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2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當知明開權顯實
獨覺為修證自利
人天戒善勤修福
菩薩不於中間求
瞭解嗎?我們應該要瞭解,應該要很明白,佛陀講經四十多年了,他四十二年後,因緣成熟,開權顯實,應該在這法華會上已經開始向大家說,過去所說的法是應眾生根機而設教說法,過去是隨眾生根機,現在是應本生的意,佛陀心所懷一實法。所以過去的權,權教,佛陀打開了過去的教法,是方便殷殷善誘的方法,讓大家知道,真實要你們到達目的地,就是回歸真如本性,人人要覺悟,與宇宙天體合一,人人本具內心的真理,是與大乾坤宙宇合一,讓我們的心能夠虛空遍法界,瞭解這真理本來無體無性,既然無體無相,我們還要求什麼呢?但是,聲聞、獨覺就是有這個執著,他們就是要修、要證,證羅漢果,證能到寂靜涅槃的境界,這就是聲聞、緣覺。他們害怕,害怕再來人間輪迴,所以他們就自修自利,希望今生此世能夠證得涅槃,就是寂滅,這是聲聞緣覺,他們所想要修的目標。若是人天,就是求天福,求不失人身,這都有所求,求自己所興趣。所以「菩薩不於中間求」,他既不像聲聞、緣覺要求得涅槃,菩薩無所求,對於人天享天福,他已經超越了,天福享盡,同樣還是要再下來。
人間處處陷阱,要守五戒,能不墮三途,談何容易啊!所以,菩薩已經瞭解了無所住相。法,他要知道,知道諸法皆空,所以於中間,他無所求,只希望透徹道理,瞭解,心能夠打破塵沙惑,所有的惑、無明煩惱,如塵沙一般,他都能完全去除,透徹瞭解,何處惹塵埃呢?道理已經都瞭解了,現在他完全不於人天求福,也不在聲聞、獨覺求涅槃,他就是發大心、立大願,要入人群去拯救眾生,而不受眾生的煩惱濁氣所污染,他不怕辛苦,他願意與佛陀同樣,來來回回,為眾生而修行,為眾生入娑婆,為眾生還是在人群中,這是菩薩所求。
是啊,要做菩薩,不困難,我們不是常說過嗎?佛法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論是在人間的五戒,本來人人的本分就要自守本分,守五戒,這才是真正人生人倫的道理。而行十善?人間.本來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要有同理心,愛,不忍眾生有苦難,眾生有苦,為眾生付出,這也是很簡單,只要一個心念轉,還有什麼困難嗎?所以,五戒、十善,做人的本分,一點都不困難。若是聲聞、緣覺,既然發心出家了,瞭解人間虛幻,愛別離、怨憎會,在這人群中糾纏不清,尤其是你最愛的人,無法永遠相守在一起,若要分別時,苦不堪啊!是人為無常要分別,或者是生死無常要生離死別,這不都是苦嗎?攜家帶眷就是有這樣的苦,瞭解了這種愛恨情仇,纏綿不休,苦不堪,所以,瞭解了,願意割愛,這小愛不要再來糾纏了,能夠清淨心出家,全心修行於道。
透徹瞭解道理的去來,我們都能清楚,這樣的修行,那就是專心,若是在家,就無法專心了,為了家庭,辛苦啊,還要再有這一分情的牽纏。所以,出家修行,專心,苦能專心,無求、無所著,還能立弘誓願,度眾生的責任就是我們責任,這種荷擔如來家業,本來就是我們的責任。所以佛陀在這個地方,到了法華會上,開權顯實,就是要讓這些出家人知道,「你們的修行,你們要知道,未來向天下眾生化度教育,是現在修行者的責任」。否則,同樣在《法華經》後面的經文,有他方菩薩湧現,向佛陀要求,他們願意為娑婆世界來承擔弘法,讓娑婆世界眾生能瞭解佛法。佛陀默然,並沒有答應他方世界的菩薩來人間度化,佛陀一直看著全場法會上,這樣多的出家弟子,大家都是默默的,心不動搖,佛陀很失望。還是舍利弗的智慧,他看佛陀用他的慈眼,掃視著這麼多的弟子,他方世界的菩薩願意來娑婆度眾生,佛陀並沒答應,卻是來看看法華會中的弟子,無人回應。
舍利弗代替全場的弟子起來說話了,「佛陀啊,不是我們不想承擔娑婆世界的責任,娑婆世界的眾生太剛強,難調難伏啊!不是我們的力量有辦法來承擔娑婆世界弘法的精神,不是我們不要,是我們不敢,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調難伏。」從前看這段經文,心裡就這樣想:難道娑婆世界的眾生真的是這樣剛強嗎?但是,這幾十年來,經過了風霜歲月這樣過來,幾十年後,現在的時代,確實眾生剛強啊!世智辯聰,卻是道理都很短視,短視在眼前的快速,都沒想說要用專心、耐心去剖析,好好去研究,我們人在天地之間,人倫,生活的目標,沒那個耐心,只是一直想要說現在做了多少,現在要如何快速得到效果?雖然要追求如何速得效果,但是心態與理論都互相違背,這很多就是沒辦法有耐心。有布施心,願意布施,雖然布施時,都說,布施我不求名利,雖然說是不求名利,但是都會一直說:「我在哪做多少,我也在哪裡做多少,但是我不求名。」不求名,但是也一直說「我在哪裡做多少,我指導他們做什麼。」但是,是不是有真正投進去做呢?是不是真的放下身段?在布施中,同時要持戒,任何事要耐心,防非止惡,要怎麼做能夠回歸人倫的道理,這點他沒去想。
精進、忍辱,這就不用說了,精進只是衝啊。現在的人間,如何才能適合這人間,企業要如何去投資再做更大一點?明明已做很大,就跟他說:「你不要做這樣大」,但是,事業還是不斷擴展中。是不是有忍辱呢?一直一直就是說我自己,我做了多少,好像自己的事情、自己的觀念,都是對的,靜不下心來,無法忍住。要如何來將布施、持戒、精進,在忍辱中觀察。要忍辱,就要心能靜,靜下來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才有辦法瞭解,若沒有靜,沒有定,沒有思惟修,智慧要如何起來呢?菩薩就是這樣,有靜、有定,所以他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所以回歸到靜而定,思惟修,道理通徹瞭解,不怕辛苦,只為眾生求安樂,不論他是大或小,總是眾生有苦難,不論是近,或者是遠,總是去付出,不忍眾生受苦難。這回的泥泊爾,不只是台灣的菩薩啟動,第二梯次慈濟人已經從台灣,有大醫王,醫生與菩薩,昨天已經從香港轉機了,應該是昨天晚上的十二點,應該是我們的凌晨,就已到達泥泊爾了。他們所帶的醫療器材,已經知道了,尼泊爾這次受傷者多數都是骨折,骨頭斷了,所以他們所揹的器材,都是很重的東西,五位的大醫王──四位骨科、一位是麻醉師,其他的,有從美國回來會合的,有從台灣有國際賑災經驗的,他們現在此時已經到尼泊爾了,這樣不怕辛苦。
還有一群,那就在印尼,他們昨天也有六人啟程了(該是十五個人),他們已經在五月一日昨天早上六點多,有六位,其中三位是醫師,另外三位是負責場地記錄的人,就是大愛台的攝影與記者,由洪清,就是陳豐靈居士,他帶著他們大家,要用多久的時間?因為他們搭軍機,要經過棉蘭,要經過泰國曼谷,還要再經過孟加拉,還要再經過…,可能經過這三個國家,他們要用三十一小時的航程,才能到泥泊爾,因為他們搭軍機。軍機裡頭載著我們的東西,有東西,也有人,最需要的帳篷,他們也已隨著軍機運過去了,從昨天早上的六點多,過程要三十一小時才能到達。這樣到底到了沒?可能還沒抵達,需三十一小時,這是菩薩,不怕辛苦。尤其是動員了印尼的志工菩薩。我們昨天,華航飛機從台灣帶著我們的物資到印尼,到印尼就要卸貨下來,軍機會來接貨,所以,在機場也有八十多位,我們的慈濟人,就在機場等飛機降落,開始搬貨,從晚上九點多、將近十點,在那地方,飛機抵達了,在那裡卸貨、上貨,到載到軍用機場去,又將那個機場整理得恢復,都沒垃圾,這樣已是到昨天凌晨十二點多了。應該是前天,昨天早上的凌晨。
總而言之,這就是菩薩互相接力的愛,從臺灣到印尼,印尼接(力),你看,愛的力量。我們從這裡這樣去的飛機,從香港起飛,或者是從泰國起飛,最起碼只要十幾小時,但是印尼用軍機,他就要經過幾個地方,降落後加油,加油後又起飛,再降落再加油、再起飛,這樣總共要用三十一小時,他們無怨無悔,而且歡喜踴躍,很甘願付出,是求什麼?無所求,這不就是菩薩嗎?菩薩無所求,不在聲聞、緣覺中求自利,也不在人天善戒中求福報,他們只是為了眾生受苦難,所需要醫療用品,所需要災難後的安身處所,營養物資等等,所以他們願意來來回回,運送災區所需要的,甘願投入在人群中去付出,這就是讓人很感動。所以《法華經》完全是教我們捨去小我,成就大我為天下眾生,這是佛陀開權顯實的道理。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如是迦葉」,就是這樣,迦葉,佛陀就像密雲的雨,因緣成熟,大地乾旱的時候,他就降雨來潤濕大地,就如眾生在人間煩惱叢生,心地乾燥,需要法水甘露來滋潤。這些話在前面說完了,佛陀就叫迦葉,其實是叫大家,要起精神,認真聽,所以「如是」,就是這樣。
經文:「如是迦葉,佛所說法,譬如大雲,以一味雨,潤於人華,各得成實」
這樣不斷不斷讓大家的心能吸收到法,法能入心。吸收了法,「各得成實」,種子都成熟了。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迦葉當知,以諸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佛道,是我方便,諸佛亦然,今為汝等,說最實事」
*此明開權顯實,權實不二,會三歸一,五乘三乘,即是一乘。
這段經文,佛陀又更明顯向大家說,就是:「迦葉啊,要知道,用種種因緣,種種譬喻,這是我的方便。因為眾生根機不整齊,所以要應眾生的根機來啟發他們的心,讓他們先接受佛法,這是用方便。不只是我釋迦牟尼佛,諸佛也一樣,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道都是同樣的方法。」所以現在,「今為汝等」,迦葉和你們大家,跟你們說最實在的事,那就是真實法。這段文很明確向我們開權顯實,就是「權實不二,會三歸一」。其實佛陀要說他的內心話,但是我們聽不懂,他就用種種譬喻言詞,這種權巧方便,應眾生的根機,歡喜接受。其實這個歡喜接受也是法,所以這個法、道理,也是佛陀內心的本懷,要接引眾生的方法。所以「權實不二」,你若不用「權」,他不會歡喜來接近,所以要用「權」來接引他,靠近了才開始讓他慢慢體會,人間福是無常,持五戒,人間處處陷阱,這種煩惱不斷,人間福與守五戒都是短暫的,無明還是覆蓋在內心。
社會修福與保持人身原來是這麼虛幻的,是危險的,不要再有家庭這樣的糾纏了。情就如一條繩索,追求它,就會重重複製煩惱,所以,愛恨情仇,條條繩索就是條條斷除,發心修行。這就是「權實不二」,讓你慢慢了解,一項一項的煩惱清楚,能專心修行。但是專心修行,聲聞、緣覺、菩薩,現在已經讓大家去除煩惱,瞭解無明,無明、煩惱、惑全都消除了,不是要自利,應該要兼利他人。所以「會三歸一」。這種聲聞、緣覺應該要回歸到菩薩道,所以雖然說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乘,留下來的就是菩薩乘,聲聞、緣覺都要發大心,所以「會三歸一」。「五乘、三乘即是一乘」。其實除了專心出家,菩薩法是普被到十善五戒,在家就能身體力行菩薩道。看看現在走入災區去的,不都是在家菩薩嗎?他們的專業,大醫王在那個地方發揮救人的工作,這就是菩薩,菩薩含蓋於五乘,都能行菩薩道。所以二即是一,會三再歸一,這就是五乘歸於一大乘,那就是菩薩乘。
經文簡釋:
「迦葉當知,以諸因緣」;由前信解所說未敷今此遍攝故令當知,以諸宿世善惡業報因緣之事。
所以接著說,「迦葉當知,以諸因緣」。由前面的〈信解品〉所說的,還未很普遍,〈信解品〉就是這樣說,就是貧窮子,雖然已經看到「原來我是富家子弟,原來我擁有這麼多的寶物」。雖然是「我已經擁有」,但是還不知道要如何利用。所以說「信解所說未敷」,還未很普遍。「今此遍攝」。現在在〈藥草喻品〉,就如空中密雲含著水量,因緣成熟就雨甘露。就如雨,及時雨就如甘霖、甘露,能讓大地,乾燥的大地能得到雨水。所以說「今此」,「今此」就是〈藥草喻品〉「密雲彌布,將雨法雨」。這是普攝全球,雨水都是一樣,一相一味,普遍地,哪一個地方需要,法,就帶到哪個地方去。「故令當知」。所以迦葉汝當知,要知道,希望大家要很清楚。所以「以諸宿世善惡業報因緣之事」。這就是佛陀為什麼會一直說過去的因緣,都是有因有緣,才會根機不齊。我們大家都是帶業來的,有的是造了很大的福業,有的人是造了很多的慧業,福慧之間還不齊,或者是善,或者是惡,眾生就是福慧不齊,各有因緣。
經文簡釋:
「種種譬喻,開示佛道」;引諸世間種種事物而為譬喻,開示演說成佛之道,佛智圓通無礙,故名之佛道。
所以要「種種譬喻,開示佛道」。要用種種方法,因為眾生各有因緣,根機不齊。「引諸世間,種種事物,而為譬喻」。因為聽法,直接,直指明心見性,談何容易?佛陀能直指,但是我們要明心見性卻不容易。佛陀能開示,但是我們要悟入,談何容易啊!所以佛陀對種種事物,他就要用種種譬喻,來「開示演說成佛之道」。這就是佛陀要很耐心地,四十多年的時間,用這人、事、物來譬喻,來開示。佛陀他的智慧,希望我們人人能成佛道,能夠成就佛道。這是佛陀的目標,他要眾生與他平等、平齊,希望他的境界,眾生能與佛的境界同等,所以他苦口婆心來引導我們,希望我們能成佛之道,能走入成佛的道路。所以「佛智圓通無礙」。佛智是圓融無礙,四無礙智,四法(指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根據眾生的根機,他用種種方法來引導、來教化、來譬喻等等,希望人人能同樣走入這條成佛之道。所以「開示佛道」,這是佛陀他的智慧圓融,通達無礙,隨順眾生的根機,他慢慢循循善誘,漸教、頓教,隨順根機施用他的教法。
*「道有三種」:一聲聞之所得,二緣覺之所得,三佛之所得。今為佛所得之無上菩提,故云:佛道。
所以,道有三種,一,是聲聞之所得道,當然,十善五戒那是一般社會,要讓人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懷,人要好好守好人的規矩,再慢慢來引導他。但是最重要的,真的是入佛道門來,那就是三種。一,是聲聞之所得的道,那就是去除煩惱,專心於道。聽佛的音聲,了解道理,去除、斷除無明煩惱。
第二,就是緣覺所得的道。緣覺所得的道,那就是緣境界,看境界的事物環境,是春、夏、秋、冬,或者是看樹枝長樹葉了,新葉開始長出來了,幼嫩的葉子已經出來了,這是春天。一直到了樹葉已經在落了,隨風飄零,樹葉枯黃,落下,這是秋天了。春、夏、秋、冬無常,這個世間這麼無常,這種道理,因緣輪轉,這就是緣覺,緣此因緣不住,無常的形態而覺悟,所得之道。
第三,是佛所得之道,那就是要行菩薩道了。菩薩道走過來,因緣成熟,入人群中,福已經很完整,人群中造福,也是在人群中增長了智慧,所以慧命成長,福慧兩具,所以稱為兩足尊。就是要在人群中行菩薩道,慧命增長。福慧雙具,佛智圓滿,這叫做佛之所得。若是在家,他就沒有專心修道,出家就是專心修道。
所以,聲聞所得之道,就是「四諦法」的道理瞭解了,斷煩惱;緣覺所得的道,是「十二因緣法」,已經瞭解人生無常。佛世時,叫做「緣覺」,他已經了斷了這些無明煩惱,充足了道理,來生他還能觀境界而覺悟,這叫做「獨覺」。「獨覺」、「緣覺」是一樣,名詞不同,只是佛在世時叫做緣覺,接受道理,但是人間的變異生死,他還未了徹(緣覺已離三界內分段生死,但有變易生死),所以他還要再來人間。但是,因緣果報,他的內心已經清楚了,卻是再來人間,所以他能看四季,緣境而覺悟,所以叫做獨覺。無佛在世,他只是看境界就能覺悟,這叫做「獨覺」。所以,佛還在世時,都叫做「緣覺」。「今為佛所得之無上菩提,故云佛道」。已經到達了這樣,已經能瞭解,因緣也成熟,但是這條路還很長。我們要修行的人,還要再經過菩薩道之後,才是真正覺悟之時。行菩薩道就是行佛道,開始走了。
*「序品曰」:恆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所以〈序品〉就這樣說「恆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意思就是說,只要發菩薩心,這些人,人人有菩薩心,啟動了,所以叫做「恆沙菩薩」。我們現在才開始,但是我們對道理還不很清楚,不過你已經發心了,所以稱為恆沙菩薩,很多很多,人人都是菩薩。佛陀也說,我們人人都是佛,只是我們一定要經過菩薩道。既然人人是佛,人人就要進行成佛的道路,所以叫做「恆沙菩薩」。「種種因緣」,他還在種種因緣中在求佛道,這就是表示人人能成佛,但是人人要發心,向著大心、大力的方向走,所以人人都可以叫做菩薩,「恆沙菩薩」。
*「方便品曰」:是諸世尊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
在〈方便品〉中又這樣說,「是諸世尊,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這在〈方便品〉中,是佛陀的心願,是諸世尊、諸佛都一樣,說一乘法。佛既然來人間,哪一尊佛出世都一樣,希望眾生人人都能成佛,說一乘法來化無量眾生,希望無量眾生都能入佛道,這是在〈方便品〉說的。
*「信解品曰」: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果德圓通,證菩提故。佛道者,從修學六度萬行,直能到菩提聖處,名為佛道。
在〈信解品〉又是這樣說,「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信解品〉中,迦葉尊者等等,他向佛陀說,我們現在真的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我們這些人,原來還是聽佛的聲音來了解,用佛的聲音,希望我們大家都聽得到,希望這個法也能傳給人人都聽得到。所以這就是佛的果德,他讓聲聞、緣覺也能夠覺悟,將天下無量的眾生,無不是菩薩,有心要修行的人,也都普遍能聽,聽到佛的音聲,了解佛所說的法,所以,達到「果德圓通」。我們若是行在佛道,行過菩薩道,自然果德圓滿,有因緣就有果報。你怎麼走過來的路,段段的路程就有段段的結果,心地風光所到達的地方,所以「證菩提,故成佛道」。這條路我們必定要走。
佛道者,「從修學六度萬行」開始。這條路,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行。不只是六度,六度延伸,人間的事相很多,我們應人間所有的煩惱、無明、苦難,我們都要發心去施用六度行,這就是我們要學的。所以「直能到菩提聖處」。我們若行六度行,一路向前行,自然我們就直到菩提聖處。菩提聖處就是到佛的境界了,「名為佛道」。
經文簡釋:
「是我方便,諸佛亦然」;此等皆是佛之方便,諸佛方便亦復如然,即方便品及譬喻品所說之總綱。
「是我方便,諸佛亦然」。引導眾生用這樣的方法,是我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法,也是諸佛同樣的路,佛佛道同,這樣走過來的路。我們是這樣走過來,大家也要同樣這樣走,這條路,菩提大直道,到達佛的境界。所以「諸佛亦然」。「此等皆是佛之方便」。過去所帶的等等,所帶動人人的方向,雖然是方便法,其實是諸佛為了接引眾生所用的,以世間的事相來教育。所以「諸佛方便,亦復如然」,同樣的。「即方便品及譬喻品所說之總綱」。差不多是這樣,先向我們說很多法,讚歎智慧,說很多譬喻的方法。
經文簡釋:
「今為汝等,說最實事」;初說三乘,破諸魔外,名為真實;今復引漸,入於一乘,名為最真實。
「今為汝等,說最實事」。現在是開公布達,向你們說過去的方便法,這樣一直帶領,你們不要以為聲聞已經完全斷生死了,所斷的生死是無明,還是要依法在人間行菩薩道。所以說「今為汝等,說最實事」。「初說三乘破諸魔外」,開始說三乘,讓你們知道這條路的方向,不要再偏邪了,不要再受外道誘引,「名為真實」。我們若能朝菩薩覺悟的道路向前走,就不會受諸魔外道把我們誘引了。「今復引漸入於一乘」,現在開始將大家誘引進來,現在這條路就是直通了,過去是彎彎曲曲這樣帶領,現在你們走在這條路,直通就對了。所以「今復引漸入於一乘,名為最真實」。
*華嚴經三世一切,佛法皆是自心現量。可知離心何有,佛法離心何有。
《華嚴經》裡這樣說,「三世一切佛法,皆是自心現(量)。」還是要回歸我們的自心,我們的真如佛性。這是佛陀一直希望我們能了解,我們能了解,「可知離心何有佛法」。我們要知道,離心以外,還有什麼佛法?不過,我們要借外面的事相來鍛鍊我們內心的自性佛。所以「離心何有真實的現量事」,離開心,就沒有什麼了。總而言之,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佛陀向我們說法,虛空法界的法,讓我們很清楚,歸入我們的內心,開啟我們的自性智慧,這是最重要的。所以,密雲法雨甘露,無不都是要潤濕我們人人自性佛的種子現前,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