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7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修持萬行圓成福慧具足,
應受天上人間恭敬供養,
饒益化度有情故號應供。
「應供」,是佛陀十號之一。佛陀堪得受人間、天人所供養,這是佛德,佛所修來的德行。德行,不是用說的,德行是要身體力行,從內心要虔誠敬重法,用心接受,句句的法,字字的文一定要入心。瞭解意義。能瞭解意義,就要內修外形,要心行合一,這樣才是有德,才是有行,行中有德,這樣才是真正堪得受應供。所以「受持萬行圓成」。釋迦牟尼佛,他已經無數劫,長久的時間,無法去算計有幾生幾世,這是無法去算計的。我們昨天也聽到、讀到,佛陀要為迦葉尊者授記,來世能夠見到三百萬億佛,就要經過這樣長久的時間,在三百萬億佛的期間不斷修行,這時間要多長呢?所以昨天跟大家說,其實我們修佛法入心,要提升我們慈悲平等觀。
佛陀跟我們說,人人都有具足佛的智慧,與佛同等真如本性。既然這樣跟我們說了,我們聽了,我們記在心中,待人接物,人人都是佛,用這樣的心。也常跟大家說過了,人人都是我們的修行道場,不論是善知識,增上緣,是我們的增上緣。惡知識,是我們的逆增上緣,無不都是來增長我們的智慧,完成我們的學業,所以我們必定都要用恭敬心。視人人既是佛,這樣的修行方法,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幾生世就能完成了。要我們將佛法入心,要我們有持久的心,要保持很長久的心,那種精進與忍,要有耐心,要有精進,要有忍耐的心,要有精進的行,要去付出,還要好好地將我們的戒行要修好,對自己,以戒為制度,對自己也要有制度,這就是持戒。我們自己若沒有制度,自己沒戒行,要談什麼能成佛呢?所以對自己要有制度,要戒。以愛為管理,我們對自己也要有管理,不只是管理別人而已,對自己的制度要有戒,對自己的管理要有自愛,不要對自己不懂得自愛。因為我們也與佛同等,與佛有同等的智慧,同樣的,人人有真如本性,我們也能修行,我們也能成佛。我們與佛同等,在佛不增,在凡不減,若自己能瞭解,我們對人人都是我們的道場,對人人都視為未來佛,這樣的恭敬尊重,這就是我們的修行,每一人都是我們的道場。
所以「受持萬行圓成」。很多,六度萬行,我們要持六度行,只是一個布施,你就要用種種無量數方法,眾生有無量苦,你要布施的方法,也有無量的方法。要如何去幫助他?是物質的幫助嗎?或者是心靈的幫助呢?很多啊!有很多種的方法。所以說,眾生有無量苦,我們就有無量的智慧與福,入人群中去,所以要修行萬行,這萬行圓成,則福慧具足。要修福,為眾生付出,解除眾生的困難,要為眾生付出,解除困難,我們必定要運用智慧,去體會眾生苦的源頭在哪裡。所以最近一直說「清淨在源頭」,我們要追究人生苦難的源頭在哪裡?這也是我們修行的目標之一。所以我們要「修持萬行圓成福慧具足」。這是佛陀,他已經完成的,而我們修學佛,不就是要跟隨佛的芳蹤,佛如何修,我們就要跟著如何走,所以要修行萬行,布施,六度萬行,福彗雙具。
佛陀已經具足,「應受天上人間恭敬恭養」,堪受,也應該受,受眾生恭敬供養。供養,不只是物質的供養,最重要的,是受到眾生尊敬的供養,所以這叫恭敬供養,不是物質,是發自內心那種尊重,用那樣來供養。因為佛是「饒益化度有情」,長時間,為眾生來人間,為眾生付出,所以,為一大事因緣,就是為了要來饒益眾生,來教育眾生,這種所有的有情。因為眾生沈迷,受盡了煩惱無明苦,佛陀用種種法來為我們解釋、開導,讓我們心開意解,這是佛陀不是一輩子,是無央數劫的時間,所以因為這樣,他十號具足,所應受供養。世尊、如來,這十號都需要,也都值得我們眾生的尊重。所以經文中,前面這樣說
經文:「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迦葉「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這是前面的文,因為佛陀已經說了,我弟子摩訶迦葉,大迦葉,能夠修行,當來能於未來世成佛。他能成佛,他能「當得奉觀三百萬億諸佛世尊」。未來能夠成佛,但是這個過程中,「當得奉覲」,就是應當要經過三(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這是佛陀向迦葉尊者將授記他,一定要再經過(奉覲)這三百萬億諸佛世尊的過程。還不只如此,還要「供養恭敬」,迦葉未來要供養恭敬這三百萬億的諸佛世尊,還要不斷地,恭敬中要「尊重讚歎」,不只是恭敬,還要「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聽法者,還要是說法者,還要是傳法者,在佛前那種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認真聽法,還要將佛法再宣講給大家聽。這是未來迦葉尊者他將來要修行的過程,要經過這樣奉覲這麼多佛,在這麼多佛當中,他要「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的無量大法」,這是前面說過的。
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看每個人,都把他當作佛,每個人我們都能恭敬、尊重、讚歎他,我們若能這樣,也是我們修行法門之一,不用說一輩子又一輩子,無量世才能遇到一尊佛。這無量世才能遇一尊佛,你想,還要多久才能夠供養盡三百萬億佛呢?其實佛陀的含意,就是要我們將人人都當作佛來供養、尊重、讚歎,在人群中結好人緣。接下來文,再這樣說
經文:「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記別號大迦業生平修頭陀行,遵佛囑於雞足山,入滅盡定待彌勒佛出世時,傳佛僧伽梨衣。
*本有身光飲吞日月之德,為本因遂以彰其佛果。
這樣叫做十號具足,用心聽好這「十號」的意思。這就是佛,釋迦佛為大迦葉生平,大迦葉,佛陀要授迦葉未來成佛的記,是什麼原因呢?就是迦葉尊者的生平,就是說這輩子與佛同世的這輩子,迦葉尊者他修行,從開始入僧團來,下定決心,就改變他過去的生活。過去是富有人家的子弟,很享受,後來種種的因緣,他發心修行,尋尋覓覓,三年的時間才見到佛,聽佛說法,心生恭敬,發心出家,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修習頭陀行。「頭陀」就是苦行,在衣、食、住、行中,他已經拋棄了自我的執著,所以他全心要修行,所以在名利、地位、生活,衣、食、住中,完全棄除執著,就是修苦行。所以「遵佛囑」,佛陀交代的事情,迦葉從開始一直一直這樣修行,尤其是佛陀向他交代,未來他要傳這個衣缽,到雞足山入滅盡定,在那個地方冬眠(入定),在雞足山中等待,等待著「彌勒佛出世時」。
彌勒佛出世,依照經典來說,差不多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會來到,我們人間才會再有一尊佛,名叫彌勒。彌勒佛當來世,還要經過很久的時間,但是,迦葉尊者要守持這使命,佛陀交代囑咐,他的衣缽,他一定要受持,到雞足山去入滅盡定,這是大迦葉,唯有大迦葉承受佛陀這樣的交代。所以傳說中,迦葉入雞足山,要等待彌勒出世,要將佛的僧伽梨,就是佛的衣缽,再傳給彌勒。因為有這樣的因緣,佛陀就為大迦葉授記。
「本有身光飲吞日月之德為本因」。因為迦葉的形象,我們也說過了,迦葉年輕時也是很莊嚴,尤其他的膚色,皮膚色澤與其他人不同,他有一種紫金色。印度人的皮膚紫色,而且會發光,很光滑。所以他的皮膚一發光,日一照,就好像是他的光芒反射出那道光,那個日光好像完全被吸收了,所以形容迦葉尊者他的身會飲吞日月之光。所以這是他過去生也有一段因緣,就說過去生中是一個鑄金的師傅,而且他用紫金貼佛身,這是傳說,曾經有過過去生的這段的故事,所以他今生此世的身形很特別,就是光亮,有的人皮膚也會發光,曬得黑亮黑亮,所以大家說:哇!你的皮膚金光閃閃。其實和這樣的形容,迦葉尊者的身相有這種很特殊的地方,日月的光照著他的身上,就有光的意思。會吸收光亮,沒有日月也會看到身上有光,這就是表示,他未來授記的名稱叫做光明如來。
經文簡釋:「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最後身有二義,一聲聞此身已盡,謂生死界中最後之身,不受後有,名最後身。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他要供養過三百萬億佛世尊,要恭敬供養,尊重讚嘆,還要再傳佛法,這樣到「最後身」,到了「最後身得成為佛」,最後就是成佛了。就像釋迦佛,二千多年前出現在人間,他去修行,成佛了,這就是釋迦佛的最後身。二千多年前那時候,他修行覺悟,為人間說法,這是他已經滅除了一切煩惱,再也不用受業來人間。如果再來人間,是慈悲,不忍眾生苦,他是來人間度化。但是,真正修行的過程,二千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修行成佛,那時叫做最後身。未來迦葉修行,經過奉覲三百萬億佛之後的最後一世,他也能成佛,這叫做「於最後身得成為佛」。最後身,就是「(不受)後有」。「最後身有二義」,有兩個意思,第一是「聲聞此身已盡」,同樣在那地方聽法,能夠發大心、立大願,聲聞修行的過程中,生死界,「生死界中最後之身」。這是在聲聞、緣覺中所修的行,所有的煩惱斷盡了,這叫做「最後身」,「不受後有」。這是修行,還在修行的過程中,當然就是要不斷聽佛的教法,不斷展現了發大心願。
*等覺後心,金剛喻定,無明斷盡,異熟識空,名最後身,今是後義。
第二,就是「等覺後心」。等覺,就是不斷修行,發大心,入人群中,不只是諸佛,於諸佛世尊恭敬供養,還要廣宣諸佛無量大法,這已經是發大乘心的聲聞。聲聞、緣覺,不只是獨善其身,還是接受佛法,已經啟發大心,要行菩薩道之時了,這就是到達「等覺」,一切的煩惱無明全部斷盡了,連自己獨覺修行的心念也都去除了,就是要入人群中。這種「等覺後心」,最等覺,無上的等覺,無上正等正覺,「金剛喻定」,心很堅定,堅定到如同金剛石一樣。金剛石是世間無比倫的硬,那就是堅定的心如金剛石,來譬喻定心。所以,修行如果沒有立定心,起起伏伏、進進退退,永遠都沒有進步的可能,所以原地踏步,進又退,退又進,永遠都在原地。所以修行我們一定要立堅定心,如同金剛石一樣,這是「等覺後心」。要到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必定要有如金剛那麼堅定的心,要「無明斷盡」,起些心動念、無明煩惱一定要斷的乾乾淨淨。
*異熟識,阿賴耶識之別名,是亦稱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
所以「異熟識空」。「異熟識」,就是一名稱,叫做「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什麼呢?過去常說是「第八識」。第八識我們所造作的一切,有六識,六根緣外面的六塵境,我們會起心動念,會將它收於第七識的思考中,就去造作,起無明,造作很多善惡業。善業,去布施,去行善,行善的結果種子收入阿賴耶識,第八識。或者是外面的境界收入之後,我們的思想再去造煩惱無明,複製很多的惡業,惡業的結果也是收入阿賴耶識,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別名叫做「異熟識」。我們一般都說是「阿賴耶識」,也就是第八識,第八識也能叫做「異熟識」,這是表示我們所造作的不同,造善、造惡,做十善生天堂,守五戒,不失人身,若是一不小心,惡念一起,造很多惡業,那就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道,這叫做異熟。
「異」,各造不同的業,因緣成熟了,再來人間,這業就帶來人間。第八識,就是我們最後的識,我們造善、造惡,最後我們的身體已經緣盡了,往生了,就是帶著這個「異熟識」再來人間受生,這都讓我們由不得自己。「異熟識,能引生死」,它會引我們的生死。因為你造很多善業,因緣成熟,在意識之中隨這個意識,帶你到來生,生到善的國度,好的家庭中,這是你的依報。你的正報,隨著意識帶去投生,我們若是作了很多惡業,我們捨這個身體,由不得自己。隨著我們因緣成熟到惡的地方去,這國家常常在動亂,災難偏多,貧窮困苦,沒有善法可聽,沒有好的教育等等,這就是隨業,各人有不同的業,有善惡雜糅的業,我生在很不好的地方。但我還有造一些善的因,所以我能離開這依報,我的正報到其他的地方。所以有的人就說,「歹竹出好筍」,在一個不好的家庭環境,卻能出這樣好的後代,就是說孩子他自己,自己的善惡業,他能離開。就如現在尼泊爾,很多(尼泊爾人旅居)在不同的國家,尼泊爾的人出生在尼泊爾,但是他的因緣去到其他國家。現在尼泊爾有難了,很多人都回到他的故鄉,他在外面生活得很好,不受這個地方的人禍天災所受,所以這叫做「異熟識」。
他的依報、他的正報,就是過去生怎麼做,怎麼修,這種「異」,就是不同,我的善與惡都有造,所以我先苦,但是後面得福;有的是前面先得福,後面很苦。有的人生在很富有、很好環境的家庭,享受得很好,但是等到因緣果報來時,業報現前,一生落魄,晚年很辛苦,這叫做「異熟識」。我們過去生如何造的因緣果報,我們就怎麼受,因果成熟就開始了,這叫做「異熟識」。平時叫「藏識」、「第八識」。我們帶著第八識再生人間,有這種不同的果報,所以,先苦後甘或者是先甘後苦,我們的人生由不得我們自己。或者是一輩子都很好命,也有一輩子都這麼苦難,這就是我們過去生如何做的,都藏在「異熟識」中,就是第八識中。所以,「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這叫做「異熟識」。我們若有修行,一直修、一直修,修到最後「異熟識空」,善惡都空掉了,都沒有什麼煩惱,沒有再有緣的牽絆,一切清淨,這叫做「最後身」。這就是釋迦佛向迦葉尊者這樣說,你要經過奉覲三百萬億佛之後,恭敬供養,這樣修行過來的,最後所得的「最後身」就是要成佛。
經文簡釋:「名曰光明如來」
別號光明,因中然燈續明,紫金塗佛,世世生生身常金色。
*故為羅漢時名飲光,成佛時號光明,由說法化生自利利他,如日光明,破一切暗。
*「如來」: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
迦葉最後身成佛,「名曰光明如來」,這就是別號。人人都稱作佛,但是他有名,就如我們人人的名稱都是「人」,我們都有一個共同名稱,我們都稱為「人」。但是,人有張三、李四的名,所以這叫做別號,「人」是通號,張三、李四是別號。「佛」是通號,但是「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別號。迦葉尊者,未來經過三百萬億諸佛道場,去供養,恭敬諸佛,修行,受佛教化,入群中去布達佛陀的教法。這樣的因緣成熟了,在最後,最後身,他修行,他成佛,名叫做光明如來,這個別號。「因中然燈續明」,這就是他的心光明,清淨無染,這就是「因」,生生世世都是這樣身那麼亮、那麼乾淨,所以「因中然燈續明」,就是譬喻這種清淨無染的心,生生世世在修行,就如每一生世都在點燈光一樣。
尤其是剛才說過,有一生世用紫金塗佛的佛身。那是在「像法時代」,他的生生世世,如我們現在,雖然我們說是「末法」,不過,在「像法時代」也已有佛的形像留下來,人間為佛造像。其實,佛本來就無形相,但是為了要尊重,人間為佛造像。迦葉也曾在像法時代看到佛身剝落,所以他趕緊用紫金塗身、貼金,總是讓這一尊佛像有光芒。這就是說他過去生有這樣的因緣造作,用很恭敬的心,讓佛的佛像再發光。這個因緣,所以「世世生生,身常金色」,身體常常會發亮。「故為羅漢時名飲光」,也是迦葉在修行時,有人形容他的身體會吸光。就如我們現在的念珠,若太陽下山或者是在燈光下照,在暗暗的地方就會發光,如這樣的道理。其實我們也有。
迦葉在羅漢時,名叫做「飲光」,成佛時號「光明」。這樣一直修來,他的身相,未來同樣是生生世世身體有光,一直到成佛,他的佛名為「光明」。「由說法化生」,來度化眾生,不斷說法去度化眾生。「自利利他」,從聲聞、緣覺時,一方面修行去除煩惱,一方面入人群中去度眾生,如日光,如日的光明,破一切暗。就如日,有太陽,就沒有黑暗;若是晚上,就是沒太陽光照。所以,有太陽,就沒有黑暗,光會破除一切黑暗。「如來」,如來者就是,「如」是真如。「如來」就是「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從修行的過程,生生世世接受諸佛的法,乘如是法而來人間,這叫做「如來」,他乘如是法而來人間,所以,乘真如之道從因而來果。我們人人都本具真如,是我們迷失了。所以我們要重新聽法,用法來契合我們的真如本性,乘我們的真如本性,清淨無染這個因,我們先學道,啟發了我們真如本性,清淨的因,結果就是成佛。所以,乘真如之道,就是要學道,要照這條路走過來,回歸到我們清淨無染的本性,這樣的結果就是成佛。「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所以,乘如是法而來生,結果就是成佛。
經文簡釋: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
*「應供」:斷一切之惡,應受人天之供養。
再來,「應供」,成佛了,除了「如來」以外,這是他的聖號,乘如是法,表示修很多行,回歸到真如本性,所以名稱「如來」。「如來」,也是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樣總共是「十號」。「應供」,「應供」就是斷除一切之惡,應受人天之供養。我們就是要修行,我們要將一切惡,壞的習慣,起心動念,貪、瞋、癡、驕慢、懷疑這些念,完全都要去除。沒有我們不相信的人,好好建立對人的尊重,沒有我們不相信的。相信佛所說的人人本具佛性。類似這樣,一切惡念無明,我們都要斷除,到這樣的程度,就是人天所應供養。已經有這樣的德了,所以應受人天供養。
*「正遍知」: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
「正遍知」,就是說具一切智。佛已經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哪一項,佛不瞭解呢?佛陀所覺悟的道理非常普遍,就是「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所以名為「正遍知」。
*「明行足」:明即三明行足者,天眼、宿命、漏盡明,謂身口意業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
「明行足」,明即三明。「三明」是什麼呢?就是天眼通、宿命通,也說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這幾天前才說過。有了這「三明」,這就是在羅漢,緣覺,菩薩,所證有的,叫做「明」。在佛,叫做「達」,「三達」。這就是完全透徹,非常了解。身口意業正,完全正而不偏,所以很清淨。「正真清淨」,身口意三業,完全方向是正確,內心都是清淨。所以,「於自願力,一切之行」。自己發動了自己的願力,好好修行,為天下眾生來修行,為天下眾生成佛,為天下眾生,一大事因緣來人間,所以,這就是「三明」。就是「明行足」的意思,所修的行完全滿足。
*「善逝」:善是能,逝是往。
善從迷鄉往於智地。
再來,「善逝」,那就是善,善的意思就是「能」,有能;逝是「往」,能往。我知道、知道,知道,知道是要做什麼呢?要去做。不是只是「知道」,知道了,你就要起行動,所以叫做「善逝」。來去自如,佛陀就是這樣,來人間,不是因業帶來人間,是他不忍眾生苦難而來人間,乘如是法而來人間度眾生。去來自如,所以稱為「善逝」。「善從迷鄉往於智地」,將凡夫帶到智地,從智地再來人間,來去自如,叫做「善逝」。
*「世間解」: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
「世間解」,就是說「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都瞭解因果。我們眾生就是無明,無法瞭解,受因果將我們拖著轉。一點點聲音,我們就受不了,忍不住。其實,佛陀不是這樣,我們要修行要很了解世間,世間人的心理就是這樣。我們若有先見之明,我們哪會容易受人影響呢?所以我們要將心定,這才有辦法「世間解」。
*「無上士」:謂業惑淨盡更無所斷。
「無上士」,就是說「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所有的業、無明惑全都斷得乾乾淨淨,就是「無上士」,是至高無上,那就是佛。無上正等覺,就是「無上士」。
*「調御丈夫」:佛能調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入修道。
「調御丈夫」。「佛能調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他能度盡一切眾生。但是奇妙的就是要與眾生有緣,眾生若不接受法,還是無緣度。無緣度,要怎麼辦呢?佛陀還是不捨眾生,來回人間來度。就如一位調御丈夫(訓獸師),動物再壞,他都是用心要將牠調伏得連動物都會聽他話,到這樣的程度。所以,一切,能調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不論再猛的眾生都要度,度到能讓他入道修行,這是佛的慈悲。
*「天人師」:六趣中的天與人無不以佛為教師。
「天人師」,就是六趣之中的天與人,「無不以佛為教師」。所以,天人在六道中,以佛為師,無不都是皈依佛。這是佛陀要用很多的心神,度盡一切眾生。所以希望在六道,六道就是五道中再加上阿修羅道,這樣叫做六道。所以,六趣都是以佛為師,無不以佛為師,沒有一道不是以佛為師的。所以,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
*「佛」: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
*「世尊」:以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故也,又於世獨尊。
再來就是「佛」,「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再來就是「世尊」,世尊「以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故稱為世尊」。就是在世間,以世間獨尊,真的是世間無與倫比,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智慧,能夠對虛空法界,無一法不知不解,所以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這叫做「世尊」。所以,學佛,我們要好好用心,要用在這一分饒益化度有情,所以這種修行的方法,這樣才能得受三界所尊重,所以稱為「世尊」。修行的目標就是這樣,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附註說明】〔滅盡定〕
(術語)又名滅受想定。二無心定之一。滅盡六識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禪定也。不還果已上之聖者,為假入涅槃之想而入於此定,極長者為七日,屬於非想天,外道所入之無心定,名為無想定。屬於第四禪。俱舍論五曰:「如說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無想定。如是復有別法,能令心心所滅,名滅盡定。」大乘義章二曰:「滅盡定者,謂諸聖人患心勞慮,暫滅心識。得一有為非色心法,領補心處,名滅盡定。」同九曰:「滅受想者,偏對受想二陰彰名。想絕受亡,名滅受想。滅盡定者,通對一切心心數法以彰名也。心及心法一切俱亡,名為滅盡。」《丁福保佛學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