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8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秉慈運慧小不過分
乘悲啟智大不減少
五乘各得增長得益
就是要跟大家分享,佛陀他的悲心運用自如,他教育眾生,隨機逗教,就如空中密雲雨露,隨著大地種種的根、枝等等,只要有雨來潤濕,就是隨著他們的根與枝、葉,這樣接受,這樣來受潤,就如佛陀,佛法在人間,隨順眾生的根機能來接受,來受用,這是佛陀的法能夠適應各不相同根機的人。這就是秉慈運慧。有慈,是希望人人能幸福,去除煩惱,心時時安穩自在在生活中,這樣的人生是最有福的,心無煩惱,在生活中,這就是佛陀的慈悲,運用他平等的智慧,人人得福。不論是什麼樣的根機,「小不過分」,要給他的法,雖然他的根機很微弱、很小,而這個法,在這樣小根器的人所接受到的,也是剛剛好。就如同樣是感冒,孩子、幼兒、少年、大人用藥的分量,雖同樣的藥,卻有不同的份量。佛陀的法,很自然普澤眾生的心地,隨順他們的根機,隨意接受。淺薄的根機,他所接受的法就是淺薄的法入心。這樣慢慢隨法增長,這是慚教,昨天也有說到漸教,漸漸隨他的根器所接受的法,這樣慢慢成長,所以「小不過分」。
小根機,若是一下子就給大法,這樣無法適應,反而會傷害到他的善根。所以說,佛陀的智慧就是慈,慈就是佛的根本,再來運用慧,慧就是「用」,「本」是慈,慧是「用」,來運用這樣的方法,為小根小器的人,也能夠接受法,漸漸生長。佛陀也是要「乘悲啟智」。若是苦難眾生,菩薩就教化,「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佛陀的大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種平等的愛,同體的大悲,眾生的苦難要如何幫助他?有的是心靈的災難,有的是身,現象境界的災難,或者是長年累用貧窮苦難,或者是帶著煩惱無所事事的苦,要如何去救拔他呢?佛陀就要起於大用,因為乘悲啟智,要如何人能從苦中將他救拔起來?要運用法,啟動很多人的愛,如何能去拔除芸芸苦難眾生?這時候就需要大根器的人來接受大法,發大心、立大願,大法施教眾生,就「大不減少」。
雖然法很大,大根器的人所接受到,希望能再發大心,雖然說我已經瞭解,我除了獨善其身,我還要兼利他人,不是小範圍,是普天下;不是今生此世,是來生來世,這種弘誓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等等,上求下化,還要再契入四無量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喜大捨,像這樣大的咐託給所有弟子,這種的大法,這種「乘悲啟智」,要人人頓悟、體會、發願,所以「大不減少」。「五乘各得增長智益」,這就是佛陀所說的教法,小根機的人就是接受小法,慢慢增長,大根機的人接受了佛陀的大法,馬上立弘誓願,啟大悲心,慈悲喜捨,入人群去,這就是佛陀施用的法。適應五乘各得(法益)。「五乘」,最近大家都很熟了,除了佛陀教團的弟子,教團外的弟子,在家居士,他們各人所受的法各不相同,教團內的弟子還守在小根機,獨善其身;教團外的在家弟子,能夠頓教,發大心,行菩薩道,也是有。所以,五乘,不論他的環境在哪裡,他的根性來接受佛的教理,這就都能得到利益。當然,佛陀在世時也有這樣的大根機,人間也有這種不得調和的人心。
有的人就說佛陀在世時,在王舍城耆闍崛山,那時候,千二百五十弟子都召集在王舍城耆闍掘山。但是,同在這時刻在波羅奈國,國王有一位宰相,這位輔相他家中生了一子,得到此子很歡歡,尤其是這孩子,具三十二相,人見人歡喜,趕緊請相師來家中,為他的孩子看相。相師看了,也是很驚訝,怎會有這樣具足(三十二)形相的小孩子?就問這位輔相,「這孩子出生與在胎中時,有什麼樣的異常嗎?」這輔相就向相師說,「我的夫人本來個性非常暴烈,脾氣很不好,做人很苛薄,有時我對失的夫人也是很無奈。但是,自從她懷孕之後,她的性情都變了,變得很溫柔,且心量開闊,能仁恕,憐憫,體會家僕的生活,懂得疼惜等等。這孩子生下來,家中的人,大家都很高興。
相師聽了,就說:「就是這孩子的吉相、瑞相,母親的性情改變,就是這孩子未來的性情,他帶來了這一分家庭瑞相,將來也會帶給人群、人類的吉祥。這樣為他取名為彌勒。」這事情大家傳開了,孩子從幼小,慢慢得成為兒童,人見人愛,聰明智慧,話一出口就讓人感覺到,這樣小的孩子,怎會有這麼大篇的道理呢?消息傳到國王的耳中,國王聽了,自己內心就起了那分不安,覺得這孩子在我的國家中,又是我的輔相,我大臣的兒子,得到人人這樣多尊重,這麼的讚歎,將來這孩子若是長大,我的國家,是不是我的王位,是否這孩子長大後會取代我?這就是國王的懷疑,起了嫉妒、恨,沒有理由的恨這個孩子,所以,想要如何將這孩子消滅掉。有一天,向著他的輔臣、他的大臣,這樣說,「聽說你家的孩子彌勒,已經很可愛,是不是你能把他帶來,帶入宮來,聽說他很聰明高博,智達殊才,是一位與其他孩子完全不同,是不是帶來讓我看看?」宮內的人已知道國王不懷好意的訊息,就向這位大臣、輔向說,透露出國王的心聲。
這位大臣輔相擔心,「我到底要將孩子帶入宮呢?還是….」,很掙扎。後來他的夫人就說:「是不是讓他離開波羅奈這個國家,我(孩子的)舅舅在波梨國,波梨弗多羅國,我是不是將這孩子送到孩子的舅舅那,他是一位高才博達,他的門生也很多,孩子也差不多到學齡時期了,是不是就送孩子過去?」大臣輔相也覺得應該是要這樣,趕緊用大象與人護送這孩子到波梨弗多羅國,去受這位人人所欽仰的娑羅門門下,就這樣開始,彌勒就在舅舅的家中,接受與大家同樣的教育。這舅舅發現這孩子輕輕一句話,全部的經典都能瞭解,他覺得:這樣年輕、年幼的孩子有這樣的奇才,不用二三年的時間,所有婆羅門教的道理全都瞭解了,年紀已經進入少年時期,應該要趕緊為他開一個大會,讓全國的人知道,這年輕人的智慧奇才,讓大家來承擔這位少年,在婆婆羅門教有這樣的奇才。
但是,要辦這大會,這位舅舅本來就是一位很清寒的人,辦大會需要錢,就派一位弟子到波羅奈國,希望他的父親能替兒子出錢辦這個大會,等於是一種灌頂洗禮的儀式,就派弟子前往波羅奈國,但是在還未到達時,路途中就聽到王舍城,釋迦佛在王舍城。他動了一個念頭,先到王舍城拜見佛陀。但是他這心念一起,才在半路中,就被虎咬走,喪命在中途。他因起了這念,所以,雖然受到災難,半路被虎咬死了,他就生天了,生在天堂,在這期間,舅舅還沒得到訊息,但日子一直在過,不如自己來辦。所以,傾盡所有家財,集所有的婆羅門徒來參加大會,來互相討論教理等等,來見證這位青少年的才華,每一位,這樣多人,五百多人來,要辦宴席請大家,甚至每一個人要走時,還要如供養一樣,給他們紅包禮數,每個紅包五百兩,所以,所有的人來,都給他們錢。
這個會,大家讚歎、歡喜,要離開了,但是,後面又來了一個人,後面這個人就說,「我來得較遲,雖然我來得遲,同樣的你也要比照,比照前面五百位,至少你也要給我五百兩。」這波婆梨,就是舅舅說:「我所有錢都完全用掉了,我現在什麼都沒有,怎會有五百兩可以再給你呢?且這個大會也結束了。」但是這個人就說,「你若是不拿出五百兩,你的後果是七日後,你的後果會很嚴重,會頭破七分。」那時候,這位波婆梨,大婆羅門舅公他就很擔心,舅舅擔心了。他的弟子半路被虎咬死生在天堂,見師父這樣擔心,他就從天而降來告訴他。就說:「這位惡性的婆羅門,他根本不知事情,他是惡心惡念,是一種的恐嚇,他並沒有這種神通,來預言你七日後所會受的,所以你放心。真正能通徹大法的,唯有一個人,那就是佛,世尊,現在在王舍城。」他就問:佛,世尊是怎樣的人?」這位天人就向他說起世尊原本是迦毘羅衛國的太子,從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是如何修行,如何成佛,覺悟之後,如何度眾生的過程,一五一十完全說給這位波婆梨婆羅門知道。
「原來王舍城有這位大覺者!」他就趕緊準備派十五個人陪伴彌勒,趕緊往王舍城去。「但是,要測驗這位世尊,佛,你就要先運用你們的智慧。」「如何測驗?」「譬如說你們能測驗他,問他『我現在到底得幾個相?』問他『我現在有多少弟子?』問他『我現在幾歲?』在遙遠的世尊,他若能了解,他才是你們真正及時要歸投的師父,你們就在那裡修行。」這樣交代,一路上大家趕著路,果然來到王舍城,將要入精舍之前,他就看到地上有佛足的痕跡;腳踏過的佛的腳印。大家看到那個足跡,其中有一位比丘尼在那裡,雙手恭敬地捧著一條蟲,已經是死了,來到佛足跡邊。彌勒就問這位比丘尼,看到這位比丘尼的行動態度,對一條死去的蟲這麼的慈祥。看到蟲在佛足跡邊,好像會發光。
所以他就問,問這位比丘尼:「您的師父是誰?」她就告訴他:「我的師父是世尊,釋迦牟尼佛。像你們這樣迢迢而來,經過走這麼久的路,你們可知道,你們的腳所踩過的路,有多少的生物。如這條蟲在地上。」他們就用心看:「這條蟲是自己死的。」「是啊!自己死去的蟲,也是生命之一,在你們的腳下,非自己死的蟲,大、小的,不知有多少。」大家聽了之後,是啊!佛陀弟子的心量、悲心是這麼開闊。他們加強信心,向前前進。遠遠地看到佛陀的莊嚴,周圍弟子圍繞,遠遠地他們就運用心來問難,在內心起個心念要問佛。距離很遠,佛陀開始就說:「波婆梨,他的形相有二個相,一是頭髮的形相,第二他能出廣長舌相。他說法,講道理,普及大家的心。有兩相。」佛陀停一會兒再說:「這位波婆梨,他有五百位弟子。」再停一會兒,佛陀又再回答:「波婆梨年齡一百二十歲了。」
這些弟子,「怎麼聽到佛陀自己在說話?到底佛是在對誰說話?」佛陀就說:「從婆梨弗多羅國來的,有十六位波婆梨的弟子,來到這裡,心裡所要問的話,我回答了。」所以這十六位聽到,尤其是彌勒,非常的震撼。「是啊!我的師父波婆梨,他要我來這個地方向佛求教,求皈依。我們願意在佛的座下修行了。」這是一段佛陀在世時,同樣那個地方,不同的國家,那麼的遙遠,在波羅奈國國王的心量,容納不了一個小孩子,在波婆弗多羅國,竟然婆羅門教中也有這麼惡性的修行者。所以成就了彌勒與另外十五人,來到佛前聽聞佛法,同時波婆梨已經知道消息了。因為彌勒派其中一位回去報告。
這位波婆梨心生仰慕,不過,我已經一百二十歲了,無法去親近佛,就就地祈求,「我無法到王舍城,佛陀是不是能夠現相在我的面前,讓我親見佛陀的身相?」佛陀也滿他的願,也度了波婆梨這位大婆羅門教徒。這樣圓滿了。這就是在佛世時代,「秉慈運慧,少不過分;承悲啟智,大不減少」。跨過幾個國家的來回,有這樣的事故,佛陀也應眾生所需求,度有緣人。這種「五乘各得,增長得益」,這是不可思議。所以,佛如空中的雲、雨露一樣,適應天下眾生的根機。前面的文說
經文:「一切諸樹 上中下等 稱其大小 各得生長」
因為前面的文是「一切諸樹,上中下等,稱其大小」。再前面的文是「乾地普洽,藥木並茂,其雲所出,一味之水,草木叢林,隨分受潤」。這是前面再前面的文。所以「隨分受潤,一切諸樹,上中下等,稱其大小,各得生長」,這是前面的文。下面經文接下來再說,
經文:「根莖枝葉 華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鮮澤」
經文簡釋:
「根莖枝葉」:如前受益;根喻善種,莖喻善願,枝喻善門,葉喻善行。
「根莖枝葉」。就是前面所敘述的,所有的藥草,藥草叢林,一切諸樹,都得到鮮澤。這就是前面所說的,「所有大小,稱其種性,各得利益」,前面的文所說過的。所以皆受益,天下的一切無不受益。所以,根譬喻為善種。根,一棵樹的根是很重要的,根就是善種,叫做善根。莖如善願,莖生長起來,樹的樹幹,就譬喻為願。因為樹幹下面扎根,上面枝葉茂盛,就如願力一樣。枝,就譬喻善門,就如要接引的善門,葉子要茂盛,就要有枝,所以這個枝要發葉,如接引眾生一樣。葉,就是譬喻善行,有了善行,那就是信根,善行,自然這棵樹就茂盛起來了。
經文簡釋:
「華果光色」:受潤鮮澤。
*華:喻善因,果:喻善報,光:喻善智,色:喻善事。
所以,「華果光色」,「受潤鮮澤」。這棵樹,根,善根已經開始深了,願力也已經起了,善門也開了,所以樹葉,善行也已經茂盛起來了,所以叫做「華果光色」。華,就喻善因,這是另外一種譬喻。善因,你看它開花了,這就是善因,這朵花是木棉花或是玉蘭花,牡丹花,絕對和它的根、莖、枝有關係,顯出來的花型不同。花已經開了,花開當然就是結果,果就是譬喻善報,結果是這樣。你過去所造的因,今生已經所得到的果,有因有果。因,那就是一個過程,所種的因,因來牽引,這個果又成了。所以,善因,種善因,得善果。
光,光就是喻善智,有智慧。人生若有智慧才有前途;人生若無智慧,就是很灰暗。就如愚癡無明覆蓋,有了智慧,才能顯發光明,人生的光明。所以,光譬喻善智。色,就是譬喻善事,有智慧的人,善智慧,通達善的道理,所實行造作的一切都是善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眾善的人生,是多麼光彩啊,人人稱歎。這就是「色」,所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得到。智慧的光明,所照耀的路是那麼的真實,沒有偏差,所以這叫做「光」。所行、所做的,叫做「色」,所以,喻善智、善事。
經文簡釋:
「一雨所及,皆得鮮澤」;蒙一味雨之所潤,及一一皆得鮮明肥澤。
「一雨所及,皆得鮮澤」。不論是根、莖、枝、葉等等,全都是一雨所潤。不論是因、果等,都是一雨所潤。所以發出了光芒,發出了色,形色來,「華果光色」,都是「一雨所及」,都是受到雨露來潤澤,所以「皆得鮮澤」。只要這樣下一陣雨,種子也發芽了,樹上所積的沙塵,只要一陣雨,也能洗得乾乾淨淨;地上的乾燥,一陣雨下來,也能潤濕。所以這種「一雨所潤」,不論是卉木、叢林、藥草等等,都是能鮮澤,整個光耀起來了,生機盎然,已經很有生機。就是「蒙一味雨之所潤」,完全是一味之雨來潤澤,「及一一皆得鮮明肥澤」。覺得整個土地不是瘦瘠,整個很有光耀,很有色彩,這就是一陣雨這樣下而來。就如我們人,身體若健康,我們的容貌就會覺得紅潤有光。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也是一樣,我們若好好用心,接受佛陀的教法,就如大地「藥木並茂」,不論是卉木藥草,都能夠很普遍,很茂盛,就是因為有「一味之水」,就是雨。我們一直說「一相一味」,不論你到哪裡,普天之下任何一個地方,雨的相、雨的滋味都是一樣。同樣的用途,應用在大地所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地方,山河大地,或者是廣闊的大海,同樣都是一味之雨來受潤。這種「草木叢林,隨分受潤」。就如我們人人,大小種根機,只要我們接受佛法,小乘根機,慢慢地接受、受教,再怎麼的鈍根,慢慢地教育他,他也會慢慢地增長智慧。我們有看到我們的照顧戶嗎?有的父母很無奈,孩子的智力很遲鈍,弱智。只要有心,人間的有心人去接近這個家庭,本來不會處理家事,看,菩薩進入這個家庭裡,用愛心、用耐心,仔細地教他:你每天起來要如何整理你自己,要如何盥洗衛生,如何整理家庭。就仔細地教,慢慢地教,一次一次地來,看他這樣地學,也慢慢地看到他也會掃地,會擦桌子、椅子,會收東西,把東西收在一起。慢慢地看到他會整理家庭,處理自己的身體,懂得會照顧他的孩子。
孩子的讀書,因為父母不會教,就也是同樣這一群菩薩的疼惜,與老師聯絡,孩子要如何教。比較遲鈍的,同樣也會輔導他,如何讓孩子能接近,與他的同學的程度接近,請老師如何的教育他。這就是人間菩薩,慈濟人不是常常做這樣的事情嗎?再鈍根的人,再弱智的,都是用心,秉慈運慧,希望這個家庭,造福這個家庭,延續到他的下一代。這麼小的事情,同樣的,慈濟人慢慢的教導他,「小不過分」,是適應他的根機,慢慢教導。終於看到這個家庭改善了。同樣在這個社會也是一樣,讓他有機會,開善門,根莖枝葉,根好好的扎深。願,大願,如何成長他的枝,開了善門,如何去接引行善的人。在社會上,要如何讓大家發心立願,這就是「五乘各得,增長得益」。這就是「一雨所潤,大地無不都能復甦,廣澤鮮耀」。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佛法,要用很細膩的心去體會,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
【註一】《賢愚經‧卷十二》(五七)波婆離品第五十(丹本為五十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鷲頭山中,與尊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波羅㮈王,名波羅摩達,王有輔相,生一男兒,三十二相,眾好備滿,身色紫金,姿容挺特。輔相見子,倍增怡悅,即召相師,令占相之。相師披看,歎言:「奇哉!相好畢滿,功德殊備,智辯通達,出踰人表。」輔相益喜,因為立字,相師復問:「自從生來,有何異事?」輔相答言:「甚怪異常,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懷妊已來,悲矜苦厄,慈潤黎元,等心護養。」相師喜言:「此是兒志。」因為立字,號曰彌勒。父母喜慶,心無有量。
其兒殊稱,合土宣聞,國王聞之,懷懼言曰:「念此小兒,名相顯美,儻有高德,必奪我位。曼其未長,當豫除滅,久必為患。」作是計已,即勅輔相:「聞汝有子,容相有異,汝可將來,吾欲得見。」時宮內人,聞兒暉問,知王欲圖,甚懷湯火。其兒有舅,名波婆梨,在波梨弗多羅國,為彼國師;聰明高博,智達殊才,五百弟子,恒逐諮稟。於時輔相,憐愛其子,懼被其害,復作密計,遣人乘象送之與舅。舅見彌勒,覩其色好,加意愛養,敬視在懷。其年漸大,教使學問,一日諮受,勝餘終年,學未經歲普通經書。時波婆梨,見其甥兒,學既不久,通達諸書,欲為作會顯揚其美,遣一弟子,至波羅㮈,語於輔相,說兒所學,索於珍寶,欲為設會。其弟子往至于中道,聞人說佛無量德行,思慕欲見,即往趣佛,未到中間,為虎所噉。乘其善心,生第一四天。
波婆梨自竭所有,合集財賄,為設大會,請婆羅門,一切都集,供辦餚饍種種甘美。設會已訖,大施噠嚫,一人各得五百金錢。布施訖竟,財物罄盡。有一婆羅門,名勞度差,最於後至,見波婆梨:「我從後來,雖不得食,當如比例與我五百金錢。」波婆梨答言:「我物已盡,實不從汝有所愛也。」勞度差言:「聞汝設施,有望相投,云何空見不垂施惠?若必拒逆不見給者,汝更七日,頭破七段。」時波婆梨,聞是語已,自思惟言:「世有惡呪及餘蠱道,事不可輕,儻能有是。」財物悉盡,卒無方計,念是愁憂,深以為懼。前使弟子終生天者,遙見其師愁悴無賴,即從天下,來到其前,問其師言:「何故愁憂?」師具以事廣說因緣。天聞其語,尋白師言:「勞度差者,未識頂法,愚癡迷網惡邪之人,竟何所能?而乃憂此。今唯有佛,最解頂法,無極法王,特可歸依。」時波婆梨,聞天說佛,即重問之:「佛是何人?」天即說:「佛生迦毘羅衛淨飯王家,右脅而生,尋行七步,稱天人尊,三十二相、八十妙好,光照天地,梵釋侍御,三十二瑞,振動顯發。相師觀見,記其兩處,在家當作轉輪聖王,出家成佛。覩老病死,不樂國位,踰宮出國,六年苦行,菩提樹下,破十八億魔,於後夜中,普具佛法,三明六通、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悉皆滿備。至波羅㮈,初轉法輪,阿若憍陳如五人漏盡,八萬諸天,得法眼淨,無數天人,發大道意。復到摩竭,度欝毘羅并舍利弗、目健連等,出千二百五十比丘以為徒類,號曰眾僧,功德智能,不可稱計。總而言之,名為佛也,今在王舍鷲頭山中。」
時波婆梨,聞歎佛德,自思惟言:「必當有佛。我書所記,佛星下現,天地大動,當生聖人。今悉有此,似當是也。」即勅彌勒等十六人:「往見瞿曇,看其相好。眾相若備,心念難之:『我師波婆梨,為有幾相?』如我今者,身有兩相:一髮紺青,二廣長舌。若其識之,復更心難:『我師波婆梨,年今幾許?』如我年者,今百二十。若其知之,復更心念:『我師波婆梨,是何種姓?』欲知我種,是婆羅門。若其答識,復更心難:『我師波婆梨,有幾弟子?』如我今者,有五百弟子。若答知數,斯必是佛,汝等必當為其弟子,令遣一人語我消息。」
時彌勒等,進趣王舍,近到鷲頭山,見佛足跡,千輻輪相昞然如畫,即問人言:「此是誰跡?」有人答言:「斯是佛跡。」時彌勒等,遂懷慕仰,徘徊跡側,豫欽渴仰。時有比丘尼剎羅,持一死虫著佛跡處,示彌勒等,各共看此:「汝等欽羨歎慕斯跡,躡殺眾生有何奇哉?」彌勒之等,各共前看,諦觀形相是自死虫,即問比丘尼:「汝誰弟子?」比丘尼答言:「是佛弟子。」時彌勒等,各自說言:「佛弟子中,乃有是人。」漸進佛所,遙見世尊,光明顯照,眾相赫然,即數其相,不見其二。佛即為其出舌覆面,復以神力令見陰藏。見相數滿,益以歡喜,即奉師勅,遙以心難:「我師波婆梨,為有幾相?」佛即遙答:「汝師波婆梨,唯有二相:一髮紺青,二廣長舌。」聞是語已,復更心難:「我師波婆梨,年今幾許?」佛遙答言:「汝師波婆梨,年百二十。」既聞是已,復心念難:「我師波婆梨,是何種姓?」佛即遙答:「汝師波婆梨,是婆羅門種。」得聞是已,復更心難:「我師波婆梨,有幾弟子?」佛即遙答:「汝師波婆梨,有五百弟子。」
於時會者,聞佛所說,甚怪如來獨說此語。時諸弟子,長跪問佛:「世尊!何故而說是言?」佛告比丘:「有波婆梨,在波婆梨弗多羅國,遣十六弟子,來至我所,試觀我相,因心念難,是以一一還以答之。」
時彌勒等,聞佛答難,事事如實,一無差違,深生敬仰,往至佛所,頭面禮訖,却坐一面。佛為說法,其十六人,得法眼淨,各從座起,求索出家。佛言:「善來!」鬚髮自墮,法衣在身,尋成沙門,重以方便,為其說法,其十五人,成阿羅漢。時彌勒等,自共議言:「波婆梨師,在遠悒遲,宜時遣人還白消息。」十六人中,時有一人,字賓祈奇,是波婆梨姊子,眾人即遣往白消息。還到本國波婆梨所,具以聞見,廣為說之。波婆梨聞已,喜發於心,即從坐起,長跪合掌,向王舍城,自說誠言:「生遭聖世,甚難值遇,思覩尊容,稟受清化,年已老邁,足力不強,雖有誠欵,靡由自達。世尊大慈!豫知人心,唯願屈神,來見接濟。」於時如來,遙知其意,屈伸臂頃,來到其前,禮已舉頭,尋見世尊,驚喜踊躍,禮拜問訊,請令就坐,恭肅侍佛。佛為說法,逮阿那含。於時世尊,尋還鷲頭山。(以下略)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