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3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通教:菩薩得益增長,
智慧堅固了達三界如幻。
別教:菩薩得益增長,
住靜思惟得心通達實法。
這通教與別教有所不同,有不同的地方,同樣是發大心、立大願,有人根機比較鈍,也就是一步一步慢慢來,按步就班,佛陀怎麼說的教化,知道,知道人生苦難偏多,苦的道理從集種種煩惱來,瞭解了,知道要滅,滅諸煩惱,也就是這樣一步一步修行於道,卻是這念心知道,不是為自己而修行,要通達道理,要能入人群去幫助,去結善緣,去瞭解眾生困境苦難,也這樣,不是為自己,願意為眾生,不過只是比較慢,就是一步一步來學,學得充足再來入人群,這叫做漸教。不過,雖然是一步一步,按照佛陀所說的教法,這樣的過程卻也是智慧堅固。受了法,他道心堅固,智慧堅固,他瞭解通盤的通理,不只是四諦法,即使是十二因緣法也瞭解,甚至六度,六度行的法,六度萬行也已經很充足了,他的道心堅固,是因為已經瞭達三界如幻,若是聲聞、緣覺,他們只是知道苦集滅道,知道三界如幻,但是他欠缺那分發大心,堅固智慧的念。所以這就是聲聞與菩薩的不同。
通教與別教又有一點差別,通教就是「我既發心,我道心也堅固,我瞭解一切幻化無常,不只是瞭解而已,我也要身體力行」,但是就是比較緩慢。若是別教,那就是頓,不是鈍,是頓;鈍就是鈍根,慢慢來,頓就是利根,所以叫做「別教」。「菩薩得益增長」,他是接受了佛法,瞭解這些道理之後,馬上心就定下來,入於靜思惟,得心通達實法。所有的法,不是「瞭解,我慢慢來」,他的瞭解是真實吸收入心,瞭解了,不只是瞭解,他的心已進入了靜思惟修,就是禪定。我們有一段時間解釋「禪定」,名稱叫做思惟修,心都已經靜下來了,在腦海中的思維,入於三昧正定,這叫做「思惟修」。這個法已經很深,深透入他的內心,所以心安然不動,他已經通達實法,佛陀所說的法,很快接受,利根機又是發大心、立大願,用利根機來接受佛法。他的進度是超越過通教菩薩。通教是「雖然我的心已接受大法,但是我要一步一步走」。若是別教,「我瞭解了,通盤接受」,而且是分明清楚的瞭解,沒有疑心,徹底的信心,完全收入在我們的內心,這種靜思惟修,透徹清淨,心不動搖,完全明朗清淨,發大心,向前前進,這種通達實法,這叫做別教。
道理瞭解,卻是很迅速來投入人群,智慧很清楚,除了智慧堅固,又是心完全靜思惟修,入清淨無染,思惟的境界中,所以他能夠來回人間,入人群不受污染,忚通達實法。這就是很睿智、很利根的人。也就像大樹一樣,雨水、法水一投,它吸收的量很大,從大樹葉而入枝,透過莖而透到根而落地,從地慢慢釋放,又從地不斷吸收養份,來養這棵大樹。「上求佛道」,這佛法的甘露,他吸收來就往眾生,就是下化眾生,就如法水吸收入地,又在地面吸收養分,因造福在人群,智慧收在增長慧命,根,樹根在地底就是在吸收養分。修行,我們常常說,付出不只是無所求,還要感恩,因為有眾眾生芸芸,眾生煩惱無邊無量,發願,菩薩發願,誓願度無邊無量的眾生,所以入人群去造福。
無量無邊的眾生,就要有無量無邊的智慧覺道,去觀察眾生的根機,對機逗教,所以叫做「師資」,但是你要教育他,你自己要先有對機逗教,所以叫做「師資」。你要教育他,你自己要先有方法去對治他,自己要進步,所以上求,就是吸收佛陀甘露法雨,來增長我們的慧命,將所修來的法,應用於教導眾生,眾生就是成長他的養分,慧命的養分,就是營養。不論是佛法的教化,教導我們,其實,離開人間眾生就沒有佛法了。所以,菩薩是從佛受教,瞭解道理,是從眾生中去體會苦、集、滅、道這道理,這就是增長他的智慧,這是相輔相成。學佛,我們應該要時時用心,不只是有「我就是一直聽法,我就是做佛法的研究,我是學者,我有文憑,我有名。」不是喔,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身體力行。肚子餓,光只知道什麼是營養的成分,我們辦一桌菜,別人吃,我們沒去用,其實,只是光知道營養的分量,我們自己沒吸收到營養的分量,所以,我們必定要瞭解法,也要身體力行。
剛才又發生一地震,一點點(震動),很快就過去,大家有感受到嗎?但是剛才我在裡面,「喔!又地震了。」就又再去想到現在在尼泊爾,昨天一天,我們大醫王菩薩,踏上那片破碎的土地,他們分組,分頭去瞭解,醫王醫生,院長他們一條路,就是去探討醫療要如何展開義診的地方與方法?如何去分類?我們能接受什麼樣的傷患,治療他的身體?另外一隊進入災區,去探訪災民現在的情況。看到畫面鏡頭,真的就是這樣破碎,尤其是災區一直在下雨,這樣是影響要去搜救的人,工作增加困難。但是,在昨天足足八小時那個時間,法國一救難隊帶著儀器進去,他們剛好在八十小時時間內,救出了一位年輕人,那位年輕人在七樓的瓦礫,破碎掉的房屋中剛好有一個縫,讓他能在那地方度過八十小時,但是被救出來時,兩隻腳因重壓壓久了,八十小時,這兩隻腳可能要截肢了,被救出來時在說,他的身邊有個三人已往生,這八十小時壓著,度時如年啊!
這種生死關頭,在八十小時中得救了,這也是奇蹟,一般都說生命能維持72小時,大部分七十二小時過後,就會放棄了。我們常聽說救災黃金時間七十二小時,竟然這個人是奇蹟,八十小時裡頭得救了,是法國救難隊用五小時的時間,救出他來,要救一個人,動員全隊的人,用五小時。可見在那片破碎的土地,已有多少國家,天下的愛心人,無私、無所求,不怕辛苦,踏上這種這樣危險,餘震不斷,他們在那地方救援,還有,要如何幫助他們未來的生活,受災的人有八百多萬人,現在在飢餓邊緣,已經失去了糧食,飢餓邊緣有一百多萬人,看他們連水都沒得喝,但昨天有看到水車,只是水要買,有錢的出錢買水,一杯一杯,這水像金子一樣,但是瞬間逃出來,身上是否有帶錢出來?這可能也需要,現地要如何幫助他們?及時休要有資金,臨時若看到水車,能夠及時幫助一杯水,說不定這也很需要。
總而言之,寸步難行,根據所知道的,已經有百萬人在等待飲食、營養。八百多萬人受災影響,但是現在能救的只是部份,還有,路還走不到的地方,還有三分之二,路斷,走不到,交通還是斷的,要出去的人出不去。因為那地方是觀光地區,印度人也很多,覺得印度人用車子,就不必等飛機,路斷、橋斷,所以大家都擠在飛機場,所以,機場又小,一架飛機飛上去,才能另一架下來,它只有一跑道而已。機場小,塞滿了飛機,所以很多飛機都在空中轉,等著哪一架飛機飛上去,哪一架飛機降落,剩下的都要在空中飛。有的人擔心油不夠,只好又回頭飛回去起飛的地方,我們就知道,這回的救災,實在是很困難啊!這必定要有勇氣,還要有那一分力量。這二天,台灣也是這樣頻頻地震,光昨天一天就已經有好幾次地震,今天早上也有,有一個有感地震。若談到地震,色變,讓人害怕,所以我們就要很虔誠。人間無常,把握短暫時間的無常,要好好堅固我們的道心,我們能讓天下平安,讓我們佛法堅固入心,這樣我們才有踏實感,否則一切是虛幻,什麼時間發生什麼事情,我們沒人知道,我們的頭腦要很清淨,靜思惟,思惟修,要有正念三昧在我們內心,不受世間很多的困擾來擾亂我們的心,一心受法。前面經文這樣說
經文:「若諸菩薩,智慧堅固,了達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樹,而得增長。」
菩薩智慧若堅固,才能了達佛的境界,通達一切,求無上道,我們若要到佛的境界,不只是三明,我們要達「三達六通」,這是佛的境界,就是要「求無上道」,是最上乘的佛道,若能這樣就是小樹,不論漸教,總是樹,小樹也能變成大樹,所以叫「而得增長」。接下來的經文
經文:「復有住禪,得神通力,聞諸法空,心大歡喜,放無數光,度諸眾生,是名大樹,而得增長。」
*「別教」:菩薩得益增長住靜思惟,得心通達,聞法歡喜,是大樹增長:此中應含蓋,小中上草增長。
還有諸禪定,禪定是思惟修,心都清淨了,真如本性智慧都具足在我們的心。心若清淨,沒有無明遮蓋,自然放無量光,智慧之光,放無量光。就如在〈序品〉,釋迦佛講《無量義經》之後,不就是再放光照萬八千國土,這是佛的智慧。所以說「放無數光,度諸眾生」。用他的智慧,普遍如密雲在空中,因緣成熟,就降雨滋潤大地,大地草木皆得蒙潤,都能得到雨來滋潤。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接受佛法,洗滌我們心的無明垢穢,心的煩惱去除了,我們才有辦法真正法度人間。再向大家解釋「別教」,昨天有解釋「通教」。「別教」,別教菩薩「得益增長」,就是住在靜思惟修,這一分得證三昧入心,所以「得心通達,聞法歡喜」,這就是「別教」。因為他的心通達,所以聞法就歡喜,通了,我們的心就已經道鋪通了。就如現在的尼泊爾,很多人要進去,很多人要出來,不通,那就要等待,等待到它的路能通,陸路能走,能分散一些人出去,或者是天上的飛機能降落,也要一條跑道線能通,飛機才能降落。
不論是陸路一定要通,空中的航道也要能通,才有辦法。所以說,同樣的道理,心,我們若完全將那些煩惱破除,將我們的心路鋪平,自然他就得心通達。要得心通達,就要首先將我們的心,煩惱污垢都要清除,這些障礙物全都要清除出去,這樣路通了,我們能走過來,心地風光,很歡喜,看到我們的心地風光,是大樹增益。就像大樹,既長大了,也還是需要雨來滋潤,若久了,久來無雨,地又是乾,這棵大樹也難保。所以我們必定要將法入心,直到我們的自性覺悟,這才是真正法的源頭,宇宙萬物的真理,我們都入心來了,就是自心即是法,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法的源頭。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用心。思惟修,得心通達就是大樹。「此中應含蓋小中上草增長」。大樹既然能接受滋潤,大樹接受滋潤,它的濕氣同樣也能普及土壤。所以,不只是上面接到雨水,其實地上也能受到滋潤。所以大樹受潤,這當中也應該涵蓋著小樹或者是中上藥草,全都能受潤。這就是佛法一相一味,大樹既能接受到,小樹也接受得到,小草、中草、上藥草,全都能夠受潤。
*理應人天漸進三乘,三乘漸入一乘,由實至究竟,三草二木,各有勝進,方盡會權歸實之旨。
所以「理應人天,漸進三乘」。這個道理,一相一味的道理,都是普應人天法,漸漸進入到三乘,三乘就慢慢地也能漸漸入一乘,由實至究竟。這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向前,從漸教的菩薩,從人間的五戒十善,一直到「四諦」、「十二因緣」,了解菩薩乘的教法,他這樣一步一步接受佛法,也開始發心向前精進。所以,從人天法,將來也能有佛緣,法的因緣會牽引我們慢慢進入三乘,發心修行,了解人間虛幻,就沒有欲心,貪戀在人間,所以慢慢往修行的路,從小乘法漸漸到大乘一實法,一直到究竟的境界,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三草二木,各有勝進」。各各都有辦法接受到佛法,非常的殊勝。看看他的根機,得到很大的利益,叫做勝,勝進,有很大的利益。「方盡會權歸實之旨」,這樣才是真正瞭解過去是權,但是能回歸到真實的法來。這是一條路,我們要好好走,不怕慢,怕不跨步,我們若願意跨步向前,步步精進,既使是漸教也會進步。當然了,大根機的頓教是最好,要不然,即使是漸教,還是菩薩,他這樣一步一步向前走,利益人群,不為自己修行,是為人群要先充足自己,才能入人群中;即使受培養,也要有堅固心。
經文簡釋:
「復有住禪,得神通力」;復有大機,住於禪定,發得神通智慧之力。
*「住禪」:此云靜慮,謂靜心思慮。舊翻為思惟修,從空出假之力。如菩薩教化眾生有四種的無畏:
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
二、盡知法樂,和知道眾生根欲心性,說法無畏;
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
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復有住禪,得神通力」。「復有」就是「復有大機」,住禪就是靜思修,這樣的人,「住於禪定」,他的心就是已定,在清淨無污染的三昧中了。「三昧」就是正知、正見、正思惟,心不受外來污染,自己的無明除盡了,再也不受外來的污染,這叫做思惟修,就是禪定,我們的心很堅固。所以「發得神通智慧之力」。這種就是能真正在人群中,大心光明發散。剛剛說過「發無數光」,這種定力堅定,很深的定力,很深的定力是「住禪」。「住禪」,這個「禪」,我們再用心瞭解,是什麼意思?不是在這裡坐著,眼睛閉起來,這樣叫做坐禪。坐禪,禪就是「靜慮」,另一個名稱叫做「靜慮」,就是靜靜地思惟,是靜心思慮。我們的心常常都是很冷靜,不會受到煩惱無明一來,我們的抗壓力很低,就受不了了,現出很憂慮的形態,不會這樣。
我們要有那一分勇氣,菩薩就是要有很多的力量,若沒有力量,要如何承擔眾生的擔呢?所以我們要有那一分勇氣,菩薩勇猛精進,在經典中我們都常常讀到的經文。智慧勇猛要具足,要有智慧,要很勇猛,所以我們有這種靜思惟。靜思惟的修行,這樣才能好好地走過我們這條修行的道路。所以「從空出假之力」。我們先瞭解一切皆空,一切都是幻化無常,這樣我們才能體悟一切萬物的假相。我們若不瞭解空理,就無法體會假相。所以,假相是幻化,空,道理根本就是看不到,所讓我們看到的是假相,而這個假相就是集了很多的緣,才能成就相。所以這就是我們要學的道理,我們所看到的形相,所聽到的聲音,都是一種虛幻假相。
你聽到聲音,這個聲音也要有很多因緣來會合,要我的器官都要很健康,出聲音,聲帶、喉嚨等等,開口動舌要能清楚,要從心腦,還要經過聲帶、喉嚨,種種的因緣會合起來才有聲音。所以,若沒有這些條件,一場感冒,「你怎麼沒聲音?」「我感冒,喉嚨腫了,所以聲音就發不出來了」。所以說,我們要知道很多很多的因緣假相,我們若都瞭解,不論是我們身外的形相,或者是我們體內的器官,我們每項都清楚了。這天然的自然法則,我們都了然,都很瞭解,所以「從空出假之力」,這就是要我們的心要很靜,很了解外相,我們就要內修。
就如菩薩,菩薩教化眾生,有四種無畏。我們過去說過「四無畏」,菩薩他也有四無畏。第一,是「總持不忘,說法無畏」。總一切法,修一切善,這就是菩薩要修的條件。所以,總一切法,聽來的法,我們要恆持不忘,要修一切善,入人群中無所畏,這就是「總持不忘,說法無畏」。
第二,就是「盡知法樂和知道眾生根欲心性」,我們要先了解眾生的根機、眾生的欲念,和眾生的心性。他到底,他的習氣是什麼?我應該要用什麼法給他?這就是我們要對眾生要很瞭解。所以「說法無畏」,要先了解眾生的習性,眾生所需要,我們要給他的,他才會接受。
第三,就是「善能問答,說法無畏」。眾生就是要問難,他知道法是這樣,但是要考你,你就要有那一分總持一切法的道理不忘,應眾生的習氣,他所提出的,你一定要好好回答他。所以「善能問答,說法無畏」,菩薩要具足這種能力。第四,就是「能斷物疑,說法無畏」。什麼事情,人、事、物,人有種種習氣,我們要很了解,適應他的習氣而說法。事情要如何處理?千頭萬緒,這麼多的事,我們要如何去處理這麼多事情?
現在他們踏在尼泊爾那塊破碎的土地,千頭萬緒,他們要如何分別,要用什麼方法去搶救身體受傷的人?要如何勘察那種破碎掉的身與心,現在的困境要如何救濟?事物要分得清楚,要當機立斷,方向要很清楚。這也就是在做事。做事,我們要用什麼智慧,用什麼能力去那裡付出,這也是我們平時要有這分磨練,磨練出我們「能斷物疑」,當機立斷,這是什麼東西,我們能用或是不能用?就如醫師為病人把脈或者是檢查、看病,我們要瞭解他的病症是什麼,病症診斷得準,要下藥,病人才能得救。所以「能斷物疑」。我們若猶疑不決,要下藥也困難;做事情猶疑不決,要做事也困難。所以,菩薩不論是對人說法,或者是要做事情,必定要有這分當機立斷,對事物很了然清楚,這種智慧。這樣,說法無畏。
這件事情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說出為什麼應該這樣做,分析,他就知道「這樣做,我安心」,這就是菩薩所具備的四項條件。所以我們要有「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這是我們的「四無礙智」。但是菩薩他要做事情,所以他已經要開始身體力行,他一定要總持一切法不忘,才能說法無畏。他一定要「盡知法樂」,要很歡喜,加上知道眾生的本性,我們要給他什麼東西,他會快樂,歡喜接受,得到法樂,這也是菩薩一定要有的,這樣說法無畏。要讓人聽得很歡喜,大小根機都能接受的。不論他怎樣來問難,都是任考不倒,這樣的說法無畏。做事情要有這樣的分析,要不然真的是,醫師沒有一個明確的決斷,其實也是很危險;做事的人若沒有很明理的分析,其實也是一個危機。
經文簡釋:
「聞諸法空,心大歡喜」;聞說諸法本性空寂心中明悟,得大歡喜。
*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於初地。
*經云: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總而言之,人生世間處處危機,所以「聞諸法空,心大歡喜」,意思就是說,「聞說諸法,本性空寂,心中明悟」,心很明,能澈悟。聽法的人,我們若是大根機,聽法,一聞就了解了,諸法性空,所有一切法都是空,一切相都是虛幻,一聞即解。這樣,心中就明悟,就很明瞭,澈悟,這樣就會很歡喜。這就是「菩薩智同佛智」,利根的菩薩,他的智慧已經將近到佛的境界了,與佛的智也將等同了。所以「理齊佛理」,道理,所了解的都差不多,佛陀說的話,他都透徹。「徹見大道」,已經心開意解了,所以「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於初地」。心都已經瞭解,所以心時時都在法喜中。所以,初地,就是歡喜地,這時候了解佛陀的說法,所以在歡喜地上。又於經典(《楞嚴經》)中有這樣一段,「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我們很歡喜,聽到很多的法,「聞諸法空,心大歡喜」,就是因為他都了解了。
經文簡釋:
*「放無數光,度諸眾生」;光表智慧,用智慧攝生,名為放光;智明不一,名為無數。
*「是名大樹,而得增長」;此喻頓教,大菩薩。
*所謂光照大千,六種動地,現身殊形六道化身,分應十方,五通示現,三輪施化,乃至八相成道,度諸眾生,此名大樹得益增長。
所以他「放無數光,度諸眾生」。光,表示智慧,用智慧攝眾生,用我們的智慧來度眾生,所以「名為放光」,發揮我們的智慧來度眾生。我們已經上求,我們要下化,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智慧來廣度眾生。所以「智慧攝生」,攝度眾生的方法。所以「名為放光,智明不一,名為無數」。智慧,就是表達不只是一項,是無量無數的智慧,所以「名為大樹,而得增長」。這就是譬喻頓教的菩薩,頓教大菩薩,所謂「光照大千,六種動地」。因為菩薩全都體會、瞭解了,「光照大千」,六種動起來,「六種動地」。對啊,這幾天都在地震,不曉得菩薩的心,大家有沒有發出菩薩心?這已經是菩薩的智慧,光照大地,六種動地,已經「現身殊形,六道化身,分應十方」。
菩薩的心地都已經動了,知道、瞭解,法原來是這樣,所以這種法,六種動地,「六度萬行」都已經入心來了。所以「五通示現,三輪施化,乃至八相成道」,這就是佛陀修行的過程。「八相成道」來人間,「度諸眾生,此名大樹得益增長」。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放無數光,度諸眾生」。佛陀在〈序品〉中就已經眉間放光,萬八千土,也是六種震動,期待能震動人人的心地,來接受佛陀的教法。所以我們要把握著人間佛法,我們要好好地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