和敬等等,僧團的生活規矩,「令其如法受持」。人人都要如法受持,成就聖果,早日與佛證同等的果位。所以「故名制教唯內眾」,「唯內眾」,教誡就是對內眾的教育。佛陀用心良苦,說法四十九年,現在還是這麼的辛苦,以各種譬喻,希望我們人人要能夠體會,體會雲或者是霧氣在我們的身邊,卻是我們如實亦如虛,還未很踏實,這要看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補充說明一】三伏是農曆中一段特殊的時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三伏約在西曆的6月到9月之間,是中國在農曆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一年中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在不同的年份為10或20天。(節錄自維基百科)
【補充說明二】北傳《四分律》 卷第三十三
爾時世尊化此千比丘已便作是念:「我先許瓶沙王請,若我成佛得一切智,先來至羅閱城。我今應往見瓶沙王。」即正衣服,將大比丘千人,皆是舊學螺髻梵志,皆已得定調柔永得解脫,從摩竭國界遊化漸至杖林中。爾時世尊於杖林中善住尼拘律樹王下坐。
時瓶沙王聞沙門瞿曇出自釋種出家學道,將千弟子遊行摩竭界,皆是舊學螺髻梵志,皆已得定調柔永得解脫,從摩竭界遊行來至杖林中,止善住尼拘律樹王下坐。彼沙門瞿曇有大名稱,靡所不聞。所謂名稱者,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天及世間久人 ]、魔若魔天,及梵天眾、沙門、婆羅門眾中,自知得神通智證,常自娛樂。與人說法,上中下言悉善,義味深邃,具足演布,修諸梵行。
「善哉!乃得見如是阿羅漢。我今寧可自往見大沙門瞿曇。」時王瓶沙駕萬二千乘車,將八萬四千人前後圍繞,以王威勢出羅閱城,欲見世尊。時王瓶沙往杖林中,齊車所至處,即下車步進入林。遙見世尊顏貌殊特猶如紫金,便發歡喜心,於如來所前頭面禮足已在一面坐。時摩竭國人,或有禮足而坐者,或有舉手相問訊而坐者,或有稱姓名而坐者,或有叉手合掌向如來而坐者,或有默然而坐者。時摩竭國人作是念:「為大沙門從欝鞞羅迦葉學梵行耶?為欝鞞羅迦葉并弟子眾,從大沙門瞿曇學梵行耶?」
時世尊知其國人心中所念,即以偈向欝鞞羅迦葉說:
「汝等見何變? 捨諸事火具?
吾今問迦葉, 云何捨火具?」
爾時迦葉復以偈報世尊言:
「飲食諸美味, 愛欲女及祀;
我見如是垢, 故捨事火具。」
世尊復以偈問迦葉言:
「飲食諸美味, 於中無所樂;
天上及世間, 今說樂何處。」
迦葉復以偈報世尊言
「我見迹休息, 三界無所礙;
不異不可異, 不樂事火祀。」
時摩竭國人復生是念:「大沙門說二偈,欝鞞羅迦葉亦說二偈,我等猶故未別,為大沙門從迦葉受學耶?為迦葉及弟子從大沙門受學耶?」時世尊知摩竭國人心中所念已,告迦葉言:「汝起為吾扇背。」答言:「爾。」時迦葉受佛教已,即從坐起上昇虛空,還下禮世尊足,以手摩捫如來足,以口嗚之自稱姓字:「世尊是我師,我是弟子。」即持扇在如來後而扇。
時摩竭國人自相謂言:「大沙門瞿曇不從迦葉學梵行,迦葉及弟子眾從大沙門瞿曇學梵行。」爾時世尊知摩竭國人無有疑故,漸次為說法,勸令發歡喜心。所謂法者,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淨、讚歎出離為樂。時摩竭國人瓶沙王為首,八萬四千人十二那由他天,諸塵垢盡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成就諸法自知得果證。前白佛言:「我等歸依佛法僧,聽為優波塞,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瓶沙王見法得法,前白佛言:「自念昔日,為太子時,心生六願:一者、若父壽終我登位為王。二者、當我治國時願佛出世。三者、使我身見世尊。四者、設我見佛已生歡喜心於如來所。五者、已發歡喜心得聞正法。六者、聞法已尋得信解。今我父王已命終,得登位為王。然我治國,正值佛出世。今復自見佛,見佛已發歡喜心,於佛所已發歡喜心,便得聞法,聞法已便得信解。今正是時,唯願世尊入羅閱城。」
時世尊默然受瓶沙王請已,即從座起,著衣將千比丘,皆是舊學螺髻梵志,皆已得定調柔永得解脫,萬二千乘車、八萬四千眾前後圍遶,以佛威神入羅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