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4/21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4/2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4/21晨語簡記   2015/04/21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4月 21, 2015 8:23 pm

2015042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權教菩薩自信作佛,

修六度行自利利他,

方便菩提善巧隨機,

廣度慧解化用自在。



  我們能瞭解嗎?「權教菩薩自信作佛」,菩薩道是我們的目標,是佛陀敎育我們,要成佛一定要經過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自利利他。所以我們開始發心,是從佛陀的教育,從方便教一直漸漸誘引,讓我們體會人生苦難偏多,再進一步,讓我們瞭解,一切是因緣果報。看見了人間的苦難,所以瞭解了因緣會集,集來了很多無明煩惱,所以我們要發心,既瞭解是過去因緣所集的法,我們現在開始就要修行於道了。因為我們要滅除這些苦,那就要修行於道,這是四諦法所教育我們,我們瞭解了。到了緣覺,佛陀所施用的教法,那就是要讓我們更清楚因緣會集,我們要清楚,不是一生,是累生累世,用很長久的時間,在人我對立中,愛恨情仇,這樣彼此之間纏綿,纏著,連綿不休,造作了我們有十二因緣,一動了心念,開始由不得自己,帶著過去所造作的業就開始了。這個人間、人生就是在父母之間精血構成,就這樣一直十二因緣法一直延續到老、病、死,又是一輩子過去了,這就是緣覺所證。在這生老病死中,緣著種種的境界,體會到人間的道理一切皆無常,瞭解了這锢法,所以他能夠斷除種種煩惱、無明,這叫做緣覺。



  但是,佛陀希望我們不要只是聲聞自解,緣覺解脫,只是為自己,應該還要再向前前進,因為人人本具佛性,菩提覺道應該要再向前走,回歸真如本性。所以在<信解品>譬喻貧窮子,那就是我們本來具有無限量的財富、法寶,但是一念迷失,就不斷在人間五道四生輪迴,一無所有,變成了貧窮子,一點點法都忘記了,所以就如一貧窮的人,一無所有,這樣流浪。後來父親找啊找,找兒子很辛苦,一別五十餘年,或者是二十餘年,或者是五十餘年,這就是在<信解品>所說的法。我們現在更要瞭解,我們已找到信心了,在<信解品>找到信心了,我們現在應該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要行菩薩道。所以我們是從權教菩薩就是這樣漸漸瞭解過來。權教菩薩,「權」就是從方便法中所受的教育,「菩薩」已經啟發了這念心,覺有情了,已經是覺悟的有情人。既然我也能成佛,所以我們要提起信心,信心的方向必定要經過這條菩薩道,對自己要有信心,菩薩道雖是懸遠,很遠,但自己要有信心,「自信作佛」,我們應該從起點走到終點,這個過程,我們絕對有信心,行在菩薩道中。



  所以,這菩薩道要修六度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就是我們要修的行,這過程雖然很辛苦,但是一定是自利。人家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人人無不都是我們的道場,我們在眾生芸芸中,從每一個人身上來作我們的道場,遇到什麼的人,是善知識嗎?感恩啊!引導我們、成就我們的道業。是逆緣嗎?我們也要感恩,若沒經過這分逆增上緣,我們也沒機會能付出,所以我們要修六度,布施、持戒、辱忍,必定要忍,持戒是依照佛陀所教育,我們應該要循這規矩修行。修行,我們還要精進,精進的過程中,不能懈怠,不要遇到逆境,我們的心就退轉,或者是停下來,這必定要用忍的心。所以要忍辱、要精進,這樣才有辦法到禪定、智慧。所以我們學佛要經過六度行,自利利他,種種的方法。佛陀也是在講經時,裡頭的九部法,每一次講經都會用到,譬喻或者是本生,他自己的過去,過去生中修行的過程。



  在《本生經》中有這樣一段(典故)。一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行者,為了要行六度行,所以他付出一切,不論是身外的財物,或者是自己體力能做得到的,或者是盡他的心力,一切無不都是為眾生付出。那時候,有帝釋看到這位修行者這麼虔誠,那麼用心,那麼勇猛精進,在這六度中一直在布施,付出他的身心財物,這位帝釋他內心驚慌,像這樣做大布施,將來他的功德勝過我,會不會奪走我帝釋的位置?他的心一動念,所以化成了平常人,就向這位修行者說:「你何苦呢?做這樣多,為眾生付出。你可知道,這種不顧一切,一直為眾生付出,你要知道因緣果報。那些人本來就是要受苦的人,你去解除他的苦難,這樣你將來要受惡報。」修行者就問:「我做好事,為什麼我將來會受惡報呢?」他就說:「來,你看。」「哎呀!地獄啊!」「來,你問看看這位在地獄中受苦的人,你去問問他。」這位修行者就去問在地獄中受苦的人。



  「為什麼你會在這地方受這樣多的苦磨?」在地獄中受罪的人就說:我過去生在世,我就是這樣付出,這樣布施,所以我盡我的一切來布施救濟,落得我現在受了很多重業,在地獄受苦報。」修行者就來問這位獄中受苦報的人:「你這樣受苦報,若是因做好事,而那些被你救的人呢?」「被我救的那些人,現在都生天堂了。」「被你救的人真的都生天堂了嗎?」「是啊!」若是這樣,這位修行者回答說:「這就是我的目標。那些人都得救,生天堂了,我一人墮獄,這有什麼不好呢?犧牲一個人,能夠成就一切人,這就是我所追求的。我不求其它,只求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位天人,帝釋一聽,自己很懺慚,竟然這個人修行不是想要得天報,原來只是為眾生拔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樣,為何我要懷疑他呢?帝釋回歸原形,地獄相也消失了,就向這位修行者叩頭禮拜,向修行者說:「救人的人本來就是得福,沒有道理墮落地獄。我是天帝釋,我只是對你的修行,你無私的付出,我起了一分的恐懼,我怕你要來奪我的地位,所以我現出這境界,我向你懺悔。」就這樣消失了。



  所以我們昨天說過小藥草,哪怕是輪王、帝釋,他還是在五乘之中,他是在修福、受五戒,還是在修行斷煩惱之外,那就是還沒發心修行,還沒斷除種種煩惱,只是修天福,還是在小藥草之中。到聲聞、緣覺,還是在中藥草,因為他還未發大心。所以,在<藥草喻品>讓我們能瞭解,從陀說法,這個方便法,有的人瞭解了,發心,自信作佛,開始修六度行,自利利他,雖然很辛苦,但是經過一波一波的波折,我們還是同樣安全到彼岸。所以說,「方便菩提善巧隨機」,這是佛陀用方便的菩提道,鋪這方便法的道路讓我們走,這是一種善巧。逗眾生的根機,看眾生根機大小,佛陀所施教法實在是平等,是隨眾生根機大小來接受,大根機,他受大法,小根機,他就受小法,這是佛陀用善巧隨機的方法。其實,佛陀目標是要「廣度慧解化用自在」,這在佛陀他為大地眾生,開闊、廣闊要來度眾生,希望眾生人人得慧解,那就是六通三明,三達六通,這也是我們昨天說過了。



  佛陀已經是三達六通,要讓眾生慢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一直到智慧,開啟眾生的智慧,能夠解悟佛法,對芸芸眾生,願意發心去度化,讓我們應用自在。這是佛陀的教法,所以我們要有信心。雖然在過程中,我們還在人間,面對很多的人、事、物,就有很多的困難,但是,我們的道心堅定不退,我們的信根深植、開闊,信根、道心都不退,在坎坷的道路、波折的海面上,我們還是一樣能夠平安走過、渡過,在芸芸眾生中,我們能化用自在,運用我們的智慧、運用我們的慧解來化度眾生,運用自在。這全都是法,我們需要用心。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知無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



這是昨天我們已經解釋過了。佛陀了解,希望我們人人要將戒、定、慧,一定要時時放在我們的心裡,有了戒、定、慧,才能開啟「三十七助道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不受人、事、物來動搖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能常處在涅槃,涅槃就是寂靜的意思,我們的心常常都很靜寂,所以我們能得六通三明。我們的心要常常就像在獨處山林,雖然在人群中,心卻不受人群擾動,如處山林一般,心時時在正定中,就像緣覺,觀一切境界無常,所以堅定他的心。像這樣還是藥草類,中藥草,雖然得法,卻還未到達最頂端,還未啟發他的大心。下面接下來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



經文簡釋:

「求世尊處,我當作佛」;求佛世尊所證之處,我當修行,願成佛果。



我們現在開始要了解了,「上藥草」是我們現在要追求的,就是「求世尊處,我當作佛」。我們人人應該要相信本具佛性,佛性埋在我們的心中,是因為有很多因緣,無明、塵沙煩惱覆蓋在我們的心,我們現在知道了,我們的目標要修行,是要直達佛的境地,所以「求世尊處」。自己的信心滿滿,「我當作佛」,我經過菩薩道,我也能夠成佛。所以這是「求佛世尊所證之處」,佛陀既然有辦法證悟,我也有本性如來,我也應該能夠證悟。「我當修行,願成佛果」。為了要成佛,所以我應該要好好來修行,目標就是到佛的境界。



經文簡釋:

「行精進定,是上藥草」;修行精進,寂滅勝定。此期成佛,又勝二乘,名上藥草。



*「是以明上草受潤」;權教菩薩,自信作佛,修六度行,自利利他,然皆住相。

*「住相」:既出胎已,住於世間,是為住相。或謂一念之心,暫爾相續,是為住相。



「行精進定,是上藥草」。我們開始就是要有這分精進,布施、持戒,我們要精進,要忍辱、精進,才能有禪定、智慧,所以一定要開始用精進來包括一切。行精進與定,這是上藥草。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目標是要求上藥草,若是小、中藥草只是治時世之病,治小病而已,我們現在要追求治根本大病,那就要上藥草。修行要精進,「寂滅勝定」。我們要精進,一定要修到我們的心寂滅,不受芸芸人群將我們污染了。因為我們了解苦集滅道,我們體會十二因緣法,所以在人群中,我們的心要定,我們要靜,所以,「靜德」,也是「寂滅勝定」,這就是讓我們的心不受到惡劣的環境來擾動我們的心。



「此期成佛」,就是因為我們最期待的就是要成佛,所以「又勝二乘」,比二乘──聲聞、緣覺,更上一層樓,這就是發大心。我們已經都了解了,現在就是要發大心了,這樣勝過二乘,所以「名上藥草」。這就是表示上藥草受法雨滋潤,最上的藥草是因為法雨來滋潤,讓這個藥草能治最根本病的方法。「權教菩薩自信作佛,修六度行,自利利他」。這是權教菩薩,已經修六度行,自利利他,但是還住相,還有住相。我們雖然發心了,但是我們還在人間,所以我們有住相。就是出生在人間,「既出胎已,住於世間」,我們就是住在世間。「是為住相」。在世間同樣有生老病死,我們雖然發心,同樣隨著歲月,歲月流逝過去,我們的身體也是在生老病死,所以我們趕緊要把握時間,把握我們住在世間,聽聞佛法,這個時間我們要好好把握。所以住相,住在現在的世間,現在得聞佛法,所以我們要用心,住相,住世間相。



  或者是說再短一點,那就是一念之心,我們要把握,哪怕是短暫的一念心,我們要心心相續,短暫,秒秒累積起來就是時間,時間累積起來就是年、月,這都是在秒的短暫時間所累積。所以我們的心念,起一念愛,慈善,廣大的愛心,這念心起,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每剎那間,這念好念我們要念念相續。所以師父常常跟大家說,把握當下,你當下發心,這念心是這樣剎那剎那間,時間一直過。我們要好好相續,這念心要好好把握住,要相續念念善念,這就是我們的心念住相,這我們要用心。雖然修行六度,修菩薩行,我們要把握今生此世住在世間這個時代,我們趕緊把握住,行菩薩道。人間住相,有我們自己,也有別人,別人來成就我們的道心,我們要時時感恩,這一念,善知識或者是增上緣,順緣、逆緣,我們都要用感恩心,保住我們今生此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時間,我們的心念也要念念相續,這都叫做住相。



*縱破法執,二乘之人雖破人我執,猶有法執。不能忘相,終不能治無明之病,但志求精進,勝於二乘,故喻上草。



  「縱破法執」。縱然是破除了法執,這就是二乘人他雖然修行去除煩惱了,他要破除法執,破除法執是先破人我執。人我執,二乘人已破除了,但是他還要再努力,再努力破除法執。因為二乘人他能破除人我相的執著,因為他瞭解因緣,他瞭解人間的苦難,他知道人相不必執著,但是法執,他還是執著住。因為他想斷除煩惱,不要再來人間,他要永入滅,不想再來芸芸眾生中。不過,佛陀希望他們瞭解「空」的道理,他們更要去力行,實行妙有的真實法。所以,真實法需要去執行,他們卻是執在「空」的法。既然是空,一切的「有」都是假相,歸納到最後,那就是空。他們執於此,這叫做法執。佛陀要突破,空是真空,而且空中有妙有。一切你都不必執著,但是人間的苦難,就是因為執一切無明煩惱而來,這些無明煩惱要有人去教化,讓他們能去除無明煩惱。我們就是要在這種無明煩惱中去淬煉出,在「空」中得到那分「妙有」。



  這個「妙有」就是真如本性,乘如是法而來人間,不受人間污染,這就是妙有的法。在人群中,卻不受人群污染,就像污泥中的蓮花,蓮花因為污泥而盛開,污泥是因為蓮花而美化。所以,菩薩因為人間疾苦偏多,菩薩要入人間去化度眾生。世間的苦要有溫暖的情,這種覺有情投入苦難中,這需要破法執。所以說,二乘人修到這樣,佛陀還說他們是中藥草,希望他們再更上一層樓,因為他們還有法執,不能忘相。還有法執,所以他們無法破除法執著的相,還是有相。「終不能治無明之病」。這種法相、法執還在內心。我們難道沒有聽到紛紛擾擾的法相?其實,法無住相,形哪有住相呢?其實,我們人人總是有這樣的法執、人我執,爭端不休,所以無法根治這種無明的病。



  「但志求精進,勝於二乘」。所以我們現在要修六度行的人,必定要很精進,精進在破除人我與法的法執。這種不要執著,我們才能真正去除所有的無明相,從根本,我們的無明、塵沙煩惱全都掃除乾淨,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突破,到達真空而得妙有。所以我們要趕緊,而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志求精進」。在六度中,「精進」是很重要的,若能精進,精於一心,絕對有定、慧,一定能解脫,「勝於二乘」,這叫做「上藥草」。



*六度中精進為最,大論云,施戒忍乃世間常法。欲修定慧,必須精進,今舉精進攝餘度。



  「六度中精進為最」。「六度」中精進最重要,那就是攝施、戒、忍。六度需要布施、持戒、忍辱,但是精進要堅持,才能堅持去布施,精進才能持戒持得好,精進才能忍辱於人間的一切。有了精進,我們才能完成布施、持戒、忍辱,這是精進所得來,才能夠得到定、慧,這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樣才能夠完整,所以,必須要精進。布施、持戒,這本來是世間平常的法,我們一定要有精進心,才有辦法真正統攝六度。若沒有精進,六度絕對不會完成。



*戒即禁戒,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

*戒能生定,定能發慧,故學道人,以戒為首。



  持戒也是很重要,我們要精進,我們要持戒,持戒要精進,就是「禁戒」,「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持戒很重要,防非止惡。「三無漏學」中,就是以戒為先,所以我們不能犯戒,修學佛法不能犯戒,這我們要堅持,也要在精進中堅持戒律。「戒能生定」。因為戒,我們的心才會定。「定能發慧」,有了定,自然就會發揮智慧,「故學道人,以戒為首」。前面的精進是統攝六度,六度行,六度萬行要從精進中來。戒,就是我們要如何能專心、定力,那就需要戒,一切的善法要從持戒,所以「以戒為首」。



*謂修諸善道,精勤無怠,戒忍心心相續,不自放逸。



  所以「修諸善道,精勤無怠」,我們若能修善法,我們要精進,我們不要懈怠。「戒忍心心相續」,我們要戒,守持戒,我們要忍辱,忍 一切世間的惡法。世間無明網,現在真的是無明網,過去佛陀說要斷無明網,就是無明的網,這是佛陀二千多年前,他就這樣跟我們說了,需斷無明網。無明網就是現在的網,真的我們都被這個無明的網,網路將我們網住了,不得解脫。你看這一波的無明網,網了多少人啊?多少人因為這個無明網,網得讓我們精勤的心懈怠下來了;無明網網得我們的戒,慈濟十戒也忘掉了;無明網也將我們網住了忍辱的心,也已經受無明煩惱網將我們網住了,不得解脫了。所以現在我們若沒有剪開煩惱網,心就被網住了。所以必定要精勤,要守戒,守好我們的本分事,要瞭解世間法是不斷不斷在遷變,我們要做好事,也要守戒法,不能犯法,我們要如規如矩,我們要好好守好每個國家的法律,我們要合法,要守法,這樣行善才不會讓我們有很多的煩惱,所以我們要守戒。



  碰到很多困難,我們要忍,「心心相續」,要「不自放逸」,不要放逸了。我們學佛,本來就是要學殷勤精進,佛陀開出五乘法,五乘法,除了發心修行聲聞、緣覺乘,其實後面的菩薩法,與前面的十善五戒也能夠會合。在家菩薩智慧長,在家菩薩發心施,能施,行六度,布施等,行六度行,很容易。在家菩薩只要一念心轉,把握當下的因緣,恆持在心心念念不變,這念精進的心。在家菩薩智慧長。在家菩薩智慧更長,為什麼呢?因為在人群中有很多很多世間法,佛法不離世間法。在家菩薩若能夠守持佛法,自然在人間行菩薩道很方便,能夠就近在人群中去普度眾生,以居士相,在社會人群中行六度行,是最容易的。



  所以,佛陀所教育的法,實在是人間最需要的。佛法,離開人間就沒有什麼佛法可說了。所以說,佛法不離世間法,離開世間求佛法,就如龜,在龜殼上求毛,在兔子的頭上求角一般。所以,這是世間所沒有的。所以我們應該在人群中,人人,每一個各人是我們慧命中的道場。我們看到每一個人,「感恩啊感恩。」不論是善惡緣,我們就是要感恩。就如這一波的無明網一撒出來時,已經看到(弟子)堅定道心,堅守信心,大家的心合和互協,凝聚起來,這個力量能突破無明網,這需要在世間的菩薩,人群中的菩薩,自己自我要堅定,合和互協。這種愛連心,鋪滿地,這才是真正為人間的淨土,才是能拯救眾生的方法。所以請人人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補充資料】《佛說須賴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及五千菩薩俱。爾時捨衛城中有極貧者名曰須賴,得堅固志不可轉移,信佛法眾,身歸三尊,奉持淨戒,修行十善,有四等心,救濟不倦,內性清淨,我樂無二,至意求佛無上大道,思惟所行,晝夜誦習,以善方便導利人物,安貧自守,以法為樂。



  於是天帝釋以天眼見須賴功德殊妙,所聞不惑,博覽眾經,無有邪行,坐起安庠,行止臥覺不失儀法,少欲易足,不貪利養,質直善說,言信不華,齋戒省約,食節衣菅,樹葉為器,茅草為席,不畜遺除,無所藏積,國王人民莫不敬愛,常以晝夜各三詣佛,諮受法信。佛知其意,輒與相見。須賴每詣佛時,無數百人常從與俱,其所遊至,臥起經行,天人營護。



  天帝釋自念言:是仁者戒行純備,恐子將奪我處,當下試知審求何道。釋便化作數人,蹴罵須賴,言無忌諱。又以石擲捶杖加之於須賴。須賴忍力慈仁,不瞋不怨。釋便化作數人,謂須賴言:仁實見在,我謂為卿殺之何如?須賴答言:子所謀者非善法也,正使彼人刀割我身尚無恨意,況但撾罵。所以者何?夫罪福有二果,種福者生天上,為罪者墮惡道,是故不當恨,何況欲害彼。



【補充資料】〔大悲弓〕(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雜名)悲智為一雙之法門,故以之配於左右手大悲以靜德為左手,大智以動德為右手。隨而以大悲配於弓。以大智配於箭。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4/2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4/21晨語簡記   2015/04/21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4月 22, 2015 10:01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星期二)

 

今天對於緣覺與十二因緣有了較深刻的感受,一方面要感恩有社區讀書會,師兄的整理分享(十二因緣),自己的長期持經也分享,總算懂了。

這也印證六度中精進為最,試想,長期持經、聞法、分享、再聽法、講法都是精進。

有體會到佛陀從四諦到十二因緣到六度,有一個層次。聲聞是小藥草,緣覺是中藥草,再插入一個少藥草是強調「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這時已經自信作佛,要持續地精進與修定,形成一股向上的力量。

到了菩薩,行六度,分小樹與大樹,發大心立大願行大行的就是大樹。今天沒講,後面的經文會再講。

 

權教菩薩,「權」就是從方便法中所受的教育,「菩薩」已經啟發了這念心,覺有情了,已經是覺悟的有情人。

 

多少人因為這個無明網,網得讓我們精勤的心懈怠下來了;無明網網得我們的戒,慈濟十戒也忘掉了;無明網也將我們網住了忍辱的心,也已經受無明煩惱網將我們網住了,不得解脫了。

 

在家菩薩智慧長,在家菩薩發心施,能施,行六度,布施等,行六度行,很容易。在家菩薩只要一念心轉,把握當下的因緣,恆持在心心念念不變,這念精進的心。在家菩薩智慧長。在家菩薩智慧更長,為什麼呢?因為在人群中有很多很多世間法,佛法不離世間法。在家菩薩若能夠守持佛法,自然在人間行菩薩道很方便,能夠就近在人群中去普度眾生,以居士相,在社會人群中行六度行,是最容易的。

 

以上權教菩薩、無明網、在家菩薩智慧長,都有感觸。特別是「在家菩薩智慧長」期勉自己,也希望有更多人,一起來做一個智慧長的在家菩薩。

 

 

權教菩薩自信作佛,
修六度行自利利他,
方便菩提善巧隨機,
廣度慧解化用自在。

  我們能瞭解嗎?「權教菩薩自信作佛」,菩薩道是我們的目標,是佛陀敎育我們,要成佛一定要經過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自利利他。所以我們開始發心,是從佛陀的教育,從方便教一直漸漸誘引,讓我們體會人生苦難偏多,再進一步,讓我們瞭解,一切是因緣果報。看見了人間的苦難,所以瞭解了因緣會集,集來了很多無明煩惱,所以我們要發心,既瞭解是過去因緣所集的法,我們現在開始就要修行於道了。因為我們要滅除這些苦,那就要修行於道,這是四諦法所教育我們,我們瞭解了。到了緣覺,佛陀所施用的教法,那就是要讓我們更清楚因緣會集,我們要清楚,不是一生,是累生累世,用很長久的時間,在人我對立中,愛恨情仇,這樣彼此之間纏綿,纏著,連綿不休,造作了我們有十二因緣,一動了心念,開始由不得自己,帶著過去所造作的業就開始了。這個人間、人生就是在父母之間精血構成,就這樣一直十二因緣法一直延續到老、病、死,又是一輩子過去了,這就是緣覺所證。在這生老病死中,緣著種種的境界,體會到人間的道理一切皆無常,瞭解了這個法,所以他能夠斷除種種煩惱、無明,這叫做緣覺。

  但是,佛陀希望我們不要只是聲聞自解,緣覺解脫,只是為自己,應該還要再向前前進,因為人人本具佛性,菩提覺道應該要再向前走,回歸真如本性。所以在<信解品>譬喻貧窮子,那就是我們本來具有無限量的財富、法寶,但是一念迷失,就不斷在人間五道四生輪迴,一無所有,變成了貧窮子,一點點法都忘記了,所以就如一貧窮的人,一無所有,這樣流浪。後來父親找啊找,找兒子很辛苦,一別五十餘年,或者是二十餘年,或者是五十餘年,這就是在<信解品>所說的法。我們現在更要瞭解,我們已找到信心了,<信解品>找到信心了,我們現在應該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要行菩薩道。所以我們是從權教菩薩就是這樣漸漸瞭解過來。權教菩薩,「權」就是從方便法中所受的教育,「菩薩」已經啟發了這念心,覺有情了,已經是覺悟的有情人。既然我也能成佛,所以我們要提起信心,信心的方向必定要經過這條菩薩道,對自己要有信心,菩薩道雖是懸遠,很遠,但自己要有信心,「自信作佛」,我們應該從起點走到終點,這個過程,我們絕對有信心,行在菩薩道中。

  所以,這菩薩道要修六度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就是我們要修的行,這過程雖然很辛苦,但是一定是自利。人家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人人無不都是我們的道場,我們在眾生芸芸中,從每一個人身上來作我們的道場,遇到什麼的人,是善知識嗎?感恩啊!引導我們、成就我們的道業。是逆緣嗎?我們也要感恩,若沒經過這分逆增上緣,我們也沒機會能付出,所以我們要修六度,布施、持戒、辱忍,必定要忍,持戒是依照佛陀所教育,我們應該要循這規矩修行。修行,我們還要精進,精進的過程中,不能懈怠,不要遇到逆境,我們的心就退轉,或者是停下來,這必定要用忍的心。所以要忍辱、要精進,這樣才有辦法到禪定、智慧。所以我們學佛要經過六度行,自利利他,種種的方法。佛陀也是在講經時,裡頭的九部法,每一次講經都會用到,譬喻或者是本生,他自己的過去,過去生中修行的過程。

  在《本生經》中有這樣一段(典故)。一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行者,為了要行六度行,所以他付出一切,不論是身外的財物,或者是自己體力能做得到的,或者是盡他的心力,一切無不都是為眾生付出。那時候,有帝釋看到這位修行者這麼虔誠,那麼用心,那麼勇猛精進,在這六度中一直在布施,付出他的身心財物,這位帝釋他內心驚慌,像這樣做大布施,將來他的功德勝過我,會不會奪走我帝釋的位置?他的心一動念,所以化成了平常人,就向這位修行者說:「你何苦呢?做這樣多,為眾生付出。你可知道,這種不顧一切,一直為眾生付出,你要知道因緣果報。那些人本來就是要受苦的人,你去解除他的苦難,這樣你將來要受惡報。」修行者就問:「我做好事,為什麼我將來會受惡報呢?」他就說:「來,你看。」「哎呀!地獄啊!」「來,你問看看這位在地獄中受苦的人,你去問問他。」這位修行者就去問在地獄中受苦的人。

  「為什麼你會在這地方受這樣多的苦磨?」在地獄中受罪的人就說:我過去生在世,我就是這樣付出,這樣布施,所以我盡我的一切來布施救濟,落得我現在受了很多重業,在地獄受苦報。」修行者就來問這位獄中受苦報的人:「你這樣受苦報,若是因做好事,而那些被你救的人呢?」「被我救的那些人,現在都生天堂了。」「被你救的人真的都生天堂了嗎?」「是啊!」若是這樣,這位修行者回答說:「這就是我的目標。那些人都得救,生天堂了,我一人墮獄,這有什麼不好呢?犧牲一個人,能夠成就一切人,這就是我所追求的。我不求其它,只求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位天人,帝釋一聽,自己很懺慚,竟然這個人修行不是想要得天報,原來只是為眾生拔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樣,為何我要懷疑他呢?帝釋回歸原形,地獄相也消失了,就向這位修行者叩頭禮拜,向修行者說:「救人的人本來就是得福,沒有道理墮落地獄。我是天帝釋,我只是對你的修行,你無私的付出,我起了一分的恐懼,我怕你要來奪我的地位,所以我現出這境界,我向你懺悔。」就這樣消失了。

  所以我們昨天說過小藥草,哪怕是輪王、帝釋,他還是在五乘之中,他是在修福、受五戒,還是在修行斷煩惱之外,那就是還沒發心修行,還沒斷除種種煩惱,只是修天福,還是在小藥草之中。到聲聞、緣覺,還是在中藥草,因為他還未發大心。所以,在<藥草喻品>讓我們能瞭解,從佛陀說法,這個方便法,有的人瞭解了,發心,自信作佛,開始修六度行,自利利他,雖然很辛苦,但是經過一波一波的波折,我們還是同樣安全到彼岸。所以說,「方便菩提善巧隨機」,這是佛陀用方便的菩提道,鋪這方便法的道路讓我們走,這是一種善巧。逗眾生的根機,看眾生根機大小,佛陀所施教法實在是平等,是隨眾生根機大小來接受,大根機,他受大法,小根機,他就受小法,這是佛陀用善巧隨機的方法。其實,佛陀目標是要「廣度慧解化用自在,這在佛陀他為大地眾生,開闊、廣闊要來度眾生,希望眾生人人得慧解,那就是六通三明,三達六通,這也是我們昨天說過了。

  佛陀已經是三達六通,要讓眾生慢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一直到智慧,開啟眾生的智慧,能夠解悟佛法,對芸芸眾生,願意發心去度化,讓我們應用自在。這是佛陀的教法,所以我們要有信心。雖然在過程中,我們還在人間,面對很多的人、事、物,就有很多的困難,但是,我們的道心堅定不退,我們的信根深植、開闊,信根、道心都不退,在坎坷的道路、波折的海面上,我們還是一樣能夠平安走過、渡過,在芸芸眾生中,我們能化用自在,運用我們的智慧、運用我們的慧解來化度眾生,運用自在。這全都是法,我們需要用心。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知無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

這是昨天我們已經解釋過了。佛陀了解,希望我們人人要將戒、定、慧,一定要時時放在我們的心裡,有了戒、定、慧,才能開啟「三十七助道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不受人、事、物來動搖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能常處在涅槃,涅槃就是寂靜的意思,我們的心常常都很靜寂,所以我們能得六通三明。我們的心要常常就像在獨處山林,雖然在人群中,心卻不受人群擾動,如處山林一般,心時時在正定中,就像緣覺,觀一切境界無常,所以堅定他的心。像這樣還是藥草類,中藥草,雖然得法,卻還未到達最頂端,還未啟發他的大心。下面接下來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



經文簡釋:

「求世尊處,我當作佛」;求佛世尊所證之處,我當修行,願成佛果。

我們現在開始要了解了,「上藥草」是我們現在要追求的,就是「求世尊處,我當作佛」。我們人人應該要相信本具佛性,佛性埋在我們的心中,是因為有很多因緣,無明、塵沙煩惱覆蓋在我們的心,我們現在知道了,我們的目標要修行,是要直達佛的境地,所以「求世尊處」。自己的信心滿滿,「我當作佛」,我經過菩薩道,我也能夠成佛。所以這是「求佛世尊所證之處」,佛陀既然有辦法證悟,我也有本性如來,我也應該能夠證悟。「我當修行,願成佛果」。為了要成佛,所以我應該要好好來修行,目標就是到佛的境界。

經文簡釋:

行精進定,是上藥草;修行精進,寂滅勝定。此期成佛,又勝二乘,名上藥草。

「是以明上草受潤」;權教菩薩,自信作佛,修六度行,自利利他,然皆住相。

「住相」:既出胎已,住於世間,是為住相。或謂一念之心,暫爾相續,是為住相。

「行精進定,是上藥草」。我們開始就是要有這分精進,布施、持戒,我們要精進,要忍辱、精進,才能有禪定、智慧,所以一定要開始用精進來包括一切。行精進與定,這是上藥草。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目標是要求上藥草,若是小、中藥草只是治時世之病,治小病而已,我們現在要追求治根本大病,那就要上藥草。修行要精進,「寂滅勝定」。我們要精進,一定要修到我們的心寂滅,不受芸芸人群將我們污染了。因為我們了解苦集滅道,我們體會十二因緣法,所以在人群中,我們的心要定,我們要靜,所以,「靜德」,也是「寂滅勝定」,這就是讓我們的心不受到惡劣的環境來擾動我們的心。

「此期成佛」,就是因為我們最期待的就是要成佛,所以「又勝二乘」,比二乘──聲聞、緣覺,更上一層樓,這就是發大心。我們已經都了解了,現在就是要發大心了,這樣勝過二乘,所以「名上藥草」。這就是表示上藥草受法雨滋潤,最上的藥草是因為法雨來滋潤,讓這個藥草能治最根本病的方法。「權教菩薩自信作佛,修六度行,自利利他」。這是權教菩薩,已經修六度行,自利利他,但是還住相,還有住相。我們雖然發心了,但是我們還在人間,所以我們有住相。就是出生在人間,「既出胎已,住於世間」,我們就是住在世間。「是為住相」。在世間同樣有生老病死,我們雖然發心,同樣隨著歲月,歲月流逝過去,我們的身體也是在生老病死,所以我們趕緊要把握時間,把握我們住在世間,聽聞佛法,這個時間我們要好好把握。所以住相,住在現在的世間,現在得聞佛法,所以我們要用心,住相,住世間相。

  或者是說再短一點,那就是一念之心,我們要把握,哪怕是短暫的一念心,我們要心心相續,短暫,秒秒累積起來就是時間,時間累積起來就是年、月,這都是在秒的短暫時間所累積。所以我們的心念,起一念愛,慈善,廣大的愛心,這念心起,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每剎那間,這念好念我們要念念相續。所以師父常常跟大家說,把握當下,你當下發心,這念心是這樣剎那剎那間,時間一直過。我們要好好相續,這念心要好好把握住,要相續念念善念,這就是我們的心念住相,這我們要用心。雖然修行六度,修菩薩行,我們要把握今生此世住在世間這個時代,我們趕緊把握住,行菩薩道。人間住相,有我們自己,也有別人,別人來成就我們的道心,我們要時時感恩,這一念,善知識或者是增上緣,順緣、逆緣,我們都要用感恩心,保住我們今生此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時間,我們的心念也要念念相續,這都叫做住相。

縱破法執,二乘之人雖破人我執,猶有法執。不能忘相,終不能治無明之病,但志求精進,勝於二乘,故喻上草。

  「縱破法執」。縱然是破除了法執,這就是二乘人他雖然修行去除煩惱了,他要破除法執,破除法執是先破人我執。人我執,二乘人已破除了,但是他還要再努力,再努力破除法執。因為二乘人他能破除人我相的執著,因為他瞭解因緣,他瞭解人間的苦難,他知道人相不必執著,但是法執,他還是執著住。因為他想斷除煩惱,不要再來人間,他要永入滅,不想再來芸芸眾生中。不過,佛陀希望他們瞭解「空」的道理,他們更要去力行,實行妙有的真實法。所以,真實法需要去執行,他們卻是執在「空」的法。既然是空,一切的「有」都是假相,歸納到最後,那就是空。他們執於此,這叫做法執。佛陀要突破,空是真空,而且空中有妙有。一切你都不必執著,但是人間的苦難,就是因為執一切無明煩惱而來,這些無明煩惱要有人去教化,讓他們能去除無明煩惱。我們就是要在這種無明煩惱中去淬煉出,在「空」中得到那分「妙有」。

  這個「妙有」就是真如本性,乘如是法而來人間,不受人間污染,這就是妙有的法。在人群中,卻不受人群污染,就像污泥中的蓮花,蓮花因為污泥而盛開,污泥是因為蓮花而美化。所以,菩薩因為人間疾苦偏多,菩薩要入人間去化度眾生。世間的苦要有溫暖的情,這種覺有情投入苦難中,這需要破法執。所以說,二乘人修到這樣,佛陀還說他們是中藥草,希望他們再更上一層樓,因為他們還有法執,不能忘相。還有法執,所以他們無法破除法執著的相,還是有相。「終不能治無明之病」。這種法相、法執還在內心。我們難道沒有聽到紛紛擾擾的法相?其實,法無住相,形哪有住相呢?其實,我們人人總是有這樣的法執、人我執,爭端不休,所以無法根治這種無明的病。

  「但志求精進,勝於二乘」。所以我們現在要修六度行的人,必定要很精進,精進在破除人我與法的法執。這種不要執著,我們才能真正去除所有的無明相,從根本,我們的無明、塵沙煩惱全都掃除乾淨,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突破,到達真空而得妙有。所以我們要趕緊,而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志求精進」。在六度中,「精進」是很重要的,若能精進,精於一心,絕對有定、慧,一定能解脫,「勝於二乘」,這叫做「上藥草」。

六度中精進為最,大論云,施戒忍乃世間常法。欲修定慧,必須精進,今舉精進攝餘度。

  「六度中精進為最」。「六度」中精進最重要,那就是攝施、戒、忍。六度需要布施、持戒、忍辱,但是精進要堅持,才能堅持去布施,精進才能持戒持得好,精進才能忍辱於人間的一切。有了精進,我們才能完成布施、持戒、忍辱,這是精進所得來,才能夠得到定、慧,這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樣才能夠完整,所以,必須要精進。布施、持戒,這本來是世間平常的法,我們一定要有精進心,才有辦法真正統攝六度。若沒有精進,六度絕對不會完成。

*戒即禁戒,謂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

*戒能生定,定能發慧,故學道人,以戒為首。


  持戒也是很重要,我們要精進,我們要持戒,持戒要精進,就是「禁戒」,「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惡業」。持戒很重要,防非止惡。「三無漏學」中,就是以戒為先,所以我們不能犯戒,修學佛法不能犯戒,這我們要堅持,也要在精進中堅持戒律。「戒能生定」。因為戒,我們的心才會定。「定能發慧」,有了定,自然就會發揮智慧,「故學道人,以戒為首」。前面的精進是統攝六度,六度行,六度萬行要從精進中來。戒,就是我們要如何能專心、定力,那就需要戒,一切的善法要從持戒,所以「以戒為首」。

*謂修諸善道,精勤無怠,戒忍心心相續,不自放逸。

  所以「修諸善道,精勤無怠」,我們若能修善法,我們要精進,我們不要懈怠。「戒忍心心相續」,我們要戒,守持戒,我們要忍辱,忍 一切世間的惡法。世間無明網,現在真的是無明網,過去佛陀說要斷無明網,就是無明的網,這是佛陀二千多年前,他就這樣跟我們說了,需斷無明網。無明網就是現在的網,真的我們都被這個無明的網,網路將我們網住了,不得解脫。你看這一波的無明網,網了多少人啊?多少人因為這個無明網,網得讓我們精勤的心懈怠下來了;無明網網得我們的戒,慈濟十戒也忘掉了;無明網也將我們網住了忍辱的心,也已經受無明煩惱網將我們網住了,不得解脫了。所以現在我們若沒有剪開煩惱網,心就被網住了。所以必定要精勤,要守戒,守好我們的本分事,要瞭解世間法是不斷不斷在遷變,我們要做好事,也要守戒法,不能犯法,我們要如規如矩,我們要好好守好每個國家的法律,我們要合法,要守法,這樣行善才不會讓我們有很多的煩惱,所以我們要守戒。

  碰到很多困難,我們要忍,「心心相續」,要「不自放逸」,不要放逸了。我們學佛,本來就是要學殷勤精進,佛陀開出五乘法,五乘法,除了發心修行聲聞、緣覺乘,其實後面的菩薩法,與前面的十善五戒也能夠會合。在家菩薩智慧長,在家菩薩發心施,能施,行六度,布施等,行六度行,很容易。在家菩薩只要一念心轉,把握當下的因緣,恆持在心心念念不變,這念精進的心。在家菩薩智慧長。在家菩薩智慧更長,為什麼呢?因為在人群中有很多很多世間法,佛法不離世間法。在家菩薩若能夠守持佛法,自然在人間行菩薩道很方便,能夠就近在人群中去普度眾生,以居士相,在社會人群中行六度行,是最容易的。

  所以,佛陀所教育的法,實在是人間最需要的。佛法,離開人間就沒有什麼佛法可說了。所以說,佛法不離世間法,離開世間求佛法,就如龜,在龜殼上求毛,在兔子的頭上求角一般。所以,這是世間所沒有的。所以我們應該在人群中,人人,每一個各人是我們慧命中的道場。我們看到每一個人,「感恩啊感恩。」不論是善惡緣,我們就是要感恩。就如這一波的無明網一撒出來時,已經看到(弟子)堅定道心,堅守信心,大家的心合和互協,凝聚起來,這個力量能突破無明網,這需要在世間的菩薩,人群中的菩薩,自己自我要堅定,合和互協。這種愛連心,鋪滿地,這才是真正為人間的淨土,才是能拯救眾生的方法。所以請人人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補充資料】《佛說須賴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及五千菩薩俱。爾時捨衛城中有極貧者名曰須賴,得堅固志不可轉移,信佛法眾,身歸三尊,奉持淨戒,修行十善,有四等心,救濟不倦,內性清淨,我樂無二,至意求佛無上大道,思惟所行,晝夜誦習,以善方便導利人物,安貧自守,以法為樂。

  於是天帝釋以天眼見須賴功德殊妙,所聞不惑,博覽眾經,無有邪行,坐起安庠,行止臥覺不失儀法,少欲易足,不貪利養,質直善說,言信不華,齋戒省約,食節衣菅,樹葉為器,茅草為席,不畜遺除,無所藏積,國王人民莫不敬愛,常以晝夜各三詣佛,諮受法信。佛知其意,輒與相見。須賴每詣佛時,無數百人常從與俱,其所遊至,臥起經行,天人營護。

  天帝釋自念言:是仁者戒行純備,恐子將奪我處,當下試知審求何道。釋便化作數人,蹴罵須賴,言無忌諱。又以石擲捶杖加之於須賴。須賴忍力慈仁,不瞋不怨。釋便化作數人,謂須賴言:仁實見在,我謂為卿殺之何如?須賴答言:子所謀者非善法也,正使彼人刀割我身尚無恨意,況但撾罵。所以者何?夫罪福有二果,種福者生天上,為罪者墮惡道,是故不當恨,何況欲害彼。

【補充資料】〔大悲弓〕(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雜名)悲智為一雙之法門,故以之配於左右手大悲以靜德為左手,大智以動德為右手。隨而以大悲配於弓。以大智配於箭。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4/21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