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4/28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4/2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4/28晨語簡記   2015/04/28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4月 28, 2015 2:57 pm

20150428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執持聲覺自度中上藥草,
菩薩智慧堅固明境如幻,
求最上佛果是小樹增長,
聞法歡喜十地大樹增長。

 瞭解了,聲聞、緣覺,我們若是修行都是自我執著在小我,儘管我們已經瞭解了,人生苦、集、滅、道,道理我們都瞭解了,知道做人是苦,人間苦,地獄、餓鬼、畜生道更是苦,天堂雖樂,福盡也是同樣要再來,就是會再墮落,像這樣,這麼無常,就是生活在這種煩惱無明中。天堂享樂,福有盡,人間的生活,富有的人生有多久呢?苦難的人間,多重折磨,還是同樣在這種無明中再造業,三途就不必說了,三途就是在苦難不斷,無間之苦,無間的苦就是無間斷,地獄中,不間斷的苦,畜生,在人間我們都看得到,畜生的生活是這樣的沒有尊嚴,畜生的境界,這種萬萬種的動物,我們看,這不是我們想要生活的境界,那是很無奈的。餓鬼的苦呢?雖然餓鬼界我們看不到,人間界的苦難、貧窮,欠缺糧食,那種長年累月,世代連續,那種境界,我們想,人間看得到的地獄,是種種苦的折磨,貧病或者是殘疾,或者是很多種的苦難,這是在人間苦無間斷的地獄。

 所有的動物,牠們的生活都是由不得自己,這不是我們要的,人間餓鬼道,在最最貧困的國家,受苦受難,長年累月,喝水都沒機會,何況還有什麼好吃的呢?非洲,落後的地方,去看一看,貧窮的國境,人禍災難、逃難等等,這不就是人間地獄、餓鬼道的生活,在那種由不得自己,這種人間三途,受苦無間,就是不間斷。若常常看到那些,人間看得到的苦,我們就會知道,地獄的苦是幾千倍啊!是不是我們要呢?我們絕不待期,不希望落在那地方,但是,我們平常的生活,總是在那種由不得自己,受外面境界誘引一下,我們就去了。世間多陷阱,所以我們時時都在陷阱中,由不得自己,煩惱不斷複製,無明不斷造業,重重疊疊,心靈的沙漠已經囤積如高山的厚度。看看過去考古學家在找古蹟,就是沙漠,廢棄,完全荒廢掉的地方,往下去探測,也能在幾百公尺之下,挖出城堡,知道人生這種時間累積,在任何一空間都曾有過的歷史。我們人生到底有多長?生活在這種煩惱、無明惑,這樣層層疊疊在覆蓋,難道不就像古蹟,為何會在地底下,幾百公尺之下這樣被挖出來呢?是不是與我們真如本性受塵埋,也就是塵沙累積,這樣一直埋、一直蓋,埋啊、蓋啊,蓋得我們的真如被埋得很深了。

 我們追求佛法,就如考古學家的精神,篤定了那地方,我們就要好好來探討,好好來挖,撥開了那些塵霾,就是那些塵沙,變成好像一座山,我們要好好用心將這些沙,慢慢地將無明、煩惱,垃圾一直清除,才能見到我們的真如本性,那種亮麗本性,人人本具。聲聞、緣覺,他們過去生中,也不知道經過了幾生幾世接受了佛法,受持過十善、五戒,已經有種下因,聞法的因,能夠幾生世中聽聞佛法,一直到啟發了他這念心,那就是要專心修。這種的欲念無明減輕了,今生此世在人間,有求道、修法,這法要如何修,走在這條清淨無染垢的道路,這樣離家,就是割愛出家,這種聲聞、緣覺。既然是割愛出家了,專心修心,不過還有執,執在苦,人間苦啊,累積了一切無明煩惱而來,道理我瞭解了,我要趕緊消滅它,一層一層煩惱要去除,我不希望再來人間了。這樣獨善其身,執著在聲聞乘,趧快聽法,趕緊瞭解法,依法要來去消煩惱,執著在聲聞。

 若是緣覺,比聲聞更超越,接受佛陀更深的因緣果報觀,知道人生起一念心,一念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入,這樣一直緣緣到六入,就已經在母親的肚中已經成形了,十月懷胎滿了,那就是「觸」,來人間,接觸到人間,第一道的接觸就是風刀解身,就是空氣。他一生下來,周圍的空氣讓他赤裸裸的身體受到極痛的苦,所以哭出來,就是「觸」,這種感受,觸受。這樣開始,就延續我們這輩子老、病、死的苦難,在這輩子老、病、死之中又有「有」,「有」就是一直緣著當中的境界起心動念,去接觸,去取,就生「有」,有的無明煩惱造業,這樣又來生世。這十二因緣的循環,由不得自己。緣覺瞭解了,他還是獨善其身,這種由不得自己來人生,苦不堪,因緣果報可怕,所以他拒絕再來人間。

 這是有佛世時,聽佛的教法,比聲聞還更超越,瞭解因緣果報,所以,自己就停滯在這個地方,只想要自度。這種自度,雖然是獨善其身,但是他煩惱全都清淨了,只留著塵沙惑,還不敢發心立願,所以名稱叫做中上藥草。小藥草,就是社會人間,接觸了佛法,所修行的是十善、五戒,若是聲聞、緣覺,聲聞是中藥草,緣覺是上藥草,這從他們修行的層次來說還是草,能自治自己,無法去救世人間。「菩薩智慧堅固明境如幻」。菩薩的智慧就是再超越了,他是智慧堅固,悲智雙運,他的智慧超越了自己的享受,他願意讓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因為他透徹瞭解世間一切都是如幻如化,如夢幻泡影,他不執著,所以對人世間的苦難他很在意。聽聞佛法,他願意發心立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他願意投入人間。這是因為他看透徹了道理,煩惱無明都是自己染來的,人生的苦難,需要以道理去說明,去度化,聞法者,要當說法者,要當傳法者。所以菩薩已堅固道心,瞭解人間,所以不受人間的煩惱無明,這種幻化的境界來困擾他的心,這就是菩薩的智慧。

 「求最上佛果是小樹增長」。這就是初發心的菩薩,初地菩薩,聽法歡喜,甘願投入人群去,這才是在學地的菩薩,不過他求上進,不為自己,是為眾生,「個人事小,天下事大」。這就是初地菩薩發心,這樣就已經成為小樹,小樹更需要法,雨露來滋潤,小樹也會慢慢藉著時間,在大自然的空間慢慢成長。這就是樹,樹的種子發芽,成小樹,就變成大樹了。「聞法歡喜十地大樹增長」。從初地開始,一直一直一地一地向上前進,向上堅固道心,這叫做大樹,一直到法雲地,一直到妙覺,這叫做大樹。所以我們學佛必定要先去除小我,要堅定道心,世間的無明煩惱,全都是幻化,再親愛的人,也是短暫,再大的煩惱都是虛幻,隨著時間這樣過去,我們要把握因緣。就像我們從昨天,一群菩薩大醫王,還有修行者菩薩,共同帶著超過一噸重的物資、藥品,昨天從臺灣,搭(下午)一點多的飛機到泰國去了,本來在傍晚五點多的飛機就能起飛到尼泊爾,但現在尼泊爾機場班機取消的次數很多,到了泰國,飛機就停飛了,要先在泰國停留,今天才能夠從泰國再起飛到尼泊爾。

 這已經是大樹,小樹、大樹已經在法的滋潤中,投入在人群中去救災、救苦、救難,這就是用法在成長自己的慧命,這就是聞法歡喜。他們從求最上佛果,一直到聽法歡喜入心,他們如法修行,行在菩薩道中,不忍眾生受苦難,他們投身跨國苦難中,要去救災,希望能早一時抵達,救人的生命,或者是受傷者很多,能讓這些藥物和醫療用品能及時到達。我們在臺灣也有一群後援的人,隨時都在接受前線的人傳給我們的消息,到底還缺什麼東西,還要支援什麼,還要怎麼樣的聯絡?這就是打開了菩薩網,要如何將這一條條的線鋪起來,讓他們能夠順暢,在那個地方發揮救人的力量,物資與覺有情在苦難的眾生中付出。這就是佛法,展開愛的力量。前面的文就是說,

經文:「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諸世間,普得具足,漸次修行,皆得道果。」

 這是前面說過的文。「諸佛之法,常以一味」,就是同一種法,這個法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我們要發現我們的佛性,就要好好用功,從我們的心田,從我們的心地去發現真如本性。看我們是要當農夫,自我的農夫,耕好我們的福田,或者是要做自我的考古學家,將心地沙漠撥開,發現我們原來本具,曾有過的東西,城堡在那裡。這是要看我們是不是用功,總是「一味」,就是一種法,要你用功,要你專心,建立你的信心,就是要精進行動。過程中要忍辱,過程中要專心,這都是「一法」,「一相一味」,過去說過了。就是「令諸世間,普得具足」。希望人人展現出你們的愛心,愛心從開始的十善、五戒,一直到菩薩道,能夠投入人群去,這是佛陀的方法,他就是以「一法」,希望人人啟動佛心,啟動佛心的過程,就是要行菩薩道,「漸次修行,皆得道果」。接下來就再說,

經文:「聲聞緣覺,獨處山林,住最後身,聞法得果,是名藥草,各得增長。」

*此頌草木增長,聲聞若不值佛,此身未必斷盡煩惱,由見佛故,成最後身;執縛尚存,聞法轉小向大得果,是中上增上。

 聲聞、緣覺就是這樣,為自己很用心,處在山林裡專心修行,這是聲聞、緣覺。這段偈文就是說,「草木增長,聲聞若不值佛,此身未必斷盡煩惱」。聲聞假使沒有值遇佛出世,他沒有聽聞佛說法,他怎麼能瞭解道理呢?不瞭解道理,就無法可修了,沒有方法,如何斷除煩惱?所以「未必斷盡煩惱」,就是無法斷煩惱。所以,要聽法,由聲入我們的耳根,我們才能了解法,要不然我們沒辦法,「未必斷盡煩惱」,無法斷除煩惱。「由見佛故」,因為就是有見佛,與佛同世,見到佛了,所以「成最後身」。佛陀的法,他聽進去了,將煩惱斷除,他不希望再來生,所以自己就期待這輩子是最後了,不要再來人間,人間很苦啊!這就是「執縛尚存」,還是像拿繩子將自己綁住,這種煩惱還在,只是獨善其身,心門還沒有打開,還是用繩子將我們綁著。

 真正學佛,要到佛的境界,就要經過菩薩道,自利利他。他也常常聽佛陀向大眾說法,菩薩道時時在說。大根機的人,一聞即通,卻是聲聞者,他同樣聽,卻還只是執著在人間很苦,我不要再來人間,這是「執縛尚存」。聞法,他就是因為聽了法,佛陀說法四十多年,四十二年後,他方向一轉,棄小為大,說大法,所以,大家一聽了,開始瞭解,從〈方便品〉開始,漸漸體會佛陀所讚歎,佛性覺悟的境界。〈譬喻品〉、〈信解品〉,一路下來,已經都差不多了解了。執小,私己的解脫不是究竟,一定要入人群中去鍛鍊,鍛鍊到瞭解所有一切的境界都是幻化,在幻化,諸法亦空中,有妙法的道理。所以大家瞭解,聞法,轉小向大。這些聲聞、緣覺在現在已經聞法,懂得轉小向大得果,這是中上藥草,或者是樹,大小樹。但是在經文中還是藥草,因為這時才開始轉型,轉小為大。

經文簡釋:
「聲聞緣覺,獨處山林」;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

*「緣覺」:亦云獨覺。出值佛世,聞因緣法,名為緣覺。出無佛世,觀諸法生滅因緣。

*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二乘樂靜,故云:獨處山林。

 「聲聞緣覺,處於山林」,就是「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這都是聲聞、緣覺,修小乘者。「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這都是叫做聲聞。聽十二因緣法,他懂得如何斷煩惱,見思惑,他要如何斷?這就是緣覺。緣覺也叫做獨覺。獨覺是出值佛世,這叫做緣覺。佛陀出現在人間,佛陀講「十二因緣」,講「因緣果報法」,他們接受得很深,所以知道除了「四諦法」之外,他更加透徹了解一切因緣果報,甚至一念無明動心,就是這樣緣下去,十二因緣。這念無明一念生,行動就開始,就動了我們的第八識,開始就成形了,與我們過去所造作的因、緣的業識,就是第八識,因、緣回歸於第八識。這第八識就如一個庫藏一樣,你動了心,無明一動,行動一起,識就開始啟動。識是過去累積的因緣,業開始就牽引了,這種開始行動就緣六入;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就開始在母親胎中,就是幾個星期過後,幾個月過後,就一個(卵)胞,就開始漸漸一直變形變形,在母親胎裡變成六根具足,六根具足了,因緣成熟,就生下來。

 這樣不知自己,就是一念無明開始,「十二因緣法」就不斷緣,再來人間,再隨因緣、無明,再造作。他很怕這種因緣,他很慎重,所以這一生聽佛說法,他注重在因與緣,這是因緣法。從佛陀的教化,他透徹了因緣法,所以名為「緣覺」。因為佛陀所講的因緣果報,知道動一念,不小心動一念,就開始行動,無明就開始啟動起來,就是緣「行」,造成了人間的因,就這樣開始。所以他瞭解,他要顧好這念心,這念心不要動,專心在去除無明,為了靜,所以他處於山林,不希望與人間接觸,這是修緣覺行的人。若是「出無佛世,觀諸法生滅因緣」。有時候,因為過去已經聽法了,這些法的基礎瞭解了,來到人間,他過去所修的法,印象深,「而自行悟道者」,緣這個境界,自行悟道,這樣的人叫做「獨覺」。光是看春、夏、秋、冬的境界,看人生一切的樹木,花開葉落,這樣他就能覺悟,這樣的人叫做「獨覺」。但是他們的覺悟只是獨善其身,瞭解道理,因緣法,瞭解世間苦無邊際,集種種苦,所以他們就這樣,不論是聲聞、緣覺,就只是沉潛於自覺。「二乘樂靜」,不論是聲聞、緣覺,都是守於獨善其身,他不要再與人攀緣,所以「處於山林」。

經文簡釋:
「住最後身」;得羅漢果,名最後身,永脫三界,更不復生。

 所以「住最後身」。就是「得羅漢果」,這就是小乘,「名最後身,永脫三界,更不復生」。他就是斷分段生死了,但是變易生死還未斷,哪有辦法呢?不過,佛陀就是這樣告訴他:「人間苦,最好要斷除因緣。」斷除什麼因緣呢?那是造業的緣。不過,他們二乘人就是偏空,只聽其一,還未聽到佛陀的圓教。佛陀要大家斷除自己自我緣境入心的煩惱,佛陀還希望,知道這個境界入心是虛幻的,眾生苦難,人間需要我們去鍛鍊,從人間多瞭解,真正苦的道理出在哪裡。佛陀只能跟我們說苦,到底苦在哪裡呢?芸芸眾生,千千萬萬種的苦法,我們都還無法一一瞭解。你就是一念心入人群,眾生種種的苦,我們都能聽得到、看得到、感覺得到,原來苦就是從這裡來的。這就是要聽圓教。不是只怕苦就好了,要知道苦的源頭,所以佛陀要大家啟發大心,不是獨善其身。

經文簡釋:
「聞法得果」;聞佛說法,心能解了,得於羅漢及辟支果。

 所以「聞法得果」,就是「聞佛說法,心能解了,得於羅漢及辟支果」。那就是小乘果。「是名藥草」,這就是叫做藥草,這是小乘。但是就是聽法,聽佛陀的教法,在心地滋潤,自我治病,叫做藥草,這是小藥草。我們知道這種草的功能,「它比較降火氣,多喝一點,這仙草很降火氣,要多喝一些」。有的喝的是其它的藥草,「這種藥草能利尿,我們多喝一點,清我們肚腸的髒東西,腸子裡面的髒東西,它能夠幫你清腸,就能化除其他的一切病痛」。這就是藥草,在大地上,藥草有很多。就像我們常說「四神湯」或者是「八珍」、「十全」,不論是滋陰或者是補血,中醫這樣說的,這都是在大地所生的藥草,種類很多。但是,若是缺雨水,就沒有了,就長不出來。就如我們人人,凡夫的心,各種習性都有。好心,他會做好事,也各有他的興趣,無法涵蓋一切。惡人,他的惡,他在惡的當中,他也有他惡的方向。所以說,我們眾生都是習氣造成的。惡人,他也有善念;善,行善的人,也有無明存在。所以我們必定要聽法,改往修來。

經文簡釋:
「是名藥草,各得增長」;引喻雲雨潤澤大地,即中藥草受益各得增長。

 所以,藥草「各得增長」,我們要聽法。那就是引出了譬喻,雲或是雨能夠滋潤大地,大地上種種的藥草或者是樹木,都是同樣需要雨水,雨水就是要有密雲,最近都一直說。所以,若能夠有雲,就能凝聚雨水,氣流的因緣成熟,雨水就降下來了。這就是喻中藥草,聲聞、緣覺,喻小、中藥草,這都是藥草,「受益各得增長」。

*聲聞若不值佛,未必是最後身,由見佛故,成最後身,即是得益增長。

 「聲聞若不值佛,未必是最後身」。這就是聲聞他自認「我已經是最後身,住最後身,我要到這輩子就好了」,「住最後身」。但是,他若沒有在佛世中,光是聽法,哪有辦法住最後身?聽聞的法。就如我們,我們就不敢說我們有住最後身,我們只是求得多吸收法,少造一些業,我們堅定我們的心,明道理,到了最後,我們的意不貪戀,心不顛倒,我還是將法在我的心裡,這種意識,這個意識。我們不敢說無明都斷除了,這個無明念一生起,緣行、識現前,還是有法,法的藏識,讓我們再來人間。這就是說,佛世時,聲聞、緣覺都自己自以為已經是住最後身。「由見佛故,成最後身」。因為是見佛,他們認為「這輩子已經聽法了,我了斷一切煩惱無明,了斷一切因緣,我全都斷了,這樣就不會再來人間」,叫做「住最後身」。就是「得益增長」。他們認為這樣,「我已經得到這樣的法益」,所以自己也很歡喜。

*又二乘人已住最後身有餘涅槃,今得聞大乘法,迴小向大,更得大乘勝果,更是得益增長,此合中藥草各得增長。

 「又二乘人已住最後身有餘涅槃」。是「有餘涅槃」,不是「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就是還有有餘的煩惱存在。「今得聞大乘法」,過去就是還有有餘的無明煩惱,現在就是在法華會上,已經聞得大乘法,「迴小向大」了。現在已經將過去的小乘法這樣轉過來。迴,就是轉,轉過來,就是成為大乘勝果,這才是真正的,佛陀所要教育他們的。前面只是方便法,先讓他們安心,說你這樣修行,你就能斷後有,住最後身。但是佛陀到這裡,又再轉一下說:「這只是有餘涅槃。」有餘,就是還有剩下來的,還有的煩惱,你還未除,塵沙惑的煩惱還未除,所以要趕快向前前進。用譬喻等等,來向大家說,所以大家應該信解了。所以有迦葉、憍陳如等等,已經了解佛的意思,就迴小向大。在這當中,聲聞、緣覺去除小我,開始要向大乘前進,「更得大乘勝果」。

 所以「此合中藥草各得增長」。所有聲聞、緣覺等等的藥草,就在這段時間,法華會上開始轉型,轉小為大。修行本來就是要這樣,人人是凡夫。就如過去一位凡夫,他懂的經典很多,儘管他的才華很飽滿,他能做很好的事情,能賺很多錢,但是他瞭解佛法,他覺得安分守己,甘願做苦勞,當人家的傭人,去搬貨等等。有船商,船上的人在貿易,他就在船上去扛貨上岸,或者是從岸上扛到船上。他就是很有修養,在人群中,大家尊重他。有一天聽到鳥叫聲,鳥叫得很大聲,他在那裡忽然間笑了,展顏笑了。很多人看到了,就問說:「你(為何)無緣無故在笑?大家搬得這麼辛苦,你也是搬得汗流浹背,為什麼無意間笑了呢?且還笑得那麼高興?」他就說:「鳥跟我說話,有隻鳥說那隻白鳥的腹中含著一顆價值無量的珠,咬到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你若將那隻鳥殺了,殺鳥取珠,你得到寶珠,你就能享受無量,我們能吃到牠的肉。」

 他說:「聽到這樣,所以我覺得很好笑。」這些人回說:「這麼好的機會,你懂鳥語,這些鳥向你通報,你要抓那隻白鳥,哪有困難呢?快將牠圍下來啊!」他就開始跟大家說道理,人生來到人間,是萬物之靈,愛護萬物是我們原來的本性,貪自己的享受,殺害生靈,這是大造業。人生是苦,我們為什麼要來做苦勞呢?為什麼人家在享受呢?因為他過去生中造福,我們過去生中造業,因緣果報就是這樣形成的。他能這樣當機說法,在這當中向大家說法。雖然是凡夫,他的意識中有佛法,他就能守法、守戒,他雖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也是說法者,通徹道理。所以我們人人修行,就是要通徹道理,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註一】
《經律異相》〈賃善解鳥語十六〉
昔有一極貧人。善曉鳥語。為賈客賃擔。過水邊飲。烏鳴。賈客怖。作人反笑。到家問言。我在彼飲。時聞烏鳴。我大怖而君反笑何耶。答曰。烏向語我。賈人身上有好白珠。汝可殺之取珠。我欲食其肉。是故我笑耳。曰汝何不殺也。答曰。我坐前世貪人財物故貧為賃擔。若復殺人取物後世受苦。何時當已。我今至死不為此事(出譬喻經)。


月亮 在 周四 4月 30, 2015 9:13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4/2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4/28晨語簡記   2015/04/28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4月 30, 2015 5:04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四月二十八日星期二)(出差閱讀版)

 

今天上人要我們明了「菩薩智慧堅固明境如幻」,也要知道什麼是小樹,什麼是大樹。「求最上佛果是小樹增長」,「聞法歡喜十地大樹增長」。

首先來看菩薩,菩薩「聽聞佛法,他願意發心立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他願意投入人間。這是因為他看透徹了道理,煩惱無明都是自己染來的,人生的苦難,需要以道理去說明,去度化,聞法者,要當說法者,要當傳法者。所以菩薩已堅固道心,瞭解人間,所以不受人間的煩惱無明,這種幻化的境界來困擾他的心,這就是菩薩的智慧。」我們可以自我檢核,自己是不是做到了?

 

中間,上人以最近尼泊爾大地震,立即趕赴災區救苦救難的慈濟人為例,說明這就是大菩薩。這很具體,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而且,上人帶領慈濟人將佛經的精神實踐出來,呈現在世人眼前,這是很寶貴的。這是正法,有正知正見即明白。也要讓更多人理解與明白,一起來實踐,走這一條菩薩道。

 

最後上人講了一個通鳥語的修行人的故事,很有啟發,提醒我們做為一個修行人就是要通徹道理。

「人生是苦,我們為什麼要來做苦勞呢?為什麼人家在享受呢?因為他過去生中造福,我們過去生中造業,因緣果報就是這樣形成的。他能這樣當機說法,在這當中向大家說法。雖然是凡夫,他的意識中有佛法,他就能守法、守戒,他雖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也是說法者,通徹道理。所以我們人人修行,就是要通徹道理,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菩薩智慧堅固明境如幻,
求最上佛果是小樹增長,
聞法歡喜十地大樹增長。

瞭解了,聲聞、緣覺,我們若是修行都是自我執著在小我,儘管我們已經瞭解了,人生苦、集、滅、道,道理我們都瞭解了,知道做人是苦,人間苦,地獄、餓鬼、畜生道更是苦,天堂雖樂,福盡也是同樣要再來,就是會再墮落,像這樣,這麼無常,就是生活在這種煩惱無明中。天堂享樂,福有盡,人間的生活,富有的人生有多久呢?苦難的人間,多重折磨,還是同樣在這種無明中再造業,三途就不必說了,三途就是在苦難不斷,無間之苦,無間的苦就是無間斷,地獄中,不間斷的苦,畜生,在人間我們都看得到,畜生的生活是這樣的沒有尊嚴,畜生的境界,這種萬萬種的動物,我們看,這不是我們想要生活的境界,那是很無奈的。餓鬼的苦呢?雖然餓鬼界我們看不到,人間界的苦難、貧窮,欠缺糧食,那種長年累月,世代連續,那種境界,我們想,人間看得到的地獄,是種種苦的折磨,貧病或者是殘疾,或者是很多種的苦難,這是在人間苦無間斷的地獄。

所有的動物,牠們的生活都是由不得自己,這不是我們要的,人間餓鬼道,在最最貧困的國家,受苦受難,長年累月,喝水都沒機會,何況還有什麼好吃的呢?非洲,落後的地方,去看一看,貧窮的國境,人禍災難、逃難等等,這不就是人間地獄、餓鬼道的生活,在那種由不得自己,這種人間三途,受苦無間,就是不間斷。若常常看到那些,人間看得到的苦,我們就會知道,地獄的苦是幾千倍啊!是不是我們要呢?我們絕不待期,不希望落在那地方,但是,我們平常的生活,總是在那種由不得自己,受外面境界誘引一下,我們就去了。世間多陷阱,所以我們時時都在陷阱中,由不得自己,煩惱不斷複製,無明不斷造業,重重疊疊,心靈的沙漠已經囤積如高山的厚度。看看過去考古學家在找古蹟,就是沙漠,廢棄,完全荒廢掉的地方,往下去探測,也能在幾百公尺之下,挖出城堡,知道人生這種時間累積,在任何一空間都曾有過的歷史。我們人生到底有多長?生活在這種煩惱、無明惑,這樣層層疊疊在覆蓋,難道不就像古蹟,為何會在地底下,幾百公尺之下這樣被挖出來呢?是不是與我們真如本性受塵埋,也就是塵沙累積,這樣一直埋、一直蓋,埋啊、蓋啊,蓋得我們的真如被埋得很深了。

我們追求佛法,就如考古學家的精神,篤定了那地方,我們就要好好來探討,好好來挖,撥開了那些塵霾,就是那些塵沙,變成好像一座山,我們要好好用心將這些沙,慢慢地將無明、煩惱,垃圾一直清除,才能見到我們的真如本性,那種亮麗本性,人人本具。聲聞、緣覺,他們過去生中,也不知道經過了幾生幾世接受了佛法,受持過十善、五戒,已經有種下因,聞法的因,能夠幾生世中聽聞佛法,一直到啟發了他這念心,那就是要專心修。這種的欲念無明減輕了,今生此世在人間,有求道、修法,這法要如何修,走在這條清淨無染垢的道路,這樣離家,就是割愛出家,這種聲聞、緣覺。既然是割愛出家了,專心修心,不過還有執,執在苦,人間苦啊,累積了一切無明煩惱而來,道理我瞭解了,我要趕緊消滅它,一層一層煩惱要去除,我不希望再來人間了。這樣獨善其身,執著在聲聞乘,趧快聽法,趕緊瞭解法,依法要來去消煩惱,執著在聲聞。

若是緣覺,比聲聞更超越,接受佛陀更深的因緣果報觀,知道人生起一念心,一念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入,這樣一直緣緣到六入,就已經在母親的肚中已經成形了,十月懷胎滿了,那就是「觸」,來人間,接觸到人間,第一道的接觸就是風刀解身,就是空氣。他一生下來,周圍的空氣讓他赤裸裸的身體受到極痛的苦,所以哭出來,就是「觸」,這種感受,觸受。這樣開始,就延續我們這輩子老、病、死的苦難,在這輩子老、病、死之中又有「有」,「有」就是一直緣著當中的境界起心動念,去接觸,去取,就生「有」,有的無明煩惱造業,這樣又來生世。這十二因緣的循環,由不得自己。緣覺瞭解了,他還是獨善其身,這種由不得自己來人生,苦不堪,因緣果報可怕,所以他拒絕再來人間。

這是有佛世時,聽佛的教法,比聲聞還更超越,瞭解因緣果報,所以,自己就停滯在這個地方,只想要自度。這種自度,雖然是獨善其身,但是他煩惱全都清淨了,只留著塵沙惑,還不敢發心立願,所以名稱叫做中上藥草。小藥草,就是社會人間,接觸了佛法,所修行的是十善、五戒,若是聲聞、緣覺,聲聞是中藥草,緣覺是上藥草,這從他們修行的層次來說還是草,能自治自己,無法去救世人間。「菩薩智慧堅固明境如幻」。菩薩的智慧就是再超越了,他是智慧堅固,悲智雙運,他的智慧超越了自己的享受,他願意讓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因為他透徹瞭解世間一切都是如幻如化,如夢幻泡影,他不執著,所以對人世間的苦難他很在意。聽聞佛法,他願意發心立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他願意投入人間。這是因為他看透徹了道理,煩惱無明都是自己染來的,人生的苦難,需要以道理去說明,去度化,聞法者,要當說法者,要當傳法者。所以菩薩已堅固道心,瞭解人間,所以不受人間的煩惱無明,這種幻化的境界來困擾他的心,這就是菩薩的智慧。

「求最上佛果是小樹增長」。這就是初發心的菩薩,初地菩薩,聽法歡喜,甘願投入人群去,這才是在學地的菩薩,不過他求上進,不為自己,是為眾生,「個人事小,天下事大」。這就是初地菩薩發心,這樣就已經成為小樹,小樹更需要法,雨露來滋潤,小樹也會慢慢藉著時間,在大自然的空間慢慢成長。這就是樹,樹的種子發芽,成小樹,就變成大樹了。「聞法歡喜十地大樹增長」。從初地開始,一直一直一地一地向上前進,向上堅固道心,這叫做大樹,一直到法雲地,一直到妙覺,這叫做大樹。所以我們學佛必定要先去除小我,要堅定道心,世間的無明煩惱,全都是幻化,再親愛的人,也是短暫,再大的煩惱都是虛幻,隨著時間這樣過去,我們要把握因緣。就像我們從昨天,一群菩薩大醫王,還有修行者菩薩,共同帶著超過一噸重的物資、藥品,昨天從臺灣,搭(下午)一點多的飛機到泰國去了,本來在傍晚五點多的飛機就能起飛到尼泊爾,但現在尼泊爾機場班機取消的次數很多,到了泰國,飛機就停飛了,要先在泰國停留,今天才能夠從泰國再起飛到尼泊爾。

這已經是大樹,小樹、大樹已經在法的滋潤中,投入在人群中去救災、救苦、救難,這就是用法在成長自己的慧命,這就是聞法歡喜。他們從求最上佛果,一直到聽法歡喜入心,他們如法修行,行在菩薩道中,不忍眾生受苦難,他們投身跨國苦難中,要去救災,希望能早一時抵達,救人的生命,或者是受傷者很多,能讓這些藥物和醫療用品能及時到達。我們在臺灣也有一群後援的人,隨時都在接受前線的人傳給我們的消息,到底還缺什麼東西,還要支援什麼,還要怎麼樣的聯絡?這就是打開了菩薩網,要如何將這一條條的線鋪起來,讓他們能夠順暢,在那個地方發揮救人的力量,物資與覺有情在苦難的眾生中付出。這就是佛法,展開愛的力量。前面的文就是說,

經文:「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諸世間,普得具足,漸次修行,皆得道果。

這是前面說過的文。「諸佛之法,常以一味」,就是同一種法,這個法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我們要發現我們的佛性,就要好好用功,從我們的心田,從我們的心地去發現真如本性。看我們是要當農夫,自我的農夫,耕好我們的福田,或者是要做自我的考古學家,將心地沙漠撥開,發現我們原來本具,曾有過的東西,城堡在那裡。這是要看我們是不是用功,總是「一味」,就是一種法,要你用功,要你專心,建立你的信心,就是要精進行動。過程中要忍辱,過程中要專心,這都是「一法」,「一相一味」,過去說過了。就是「令諸世間,普得具足」。希望人人展現出你們的愛心,愛心從開始的十善、五戒,一直到菩薩道,能夠投入人群去,這是佛陀的方法,他就是以「一法」,希望人人啟動佛心,啟動佛心的過程,就是要行菩薩道,「漸次修行,皆得道果」。接下來就再說,

經文:「聲聞緣覺,獨處山林,住最後身,聞法得果,是名藥草,各得增長。

此頌草木增長,聲聞若不值佛,此身未必斷盡煩惱,由見佛故,成最後身;執縛尚存,聞法轉小向大得果,是中上增上。

聲聞、緣覺就是這樣,為自己很用心,處在山林裡專心修行,這是聲聞、緣覺。這段偈文就是說,「草木增長,聲聞若不值佛,此身未必斷盡煩惱」。聲聞假使沒有值遇佛出世,他沒有聽聞佛說法,他怎麼能瞭解道理呢?不瞭解道理,就無法可修了,沒有方法,如何斷除煩惱?所以「未必斷盡煩惱」,就是無法斷煩惱。所以,要聽法,由聲入我們的耳根,我們才能了解法,要不然我們沒辦法,「未必斷盡煩惱」,無法斷除煩惱。「由見佛故」,因為就是有見佛,與佛同世,見到佛了,所以「成最後身」。佛陀的法,他聽進去了,將煩惱斷除,他不希望再來生,所以自己就期待這輩子是最後了,不要再來人間,人間很苦啊!這就是「執縛尚存」,還是像拿繩子將自己綁住,這種煩惱還在,只是獨善其身,心門還沒有打開,還是用繩子將我們綁著。

真正學佛,要到佛的境界,就要經過菩薩道,自利利他。他也常常聽佛陀向大眾說法,菩薩道時時在說。大根機的人,一聞即通,卻是聲聞者,他同樣聽,卻還只是執著在人間很苦,我不要再來人間,這是「執縛尚存」。聞法,他就是因為聽了法,佛陀說法四十多年,四十二年後,他方向一轉,棄小為大,說大法,所以,大家一聽了,開始瞭解,從〈方便品〉開始,漸漸體會佛陀所讚歎,佛性覺悟的境界。〈譬喻品〉、〈信解品〉,一路下來,已經都差不多了解了。執小,私己的解脫不是究竟,一定要入人群中去鍛鍊,鍛鍊到瞭解所有一切的境界都是幻化,在幻化,諸法亦空中,有妙法的道理。所以大家瞭解,聞法,轉小向大。這些聲聞、緣覺在現在已經聞法,懂得轉小向大得果,這是中上藥草,或者是樹,大小樹。但是在經文中還是藥草,因為這時才開始轉型,轉小為大。

經文簡釋:
「聲聞緣覺,獨處山林」;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

「緣覺」:亦云獨覺。出值佛世,聞因緣法,名為緣覺。出無佛世,觀諸法生滅因緣。

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二乘樂靜,故云:獨處山林。

「聲聞緣覺,處於山林」,就是「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這都是聲聞、緣覺,修小乘者。「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這都是叫做聲聞。聽十二因緣法,他懂得如何斷煩惱,見思惑,他要如何斷?這就是緣覺。緣覺也叫做獨覺。獨覺是出值佛世,這叫做緣覺。佛陀出現在人間,佛陀講「十二因緣」,講「因緣果報法」,他們接受得很深,所以知道除了「四諦法」之外,他更加透徹了解一切因緣果報,甚至一念無明動心,就是這樣緣下去,十二因緣。這念無明一念生,行動就開始,就動了我們的第八識,開始就成形了,與我們過去所造作的因、緣的業識,就是第八識,因、緣回歸於第八識。這第八識就如一個庫藏一樣,你動了心,無明一動,行動一起,識就開始啟動。識是過去累積的因緣,業開始就牽引了,這種開始行動就緣六入;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就開始在母親胎中,就是幾個星期過後,幾個月過後,就一個(卵)胞,就開始漸漸一直變形變形,在母親胎裡變成六根具足,六根具足了,因緣成熟,就生下來。

這樣不知自己,就是一念無明開始,「十二因緣法」就不斷緣,再來人間,再隨因緣、無明,再造作。他很怕這種因緣,他很慎重,所以這一生聽佛說法,他注重在因與緣,這是因緣法。從佛陀的教化,他透徹了因緣法,所以名為「緣覺」。因為佛陀所講的因緣果報,知道動一念,不小心動一念,就開始行動,無明就開始啟動起來,就是緣「行」,造成了人間的因,就這樣開始。所以他瞭解,他要顧好這念心,這念心不要動,專心在去除無明,為了靜,所以他處於山林,不希望與人間接觸,這是修緣覺行的人。若是「出無佛世,觀諸法生滅因緣」。有時候,因為過去已經聽法了,這些法的基礎瞭解了,來到人間,他過去所修的法,印象深,「而自行悟道者」,緣這個境界,自行悟道,這樣的人叫做「獨覺」。光是看春、夏、秋、冬的境界,看人生一切的樹木,花開葉落,這樣他就能覺悟,這樣的人叫做「獨覺」。但是他們的覺悟只是獨善其身,瞭解道理,因緣法,瞭解世間苦無邊際,集種種苦,所以他們就這樣,不論是聲聞、緣覺,就只是沉潛於自覺。「二乘樂靜」,不論是聲聞、緣覺,都是守於獨善其身,他不要再與人攀緣,所以「處於山林」。

經文簡釋:
「住最後身」;得羅漢果,名最後身,永脫三界,更不復生。

所以「住最後身」。就是「得羅漢果」,這就是小乘,「名最後身,永脫三界,更不復生」。他就是斷分段生死了,但是變易生死還未斷,哪有辦法呢?不過,佛陀就是這樣告訴他:「人間苦,最好要斷除因緣。」斷除什麼因緣呢?那是造業的緣。不過,他們二乘人就是偏空,只聽其一,還未聽到佛陀的圓教。佛陀要大家斷除自己自我緣境入心的煩惱,佛陀還希望,知道這個境界入心是虛幻的,眾生苦難,人間需要我們去鍛鍊,從人間多瞭解,真正苦的道理出在哪裡。佛陀只能跟我們說苦,到底苦在哪裡呢?芸芸眾生,千千萬萬種的苦法,我們都還無法一一瞭解。你就是一念心入人群,眾生種種的苦,我們都能聽得到、看得到、感覺得到,原來苦就是從這裡來的。這就是要聽圓教。不是只怕苦就好了,要知道苦的源頭,所以佛陀要大家啟發大心,不是獨善其身。

經文簡釋:
「聞法得果」;聞佛說法,心能解了,得於羅漢及辟支果。

所以「聞法得果」,就是「聞佛說法,心能解了,得於羅漢及辟支果」。那就是小乘果。「是名藥草」,這就是叫做藥草,這是小乘。但是就是聽法,聽佛陀的教法,在心地滋潤,自我治病,叫做藥草,這是小藥草。我們知道這種草的功能,「它比較降火氣,多喝一點,這仙草很降火氣,要多喝一些」。有的喝的是其它的藥草,「這種藥草能利尿,我們多喝一點,清我們肚腸的髒東西,腸子裡面的髒東西,它能夠幫你清腸,就能化除其他的一切病痛」。這就是藥草,在大地上,藥草有很多。就像我們常說「四神湯」或者是「八珍」、「十全」,不論是滋陰或者是補血,中醫這樣說的,這都是在大地所生的藥草,種類很多。但是,若是缺雨水,就沒有了,就長不出來。就如我們人人,凡夫的心,各種習性都有。好心,他會做好事,也各有他的興趣,無法涵蓋一切。惡人,他的惡,他在惡的當中,他也有他惡的方向。所以說,我們眾生都是習氣造成的。惡人,他也有善念;善,行善的人,也有無明存在。所以我們必定要聽法,改往修來。

經文簡釋:
「是名藥草,各得增長」;引喻雲雨潤澤大地,即中藥草受益各得增長。

所以,藥草「各得增長」,我們要聽法。那就是引出了譬喻,雲或是雨能夠滋潤大地,大地上種種的藥草或者是樹木,都是同樣需要雨水,雨水就是要有密雲,最近都一直說。所以,若能夠有雲,就能凝聚雨水,氣流的因緣成熟,雨水就降下來了。這就是喻中藥草,聲聞、緣覺,喻小、中藥草,這都是藥草,「受益各得增長」。

聲聞若不值佛,未必是最後身,由見佛故,成最後身,即是得益增長。

「聲聞若不值佛,未必是最後身」。這就是聲聞他自認「我已經是最後身,住最後身,我要到這輩子就好了」,「住最後身」。但是,他若沒有在佛世中,光是聽法,哪有辦法住最後身?聽聞的法。就如我們,我們就不敢說我們有住最後身,我們只是求得多吸收法,少造一些業,我們堅定我們的心,明道理,到了最後,我們的意不貪戀,心不顛倒,我還是將法在我的心裡,這種意識,這個意識。我們不敢說無明都斷除了,這個無明念一生起,緣行、識現前,還是有法,法的藏識,讓我們再來人間。這就是說,佛世時,聲聞、緣覺都自己自以為已經是住最後身。「由見佛故,成最後身」。因為是見佛,他們認為「這輩子已經聽法了,我了斷一切煩惱無明,了斷一切因緣,我全都斷了,這樣就不會再來人間」,叫做「住最後身」。就是「得益增長」。他們認為這樣,「我已經得到這樣的法益」,所以自己也很歡喜。

又二乘人已住最後身有餘涅槃,今得聞大乘法,迴小向大,更得大乘勝果,更是得益增長,此合中藥草各得增長。

「又二乘人已住最後身有餘涅槃」。是「有餘涅槃」,不是「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就是還有有餘的煩惱存在。「今得聞大乘法」,過去就是還有有餘的無明煩惱,現在就是在法華會上,已經聞得大乘法,「迴小向大」了。現在已經將過去的小乘法這樣轉過來。迴,就是轉,轉過來,就是成為大乘勝果,這才是真正的,佛陀所要教育他們的。前面只是方便法,先讓他們安心,說你這樣修行,你就能斷後有,住最後身。但是佛陀到這裡,又再轉一下說:「這只是有餘涅槃。」有餘,就是還有剩下來的,還有的煩惱,你還未除,塵沙惑的煩惱還未除,所以要趕快向前前進。用譬喻等等,來向大家說,所以大家應該信解了。所以有迦葉、憍陳如等等,已經了解佛的意思,就迴小向大。在這當中,聲聞、緣覺去除小我,開始要向大乘前進,「更得大乘勝果」。

所以「此合中藥草各得增長」。所有聲聞、緣覺等等的藥草,就在這段時間,法華會上開始轉型,轉小為大。修行本來就是要這樣,人人是凡夫。就如過去一位凡夫,他懂的經典很多,儘管他的才華很飽滿,他能做很好的事情,能賺很多錢,但是他瞭解佛法,他覺得安分守己,甘願做苦勞,當人家的傭人,去搬貨等等。有船商,船上的人在貿易,他就在船上去扛貨上岸,或者是從岸上扛到船上。他就是很有修養,在人群中,大家尊重他。有一天聽到鳥叫聲,鳥叫得很大聲,他在那裡忽然間笑了,展顏笑了。很多人看到了,就問說:「你(為何)無緣無故在笑?大家搬得這麼辛苦,你也是搬得汗流浹背,為什麼無意間笑了呢?且還笑得那麼高興?」他就說:「鳥跟我說話,有隻鳥說那隻白鳥的腹中含著一顆價值無量的珠,咬到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你若將那隻鳥殺了,殺鳥取珠,你得到寶珠,你就能享受無量,我們能吃到牠的肉。」

他說:「聽到這樣,所以我覺得很好笑。」這些人回說:「這麼好的機會,你懂鳥語,這些鳥向你通報,你要抓那隻白鳥,哪有困難呢?快將牠圍下來啊!」他就開始跟大家說道理,人生來到人間,是萬物之靈,愛護萬物是我們原來的本性,貪自己的享受,殺害生靈,這是大造業。人生是苦,我們為什麼要來做苦勞呢?為什麼人家在享受呢?因為他過去生中造福,我們過去生中造業,因緣果報就是這樣形成的。他能這樣當機說法,在這當中向大家說法。雖然是凡夫,他的意識中有佛法,他就能守法、守戒,他雖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也是說法者,通徹道理。所以我們人人修行,就是要通徹道理,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註一】
《經律異相》〈賃善解鳥語十六〉
昔有一極貧人。善曉鳥語。為賈客賃擔。過水邊飲。烏鳴。賈客怖。作人反笑。到家問言。我在彼飲。時聞烏鳴。我大怖而君反笑何耶。答曰。烏向語我。賈人身上有好白珠。汝可殺之取珠。我欲食其肉。是故我笑耳。曰汝何不殺也。答曰。我坐前世貪人財物故貧為賃擔。若復殺人取物後世受苦。何時當已。我今至死不為此事(出譬喻經)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4/28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