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5/14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5/1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5/14晨語簡記   2015/05/14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五月 14, 2015 7:46 pm

2015051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覺悟自性諦理,自性身即法身,
諸如來真淨法,湛然常寂具足,
無邊真實功德,一切法平等性。
各位,我們每天聽,法有沒有入心嗎?是不是向自己找到自己的自性了沒有?自性到底是什麼?長久的時間反反覆覆,很強調自性諦理,一直都強調,反覆不斷解釋,要讓大家很清楚,人人心中本具真如本性;要讓大家更透徹真理住在人心,這真如本性的真諦理是遍虛空法界,這個道理,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去找出,從自己內在的真如,如何與虛空法界的真諦理能夠會合起來?甚至也跟大家說過了,一切萬物有形像,是有為法。有造作成就的一切物體,裡面都含藏著真諦的理性存在。到
底這些理與我們的心,與我們身外之物,那個無形無體的理法,有沒有清楚?昨天聽到你們請人來說,要如何預防,防災,火災要如何預防?要知道火的(特)性,火它也有性,火性一起,我們日常也是要用火,否則三餐要怎麼辦?三餐的菜餚要如何來?如何吃得飽,吃得健康,吃得平安?火,它能能助我們生活,火也會毀滅掉生活中一切的物資,所以就要預防。
同樣的道理,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一件東西不是能利益眾生,哪一件東西不是有害,破壞一切,所以利與害,常常都是一體二面。我們要如何去運用道理,道理如何去體會?用心,用的適當,那就是平安,不用心或用得過度,就會有禍端。這就是佛陀來人間要教育我們,讓我們的心清淨中,體會天地萬物一切的道理,希望我們心能很明徹,透徹所有有形無形,無不都是有它的自性、它的道理存在。如我們人,人的自性,要有人的道理,天地萬物都一
樣,遍虛空法界,哪一項沒有他的自性諦理存在呢?所以說,「自性身即法身」。我們的自性真如,就是在我們的心。而我們的心本來也是具有真如本性,也是與佛同等的智慧,心就是這麼明徹通達。前面說過了,在羅漢的覺悟叫做「明」,在佛的覺悟叫做「達」,他不只明白清楚,他又通達,這就是修行,既會明就會通。
我們若更上一層樓,用心來看境界。我們在這裡,在現在這個講堂,我看出去的境界,外面有一個小靜思的小佛堂,我若是同樣在這一個建築物裡,再上一層樓,看得境界就不同了,同在一這位置,但是再往上更高一點,看過去,就是遼闊的環境,就能看很遠的境界。這跟修行同樣,聲聞、緣覺他的境界就是這樣,明白這樣的境界;他的前面還有障礙。什麼障礙他呢?自私,自覺悟,他不想再進一步,將這通徹瞭解的道理,入人群中去。若願意將所瞭解、明白的法入人群中,這樣叫做
「達」。我們的眼界就能看得很開,所明白的事能很多。希望我們修行要自我去除障礙,覺悟自性諦理,不要讓自己有障礙,要瞭解這自性身即是法身,法身即是真理,很普遍通達,瞭解一切的景象、理性,都能瞭解,這就是我們修行要很用心。
所以,「諸如來真淨法」,這就是如來真淨法,如來真淨法長什麼樣子呢?「湛然常寂具足」。他的心是這麼地平靜,平靜的如一面鏡子一樣,這面鏡子你摸是平的,很光滑,非常平,但是這面鏡子這樣小,它只能照開出周圍的境界。這「大圓鏡智」,一面圓鏡這樣明朗,能照耀很開闊的境界,所以這心鏡,我們人人本具。過去我也常常說過,人人本具,只是有的人的心鏡一片黑暗,黑就是污穢,就是很多很多無明污穢,將我們的心鏡污染得一片黑了,心鏡的本身有什麼樣的損失嗎?一點都沒有損失,它的光明還是內藏著,只要我們用心將這面鏡子擦一擦,將它用淨水法,將
它用乾淨的布擦,自然這一面心鏡,水洗、布擦,這面鏡它乾淨了,鏡的本質能照耀外面的境界。同樣的道理,這就是我們湛然常寂具足的本性,人人都具足,人人都平等,只是我們沒有用心,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人世間,人心一片黑是很可怕的,我們心若能清淨,人群、社會全都是智慧者,社會一片都是清淨光明,莊嚴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佛土,才是真正我們心地的境界。
所以佛陀要我們人人都能去除一分一分的無明,讓我們成長一分一分的慧命,這是佛對眾生一片真誠的心。佛陀對眾生是憐憫,視眾生如一子,希望眾生人人能夠體會佛陀用心的教育,所以「無邊盡是功德,一切法平等性」。這是佛陀他對眾生無邊真實的功德,累生累世,累劫以來,無不都是為眾生這樣的用心,是佛陀真實的本懷,佛陀真實的本懷,生生世世來人間,就這樣一直累積功德,內修外行,對待一
切眾生都是平等。這種平等性回歸於真如本性,這都是佛陀覺悟自性之諦理,也就是「自性身即是法身,諸如來真淨法,湛然常寂具足」。這不只是佛,你、我都一樣有這麼清淨,這面鏡子都在我們心裡,只是我們有沒有用功洗過鏡子?我們有沒有用心擦過鏡子?我們是不是依教奉行?堪忍在日常的生活,精進於佛的道場中?有還是沒有?這是我們自己要自問。所以,用功,一定要用真實心,無邊無際,無不都是我們累積功德,要用功,這樣一切法是平等。
佛陀對眾生是這樣看待,所以他說法,辛辛苦苦,用真誠的耐心,一而再、再而三,長行文一直到偈頌文。法,大同小異,但是就是要耐心,反反覆覆的法不斷耐心說,這反反覆覆的法,耐心地說,到底有沒有耐心聽?佛陀這樣認真,但是聽法的人呢?是否認真呢?就如在<方便品>,佛陀開始要說法了,五千人退席,這是在佛
陀的時代,現代的時代是不是也同樣這樣呢?佛陀的時代,人心還算單純,現在的時代已經是快來不及了,我們大家應該要快發起心來,時間不能留給我們,來不及的時間。把握時間,當下,恆持剎那,用耐心好好殷勤精進,聽聞佛法,法入心,身體力行,必定要累積功德,內修外行。
所以前面的文,原來是佛陀為迦葉尊者授記了,因為在<信解品>,四大弟子出來表達,他們就像貧窮子一樣,用這樣來譬喻佛法在他的身邊,在他的內心終於瞭解了:原來我自己也有這麼豐富的法,佛陀知道他們已經全都體會了,開始要為他們授記了,選擇迦葉。迦葉尊者在佛陀座下修行,是一片的清淨,從他入僧團那一天開始,一輩子,幾十年的時間,沒有變化,完全守持這分大忍力,忍得世間的欲念,忍得世間物欲,他不貪,忍得世間生活貧窮困苦,忍得世間四大不調和,在人間「生忍」、「法忍」,完全忍過來,就是用這樣清
淨的心在精進。
佛陀向這位弟子讚歎,器重,所以為迦葉,他說:「我此弟子。」很親切,這樣的稱呼,開始要為他授記,大迦葉,光明如來,光德國土,未來所結緣的人,他的道場,他所生的國土,這些人就是這樣善良,這些人都是這樣殷勤精進,人人都發大心、立大願,縱然有了那種意見偏差,於佛法沒很精勤,但還是擁護佛法,是多麼清淨的世界。這是佛陀的時代,向迦葉尊者授記的未來,將來迦葉尊者壽命很長,佛壽十二小劫,「像法」很長,「正法」也是很長,二十小劫。用這麼長時間,這麼富有、善良、莊嚴的國土,向迦葉授記。想看看,我們呢?我們是住在娑婆世界,充滿了五濁惡世,人心黑暗,尤其是很硬,就如竹刺一樣,處處要傷害人,這種無明的眾生有多少呢?無端不斷中傷,無端不斷造謠,這樣的社會人心一片黑了,我們能不趕緊精進嗎?我們能心鏡不擦嗎?所以我們要
擦亮我們的心鏡,用這光明來照耀,入人群去,應該我們要更用心,更認真。前面文已經一段落,長行文告一段落,佛陀已經完全為迦葉尊者授記,但是又再重複,「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經文:「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於未來世,過無數劫,當得作佛。」
再重新向大家說,因為有的人姍姍來遲,慢慢地來,聽法沒有很認真,慢慢來。這些慢慢來的人沒有聽到。佛陀慈悲,「你既然後面才來,但是為迦葉授記的事情很重要,我重複再講一次。或者是記憶較差的人,瞭解體悟性還不很敏銳的人,我再重新說一次。」所以就有此偈文出現,前面就是「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迦葉未來世,「過無數劫」,要過很長久的時間。劫,長時間。因為他要再見過三百萬億佛,這代表很長的時間。之後,在這麼多佛的道場受教,再累積功德,還要在人群中多結善
緣,還要在人群中磨練,來成長智慧,所以他必定要經過這麼多佛,所以「過無數劫,當得作佛」,當來也能成佛。「而於來世」,接下來這段經文,
經文:「而於來世,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智慧,淨修梵行,供養最上,二足尊已。」
經文簡釋:
「而於來世,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從是已去、未來當得奉覲見諸佛。
就是還要有這樣的過程,還要供養奉覲三百萬億佛,在諸佛世尊,就是獲得諸佛的智慧。因為諸佛世尊,佛佛道同,於每一尊佛,都是很敬仰,敬仰佛的智慧,在佛的座下修梵行。就如迦葉在釋迦佛的座下,開始發心就是修清淨行,去除一切欲念,與世無爭,與人無爭,與事無爭,就是身心都清淨。這種去除無明,不再造業,
這種「淨修梵行」。「供養最上,二足尊已」。用此清淨行來供養每一尊佛,每一尊佛所教的,他都是真心受持,依教奉行,這就是最上的供養。不是用物質供養,是用他最虔誠的心,依教奉行來供養二足尊。二足尊就是福慧具足的大覺者。所以這就是「從是已去,未來」,這麼多佛,「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以來,就是這麼長久以來,「從是已去未來」,過去、未來這樣長久的時間,「從是已去未來」也是過去,也是未來,當得奉覲諸佛。不論是過去或者是未來,一定能這樣生生世世遇到佛,佛真如的法一直在他的心裡,生生世世。「三百萬億」,所見的數字是很多。這就是我們修行要經過。
經文簡釋:
「為佛智慧,淨修梵行」;頌宣法修慧,梵行全攝六度為欲成就佛智慧故,清淨身心,修諸梵行。
「為佛智慧,淨修梵行」。「梵行」,常常說過了,我們要好好修,修好我們的智慧,有智慧才能修得梵行。我們應該要很清楚,這種法。「為佛智慧,淨修梵行」,這就是重說的意義,要讓大家更了解,修慧就是要在梵行中來修。鏡子沒有擦清明,照不到外面的境界。慧,慧就是非常的明朗,梵行專稱修清淨行,必定要經過六度,修六度。「為欲成就佛智慧故」。你若要成佛,這個「欲」不是貪欲的「欲」,是為了要成佛,我們有希望,這個「欲」就是希望,我們的願力。我們要從凡夫,我們要修行,我們要成佛,所以,凡夫苦不堪,成佛是智慧大悟,我們要在凡夫的無明如何能轉迷為悟,這是我們的希望,這個欲就是發心立願,為了要成佛,我們必定要行六度行。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是要在人群中,在人群中就是為了要成佛,所以成就佛智慧。我們能在人
群中,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污泥中的蓮花還是清淨,那就是我們用清淨心入人群中,不受人群污染了,這就叫做法。世間法如水來洗我們的心,世間的煩惱,如一塊淨布來擦拭我們的心鏡,讓我們的智慧成長。這就是我們修行一定要入人群。所以要「全攝六度」。在梵行,修梵行不是都不和人互動,這樣才是清淨。不是,是要入人群中與人互動,而不受這些污染把我們污染了。因為污泥因蓮花而淨化。我不是一直向大家說過了嗎?污泥是因為有蓮花而美化、淨化了,就是需要菩薩入人群中,才能淨化人心。所以我們必定要行六度行,才能真正練出我們一念清淨無染的心,這才是真正的梵行,這就是「宣法修慧」的梵行。
用法,法是什麼法呢?是六度法。用六度法來修梵行,梵行總攝受的就是在六度中。所以我們若能付出,再持戒、再精進、再忍辱,在這個人間,自然我們就能練出
那一分思惟修。要很透徹瞭解,好好思惟,用什麼方法在人群中,不受人群影響我們。思惟修就是定,禪定,這個定力產生我們的智慧,這就是法。所以「為欲成就佛智慧故」。所以我們修梵行,梵行一定要在六度中,六度一定要在人群中。所以,「清淨身心,修諸梵行」。我們要用清淨的身心,在人群中修,修種種清淨行,若沒有濁,哪有清淨呢?所以在濁群中保持清淨心,這就是用功,這就是修行。
*又如來智慧之深廣,譬如海深廣無涯底。
又說「如來智慧之深廣,譬如海深廣無涯底」。如來的智慧就如海一樣,又深又廣,這種智慧海廣無邊際,也沒有底,很深很深的譬喻,廣又深,這是佛的智慧,如來的智慧。如來的智慧是從「淨修梵行」來的,「淨修梵行」就是「出家離欲之行」。所以說如來,荷擔如來家業是出家修行者
的本分事。如來家業是什麼呢?是承擔天下眾生的責任。所以這叫做「淨修梵行」,就是「出家離欲之行」。「當知,三世諸佛,無不由出家修梵行,得成正覺」。每一尊佛要成佛,他一定要出家,出家表示斷除了小愛、私欲,家庭的欲念,這樣專心,捨棄小愛,為天下眾生的大愛,這就是歷代祖師,過去未來成佛,無不都是因為出家,才能將佛法這樣擔起來,為天下眾生。所以出家人稱為三寶之一,在家的佛教徒都要恭敬尊重僧。我們憑什麼讓人恭敬尊重呢?我們應該要有承擔、有責任,這才是真正出家修行的目的。
*淨修梵行:即出家離欲之行當知,三世諸佛,無不由出家修梵行,得成正覺。
所以,「淨修梵行,即出家離欲之行」。這就是梵行。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很清楚,「三世諸佛,無不由出家修梵行,得成正覺」。所以過去、未來諸佛都是這樣,所以
叫做佛佛道同。同樣一條路走,起點你要有修行的心,要到成佛,必定天下為一家,為天下眾生,就是我們要承擔的志業,這就是要棄離家庭,沒有小愛,沒有「這個是我的親人」。常常說「誰是誰的親人」,出家之後,完全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釋迦如來的大家庭,是為天下眾生,沒有私己的親的念,都沒有。親,天下為親,念,天下為念。所以,這就是出家乃是大丈夫事,這是多麼尊嚴的事情呢?
經文簡釋:
「供養最上,二足尊已」;心為能供福慧兩足最上世尊,是所供境。
所以,「供養無上,二足尊已」。因為諸佛無不都是放下自己的家庭而專心修行,在人群中修福修慧,生生世世,無量劫的時間,一路來,所以值得我們「供養最上二足尊已」。福具足,慧具足,所以「心為能供福慧兩足最上世尊」。用我們的心,真
誠的心能供養,供養福慧兩足尊,這就是我們要用真心來供養,我們要依教奉行。再接下來又說,
經文:「修習一切,無上之慧,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經文簡釋:
「修習一切」;久在迷故,自壞善心,今始覺知,復本性體,名之為修漸漸增進,名之為習。
這段經文就是說,要這樣修行,修習一切無上智慧,最後身就能得成為佛。時間雖然長久,只要一念心一路這樣走去,心不受污染,再久終於也能成佛,這就是「修習一切」。「久在迷故,自壞善心」,所以「今始覺知」。就是說我們凡夫就是這樣,長久以來都是迷,迷在凡夫界,人人的心受污染了,這都是自己自造自污染。所以污染什麼?污染善心。這時候因為有了因緣,
「今始覺知」,現在真正聽佛法之後,現在全都了解了。在〈信解品〉,貧窮子,不就是自己這樣敘述,流離失所五十餘年,在五道輪迴,這就是迷。曾經這樣過來,一直到遇到佛,開始再回頭發心修行。過去已經「自壞善心」,現在聽法之後才了解,原來法不離我的心。這是在〈信解品〉,我們說很清楚了。
所以「復本性體」。現在瞭解,我們恢復我們的清淨本性,我們的清淨本性,清淨的覺體就是真諦理,我們現在都已經瞭解。「名之為修」。瞭解,就要開始精進,要好好修了。「漸漸增進」,一步一步走,儘管時間很久,要再經過三百萬億諸佛的道場修過來,但是只要這念心清淨,步步向前前進,自然就能再恢復本性,好好修行,一步一步同樣能增,增長智慧,同樣能前進,向前前進。「名之為習」。要好好修習,不斷不斷修習善念。我們現在凡夫是無明的習氣,轉無明習氣為善念,要不斷來薰
習善念。
經文簡釋:
「無上之慧」;一切諸所證之智,名無上之慧。指修二道五菩提,能得佛的無上智慧。
所以是「無上之慧」。「無上之慧」是「一切諸所證之智」。我們修,體解了,瞭解了,那個體解就是智,瞭解了,一直到無上慧,慈悲等觀。智慧,慧就是平等慧,智就是分別智。懂得分別是非,到達了慧,那就是平等。這種平等慈悲等觀,就是智慧具足,自然我們就慈悲等觀,這叫做佛慧,叫做無上慧。那就是「指修二道五菩提,能得佛無上智慧」。這種佛法,我們還有很多名相要研討,時間要把握。
經文簡釋: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等覺後身,得成正覺。
*最後身,即於此身成道名最後身。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最後菩提成就了,自然就得「最後身」,最後他來世也能成佛。所以等覺是最後身,得成正覺,就是我們修行到最後,所有的煩惱都斷除,塵沙無明惑都斷除了,我們的慈悲等觀已經到達極等。所有世間我盡見,法已經到虛空遍法界。「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種智慧,那就是成正覺。等覺就是最後身,這就是佛成佛、成正覺的時候。力量就是從我們自己的心開始,所以我們剛才說過,「覺悟自性諦理」,要常常要瞭解,我們的自性在我們心裡這麼貼近,這麼貼切,每一天、每一個時刻,無不都是從我們的身、我們的心與外面的境界所接觸,是擔心或者是歡喜?這無不都是外面一切的境界。讓我們煩惱的是什麼呢?讓我們煩惱的就是外面一片的黑,一片的污濁,一片那種中傷或者是這種造謠。常常我們都會聽到:「我很煩惱,無緣無故在背後說我這些話。」「你有沒有做?」「沒
有啊,我就是沒有這樣,他這樣中傷,我才會生氣。」看,這就是有外面的中傷,我們就會生氣,我們就會無明煩惱,這不就是嗎?「你怎麼這麼歡喜?」「我聽到人家稱讚我,我很歡喜。」這種「很多人都說我都是對的,不對的都是別人,所以我有道理,我很歡喜。」是不是這樣呢?
總而言之,很多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互動、對待,我們到底有覺悟到自性嗎?道理,周圍的道理,到底我們明白了嗎?若是我自己,我會覺得我自己還沒有很體會,不知道各位我們是不是有體會多少呢?我們自己也自問,自己問自己,問心。自性身就是法身,有體悟到了嗎?如來的真淨法,我們是不是有清淨呢?我們煩惱去除了嗎?到底還缺多少?是不是具足了呢?當然是還沒有,我們還缺很多,缺很多法,在我們心裡,缺很多法,我們沒有精進。所以我們是不是要很用心呢?才能到達無邊真實的功德,能到達一切法都平等性,
到達人間淨化人心。人人要有大光明的心地,不要有黑暗心,這就是我們要如何發心,將我們一片真誠為大地眾生來分享,來淨化,這要看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補充資料】摘錄《佛本行集經‧受決定記品》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時彼佛在雜寶窟內,我見彼佛,心生歡喜,合十指掌,翹於一腳,七日七夜,而將此偈讚歎彼佛,而說偈言:『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5/1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5/14晨語簡記   2015/05/14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五月 16, 2015 5:57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五月十四日星期四)

 

上人開示「自性身即法身」,所以法身大士就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要好好修行就會到。

 

還要「淨修梵行」,所以我們修梵行,梵行一定要在六度中,六度一定要在人群中。所以,「清淨身心,修諸梵行」。我們要用清淨的身心,在人群中修,修種種清淨行,若沒有濁,哪有清淨呢?所以在濁群中保持清淨心,這就是用功,這就是修行。

如來的智慧是從「淨修梵行」來的,「淨修梵行」就是「出家離欲之行」。所以說如來,荷擔如來家業是出家修行者的本分事。如來家業是什麼呢?是承擔天下眾生的責任。所以這叫做「淨修梵行」,就是「出家離欲之行」。「當知,三世諸佛,無不由出家修梵行,得成正覺」。

 

「漸漸增進」,一步一步走,儘管時間很久,要再經過三百萬億諸佛的道場修過來,但是只要這念心清淨,步步向前前進,自然就能再恢復本性,好好修行,一步一步同樣能增,增長智慧,同樣能前進,向前前進。「名之為習」。要好好修習,不斷不斷修習善念。我們現在凡夫是無明的習氣,轉無明習氣為善念,要不斷來薰習善念。

上人對於「習」做以上的開示,薰習、學習、修習,複習,學而時習之,習是很重要的概念。

 

二道五菩提,我對於先般若道,到了八地不動菩薩一直到成佛才是方便道,感觸很深。原來,方便不是隨便,要具足慈悲願力等,才能成就善巧方便的善慧地與法雲地,再到等覺與妙覺成佛。(上人說名相以後開示)

 

今天最有感,聽進去的是自問,問心。

我們自己也自問,自己問自己,問心。自性身就是法身,有體悟到了嗎?如來的真淨法,我們是不是有清淨呢?我們煩惱去除了嗎?到底還缺多少?是不是具足了呢?

我寫了一篇自問:三個修行問題登在本期奈普敦週刊,內容如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佛子自問:「我每天有沒有做到三個修行:為佛教的信心是否堅定深固?為眾生的願行是否廣大無邊?師父教的佛法是否通達顯照?」

曾子反省的重點是忠信與學習。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

佛子反省的重點是信願行與佛法的修行。兩者皆有捫心自問,更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省思。

如果沒有做到,當深自懺悔。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如果你有做到信,信根本、信佛、信法、信僧。有做到願,發大菩提心,立四弘誓願。有做到行,行六度萬行,依正道行,深心信解,法入心,法入行,可以得菩提,證得無上道果。恭喜您。

 

 

 

覺悟自性諦理,自性身即法身,
諸如來真淨法,湛然常寂具足,
無邊真實功德,一切法平等性。



各位,我們每天聽,法有沒有入心嗎?是不是向自己找到自己的自性了沒有?自性到底是什麼?長久的時間反反覆覆,很強調自性諦理,一直都強調,反覆不斷解釋,要讓大家很清楚,人人心中本具真如本性;要讓大家更透徹真理住在人心,這真如本性的真諦理是遍虛空法界,這個道理,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去找出,從自己內在的真如,如何與虛空法界的真諦理能夠會合起來?甚至也跟大家說過了,一切萬物有形像,是有為法。有造作成就的一切物體,裡面都含藏著真諦的理性存在。到底這些理與我們的心,與我們身外之物,那個無形無體的理法,有沒有清楚?昨天聽到你們請人來說,要如何預防,防災,火災要如何預防?要知道火的(特)性,火它也有性,火性一起,我們日常也是要用火,否則三餐要怎麼辦?三餐的菜餚要如何來?如何吃得飽,吃得健康,吃得平安?火,它能能助我們生活,火也會毀滅掉生活中一切的物資,所以就要預防。
同樣的道理,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一件東西不是能利益眾生,哪一件東西不是有害,破壞一切,所以利與害,常常都是一體二面。我們要如何去運用道理,道理如何去體會?用心,用的適當,那就是平安,不用心或用得過度,就會有禍端。這就是佛陀來人間要教育我們,讓我們的心清淨中,體會天地萬物一切的道理,希望我們心能很明徹,透徹所有有形無形,無不都是有它的自性、它的道理存在。如我們人,人的自性,要有人的道理,天地萬物都一樣,遍虛空法界,哪一項沒有他的自性諦理存在呢?所以說,「自性身即法身」。我們的自性真如,就是在我們的心。而我們的心本來也是具有真如本性,也是與佛同等的智慧,心就是這麼明徹通達。前面說過了,在羅漢的覺悟叫做「明」,在佛的覺悟叫做「達」,他不只明白清楚,他又通達,這就是修行,既會明就會通。
我們若更上一層樓,用心來看境界。我們在這裡,在現在這個講堂,我看出去的境界,外面有一個小靜思的小佛堂,我若是同樣在這一個建築物裡,再上一層樓,看得境界就不同了,同在一這位置,但是再往上更高一點,看過去,就是遼闊的環境,就能看很遠的境界。這跟修行同樣,聲聞、緣覺他的境界就是這樣,明白這樣的境界;他的前面還有障礙。什麼障礙他呢?自私,自覺悟,他不想再進一步,將這通徹瞭解的道理,入人群中去。若願意將所瞭解、明白的法入人群中,這樣叫做「達」。我們的眼界就能看得很開,所明白的事能很多。希望我們修行要自我去除障礙,覺悟自性諦理,不要讓自己有障礙,要瞭解這自性身即是法身,法身即是真理,很普遍通達,瞭解一切的景象、理性,都能瞭解,這就是我們修行要很用心。
所以,「諸如來真淨法」,這就是如來真淨法,如來真淨法長什麼樣子呢?「湛然常寂具足」。他的心是這麼地平靜,平靜的如一面鏡子一樣,這面鏡子你摸是平的,很光滑,非常平,但是這面鏡子這樣小,它只能照開出周圍的境界。這「大圓鏡智」,一面圓鏡這樣明朗,能照耀很開闊的境界,所以這心鏡,我們人人本具。過去我也常常說過,人人本具,只是有的人的心鏡一片黑暗,黑就是污穢,就是很多很多無明污穢,將我們的心鏡污染得一片黑了,心鏡的本身有什麼樣的損失嗎?一點都沒有損失,它的光明還是內藏著,只要我們用心將這面鏡子擦一擦,將它用淨水法,將它用乾淨的布擦,自然這一面心鏡,水洗、布擦,這面鏡它乾淨了,鏡的本質能照耀外面的境界。同樣的道理,這就是我們湛然常寂具足的本性,人人都具足,人人都平等,只是我們沒有用心,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人世間,人心一片黑是很可怕的,我們心若能清淨,人群、社會全都是智慧者,社會一片都是清淨光明,莊嚴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佛土,才是真正我們心地的境界。
所以佛陀要我們人人都能去除一分一分的無明,讓我們成長一分一分的慧命,這是佛對眾生一片真誠的心。佛陀對眾生是憐憫,視眾生如一子,希望眾生人人能夠體會佛陀用心的教育,所以「無邊盡是功德,一切法平等性」。這是佛陀他對眾生無邊真實的功德,累生累世,累劫以來,無不都是為眾生這樣的用心,是佛陀真實的本懷,佛陀真實的本懷,生生世世來人間,就這樣一直累積功德,內修外行,對待一切眾生都是平等。這種平等性回歸於真如本性,這都是佛陀覺悟自性之諦理,也就是「自性身即是法身,諸如來真淨法,湛然常寂具足」。這不只是佛,你、我都一樣有這麼清淨,這面鏡子都在我們心裡,只是我們有沒有用功洗過鏡子?我們有沒有用心擦過鏡子?我們是不是依教奉行?堪忍在日常的生活,精進於佛的道場中?有還是沒有?這是我們自己要自問。所以,用功,一定要用真實心,無邊無際,無不都是我們累積功德,要用功,這樣一切法是平等。
佛陀對眾生是這樣看待,所以他說法,辛辛苦苦,用真誠的耐心,一而再、再而三,長行文一直到偈頌文。法,大同小異,但是就是要耐心,反反覆覆的法不斷耐心說,這反反覆覆的法,耐心地說,到底有沒有耐心聽?佛陀這樣認真,但是聽法的人呢?是否認真呢?就如在<方便品>,佛陀開始要說法了,五千人退席,這是在佛
陀的時代,現代的時代是不是也同樣這樣呢?佛陀的時代,人心還算單純,現在的時代已經是快來不及了,我們大家應該要快發起心來,時間不能留給我們,來不及的時間。把握時間,當下,恆持剎那,用耐心好好殷勤精進,聽聞佛法,法入心,身體力行,必定要累積功德,內修外行。
所以前面的文,原來是佛陀為迦葉尊者授記了,因為在<信解品>,四大弟子出來表達,他們就像貧窮子一樣,用這樣來譬喻佛法在他的身邊,在他的內心終於瞭解了:原來我自己也有這麼豐富的法,佛陀知道他們已經全都體會了,開始要為他們授記了,選擇迦葉。迦葉尊者在佛陀座下修行,是一片的清淨,從他入僧團那一天開始,一輩子,幾十年的時間,沒有變化,完全守持這分大忍力,忍得世間的欲念,忍得世間物欲,他不貪,忍得世間生活貧窮困苦,忍得世間四大不調和,在人間「生忍」、「法忍」,完全忍過來,就是用這樣清淨的心在精進。
佛陀向這位弟子讚歎,器重,所以為迦葉,他說:「我此弟子。」很親切,這樣的稱呼,開始要為他授記,大迦葉,光明如來,光德國土,未來所結緣的人,他的道場,他所生的國土,這些人就是這樣善良,這些人都是這樣殷勤精進,人人都發大心、立大願,縱然有了那種意見偏差,於佛法沒很精勤,但還是擁護佛法,是多麼清淨的世界。這是佛陀的時代,向迦葉尊者授記的未來,將來迦葉尊者壽命很長,佛壽十二小劫,「像法」很長,「正法」也是很長,二十小劫。用這麼長時間,這麼富有、善良、莊嚴的國土,向迦葉授記。想看看,我們呢?我們是住在娑婆世界,充滿了五濁惡世,人心黑暗,尤其是很硬,就如竹刺一樣,處處要傷害人,這種無明的眾生有多少呢?無端不斷中傷,無端不斷造謠,這樣的社會人心一片黑了,我們能不趕緊精進嗎?我們能心鏡不擦嗎?所以我們要擦亮我們的心鏡,用這光明來照耀,入人群去,應該我們要更用心,更認真。前面文已經一段落,長行文告一段落,佛陀已經完全為迦葉尊者授記,但是又再重複,「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經文:「告諸比丘,我以佛眼,見是迦葉,於未來世,過無數劫,當得作佛。
再重新向大家說,因為有的人姍姍來遲,慢慢地來,聽法沒有很認真,慢慢來。這些慢慢來的人沒有聽到。佛陀慈悲,「你既然後面才來,但是為迦葉授記的事情很重要,我重複再講一次。或者是記憶較差的人,瞭解體悟性還不很敏銳的人,我再重新說一次。」所以就有此偈文出現,前面就是「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迦葉未來世,「過無數劫」,要過很長久的時間。劫,長時間。因為他要再見過三百萬億佛,這代表很長的時間。之後,在這麼多佛的道場受教,再累積功德,還要在人群中多結善緣,還要在人群中磨練,來成長智慧,所以他必定要經過這麼多佛,所以「過無數劫,當得作佛」,當來也能成佛。「而於來世」,接下來這段經文,
經文:「而於來世,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智慧,淨修梵行,供養最上,二足尊已。
經文簡釋:
「而於來世,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從是已去、未來當得奉覲見諸佛。就是還要有這樣的過程,還要供養奉覲三百萬億佛,在諸佛世尊,就是獲得諸佛的智慧。因為諸佛世尊,佛佛道同,於每一尊佛,都是很敬仰,敬仰佛的智慧,在佛的座下修梵行。就如迦葉在釋迦佛的座下,開始發心就是修清淨行,去除一切欲念,與世無爭,與人無爭,與事無爭,就是身心都清淨。這種去除無明,不再造業,這種「淨修梵行」。「供養最上,二足尊已」。用此清淨行來供養每一尊佛,每一尊佛所教的,他都是真心受持,依教奉行,這就是最上的供養。不是用物質供養,是用他最虔誠的心,依教奉行來供養二足尊。二足尊就是福慧具足的大覺者。所以這就是「從是已去,未來」,這麼多佛,「供養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以來,就是這麼長久以來,「從是已去未來」,過去、未來這樣長久的時間,「從是已去未來」也是過去,也是未來,當得奉覲諸佛。不論是過去或者是未來,一定能這樣生生世世遇到佛,佛真如的法一直在他的心裡,生生世世。「三百萬億」,所見的數字是很多。這就是我們修行要經過。
經文簡釋:
「為佛智慧,淨修梵行」;頌宣法修慧,梵行全攝六度為欲成就佛智慧故,清淨身心,修諸梵行。
「為佛智慧,淨修梵行」。「梵行」,常常說過了,我們要好好修,修好我們的智慧,有智慧才能修得梵行。我們應該要很清楚,這種法。「為佛智慧,淨修梵行」,這就是重說的意義,要讓大家更了解,修慧就是要在梵行中來修。鏡子沒有擦清明,照不到外面的境界。慧,慧就是非常的明朗,梵行專稱修清淨行,必定要經過六度,修六度。「為欲成就佛智慧故」。你若要成佛,這個「欲」不是貪欲的「欲」,是為了要成佛,我們有希望,這個「欲」就是希望,我們的願力。我們要從凡夫,我們要修行,我們要成佛,所以,凡夫苦不堪,成佛是智慧大悟,我們要在凡夫的無明如何能轉迷為悟,這是我們的希望,這個欲就是發心立願,為了要成佛,我們必定要行六度行。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是要在人群中,在人群中就是為了要成佛,所以成就佛智慧。我們能在人群中,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污泥中的蓮花還是清淨,那就是我們用清淨心入人群中,不受人群污染了,這就叫做法。世間法如水來洗我們的心,世間的煩惱,如一塊淨布來擦拭我們的心鏡,讓我們的智慧成長。這就是我們修行一定要入人群。所以要「全攝六度」。在梵行,修梵行不是都不和人互動,這樣才是清淨。不是,是要入人群中與人互動,而不受這些污染把我們污染了。因為污泥因蓮花而淨化。我不是一直向大家說過了嗎?污泥是因為有蓮花而美化、淨化了,就是需要菩薩入人群中,才能淨化人心。所以我們必定要行六度行,才能真正練出我們一念清淨無染的心,這才是真正的梵行,這就是「宣法修慧」的梵行。

用法,法是什麼法呢?是六度法。用六度法來修梵行,梵行總攝受的就是在六度中。所以我們若能付出,再持戒、再精進、再忍辱,在這個人間,自然我們就能練出那一分思惟修。要很透徹瞭解,好好思惟,用什麼方法在人群中,不受人群影響我們。思惟修就是定,禪定,這個定力產生我們的智慧,這就是法。所以「為欲成就佛智慧故」。所以我們修梵行,梵行一定要在六度中,六度一定要在人群中。所以,「清淨身心,修諸梵行」。我們要用清淨的身心,在人群中修,修種種清淨行,若沒有濁,哪有清淨呢?所以在濁群中保持清淨心,這就是用功,這就是修行。
又如來智慧之深廣,譬如海深廣無涯底。
又說「如來智慧之深廣,譬如海深廣無涯底」。如來的智慧就如海一樣,又深又廣,這種智慧海廣無邊際,也沒有底,很深很深的譬喻,廣又深,這是佛的智慧,如來的智慧。如來的智慧是從「淨修梵行」來的,「淨修梵行」就是「出家離欲之行」。所以說如來,荷擔如來家業是出家修行者的本分事。如來家業是什麼呢?是承擔天下眾生的責任。所以這叫做「淨修梵行」,就是「出家離欲之行」。「當知,三世諸佛,無不由出家修梵行,得成正覺」。每一尊佛要成佛,他一定要出家,出家表示斷除了小愛、私欲,家庭的欲念,這樣專心,捨棄小愛,為天下眾生的大愛,這就是歷代祖師,過去未來成佛,無不都是因為出家,才能將佛法這樣擔起來,為天下眾生。所以出家人稱為三寶之一,在家的佛教徒都要恭敬尊重僧。我們憑什麼讓人恭敬尊重呢?我們應該要有承擔、有責任,這才是真正出家修行的目的。
*淨修梵行:即出家離欲之行當知,三世諸佛,無不由出家修梵行,得成正覺。
所以,「淨修梵行,即出家離欲之行」。這就是梵行。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很清楚,「三世諸佛,無不由出家修梵行,得成正覺」。所以過去、未來諸佛都是這樣,所以叫做佛佛道同。
同樣一條路走,起點你要有修行的心,要到成佛,必定天下為一家,為天下眾生,就是我們要承擔的志業,這就是要棄離家庭,沒有小愛,沒有「這個是我的親人」。常常說「誰是誰的親人」,出家之後,完全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釋迦如來的大家庭,是為天下眾生,沒有私己的親的念,都沒有。親,天下為親,念,天下為念。所以,這就是出家乃是大丈夫事,這是多麼尊嚴的事情呢?
經文簡釋:
「供養最上,二足尊已」;心為能供福慧兩足最上世尊,是所供境。所以,「供養無上,二足尊已」。因為諸佛無不都是放下自己的家庭而專心修行,在人群中修福修慧,生生世世,無量劫的時間,一路來,所以值得我們「供養最上二足尊已」。福具足,慧具足,所以「心為能供福慧兩足最上世尊」。用我們的心,真誠的心能供養,供養福慧兩足尊,這就是我們要用真心來供養,我們要依教奉行。再接下來又說,經文:「修習一切,無上之慧,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經文簡釋:
「修習一切」;久在迷故,自壞善心,今始覺知,復本性體,名之為修漸漸增進,名之為習。
這段經文就是說,要這樣修行,修習一切無上智慧,最後身就能得成為佛。時間雖然長久,只要一念心一路這樣走去,心不受污染,再久終於也能成佛,這就是「修習一切」。「久在迷故,自壞善心」,所以「今始覺知」。就是說我們凡夫就是這樣,長久以來都是迷,迷在凡夫界,人人的心受污染了,這都是自己自造自污染。所以污染什麼?污染善心。這時候因為有了因緣,「今始覺知」,現在真正聽佛法之後,現在全都了解了。在〈信解品〉,貧窮子,不就是自己這樣敘述,流離失所五十餘年,在五道輪迴,這就是迷。曾經這樣過來,一直到遇到佛,開始再回頭發心修行。過去已經「自壞善心」,現在聽法之後才了解,原來法不離我的心。這是在〈信解品〉,我們說很清楚了。
所以「復本性體」。現在瞭解,我們恢復我們的清淨本性,我們的清淨本性,清淨的覺體就是真諦理,我們現在都已經瞭解。「名之為修」。瞭解,就要開始精進,要好好修了。「漸漸增進」,一步一步走,儘管時間很久,要再經過三百萬億諸佛的道場修過來,但是只要這念心清淨,步步向前前進,自然就能再恢復本性,好好修行,一步一步同樣能增,增長智慧,同樣能前進,向前前進。「名之為習」。要好好修習,不斷不斷修習善念。我們現在凡夫是無明的習氣,轉無明習氣為善念,要不斷來薰習善念。
經文簡釋:
「無上之慧」;一切諸所證之智,名無上之慧。指修二道五菩提,能得佛的無上智慧。
所以是「無上之慧」。「無上之慧」是「一切諸所證之智」。我們修,體解了,瞭解了,那個體解就是智,瞭解了,一直到無上慧,慈悲等觀。智慧,慧就是平等慧,智就是分別智。懂得分別是非,到達了慧,那就是平等。這種平等慈悲等觀,就是智慧具足,自然我們就慈悲等觀,這叫做佛慧,叫做無上慧。那就是「指修二道五菩提,能得佛無上智慧」。這種佛法,我們還有很多名相要研討,時間要把握。
經文簡釋: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等覺後身,得成正覺。
*最後身,即於此身成道名最後身。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最後菩提成就了,自然就得「最後身」,最後他來世也能成佛。所以等覺是最後身,得成正覺,就是我們修行到最後,所有的煩惱都斷除,塵沙無明惑都斷除了,我們的慈悲等觀已經到達極等。所有世間我盡見,法已經到虛空遍法界。「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種智慧,那就是成正覺。等覺就是最後身,這就是佛成佛、成正覺的時候。力量就是從我們自己的心開始,所以我們剛才說過,「覺悟自性諦理」,要常常要瞭解,我們的自性在我們心裡這麼貼近,這麼貼切,每一天、每一個時刻,無不都是從我們的身、我們的心與外面的境界所接觸,是擔心或者是歡喜?這無不都是外面一切的境界。讓我們煩惱的是什麼呢?讓我們煩惱的就是外面一片的黑,一片的污濁,一片那種中傷或者是這種造謠。常常我們都會聽到:「我很煩惱,無緣無故在背後說我這些話。」「你有沒有做?」「沒有啊,我就是沒有這樣,他這樣中傷,我才會生氣。」看,這就是有外面的中傷,我們就會生氣,我們就會無明煩惱,這不就是嗎?「你怎麼這麼歡喜?」「我聽到人家稱讚我,我很歡喜。」這種「很多人都說我都是對的,不對的都是別人,所以我有道理,我很歡喜。」是不是這樣呢?
總而言之,很多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互動、對待,我們到底有覺悟到自性嗎?道理,周圍的道理,到底我們明白了嗎?若是我自己,我會覺得我自己還沒有很體會,不知道各位我們是不是有體會多少呢?我們自己也自問,自己問自己,問心。自性身就是法身,有體悟到了嗎?如來的真淨法,我們是不是有清淨呢?我們煩惱去除了嗎?到底還缺多少?是不是具足了呢?當然是還沒有,我們還缺很多,缺很多法,在我們心裡,缺很多法,我們沒有精進。所以我們是不是要很用心呢?才能到達無邊真實的功德,能到達一切法都平等性,到達人間淨化人心。人人要有大光明的心地,不要有黑暗心,這就是我們要如何發心,將我們一片真誠為大地眾生來分享,來淨化,這要看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補充資料】摘錄《佛本行集經‧受決定記品》
「阿難!我念往昔,有一如來,出現於世,號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時彼佛在雜寶窟內,我見彼佛,心生歡喜,合十指掌,翹於一腳,七日七夜,而將此偈讚歎彼佛,而說偈言:『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二道五菩提

二、菩薩道的修學歷程:二道、五菩提

發心修菩薩行,欲成就佛道,這修行的歷程如何劃分?《華嚴經》說菩薩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階位;《般若經》則簡單分為二道、五菩提。二道,是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大體可分成二階段:先是般若道,後是方便道。

般若道:是菩薩從初發心到得無生法忍。什麼是無生法忍?「忍」是智慧的別名,深刻體認到諸法無生、不生不滅的智慧,叫無生法忍。如依《般若經》或《大智度論》來說,它相當於七地的菩薩;依《華嚴經》來說,則是八地菩薩。所以,般若道的內涵: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大乘菩薩見道,即在無生法忍,著重性空離相,即《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以無相來修一切善法,修行的重點是上求佛道、絕諸戲論,這過程稱為般若道。

方便道:菩薩得無生法忍,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這階段的修行著重在莊嚴佛土、教化眾生,所以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般若帶領著菩薩入畢竟空,滅絕種種戲論;但不能一直沉浸在畢竟空,還要出畢竟空,繼而莊嚴佛土、度化眾生。

除了二道,也可用五種菩提來說明,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般若即菩提,約菩提說:此二道即五種菩提。五菩提是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究竟菩提。以下說明五種菩提。

發心菩提:從剛開始初發心,立志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發無上菩提心,名為發心菩提。

伏心菩提:發心還只是信願而已,行為不一定很積極。如有強烈的信願,就會依著本願努力修行,從六度萬行的實踐中,漸漸降伏煩惱,漸漸與性空相應。這階段著重在行,因降伏煩惱,所以名為伏心菩提。所以,無論我們修學的時間有多久,要反省自身有沒有降伏煩惱,有沒有跟性空相應。如果沒有,那只是原地踏步而已。

    明心菩提:折伏粗重的煩惱之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實相般若,這名為明心菩提。這時不會有任何的煩惱、罣礙,《般若經》說是第七地菩薩的階段。從初地到七地,包含了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的階段。明心菩提,正好介於般若道的頂端和方便道的起點,它銜接兩邊。參照下表:

              ┌──發心菩提 -----發心

     般若道─┤    伏心菩提 -----修行

             └──明心菩提 -----證果

              ┌──明心菩提 -----發心

      方便道─┤    出到菩提 -----修行

              └──無上菩提 -----證果

般若道有發心、修行、證果,方便道也有發心、修行、證果。二乘著重在前半段的般若道。二乘證得我空以後,認為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但是菩薩並不因此而滿足,更進一步行方便道,嚴土熟生。所以,菩薩比二乘更加殊勝、超越的,其實是在得無生法忍之後。明心菩提,對般若道來說是證果,但從方便道來說,是真正大乘勝義的發心──勝義菩提心。前面的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是世俗的、願行的菩提心;而此階段的明心菩提是勝義、殊勝的菩提心,這才是真正的真菩提心。

出到菩提:這是得無生法忍之後,一直到佛果的中間過程。為什麼名為「出到」?菩薩在這階段瞭解到性空,自己得到解脫以後,有的會覺得既然眾生是空,我也是空,那沒什麼好度的,想要入涅槃。這時候佛來勸請、摩頂,再啟發他,說你以前發願要度化眾生、要成就佛的一切功德,這些都尚未成就,怎麼可以現在就入涅槃呢?此時菩薩再回復悲願,實踐嚴土熟生,漸漸的出離三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為什麼名為「出到」?「出」是出離三界,「到」是指到達究竟的佛果。出離三界、到究竟的佛果之間,這階段稱為「出到菩提」。

究竟菩提:這是不但斷盡煩惱,還斷盡一切的習氣,自利利他究竟圓滿──成佛,這時名為究竟菩提。

    為何要提到二道、五菩提?因為中國古德注解《金剛經》不下百家,但依導師看來,有很多是從真常唯心系來注解。中國佛教受真常唯心系的影響太深了,《般若經》是屬於性空唯名系,本來應該是講性空、假名這些的,但有很多中國古德以真常唯心系的觀點來注解《般若經》,那就隔了一層。所以,導師對《金剛經》就以這二道、五菩提來作分科。如對照經文來看,《金剛經》中前後提到「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兩次,看起來相同的文句,其實所談的過程不同。前面屬於般若道,還是世俗有漏、夾雜煩惱的;後面是無漏清淨的,不會執著我在發心,不會執著我在度眾生,這樣的降伏其心、安住其心是不同了。對這有稍微的瞭解,再看導師的著作就會更深入。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5/14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