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4/10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4/1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4/10晨語簡記   2015/04/10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4月 10, 2015 5:02 pm

2015041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眾生一切有情含識之動物
集諸眾緣所生名之為眾生
曾經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
十法界中除佛外皆名眾生
眾生、眾生,還是同樣眾生。想想,眾生何其多啊!什麼是眾生呢?一切有情含藏的動物,都叫做眾生。想想看,我們是不是也是眾生之一呢?因為我們有情,我們有情就有含識,含藏著識,識,過去就跟大家說了,有情的五識,那就是、眼、耳、鼻、舌、身,這根對著外面的境,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從根緣外面的塵,所識的東西,都含入我們的意識(第六識)來。因為我們的意識,才能夠認清楚,現在我的眼根,所對到的環境,是眼前有這樣多的弟子,而且從講堂而到天井外,再到小靜思,外面大殿之外,都有人殷勤精進在那地方,用心在聽法。在意識中,雖然看不見,用眼根,沒有接觸到的那就是在遠方了。
台灣各地的聯絡處或者是分支會,也是一樣,有很早就用功的,一早出門就來集合在分支會,共同禮佛,就是等在這時刻要聽經,到底在全省有多少的道場,分支、聯絡處,精進的菩薩。現在,同時眼睛所看見的是現在的科技,電視螢幕上看見影像,那就是眼根接觸,有聽到聲音,那就是耳根接觸的。眼根與耳根,能夠這樣靈敏,這樣聽,在這個地方,師父舉個手、開個口,同時他們看到這麼靈敏,很快就接觸到。其實,是他們的識,就是意識(第六識),接受到聲塵,接受到根塵,外面的色與聲,所以他們意識很快就吸收到,都藏入。今天說的話,大家聽,聽入心,隨大家根器。有的人聽了,「對啊!六根、六塵,就是需要眼神經、耳神經,這種神經敏銳,眼睛很銳利,看得很清楚。」若是像現在,師父這樣的年齡,看外面就是濛濛的,看字也是很吃力。雖然眼根已衰敗了,不
過在意識中,還是認清楚,將這個東西,雖然模糊,不過字句從意識中汲收,再來分解。這就是「含識」。第六識,也要經過第七識的思考,這個字裡頭的意思是什麼?所以,經過第七識來思考,思考之後來分析,分析過後,自己也很高興。聽的人,可能眼睛很明,耳朵很靈敏,眼耳根都很敏銳。所以,有聲塵、根塵。他們同樣的聽,同樣經過第七識,瞭解了,所以他們也納入了內心的藏識之中,這藏識就是第八識。
離開了這個時間,講經結束,大家離開這個地方,各就各位,第八識,還記憶著,記憶著早上所說的眾生。眾生到底有什麼?我們從內心再消化,將第七識再互動,從第六識緣這境界,所接觸到的。這隻貓,每次後面都有一隻貓,或是狗,若是看到牠們,牠們也是眾生,也有靈性啊!都同樣這時間來到這裡,遇到師父,就是這樣的境界。牠一定有其靈性、靈識,這也是眾生啊!是啊,一切有情含識的動物,全都稱為眾生。我們也是眾生之一,貓、狗,也是眾生之一。現在我們聽到的聲音,將你們拉回來了,在現在,(聽)外面的鳥鳴,(有)兩邊,剛才師父在說全省有多少的道場,大家一早集會,說不定大家的意識中,已經浮現起哪一個道場也是一樣有精進的菩薩,大家的意識分散在那個地方,我忽然間跟大家說:「來,我們聽外面的鳥叫聲,有覺得很明朗嗎?」不只是這邊而已,還有另外一邊,外面的鳥到底有多少?絕對不是一兩隻,應該是很多,群鳥齊鳴。我們的意識就回來了,回來聽到師父的聲音,聽到鳥叫聲,這無不是眾生的聲音。所以「眾生一切有情含識之動物」。
「集諸眾緣所生名之為眾生」。我們不論是我們的體相,昨天說過「體相」。「體相」,人體就有人體相,鳥有鳥的相,貓狗都有牠們的相。不論牠們的相是什麼樣的相,什麼樣的體,其實都各有因緣。當貓,也有受寵,名詞叫做寵物,主人疼牠。若是很好的因緣,雖然牠生為貓,眾生,動物中的眾生,但是有的有的好因緣,遇到好的主人,這樣疼牠、惜牠、抱牠,疼得比他自己的孩子,比他自己的親人還疼。這我們也常遇到愛貓成迷,也有這樣的人,這就是他們的緣,過去有他們這樣這樣的緣,所以,這次不論是狗,或者
是貓,所遇到特殊的因緣,他們的感情也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用很多錢在貓狗身上,把牠打扮得那樣,若不是特殊的因緣,哪可能呢?在畜生道中,多數都是苦難偏多,牠們的種類、體相也有不同的因緣。
就像我們人類,同樣稱為人體、人相,我們也有各不同的因緣。在座聽經的人,我們大家都有各人不同的因緣。我們各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都有各不相同的因緣,我們都有過去不同的環境遭遇,有的人的家裡,父母疼惜,一生一路就是很順暢。這麼好的家庭,遇到佛法,願意走入僧團來,願意做粗重的工作,願意過這麼淡泊的生活,不會迷戀在很好的環境中,也有這樣的人。當然各種不同的因緣所生,所以,不論你是什麼樣的環境,不論你現在修行的心是不是多堅定,或者是心不定,我們都是用眾生的體相來聞法。現在就要看我們自己了,我們吸收的法,到底是要用大根器來吸收法呢?或者是用小根器來受法?這就要看我們自己的因緣。過去有過去的因緣,現在有現在的因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在這眾生類中,各有因緣。
「曾經歷眾多生死」。我們曾經歷過,不是無中生有的,不只是這輩子我們的父母而已,釋迦牟尼佛向一大堆白骨來膜拜,阿難問:「世尊,為什麼看到這一大堆囤積如山的白骨頭,佛陀要向他們禮拜呢?」佛陀就回答,答案,大家都知道「因為這些白骨頭,都是我累生累世互為父母。」這就知道佛陀所經歷的生生世世,有多少生世的父母呢?每一生世,就有每一生世不同的因緣。所以,「曾經歷眾多生死」,在生死中。當然釋迦牟尼佛,他從無數劫以來,親近無數的大覺者,佛陀,上求佛道,不失人身,求佛法,累積了智慧,生生世世入人群中,也造就了無限量的福緣。在福緣中增長慧命,像這樣歷劫,經歷了很多生死,再下兜率,降皇宮,在釋迦族出生,現相成佛。這就是釋迦佛也是要經歷多次,歷眾多生死,還是和我們人類都一樣的生活。
那個時候,他也是說眾生之一。因為人類,一切蠢動含靈,同樣
都是眾生。只是佛陀經歷了這麼長久的時間,所以,他所累積的智慧,因緣成熟,成佛了。成佛,才有辦法,有這麼多的經典結集起來,這樣流傳下來。二千多年後,我們的現在,可以按照佛法所指引,戒、定、慧,經、律、論等等,讓我們依根據,依根由來走這條路,這就是要經歷很長久的時間。所以我們現在若是聽經,聽到說:「還要很久很久。」這不稀奇,這是佛法,佛陀很坦然,很坦白告訴我們,一切都是要我們自己去累積,佛陀只是為我們指一條路,開這條路,再繼續下去的路是要我們自己去開,要我們自己去鋪。各人都有一條道路,從生死中走出了菩薩道,而到達佛道,這是要各人、各人對準方向,自己要去開路,也是要為未來鋪路,這都是一樣,在生死中修過來的。所以修行過程如鋪路一樣。
我們還是在眾生中,「十法界中除佛外皆名眾生」。在十法界中,同樣的,「十法界」,大家再聽一次,「十法界」是六凡四聖。「六凡」就是六道眾生,「四聖」就是聲聞、辟支佛、菩薩、佛,這樣叫做「四聖」。聲聞,就是依聲音聽法入心。緣覺、辟支佛,是緣境界的無常,而體悟道理。菩薩是聽聞佛法來配合著觀境界因緣清楚,發大心、立大願,發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等等,「四弘誓願」。一邊度眾生,一邊「佛道無上誓願成」,生生世世,這就是菩薩。當然,到了成佛,佛就是在十法界中的最頂端,已經完全解脫了,完全透徹了解。所以,「十法界」中,除佛之外,那就是九法界,皆名眾生。佛已經超越了九界,所以已經在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在念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已經超越了九界。所以,在「十法界」中,佛除外,其他都叫做眾生。眾生,眾生一定還是在六道四生中,我們要好好用心聽法。前面一連串的故事,其實,因緣不斷連串下去。
彌勒在僧團中修行,他也曾經過,接受摩訶波闍波提這件衣服,他也有經過將這件衣服穿在身上,入城托缽。那件衣服穿在彌勒身上,本來就很莊嚴,加上穿了這件衣服,也引出了一段故事。當然,時間無法繼續說彌勒,在穿這件衣服所延續下去的故事。不過,這就是在芸芸眾生中,佛陀的一舉一動。因為摩訶波闍波提要送給佛
的,從他出家開始,她就織布,有朝一日,等待孩子回來,他若是成道,這塊布就是要送給他的。佛陀竟然向摩訶波闍波提說:「親情之恩,這種是小恩小緣,妳應該將心打開,向著僧團,表達妳要將這塊布送給人的心意,看誰有緣,就會收下。」她用平等心一一地送,也是照著佛陀所說的,恭敬不如從命,但是僧團中沒有人敢收,大家都客氣。一直到最新出家的這位最年輕的(彌勒),他歡喜接受,接受就受用了。所以,受用這件衣服,開始又引出一段故事。這就是佛陀的智慧,連待人接物,要接引人,接受這個東西,他下面還有延續著他要如何度眾生的因緣。隨眾生的體相,隨順因緣度眾生。
經文:「如其體相,性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看看他的根性是什麼,不論他的身體是人,形象也是人,或者是其他的天地萬物,只要一雨下降,什麼東西全都受他自己的體相能接受,這樣來得到他能滋茂。欠缺雨水的時候,大地萬物都需要,但是雨水一下,隨他的根器,這樣能夠接受。所接受到的,一定就是有所利益。下面這段文說,
經文:「佛亦如是,出現於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既出於世,為諸眾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
*「頌能說法者」:諸佛出世度生,無有差別。諸佛為眾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
這段文就是說,能說法的人,佛,「佛亦如是」,佛就是能說法者。諸佛世間,出現在世間,無不都是為度眾生而說法,他度眾生,無分別,不論你是人類或是畜生類,為了要讓人人認識眾生類同樣都有佛性。所以,佛陀說了很多的因緣,畜生、動物也有佛性的因緣故事,過去生那個因緣等等,所以要讓大家能了解,出世度生的因緣,對度生沒有差別。這是諸佛為眾生,對眾生無差別,但是對機說法,就觀機逗教。所以,「分別演說,諸法之實」。對眾生的關懷
疼惜,尊重眾生,蠢動含靈都皆有佛性,只是眾生根機不同,所以,平等的愛,用分別的法來教育,所以才會有五乘、三乘的名稱來分類,適應眾生的根機。
經文簡釋:「佛亦如是,出現於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
會合上喻,從真起應,如大雲起,喻佛應身,遍應群機。
所以,「佛亦如是,出現於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同樣,譬喻他出現在人間,過去已經是無央數劫,來來回回就是在眾生群中。若說眾生,大家聽到剛才說的,所有的動物也是眾生,這就是表示佛陀在五道四生中。所以不論是哪一道,凡是有眾生的地方,他就會應身出現。「譬如大雲」,大雲遍於虛空。我們過去曾解釋過,雲喻佛應身,因緣若到了,就隨順形態出現。抬頭看天空的雲,雲有時候長長的,有波浪,有波折,看來好像有龍頭、龍身、龍尾,好像周圍還有其他。像這樣隨著因緣,雲端千變萬化,很多種的形類。「譬如大雲」,就如佛的法身、應身、化身,應世間所需要,來人間現相,修行說法。
就如這樣,法如雲聚集,「普覆一切」,來庇蔭大地。會合上面我們所說的,大家聽法,要再回顧過去,長行文也好,偈頌也好,記憶要再回顧過去,我們所讀過的經文,所聽薰習過的含意。我們讀到這裡,我們就要回顧過去,將這個法,過去聽的,現在聽的,將它會合起來,將長行文與偈文,都是一樣的,就是要加強我們的記憶,更讓我們法入心來體會,所以要會合,以長行文和偈頌這樣來譬喻。所以,「從真起應」。「真」就是真如,將我們的真如,內心本性起應,應身。佛陀,他的真如遍空法界,從他覺悟的那一剎那,與天地宇宙合一,那個智慧就是佛陀的真如境界。應人間所需要的,就來人間應人人所需,時時應身在人間,所以「如大雲起」,就如大雲起,非常燠熱的天氣,只要有雲,很缺水的地方,雲若是集中,那就是清涼,雨將要下來了。所以,佛的應身出現,就是將降法雨之時。所以,「如大雲起」,譬喻「喻佛應身,遍應群機」。就是應眾生的根機,讓大家聽法能瞭解、歡喜接受,生出信仰,信根堅固,
如樹根開展、樹幹健壯、樹枝茂盛、樹葉庇蔭莊嚴這棵樹,同樣的道理。
經文簡釋:「既出於世,為諸眾生」
*「既出於世:」初降生時,如雲之生,及轉法輪,如雲澍雨。
*「為諸眾生」:受道之機。
所以,「既出於世,為諸眾生」。佛陀已經是應這個世間的因緣,來世間示相成佛。二千多年前,「為諸眾生」,他的來生來世間就是為眾生而來,也是為眾生現相修行,要做我們的典範。修行一定要辭親割愛,心無掛礙,無有考慮,只以眾生是目標,沒有家庭,沒有私我的恩愛。唯有眾生,視如一子的大愛,這是佛陀出現人間的目標。所以,「既出於世」,就是「初降生時,如雲之生」。天空一片藍,有了這個因緣,這個氣流因緣,天上已經形成雲出來了。「及轉法輪,如雲澍雨」。因緣再更具足一點,雲已經開始成熟了。因為修行的過程,成佛了,來到鹿野苑開始初轉法輪,僧團已經成就了,開始周遊在印度(恆河)兩岸,走透透了,無不都是開始為廣度煩惱無明,佛陀要隨他們的根機,破除他們的煩惱習性,佛法隨他們所需要的。慢慢地,一直注入眾生的耳根,入心靈裡,所以「分別說法」,就這樣隨他們的根機。
經文簡釋:
「分別演說,諸法之實」;三乘五乘,各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雖說方便,實為佛乘。諸法之實,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心萬行,萬行一心;
「分別演說,諸法之實」,「三乘五乘,各分別演說」。因為眾生的根機真的是很不齊。佛雖然無不都是希望眾生人人即刻轉凡為聖,但是無奈啊!還是要用盡心機,用時間,隨眾生的根機,分別演說三乘五乘的方法。「諸法之實」,就是「雖說方便,實為佛乘」。雖然他用三乘、五乘的方法,應眾生機,其實,「實為佛乘」,他希望
大家都平等,希望每一位眾生所得到的都一樣。就如「譬喻品」,大白牛車,長者所要給他的孩子們,每個人都要平等,每個人都不能少分,都要讓他們平等得到。這是佛對待眾生,雖然前面有羊車、鹿車,但是,出來外面,也要說服他們人人駕駛大白牛車。同樣的道理,實在是雖然是方便法,實為一佛乘,這是佛陀的愛,對眾生是平等的,只可惜眾生根鈍,根機太差了, 所以不得不用種種方法。
所以,「諸法之實,即是諸法實相」,所有實,真實的法,是法的實相。「諸法實相,即緣起性空」。就說過了,法是無形無體,怎麼有相呢?這只是一個代名詞,其實,諸法實相就是緣起性空。我們剛剛說過了,就是集諸眾緣所生,我們眾生有各形種的眾生,但是我們人人,所有的眾生都是各有因緣,這就是真理。緣起性空,其實,這個性空緣起,「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性空就是妙有,因為有因緣。我們的開口動舌,我們的舉止動作、起心動念,有了人的相對等等,自然就有各種的緣來會合。我對人,我幫助你,這是好緣的緣起;我對這個人不喜歡,我誹謗他,他的成功,就是我的嫉妒,這就已經有一個怨的緣生起了。歡喜或者是嫉妒,這也是一個名詞,不過,這將來就是一個很實在的,會惹起了喜怒哀樂、惹起了愛恨情仇,芸芸眾生無不都是在這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樣牽纏著,這就是起自於我們的一心。
「一心萬行」。我們一念心為善,我們所做的,這輩子都會遇到很多好人。好人、好緣會合起來,做好事,好事大家做,所以,一心萬行。好人做好事,好事大家做,就成就了很好的因緣,造福人群,這是一心萬行。萬行,也是一心,好事情大家成就,假使有心要破壞,破壞這個善事,也是同樣一個心念起,這種無明心念一起,惡念一生,就是怨與妒,所以在這怨妒、無明,不由自己就生出誹謗,擾亂這個善行團體。萬行,也是從一念生,這一念實在是很可怕。
*所謂心性自清淨性空,諸法唯一心緣起,此心是眾生,此心菩薩
佛。
「所謂心性自清淨性空」。我們大家修行就是要修得很清楚,明白我們的心性本來就是清淨,本來性空,我們一直在說真如,真如在哪裡呢?我怎麼帶來的?在哪裡呢?我若是死去時,大體解剖,獻給醫學院解剖,他怎麼樣的解剖,我想他也找不到性空,自性真如。其實這已經是無形隨著我們來,無形隨著我們去,這種自性。他會造業,帶業往生去了,因為在這自性中生起了無明,一心,一念心生起了無明,造作一切惡,帶業往生。他也是能夠一心自性,也是一心,他也能造作一切善,聽法入心,身體力行,成就一切善事,帶法,很充足的法,入我們的心,隨著真如妙法到來生世。所以,「諸法唯一心緣起」,性自清淨性空。所造作的法,所聽的法,我們依教奉行,所造作的一切,也是唯一心。一心也是緣起,所以,「此心是眾生,此心菩薩佛」。
*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
所以我們「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這樣,善惡,為惡者也是一心,為善者也是一心,生死,我們在生死五道中,在四生之中,生生滅滅、生生死死牽纏,無法解脫也是這念心。我們聽法,道理了解了,心能夠體會,能夠身體力行,一心而作二,善惡都是心。一心能涅槃,涅槃也是心,這個心清淨,成就了真如本性現前,煩惱去除了,也是這念心。纏在凡夫六道,生死不休,也是心。所以「一心而作二」,能在修行中,能夠落入五道、三惡道,通通都是這念心。這念心,「二還無二相」。還是回歸道理,名稱是二,有善有惡,惡法、善法,惡法從一心去造作一切惡法。惡也是一種法,造惡若沒有方法,他做不起來,所以惡法也是法。現在不就是惡法很猖盛、很普遍嗎?都有他的方法去成就,迷惑了眾生的心,打亂了眾生的善道方向,所以,一心作二。有善,我們堅持在善,安住在我們的心受法,這也是叫做善法。所以,其實無有相,因為它回歸道理。惡的道理破壞善,善的成長能夠消滅無明惡法。
總而言之,我們是要受什麼法呢?集諸眾緣所生,名之為眾生,這叫做眾生。歷經眾多生死,也是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以外大家都還是眾生,哪怕我們發菩薩心、行菩薩道,若是再一點點的無明起,我們的善根又被破壞掉,可能就又要再補修了,所以,這念心要很堅持,希望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4/1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4/10晨語簡記   2015/04/10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4月 12, 2015 4:43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四月十日星期五)

 

今天上人開示何謂眾生,內容很有啟發,除了四句偈文的解釋(定義)之外,我聯想到我們學佛的課誦,似乎都與眾生有關,例如四弘誓願,三皈依等等。因為菩薩要發大慈悲心,以眾生為念。

 

眾生一切有情含識之動物
集諸眾緣所生名之為眾生
曾經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
十法界中除佛外皆名眾生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三皈依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聲聞,就是依聲音聽法入心。

緣覺、辟支佛,是緣境界的無常,而體悟道理。

菩薩是聽聞佛法來配合著觀境界因緣清楚,發大心、立大願,發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等等,「四弘誓願」。一邊度眾生,一邊「佛道無上誓願成」,生生世世,這就是菩薩。

當然,到了成佛,就是在十法界中的最頂端,已經完全解脫了,完全透徹了解。

 

佛陀,他的真如遍空法界,從他覺悟的那一剎那,與天地宇宙合一,那個智慧就是佛陀的真如境界。應人間所需要的,就來人間應人人所需,時時應身在人間,所以「如大雲起」,就如大雲起,非常燠熱的天氣,只要有雲,很缺水的地方,雲若是集中,那就是清涼,雨將要下來了。

 

「分別演說,諸法之實」;三乘五乘,各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雖說方便,實為佛乘。諸法之實,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心萬行,萬行一心;



這一段開示有一點禪味、法味,因為講「諸法實相,即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心萬行,萬行一心;」

 

剛好最近寫一篇拈花微笑悟什麼的短文,有深入思考「涅槃妙心,實相無相」這兩句話,這是佛陀傳給迦葉很重要的話,當然要用心體會。我有稍微懂一點,你如果不懂,那只有多用心了。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個公案很久以前就知道,近日因為要授課,突然想到,那迦葉都沒有說話,到底悟的是什麼?一查才知道,佛陀有開示,就是開悟與法的重點。以前年輕,體會少,現在體會多一點。我把佛陀的開示翻譯一下:

「我有一個辨別正法的修行方法,可以通達寂靜與清淨妙心的境界,了解甚麼是實相無相的道理,這個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無法用文字來表達清楚,只能夠人與人之間以心印心相傳。在現有的傳法方式之外,特別將這種獨特的傳法方式,親口託付給大迦葉尊者。」

正法眼藏根據佛學辭典的解釋還有一些補充說明,為佛的心眼徹見正法,名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叫做藏。又正法眼藏即法華經所謂之「佛知見」,而涅槃妙心為佛心之本體,本體寂滅,故稱涅槃;不可思議分別,故稱妙;乃法華所說之妙法。故正法眼藏、清淨法眼等語,概指佛一代所說無上之正法。

雖然解釋了半天,用了近一頁文字,希望你有一點點的了解。沒有懂也沒關係,請會心一笑,有朝一日你會懂,這就是禪宗的妙。

 

另一個與眾生有關的體會是:萬法唯心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以下為原文重點

 

眾生一切有情含識之動物
集諸眾緣所生名之為眾生
曾經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
十法界中除佛外皆名眾生



眾生、眾生,還是同樣眾生。想想,眾生何其多啊!什麼是眾生呢?一切有情含藏的動物,都叫做眾生。想想看,我們是不是也是眾生之一呢?因為我們有情,我們有情就有含識,含藏著識,識,過去就跟大家說了,有情的五識,那就是、眼、耳、鼻、舌、身,這根對著外面的境,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從根緣外面的塵,所識的東西,都含入我們的意識(第六識)來。因為我們的意識,才能夠認清楚,現在我的眼根,所對到的環境,是眼前有這樣多的弟子,而且從講堂而到天井外,再到小靜思,外面大殿之外,都有人殷勤精進在那地方,用心在聽法。在意識中,雖然看不見,用眼根,沒有接觸到的那就是在遠方了。
台灣各地的聯絡處或者是分支會,也是一樣,有很早就用功的,一早出門就來集合在分支會,共同禮佛,就是等在這時刻要聽經,到底在全省有多少的道場,分支、聯絡處,精進的菩薩。現在,同時眼睛所看見的是現在的科技,電視螢幕上看見影像,那就是眼根接觸,有聽到聲音,那就是耳根接觸的。眼根與耳根,能夠這樣靈敏,這樣聽,在這個地方,師父舉個手、開個口,同時他們看到這麼靈敏,很快就接觸到。其實,是他們的識,就是意識(第六識),接受到聲塵,接受到根塵,外面的色與聲,所以他們意識很快就吸收到,都藏入。今天說的話,大家聽,聽入心,隨大家根器。有的人聽了,「對啊!六根、六塵,就是需要眼神經、耳神經,這種神經敏銳,眼睛很銳利,看得很清楚。」若是像現在,師父這樣的年齡,看外面就是濛濛的,看字也是很吃力。雖然眼根已衰敗了,不
過在意識中,還是認清楚,將這個東西,雖然模糊,不過字句從意識中汲收,再來分解。這就是「含識」。第六識,也要經過第七識的思考,這個字裡頭的意思是什麼?所以,經過第七識來思考,思考之後來分析,分析過後,自己也很高興。聽的人,可能眼睛很明,耳朵很靈敏,眼耳根都很敏銳。所以,有聲塵、根塵。他們同樣的聽,同樣經過第七識,瞭解了,所以他們也納入了內心的藏識之中,這藏識就是第八識。
離開了這個時間,講經結束,大家離開這個地方,各就各位,第八識,還記憶著,記憶著早上所說的眾生。眾生到底有什麼?我們從內心再消化,將第七識再互動,從第六識緣這境界,所接觸到的。這隻貓,每次後面都有一隻貓,或是狗,若是看到牠們,牠們也是眾生,也有靈性啊!都同樣這時間來到這裡,遇到師父,就是這樣的境界。牠一定有其靈性、靈識,這也是眾生啊!是啊,一切有情含識的動物,全都稱為眾生。我們也是眾生之一,貓、狗,也是眾生之一。現在我們聽到的聲音,將你們拉回來了,在現在,(聽)外面的鳥鳴,(有)兩邊,剛才師父在說全省有多少的道場,大家一早集會,說不定大家的意識中,已經浮現起哪一個道場也是一樣有精進的菩薩,大家的意識分散在那個地方,我忽然間跟大家說:「來,我們聽外面的鳥叫聲,有覺得很明朗嗎?」不只是這邊而已,還有另外一邊,外面的鳥到底有多少?絕對不是一兩隻,應該是很多,群鳥齊鳴。我們的意識就回來了,回來聽到師父的聲音,聽到鳥叫聲,這無不是眾生的聲音。所以「眾生一切有情含識之動物」。
「集諸眾緣所生名之為眾生」。我們不論是我們的體相,昨天說過「體相」。「體相」,人體就有人體相,鳥有鳥的相,貓狗都有牠們的相。不論牠們的相是什麼樣的相,什麼樣的體,其實都各有因緣。當貓,也有受寵,名詞叫做寵物,主人疼牠。若是很好的因緣,雖然牠生為貓,眾生,動物中的眾生,但是有的有的好因緣,遇到好的主人,這樣疼牠、惜牠、抱牠,疼得比他自己的孩子,比他自己的親人還疼。這我們也常遇到愛貓成迷,也有這樣的人,這就是他們的緣,過去有他們這樣這樣的緣,所以,這次不論是狗,或者是貓,所遇到特殊的因緣,他們的感情也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用很多錢在貓狗身上,把牠打扮得那樣,若不是特殊的因緣,哪可能呢?在畜生道中,多數都是苦難偏多,牠們的種類、體相也有不同的因緣。
就像我們人類,同樣稱為人體、人相,我們也有各不同的因緣。在座聽經的人,我們大家都有各人不同的因緣。我們各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都有各不相同的因緣,我們都有過去不同的環境遭遇,有的人的家裡,父母疼惜,一生一路就是很順暢。這麼好的家庭,遇到佛法,願意走入僧團來,願意做粗重的工作,願意過這麼淡泊的生活,不會迷戀在很好的環境中,也有這樣的人。當然各種不同的因緣所生,所以,不論你是什麼樣的環境,不論你現在修行的心是不是多堅定,或者是心不定,我們都是用眾生的體相來聞法。現在就要看我們自己了,我們吸收的法,到底是要用大根器來吸收法呢?或者是用小根器來受法?這就要看我們自己的因緣。過去有過去的因緣,現在有現在的因緣,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在這眾生類中,各有因緣。
「曾經歷眾多生死」。我們曾經歷過,不是無中生有的,不只是這輩子我們的父母而已,釋迦牟尼佛向一大堆白骨來膜拜,阿難問:「世尊,為什麼看到這一大堆囤積如山的白骨頭,佛陀要向他們禮拜呢?」佛陀就回答,答案,大家都知道「因為這些白骨頭,都是我累生累世互為父母。」這就知道佛陀所經歷的生生世世,有多少生世的父母呢?每一生世,就有每一生世不同的因緣。所以,「曾經歷眾多生死」,在生死中。當然釋迦牟尼佛,他從無數劫以來,親近無數的大覺者,佛陀,上求佛道,不失人身,求佛法,累積了智慧,生生世世入人群中,也造就了無限量的福緣。在福緣中增長慧命,像這樣歷劫,經歷了很多生死,再下兜率,降皇宮,在釋迦族出生,現相成佛。這就是釋迦佛也是要經歷多次,歷眾多生死,還是和我們人類都一樣的生活。
那個時候,他也是說眾生之一。因為人類,一切蠢動含靈,同樣都是眾生。只是佛陀經歷了這麼長久的時間,所以,他所累積的智慧,因緣成熟,成佛了。成佛,才有辦法,有這麼多的經典結集起來,這樣流傳下來。二千多年後,我們的現在,可以按照佛法所指引,戒、定、慧,經、律、論等等,讓我們依根據,依根由來走這條路,這就是要經歷很長久的時間。所以我們現在若是聽經,聽到說:「還要很久很久。」這不稀奇,這是佛法,佛陀很坦然,很坦白告訴我們,一切都是要我們自己去累積,佛陀只是為我們指一條路,開這條路,再繼續下去的路是要我們自己去開,要我們自己去鋪。各人都有一條道路,從生死中走出了菩薩道,而到達佛道,這是要各人、各人對準方向,自己要去開路,也是要為未來鋪路,這都是一樣,在生死中修過來的。所以修行過程如鋪路一樣。
我們還是在眾生中,「十法界中除佛外皆名眾生」。在十法界中,同樣的,「十法界」,大家再聽一次,「十法界」是六凡四聖。「六凡」就是六道眾生,「四聖」就是聲聞、辟支佛、菩薩、佛,這樣叫做「四聖」。聲聞,就是依聲音聽法入心。緣覺、辟支佛,是緣境界的無常,而體悟道理。菩薩是聽聞佛法來配合著觀境界因緣清楚,發大心、立大願,發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等等,「四弘誓願」。一邊度眾生,一邊「佛道無上誓願成」,生生世世,這就是菩薩當然,到了成佛,佛就是在十法界中的最頂端,已經完全解脫了,完全透徹了解。所以,「十法界」中,除佛之外,那就是九法界,皆名眾生。佛已經超越了九界,所以已經在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在念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已經超越了九界。所以,在「十法界」中,佛除外,其他都叫做眾生。眾生,眾生一定還是在六道四生中,我們要好好用心聽法。前面一連串的故事,其實,因緣不斷連串下去。
彌勒在僧團中修行,他也曾經過,接受摩訶波闍波提這件衣服,他也有經過將這件衣服穿在身上,入城托缽。那件衣服穿在彌勒身上,本來就很莊嚴,加上穿了這件衣服,也引出了一段故事。當然,時間無法繼續說彌勒,在穿這件衣服所延續下去的故事。不過,這就是在芸芸眾生中,佛陀的一舉一動。因為摩訶波闍波提要送給佛的,從他出家開始,她就織布,有朝一日,等待孩子回來,他若是成道,這塊布就是要送給他的。佛陀竟然向摩訶波闍波提說:「親情之恩,這種是小恩小緣,妳應該將心打開,向著僧團,表達妳要將這塊布送給人的心意,看誰有緣,就會收下。」她用平等心一一地送,也是照著佛陀所說的,恭敬不如從命,但是僧團中沒有人敢收,大家都客氣。一直到最新出家的這位最年輕的(彌勒),他歡喜接受,接受就受用了。所以,受用這件衣服,開始又引出一段故事。這就是佛陀的智慧,連待人接物,要接引人,接受這個東西,他下面還有延續著他要如何度眾生的因緣。隨眾生的體相,隨順因緣度眾生。
經文:「如其體相,性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看看他的根性是什麼,不論他的身體是人,形象也是人,或者是其他的天地萬物,只要一雨下降,什麼東西全都受他自己的體相能接受,這樣來得到他能滋茂。欠缺雨水的時候,大地萬物都需要,但是雨水一下,隨他的根器,這樣能夠接受。所接受到的,一定就是有所利益。下面這段文說,
經文:「佛亦如是,出現於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既出於世,為諸眾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
*「頌能說法者」:諸佛出世度生,無有差別。諸佛為眾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
這段文就是說,能說法的人,佛,「佛亦如是」,佛就是能說法者。諸佛世間,出現在世間,無不都是為度眾生而說法,他度眾生,無分別,不論你是人類或是畜生類,為了要讓人人認識眾生類同樣都有佛性。所以,佛陀說了很多的因緣,畜生、動物也有佛性的因緣故事,過去生那個因緣等等,所以要讓大家能了解,出世度生的因緣,對度生沒有差別。這是諸佛為眾生,對眾生無差別,但是對機說法,就觀機逗教。所以,「分別演說,諸法之實」。對眾生的關懷疼惜,尊重眾生,蠢動含靈都皆有佛性,只是眾生根機不同,所以,平等的愛,用分別的法來教育,所以才會有五乘、三乘的名稱來分類,適應眾生的根機。
經文簡釋:「佛亦如是,出現於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
會合上喻,從真起應,如大雲起,喻佛應身,遍應群機。
所以,「佛亦如是,出現於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同樣,譬喻他出現在人間,過去已經是無央數劫,來來回回就是在眾生群中。若說眾生,大家聽到剛才說的,所有的動物也是眾生,這就是表示佛陀在五道四生中。所以不論是哪一道,凡是有眾生的地方,他就會應身出現。「譬如大雲」,大雲遍於虛空。我們過去曾解釋過,雲喻佛應身,因緣若到了,就隨順形態出現。抬頭看天空的雲,雲有時候長長的,有波浪,有波折,看來好像有龍頭、龍身、龍尾,好像周圍還有其他。像這樣隨著因緣,雲端千變萬化,很多種的形類。「譬如大雲」,就如佛的法身、應身、化身,應世間所需要,來人間現相,修行說法。
就如這樣,法如雲聚集,「普覆一切」,來庇蔭大地。會合上面我們所說的,大家聽法,要再回顧過去,長行文也好,偈頌也好,記憶要再回顧過去,我們所讀過的經文,所聽薰習過的含意。我們讀到這裡,我們就要回顧過去,將這個法,過去聽的,現在聽的,將它會合起來,將長行文與偈文,都是一樣的,就是要加強我們的記憶,更讓我們法入心來體會,所以要會合,以長行文和偈頌這樣來譬喻。所以,「從真起應」。「真」就是真如,將我們的真如,內心本性起應,應身。佛陀,他的真如遍空法界,從他覺悟的那一剎那,與天地宇宙合一,那個智慧就是佛陀的真如境界。應人間所需要的,就來人間應人人所需,時時應身在人間,所以「如大雲起」,就如大雲起,非常燠熱的天氣,只要有雲,很缺水的地方,雲若是集中,那就是清涼,雨將要下來了。所以,佛的應身出現,就是將降法雨之時。所以,「如大雲起」,譬喻「喻佛應身,遍應群機」。就是應眾生的根機,讓大家聽法能瞭解、歡喜接受,生出信仰,信根堅固,如樹根開展、樹幹健壯、樹枝茂盛、樹葉庇蔭莊嚴這棵樹,同樣的道理。
經文簡釋:「既出於世,為諸眾生」
*「既出於世:」初降生時,如雲之生,及轉法輪,如雲澍雨。
*「為諸眾生」:受道之機。
所以,「既出於世,為諸眾生」。佛陀已經是應這個世間的因緣,來世間示相成佛。二千多年前,「為諸眾生」,他的來生來世間就是為眾生而來,也是為眾生現相修行,要做我們的典範。修行一定要辭親割愛,心無掛礙,無有考慮,只以眾生是目標,沒有家庭,沒有私我的恩愛。唯有眾生,視如一子的大愛,這是佛陀出現人間的目標。所以,「既出於世」,就是「初降生時,如雲之生」。天空一片藍,有了這個因緣,這個氣流因緣,天上已經形成雲出來了。「及轉法輪,如雲澍雨」。因緣再更具足一點,雲已經開始成熟了。因為修行的過程,成佛了,來到鹿野苑開始初轉法輪,僧團已經成就了,開始周遊在印度(恆河)兩岸,走透透了,無不都是開始為廣度煩惱無明,佛陀要隨他們的根機,破除他們的煩惱習性,佛法隨他們所需要的。慢慢地,一直注入眾生的耳根,入心靈裡,所以「分別說法」,就這樣隨他們的根機。
經文簡釋:
「分別演說,諸法之實」;三乘五乘,各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雖說方便,實為佛乘。諸法之實,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心萬行,萬行一心;
「分別演說,諸法之實」,「三乘五乘,各分別演說」。因為眾生的根機真的是很不齊。佛雖然無不都是希望眾生人人即刻轉凡為聖,但是無奈啊!還是要用盡心機,用時間,隨眾生的根機,分別演說三乘五乘的方法。「諸法之實」,就是「雖說方便,實為佛乘」。雖然他用三乘、五乘的方法,應眾生機,其實,「實為佛乘」,他希望大家都平等,希望每一位眾生所得到的都一樣。就如「譬喻品」,大白牛車,長者所要給他的孩子們,每個人都要平等,每個人都不能少分,都要讓他們平等得到。這是佛對待眾生,雖然前面有羊車、鹿車,但是,出來外面,也要說服他們人人駕駛大白牛車。同樣的道理,實在是雖然是方便法,實為一佛乘,這是佛陀的愛,對眾生是平等的,只可惜眾生根鈍,根機太差了, 所以不得不用種種方法。
所以,「諸法之實,即是諸法實相」,所有實,真實的法,是法的實相。「諸法實相,即緣起性空」。就說過了,法是無形無體,怎麼有相呢?這只是一個代名詞,其實,諸法實相就是緣起性空。我們剛剛說過了,就是集諸眾緣所生,我們眾生有各形種的眾生,但是我們人人,所有的眾生都是各有因緣,這就是真理。緣起性空,其實,這個性空緣起,「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是,性空就是妙有,因為有因緣。我們的開口動舌,我們的舉止動作、起心動念,有了人的相對等等,自然就有各種的緣來會合。我對人,我幫助你,這是好緣的緣起;我對這個人不喜歡,我誹謗他,他的成功,就是我的嫉妒,這就已經有一個怨的緣生起了。歡喜或者是嫉妒,這也是一個名詞,不過,這將來就是一個很實在的,會惹起了喜怒哀樂、惹起了愛恨情仇,芸芸眾生無不都是在這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樣牽纏著,這就是起自於我們的一心。
「一心萬行」。我們一念心為善,我們所做的,這輩子都會遇到很多好人。好人、好緣會合起來,做好事,好事大家做,所以,一心萬行。好人做好事,好事大家做,就成就了很好的因緣,造福人群,這是一心萬行。萬行,也是一心,好事情大家成就,假使有心要破壞,破壞這個善事,也是同樣一個心念起,這種無明心念一起,惡念一生,就是怨與妒,所以在這怨妒、無明,不由自己就生出誹謗,擾亂這個善行團體。萬行,也是從一念生,這一念實在是很可怕。
所謂心性自清淨性空,諸法唯一心緣起,此心是眾生,此心菩薩佛。
「所謂心性自清淨性空」。我們大家修行就是要修得很清楚,明白我們的心性本來就是清淨,本來性空。我們一直在說真如,真如在哪裡呢?我怎麼帶來的?在哪裡呢?我若是死去時,大體解剖,獻給醫學院解剖,他怎麼樣的解剖,我想他也找不到性空,自性真如。其實這已經是無形隨著我們來,無形隨著我們去,這種自性。他會造業,帶業往生去了,因為在這自性中生起了無明,一心,一念心生起了無明,造作一切惡,帶業往生。他也是能夠一心自性,也是一心,他也能造作一切善,聽法入心,身體力行,成就一切善事,帶法,很充足的法,入我們的心,隨著真如妙法到來生世。所以,「諸法唯一心緣起」,性自清淨性空。所造作的法,所聽的法,我們依教奉行,所造作的一切,也是唯一心。一心也是緣起,所以,「此心是眾生,此心菩薩佛」。
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
所以我們「生死亦是心,涅槃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還無二相」。這樣,善惡,為惡者也是一心,為善者也是一心,生死,我們在生死五道中,在四生之中,生生滅滅、生生死死牽纏,無法解脫也是這念心。我們聽法,道理了解了,心能夠體會,能夠身體力行,一心而作二,善惡都是心。一心能涅槃,涅槃也是心,這個心清淨,成就了真如本性現前,煩惱去除了,也是這念心。纏在凡夫六道,生死不休,也是心。所以「一心而作二」,能在修行中,能夠落入五道、三惡道,通通都是這念心。這念心,「二還無二相」。還是回歸道理,名稱是二,有善有惡,惡法、善法,惡法從一心去造作一切惡法。惡也是一種法,造惡若沒有方法,他做不起來,所以惡法也是法。現在不就是惡法很猖盛、很普遍嗎?都有他的方法去成就,迷惑了眾生的心,打亂了眾生的善道方向,所以,一心作二。有善,我們堅持在善,安住在我們的心受法,這也是叫做善法。所以,其實無有相,因為它回歸道理。惡的道理破壞善,善的成長能夠消滅無明惡法。
總而言之,我們是要受什麼法呢?集諸眾緣所生,名之為眾生,這叫做眾生。歷經眾多生死,也是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以外大家都還是眾生,哪怕我們發菩薩心、行菩薩道,若是再一點點的無明起,我們的善根又被破壞掉,可能就又要再補修了,所以,這念心要很堅持,希望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4/10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