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甘露淨法唯實一相味,
乃解脫涅槃妙音之味,
一味之法以一音演暢,
隨類得解斯義獲解脫。
甘露淨法就是唯一實相味,這一味、一相,這幾天以來都一直在說,雨降下來就是水,水的相,大家都應該普遍知道,沒有人不知水的相是什麼,這麼的簡單。水,每個人都喝過水,沒一個人沒喝過水,水的味道是什麼,大家也都清楚,所以,水相、水味是這樣的普遍,也這樣簡單。但是將它譬喻法,法在人的心不能缺少,法也很簡單,真理住在人心,這真理住人心的名稱,叫什麼呢?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天地萬物的真理。理,無體、無相,但是我們人生本來就本具,卻是自我隱埋了,所以我們什麼都不知,什麼都不知道,就容易受無明、煩惱(覆蓋),只要一念無明,千差萬錯,煩惱、業就生起了。所以我們的心很需要法水,法水滋潤我們的心地,法水能洗滌一切煩惱垢穢。所以,法水就是這樣,一相、一味,它能夠生長出我們的真如本性,將深的種子讓它能發芽,成為樹木,樹根茂盛起來,這就是法來幫助我們,真如本性能早日啟發出來。
要啟發真如本性,就要先去除煩惱、無明。就像大地,種子種下去了,必定要去除雜草,雜草若去除這顆種子再遇到雨水滋潤,這顆種子它能成長得很好。大家常在出坡,出坡最瞭解這道理吧!耕耘土地的道理,大家都清楚、瞭解,土地上若有雜草,我們播的種子被雜草包圍了,所以我們耕地者應該道理清楚。但是,佛法就是要讓我們瞭解天地萬物,人間與天地萬物,我們要如何用功?人與人之間要如何處理事情?如何能讓人人轉無明,來修善法,這也是佛陀來人間一大事。所以甘露淨法,那就是清淨的法水,唯實一相一味,其實這甘露水也是一相,也是一味,當你需要時,得到水來滋潤,形容為甘露水,這都是一相一味。我們若要解脫,那就要聽法,要瞭解,從聲入耳來聞法,聲音若沒入我們的耳朵,我們哪有辦法瞭解法的道理呢?除非你去看經典,自己用心去推究,推究我們是否都瞭解了呢?知己瞭解多少,然後去知彼,別人對佛法又是瞭解多少?別人的長處、所得的道理,我們自己所研究的道理來會合一下,這是一加一。
或者是能聽到更有緣的,更深奧的,但是真正用很顯現的道理來譬喻,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體會了。在法入心之後,又於行中去體會到的那種法與心,與行合一,戒、定、慧平齊,這種的體會會更加深。所以「一味之法以一音演暢」。雖然這樣簡單的法,不論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或者是人與大地之間,或者是很多種的因緣,說不定很平淡的事情,讓你悟到很深的道理,所以,大地無不都是說法音,大地無不都是在演暢法。譬喻佛在世時,有這樣一段很平常的事情,那就是佛在祇陀精舍那時候,離精舍差不多六七里路的一個鄉村,這個鄉村有一位老人,從年輕到老,一直無酒不歡,就是一直喝酒,每天都是醉醺醺。鄉村裡的人,家庭裡的人,對他這樣愛喝酒,酒一喝下去,醉醺醺,困擾了鄉村,困擾了家庭。
佛陀來到這地方,舍衛城,大家都知道再怎樣的壞脾氣,聽佛說法都會改變。這老人若能去聽佛說法,應該一定會改變。佛陀知道了,他就叫阿難:「有這位老翁,就是天天喝酒,對他本身,對鄉村、家庭都很困擾,所以你發心去度他,勸他不要喝酒。」阿難每天托缽都會遇到他,若遇到他,就用佛陀所說的法,勸他不要喝酒。勸不動,這老人就說:「要我忍耐其他的事情,我能忍耐,要我忍耐不喝酒,我沒辦法,所以我一直醉,一直都在喝酒,我不敢去見佛,你叫我稍忍一下,稍停一下,不要喝酒。我沒辦法,我無法忍住不喝酒。」就是這樣,每天,阿難就會邀他,「去聽佛說法。」他都一樣的回答:「我都還在醉,要我忍耐不喝酒,我沒辦法。」同樣這一句話。
有一天黃昏,他還是一樣喝得醉醺醺,黃昏要回家時,有一棵大樹,樹根浮在地面上,他這樣走,酒醉中腳去踢到樹根,痛,人跌倒,連骨頭也撞得很痛,翻身很久自己才爬得起來。自己在那地方,忽然間這樣想:我怎會這麼痛?要站起來都困難。坐在地上,自己一念心轉了。我懺悔啊!每個人都勸我要去聽佛說法,我竟然天天醉,我不敢去見佛,所以我這樣醉,醉到自己踼到樹根,這時我感覺到的痛,不堪忍啊!過去我說不堪得忍耐不喝酒,但是我現在身體的痛,痛得很不堪,要如何才能消除我身體的痛呢?我懺悔,我不應該不聽阿難的話;我懺悔,我更不應該不去見佛,人生無常,像我這樣醉醺醺,踼到、跌倒,是這樣痛,哎呀!我懺悔,我應該要去見佛。
心念一轉,從很掙扎中爬起來,回到家中,跟家裡的人說:「我應該要去見佛。」一早,天亮了,一早再一次跟家裡的人說:「我應該要去見佛。」大家都覺得,昨晚回來是在說酒話,今早清醒,怎沒想要去喝酒?怎會想要去見佛呢?到底是發生什麼事情?老翁向家人說完,大家還楞著,還未回過神來,老翁已經出門去了。真的來到精舍,阿難遠遠看到這位醉翁,平時醉醺醺的老翁,往精舍走來了,佛陀就回答阿難說:「是不是五百隻象牽引他來的呢?」阿難回說:「沒有,是他自己一人來。」佛陀就說:「這五百隻象已經在老翁的心中了。」阿難就趕緊出去,將這老翁接引進來。來到佛陀的面前,恭敬禮拜說:「佛陀,你要原諒我,我過去就是這樣天天醉,我現在已經瞭解了。」佛陀問他:「如何瞭解呢?」就將他跌一咬,通身疼痛的那感覺,向佛陀述說,所以他現在願意來聽佛說法,佛陀就說:「來,我先問你,問你,譬喻有五百台的車載滿了木材,這木材用五百台車載,堆在一起,這樣堆起來,這木材堆要用幾車火來燒,這五百台的木材才能燃得起來呢?」
老翁就回答說:「這很簡單,不用一粒豆大的火種,這五百台的木材這樣就燒起來了。」佛陀就又問他:「那你現在穿的這件衣服,已經是多久沒洗了?」我自己想一想,「我這件衣服有一年多沒洗了。」「若要洗這件衣服的髒污,要用多少水才能洗淨你這衣服?」從前印度人他們吃東西都用手,手要拿東西先在衣服上擦一擦,再來拿東西,或者是吃了較油的東西,用手拿來吃,吃完後一樣在衣服上擦一擦,所以這件衣服穿了一年多都沒洗,很多的油漬與髒污都沾在這衣服上。佛陀問他說:「這件衣服要用多少水來洗?」老翁回答:「很簡單,我若用一斗石灰粉泡水,這樣就能洗乾淨了。」石灰粉,古早以前,我記憶猶深,小的時候,有的人用燒完材的灰燼,灰燼泡水,用這灰燼水,就有鹼,如現在的蘇打粉,是不是?就現鹼水一樣,石灰就因有鹼,所以古代人在在洗衣服時,也是同樣有鹼,現在的肥皂古樣有這種東西。以前沒有肥皂,所以他用一斗石灰粉泡水,這樣這件衣服就能洗乾淨了。
佛陀就說:「是啊,所以聽法、受戒,你若能守五戒,就不會再犯,五戒之中就有不飲酒。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項你若守得住,就像那樣的容易,五百台車的木材,用一粒豆大的火種,就能將這些木材橈完,用一斗的石灰水,就能洗乾淨你這件衣服。同樣的道理,過去累積這樣多的煩惱、習氣、無明,只要你願意聽法,只要你願意守五戒,自然你過去不好的習氣、飲酒的習慣,就完全都戒除了。」這老翁一聽,「這麼簡單啊!我就能戒掉酒,戒掉我過去種種不好的習氣,我酒醒時,覺得罪惡很深,酒若一喝下去,就是醉醺醺,此時我願意皈依佛,守五戒,聽佛法。」佛陀歡喜了,這位老翁聽佛陀說法也歡喜,法喜充滿,改變了他一生,過去所累積的不好習慣。這就如甘露淨法,就是這樣簡單的法,能夠讓一位老翁累積幾十年的習氣,這樣就完全去除了。所以,佛陀一音圓演,一味之法,所以「隨類得解斯義獲解脫」。佛陀就是這樣,一相、一味的法水,能讓五乘根機都能接受,這老翁不是在僧團裡的三乘,他是在僧團外的信仰者,有信佛,聽到法,過去不好習氣也去除了。就是甘露淨法,一相一味,只要我們接受,我們的心就能清淨,解脫,除去一切煩惱,這就要多聽法。學佛,就是要從聲聞法,從聲音聽法,那就是要用心聽。前面的文
經文:「諸天人眾,一心善聽,皆應到此,覲無上尊,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隱眾生,故現於世。」
「諸天人眾」。就是所有所有的人類,若有因緣他能接受法,佛陀就要再跟大家叮嚀,要用歡喜心,一心,專心來聽法。聽法因緣到,就能到道場上,「皆應到此」,來到這裡聽,不是傳說的聽,是親身見到佛,聽到佛的聲,不是傳說的,那就是要值遇佛世的那個時代,才有辦法親見佛陀,尊重佛陀。但是,佛陀離我們二千多年,法身存在,佛法還活在人間,我們不就是將佛法拿來活用?活用在人人日常生活中嗎?這就是佛陀至高無上的智慧,所以,佛陀要讓大家知道,「我為世尊」,是世間人所要尊重的,「無能及者」,其實,佛陀所說的「我」是大我,天地真理這種的大我,真理大我能夠安穩眾生。佛陀的法身充遍天下,就是道理,佛陀的法身就是道理,所以能安穩眾生。「故現於世」,佛陀就是為了將這法要傳在人間,所以這一大事,應身出生在人間,修行成道、說法,法留在人間,這就是佛陀說法的目的。前面的文是這樣。接下來的文
經文:
「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以一妙音,演暢斯義,常為大乘,而作因緣。」
佛陀就是這樣,為大眾,大家應該都要來這個道場,親自來見佛,親耳來聽法,這個法能夠安穩眾生。因為為了法能安穩眾生,所以佛陀出現在世間。出現世間無非就是要為大眾說法,所以「為大眾說」。所說的是「甘露淨法」,就是我們最需要的時機,最需要的時機就是乾旱時,最需要是水,我們眾生最煩惱無明,五濁惡世這個時候,正是需要法水來滋潤,所以這是甘露淨水。「其法一味,解脫涅槃」。法,就是同樣亙千古而不變。水,從有地球開始就有水,過去過去幾億萬年的水,與現在的水都一樣,一相、一味,道理與此相同,過去是這樣的法,現在也是這樣的法。所以「解脫涅槃」,我們若能得到這個法,才能真正覺悟,心無污染。卻能將真實法不斷在人間,法不斷地傳,傳法的來源是從一妙音。佛陀的時代,開口說法,法法相傳,一直到現在輾轉演暢斯義,法才能留傳到現在。「常為大乘,而作因緣」,佛陀就是這樣不斷來人間,法不斷這樣傳,希望我們人人受法。所以「如來為眾演說森羅萬象的一切事物,眾生種類生滅諸法,其法清淨」。
*如來為眾演說森羅萬象的一切事物,眾生種類生滅諸法,其法清淨,如天甘露,無不美者。
佛陀所告訴我們的法,真的是無類不說、無相不解,天地萬物森羅萬象,其實佛陀將這些法全都分析得讓我們清楚,看得到的東西,佛陀就用因緣觀來向大家分析,任何東西都是從無到有,不離因緣、種子、種類等等。這是佛的智慧,從大地的樹木、叢林、藥草、五穀雜糧,一直說到我們現在神通廣大,一隻手指頭動一下(上網),世界天地事物,我們都看得到。「天眼通」,再更遠、更廣的地方,在網路上,我們要找哪一個國家,它的地圖在哪裡,它的高山有多高,海拔多少?我們只要一隻手指頭一動,畫面就出來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看到那些地圖,看到那些國家的生態,但是我們只是從畫面上看到,是真、是假?我們無法進入那個境界中。三五千公尺的山,我們沒有去爬,但是我們在這裡看。這就如佛陀所說的「天眼通」。
「神足通」。你不必走,你在這裡就已經(環遊世界),人家的國家,荷蘭這個國家多美啊!房子蓋在水上,這麼的漂亮。好像自己走到那裡了,但是,我們並沒有到那個地方。這種好像到達了,但是是假的東西,現在的網路,讓你覺得是真的,但是,完全就是假的,是虛幻的,離我們還很遠很遠的世界,到底是真或假呢?這種虛幻,一切如泡影,如露亦如電,我們根本無法到達的,它卻能夠很快就顯現在我們的面前。這種空中妙有,妙有真空,這就是道理。種類,眾生的種類,不論是人類、動物類,或者是植物類等等,佛陀這樣跟我們說,讓我們能「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論語》述而篇:「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跟你說個開頭,你用心聽。像這樣現在的科技,什麼造雲(雲端科技),科技能造雲。這一點點東西,怎麼能看到那麼多呢?上到「雲端」。東西要積(存)在哪裡?他就說積存在「雲端」裡面;「雲端」就是網路,在雲端上。「雲端」到底長什麼樣呢?這都是叫做形容詞,就是佛陀所說的空中妙有,妙有在空中裡,所以,這是佛他的智慧,很科學。
過去的真理,一直到現在呈現出來了,卻是這樣呈現出來,是製造五濁惡世,五濁惡世隨這種似有而非,真正的真真假假,所以造成了人心就不得安定。這就是「眾生種類生滅諸法」,但是「其法清淨」,所有的法,它的本身是清淨,是人類去污染了它。人類利用清淨法去破壞人間,污染了空間等等,現在最重要的是要用真實法,真正的道理,人若能回歸真如本性。所以真實法「如天甘露,無不美者」,很美、很甜、很好,我們人人應該要有。
經文簡釋:
*「為大眾說」;能說人尊,故所說法妙。
*「甘露淨法」;喻法義能使人心清涼,息煩惱熱。
所以佛陀「為大眾說」,「能說人尊,故所說法妙」。能說法者,所以人人尊重,人所尊重,所說的法就是妙法。所以我們要修行,修到這個法入我們的心來,有辦法去度化眾生,自然人家就會接受我們的法。所以,佛陀不在了,不在人間,才需要人間人人要用心來聞法、受法,再傳法。所以,譬喻「法義能使人心清涼」,息滅煩惱熱。唯有佛法才能讓人的心清涼,要不然心地燠熱、熱惱,苦不堪,唯有法才能來息滅我們心靈煩惱的熱氣。從前常常聽到「我現在心狂火著(氣急攻心、火冒三丈)。」「心狂火著」,可見這種譬喻就是缺乏法水來滋潤心地。
*甘露乃不死之藥,妙法是真常之體,稱之為淨,以不染故;甘露淨法,止得一味,乃解脫涅槃之味。
所以說,「甘露乃不死之藥,妙法是真常之體,稱之為淨,以不染故」。甘露就是不死之藥,因為我們的真如永存,人人本具佛性,這是永恆的,我們能夠透徹法、道理之後,這個妙理是真常,就是亙千古而不變,一體,法的體是亙千古而不變,這叫做妙法。妙法的真體就是「常」,「常」是亙千古而不變的,稱之為「淨」,這是清淨的法體,這個清淨法體就是真理,就是不受污染。常常說,我們要發「四弘誓願」,入人群,運用「四無量心」去度化眾生,而不受眾生的濁氣污染了,這就是常體,真常之體,清淨之法,用在人群中不受污染,這叫做「甘露淨法」。佛陀的教法,「止得一味」,就是一項,一味,沒有其他,三乘歸為一實乘法,「乃解脫涅槃之味」,就是一實乘。
經文簡釋:
「其法一味,解脫涅槃」:機情雖異,佛意常融一味,令得無上解脫究竟涅槃。
一味之法,以一妙音演暢,隨類得解。
「其法一味,解脫涅槃」。意思就是說,「機」,就是眾生的根機,我們有情,眾生就是有情眾生,根機實在是參差不齊,所以佛陀的意常融於一味。佛意,佛陀的本懷常常都是沒有放棄,一定要讓眾生聽到一實真實法,希望眾生能夠體悟到人人本具佛性,這是佛的本懷,希望人人能與佛同等,那個本覺慧海。本來具有覺悟的本性,我們有一個開闊如大海的智慧,我們本來就有。卻是我們的根機就是這麼小,佛陀的法,法水,我們所用的,要看什麼樣的器,根器,就接受多少。其實,佛陀(有)無限量的法水給我們,不過,還是一相一味。「令得無上解脫究竟涅槃樂」,這是佛陀的心懷,他要給我們的,對眾生是用這樣的心。但是眾生能夠了解多少佛的心懷呢?聽進多少佛所說的法呢?佛只是盡他的心,一味之法,以一妙音演暢,同樣的法,從他口中發出一妙音。「隨類得解」,隨眾生的根機去理解,這就是所以我們眾生一直還是在生死中,到底我們(理)解多少?
經文簡釋:
「以一妙音,演暢斯義」;據相似異,約意名一,說權為實,名曰妙音。廣演通暢如斯妙義。即是「以一妙音,演暢斯義」。
「以一妙音,演暢斯義」。那是根據相,似異,看起來好像是,但是也好像不是。「約意名一」,佛陀他用真實法,但是有的人聽起來好像不很貼切一樣,無法體解到佛陀真實的道理,在他(佛)的心懷。所以佛陀說權為實,用權法,方便法,其實還是要引入我們人人能會見真實法,這是佛的用心。所以「名曰妙音」。發出他的音聲,隨眾生的根機,眾生的根機好像一知半解,好像有聽,好像不了解,不過,佛還是盡他的心,所以他設權說實法,廣演通暢如斯妙義。盡他的心力,就是這樣廣演,開闊來說給大家聽,讓這個法能暢通到眾生的心裡。從佛口出,希望能通達到眾生的心中,所以這是「以一妙音演暢斯義」,這就是佛陀的用心。
經芠簡釋:
「常為大乘,而作因緣」;所以說小,意引入大,小智是因,小善是緣。
「常為大眾,而作因緣」。佛「所以說小,意引入大」。為何要說小法?聲聞、緣覺,或者是十善、五戒,這都是用權巧的根機。發心專心修行,棄小為大,辭親割愛,離開小家庭,為大,就是好好修行。為什麼要修行呢?希望能夠透徹道理。透徹了道理,修養自己,目標要做什麼呢?應該就是要做聽法者,也要做傳法者、行法者。聽法,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們身體力行,好好修行來傳法,應該是要這樣。但是,人都是為自己去修行,佛陀是為眾生而修行,佛陀是為眾生而成佛,這是佛,他是大覺悟者。大覺悟者的心意要說給還在迷茫中的人聽,真的要從小乘說起,所以要說「四諦」、「十二因緣」法,才慢慢引入「六度萬行」,從小而入大。所以「小智是因,小善是緣」,所以說「四諦」、「十二因緣」,要從小乘說起。
*申明非但,一時演暢斯義而已,乃於四十年中,雖說九部之法,常為大乘解脫涅槃而做因緣。
這也就是說,「一時演暢斯義而已」,就是一段時間來演暢佛所說的法。佛陀的法要如何開啟呢?我們常常說,經過思考,初轉法輪,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這是第一時間。從這樣過來,乃於四十餘年中,四十多年過去了,「雖說九部之法」,在這四十多年中,九部法「常為大乘解脫涅槃而作因緣」。這九部法到底有哪些?
*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
1修多羅:契經。
2祇夜:重頌。
3伽陀:諷頌直說偈句。
4伊帝目多:本事。
5闍多伽:本生
6阿浮達磨:未曾有。
7優陀那:自說。
8毗佛略:方廣。
9和伽羅:授記。
九部法,第一,叫做「修多羅」,這是梵語,翻成我們的中文,應該叫做「契經」,「契經」就是佛所說的法,應眾生的根機而說的經,叫做「契經」。所有隨眾生的根機,觀眾生的因緣,佛陀為他們所說的法,這叫做「契經」,一切經典無不都是隨眾生根機而說,隨根機、隨因緣而說。
第二,叫做「祇夜」,那就是「重頌」。在《法華經》,重頌的(經)文很多,每一品差不多都有重頌,所以這是怕我們長行文真的是很重要的法,我們人是很健忘的,很快就忘記了,聽一聽,就忘記了,可惜啊,所以要再做偈文重複,這叫做「祇夜」。
第三,叫做「伽陀」。「伽陀」是諷頌,沒有長行文,開頭就是用偈文的方式,沒有長行文,開頭就有。在《百喻經》也都是開頭就是這樣,用偈文的方式,一句偈就能包含很多道理,這叫做偈頌(諷頌),也就是偈文,沒有長行文,這樣直接說偈,七字一句或者是四字一句等等。
第四,就是「伊帝目多」,就是「本事」。「本事」就是佛陀講經時,若看到什麼樣的人與人之間,有什麼樣解不開的心結,佛陀他就會回顧過去,過去生中,向大家說:「我過去和他的因緣是這樣,所以我這輩子來到人間,雖然已經是成佛了,不過就是有過去修行這樣的過程,也有與人有恩、有怨,有恩的,好因緣,看到佛就能很歡喜,一聞佛法就能解悟,能解、能悟。但是,有的就是對我還是有很多不滿,或者是破壞,所以我這輩子有遇到這樣這樣的困難。」我們過去也常常說過,這是佛過去生中所修行過程的行業,他的修行有造過的業,曾經有過,過去生的「本事」。
第五、就是「闍陀伽」,也就是「本生」。「本生」就是過去是怎麼樣,會遇到這種事情。過去我不只是人身,我也曾當過象,在畜生道,經過為鹿、經過象、經過猴,很多種動物類都曾有過。示現動物相,也是在度化眾生。連蜜蜂、螞蟻那也是都曾…曾經有過因緣的,這叫做「本生」。是什麼因緣,生在那個世界,是什麼因緣,來到這個人間,不同世。我們過去都說「分段生死」,不同生世等等,所以這叫做「本生」。
再來叫做「未曾有」,佛陀說法,說得過去大家不曾那麼歡喜,現在接受到法,得未曾有的歡喜。再來叫做「優陀那」,那就是「自說」。沒有什麼因緣,佛陀自己就開始說,無問而自說。第八,叫做「方廣」,那就是說很多的大乘法,這叫做「方廣」,如《華嚴經》等等,這種很大部的經典,很深的法。第九,「授記」,那就是佛陀為一切眾生,有因緣的,佛陀為聲聞、緣覺、菩薩等等,授未來能夠成佛的記這叫做「九部法」。佛陀一生四十九年間,為眾生所說的是很多種類,所以佛法深如大海。不過,一直說「一相、一味」,我們一念心,這念心若能體解大道,發起無量心,自然智慧如海,統理大眾,希望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註一】回頭是岸
佛在世的時候,距離祗桓精舍約十里許的地方,有一老年人,平時嗜酒如命,常飲得酩酊大醉,橫臥在路上。一日,佛座下一位多聞第一的弟子阿難尊者,路過於此,見那老人爛醉如泥,頓生悲憫之心,意欲引他歸佛。於是坐待老人酒醒後,即勸他同往佛所。老人說:「我久聞佛之威德不可思議,亦早知佛之住所,屢次想欲前往禮敬,但總鼓不起勇氣來。原因是佛五戒中,有禁飲酒一條戒。像我這樣嗜酒如命之人,一旦斷了酒,有如小兒斷了乳,命不能保,我因是故,迄今未能見佛。」
未久,老人又酒醉臥地,展轉呻吟,嘔吐狼藉,舉身皆痛,如大山崩。酒醒之後,精神頹靡,舉措乏力,便自說道:「阿難尊者,早勸歸佛,往詣佛所。而我總因喜愛杯中之物,始終不肯見佛,所以演成今日之苦楚,咎由自取,非他人所與。」於是下了決心,實行已往之志願,接受阿難之勸言。回至家中,便向妻兒說道:「某日我欲去佛所,家中一切,任各自便。」家人聞說此言,皆大驚愕,公初不肯至佛所,今因何緣而言欲往?
不數日,老人略事收拾,便往佛所,於祗洹精舍門外佇立。這時阿難正在經行,遠見老人站在門外,於是前往招呼,引其見佛;老人一見佛陀,涕泗橫流,五體投地的說道:「我久聞佛陀在此,亦早想見佛。但因愚痴所致,不能如願。今我回憶往日,因酒醉後失去了理智,不能控制情感時,所作的罪業太多,自知罪業難逃,唯願我佛大慈大悲救我於水深火熱之中。誓願從今以後,更不復造,懇禱我佛為我赦除罪業。」是時佛知此人存意至誠,善心哀祈,於是對他說:「我問你,堆積五百輛車的柴木,要將它燒盡,當用幾多車火將它燒盡呢?」老人答曰:「不用多火,只用如豆許火燒,須臾之間,化為灰燼。」佛又問道:「你身上的衣服,穿了多久啊?」老人答曰:「我身上衣服,半年未換。」佛說:「欲浣濯衣垢的時候,當幾月能洗淨呢?」老人言:「只用些許肥皂,立即洗得潔白乾淨。」佛說:「你的積罪如五百輛車的柴木,又如半年未浣的衣垢,只要你從今發心受持三歸五戒,以後依戒奉行,絲毫不犯,身心自會清淨。老人聞佛開示後,依教奉行,未久即證阿那含果。」
按:我們要知道,人海茫茫,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若不從生死苦惱的此岸,歸投於佛法僧三寶的寶筏中,那裡能到達不生不死,極樂的彼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