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4/24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4/2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4/24晨語簡記   2015/04/24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4月 24, 2015 5:33 pm

2015042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轉不退之法輪

隨順眾生根機

三千大千世界

微塵數諸菩薩



  什麼人來轉法輪呢?釋迦牟尼佛為了眾生,他悲憫眾生,眾生心本具佛性,只是煩惱無明覆蓋,所以心輪就是覆住了。佛陀為了眾生,所以不斷來人間,隨眾生的根機,要如何讓眾生體會、瞭解,佛法本來是一,只是隨眾生根機,所以佛陀所說的法,就是以他們聽得進、做得到,他們歡喜願意接受,這樣來轉他的心輪。就如一輛車,這輛車它要走的路是何種路呢?若是凹凹凸凸,那就要用四個車輪,或者是六個車輪、八個車輪,要看它要走的車路,是平坦或是陡的路、凹凸的路?要看。若是下霜雪的路,車輪還要再加掛鐵鍊,才不會滑下去等等,車要適應路況,路是什麼樣的路,他就要用何種的車輪。若是在水中,那就不叫車了,從此岸到彼岸,就要用船。所以佛陀就是隨眾生的根機,要怎樣鋪這條路,這條路能適合車行駛,車子也要配合路,是大路,是小路,是平路,是高山的路等等,都要互相配合。所以,眾生的根機、眾生的因緣各不相同,佛陀必定要去適合眾生因緣、根機各不同,同樣地,就是要運載眾生到目的地,不論是在平地或是水路,總是要有輪來轉。



  所以說「轉不退之法輪」,這法輪一轉,就是不能停下來,佛陀無央數劫來人間,不停歇,雖然現相成佛,二千多年前,出生在人間的悉達多,成佛之後的釋迦牟尼佛,最後要入滅。入滅之後,是不是有休息呢?還是沒休息,因他所入的就是「大涅槃」,名稱上是「寂靜」,在寂靜不動中,他還是將法身流傳人間。「敬佛如佛在」,我們尊重佛,所以我們受佛的教法。佛法在人間,以佛法來度化眾生,所以,還是一樣,法輪還是在轉,所以「轉不退之法輪」。我們身為佛的弟子,我們自己自名為佛子,既是佛子,我們就有責任。聞法者,就是說法者了,懂得聽,就要能說,甚至從現在要說到未來,未來的人接下去,要傳到後代的後代,脈脈相傳,這種法脈就是要傳。所以,聞法者就要做說法者,也要當傳法者,這樣法輪才能不斷相繼,繼續這樣一直傳下去。



  但是,佛陀在世,他已經就是這樣大轉法輪,我們才有現在的法可聽、可說,這是描述佛的時代。說法四十多年了,到了最後,為了法,要弟子好好相傳,那就是要鼓勵行菩薩道,要能說、能入、能做,他要能說,法入心來,身體力行在人群中,這樣法才能生生不息轉動。若如三乘,就只是聽法,聽了只想要獨善其身,我要取入涅槃,就寂滅了,就不要再來人間,這樣佛法是不是就斷了呢?所以,必定要有菩薩,菩薩聽了,發弘誓願再來人間,不斷在人間就不斷延續發心,發心再傳法,一代一代再傳一代,所以要轉不退法輪。「隨順眾生根機」。眾生的根機分成五乘,根機不相同,千千萬萬的習性,佛陀到底要如何去隨機施教呢?就是分類成這五項,這幾天不斷反覆說五乘,這五乘,小草、中草、上草,還有小樹、中樹、大樹,我們要瞭解。



  所以佛陀將之分類,對在家菩薩,教他如何造福,對在家人,教他如何不墮三惡道,所以,人乘、天乘。人乘就只是守著人身,不墮惡道;天乘那就要造十善業,而且要大善大福,才能生天堂、享天福,而這二類在社會人群中,他也能發弘誓願,發大心,所以人間菩薩,他也能成為大樹。這就是菩薩道於人間是多麼重要啊!不只是出家修行的聲聞、緣覺,不只是這樣。即使是在家也能發大心、聽大法、說大法、行大法,這就是人間菩薩。我們這幾天也是這樣,聽了很多,五天的時間,聽十七個國家地區,十七個國家地區,其中就有七個國家如在地獄中,這七個國家都是非洲國家,就是在地獄中,也有大願菩薩入地獄中,他們不是生在那地方,是從他方的國家到那個地方,不就如地藏菩薩,不是因為業而生在地獄,墮落地獄,不是,他是因為眾生墮地獄苦難多。所以,地藏菩薩,在《地藏經》中說得很清楚,佛陀將最受苦的眾生付託給地藏菩薩,因為地藏菩薩在佛的面前發大弘誓煩,他要到最苦最苦的地方去,佛陀在《地藏經》中,就付託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他為何發這樣大的願呢?就是要報父母恩、報佛恩。



  父母給他的生命,母親的無明造業,為了要救母親。所以到地獄去,光目女、婆羅門女這樣的故事,在《地藏經》中,我們都聽清楚了。不論是光目女還是婆羅門女的母親,就是好殺生,或者是邪知邪見,墮落地獄。為了孝順,所以,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給她(婆羅門女)一個境界,地獄是這麼的苦,你的母親就是因為造這樣的業,所以墮落地獄,這樣開始他造福行善,只是為了要救度他的母親,所以開始,一直在內心裡,地獄之苦,不只是她的母親墮落,芸芸眾生的境界,苦難的慘,真的是用慘,慘苦的地獄境界,從這樣開始她發心了。所以我們常常說「百善孝為先」,做善事,不論是百善、千善、萬善,總是這就是在人間道所體會到地獄道的苦,這是地藏菩薩的弘誓願,他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種對自己有信心,哪怕有這樣多受苦的地獄眾生,他還是有信心,要讓地獄完全淨空,他才能夠成佛,這不就是最大的信心。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建立信心。



  「隨順眾生根機」,眾生的根機千千萬萬種,佛經裡頭也說,眾生八萬四千煩惱,佛陀就要應機逗教,要有八萬四千法門,來應對對八萬四千煩惱的根機。這樣多的煩惱無明就歸類,佛陀用五乘法,隨社會眾生的人所需要,用種種方法歸納,無不都是要轉法輪。千里萬里的路,就是要用車輪行駛,這輛車子能走幾萬里的路,同樣輪子要轉,自然再遠的路就走得到。所以,眾生的煩惱再多,只要法輪一轉,轉惡為善。所以,不論眾生的根機有多少種,佛陀的智慧轉大法輪,就能隨順眾生的根機。「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菩薩」。眾生這樣的多,佛陀開始發心,無央數劫不斷地轉法輪,隨順眾生的煩惱不斷。所以已經有這樣多的菩薩,需要這麼多菩薩,不只是需要這麼多菩薩,已經這麼多菩薩在人間,有多少呢?「微塵數諸菩薩」。在這三千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成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成為一大千世界,這種無量數的世界,世界就是大空間。



  我們眾生在色界、無色界,或者是欲界中,有多麼廣闊的人的心態,所以很多很多的煩惱,塵沙無明煩惱,佛無不一一用法讓他們入心,掃除見思惑、微塵數的煩惱,所以一一轉過來,轉煩惱為法輪。這是佛陀轉法輪,看看眾生的煩惱有多少。就如佛陀在世,也曾經過了,他的《六度集經》中,述說曾有的一個經過,一位叫做乾夷王,他發大心,在佛一生中,其中曾做過一位國王。他就是要讓他所統治的子民人人行善,所以他的國家沒有監獄,就算有監獄也是空的,裡頭都沒有受刑人。可見那是一個多麼安詳和平世界的國家,他就是這樣統治人民,國度裡的監獄完全都是空的,這是用愛教育他的人民。但是不論他是怎樣用愛來教育,卻還是有人有嫉妒的心,就是要來刁難這位國王。眾生只要他所需求的,他絕對滿足他。所以有一位叫做逝心,逝心就是沒有人性的人,他就來到國外的殿外,向守衛說:「我需要國王的幫助,我需要國王滿足我心願的幫助。」他的侍衛向國王報告,國王很高興,本來發的願就是要滿足眾生的心,竟然有這樣的人要來請我滿足他的心,很難得,趕緊來,出宮門來。



  問他:「你要我給你什麼,能滿足你的心呢?」這位逝心就說:「我要國王你的頭,因為你的頭腦很好,你能夠統治大眾、全國人民,能讓人人受教,人人心都向善,所以這是國王你的智慧,你的頭腦好,所以我要你的頭腦。」國王就說:「我的頭給你,你也沒有用,不如我給你能滿足你所需求的寶物。」他說:「我只要頭。」「那我就用所有的寶物來製作頭,你要千頭或者是萬頭,我用寶物打造一個個我的頭給你。」他還是說:「什麼樣的珍珠寶物,用再多寶物做出來的頭,我都不要,我只要你這個人的頭。」為了要滿足他,所以這位國王說:「你既然這麼堅持,沒有我的頭,你的心不滿足,我就成全你。」全國的人聽到了,知道這件事,因為有人要來向國王要求滿足他的心,這個訊息很快就傳出了,很多人都來看,圍觀,「到底國王要如何讓這個人的心滿足,要給他什麼東西呢?」在對答當中,人群就一直聚集中過來,宮內、宮外的人都集中過來。



  聽到國王說:「好,我給你我的頭。」他就自己將頭上的皇冠拿下來,將他的頭髮打散,就在樹下,他將頭髮綁在樹上,本來要叫他的侍衛,因沒有人敢動手,所以他就叫這位逝心說:「來,這把刀給你,我現在的頭綁在樹上,我絕對不會動,讓你將我的頭取下來。」這位逝心真的將刀舉得高高的,要向國王的頭斬下去。在這時,忽然間樹神起怒心,就向這個人打了一巴掌,這個人就這樣整個頭向後轉,刀就落下,全國的人歡呼起來了。佛陀說這個故事之後,就告訴大家:「你們知道嗎?當初那位逝心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那位國王,乾夷王就是現在的我。」



  這個故事讓大家了解,知道修行的路是很坎坷,要經得起這樣的考驗。卻是煩惱難轉,這是佛陀最大的遺憾。在他在世時,看,提婆達多,從佛的僧團中出去做了多少背叛佛教法的事。所以,佛陀他還是有遺憾,他覺得還是要繼續傳正法。像提婆達多這樣的人,在《法華經》,佛陀還為提婆達多授記,我們就能知道佛陀心的開闊。佛陀會休息嗎?絕對不會休息,因為還有提婆達多。不過,提婆達多雖然是這樣,佛陀仍為他授記,就表示佛陀還有信心,提婆達多不論是過去不斷障礙,未來也會不斷的障礙,但佛陀用感恩心,有信心,絕對要將提婆達多轉過來,這個法輪不能停歇。所以轉不退法輪。大家要與佛同樣的心,天下眾生這麼多,我們要有地藏菩薩的願,不怕辛苦,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菩薩」,人人都來做菩薩,人人都能將佛法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將法普遍。所以前面的文說,



經文:「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



  這就是佛陀已經有信心,在家菩薩、出家菩薩,人人都能走得通的路。不論是聲聞、緣覺,也能轉動他們的心,轉小為大,這就是佛陀對眾生的信心,眾生應該也要對佛所說的法,我們要更有信心。下面接下來這樣說,



經文:「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



經文簡釋: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佛慈悲心,平等而說,如時雨降,一味雨。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我們過去一直說「一相一味」,「密雲彌布」。雨降下來,任何一個地方,全球都有天空,天空雲集一定是下雨,這是在大地都一樣,天地之間,「一相一味」。同樣的形象,雨也同樣是水,同樣的氣味,那就是平淡味。這就是譬喻佛慈悲心,普天之下,佛對所有眾生都是平等,法,任何眾生,佛陀的慈悲,所說的法如雨降,如雨下,「一味之雨」。



經文簡釋:

「隨眾生性,所受不同」;法雖平等,隨彼眾生,所稟根性,得益不同。



*「眾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

*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

*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隨眾生性,所受不同」。法雖然是平等,但是眾生的根機大小不同,所以「隨彼眾生,所稟根性」。是草根呢?或是樹根?草根就很微小,樹根很開闊。所以「所稟根性」,「所稟」就是所受,所受的根性,得益不同。是草或者是樹的根性,他們所受的是不同。草根,你若用水一直泡,水量太多了,它會爛掉。我們的菜園,我們種的菜,如果沒有澆水或者是沒有下雨,當然種子不會發芽;若是下雨下得過量,下太久,那個菜已經發芽了,下太久的雨水,根會爛掉。所以,隨他們的根性,水要剛剛好。各種根不同,大根,就受大量水,小根就受小量水,所以隨他們的根器受益。



  「眾生又名有情」。我們常說菩薩叫做「覺有情」,這叫做「菩薩」,已經覺悟之後的有情。他雖然是覺悟,瞭解佛所說的法,他發大心、立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在度眾生的同時,「煩惱無盡誓願斷」。不斷在人群中去體會眾生的煩惱,看別人的煩惱,警惕自己。所以,眾生有這麼多,各個有煩惱;反觀自己,到底我們的習性有這樣的習氣嗎?有這樣的煩惱嗎?要自我警惕。有,要趕快改;沒有,要時時警惕。警惕就是防非止惡,就是要戒,自己要好好的防守,不可去犯了。這都是在人群中,我們體會得到、看得到,所以,「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人群中的覺有情,見迷者起煩惱,覺悟者用方法來幫助他。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在眾生中看到煩惱,自我提高警覺,用有情,那就是誠之情誼,用最誠懇的心來對待眾生。這就是斷煩惱,度眾生;度眾生,斷煩惱,這是連貫的。



  要如何斷煩惱?就是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都是發心立願,這種覺有情叫做菩薩,覺悟者叫做菩薩。但是有情就是眾生,就是未覺悟的眾生,迷者是眾生,也就是有情。這種眾生中,就是有情,「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都叫做眾生。我們也是眾生之一,但是我們發大心、立大願,叫做覺有情,覺悟的眾生。眾生就是「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也名為眾生」。「眾」就是「多」的意思,由不得自己帶業來生,生生世世在五道惡世中。不論你是什麼因緣,在什麼道,也是叫做眾生。歷經了無數的生死,也是叫做眾生。希望我們是已經覺悟的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這我們之前也說過了,總共是十法界。「六凡四聖」合起來是「十法界」。「四聖」中,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樣叫「四聖」。佛陀就是能說法者,教導菩薩,教導緣覺,教導聲聞,所以佛是能說法者,所以他在十法界中是能說法,是既覺悟最等上的,無上正等正覺。除佛之外,都是還未圓滿的。我們現在發大心、立大願,想要行菩薩道,就是名稱菩薩,也還是在有情之中,所以,「九界有情」,「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經文簡釋:

「如彼草木,所稟各異」;眾生之性,如諸草木,隨其大小稟受不同。



  「如彼草木所稟各異」,就是說眾生的性就如大地的諸草木。大地難道只有草與木而已嗎?花花草草、五榖雜糧等等,都包含天地之間,所有的植物都需要,這各有它的根性。光是在我的面前,不知道名字的草,就已經有好幾種。樹將它拘束在小小的盆栽裡,一棵黑松樹,將它放在小小的盆栽裡,它的環境就是這樣,哪怕這棵松樹是大樹,你若讓它在自然環境中,它隨著大地伸根,自然莖就會大,它的枝就會展開了。所以,松樹可以成長得很大,很健壯,它不怕風,不怕雨,也不怕霜雪。但是,環境將它拘束在這個地方,變成盆栽。我們要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有這樣的種子,我們也要給它一個大自然的境界。所以,有為法,就是人所為,將它拘束在那個地方,這叫做有為法。在大自然的境界中,那就是無為法,它的道理,隨著它的種子,在大自然的境界,隨它的根性所受,這樣就是無為法。這就是道理,原來的道理就是這樣,它的本性。所以,雨露,水,應該同樣這樣澆它,但是它就是受有為法所控制著,應該要讓它回歸大自然的道理,就是無為法的道理。不過,它已經受控制了,所以說來,「隨其大小稟受不同」。因為有大小,給它的雨露,雨水,隨它的大小所受不同。



*佛平等說,能潤;所稟各異,所潤。

*是為能說,及所受者,稟潤各殊之性。



  「佛平等說」,就是「能潤」。能說法者就如水,他能潤濕大地。「所稟各異」,就是「所潤」大地的東西。我們是所受化的眾生,佛陀是能度的佛,眾生是所受度的人。所以說來,「能」、「所」,是能說法的佛及所受法的人,這樣叫做各稟,「稟潤各殊之性」。這就是所受微塵的眾生,所受的就是這樣。就如這棵樹,水若多澆一點,這個盆栽也會爛掉。同樣的,要看它的環境能接受多少,水能澆,沒澆水不行,但是要受它的環境所需要,超過也不行。所以這是所接受的,能接受的,「能」、「所」,法能度眾生,眾生是所受度的人,這就是相對。



*蓋人天乘為小藥草,二乘為中藥草,菩薩為大藥草,菩薩為小樹,八地以上菩薩為大樹,悉皆各因本具之種姓而逢潤滋長。



  所以,「蓋人天乘為小藥草」。人天都還是小藥草,還是在三界內,還是在欲界中。雖然造福,雖然受戒,但是煩惱未除,還沒有發大心,所以還算是小藥草。二乘就是聲聞、緣覺,這還是叫中藥草。因為他也還未發大心,只想要獨善其身。到了菩薩,就成為大藥草了。前面,人天乘,就如較清涼的草,這個草較退火,就如這樣而已。「二乘為中藥草」,這種草就如能治小病,若有結石,小小的碎石,它能利尿,它能大量排出。所以以前的人說化石草,就能夠治病了。前面的人天乘,是喻「這個草較清涼。」再來,中的草就能治病,但是治的是小小的病,增加,他能將小小的砂石,小小的(碎石)能排出去,這叫做中藥草。



  但是,較大的,就沒有辦法了。所以,需要大藥草,種種病,很多的重病就需要大藥草,就如菩薩,能福慧雙修,既造福,還能轉法輪,聽法、說法、傳法,這就是菩薩。菩薩分初發心菩薩,或者是在十地中的菩薩,在修行中的菩薩。菩薩有很多類,我們幾天前說有十住、十行、十回向,經過這三個階段,就開始成為小樹。小樹,若到「八地菩薩」以上的菩薩,才稱為「大樹」。前面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八地是什麼呢?八地之前是什麼呢?



*「十地者」: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第一地就是歡喜地,第二地叫做離垢地,第三地叫做發光地,第四地叫做焰慧地,第五地叫做難勝地,第六地叫做現前地,第七地叫做遠行地,第八地叫做不動地,就是心不動。我們開始修行要歡喜,歡喜接受佛法,接受佛法,第二地就要去除煩惱。第三地煩惱去除了,骯髒清除,就亮麗起來了。第四地不只是乾淨,它還會發光。發光之後,它難勝,就是難行能行,開始發心,心地光明,它能難行能行,這就是第五地難勝地。第六是現前地,聞聲救苦,哪一個地方有苦難,聞聲救苦去了。不只是近處,第七地就遠行地,跨國去救災,跨地去救苦。第八地,不動地,就是不受人間種種無明煩惱將我們覆蓋,我們的信心不動,叫做不動地。第九就是善慧地,所以不動地還未到,不動地以上還要有第九善慧地,一直到第十叫做法雲地,密雲彌布,真的能下雨,晴空萬里就是無雨,必定要密雲彌布,就是開始要將法普庇人間。這樣叫做十地。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妙覺、等覺共五十二位。



  所以說,菩薩從十地以上就是叫做大菩薩,若開始發菩薩心,就要十住、十行、十回向,這都稱為菩薩。但是這菩薩叫做小樹,再開始向八地以上的,那就是叫做大樹了。所以,我們發心,就要發大樹種子的心,在大自然的空間受這種法,佛法。佛法,我們能將「一相一味」化為真理。真理就是無相,無體,但是,理在我們的內心,從初地的歡喜地,一直一直到法雲地,不斷向前前進,「悉皆各因其本具之種姓而逢潤滋長」。若能夠這樣,各各依他們個人的根機,個人的發心立願,這樣來接受滋潤。所以,學佛不要停滯在歡喜地而已,我們必定要向前前進,一直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到法雲地,真正的密雲在空中,能普庇天下眾生。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註一】《六度集經‧卷一》



  「昔者菩薩為大國王,國名乾夷,王號偏悅,內明外仁,顏和正平,民從其化,獄無繫囚,黎民貧乏恣所求索,慈惠和潤,恩如帝釋。



  「他國逝心服王仁施從眾所欲,群邪妒嫉以偽毀真,詣宮門曰:『吾聞明王濟黎民之困乏,猶天潤之普覆。』告衛士曰:『爾可聞乎?』近臣以聞,王即現矣。



  「逝心現曰:『明王仁澤被于四國,有識之類靡不咨嗟,敢執所願欲以上聞。』王曰:『大善!』逝心曰:『天王尚施,求則無違。時宜應用人首為事,願乞王首以副望矣。』王曰:『吾首何好而欲得之乎?吾有眾寶益以惠子。』逝心不受,又使工匠作七寶首,各數百枚,以與逝心。逝心曰:『唯欲王首耳。』



  「王未嘗逆人,即自下殿以髮纏樹曰:『吾以首惠子。』逝心拔刀疾步而進,樹神睹之忿其無道,以手搏其頰,身即繚戾,面為反向,手垂刀隕。王得平康,臣民稱壽,悲喜交集,諸天歎德,可謂內施乎!四王擁護,眾毒消歇,境界無病,五穀豐熟,牢獄裂毀,君民欣欣。」佛告諸沙門:「時乾夷國王者,即吾身也。逝心者,調達是。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4/2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4/24晨語簡記   2015/04/24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4月 27, 2015 7:24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星期四)

 


三草二木

修行狀態(果位)

上人開示說明

小藥草

人天乘

人天都還是小藥草,還是在三界內,還是在欲界中。雖然造福,雖然受戒,但是煩惱未除,還沒有發大心,所以還算是小藥草。

中藥草

二乘

二乘就是聲聞、緣覺,這還是叫中藥草。因為他也還未發大心,只想要獨善其身。中的草就能治病,但是治的是小小的病,這叫做中藥草。

大藥草

菩薩

很多的重病就需要大藥草,就如菩薩,能福慧雙修,既造福,還能轉法輪,聽法、說法、傳法,這就是菩薩。

小樹

(初地)菩薩

菩薩分初發心菩薩,或者是在十地中的菩薩,在修行中的菩薩。菩薩有很多類,我們幾天前說有十住、十行、十回向,經過這三個階段,就開始成為小樹。

大樹

八地以上菩薩

若到「八地菩薩」以上的菩薩,才稱為「大樹」。

 

可以參照前幾天的開示,還有以前上人對於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回向行、十地行的開示及書籍,做更深入的了解。

 

 

上人今天講十地的時候,講的很淺顯,以慈濟人修行時可以做的事來闡述,很有啟發。

第一地就是歡喜地,第二地叫做離垢地,第三地叫做發光地,第四地叫做焰慧地,第五地叫做難勝地,第六地叫做現前地,第七地叫做遠行地,第八地叫做不動地,就是心不動。

(第一地)我們開始修行要歡喜,歡喜接受佛法,接受佛法,(歡喜地)

第二地就要去除煩惱(離垢地)

第三地煩惱去除了,骯髒清除,就亮麗起來了(發光地)

第四地不只是乾淨,它還會發光(焰慧地)

發光之後,它難勝,就是難行能行,開始發心,心地光明,它能難行能行,這就是第五地難勝地。

第六是現前地,聞聲救苦,哪一個地方有苦難,聞聲救苦去了。不只是近處,

第七地就遠行地,跨國去救災,跨地去救苦

第八地,不動地,就是不受人間種種無明煩惱將我們覆蓋,我們的信心不動,叫做不動地。

第九就是善慧地,所以不動地還未到,不動地以上還要有第九善慧地,

一直到第十叫做法雲地,密雲彌布,真的能下雨,晴空萬里就是無雨,必定要密雲彌布,就是開始要將法普庇人間

這樣叫做十地。



 

轉不退之法輪
隨順眾生根機
三千大千世界
微塵數諸菩薩

  什麼人來轉法輪呢?釋迦牟尼佛為了眾生,他悲憫眾生,眾生心本具佛性,只是煩惱無明覆蓋,所以心輪就是覆住了。佛陀為了眾生,所以不斷來人間,隨眾生的根機,要如何讓眾生體會、瞭解,佛法本來是一,只是隨眾生根機,所以佛陀所說的法,就是以他們聽得進、做得到,他們歡喜願意接受,這樣來轉他的心輪。就如一輛車,這輛車它要走的路是何種路呢?若是凹凹凸凸,那就要用四個車輪,或者是六個車輪、八個車輪,要看它要走的車路,是平坦或是陡的路、凹凸的路?要看。若是下霜雪的路,車輪還要再加掛鐵鍊,才不會滑下去等等,車要適應路況,路是什麼樣的路,他就要用何種的車輪。若是在水中,那就不叫車了,從此岸到彼岸,就要用船。所以佛陀就是隨眾生的根機,要怎樣鋪這條路,這條路能適合車行駛,車子也要配合路,是大路,是小路,是平路,是高山的路等等,都要互相配合。所以,眾生的根機、眾生的因緣各不相同,佛陀必定要去適合眾生因緣、根機各不同,同樣地,就是要運載眾生到目的地,不論是在平地或是水路,總是要有輪來轉。

  所以說「轉不退之法輪」,這法輪一轉,就是不能停下來,佛陀無央數劫來人間,不停歇,雖然現相成佛,二千多年前,出生在人間的悉達多,成佛之後的釋迦牟尼佛,最後要入滅。入滅之後,是不是有休息呢?還是沒休息,因他所入的就是「大涅槃」,名稱上是「寂靜」,在寂靜不動中,他還是將法身流傳人間。「敬佛如佛在」,我們尊重佛,所以我們受佛的教法。佛法在人間,以佛法來度化眾生,所以,還是一樣,法輪還是在轉,所以「轉不退之法輪」。我們身為佛的弟子,我們自己自名為佛子,既是佛子,我們就有責任。聞法者,就是說法者了,懂得聽,就要能說,甚至從現在要說到未來,未來的人接下去,要傳到後代的後代,脈脈相傳,這種法脈就是要傳。所以,聞法者就要做說法者,也要當傳法者,這樣法輪才能不斷相繼,繼續這樣一直傳下去。

  但是,佛陀在世,他已經就是這樣大轉法輪,我們才有現在的法可聽、可說,這是描述佛的時代。說法四十多年了,到了最後,為了法,要弟子好好相傳,那就是要鼓勵行菩薩道,要能說、能入、能做,他要能說,法入心來,身體力行在人群中,這樣法才能生生不息轉動。若如三乘,就只是聽法,聽了只想要獨善其身,我要取入涅槃,就寂滅了,就不要再來人間,這樣佛法是不是就斷了呢?所以,必定要有菩薩,菩薩聽了,發弘誓願再來人間,不斷在人間就不斷延續發心,發心再傳法,一代一代再傳一代,所以要轉不退法輪。「隨順眾生根機」。眾生的根機分成五乘,根機不相同,千千萬萬的習性,佛陀到底要如何去隨機施教呢?就是分類成這五項,這幾天不斷反覆說五乘,這五乘,小草、中草、上草,還有小樹、中樹、大樹,我們要瞭解。

  所以佛陀將之分類,對在家菩薩,教他如何造福,對在家人,教他如何不墮三惡道,所以,人乘、天乘。人乘就只是守著人身,不墮惡道;天乘那就要造十善業,而且要大善大福,才能生天堂、享天福,而這二類在社會人群中,他也能發弘誓願,發大心,所以人間菩薩,他也能成為大樹。這就是菩薩道於人間是多麼重要啊!不只是出家修行的聲聞、緣覺,不只是這樣。即使是在家也能發大心、聽大法、說大法、行大法,這就是人間菩薩。我們這幾天也是這樣,聽了很多,五天的時間,聽十七個國家地區,十七個國家地區,其中就有七個國家如在地獄中,這七個國家都是非洲國家,就是在地獄中,也有大願菩薩入地獄中,他們不是生在那地方,是從他方的國家到那個地方,不就如地藏菩薩,不是因為業而生在地獄,墮落地獄,不是,他是因為眾生墮地獄苦難多。所以,地藏菩薩,在《地藏經》中說得很清楚,佛陀將最受苦的眾生付託給地藏菩薩,因為地藏菩薩在佛的面前發大弘誓煩,他要到最苦最苦的地方去,佛陀在《地藏經》中,就付託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他為何發這樣大的願呢?就是要報父母恩、報佛恩。

  父母給他的生命,母親的無明造業,為了要救母親。所以到地獄去,光目女、婆羅門女這樣的故事,在《地藏經》中,我們都聽清楚了。不論是光目女還是婆羅門女的母親,就是好殺生,或者是邪知邪見,墮落地獄。為了孝順,所以,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給她(婆羅門女)一個境界,地獄是這麼的苦,你的母親就是因為造這樣的業,所以墮落地獄,這樣開始他造福行善,只是為了要救度他的母親,所以開始,一直在內心裡,地獄之苦,不只是她的母親墮落,芸芸眾生的境界,苦難的慘,真的是用慘,慘苦的地獄境界,從這樣開始她發心了。所以我們常常說「百善孝為先」,做善事,不論是百善、千善、萬善,總是這就是在人間道所體會到地獄道的苦,這是地藏菩薩的弘誓願,他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種對自己有信心,哪怕有這樣多受苦的地獄眾生,他還是有信心,要讓地獄完全淨空,他才能夠成佛,這不就是最大的信心。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建立信心。

  「隨順眾生根機」,眾生的根機千千萬萬種,佛經裡頭也說,眾生八萬四千煩惱,佛陀就要應機逗教,要有八萬四千法門,來應對對八萬四千煩惱的根機。這樣多的煩惱無明就歸類,佛陀用五乘法,隨社會眾生的人所需要,用種種方法歸納,無不都是要轉法輪。千里萬里的路,就是要用車輪行駛,這輛車子能走幾萬里的路,同樣輪子要轉,自然再遠的路就走得到。所以,眾生的煩惱再多,只要法輪一轉,轉惡為善。所以,不論眾生的根機有多少種,佛陀的智慧轉大法輪,就能隨順眾生的根機。「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菩薩」。眾生這樣的多,佛陀開始發心,無央數劫不斷地轉法輪,隨順眾生的煩惱不斷。所以已經有這樣多的菩薩,需要這麼多菩薩,不只是需要這麼多菩薩,已經這麼多菩薩在人間,有多少呢?「微塵數諸菩薩」。在這三千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成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成為一大千世界,這種無量數的世界,世界就是大空間。

  我們眾生在色界、無色界,或者是欲界中,有多麼廣闊的人的心態,所以很多很多的煩惱,塵沙無明煩惱佛無不一一用法讓他們入心,掃除見思惑、微塵數的煩惱,所以一一轉過來,轉煩惱為法輪。這是佛陀轉法輪,看看眾生的煩惱有多少。就如佛陀在世,也曾經過了,他的《六度集經》中,述說曾有的一個經過,一位叫做乾夷王,他發大心,在佛一生中,其中曾做過一位國王。他就是要讓他所統治的子民人人行善,所以他的國家沒有監獄,就算有監獄也是空的,裡頭都沒有受刑人。可見那是一個多麼安詳和平世界的國家,他就是這樣統治人民,國度裡的監獄完全都是空的,這是用愛教育他的人民。但是不論他是怎樣用愛來教育,卻還是有人有嫉妒的心,就是要來刁難這位國王。眾生只要他所需求的,他絕對滿足他。所以有一位叫做逝心,逝心就是沒有人性的人,他就來到國外的殿外,向守衛說:「我需要國王的幫助,我需要國王滿足我心願的幫助。」他的侍衛向國王報告,國王很高興,本來發的願就是要滿足眾生的心,竟然有這樣的人要來請我滿足他的心,很難得,趕緊來,出宮門來。

  問他:「你要我給你什麼,能滿足你的心呢?」這位逝心就說:「我要國王你的頭,因為你的頭腦很好,你能夠統治大眾、全國人民,能讓人人受教,人人心都向善,所以這是國王你的智慧,你的頭腦好,所以我要你的頭腦。」國王就說:「我的頭給你,你也沒有用,不如我給你能滿足你所需求的寶物。」他說:「我只要頭。」「那我就用所有的寶物來製作頭,你要千頭或者是萬頭,我用寶物打造一個個我的頭給你。」他還是說:「什麼樣的珍珠寶物,用再多寶物做出來的頭,我都不要,我只要你這個人的頭。」為了要滿足他,所以這位國王說:「你既然這麼堅持,沒有我的頭,你的心不滿足,我就成全你。」全國的人聽到了,知道這件事,因為有人要來向國王要求滿足他的心,這個訊息很快就傳出了,很多人都來看,圍觀,「到底國王要如何讓這個人的心滿足,要給他什麼東西呢?」在對答當中,人群就一直聚集中過來,宮內、宮外的人都集中過來。

  聽到國王說:「好,我給你我的頭。」他就自己將頭上的皇冠拿下來,將他的頭髮打散,就在樹下,他將頭髮綁在樹上,本來要叫他的侍衛,因沒有人敢動手,所以他就叫這位逝心說:「來,這把刀給你,我現在的頭綁在樹上,我絕對不會動,讓你將我的頭取下來。」這位逝心真的將刀舉得高高的,要向國王的頭斬下去。在這時,忽然間樹神起怒心,就向這個人打了一巴掌,這個人就這樣整個頭向後轉,刀就落下,全國的人歡呼起來了。佛陀說這個故事之後,就告訴大家:「你們知道嗎?當初那位逝心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那位國王,乾夷王就是現在的我。

  這個故事讓大家了解,知道修行的路是很坎坷,要經得起這樣的考驗。卻是煩惱難轉,這是佛陀最大的遺憾。在他在世時,看,提婆達多,從佛的僧團中出去做了多少背叛佛教法的事。所以,佛陀他還是有遺憾,他覺得還是要繼續傳正法。像提婆達多這樣的人,在《法華經》,佛陀還為提婆達多授記,我們就能知道佛陀心的開闊。佛陀會休息嗎?絕對不會休息,因為還有提婆達多。不過,提婆達多雖然是這樣,佛陀仍為他授記,就表示佛陀還有信心,提婆達多不論是過去不斷障礙,未來也會不斷的障礙,但佛陀用感恩心,有信心,絕對要將提婆達多轉過來,這個法輪不能停歇。所以轉不退法輪。大家要與佛同樣的心,天下眾生這麼多,我們要有地藏菩薩的願,不怕辛苦,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菩薩」,人人都來做菩薩,人人都能將佛法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將法普遍。所以前面的文說,

經文:「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

  這就是佛陀已經有信心,在家菩薩、出家菩薩,人人都能走得通的路。不論是聲聞、緣覺,也能轉動他們的心,轉小為大,這就是佛陀對眾生的信心,眾生應該也要對佛所說的法,我們要更有信心。下面接下來這樣說,

經文:「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

經文簡釋: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佛慈悲心,平等而說,如時雨降,一味雨。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我們過去一直說「一相一味」,「密雲彌布」。雨降下來,任何一個地方,全球都有天空,天空雲集一定是下雨,這是在大地都一樣,天地之間,「一相一味」。同樣的形象,雨也同樣是水,同樣的氣味,那就是平淡味。這就是譬喻佛慈悲心,普天之下,佛對所有眾生都是平等,法,任何眾生,佛陀的慈悲,所說的法如雨降,如雨下,「一味之雨」。

經文簡釋:

「隨眾生性,所受不同」;法雖平等,隨彼眾生,所稟根性,得益不同。

*「眾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

*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

*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隨眾生性,所受不同」。法雖然是平等,但是眾生的根機大小不同,所以「隨彼眾生,所稟根性」。是草根呢?或是樹根?草根就很微小,樹根很開闊。所以「所稟根性」,「所稟」就是所受,所受的根性,得益不同。是草或者是樹的根性,他們所受的是不同。草根,你若用水一直泡,水量太多了,它會爛掉。我們的菜園,我們種的菜,如果沒有澆水或者是沒有下雨,當然種子不會發芽;若是下雨下得過量,下太久,那個菜已經發芽了,下太久的雨水,根會爛掉。所以,隨他們的根性,水要剛剛好。各種根不同,大根,就受大量水,小根就受小量水,所以隨他們的根器受益。

  「眾生又名有情」。我們常說菩薩叫做「覺有情」,這叫做「菩薩」,已經覺悟之後的有情。他雖然是覺悟,瞭解佛所說的法,他發大心、立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在度眾生的同時,「煩惱無盡誓願斷」。不斷在人群中去體會眾生的煩惱,看別人的煩惱,警惕自己。所以,眾生有這麼多,各個有煩惱;反觀自己,到底我們的習性有這樣的習氣嗎?有這樣的煩惱嗎?要自我警惕。有,要趕快改;沒有,要時時警惕。警惕就是防非止惡,就是要戒,自己要好好的防守,不可去犯了。這都是在人群中,我們體會得到、看得到,所以,「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人群中的覺有情,見迷者起煩惱,覺悟者用方法來幫助他。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在眾生中看到煩惱,自我提高警覺,用有情,那就是誠之情誼,用最誠懇的心來對待眾生。這就是斷煩惱,度眾生;度眾生,斷煩惱,這是連貫的。

  要如何斷煩惱?就是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都是發心立願,這種覺有情叫做菩薩,覺悟者叫做菩薩。但是有情就是眾生,就是未覺悟的眾生,迷者是眾生,也就是有情。這種眾生中,就是有情,「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都叫做眾生。我們也是眾生之一,但是我們發大心、立大願,叫做覺有情,覺悟的眾生。眾生就是「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也名為眾生」。「眾」就是「多」的意思,由不得自己帶業來生,生生世世在五道惡世中。不論你是什麼因緣,在什麼道,也是叫做眾生。歷經了無數的生死,也是叫做眾生。希望我們是已經覺悟的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這我們之前也說過了,總共是十法界。「六凡四聖」合起來是「十法界」。「四聖」中,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樣叫「四聖」。佛陀就是能說法者,教導菩薩,教導緣覺,教導聲聞,所以佛是能說法者,所以他在十法界中是能說法,是既覺悟最等上的,無上正等正覺。除佛之外,都是還未圓滿的。我們現在發大心、立大願,想要行菩薩道,就是名稱菩薩,也還是在有情之中,所以,「九界有情」,「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

經文簡釋:

「如彼草木,所稟各異」;眾生之性,如諸草木,隨其大小稟受不同。

  「如彼草木所稟各異」,就是說眾生的性就如大地的諸草木。大地難道只有草與木而已嗎?花花草草、五榖雜糧等等,都包含天地之間,所有的植物都需要,這各有它的根性。光是在我的面前,不知道名字的草,就已經有好幾種。樹將它拘束在小小的盆栽裡,一棵黑松樹,將它放在小小的盆栽裡,它的環境就是這樣,哪怕這棵松樹是大樹,你若讓它在自然環境中,它隨著大地伸根,自然莖就會大,它的枝就會展開了。所以,松樹可以成長得很大,很健壯,它不怕風,不怕雨,也不怕霜雪。但是,環境將它拘束在這個地方,變成盆栽。我們要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有這樣的種子,我們也要給它一個大自然的境界。所以,有為法,就是人所為,將它拘束在那個地方,這叫做有為法。在大自然的境界中,那就是無為法,它的道理,隨著它的種子,在大自然的境界,隨它的根性所受,這樣就是無為法。這就是道理,原來的道理就是這樣,它的本性。所以,雨露,水,應該同樣這樣澆它,但是它就是受有為法所控制著,應該要讓它回歸大自然的道理,就是無為法的道理。不過,它已經受控制了,所以說來,「隨其大小稟受不同」。因為有大小,給它的雨露,雨水,隨它的大小所受不同。

*佛平等說,能潤;所稟各異,所潤。

*是為能說,及所受者,稟潤各殊之性。

  「佛平等說」,就是「能潤」。能說法者就如水,他能潤濕大地。「所稟各異」,就是「所潤」大地的東西。我們是所受化的眾生,佛陀是能度的佛,眾生是所受度的人。所以說來,「能」、「所」,是能說法的佛及所受法的人,這樣叫做各稟,「稟潤各殊之性」。這就是所受微塵的眾生,所受的就是這樣。就如這棵樹,水若多澆一點,這個盆栽也會爛掉。同樣的,要看它的環境能接受多少,水能澆,沒澆水不行,但是要受它的環境所需要,超過也不行。所以這是所接受的,能接受的,「能」、「所」,法能度眾生,眾生是所受度的人,這就是相對。

*蓋人天乘為小藥草,二乘為中藥草,菩薩為大藥草,菩薩為小樹,八地以上菩薩為大樹,悉皆各因本具之種姓而逢潤滋長。

  所以,「蓋人天乘為小藥草」。人天都還是小藥草,還是在三界內,還是在欲界中。雖然造福,雖然受戒,但是煩惱未除,還沒有發大心,所以還算是小藥草。二乘就是聲聞、緣覺,這還是叫中藥草。因為他也還未發大心,只想要獨善其身。到了菩薩,就成為大藥草了。前面,人天乘,就如較清涼的草,這個草較退火,就如這樣而已。「二乘為中藥草」,這種草就如能治小病,若有結石,小小的碎石,它能利尿,它能大量排出。所以以前的人說化石草,就能夠治病了。前面的人天乘,是喻「這個草較清涼。」再來,中的草就能治病,但是治的是小小的病,增加,他能將小小的砂石,小小的(碎石)能排出去,這叫做中藥草。

  但是,較大的,就沒有辦法了。所以,需要大藥草,種種病,很多的重病就需要大藥草,就如菩薩,能福慧雙修,既造福,還能轉法輪,聽法、說法、傳法,這就是菩薩。菩薩分初發心菩薩,或者是在十地中的菩薩,在修行中的菩薩。菩薩有很多類,我們幾天前說有十住、十行、十回向,經過這三個階段,就開始成為小樹。小樹,若到「八地菩薩」以上的菩薩,才稱為「大樹」。前面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八地是什麼呢?八地之前是什麼呢?

*「十地者」: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第一地就是歡喜地,第二地叫做離垢地,第三地叫做發光地,第四地叫做焰慧地,第五地叫做難勝地,第六地叫做現前地,第七地叫做遠行地,第八地叫做不動地,就是心不動。我們開始修行要歡喜,歡喜接受佛法,接受佛法,第二地就要去除煩惱。第三地煩惱去除了,骯髒清除,就亮麗起來了。第四地不只是乾淨,它還會發光。發光之後,它難勝,就是難行能行,開始發心,心地光明,它能難行能行,這就是第五地難勝地。第六是現前地,聞聲救苦,哪一個地方有苦難,聞聲救苦去了。不只是近處,第七地就遠行地,跨國去救災,跨地去救苦。第八地,不動地,就是不受人間種種無明煩惱將我們覆蓋,我們的信心不動,叫做不動地。第九就是善慧地,所以不動地還未到,不動地以上還要有第九善慧地,一直到第十叫做法雲地,密雲彌布,真的能下雨,晴空萬里就是無雨,必定要密雲彌布,就是開始要將法普庇人間。這樣叫做十地。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妙覺、等覺共五十二位。

  所以說,菩薩從十地以上就是叫做大菩薩,若開始發菩薩心,就要十住、十行、十回向,這都稱為菩薩。但是這菩薩叫做小樹,再開始向八地以上的,那就是叫做大樹了。所以,我們發心,就要發大樹種子的心,在大自然的空間受這種法,佛法。佛法,我們能將「一相一味」化為真理。真理就是無相,無體,但是,理在我們的內心,從初地的歡喜地,一直一直到法雲地,不斷向前前進,「悉皆各因其本具之種姓而逢潤滋長」。若能夠這樣,各各依他們個人的根機,個人的發心立願,這樣來接受滋潤。所以,學佛不要停滯在歡喜地而已,我們必定要向前前進,一直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到法雲地,真正的密雲在空中,能普庇天下眾生。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註一】《六度集經‧卷一》

  「昔者菩薩為大國王,國名乾夷,王號偏悅,內明外仁,顏和正平,民從其化,獄無繫囚,黎民貧乏恣所求索,慈惠和潤,恩如帝釋。

  「他國逝心服王仁施從眾所欲,群邪妒嫉以偽毀真,詣宮門曰:『吾聞明王濟黎民之困乏,猶天潤之普覆。』告衛士曰:『爾可聞乎?』近臣以聞,王即現矣。



  「逝心現曰:『明王仁澤被于四國,有識之類靡不咨嗟,敢執所願欲以上聞。』王曰:『大善!』逝心曰:『天王尚施,求則無違。時宜應用人首為事,願乞王首以副望矣。』王曰:『吾首何好而欲得之乎?吾有眾寶益以惠子。』逝心不受,又使工匠作七寶首,各數百枚,以與逝心。逝心曰:『唯欲王首耳。』

  「王未嘗逆人,即自下殿以髮纏樹曰:『吾以首惠子。』逝心拔刀疾步而進,樹神睹之忿其無道,以手搏其頰,身即繚戾,面為反向,手垂刀隕。王得平康,臣民稱壽,悲喜交集,諸天歎德,可謂內施乎!四王擁護,眾毒消歇,境界無病,五穀豐熟,牢獄裂毀,君民欣欣。」佛告諸沙門:「時乾夷國王者,即吾身也。逝心者,調達是。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4/24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