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5/04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5/0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5/04晨語簡記   2015/05/04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五月 04, 2015 7:03 pm

2015050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一實乘之行者是菩薩行

一切人天善戒皆菩薩行

豈必高巖入定虎口亡身

勤修學精進六度如來因



  也就是說,一實乘之行者是菩薩行。說這樣多的法,開五乘,修三乘法,這樣多,林林總總,大小乘法,佛陀無不都是收納於一大乘法。那就是菩薩行。不論多少的法,當然,十善、五戒,這是我們人人的根本,人世間要有家庭、社會倫理,人間若沒有十善,去掉了五戒,這個社會就亂了,哪有家庭的倫理?哪有成人間?雖然說是小法,不過還是維持人間世事最好方法,這是佛陀為人間,鼓勵人人要行善,鼓勵人人要守本分,持五戒,這是一個社會、家庭的倫理,人間的根本法,所以,也不能輕視。我們知道,苦啊,我們每天的志工早會不就是聽各個醫院,我們醫院的志工菩薩,或者是醫師、護士,這些大醫王菩薩在分享病人的苦。身體一旦有病痛,看到醫生在描述或者是開刀的過程,歷歷在目,看到我們人的器官內臟,到底人生價值在哪裡呢?觀身不淨啊!應該要好好來思考。在這樣的道場,不只是讓我們看表面的人間苦,我們又看到,看到人體的構造。有一地方不調和,剖開來看,真的是與大家一般在菜市場,擺在豬肉攤、肉攤、魚攤那些動物,變成了在市集裡被人一塊一塊割,這樣分屍剖肚。



  其實,人的內臟與在市場攤位上的肉,有什麼差別嗎?都是血淋淋!這就是我們的人體。所以佛陀跟我們說要觀身不淨,我們要尊重生命,這是佛陀教我們要身體力行,戒殺、護生,造十善業,這是我們在世間能夠做的根本好事。我們又聽到志工分享,有家庭,就會有「情」與「無情」的糾纏,無情的,惡的緣,生下來,父母很擔憂煩惱,不只是對孩子身體的擔心,對孩子行為的擔心,對孩子的將來的擔心,一直到成家立業,各人出去了,留下孤單的父母,病痛時,那種糾纏不清,很多是要他來照顧,無心照顧。有錢的,兄弟子女就要來計較。或者是夫妻之間,我們也曾聽過,一位先生娶三個太太,病來時,竟然是那位離婚之後的元配,已經離婚了,再回來照顧他,照顧得心不甘、情不願,很怨恨。但是,先生娶這麼多位太太,那些人都去哪裡去了呢?有孩子嗎?生十個孩子。林林總總,三個共生十個孩子,到最後他卻流浪在外面,沒人要照顧他。一旦生病了,被人送到醫院,就經過志工去找,尋尋覓覓,去溝通,才能找到一位已經離婚的,卻還念著過去那分過去的情,但是,也怨、也恨、也仇,這位(元配)會再回來照顧,就表示還有一分情、一念愛,雖然是心不甘情不願的。



  透露他很多的埋怨,慈濟人就趕緊膚慰他,「過去的,就不要再去想了,就把握現在,就當做你是菩薩,在救一位不認識的人。」用這樣的方法來輔導他。這就是人間每個家庭背後都有很多愛恨情仇。這樣的人間若看得開,就會好好的割斷這些情絲,沒有這些牽纏瓜葛,專心來修行,所以就有聲聞、緣覺。聲聞、緣覺,獨善其身,瞭解佛法,雖然沒有周圍的家屬來糾纏,卻是自己專心修行,去除無明,斷除煩惱惑,不過只是獨善其身。佛陀所盼望的就是人人打開心胸,斷除煩惱,清淨無染的心,投入人群去付出,將佛所說的法,教法,大家來聽了,成為聽法者、說法者、傳法者,這樣的人世間,得救的機會才會多,人與人之間,人間這分愛恨情仇的煩惱才有辦法解開(煩惱),這就是佛陀所要教育的一實乘法,這種一實乘法,回歸就是菩薩行。菩薩行,不只是出家,在家者發大心、立大願,同樣能夠投入人群去救援眾生。去救願眾生,只不過就是發揮愛心去投入。但是,最好的就是,連煩惱都斷除,無怨無尤,歡喜心的付出無所求。回歸到我們的心,恢復我們的平常生活。



  用這種救苦難,為法來自度自己,見苦知福,投入人群見無常,這麼多的無常呈現在眼前,在那個地方,一方面付出救人,一方面,天地萬法,一切苦難無常現前在面前,這樣都看得到,更加深入法,一次的救災,回歸回來應該就要更體會佛法,更深入,增長慧命。平時的煩惱,無所計較,同樣還是要放下煩惱,若能這樣,就是道中修行,邊走邊修,這樣也是一樣。所以說,「一切人天善戒」,一切人天的善度這個法,「皆菩薩行」。不論你是行十善,或者是持五戒,這都是叫做菩薩行。持五戒,不只是戒殺,還要護生,不只是放生,還要護生,這全都是愛。不但不偷盜,還要一直布施,不只不說惡口,還要聞法、傳法,在我們的心,時時就是斷貪、瞋、癡,簡單的五戒也能擴展到菩薩戒。你發一念菩薩心,同樣也能行菩薩道,縮小回來到自己,都是獨善其心,獨求福報。而我們若是擴展開來,無不都是「皆菩薩行」。修行,有的人以為:我修行一定要很專心,就是一心修行,坐禪、念佛,要如何坐禪?要如何念佛?過去有這樣的修行者,他為了要專心,為了讓修行的心不鬆散了,他選擇到懸崖的石頭上,在那裡坐。在那裡打坐就要時時提高警覺,若打瞌睡,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跌落谷底。所以他為了要專心,能常常清醒,這樣來坐禪,不要昏沈,他用這樣的方法。



  至高的禪師,就呵斥他,真正的專心禪法是在「心」,心在三昧中,「挑柴運水無不是禪」,為人服務、付出皆是禪。修行行動要正確,正思惟。所以,禪,我們都常常跟大家說,「思惟修」,要常常要用很清楚的腦筋來思惟,我們現在在救災,尼泊爾地震災難這麼的慘重,到那裡的慈濟人,每天都很辛苦,踏在那一片人口密集,只是因一個無常,地震集中在市區的高樓大廈,應聲倒塌,千年建築變成廢墟,這麼多人受災。在國際間,有很多國家的人投入在救災,那種國際搜救隊,就是要救活的人,這種救難隊在五月三日結束了。昨日完全結束了,撤退了,因為已是第九天。第九天要再找到生還者,機會很渺茫了。所以,所以國際搜救隊到昨天為止已經撤退了,再留下來的任務,就是中長期的任務。可知道,踏上那一片,從空中看下去,現在的科學已經看出地震那地方完全裂開了,從地震中心來看,從加德滿都這樣看過去,整個裂開的土地,有一百二十公里長。我們就能想像,那片土地上,人與建築物的損傷有多大。



  人生無常,一大群人進去到裡面,很辛苦,不怕危險,餘震不斷,卻是在那地方的醫療群,在建築物中開刀。我們從台灣慈濟系統去的醫生,已有十多位,分二梯次,在當地開大刀,帶著醫療器材。在昨天晚上,開刀開到中途斷電了,開刀還是繼續進行,黑漆漆的要如何開呢?就用手電筒,與他們所戴的帽子,會發光的慈濟賑災帽,用這樣的光與手電筒的光,這樣進行開刀,幸好,刀刀都成功。在那地方開刀實在是很辛苦。



  還有踏在高原地帶,每一間房子都是要爬坡的房子,他們要勘災也是很辛苦,無路可走,都踏在那些倒塌的瓦礫堆中,這樣高高低低,勘災很辛苦。還有,要踏進這個國境,要做什麼事,需要物資支援,步步難行,很困難。但是,我們很感恩,很感恩平時鋪的路,國際的力量,愛的力量。所以,大家有從印尼過來,從美國過來、印度過來等等,有很多的關係,撒出菩薩網,關關坎坷,關關過,在那地辺發揮救人的工作。前面的人,前線在辛苦付出,關關難關,關關都要過關,很辛苦。昨天已經看到我們的香積飯,在那地方召集一些以工代賑的人來做香積飯,很多人都很好奇,這樣就能吃了,熱騰騰還在冒煙的飯,這樣拿在災民手上,那一分的歡喜。而我們後援的人要如何做呢?必定要負很重的責任,前面的人要走得順,物資要充足,我們就要替他們在後方布置很多,準備很多的資料,讓他關關、條條路好走,要準備很多的物資,讓他要發放使用,要很充足。所以前面所做的事,要趕緊傳回來,讓大家能安心,讓大家能瞭解,我們現在做到什麼程度?現在災區情況又是如何?這都是前面的人在付出,後面的人要做支援。



  思惟修,這就是會應用到我們的專心。菩薩行要如何鋪?要如何走?思惟要很清楚,腦筋要很敏捷。要替他們想:你哪一地方還有一條線(索),你應該要去溝通;哪個地方,你要趕快去報到,我們在後面的人,要替前線的人想清楚。很多事情不論前線、後線,找們都要想清楚,這叫做思惟修。這比我在修行,我就是在那裡坐著,不要打瞌睡,一打瞌睡,我就會滾下去了。不是這樣,我們就是要在後面,注意前方的人,他們能如何走的路線?要提醒他們要如何做?我們後面要準備佷多,要提醒很多,不論是人際關係,或者是物資要如何集中,路要如何走,這都要運用思惟修,要運用我們修行,方向要正確。三昧就是正念,正念要經過思惟修,我們的心要定、要專,這樣負起了責任,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所以「一切人天善戒皆菩薩行」,不只是在「高巖入定」,或者是「虎口亡身」,不是那隻老虎肚子在餓,我就是頭伸進去,讓他吃飽就好了,只是救那三隻虎子。雖然佛陀在他的《賢愚經》(投身飼虎為佛陀本生故事,記載於《賢愚經》《六度集經》等諸經)中說到這樣的修行。但是,我每天和他們視訊,都說:自己要照顧好,才能救很多人。這都是我們每天都是這樣向他們叮嚀的,自己若照顧不好,哪有辦法能照顧很多人,救很多人呢?所以,這就是我們學佛要用心去體會佛的道理。



  所以要「勤修學精進六度如來因」。如來因,就是種子,這種子就是真如本性。真正要如何讓它發揮效用,就是要「思惟修」,要正確,好好思惟。所以我們學佛,一實乘之法,那就是要正念,正知、正見、正思惟,這樣為人間去付出的這種菩薩行,我們要用心去思考。前面經文這樣說,



經文:「迦葉當知,以諸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佛道,是我方便,諸佛亦然,今為汝等,說最實事。」



這段(經)文,已經為我們說得很清楚了,哪怕是佛陀的《本生經》(異文。本生故事)投身飼虎,過去的因緣也是一種方便法,告訴大家要愛眾生命,視眾生如己命,這是一種方法來教育。若是真正投入菩薩道中,是在人群中,我們的心不受污染,在人群中還能學得菩薩道,見苦知福,入人群中,(將)眾生的煩惱,化煩惱為菩提,眾生的煩惱就是我們的覺悟。這就是佛陀教育我們的,希望我們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能夠了解。接下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諸聲聞眾,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此結藥草喻段落,經說之實法,佛再申言二乘非究竟滅度,及汝等所行已為菩薩道。



  這裡已經很明顯了,這段經文,應該就是總結〈藥草喻品〉,已經表示告一段落了。我們前面說很多,藥草無不都是依靠著密雲、雨露來成長。這表示法,佛陀講經說法,這個實法,一實法,一相一味,法就如空中密雲,那就是快要下雨。下雨在地面上很普遍,全球都會下雨,全球下雨是適應乾旱時能夠滋養萬物。雨水是一相一味。同樣的道理,佛法要普應眾生,適應眾生的根機。任何根機,佛法就是適應,小根,接受的是小法,大根大器的人,所接受就是大量的佛法。佛法是平等,接受的是眾生的根機,所以〈藥草喻品〉就是要讓我們很透徹清楚,這種一相一味,譬喻是一實法,這在〈藥草喻品〉,是我們要全盤了解的重點,就在這裡,我們要很清楚了解。



  所以,「佛再申言二乘非究竟滅度」。因為二乘不是究竟,所以「諸聲聞眾,皆非滅度」。意思就是,聲聞、緣覺你們這樣在修行,「非究竟」,不是究竟,也還未完全滅度,因為還有塵沙惑,就是只守住自己,這是自利自私,這念我相的煩惱還未去除,所以「二乘非究竟滅度」。我們應該已經都清楚,煩惱斷盡,心無染著,哪怕你入污濁的人群中,還是同樣不受污染,如蓮花在污泥中並不受污染,要有到達像這樣的程度。所以就告訴我們「二乘非究竟滅度,及汝等所行已為菩薩道」。不是這樣,你們光是這個行為難道已經是菩薩道嗎?現在你們的發心,才是開始要行菩薩道,現在才開始,不是真正身體力行。不過現在的發心開始,就能行菩薩道。



*則迦葉等當知,無上菩提,非無己分,而正為其,所應作之事。



  「則迦葉等」。現在迦葉他領導大眾,其中迦葉尊者、迦旃延、須菩提,還有目犍連,四個人出來,那時候〈信解品〉表達出他們原來是富家子,只是一念迷失在外面流浪。現在瞭解了,但是還不懂得用,知道寶藏自己本具,本具有寶藏,我們現在知道,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與佛同等的智慧,與佛同等的智慧,是要如何運用?還不知道運用的方法。知道自己有,但是不知道如何運用。就如有錢人很會賺錢,有錢在裡面,不懂得如何用。同樣的道理,所以如迦葉,「則迦葉等當知無上菩提非無己分,而正為其所應作之事」。所以要讓迦葉與大家都知道,因為向迦葉說的話,迦葉和大家都要聽清楚,大家要知道「無上菩提非無己分」,不是沒有我們的分。無上菩提,人人都有分;不只是一個孩子有,其實人人都是佛子,人人都有分。



  「正是為其所應作之事」。就是你要會用,你既然有這些寶物、這些寶藏,要懂得去造作,不是你無分,你很充足,你有很充足的寶物,只是需要你去造作、去付出,要身體力行去做。要如何思惟修去幫助人,步步走得很踏實,安全去救人,這也是我們有這樣的智慧,我們有這樣使用出去。我們有這樣的力量,所以我們走到那個地方去,這都是力量人人本具,思惟修人人本有,這本來就有,只是你要去付出。



經文簡釋:「諸聲聞眾,皆非滅度」

開權,二乘修持人,但離虛妄,名為滅度,皆非一乘究竟,寂滅無上涅槃。



  所以「諸聲聞眾,皆非滅度」。因為這樣,才說聲聞眾還未滅度,因為你們只是知道斷煩惱,現在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但是你們還沒開始使用,使用你們的力量,使用你們的精神,這種為人間發大心,你們已經發,但是還沒啟動。所以說「開權」,「開權」就是「二乘修持人,但離虛妄」。修行的人只是離開了虛妄,瞭解人間一切幻化無常,我們只是知道幻化無常,但是不知道幻化無常中,妙有的道理還不知道。所以我們只是二乘人,只是離虛妄。「名為滅度」。以為我都知道,一切都虛幻,我無貪無著,我心無煩惱,這樣叫做「滅度」嗎?但是「皆非一乘究竟寂滅無上涅槃」,還未到這樣的程度,你要如何才能到一乘究竟寂滅呢?就是不受濁氣來污染我們。你在濁氣中,在人群中能不受困擾、不受煩惱,還能度人,這樣這念心,才是真正的大滅度,才是真正的大涅槃。在人群中明明覺覺,清清楚楚,不受煩惱染著我們的心,這樣思惟修,定,禪定、智慧。思惟修就是禪定,禪定中產生智慧,不受人群煩惱染著我們,搖動我們的心,這叫做定,這叫做慧。



*非滅度者,未度變易,獨言二乘者,為自度心強故,人天不求為涅槃,菩薩不於中間取證,故但言二乘耳道因也。



  所以非滅度。「未度變易」。因為我們除了分段生死,我們還有心理上的變易生死,就是「生、住、異、滅」,這種「生、住、異、滅」,生起一念,這一念很快就變動,這念心很快就滅。生起一念好心,「我應該做」,但是碰到了什麼事,我們住於善念,善念遇到什麼事不高興,我就善念已經不見了。易就是異樣,反善為惡,在定中就亂,這叫做易。就滅了,滅除了,善念就消失,這樣怎麼叫做滅度?這叫做變易,變易我們的心的無常。心念一直都隨著環境轉,變換心念,這叫做變易。這種的變易煩惱還未斷,所以「獨言二乘者」,說這些二乘修行人,雖然斷煩惱,但是心裡的煩惱並未斷。所以「為自度心強故」,因為只想自度。「人天不求為涅槃」。人天,是一般社會人,「我不用修行,我也不論生死會不會再來,總是我做好事,我會得福」。只為得福而做好事,這種求保佑的這種心態來做好事,這樣也不對。應該就是不求一切,在做好事中也能斷煩惱,心要堅定,無所求的付出,這才是真正內修。



  所以「菩薩不於中間取證」。不在人天求福,或是在二乘求斷煩惱,不這樣,他就是取在中道,都無所求,他能身體力行,去行大善,持戒律。他不必完全去修行,他也能行菩薩道。修行者也能,如在家人能好好自力更生,還有餘去救人等等,還是能救人,有很多力量可以去付出。所以說來,在這當中叫做行中道。「菩薩不於中間取證」。無求付出,也沒有為自己的得失,反正付出做就對了,心無煩惱無掛礙,付出做就對了,所以不求一切。「故但言二乘耳」。不是說三乘,是說二乘而已,聲聞、緣覺。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菩薩乘,不論是在五乘中行十善五戒,或者是聲聞、緣覺,總歸於菩薩,菩薩乘。



經文簡釋:「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此顯實也,汝等二乘,所行之道,即是大乘菩薩之道。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大家應該要走的路,那就是要菩薩道這就是「顯實」。佛陀過去是「設權」方便法,現在法華會上,佛陀已經將真實法顯露出來,人人要身體力行。你們現在發心,發心行大願,要立四弘誓願,行四無量心。眾生要無邊誓願度,付出一切無所求,慈悲喜捨,這一定要內修外行,才是真正的菩薩道。這就是佛所說的真實法。「汝等二乘所行之道,即是大乘菩薩之道」。現在開始發心了,無明斷除,開始要入人群中,要身體力行。「所行」就是要身體力行,所走的路就是菩薩道,大乘菩薩道。現在發心未來要走的路,就是大乘菩薩道。



*聲聞所行,是成佛之遠因,故是菩薩所修之方便之道,亦是成佛之真實資糧。



  所以「聲聞所行,是成佛之遠因」。斷煩惱,你不斷煩惱,無法真心付出。所以聲聞、緣覺先斷除煩惱,才有辦法一念專心去付出。「故是菩薩所修方便之道」。要先修,修斷除煩惱,看盡人間事相是虛幻無常。所以雖然是說菩薩道,但是修行者必須經過的路。「亦是成佛之真實資糧」。還是同樣,不是說「我吃半碗飯,我就是最後這半碗飯飽的」。其實你若沒有吃先前的一碗飯,你後面半碗飯夠嗎?同樣的道理,蓋樓房,如果知道我就蓋一層就好了,我何必蓋那麼多層呢?我只是要上面這層,我不用七樓、六、五、四、三、二、一(樓),我只要第七樓就好了,早知道我就蓋第七樓,何必還要蓋一、二、三、四、五、六樓呢?不需要。這樣對嗎?你沒有一二三四五六樓,哪有七八九樓呢?所以我們還是要從基礎走過來。



*菩薩之道,須斷通惑,二乘亦斷此惑,故云是菩薩道。



「菩薩之道」,本來「須斷通惑」。菩薩道要明明朗朗,無明斷除才有辦法行菩薩道,沒有斷除無明,哪有辦法思惟修呢?哪有辦法戒定慧?你沒有戒哪有定,哪有智慧呢?所以「菩薩之道,須斷通惑」,無明煩惱都要斷除。「二乘亦斷此惑」。聲聞緣覺的過程,就是要斷這些無明煩惱惑,現在只是打開了自利、獨善其身,這個心態打開,身體力行,那就是菩薩道。所以「故云是菩薩道」。



經文簡釋:「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從漸入圓覺種智,唯一佛道,無別三乘。



*凡有心者,凡聞佛法,而修行者,必然成佛無疑。

*二乘智斷既是菩薩之因,豈宜執為果耶,故斥之是菩薩道更令修習。



  我們「漸漸修學,悉當成佛」。我們這樣漸漸入圓覺,從漸進到頓覺,到修行都圓滿,圓滿的圓覺智,就是佛陀圓滿覺悟的智慧,這就是「唯一佛道」。我們修行這麼多的法,無不都是為了成佛。所以,「凡有心者,凡聞佛法而修行者,必然成佛無疑」。絕對是成佛,二乘的智若斷,就是「獨善其身」這個心念若斷,「既是菩薩之因」,這就是菩薩因,斷除了種種煩惱,連自己「獨善其身」的煩惱都要除,不要有執著,我未來就是我自己要取入滅,自己獨善其身。沒有這個果,真正的果你要入人群而不受影響,這才是真大的涅槃,真實的滅度,滅了我們一切的煩惱,度我們完全大圓種智,我們才能完成,這才是果。「故斥之是菩薩道」。對二乘排斥,你缺這項,你應該心門打開,你要投入在菩薩道上。「更令修習」,這樣能好好修。「方得成佛」,這樣才能成佛。



  所以「大乘二乘行業,不異菩薩道」。我們若修於二乘,有大乘開闊的心,這樣才是真正的菩薩道。「但發心有異」。不過我們人就是發心都不同,各人發心不同,各人思想不同。就如在洗衣服的人,我們要如何洗,將衣服洗得乾淨,要好好用方法,骯髒的東西如何洗。不是說:「這一角骯髒,我洗一洗就好。」洗一洗,同樣衣服還是會髒。



*但充衣食,士者用之,則食封邑,豈藥有差別哉約實而論,不但二乘之行異菩薩。

*一切人天善業,皆菩薩行,豈必高巖入定,虎口亡身者乎。

*修學者,勸修實相之因;成佛者,授其實相之果。



  「但充衣食,士者用之」。就是平時這樣用,有東西這樣付出,只想到自己,如當官的人,我做多少我就封祿,讓我管轄的範圍,這「豈藥有差別」。藥有差別,其實就是我們的實,我們要真正了解藥性是什麼,是什麼樣的病,我們如何下藥?〈藥草喻品〉就是這樣,眾生的根機就是不整齊。「不但二乘之行,不異菩薩」。其實「一切人天善業,皆菩薩行」。其實佛陀說的都是菩薩行,不只二乘也能行菩薩道,就是在家也能成為菩薩道,同樣這是佛所說法,是我們的根機各不相同,不論什麼法,都是菩薩行。



  「豈必高巖入定,虎口亡身者乎」。我們修行原來是在人間,離人間要修行,那就沒有什麼行可修。所以「修學者」就是要「勸修實相之因」。成佛者,我們想要修的,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真如本性真正除煩惱,回歸佛的心。佛心視天下眾生為一子,不忍眾生受苦。如父親疼子一般,希望人人都能得救,希望人人都能成佛。成佛無第二條路,就是要入人群中,不受人群所影響,我們勇往直前,要有充足思惟修。這個行,內修外行,這樣才真正能成佛道。所以「漸漸修學,悉當成佛」。這是〈藥草喻品〉做一個總結。所以期待大家對〈藥草喻品〉,真實法一相一味,能去體會了解,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5/0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5/04晨語簡記   2015/05/04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五月 05, 2015 11:51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五月四日星期一)

 

今天已經講到藥草喻品的結語了,上人開示及內容有許多重要結論與觀念,我寫出下列八點。(針對第六與第八點簡單補充說明)

1. 佛陀所盼望的就是人人打開心胸,斷除煩惱,清淨無染的心,投入人群去付出,將佛所說的法,教法,大家來聽了,成為聽法者、說法者、傳法者

2. 持五戒,不只是戒殺,還要護生,不只是放生,還要護生,這全都是愛。不但不偷盜,還要一直布施,不只不說惡口,還要聞法、傳法。

3. 真正的專心禪法是在「心」,心在三昧中,「挑柴運水無不是禪」,為人服務、付出皆是禪。

4. 如來因,就是種子,這種子就是真如本性。真正要如何讓它發揮效用,就是要「思惟修」,要正確,好好思惟。

5.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菩薩乘,不論是在五乘中行十善五戒,或者是聲聞、緣覺,總歸於菩薩,菩薩乘。「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6. 其實你若沒有吃先前的一碗飯,你後面半碗飯夠嗎?同樣的道理,蓋樓房,如果知道我就蓋一層就好了,我何必蓋那麼多層呢?

7. 修學者,勸修實相之因;成佛者,授其實相之果。

8. 成佛無第二條路,就是要入人群中不受人群所影響,我們勇往直前,要有充足思惟修。這個行,內修外行,這樣才真正能成佛道

 

半碗飯飽與蓋最高的一層樓就好,兩個譬喻皆出百喻經。上人以簡要形式開示,觀機逗教,節省時間。(原文如下)

 

欲食半餅喻(七個饅頭的故事)

譬如有人,因其飢故食七枚煎餅,
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悔,
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
然前六餅唐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從本以來常無有樂,
然其癡倒橫生樂想。
如彼癡人於半番餅生於飽想,世人無知以富貴為樂。夫富貴者,
求時甚苦,既獲得已守護亦苦,
後還失之憂念復苦,於三時中都無有樂。
猶如衣食遮故名樂,於辛苦中橫生樂想,諸佛說言:
「三界無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橫生樂想。」
(百喻經)

 

三重樓喻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癡無所知,
到餘富家見三重樓,高廣嚴麗軒敞疏朗,
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財錢不減於彼,
云何頃來而不造作如是之樓?」即喚木匠而問言曰:
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
是我所作。」即便語言:「今可為我造樓如彼。」
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作樓。
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
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復言:
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
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
必可為我作最上者。」時人聞已便生怪笑,
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寶,
懶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
我今不用餘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羅漢果。」
亦為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
(百喻經)

 

我很喜歡上人的結語,成佛無第二條路,就是要入人群中不受人群所影響,我們勇往直前,要有充足思惟修。這個行,內修外行,這樣才真正能成佛道

 

入人群中(布施)

不受人群所影響(持戒、忍辱)

勇往直前(精進)

充足思惟修(禪定)

內修外行(智慧,行菩薩道)

真正能成佛道(成佛)
這一段結語,剛好說明了要成佛就要行六度,妙。

 

一實乘之行者是菩薩行
一切人天善戒皆菩薩行
豈必高巖入定虎口亡身
勤修學精進六度如來因

  也就是說,一實乘之行者是菩薩行。說這樣多的法,開五乘,修三乘法,這樣多,林林總總,大小乘法,佛陀無不都是收納於一大乘法。那就是菩薩行。不論多少的法,當然,十善、五戒,這是我們人人的根本,人世間要有家庭、社會倫理,人間若沒有十善,去掉了五戒,這個社會就亂了,哪有家庭的倫理?哪有成人間?雖然說是小法,不過還是維持人間世事最好方法,這是佛陀為人間,鼓勵人人要行善,鼓勵人人要守本分,持五戒,這是一個社會、家庭的倫理,人間的根本法,所以,也不能輕視。我們知道,苦啊,我們每天的志工早會不就是聽各個醫院,我們醫院的志工菩薩,或者是醫師、護士,這些大醫王菩薩在分享病人的苦。身體一旦有病痛,看到醫生在描述或者是開刀的過程,歷歷在目,看到我們人的器官內臟,到底人生價值在哪裡呢?觀身不淨啊!應該要好好來思考。在這樣的道場,不只是讓我們看表面的人間苦,我們又看到,看到人體的構造。有一地方不調和,剖開來看,真的是與大家一般在菜市場,擺在豬肉攤、肉攤、魚攤那些動物,變成了在市集裡被人一塊一塊割,這樣分屍剖肚。

  其實,人的內臟與在市場攤位上的肉,有什麼差別嗎?都是血淋淋!這就是我們的人體。所以佛陀跟我們說要觀身不淨,我們要尊重生命,這是佛陀教我們要身體力行,戒殺、護生,造十善業,這是我們在世間能夠做的根本好事。我們又聽到志工分享,有家庭,就會有「情」與「無情」的糾纏,無情的,惡的緣,生下來,父母很擔憂煩惱,不只是對孩子身體的擔心,對孩子行為的擔心,對孩子的將來的擔心,一直到成家立業,各人出去了,留下孤單的父母,病痛時,那種糾纏不清,很多是要他來照顧,無心照顧。有錢的,兄弟子女就要來計較。或者是夫妻之間,我們也曾聽過,一位先生娶三個太太,病來時,竟然是那位離婚之後的元配,已經離婚了,再回來照顧他,照顧得心不甘、情不願,很怨恨。但是,先生娶這麼多位太太,那些人都去哪裡去了呢?有孩子嗎?生十個孩子。林林總總,三個共生十個孩子,到最後他卻流浪在外面,沒人要照顧他。一旦生病了,被人送到醫院,就經過志工去找,尋尋覓覓,去溝通,才能找到一位已經離婚的,卻還念著過去那分過去的情,但是,也怨、也恨、也仇,這位(元配)會再回來照顧,就表示還有一分情、一念愛,雖然是心不甘情不願的。

  透露他很多的埋怨,慈濟人就趕緊膚慰他,「過去的,就不要再去想了,就把握現在,就當做你是菩薩,在救一位不認識的人。」用這樣的方法來輔導他。這就是人間每個家庭背後都有很多愛恨情仇。這樣的人間若看得開,就會好好的割斷這些情絲,沒有這些牽纏瓜葛,專心來修行,所以就有聲聞、緣覺。聲聞、緣覺,獨善其身,瞭解佛法,雖然沒有周圍的家屬來糾纏,卻是自己專心修行,去除無明,斷除煩惱惑,不過只是獨善其身。佛陀所盼望的就是人人打開心胸,斷除煩惱,清淨無染的心,投入人群去付出,將佛所說的法,教法,大家來聽了,成為聽法者、說法者、傳法者,這樣的人世間,得救的機會才會多,人與人之間,人間這分愛恨情仇的煩惱才有辦法解開(煩惱),這就是佛陀所要教育的一實乘法,這種一實乘法,回歸就是菩薩行。菩薩行,不只是出家,在家者發大心、立大願,同樣能夠投入人群去救援眾生。去救願眾生,只不過就是發揮愛心去投入。但是,最好的就是,連煩惱都斷除,無怨無尤,歡喜心的付出無所求。回歸到我們的心,恢復我們的平常生活。

  用這種救苦難,為法來自度自己,見苦知福,投入人群見無常,這麼多的無常呈現在眼前,在那個地方,一方面付出救人,一方面,天地萬法,一切苦難無常現前在面前,這樣都看得到,更加深入法,一次的救災,回歸回來應該就要更體會佛法,更深入,增長慧命。平時的煩惱,無所計較,同樣還是要放下煩惱,若能這樣,就是道中修行,邊走邊修,這樣也是一樣。所以說,「一切人天善戒」,一切人天的善度這個法,「皆菩薩行」。不論你是行十善,或者是持五戒,這都是叫做菩薩行。持五戒,不只是戒殺,還要護生,不只是放生,還要護生,這全都是愛。不但不偷盜,還要一直布施,不只不說惡口,還要聞法、傳法,在我們的心,時時就是斷貪、瞋、癡,簡單的五戒也能擴展到菩薩戒。你發一念菩薩心,同樣也能行菩薩道,縮小回來到自己,都是獨善其心,獨求福報。而我們若是擴展開來,無不都是「皆菩薩行」。修行,有的人以為:我修行一定要很專心,就是一心修行,坐禪、念佛,要如何坐禪?要如何念佛?過去有這樣的修行者,他為了要專心,為了讓修行的心不鬆散了,他選擇到懸崖的石頭上,在那裡坐。在那裡打坐就要時時提高警覺,若打瞌睡,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跌落谷底。所以他為了要專心,能常常清醒,這樣來坐禪,不要昏沈,他用這樣的方法。

  至高的禪師,就呵斥他,真正的專心禪法是在「心」,心在三昧中,「挑柴運水無不是禪」,為人服務、付出皆是禪。修行行動要正確,正思惟。所以,禪,我們都常常跟大家說,「思惟修」,要常常要用很清楚的腦筋來思惟,我們現在在救災,尼泊爾地震災難這麼的慘重,到那裡的慈濟人,每天都很辛苦,踏在那一片人口密集,只是因一個無常,地震集中在市區的高樓大廈,應聲倒塌,千年建築變成廢墟,這麼多人受災。在國際間,有很多國家的人投入在救災,那種國際搜救隊,就是要救活的人,這種救難隊在五月三日結束了。昨日完全結束了,撤退了,因為已是第九天。第九天要再找到生還者,機會很渺茫了。所以,所以國際搜救隊到昨天為止已經撤退了,再留下來的任務,就是中長期的任務。可知道,踏上那一片,從空中看下去,現在的科學已經看出地震那地方完全裂開了,從地震中心來看,從加德滿都這樣看過去,整個裂開的土地,有一百二十公里長。我們就能想像,那片土地上,人與建築物的損傷有多大。

  人生無常,一大群人進去到裡面,很辛苦,不怕危險,餘震不斷,卻是在那地方的醫療群,在建築物中開刀。我們從台灣慈濟系統去的醫生,已有十多位,分二梯次,在當地開大刀,帶著醫療器材。在昨天晚上,開刀開到中途斷電了,開刀還是繼續進行,黑漆漆的要如何開呢?就用手電筒,與他們所戴的帽子,會發光的慈濟賑災帽,用這樣的光與手電筒的光,這樣進行開刀,幸好,刀刀都成功。在那地方開刀實在是很辛苦。

  還有踏在高原地帶,每一間房子都是要爬坡的房子,他們要勘災也是很辛苦,無路可走,都踏在那些倒塌的瓦礫堆中,這樣高高低低,勘災很辛苦。還有,要踏進這個國境,要做什麼事,需要物資支援,步步難行,很困難。但是,我們很感恩,很感恩平時鋪的路,國際的力量,愛的力量。所以,大家有從印尼過來,從美國過來、印度過來等等,有很多的關係,撒出菩薩網,關關坎坷,關關過,在那地辺發揮救人的工作。前面的人,前線在辛苦付出,關關難關,關關都要過關,很辛苦。昨天已經看到我們的香積飯,在那地方召集一些以工代賑的人來做香積飯,很多人都很好奇,這樣就能吃了,熱騰騰還在冒煙的飯,這樣拿在災民手上,那一分的歡喜。而我們後援的人要如何做呢?必定要負很重的責任,前面的人要走得順,物資要充足,我們就要替他們在後方布置很多,準備很多的資料,讓他關關、條條路好走,要準備很多的物資,讓他要發放使用,要很充足。所以前面所做的事,要趕緊傳回來,讓大家能安心,讓大家能瞭解,我們現在做到什麼程度?現在災區情況又是如何?這都是前面的人在付出,後面的人要做支援。

  思惟修,這就是會應用到我們的專心。菩薩行要如何鋪?要如何走?思惟要很清楚,腦筋要很敏捷。要替他們想:你哪一地方還有一條線(索),你應該要去溝通;哪個地方,你要趕快去報到,我們在後面的人,要替前線的人想清楚。很多事情不論前線、後線,找們都要想清楚,這叫做思惟修。這比我在修行,我就是在那裡坐著,不要打瞌睡,一打瞌睡,我就會滾下去了。不是這樣,我們就是要在後面,注意前方的人,他們能如何走的路線?要提醒他們要如何做?我們後面要準備佷多,要提醒很多,不論是人際關係,或者是物資要如何集中,路要如何走,這都要運用思惟修,要運用我們修行,方向要正確。三昧就是正念,正念要經過思惟修,我們的心要定、要專,這樣負起了責任,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所以「一切人天善戒皆菩薩行」,不只是在「高巖入定」,或者是「虎口亡身」,不是那隻老虎肚子在餓,我就是頭伸進去,讓他吃飽就好了,只是救那三隻虎子。雖然佛陀在他的《賢愚經》(投身飼虎為佛陀本生故事,記載於《賢愚經》《六度集經》等諸經)中說到這樣的修行。但是,我每天和他們視訊,都說:自己要照顧好,才能救很多人。這都是我們每天都是這樣向他們叮嚀的,自己若照顧不好,哪有辦法能照顧很多人,救很多人呢?所以,這就是我們學佛要用心去體會佛的道理。

  所以要「勤修學精進六度如來因」。如來因,就是種子,這種子就是真如本性。真正要如何讓它發揮效用,就是要「思惟修」,要正確,好好思惟。所以我們學佛,一實乘之法,那就是要正念,正知、正見、正思惟,這樣為人間去付出的這種菩薩行,我們要用心去思考。前面經文這樣說,

經文:「迦葉當知,以諸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佛道,是我方便,諸佛亦然,今為汝等,說最實事。」

這段(經)文,已經為我們說得很清楚了,哪怕是佛陀的《本生經》(異文。本生故事)投身飼虎,過去的因緣也是一種方便法,告訴大家要愛眾生命,視眾生如己命,這是一種方法來教育。若是真正投入菩薩道中,是在人群中,我們的心不受污染,在人群中還能學得菩薩道,見苦知福,入人群中,(將)眾生的煩惱,化煩惱為菩提,眾生的煩惱就是我們的覺悟。這就是佛陀教育我們的,希望我們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能夠了解。接下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諸聲聞眾,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此結藥草喻段落,經說之實法,佛再申言二乘非究竟滅度,及汝等所行已為菩薩道。

  這裡已經很明顯了,這段經文,應該就是總結〈藥草喻品〉,已經表示告一段落了。我們前面說很多,藥草無不都是依靠著密雲、雨露來成長。這表示法,佛陀講經說法,這個實法,一實法,一相一味,法就如空中密雲,那就是快要下雨。下雨在地面上很普遍,全球都會下雨,全球下雨是適應乾旱時能夠滋養萬物。雨水是一相一味。同樣的道理,佛法要普應眾生,適應眾生的根機。任何根機,佛法就是適應,小根,接受的是小法,大根大器的人,所接受就是大量的佛法。佛法是平等,接受的是眾生的根機,所以〈藥草喻品〉就是要讓我們很透徹清楚,這種一相一味,譬喻是一實法,這在〈藥草喻品〉,是我們要全盤了解的重點,就在這裡,我們要很清楚了解。

  所以,「佛再申言二乘非究竟滅度」。因為二乘不是究竟,所以「諸聲聞眾,皆非滅度」。意思就是,聲聞、緣覺你們這樣在修行,「非究竟」,不是究竟,也還未完全滅度,因為還有塵沙惑,就是只守住自己,這是自利自私,這念我相的煩惱還未去除,所以「二乘非究竟滅度」。我們應該已經都清楚,煩惱斷盡,心無染著,哪怕你入污濁的人群中,還是同樣不受污染,如蓮花在污泥中並不受污染,要有到達像這樣的程度。所以就告訴我們「二乘非究竟滅度,及汝等所行已為菩薩道」。不是這樣,你們光是這個行為難道已經是菩薩道嗎?現在你們的發心,才是開始要行菩薩道,現在才開始,不是真正身體力行。不過現在的發心開始,就能行菩薩道。

則迦葉等當知,無上菩提,非無己分,而正為其,所應作之事。

  「則迦葉等」。現在迦葉他領導大眾,其中迦葉尊者、迦旃延、須菩提,還有目犍連,四個人出來,那時候〈信解品〉表達出他們原來是富家子,只是一念迷失在外面流浪。現在瞭解了,但是還不懂得用,知道寶藏自己本具,本具有寶藏,我們現在知道,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與佛同等的智慧,與佛同等的智慧,是要如何運用?還不知道運用的方法。知道自己有,但是不知道如何運用。就如有錢人很會賺錢,有錢在裡面,不懂得如何用。同樣的道理,所以如迦葉,「則迦葉等當知無上菩提非無己分,而正為其所應作之事」。所以要讓迦葉與大家都知道,因為向迦葉說的話,迦葉和大家都要聽清楚,大家要知道「無上菩提非無己分」,不是沒有我們的分。無上菩提,人人都有分;不只是一個孩子有,其實人人都是佛子,人人都有分。

  「正是為其所應作之事」。就是你要會用,你既然有這些寶物、這些寶藏,要懂得去造作,不是你無分,你很充足,你有很充足的寶物,只是需要你去造作、去付出,要身體力行去做。要如何思惟修去幫助人,步步走得很踏實,安全去救人,這也是我們有這樣的智慧,我們有這樣使用出去。我們有這樣的力量,所以我們走到那個地方去,這都是力量人人本具,思惟修人人本有,這本來就有,只是你要去付出。

經文簡釋:「諸聲聞眾,皆非滅度

開權,二乘修持人,但離虛妄,名為滅度,皆非一乘究竟,寂滅無上涅槃。

  所以「諸聲聞眾,皆非滅度」。因為這樣,才說聲聞眾還未滅度,因為你們只是知道斷煩惱,現在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但是你們還沒開始使用,使用你們的力量,使用你們的精神,這種為人間發大心,你們已經發,但是還沒啟動。所以說「開權」,「開權」就是「二乘修持人,但離虛妄」。修行的人只是離開了虛妄,瞭解人間一切幻化無常,我們只是知道幻化無常,但是不知道幻化無常中,妙有的道理還不知道。所以我們只是二乘人,只是離虛妄。「名為滅度」。以為我都知道,一切都虛幻,我無貪無著,我心無煩惱,這樣叫做「滅度」嗎?但是「皆非一乘究竟寂滅無上涅槃」,還未到這樣的程度,你要如何才能到一乘究竟寂滅呢?就是不受濁氣來污染我們。你在濁氣中,在人群中能不受困擾、不受煩惱,還能度人,這樣這念心,才是真正的大滅度,才是真正的大涅槃。在人群中明明覺覺,清清楚楚,不受煩惱染著我們的心,這樣思惟修,定,禪定、智慧。思惟修就是禪定,禪定中產生智慧,不受人群煩惱染著我們,搖動我們的心,這叫做定,這叫做慧。

非滅度者,未度變易,獨言二乘者,為自度心強故,人天不求為涅槃,菩薩不於中間取證,故但言二乘耳道因也。

  所以非滅度。「未度變易」。因為我們除了分段生死,我們還有心理上的變易生死,就是「生、住、異、滅」,這種「生、住、異、滅」,生起一念,這一念很快就變動,這念心很快就滅。生起一念好心,「我應該做」,但是碰到了什麼事,我們住於善念,善念遇到什麼事不高興,我就善念已經不見了。易就是異樣,反善為惡,在定中就亂,這叫做易。就滅了,滅除了,善念就消失,這樣怎麼叫做滅度?這叫做變易,變易我們的心的無常。心念一直都隨著環境轉,變換心念,這叫做變易。這種的變易煩惱還未斷,所以「獨言二乘者」,說這些二乘修行人,雖然斷煩惱,但是心裡的煩惱並未斷。所以「為自度心強故」,因為只想自度。「人天不求為涅槃」。人天,是一般社會人,「我不用修行,我也不論生死會不會再來,總是我做好事,我會得福」。只為得福而做好事,這種求保佑的這種心態來做好事,這樣也不對。應該就是不求一切,在做好事中也能斷煩惱,心要堅定,無所求的付出,這才是真正內修。

  所以「菩薩不於中間取證」。不在人天求福,或是在二乘求斷煩惱,不這樣,他就是取在中道,都無所求,他能身體力行,去行大善,持戒律。他不必完全去修行,他也能行菩薩道。修行者也能,如在家人能好好自力更生,還有餘去救人等等,還是能救人,有很多力量可以去付出。所以說來,在這當中叫做行中道。「菩薩不於中間取證」。無求付出,也沒有為自己的得失,反正付出做就對了,心無煩惱無掛礙,付出做就對了,所以不求一切。「故但言二乘耳」。不是說三乘,是說二乘而已,聲聞、緣覺。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菩薩乘,不論是在五乘中行十善五戒,或者是聲聞、緣覺,總歸於菩薩,菩薩乘。

經文簡釋:「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此顯實也,汝等二乘,所行之道,即是大乘菩薩之道。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大家應該要走的路,那就是要菩薩道這就是「顯實」。佛陀過去是「設權」方便法,現在法華會上,佛陀已經將真實法顯露出來,人人要身體力行。你們現在發心,發心行大願,要立四弘誓願,行四無量心。眾生要無邊誓願度,付出一切無所求,慈悲喜捨,這一定要內修外行,才是真正的菩薩道。這就是佛所說的真實法。「汝等二乘所行之道,即是大乘菩薩之道」。現在開始發心了,無明斷除,開始要入人群中,要身體力行。「所行」就是要身體力行,所走的路就是菩薩道,大乘菩薩道。現在發心未來要走的路,就是大乘菩薩道。

聲聞所行,是成佛之遠因,故是菩薩所修之方便之道,亦是成佛之真實資糧。

  所以「聲聞所行,是成佛之遠因」。斷煩惱,你不斷煩惱,無法真心付出。所以聲聞、緣覺先斷除煩惱,才有辦法一念專心去付出。「故是菩薩所修方便之道」。要先修,修斷除煩惱,看盡人間事相是虛幻無常。所以雖然是說菩薩道,但是修行者必須經過的路。「亦是成佛之真實資糧」。還是同樣,不是說「我吃半碗飯,我就是最後這半碗飯飽的」。其實你若沒有吃先前的一碗飯,你後面半碗飯夠嗎?同樣的道理,蓋樓房,如果知道我就蓋一層就好了,我何必蓋那麼多層呢?我只是要上面這層,我不用七樓、六、五、四、三、二、一(樓),我只要第七樓就好了,早知道我就蓋第七樓,何必還要蓋一、二、三、四、五、六樓呢?不需要。這樣對嗎?你沒有一二三四五六樓,哪有七八九樓呢?所以我們還是要從基礎走過來。

菩薩之道,須斷通惑,二乘亦斷此惑,故云是菩薩道。

「菩薩之道」,本來「須斷通惑」。菩薩道要明明朗朗,無明斷除才有辦法行菩薩道,沒有斷除無明,哪有辦法思惟修呢?哪有辦法戒定慧?你沒有戒哪有定,哪有智慧呢?所以「菩薩之道,須斷通惑」,無明煩惱都要斷除。「二乘亦斷此惑」。聲聞緣覺的過程,就是要斷這些無明煩惱惑,現在只是打開了自利、獨善其身,這個心態打開,身體力行,那就是菩薩道。所以「故云是菩薩道」。

經文簡釋:「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從漸入圓覺種智,唯一佛道,無別三乘。

凡有心者,凡聞佛法,而修行者,必然成佛無疑。

二乘智斷既是菩薩之因,豈宜執為果耶,故斥之是菩薩道更令修習。

  我們「漸漸修學,悉當成佛」。我們這樣漸漸入圓覺,從漸進到頓覺,到修行都圓滿,圓滿的圓覺智,就是佛陀圓滿覺悟的智慧,這就是「唯一佛道」。我們修行這麼多的法,無不都是為了成佛。所以,「凡有心者,凡聞佛法而修行者,必然成佛無疑」。絕對是成佛,二乘的智若斷,就是「獨善其身」這個心念若斷,「既是菩薩之因」,這就是菩薩因,斷除了種種煩惱,連自己「獨善其身」的煩惱都要除,不要有執著,我未來就是我自己要取入滅,自己獨善其身。沒有這個果,真正的果你要入人群而不受影響,這才是真大的涅槃,真實的滅度,滅了我們一切的煩惱,度我們完全大圓種智,我們才能完成,這才是果。「故斥之是菩薩道」。對二乘排斥,你缺這項,你應該心門打開,你要投入在菩薩道上。「更令修習」,這樣能好好修。「方得成佛」,這樣才能成佛。

  所以「大乘二乘行業,不異菩薩道」。我們若修於二乘,有大乘開闊的心,這樣才是真正的菩薩道。「但發心有異」。不過我們人就是發心都不同,各人發心不同,各人思想不同。就如在洗衣服的人,我們要如何洗,將衣服洗得乾淨,要好好用方法,骯髒的東西如何洗。不是說:「這一角骯髒,我洗一洗就好。」洗一洗,同樣衣服還是會髒。

但充衣食,士者用之,則食封邑,豈藥有差別哉約實而論,不但二乘之行異菩薩。

一切人天善業,皆菩薩行,豈必高巖入定,虎口亡身者乎。

修學者,勸修實相之因;成佛者,授其實相之果。

  「但充衣食,士者用之」。就是平時這樣用,有東西這樣付出,只想到自己,如當官的人,我做多少我就封祿,讓我管轄的範圍,這「豈藥有差別」。藥有差別,其實就是我們的實,我們要真正了解藥性是什麼,是什麼樣的病,我們如何下藥?〈藥草喻品〉就是這樣,眾生的根機就是不整齊。「不但二乘之行,不異菩薩」。其實「一切人天善業,皆菩薩行」。其實佛陀說的都是菩薩行,不只二乘也能行菩薩道,就是在家也能成為菩薩道,同樣這是佛所說法,是我們的根機各不相同,不論什麼法,都是菩薩行。

  「豈必高巖入定,虎口亡身者乎」。我們修行原來是在人間,離人間要修行,那就沒有什麼行可修。所以「修學者」就是要「勸修實相之因」。成佛者,我們想要修的,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真如本性真正除煩惱,回歸佛的心。佛心視天下眾生為一子,不忍眾生受苦。如父親疼子一般,希望人人都能得救,希望人人都能成佛。成佛無第二條路,就是要入人群中不受人群所影響,我們勇往直前,要有充足思惟修。這個行,內修外行,這樣才真正能成佛道所以「漸漸修學,悉當成佛」。這是〈藥草喻品〉做一個總結。所以期待大家對〈藥草喻品〉,真實法一相一味,能去體會了解,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5/04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