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6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如來說法為一大事,
除此之外別無他事,
去來坐立四威儀中,
凡有機感皆為說法。
如來就是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無非就是要度化眾生,要度化眾生,除了身體力行,那就是從口說法,是啊,這是佛陀來人間的一件大事,而且,佛陀數次都這樣說,「除此之外別無他事」,來人間,就是為了要說法度眾生,眾生從耳聞聲入心,體會、瞭解,這就是佛陀說法的音聲。我們眾生就是這樣,將這音聲入耳根,用心接受,才能體悟。所以說法很認真,一大事而說法,而我們聽法是否也一樣很認真,為一大事來聞法呢?一大事,意思就很認真,就是只為這個目的,所以我用心聽,不是多少聽一點,是用心聽。聽法,對我們有什麼利益呢?利益多多,不只是今生此世能利用,即使是來生來世也不脫離軌道。佛在世時,波斯匿王很虔誠,皈依三寶成為佛陀的弟子,每一回要來見佛時,他就慎重其事,將他所穿的服裝整理得很乾淨,很樸素,沒有珠寶瓔珞,豔麗的寶物裝飾其身,都沒有,將這些珠寶、瓔珞都脫下來,用乾淨而整齊、莊嚴,很樸素的服裝,穿著來見佛。
有一天,他來到祇園精舍,就是這樣尊重的威儀,向佛虔誠頂禮,然後向佛陀請法。佛陀也是用很虔誠,對機逗教,讓波斯匿王能聽了入心,歡喜,啟發他的信心、愛心。波斯匿王聽法聽得很歡喜,就向佛陀請求,「佛陀啊!是不是能允許給我三個月的時間,能每天都跟隨在佛的身邊聽法?佛陀,你若能給我三個月供養,入皇宮,我能整理一個很寬闊的地方,供佛陀說法的地方,僧眾安住的地方。佛陀慈悲納受吧!」佛陀聽了,就是默然,這樣就表示允許了,波斯匿王看見佛陀慈祥默許,很高興,「這樣,佛陀,我就要回去準備了!」回去了,就在皇宮的外面趕緊塔建起僧房、講堂等等。很快地,工程完成了,就請佛接受三個月時間的供養,裡面有出家人要換洗的衣服,也都準備的很妥善朋,所以,衣、食、住四樣具足來供佛僧,專心聽佛法。
就這樣三個月過去了,這當中又有一次,波波斯匿王又來到精舍,又向佛提起遻:「佛陀啊!這三個月的時間,我盡心供養,我該做、所做,是不是都功德圓滿呢?」佛陀回答波斯匿王說:「所做一切的好事,會有厭足的時刻嗎?」波斯匿王說:「沒有,做好事,做真實有意義的事,永遠都不厭足。」佛陀就這樣說:既是好事,該做的,永遠都不厭足,你怎會說全都圓滿具足呢?我們若是有這分有相布施,以為是圓滿具足,這驕慠的心就會生起,你若以為這樣就是圓滿具足了,這些事情,享受有限,一生一世這樣的享受也會消磨掉。做好事,該付出,供佛僧,這應該要有長久的時間,該做、應做的,沒有什麼時候叫做圓滿之時,這才是真做善事。」
這這當中,波斯匿王他聽了,大有所悟,立即向佛懺悔:「我一時歡喜,能夠三個月時間聽佛說法,很歡喜,我以為我所造作的是圓滿具足。我瞭解了,我應該今生來世都要有無窮盡的心情,把握因緣,不斷付出,我應該發這樣的願,對不對呢?」佛微笑、點頭,向他點頭,「是啊!你總算真正瞭解這含意了。」在這當中,有一位比丘尼,叫迦旃延,這位迦旃延比丘尼聽到佛與波斯匿王對答,這位迦旃延比丘尼就站起來,向佛陀眾僧作禮,她就是懇求佛陀,讓她表達她的心意,佛陀就允許她在大眾中說。迦旃延比丘尼她就說:「佛陀啊,我好像在過去三十一劫以前,有一尊佛叫做飯式詰如來在人間,那時有一地方叫做野馬城,城內有一位名叫純黑這位奴僕,就是賤民,他雖然是位賤民、奴僕,但是看見如來在托缽,心生歡喜,他也是用盡了他所有累積的東西來供養。供養這尊佛,且用很虔誠的心,向如來虔誠發願。
發願說:『我從今生此世有此因緣,能夠將我所有的一切變換來供養如來,這是我的福,我從此時此刻開始,我只有一個願,希望我能不再墮落三惡道,我能生生世世,甘願受盡一切人間的苦役,我要在人間不論在何種環境,讓我這一念道心不退,讓我這念能時時供養佛僧,讓我時時能為人群付出。我若有什麼樣的業報,我願意在人間造作一切的福業來付出,永遠不退道心。只要不墮落三惡道,在人間哪怕受苦役,我也願意供養。這樣發願。這位如來他看了,瞭解了,雖然是賤民,卻是這樣虔誠的心,就為他祝福,為他說法,「要不再墮茖三惡口,唯有就是要口常說好言,才能結眾生的好緣,行要身行好行,時時為人群服務,付出無所求,還要心常常具足虔誠好念,不貪求、不瞋怒,沒有癡念,若能這樣保持著,你雖然再來人間,無數劫,還是慢慢地修十善五戒,聲聞、緣覺,這樣繼續修行,在漫長的時間,同樣在人間來來回回,也能消除你的業力,增長你的慧命,慢慢接近,從五戒十善慢慢就能入佛門,修佛法了。」
這位迦旃延比丘尼說到此,她就向著佛陀雙手合掌,抬頭看佛,向佛陀說:「三十一劫前,那位純黑奴僕就是我,我本身就是這樣守這個約,與過去這尊佛所見面,我所發的願,那尊佛向我說的話,所以我現在已經入僧團了,雖然是比丘尼,我也是從佛陀聲音入,從佛法中解悟人生無常,十二因緣法,我清楚了。佛陀,是否佛陀能證明我三十一劫以前所遇到的佛?」佛陀用慈祥的眼光看著迦旃延比丘尼,也向大眾注視一回,大眾都在等待佛陀的答案,「是嗎?三十一劫以前,為何迦旃延比丘尼有辦法瞭解過去?」大家在等佛陀的答案,佛陀用很慈祥的(聲音),就向大家證明:「是啊!這是旃迦延比丘尼經過長久的時間,那念心不退轉,所以有此因緣入僧團中,雖然身為比丘尼,她的精進悟入了,同時也得宿命通了,所以能回歸過去三十一劫以前的宿命,所以,確實她是這樣過來的。」波斯匿王,還有在場所有聲聞、緣覺、菩薩,都皆大歡喜。
修行,不是急於一時、一生一世,那是要生生世世,這念心這樣累積,所以,如來說法也是一樣,釋迦牟尼佛已經是無央數劫,不只是三十一劫,是無央數劫,諸佛出世都是這樣修行,無佛在世時也同樣這樣修行,不斷有一個心願,就是要來度盡眾生。度眾生,別無他法,就是要說法,所以「除此之外別無他事」,為一大事,就是說法,除說法之外,別無他事。「去來坐立四威儀中」。佛陀不只是用口說法,是用身教,身教,讓人看了歡喜,佛陀的威嚴、威儀,行住坐臥都是很有規則,威儀讓人看了,人見人敬仰,人見人尊重。「凡有機感皆為說法」。佛陀對只要有因緣的人,絕對不放棄,他只要有根機,能夠感應到佛陀所說的法、佛說的話,覺得這個根機應該給他這個法,他能夠應法受用,所以佛陀絕對是為他們說法,所以「凡有機感皆為說法」,這是佛的慈悲,不斷來人間。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我無貪著,亦無限礙,恒為一切,平等說法。」
這是佛陀他這樣說,對眾生的平等心,所看的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無有彼此,沒有分別你是國王、你是賤民,都沒有分別。不只是對人類不分別,所有的蠢動含靈,同等的愛心,沒有怨、沒有憎,沒有討厭,沒有這個心,全都平等。「我無貪著」,除了說法以外,別無所求。「亦無限礙」,所說的法能普遍一切,沒有設限,一切時、一切地、一切人,佛陀無不都是為他們說法,「恆為一切平等說法」。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目標。接下來這段文就又這樣說
經文:「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常演說法,曾無他事,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
經文簡釋:
「如為一人,眾多亦然」;諸法平等之理,於一切眾生之上,不起怨親等差別之見,平等心,垂憐愍一多皆然。如為一人或為多人,說法度生之心,無有差別。
這已經很清楚了,佛陀不設限。「如為一人,眾多亦然」,佛陀說諸法,都是平等的道理,對一個人也是說這樣一實相法,只要他的根機能夠接受,對一切眾生都是一樣,這種平等的道理,「於一切眾生之上」,就是不斷為眾生說法,「不起怨親等差別之見」,就是全都平等,沒有怨親分別之心,不會有「這個對我不好,所以我就把他隔開,不給他法」,不會。佛陀怨親平等,沒有差別的見解,無分別,所以「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在眾多之中,大眾中,沒有怨親的分別,通通平等。佛是一切眾生之上,我們曾說過了,十法界中,除了佛,九界都完全還要再接受佛陀的教法,哪怕是菩薩的境界,同樣也要再接受佛陀更圓滿的法,這就是佛陀是在一切眾生之上。所有,「六凡四聖」,除佛之外,佛陀都將他們視為平等。「垂憐愍一多皆然」。他就是這樣,從最高的境界,對所有的眾生,不論是一個或者是人眾很多,全都一樣,佛陀慈悲所愛護的人,所以,「如為一人或為多人,說法度生之心無有差別」,這是佛陀的大慈悲心。
佛陀視眾生如一子,我們人人都是佛子,就像基督教、天主教,稱他們的教主就是天父,也是父親,就像大家都是天父的孩子。佛陀,亦父亦師,他教育我們就如父親疼子,如導師教育我們。同樣的道理,那種慈愛,疼惜天下眾生與父親疼子一樣,尤其是要教育我們。如波斯匿王,他雖然三個月盡心機,為他蓋僧房,出家人所要用的僧衣等等都有,衣食住行具足。這樣三個月圓滿了,波斯匿王向佛陀展現說:「我的功德都具足圓滿了。」佛陀就這樣跟他說:「不要有這種今生此世這樣就圓滿了,所做的功德這樣就圓滿,福會享盡,福盡了,還是要再入人間或是三途之中。內心一定要好好修行。」看,一位比丘尼就趕緊出來,來(秉白)宿命通。過去就是三十一劫前,那時候一尊佛出世,他所修行的就是這樣,這個因緣,他盡他一輩子所儲蓄的,這樣虔誠的心供養,他所發的願只是希望他保存這念供佛的歡喜心,生生世世只要不墮落三途,願意在人群中無限量的付出。經過這麼久來,總算有機會見到佛了,由聲聞而體會到人生無常,而體會到過去的宿命。
同樣是人,無分男女差別,沒有分貴賤種族的差別,佛陀的慈悲就是這麼的平等。法從佛口出,聽入眾生的耳根,他能收攝多少在他自己的心裡,收入心,他又是能真正身體力行付出多少?這就要看各人了。佛陀將大家視為一子,也將自己的責任視為導師,就是眾生的四生慈父,三界導師,這樣來入人群,完成他的一大事。一大事在二千多年前已經出現人間,之後他的法身,就是我們每天每天,佛的法身就是在我們的口頭上,在大家的耳根中,應該是在你我,活在我們的心中。所以,佛法活在我們的心裡,我們更要活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舉佛果德,障盡智圓,不同餘人,故能平等說法。
所以這就是表示佛的果德,佛陀他累世以來所修行的結果,圓滿的德,「障盡智圓」,所有的障礙都盡了。我們要知道,佛陀他在四十多年間,成佛、說法,領導大眾修行,也是經過了重重的障礙,佛陀都是,遇到障礙,他就認為這是因緣,餘報未盡,剩下的業報還未盡。報,因果既然出現了,出現一次,這樣平安度過就是消一次的業。到成佛了,他都還有餘報未盡。成佛了,到了八十歲那一年圓寂,這已經是果德都圓滿,智慧圓滿,這就是佛陀來人間,不同於其他人。剛才說,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之內都還有,有餘報,還有因緣果報。所以佛陀的圓滿,與我們普通人說的「功德圓滿」、「功德具足」不同。波斯匿王他這樣的一句話,佛陀就告訴他:「還沒圓滿。」所以佛陀的德是已圓滿,不論是智,也圓滿了,「障盡智圓」。所以「故能平等說法」,他對眾生都是平等說法。
經文簡釋:
「常演說法,曾無他事」;常時演說法,是一人,或多人亦如是一心平等,為之演法;曾無別事以縈縈其懷。久近平等,說法乃如來之能事,除此之外作度眾因緣。
*「常演說法」:口四無礙施化眾生。
所以「常演說法」,為一人他也是這樣說話,或者是很多人也是一樣,「一心平等,為之演法」。所以「曾無別事,以縈縈其懷」。佛陀的心懷,只為饒益著眾生,為眾生說法,只為一件事而已,這就是「常演說法,曾無他事」。過去、現在,就只是這件事,這樣繞在佛的內心,所以讓佛大轉法輪。佛轉法輪,說一切法,無不都是為一切眾生。「久近平等」。久,就是無始劫,無央數劫以前,這叫做久。很久很久,無法計算,或者是到達近,近,就是佛陀已經應世人間,與大家說話,在眾生身邊,近在身邊,向大家說話,這叫做「久近平等」。過去對一切眾生也是平等,為一切眾生修行,向佛求法,就是為了要度眾生。在無佛世時,同樣的,也是將過去所修所成,在智慧覺海中所受的法,也是平等在無佛世的人群中平等地說。不論是久或者是近。佛陀離我們二千多年了,在人間來說是很久了,在佛的世界,大空間,其實是很近的事情,因為佛法結集三藏十二部經,我們都能依照經典來體會佛陀的教法,這樣算來也還很近。所以「說法乃如來之能事,除此之外,作度眾因緣」。
在迦毘羅衛國應身的太子,修行成道的佛陀,應那時候在人間。其實,不論是過去,或者是二千多年後,一直到現在,還是在作度眾因緣。除了那個時代,佛世的時代以外,還是不斷在作度眾因緣。這個法要不讓它斷了,就是要不斷有人聞法、傳法、說法,這就是佛陀在芸芸眾生中,因緣不讓它斷了,所以一定要時時有說法者。佛陀希望人人成為菩薩,發大心,聞法、說法、傳法下去,這是佛陀的法身永存人間,「作度眾因緣」。「常演說法」,所以常常都在說法。「口四無礙,施化眾生」。法要從口出,這幾天來,都在說佛的口有「四無礙智」。「四無礙」從佛口出,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所以不斷施化眾生。
經文簡釋:
「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即四威儀中,凡有機感,皆為說法,終不疲厭,若有彼此等,則有限礙疲厭。
佛陀「去來坐立,終不疲厭」。這是佛陀,他絕對不會有「整天了,很累了!」就放鬆下去。沒有,佛陀去來坐立四威儀,都是那麼的自在。就像曾子這樣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他常常自我警惕,不要人眾很多時,我就像個君子;人眾若退去之後,我就是很隨便的小人。不要這樣。所以,就是要常常覺得常常都有人,四周圍都有眼睛監視我們,常常都有人的手指頭指著我們,「那個人……」。不只是這樣,有很多口在傳。所以我們必定「去來坐立」都要時時在四威儀中,「終不疲厭」,要常常在四威儀中。
「凡有機感,皆為說法」。只要有因緣時,只是讓他們看到、聽到的,都能作度眾生的因緣,佛的身、口,都能作為度生的因緣。所以「凡有機感」,有人有信根,有這個因緣,絕對讓他見到佛就起歡喜心,聽到法就能入心。這種就是「皆為說法,終不疲厭,若有彼此等,則有限礙疲厭」。因為佛陀將眾生視為一子,甚至視為一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陀憫念眾生,希望眾生人人與他一樣,能夠體悟天地宇宙萬物真理,這就是佛陀對眾生的盼望。所以說「去來坐立」,這就是「身輪施化」。
*「去來坐立」:身輪施化。
去者,示入涅槃;
來者,示成立覺;
坐者,說法利生;
立者,待眾生機熟。
「去」,「去者」就是「示入涅槃」,已經因緣圓滿了,所以化度到一段落,所以就要示入涅槃,這樣就是「去」。「來者」,來,去來,「來者」是「示成立覺」。就是來人間出生、求道,覺悟了,瞭解原來佛法是這樣。我們人人就是有來人間,我們現在就在人間,我們人人現在開始已經接受佛法了,所以接受佛法,聽到佛陀的開示,我們應該多多少少,瞭解一分,就是一分的覺悟,我們要不斷累積。但是如來是已經圓滿的覺悟,就是大覺悟,我們凡夫就是要殷勤精進,瞭解一個法,入我們的心,我們去證悟,證明我這樣做,真的對我的身心的感覺,有那分歡喜。若是做對的事,就是很歡喜,有感覺,我們是小覺小悟。佛陀的開示,我們就這樣的接受。「坐者,說法利生」。坐,「坐者」,就是有機會,有機感,有這個根機的人來了,他不論是一個或者是眾多人,都是一樣,還是為他們說法。所以「立者」,就是「待眾生機熟」。所以「去來坐立」的意思就是這樣。不論是示滅,就是現相示滅,讓大家知道,這個身體哪怕是成佛了,還是同樣終有入滅之時。
*「終不疲厭」:始終不疲勞生於厭怠。
如普賢行願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口意業無有病厭。
所以始終無有疲倦,這是佛陀一心一志為眾生付出,「始終不疲勞」,絕對不會生起疲倦懈怠的心。如《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口意業無有病厭。這就是菩薩在修行的過程就是要這樣。
經文簡釋:
「充足世間,如雨普潤」;意輪施化。
*以法潤世,悉令充足;猶如時雨,普潤一切。
所以要「充足世間,如雨普潤」,凡是眾生所有、所需要的,佛陀來人間,去來自在,如雨普潤,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如密雲集在空中,地上乾旱,最需要的就是要有雨水來滋潤。「意輪施化」,就是「以法潤世」。用佛陀他所覺悟的覺海,無限的法來滋潤眾生的心地。「悉令充足」,看你的根機大小,不論你多大,器如大海,雨降在海中,還是一樣,大海都能吸收。或者是用一個小小的罐子、杯子,就是盛滿就滿了。所以,看我們自己的根器。「悉令充足,猶如時雨」,就像及時雨,你最需要時,雨降下來來滋潤,「普潤一切」。
*世尊視四生如一子,等三界以同仁,為七種眾生說法,如雨澍山川谿谷,平等普潤。
「世尊視四生如一子,等三界以同仁」。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在我們凡夫眾生界,或者是在聲聞,或者是在菩薩,六凡四聖,三界中一視同仁。所以「為七種眾生說法,如雨澍山川谿谷,平等普潤」。這是佛陀為眾生說法,無厭足,愛的力量,總是為眾生,不斷適應他們的根機,不斷地說法。這是佛陀出現人間,他就是為所有的眾生而設教。我們聽法,佛陀既為一大事因緣而來人間,我們也是有幸,在五道中,已經在人道出生。佛法,就是在人道乘才有佛法,佛就是在人間成,所以佛法就是在人間具足。既然我們是人身,又能聽到佛法,這是非常難得。
看看天下,現在地球上的人口有多少呢?信仰的宗教有多少種?很多。真正能聽到佛法的,又有多少呢?佛法,完全是尊重大家,人人可成佛,這就是佛法的可貴之處。就是說盡了人人所受的,在人間所受的就是自做自受,所以要教育我們如何做,你要如何做,才能做得成為一個圓滿的人,對人群有福、有利,是人間的貴人,這是佛陀用種種方法來教育我們。也是告訴我們,很坦白告訴我們,要用很長的時間去精進,才有辦法將我們這種習氣煩惱去除。習氣煩惱,大家應該也要承認了,人人,人心實在是相同,只是習氣不同,各如其面。人人本具佛性,只是我們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習性,熏習來的煩惱。所以我們常常聽,「對啊!」聽得很歡喜,不過很快的,我們的習氣一上來,又是聽的法又減了,煩惱無明又增加了,所以要我們時時自我警惕,時時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補充資料一】《增壹阿含經‧地主品第二十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王波斯匿告諸群臣曰:「汝等催嚴羽寶之車,吾欲往詣世尊所,禮拜問訊。」是時,左右受王教令,尋嚴駕羽寶之車,即白王曰:「嚴駕已辦,今正是時。」爾時,王波斯匿即乘寶羽之車,步騎數千,前後圍遶,出舍衛國,至祇洹精舍,往詣世尊所。如諸王法,除去五飾,所謂蓋、天冠、劍、履屣及金拂,捨著一面,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與說深法,勸樂令喜。是時,王波斯匿聞說法已,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受我三月請,及比丘僧,莫在餘處。」是時,世尊默然受波斯匿請。
時,王波斯匿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舍衛城,勅諸群臣曰:「吾欲飯佛及比丘僧三月供養,給所須物: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汝等亦當發歡喜心。」
諸臣對曰:「如是。」
時,王波斯匿即於宮門外,作大講堂,極為殊妙,懸繒幡蓋,作倡妓樂,不可稱計。施諸浴池,辦諸油燈,辦種種飯食,味有百種。是時,王波斯匿即白:「時到,唯願世尊臨顧此處。」
爾時,世尊以見時到,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僧,前後圍遶,入舍衛城,至彼講堂所。到已,就座而坐,及比丘僧各隨次而坐。
是時,王波斯匿將諸宮人,手自行食,供給所須,乃至三月,無所短乏,給與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見世尊食訖,持種種華散世尊及比丘僧上,更取小座於如來前坐,白世尊曰:「我曾從佛聞以因緣本末:施畜生食者,獲福百倍;與犯戒人食者,獲福千倍;施持戒人食者,獲福萬倍;施斷欲仙人食者,獲福億倍;與向須陀洹食者,獲福不可計。況復成須陀洹乎?況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況向阿那含、得阿那含道!況向阿羅漢、得阿羅漢道!況向辟支佛、得辟支佛!況向如來、至真、等正覺!況成佛及比丘僧!其福功德不可稱計,我今所作功德,今日已辦。」
世尊告曰:「大王!勿作是語,作福無厭。今日何故說所作已辦?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
(中略)
爾時,於大眾中有一比丘尼,名迦旃延,即從坐起,頭面禮足,白世尊曰:「今世尊所說,甚為微妙。又世尊告波斯匿王作是語:『大王當知,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莫求在生死食其福業,更於長夜獲安隱無量。』所以然者,我自憶三十一劫,飯式詰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遊在野馬世界。
「爾時,彼佛到時著衣持鉢,入野馬城乞食。是時,城內有一使人,名曰純黑。時,彼使人見如來執鉢入城乞食。見已,便作是念:『今如來入城必須飲食。』即入家出食施與如來,興發此願:『持此功德,莫墮三惡趣中;使我當來之世,亦當值如此聖尊;亦當使彼聖尊為我說法,時得解脫。』世尊并波斯匿王咸共知之。當爾時,純黑使人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爾時純黑使人者,即我身是。
「我於爾時,飯式詰如來作此誓願:『使將來之世,值如此聖尊,與我說法,時得解脫。』我於三十一劫不墮三惡趣中,生天、人中,最後今日受此身分,遭值聖尊得出家學道,盡諸有漏,成阿羅漢。若世尊所說極為微妙,語波斯匿王:『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莫在生死食此福業。』我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斯,歡喜心意向如來者,我便生此念:『此諸賢士,用意猶不愛敬供奉如來?』[說>設]我見四部之眾,即往告曰:『汝等諸賢,為須何物,衣鉢耶?尼師檀耶?針筒耶?澡罐耶?及餘沙門什物,我盡當供給。』我已許之,便在處處乞求。若我得者是其大幸;若使不得,便往至欝單越、瞿耶尼、弗于逮,求索[求>來]與。所以然者,皆由此四部之眾得涅槃道。」
爾時,世尊觀察迦旃延比丘尼心,便告諸比丘:「汝等頗見如此之比信心解脫,如迦旃延比丘尼乎?」諸比丘對曰:「不見也,世尊!」世尊告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得信解脫者,所謂迦旃延比丘尼是也。」爾時,迦旃延比丘尼及波斯匿王、四部之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補充資料二】四事供養
謂供給資養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四事,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或指衣服、飲食、湯藥、房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