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4/09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4/0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4/09晨語簡記   2015/04/09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4月 09, 2015 6:23 pm

2015040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五乘體相根性不同
如來法雨所潤是一
大地所生種物無量
雲雨能潤澤無差別
各得滋茂不自覺知
我們瞭解五乘,清楚了,佛陀所施教社會人間的眾生,信仰者,佛陀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五乘教,若是在家菩薩行十善、持五戒,同樣用法,聽得懂的,一聽,即使是在家的菩薩也發心立弘誓願,同樣能夠行菩薩道。這是大根大器,接受到雨的量,大根器他就接受大雨量,就如法,佛陀同樣說法,小根器的人,行十善法,就是身、口、意三業中,身三、口四,意三。他就將他開展得很大,身三不只是不殺、盜、淫,他還要受持戒法,他身體力行,在人間行大善法,修清淨行,這是他的身所行的善,就是「身三」,行大善法,完全以清淨的身心行大善法。「口四」,自然用他的口,接受了佛法,他能行廣大行,入群眾中說大法,說佛所說法。所以「口四」,不只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所說的就是一項,說佛所說法,這樣在人群中,雖然是在家身,也能行大乘法。
心,「意三」,那就是不只是不貪、瞋、癡,心能完全去除煩惱、無明、塵沙惑,發揮智慧,秉慈運慧,這種秉持著他的慈悲,啟運他的智慧,這樣在人群中。所以,我們若聽到五乘,不要說佛陀將他分別,在家人只在修十善、行五戒,十善有大十善,那就是菩薩,大量十善,就是很大弘願十善,還有戒,菩薩是守大戒,大五戒,不只是我們凡夫,所以說法從佛口出,根器大小隨各人根機來接受。除了社會人群是這樣,要看他大小根機來接受佛的教法,哪怕就是在佛的身邊,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其實都在佛的身邊,為什麼還要分成三乘呢?佛陀說法,一雨普潤,同樣是說這樣的一乘法,
卻是三種根機不同,他們接受的分量不同。所以說,「五乘體相根性不同」。法是一樣,「如來法雨所潤是一」, 是同一種法,一相一味,同樣的,雨下來的相,同樣是淡而無味,卻是有不同根器的接受。
所以「大地所生種物無量」,在大地,土地是「能生」,萬物是「所生」,這棵樹生在哪裡呢?生在大地上,樹木總不會在半空中,樹要著地,在大地上,大地上要有樹的種子,樹的種子隔空了,這種子就無法生根,無法有樹木展枝,這顆種子隔離土分是長不出來,所以種子要依靠大地。種子落大地,再加上其它的緣,空氣、陽光、水分這樣棵樹才能成長。所以,種子落土,依靠各種的緣而完成,這叫做大地所生所有各種的物無量。不只是樹,我們就只畏想每天所接觸的東西,哪一樣不是大地所生的呢?所以大地是能生一切萬物,萬物是受大地所生,這道理很淺顯,我們大家都能清楚。
「雲雨能潤澤無差別」。雲若集中起來,就是雨會下來的時候?雨下來,所普澤種種的類、形、相、體,不管是什麼類的東西,什麼樣的形相,同樣都得到雨水普遍潤澤。所以「各得滋茂不自覺知」,我們都是這樣,每天在生活,我們不知不覺,水分對我們的重要,若是一天沒有水,我們不知道要怎麼活下去,一天沒有水,生活就困難了,何況一輩子?每天面對的生活,哪一個人能夠缺水呢?就如我們眾生,生在人間,我們要按照規則、道理來走,我們的心地,人人本具的佛性,需要法水來滋潤,需要法水來洗滌我們累積已久的塵埃、無明。我們必定要用水,就是法,去除我們的無明,同時法的清水能滋潤我們的慧命。
一切都是要有這樣的因緣,我們前面說過了釋迦牟尼佛,他在今生此世,也是承過去生世的因緣,不斷來人間,結眾生緣,造眾生福,因緣會合,正是時候了,來人間現相成佛,在二千多年前,那個人間社會,同樣呀!人還是有無明。昨天說過的故事,波梨弗多羅國,那個國王,堂堂一個國王,他的大臣所生的孩子,形相莊嚴,智慧超越,聽到全國的人都在讚嘆這個孩子的未來,非同小可的人
才。孩子還很小,卻是國王就開始起了那分憎妒的心,看看,那個時代,就害怕這個孩子將來長大時,是不是會來奪我的位呢?若想到這個故事,就會覺得,這個人生啊!未來還那麼久的事情,孩子還那麼小,一國之王竟然會為一個孩子來生嫉妒心,起心動念要如何去迫害這個孩子。幸好父親母親瞭解了,宮中有人傳出來的訊息,趕緊將孩子送到遙遠的國度去,去委託給舅舅來撫養。這個孩子果然一聞千悟,所以所有的經典一遍說過一次後,他就能全部透徹,舅舅也很重視,要如何趕緊栽培他?就像這樣,好壞就是一念心,這都是因緣,我們昨天說過了。
佛陀那時候是在王舍城裡,經過這件事情,迦毘羅衛國的國王淨飯王,他也聽到這樣的訊息了,他思念兒子的心也這樣產生出來,這麼多年了,知道悉達多太子已經覺悟了,修行覺悟,完成道業,在所有國度中說法,甚至很多有智慧者已經歸投在僧團中。迦毘羅衛國是佛陀覺者的故鄉,怎麼還沒有想回來?思念孩子的心殷切,所以他就趕緊派遣,小時候就跟悉達多太子常在一起,感情很好,王族中的一位優陀夷,他跟太子是從小時候到長大,感情很好,在王族裡面。他就說:「優陀夷,我很思念我的太子悉達多,聽說他已經道業完成,僧團中已經有很多大智慧者,我很思慕悉達多能快回來故鄉,是不是你趕緊到王舍城,現在悉達多我的兒子,現在在王舍城,是不是去請他回來?」
奉著淨飯王的命令,就趕緊到王舍城,優陀夷見到佛陀了,也見到五比丘,那種見故人思慕之情,滿心歡喜,但是,佛陀那種威嚴,攝住他的心,不由自己就頂禮,向著佛陀傳達淨飯王的心意。佛陀聽了之後,他也覺得因緣已經來了,所以應該要回國,度他國家的人,所以佛陀就答應,說:「我再七天之後,我就可以到迦毘羅衛國。」聽到這個訊息,趕緊回去向國王稟報,國王歡喜了,「終於我的兒子要回來了!」就趕緊整理,所有皇宮和城市大清掃,讓大家知道,悉達多太子,現在的佛陀,世尊,將要歸國了。大家很歡喜,舉國歡騰,做一個很大的市容、鄉鎮整理,各個很用心清掃。時間到了,佛陀帶著僧團,在經典中的描寫,天人全部都來護法,
就是莊嚴陣容,全城市的人,包括國王,也到離城市四十里路來接,遠遠地看到這些比丘、僧團,那種莊嚴浩大,再加上天人兩相迎接,像這樣,這個場面很浩大,慢慢已經靠近了,接到佛陀入皇宮,佛陀開始展開說法。
但是,那個時代,就是男女分別還是隔礙很大,要聽法,唯有男眾有資格能親近佛,聽佛說法,那這些人包括淨飯王,每天每天都受到法益,每天聽法就是很歡喜,不過,宮廷中大家覺得不公平,為什麼男眾能聽法?為什麼女重被隔礙在外面呢?佛陀瞭解了,就像國王提出,「女人,女眾也應該來聽法。」國王就說:「這是我們的規矩」。佛陀說:「人性平等,同樣是人類,不應該有男女相的分別,如果要分別,那就是隔天,一天是男眾來聞法,隔天,另外一天就是女眾來聽法。」就這樣,分天隔日,就是這樣開始,女眾也開始聽法了。摩訶婆闍波提,佛的姨母很歡喜,耶輸陀羅也很歡喜,總是能聽到佛法了。摩訶婆闍波提她總算能達成她的心願,太子出家之後,她的心裡就準備了,「有朝一日,太子若是成佛回來,我要送他這件衣服(金縷袈裟)。」這塊布是她親自親手所織的,布邊滾著金邊,用金線來滾邊,一塊很莊嚴的布,終於他有機會,親自能將這塊布獻給佛陀。
佛陀看到他手上拿著布來,就說:「憍曇彌啊!」憍曇彌佛向摩訶婆闍波提的稱呼。就說:「你手上拿的這塊布,是要來供養僧團嗎?」摩訶婆闍波提就說:「這塊布是從您離開家庭,我用心親手所織的,希望等待有這一天,我能親自獻給佛陀。」佛陀就跟她說:「你知道嗎?這種愛,如果只是思念一個人,為一個人去付出,這是一種小恩小愛,為了一個人,為他付出,雖然有恩情,但這是小愛,功德有限,你應該要將這塊布佈施給眾僧,眾僧與我都是平等,用平等心供養,不要選擇對象,用普遍佈施的心。」當然說了很多的法,終於摩訶婆闍波提心開意解了,就在僧團中一一要奉上這塊布,但是在僧團中,佛陀不敢收,誰敢收呢?所以大家都不敢接受。但是在這僧團中,一直傳到新出家的彌勒,彌勒,我們還記得,昨天說過,他接受了這塊布,佛陀看了歡喜,就說:「彌勒將來這個
袈裟就要傳予後代,功德無量啊!這是摩訶婆闍波提用至誠的心,這樣一針一線所織下來,用最恭敬心,供養現在的僧、未來的佛,功德無量。」
所以佛陀的教法是這樣,哪怕是親情,回到迦毘羅衛國,撫養他長大的阿姨,摩訶婆闍波提,這份愛心,他也希望這分愛用平等心普遍給眾僧。眾僧雖然不敢接受,不過這個愛也普及了,最後就是未來將成佛,現在僧團中修行者,用這樣方法來普潤。卻是像這個雨,在任何一個地方普及,各得滋潤,不自覺知。其實,佛法,任何一個時間,就是在穩定人心;任何一個時刻,都是人間一條大直道,給人很好走的道路,不違規則而循規,很健全的道路,這就是佛陀教法。所以前面的文:
經文:「根莖枝葉,華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鮮澤。」
這是昨天我們所說過的文,希望這一雨所潤,所有的華果,根、莖、枝、葉,這就是譬喻因、果善緣、行動,修行中,我們看要怎樣接受,我們能修行的現在,未來的果實,現在的開花,未來的結果,這都是昨天解釋過的。接下來這段文說:
經文:「如其體相、性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經文簡釋:
「如其體相」;實質為體,依於實質而外現差別之相,體者一也,相者非一,體者絕待,相者相待。體者無限,相者有限。稱其體質,及以相貌。故云:如其體相。
「如其體相」,我們要知道,「實質為體,依於實質而外現差別之相,體者一也,相者非一,體者絕待,相者相待」。意思就是說,「實質為體」,我們人人都有一個身體,「依於實質而外現差別」,張三李四,各人有各人的名字,各人有各自形相,但是我們通稱人的體,人體,人的身體和其他動物的體,就不一樣。但是那個質,是實質,
我們人有五臟六腑,其他動物也同樣有五臟六腑,雖然現出的形相不同,但是體質是一。我們人人同樣的,臉相有五官,我們的身體有五臟六腑全都一樣,但是形體就不一樣了,我們的體質都一樣。「相者非一」,貓、狗、豬、牛、象,他們的相都不一樣,但是「體者絕待」,這身體就是各人都有同樣的,沒有什麼「對待」,全都一樣,實質都是一樣,就是體相,相不一樣,「相者相待」,就是你的相、我的相,有你的名字,有我的名字,有人的相,有貓狗的相,有牠們的名稱,這種不同。
所以「體者無限,相者有限」。體,有無限的體質,卻是相是有限,人就是人而已,卻是每一種相,內涵的成分,實質是無限量,各種的形相就有很多不同的道理。光是一件東西,就有各種不同的成分,物理就有不同的成分,生理就各有同。光是一個身體裡,箘,體內的細胞那是算不完的,光是一個腦細胞,它是幾百萬億(個細胞),這真的算不完,光是我們體內就有無限量。若是相,很簡單,就是人的相,人、其他等等的相,名稱都說得出來,點得出來的形相,但是一個人身體裡面的構造,光是一個腦細胞,何況其他好壞細胞,那實在是無限量。光一個人就這樣,何況其他的動物,何況其他的植物等等的形相,內涵的道理實在無限量。所以這無限量的體相,不管是有限量、無限量的體相,「稱其體質及以相貌」,這樣叫做「如其體相」。各個物理、生理、心理,種種都有它的體,有它的相,這叫做體相,「如其體相」。光是體相,其中所含蓋的道理實質,真的很深廣。
經文簡釋:
「性分大小」;種性自分,若大若小,諸法差別之自性。
佛法要應這麼多根機,去體會那些道理,這是佛陀的智慧廣大無邊際。「性分大小」,就是「種性自分」,各種的種性都自己去分別,雨要落下來,法要施予人,同樣要看人的根機、種性,是智慧,還是愚鈍呢?過去的習性,我們跟過去的習性的牽連很大,愚鈍的,過去就是無明很厚,那種因緣無明累積的很厚,自然現在有因緣接
受佛法,能夠讓這個法水透入他的心裡,這比較困難,所以要慢慢來。就如說弱智,他也有他的清淨的本性,但是智慧很弱,是先天性弱智,還是後天造成意外呢?本來一個聰明的人,遇到一個無常來,受傷了,恢復過來才剩五歲孩子的智慧,三歲孩子的智識,這樣而已,這都是因緣,這種「種性自分」,看各人、各人的因緣。「若大若小,諸法差別之自性」,看我們各人能接受的,到底是多大根機,我們如何自己自我差別,其實法是平等,就像佛陀回到他的國家要施教,也因有男女差別而分開,經過佛陀的溝通,才讓他們男眾一天、女眾一天,互相輪流,平等聽法,佛陀雖然說男女平等,但是在那個時代,他也要隨順世俗在那個時代,律儀,就是規矩,也需要有他們的風俗、律儀,所以他就將之分開,隔日聽法。
經文簡釋:
*「所潤是一」;法無異味,即指教一法一。
*「而各滋茂」;天降甘霖,滋潤大地萬物,各能所受不同即指各有因緣,而有機差、益差。
這就是佛陀他「所潤是一」,但是時代不一樣了,過去的時代就是這樣的風俗,所以「所潤是一」。「法無異味」,法沒有差別,沒有說給你的是甜的,給你的是苦的,萁實佛法如淨水一樣,就像雨水,「即指教一法一」。教導的心是平等施教,所說的法,莫非就是要讓人人能體會本具佛性,人人平等這是佛陀所說法的目標。不論他的體,「相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大家來接受這個法,「天降甘霖,滋潤大地萬物,各能所受不同」。「各能」,雖然在大地萬物,能生、所生,能生是大地,所生事萬物。不論是大地萬物,所受到的有不同。土地所受的,大地滋潤,除了惠及卉木叢林藥草,有多的水,就會到山川河池去,這是大地所接受的雨水,滋潤大地,要普澤山河,這就是大地能生,能滋長大地。
每一片土地,雨下來,經過了大地,還有河川等等,若是樹、草等等,各隨各的根器,從天降的雨來滋潤,從地所吸收的水分來營養。否則,雨一下就過了,太陽一曬就乾了,因為能生的大地,它
吸收下來的水分能夠很飽足,雨若過後,將於大地供應水分給大地萬物。所以,能、所,大地是能生,地上一切萬物是所生,所以大地萬物所受的是不同。大地所受的是根本的大法,它還能供應給所有眾生,與所有地上一切萬物。所以天地之恩,我們都要很感恩。天能降雨,地能載物,又是接受雨滋潤大地,供應萬物,這實在是天地造化,非常的奧妙不可思議。所以「即指各有因緣而有機差(、益差)」。各人的因緣不同,所以有根機大小的差別,不論你是根機大小差別,佛的法,大家都能夠受益,不論是小草,所收的雖然是很少,不過它也受到利益。漸教,慢慢地它能夠成長。譬喻「眾生佛性及所受佛法無差」。我們人人的佛性,到頭來,回歸到真如本性。其實,人各有佛性,都是平等。「而隨各人之習因,緣起果報」。我們人人這個習氣,你接受佛法,你若是過去都一直在薰修佛法,法入心來,我們大家所接受的都是平等。我們的習氣若很差,俗性未除,這樣我們的無明就較多了,這耳聽,那耳漏,或者是一知半解,或者是這樣就漏過去,如漏水的水管一樣,有水進去,流過去就乾了。
*喻眾生佛性及所受佛法無差,而隨各人之習因,緣起果報,則有差別故曰體相性分大小不同,而各滋茂。眾生佛性,即是諸佛法身,亦名自性清淨心,本來生佛同無差。
所以,我們所受,「眾生佛性及所受佛法無差」。佛法是無差,但是隨各人的習因,我們所薰習的因,所以「緣起果報」,緣起果報,因緣會合了,自然我們到底過去的習因是什麼?我們若清楚,趕緊用功。雖然我們有結了不好的緣,雖然在受這種苦果。但是,我們法入心來,好好用心接受,能夠往昔的業力消除,現在精進用功,法入心,這樣法就對我們很實用,要不然就是有差別。因為「(而隨各人之)習因,緣起果報,則有差別」。「故曰體相性分」,體相與性分大小,「如其體相,性分大小」,這就是各有差別。實用,不然就是有差別,因為習因緣起果報即有差別,故曰體相性分。體相根性分大小,各有差別。
「大小不同 ,而各滋茂」。「而各滋茂」,我們所潤,所接受到的法,潤(澤)我們的心地,只是我們的大小根機,我們到底接受多少呢?「而各滋茂」,各人修,各人得,各人受法,各人能了解。不論你是解深或是解淺,這都要看大家,「而各滋茂」。「眾生佛性,即是諸佛法身」。我們眾生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法身,也叫做真如。我們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亦名自性清淨心」,就是真如法身,真如自性清淨這念心。修行要能成佛,就是要回歸我們自性清淨心。「本來生佛同無差」,眾生與佛是平等相同,本具佛性,一點都沒有差,只是我們眾生的習性差別了。
*由淨心中流出,五乘教法,也是究竟法無差,皆入一切種智故。可是五乘眾生不自覺知無差,而認為五乘差別有不同,或處人天,或得二乘斷證,或成就三賢十聖菩薩,有如世間的三草二木,各各滋茂不同,而不自知。(十住 十行 十迴向為三賢,初地乃至十地為十聖)

所以「由淨心中流出,五乘教法,也是究竟法無差,皆入一切種智(故)」。因為我們眾生,大家內在的心中若是清淨,就如佛用清淨心所流出的這個法,在外面眾生的根機就有差別,所以他就要施五乘教法,但是,五乘教法同樣也是究竟無差別,全都還是回歸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清淨真如本性,就是回歸。就如剛才開頭所說的,要看我們人人,雖然說十善,有大十善;說五戒,有大戒,大五戒,看我們用什麼樣的根性來接受。卻是「五乘眾生不自覺知無差」,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一切種智,人人平等,佛陀施教法,只是我們人人都不自覺知,不自覺知無差,無差別的本性,我們自己還不很清楚,而認為五乘差別有不同。

我們都以為佛陀說五乘法,那就是差別眾生的根機。不是佛陀為眾生有差別,是眾生自己的根性有差別,佛陀的法是這麼平等,就是無差別,卻是隨順眾生的根機差別。所以大家接受不自覺知,就是以為我是小乘人,我是獨善其身的聲聞,其實我們人人都與佛同等。所以「或處人天,或得二乘斷證」。用五乘法,不論是小乘,一般的俗人,接受十善,他就去修福;一般的凡夫接受五戒,他就要好好受持。總而言之,法是平等,只是眾生根機差別。或者是「成就三賢十聖菩薩」。同樣一個法,三賢,就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有「十住、十行,十回向」,按照這樣修,就叫做三賢位;十聖,就是從初地到十地,這樣叫做「十聖位」。這就是要我們依教奉行,我們就是照這個法去修。有如世間,譬喻「世間的三草二木,各各滋茂不同,而不自知」。佛陀所說的法,本來是這麼的平等,依照人人的根機所接受。所以,這就是我們要用心,佛陀的慈悲智慧,為眾生來設教,但是我們習氣還是這麼重,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通徹呢?希望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所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4/0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4/09晨語簡記   2015/04/09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4月 12, 2015 10:14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四月九日星期四)

 

今天的重點,五乘講了很多遍了,法雨也講了很多遍,大地也說了很多遍。

雲雨能潤澤無差別,各得滋茂不自覺知。上人慢慢講,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浸到雨水中,每個人都能滋長茂盛。

 

以下三小段,特別有感。其餘如畫線。

佛法,任何一個時間,就是在穩定人心;任何一個時刻,都是人間一條大直道,給人很好走的道路,不違規則而循規,很健全的道路,這就是佛陀教法。

 

雖然我們有結了不好的緣,雖然在受這種苦果。但是,我們法入心來,好好用心接受,能夠往昔的業力消除,現在精進用功,法入心,這樣法就對我們很實用,要不然就是有差別。

 

由淨心中流出,五乘教法,也是究竟法無差,皆入一切種智故。可是五乘眾生不自覺知無差,而認為五乘差別有不同,或處人天,或得二乘斷證,或成就三賢十聖菩薩,有如世間的三草二木,各各滋茂不同,而不自知。(十住 十行 十迴向為三賢,初地乃至十地為十聖)

 

高明智感恩合十

 

五乘體相根性不同
如來法雨所潤是一
大地所生種物無量
雲雨能潤澤無差別
各得滋茂不自覺知

 

我們瞭解五乘,清楚了,佛陀所施教社會人間的眾生,信仰者,佛陀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五乘教,若是在家菩薩行十善、持五戒,同樣用法,聽得懂的,一聽,即使是在家的菩薩也發心立弘誓願,同樣能夠行菩薩道。這是大根大器,接受到雨的量,大根器他就接受大雨量,就如法,佛陀同樣說法,小根器的人,行十善法,就是身、口、意三業中,身三、口四,意三。他就將他開展得很大,身三不只是不殺、盜、淫,他還要受持戒法,他身體力行,在人間行大善法,修清淨行,這是他的身所行的善,就是「身三」,行大善法,完全以清淨的身心行大善法。「口四」,自然用他的口,接受了佛法,他能行廣大行,入群眾中說大法,說佛所說法。所以「口四」,不只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所說的就是一項,說佛所說法,這樣在人群中,雖然是在家身,也能行大乘法。
心,「意三」,那就是不只是不貪、瞋、癡,心能完全去除煩惱、無明、塵沙惑,發揮智慧,秉慈運慧,這種秉持著他的慈悲,啟運他的智慧,這樣在人群中。所以,我們若聽到五乘,不要說佛陀將他分別,在家人只在修十善、行五戒,十善有大十善,那就是菩薩,大量十善,就是很大弘願十善,還有戒,菩薩是守大戒,大五戒,不只是我們凡夫,所以說法從佛口出,根器大小隨各人根機來接受。除了社會人群是這樣,要看他大小根機來接受佛的教法,哪怕就是在佛的身邊,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其實都在佛的身邊,為什麼還要分成三乘呢?佛陀說法,一雨普潤,同樣是說這樣的一乘法,
卻是三種根機不同,他們接受的分量不同。所以說,「五乘體相根性不同」。法是一樣,「如來法雨所潤是一」, 是同一種法,一相一味,同樣的,雨下來的相,同樣是淡而無味,卻是有不同根器的接受。
所以「大地所生種物無量」,在大地,土地是「能生」,萬物是「所生」,這棵樹生在哪裡呢?生在大地上,樹木總不會在半空中,樹要著地,在大地上,大地上要有樹的種子,樹的種子隔空了,這種子就無法生根,無法有樹木展枝,這顆種子隔離土分是長不出來,所以種子要依靠大地。種子落大地,再加上其它的緣,空氣、陽光、水分這樣棵樹才能成長。所以,種子落土,依靠各種的緣而完成,這叫做大地所生所有各種的物無量。不只是樹,我們就只畏想每天所接觸的東西,哪一樣不是大地所生的呢?所以大地是能生一切萬物,萬物是受大地所生,這道理很淺顯,我們大家都能清楚。
雲雨能潤澤無差別」。雲若集中起來,就是雨會下來的時候?雨下來,所普澤種種的類、形、相、體,不管是什麼類的東西,什麼樣的形相,同樣都得到雨水普遍潤澤。所以「各得滋茂不自覺知」,我們都是這樣,每天在生活,我們不知不覺,水分對我們的重要,若是一天沒有水,我們不知道要怎麼活下去,一天沒有水,生活就困難了,何況一輩子?每天面對的生活,哪一個人能夠缺水呢?就如我們眾生,生在人間,我們要按照規則、道理來走,我們的心地,人人本具的佛性,需要法水來滋潤,需要法水來洗滌我們累積已久的塵埃、無明。我們必定要用水,就是法,去除我們的無明,同時法的清水能滋潤我們的慧命。
一切都是要有這樣的因緣,我們前面說過了釋迦牟尼佛,他在今生此世,也是承過去生世的因緣,不斷來人間,結眾生緣,造眾生福,因緣會合,正是時候了,來人間現相成佛,在二千多年前,那個人間社會,同樣呀!人還是有無明。昨天說過的故事,波梨弗多羅國,那個國王,堂堂一個國王,他的大臣所生的孩子,形相莊嚴,智慧超越,聽到全國的人都在讚嘆這個孩子的未來,非同小可的人
才。孩子還很小,卻是國王就開始起了那分憎妒的心,看看,那個時代,就害怕這個孩子將來長大時,是不是會來奪我的位呢?若想到這個故事,就會覺得,這個人生啊!未來還那麼久的事情,孩子還那麼小,一國之王竟然會為一個孩子來生嫉妒心,起心動念要如何去迫害這個孩子。幸好父親母親瞭解了,宮中有人傳出來的訊息,趕緊將孩子送到遙遠的國度去,去委託給舅舅來撫養。這個孩子果然一聞千悟,所以所有的經典一遍說過一次後,他就能全部透徹,舅舅也很重視,要如何趕緊栽培他?就像這樣,好壞就是一念心,這都是因緣,我們昨天說過了。
佛陀那時候是在王舍城裡,經過這件事情,迦毘羅衛國的國王淨飯王,他也聽到這樣的訊息了,他思念兒子的心也這樣產生出來,這麼多年了,知道悉達多太子已經覺悟了,修行覺悟,完成道業,在所有國度中說法,甚至很多有智慧者已經歸投在僧團中。迦毘羅衛國是佛陀覺者的故鄉,怎麼還沒有想回來?思念孩子的心殷切,所以他就趕緊派遣,小時候就跟悉達多太子常在一起,感情很好,王族中的一位優陀夷,他跟太子是從小時候到長大,感情很好,在王族裡面。他就說:「優陀夷,我很思念我的太子悉達多,聽說他已經道業完成,僧團中已經有很多大智慧者,我很思慕悉達多能快回來故鄉,是不是你趕緊到王舍城,現在悉達多我的兒子,現在在王舍城,是不是去請他回來?」
奉著淨飯王的命令,就趕緊到王舍城,優陀夷見到佛陀了,也見到五比丘,那種見故人思慕之情,滿心歡喜,但是,佛陀那種威嚴,攝住他的心,不由自己就頂禮,向著佛陀傳達淨飯王的心意。佛陀聽了之後,他也覺得因緣已經來了,所以應該要回國,度他國家的人,所以佛陀就答應,說:「我再七天之後,我就可以到迦毘羅衛國。」聽到這個訊息,趕緊回去向國王稟報,國王歡喜了,「終於我的兒子要回來了!」就趕緊整理,所有皇宮和城市大清掃,讓大家知道,悉達多太子,現在的佛陀,世尊,將要歸國了。大家很歡喜,舉國歡騰,做一個很大的市容、鄉鎮整理,各個很用心清掃。時間到了,佛陀帶著僧團,在經典中的描寫,天人全部都來護法,就是莊嚴陣容,全城市的人,包括國王,也到離城市四十里路來接,遠遠地看到這些比丘、僧團,那種莊嚴浩大,再加上天人兩相迎接,像這樣,這個場面很浩大,慢慢已經靠近了,接到佛陀入皇宮,佛陀開始展開說法。
但是,那個時代,就是男女分別還是隔礙很大,要聽法,唯有男眾有資格能親近佛,聽佛說法,那這些人包括淨飯王,每天每天都受到法益,每天聽法就是很歡喜,不過,宮廷中大家覺得不公平,為什麼男眾能聽法?為什麼女重被隔礙在外面呢?佛陀瞭解了,就像國王提出,「女人,女眾也應該來聽法。」國王就說:「這是我們的規矩」。佛陀說:「人性平等,同樣是人類,不應該有男女相的分別,如果要分別,那就是隔天,一天是男眾來聞法,隔天,另外一天就是女眾來聽法。」就這樣,分天隔日,就是這樣開始,女眾也開始聽法了。摩訶婆闍波提,佛的姨母很歡喜,耶輸陀羅也很歡喜,總是能聽到佛法了。摩訶婆闍波提她總算能達成她的心願,太子出家之後,她的心裡就準備了,「有朝一日,太子若是成佛回來,我要送他這件衣服(金縷袈裟)。」這塊布是她親自親手所織的,布邊滾著金邊,用金線來滾邊,一塊很莊嚴的布,終於他有機會,親自能將這塊布獻給佛陀。
佛陀看到他手上拿著布來,就說:「憍曇彌啊!」憍曇彌佛向摩訶婆闍波提的稱呼。就說:「你手上拿的這塊布,是要來供養僧團嗎?」摩訶婆闍波提就說:「這塊布是從您離開家庭,我用心親手所織的,希望等待有這一天,我能親自獻給佛陀。」佛陀就跟她說:「你知道嗎?這種愛,如果只是思念一個人,為一個人去付出,這是一種小恩小愛,為了一個人,為他付出,雖然有恩情,但這是小愛,功德有限,你應該要將這塊布佈施給眾僧,眾僧與我都是平等,用平等心供養,不要選擇對象,用普遍佈施的心。」當然說了很多的法,終於摩訶婆闍波提心開意解了,就在僧團中一一要奉上這塊布,但是在僧團中,佛陀不敢收,誰敢收呢?所以大家都不敢接受。但是在這僧團中,一直傳到新出家的彌勒,彌勒,我們還記得,昨天說過,他接受了這塊布,佛陀看了歡喜,就說:「彌勒將來這個袈裟就要傳予後代,功德無量啊!這是摩訶婆闍波提用至誠的心,這樣一針一線所織下來,用最恭敬心,供養現在的僧、未來的佛,功德無量。」
所以佛陀的教法是這樣,哪怕是親情,回到迦毘羅衛國,撫養他長大的阿姨,摩訶婆闍波提,這份愛心,他也希望這分愛用平等心普遍給眾僧。眾僧雖然不敢接受,不過這個愛也普及了,最後就是未來將成佛,現在僧團中修行者,用這樣方法來普潤。卻是像這個雨,在任何一個地方普及,各得滋潤,不自覺知。其實,佛法,任何一個時間,就是在穩定人心;任何一個時刻,都是人間一條大直道,給人很好走的道路,不違規則而循規,很健全的道路,這就是佛陀教法。所以前面的文:
經文:「根莖枝葉,華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鮮澤。」
這是昨天我們所說過的文,希望這一雨所潤,所有的華果,根、莖、枝、葉,這就是譬喻因、果善緣、行動,修行中,我們看要怎樣接受,我們能修行的現在,未來的果實,現在的開花,未來的結果,這都是昨天解釋過的。接下來這段文說:
經文:「如其體相、性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經文簡釋:
「如其體相」;實質為體,依於實質而外現差別之相,體者一也,相者非一,體者絕待,相者相待。體者無限,相者有限。稱其體質,及以相貌。故云:如其體相。
「如其體相」,我們要知道,「實質為體,依於實質而外現差別之相,體者一也,相者非一,體者絕待,相者相待」。意思就是說,「實質為體」,我們人人都有一個身體,「依於實質而外現差別」,張三李四,各人有各人的名字,各人有各自形相,但是我們通稱人的體,人體,人的身體和其他動物的體,就不一樣。但是那個質,是實質,我們人有五臟六腑,其他動物也同樣有五臟六腑,雖然現出的形相不同,但是體質是一。我們人人同樣的,臉相有五官,我們的身體有五臟六腑全都一樣,但是形體就不一樣了,我們的體質都一樣。「相者非一」,貓、狗、豬、牛、象,他們的相都不一樣,但是「體者絕待」,這身體就是各人都有同樣的,沒有什麼「對待」,全都一樣,實質都是一樣,就是體相,相不一樣,「相者相待」,就是你的相、我的相,有你的名字,有我的名字,有人的相,有貓狗的相,有牠們的名稱,這種不同。
所以「體者無限,相者有限」。體,有無限的體質,卻是相是有限,人就是人而已,卻是每一種相,內涵的成分,實質是無限量,各種的形相就有很多不同的道理。光是一件東西,就有各種不同的成分,物理就有不同的成分,生理就各有同。光是一個身體裡,箘,體內的細胞那是算不完的,光是一個腦細胞,它是幾百萬億(個細胞),這真的算不完,光是我們體內就有無限量。若是相,很簡單,就是人的相,人、其他等等的相,名稱都說得出來,點得出來的形相,但是一個人身體裡面的構造,光是一個腦細胞,何況其他好壞細胞,那實在是無限量。光一個人就這樣,何況其他的動物,何況其他的植物等等的形相,內涵的道理實在無限量。所以這無限量的體相,不管是有限量、無限量的體相,「稱其體質及以相貌」,這樣叫做「如其體相」。各個物理、生理、心理,種種都有它的體,有它的相,這叫做體相,「如其體相」。光是體相,其中所含蓋的道理實質,真的很深廣。
經文簡釋:
「性分大小」;種性自分,若大若小,諸法差別之自性。
佛法要應這麼多根機,去體會那些道理,這是佛陀的智慧廣大無邊際。「性分大小」,就是「種性自分」,各種的種性都自己去分別,雨要落下來,法要施予人,同樣要看人的根機、種性,是智慧,還是愚鈍呢?過去的習性,我們跟過去的習性的牽連很大,愚鈍的,過去就是無明很厚,那種因緣無明累積的很厚,自然現在有因緣接受佛法,能夠讓這個法水透入他的心裡,這比較困難,所以要慢慢來。就如說弱智,他也有他的清淨的本性,但是智慧很弱,是先天性弱智,還是後天造成意外呢?本來一個聰明的人,遇到一個無常來,受傷了,恢復過來才剩五歲孩子的智慧,三歲孩子的智識,這樣而已,這都是因緣,這種「種性自分」,看各人、各人的因緣。「若大若小,諸法差別之自性」,看我們各人能接受的,到底是多大根機,我們如何自己自我差別,其實法是平等,就像佛陀回到他的國家要施教,也因有男女差別而分開,經過佛陀的溝通,才讓他們男眾一天、女眾一天,互相輪流,平等聽法,佛陀雖然說男女平等,但是在那個時代,他也要隨順世俗在那個時代,律儀,就是規矩,也需要有他們的風俗、律儀,所以他就將之分開,隔日聽法。
經文簡釋:
*「所潤是一」;法無異味,即指教一法一。
*「而各滋茂」;天降甘霖,滋潤大地萬物,各能所受不同即指各有因緣,而有機差、益差。

這就是佛陀他「所潤是一」,但是時代不一樣了,過去的時代就是這樣的風俗,所以「所潤是一」。「法無異味」,法沒有差別,沒有說給你的是甜的,給你的是苦的,萁實佛法如淨水一樣,就像雨水,「即指教一法一」。教導的心是平等施教,所說的法,莫非就是要讓人人能體會本具佛性,人人平等這是佛陀所說法的目標。不論他的體,「相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大家來接受這個法,「天降甘霖,滋潤大地萬物,各能所受不同」。「各能」,雖然在大地萬物,能生、所生,能生是大地,所生事萬物。不論是大地萬物,所受到的有不同。土地所受的,大地滋潤,除了惠及卉木叢林藥草,有多的水,就會到山川河池去,這是大地所接受的雨水,滋潤大地,要普澤山河,這就是大地能生,能滋長大地。
每一片土地,雨下來,經過了大地,還有河川等等,若是樹、草等等,各隨各的根器,從天降的雨來滋潤,從地所吸收的水分來營養。否則,雨一下就過了,太陽一曬就乾了,因為能生的大地,它吸收下來的水分能夠很飽足,雨若過後,將於大地供應水分給大地萬物。所以,能、所,大地是能生,地上一切萬物是所生,所以大地萬物所受的是不同。大地所受的是根本的大法,它還能供應給所有眾生,與所有地上一切萬物。所以天地之恩,我們都要很感恩。天能降雨,地能載物,又是接受雨滋潤大地,供應萬物,這實在是天地造化,非常的奧妙不可思議。所以「即指各有因緣而有機差(、益差)」。各人的因緣不同,所以有根機大小的差別,不論你是根機大小差別,佛的法,大家都能夠受益,不論是小草,所收的雖然是很少,不過它也受到利益。漸教,慢慢地它能夠成長。譬喻「眾生佛性及所受佛法無差」。我們人人的佛性,到頭來,回歸到真如本性。其實,人各有佛性,都是平等。「而隨各人之習因,緣起果報」。我們人人這個習氣,你接受佛法,你若是過去都一直在薰修佛法,法入心來,我們大家所接受的都是平等。我們的習氣若很差,俗性未除,這樣我們的無明就較多了,這耳聽,那耳漏,或者是一知半解,或者是這樣就漏過去,如漏水的水管一樣,有水進去,流過去就乾了。
*喻眾生佛性及所受佛法無差,而隨各人之習因,緣起果報,則有差別故曰體相性分大小不同,而各滋茂。眾生佛性,即是諸佛法身,亦名自性清淨心,本來生佛同無差。
所以,我們所受,「眾生佛性及所受佛法無差」。佛法是無差,但是隨各人的習因,我們所薰習的因,所以「緣起果報」,緣起果報,因緣會合了,自然我們到底過去的習因是什麼?我們若清楚,趕緊用功。雖然我們有結了不好的緣,雖然在受這種苦果。但是,我們法入心來,好好用心接受,能夠往昔的業力消除,現在精進用功,法入心,這樣法就對我們很實用,要不然就是有差別。因為「(而隨各人之)習因,緣起果報,則有差別」。「故曰體相性分」,體相與性分大小,「如其體相,性分大小」,這就是各有差別。實用,不然就是有差別,因為習因緣起果報即有差別,故曰體相性分。體相根性分大小,各有差別。
「大小不同 ,而各滋茂」。「而各滋茂」,我們所潤,所接受到的法,潤(澤)我們的心地,只是我們的大小根機,我們到底接受多少呢?「而各滋茂」,各人修,各人得,各人受法,各人能了解。不論你是解深或是解淺,這都要看大家,「而各滋茂」。「眾生佛性,即是諸佛法身」。我們眾生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法身,也叫做真如。我們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亦名自性清淨心」,就是真如法身,真如自性清淨這念心。修行要能成佛,就是要回歸我們自性清淨心。「本來生佛同無差」,眾生與佛是平等相同,本具佛性,一點都沒有差,只是我們眾生的習性差別了。
由淨心中流出,五乘教法,也是究竟法無差,皆入一切種智故。可是五乘眾生不自覺知無差,而認為五乘差別有不同,或處人天,或得二乘斷證,或成就三賢十聖菩薩,有如世間的三草二木,各各滋茂不同,而不自知。(十住 十行 十迴向為三賢,初地乃至十地為十聖)
所以「由淨心中流出,五乘教法,也是究竟法無差,皆入一切種智(故)」。因為我們眾生,大家內在的心中若是清淨,就如佛用清淨心所流出的這個法,在外面眾生的根機就有差別,所以他就要施五乘教法,但是,五乘教法同樣也是究竟無差別,全都還是回歸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清淨真如本性,就是回歸。就如剛才開頭所說的,要看我們人人,雖然說十善,有大十善;說五戒,有大戒,大五戒,看我們用什麼樣的根性來接受。卻是「五乘眾生不自覺知無差」,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一切種智,人人平等,佛陀施教法,只是我們人人都不自覺知,不自覺知無差,無差別的本性,我們自己還不很清楚,而認為五乘差別有不同。
我們都以為佛陀說五乘法,那就是差別眾生的根機。不是佛陀為眾生有差別,是眾生自己的根性有差別,佛陀的法是這麼平等,就是無差別,卻是隨順眾生的根機差別。所以大家接受不自覺知,就是以為我是小乘人,我是獨善其身的聲聞,其實我們人人都與佛同等。所以「或處人天,或得二乘斷證」。用五乘法,不論是小乘,
一般的俗人,接受十善,他就去修福;一般的凡夫接受五戒,他就要好好受持。總而言之,法是平等,只是眾生根機差別。或者是「成就三賢十聖菩薩」。同樣一個法,三賢,就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有「十住、十行,十回向」,按照這樣修,就叫做三賢位;十聖,就是從初地到十地,這樣叫做「十聖位」。這就是要我們依教奉行,我們就是照這個法去修。有如世間,譬喻「世間的三草二木,各各滋茂不同,而不自知」。佛陀所說的法,本來是這麼的平等,依照人人的根機所接受。所以,這就是我們要用心,佛陀的慈悲智慧,為眾生來設教,但是我們習氣還是這麼重,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通徹呢?希望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4/09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