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6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眾生皆有一真如性,
應須修持六度莊嚴,
契苦諦立弘誓悲願,
萬行決定能為莊嚴。
大家用心啊!這麼多天以來,我們一直都在描述光明如來將來的光德國土,所共聚的都是賢智之人,那個社會充滿了賢智菩薩,有賢、有智慧,發大乘心的菩薩在聽法,整個社會都是擁護佛法的人,這個國土的境界是多麼的和平,國土的環境又是琉璃為地、七寶行樹,總是很莊嚴的國土。這樣的人間,這樣的世界,這樣的社會,可見這是多麼令人羨慕的國家。想要有這樣的國家,都是一片淨土,不是不可能,「一切唯心造」,只要我們人人心清淨,人人開闊心胸,愛的虔誠,如規如矩,每個人同這樣的心,當然這個國土就清淨了,人民自然都是循規蹈矩,這是一個最美、最祥和的世界。不是不可能,就是要眾生都知道,人人皆有一真如性。如果大家都知道,知道我們與佛同等,佛陀的智慧,所有天體宇宙萬物真理都能瞭解,佛陀體會得到,是因為智慧充滿,而我們呢?我們應該也有。
因為佛陀的智慧,因為他具有真如本性,佛陀已經告訴我們,人人皆有,我們要相信,相信佛陀。他發現他自己的真如本性,覺悟了天體宇宙萬物真理,向我們大家說,不只是佛本身有,是人人共有,我們要相信佛陀所說的,要尊重我們自己,相信我們自己,人人都皆有一真如本性,只是我們真如本性被煩惱埋覆了,還未顯現出來,所以天體宇宙萬物的道理,我們仍然還未透徹,不是我們沒有辦法透徹,是還沒有,因為我們還有無明覆蓋。真如本性人人本具,要如何才能去除無明煩惱?也是每天早上都在說,那就是「須修持六度莊嚴」。我們要國土清淨,就要心地清淨。要心地清淨,去除無明,我們就要受持,受持六度莊嚴。就如我們的室內如果都打掃乾淨了,室內打掃乾淨,但都光禿禿的,會莊嚴嗎?我們就要趕快布置,布置得讓室內多一幅圖或者是多幅字畫,或者是多一盆花等等,用心布置。我們的境界除了清淨之外,加上布置之後,看起來很舒服、莊嚴。
與獨善其身的聲聞、緣覺,將他內心煩惱都清除,雖心無煩惱,但就是缺,缺什麼呢?缺付出,缺六度,就是缺這一分走入人群,將他所瞭解的方法,分享給大家,讓人人同樣能去除煩惱,同樣能除無明,讓內在心宅,我們內心這間房屋,能夠很清淨。還要再教他們、帶他們六度萬行,自然就莊嚴起來了。這必定要瞭解苦諦,契苦諦,契,就是很密切去體會,這叫做契。常常跟大家說,我們要契佛心,就是我們的心要與佛的心相契合,這樣我們才能瞭解佛陀的慈悲,為什麼能投入人群,這叫做契佛心。你要契佛心,當然要契佛理,就是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要更加親密、密切,將這個法深入我們的心,這叫做契法。佛陀很重視人人要先知道苦,苦從哪裡來?常常要讓大家警覺,瞭解苦之後,我們要思考為什麼有這些苦?
來到人間,人間的苦,除了我們自身,本身生、老、病、死的苦,生、老、病、死過程中,一直都在追求,追求我心所貪、所愛的念,難道能求得事事如意嗎?難啊!所以「求不得苦」。常常說,「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真的,樣樣求,樣樣失,所以「求不得苦」啊!有愛的人,有無緣的人,無緣的人偏偏在一起,愛的人偏偏遠離了,這種「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是在日常生活中惹來了「五陰熾盛苦」。在色、受、想、行、識,意識於外在的感受,讓我們一直在煩惱中。能讓我們很快樂、歡喜的事情並不多,最多的就是煩惱,我們的意識所感觸到的就是煩惱。聽到的是煩惱,看到的是煩惱,想過去與現在,擔心在未來,無不都是煩惱啊!這種色、受想、行、識,五蘊熾盛,是苦啊!這是與我們生命中的過程息息相關,苦不苦呢?
加上了天地四大不調,地、水、火、風不調,不調和,災難遍地,如果講到(四大不調),就會想到佛陀的故鄉,尼泊爾災難怎麼那麼多?當地人還是生活在四姓階級分明中,當地還有很多封建制度,這種不自由的社會。加上賤民身分偏多,家境貧困的人也偏多,再加上天災不斷,這是在佛陀的故鄉尼泊爾,過去迦毘羅衛國的人民,真的是苦。集,打不開封建制度,還是一直在這種集來很多人間分別相的煩惱。現在的尼泊爾,地震過後,已經二十多天了,到現在,很多人無語問蒼天,這樣的環境還要住多久呢?以塑膠布遮蓋,土地的潮濕,土、石不平,經不起一陣雨,遮蓋的塑膠布就被風吹走了,下雨就漏水,你看,頭上沒有遮蓋安全之物,地上沒有平坦,可站、坐的地方,想想看他們的苦,是多麼苦啊!
佛陀二千多年前,對著那一片土地的眾生說出了苦,是集來這麼多的成見、不平等。其實從那塊土地推而廣之,推廣看天地之間,也同樣有很多苦難的地方。非洲,多少國家,他們的生活比比皆是,生活環境都是很苦。所以我們要契苦諦,契苦諦就是很瞭解苦的道理,如同身受,看到他們這麼的苦,設身處地想想看。我們若到那個地方……。昨天在開會,台中慈院院長、台北慈院院長、關山慈院院長,他們都已經將醫療、慈善帶到尼泊爾,去救災,搶救生命,為他們開刀等等。昨天回來聚集於花蓮開會,我就跟他們說,現在若再提起尼泊爾,去過尼泊爾回來的各位院長,很快地,腦海中就浮現這種苦難的境界,破碎之後的國家,真的是苦不堪。這是真正去契苦諦,已經在那塊土地上所聽到的、所看到的。
尤其是二天前回來的這一梯次,人在那個地方,當地再次發生另一波的強震,七點三規模,規模七點三的強震。就如賴副院長(賴俊良)分享,地震一個鐘頭前他才在發放白米,見一位婦女得到白米、油,她的家庭有五六個人,所以她要來領取的物資,是三十公斤的白米,還有食用油、豆類,一個婦女要如何拿這麼多東西呢?這位賴俊良副院長,就這樣幫她扛起這包三十公斤白米,三十公斤是臺斤五十斤。將這三十公斤的米扛在肩膀上,還要走過瓦片磚頭的土堆,還要爬上山坡,沿路都是難走的路。這位女人原來所住的房子,是一棟三層樓建築,這棟三層樓房已經傾斜了,搖搖欲墜。但婦女很珍惜她的家庭,爬樓梯,因為她的廚房在三樓,這米要扛上三樓。賴副院長這樣描述,他說:「其實我進到這棟房子裡就很怕,怕一不小心踩到會不會塌下去呢?何況要一層一層走上去,走上三樓。」他說站在樓梯口,把米放下,就一直跟她說快下來,要趕快下來。但是,這個女人依依不捨,她最疼惜的這樓房,在那裡流連著,好不容易才下樓來。
走下樓來,走到平地,也要花一些時間,這樣前後總共差不多是一小時。忽然間,天搖地動,地震又發生了,規模七點三。回頭看,那棟房子倒塌了,這再一波的地震,讓她的房子倒塌了,整個灰塵,從那一堆原本還沒倒的,這次已經倒塌的房子中飛揚起來。他說嚇到了,真的嚇到了。緊接下來,房子馬上倒塌,隨即聽到哀號的聲音,又壓到人,又有人受傷了。我們在那裡發放,醫師趕快聚集過來一一搶救受傷的人,(受傷的人)一直被人扶來、背來、抱來,來到帳篷區,這樣發揮了就地急救(功能)。有的人不是受傷,是昏倒,嚇到了,有的人是外傷,真的要趕快包紮,在那個地方及時發揮搶救生命功能,在這次災難中,瓦礫堆中救人,這種契苦諦。
所以回來後,他們回來後,問他們:「你們會怕嗎?」「怕啊,不過,如果有機會,我願意再去。」昨天還有好幾位都說:「我們也一直在排隊,大家都一直報名要去。」這叫做「立弘誓悲願」。眾生苦啊!設身處地,想想那些人、那個環境,若是我們在那裡,做何感想呢?所以,這種契苦諦立弘誓悲願,這就是菩薩心啊!這叫做六度行,是佛的總願。每一尊佛要成佛,必定都要經過了「四弘誓願」,行「四無量心」。每一尊佛的總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叫做「四弘誓願」,任何一尊佛都不能缺少弘誓願。加上身體力行,有願就要有行,身體力行,就是慈悲喜捨。
「六度」,就是要應萬行,因為眾生的苦千千萬萬種,眾生的煩惱重重疊疊,無量數,所以我們要發揮至高無上的智慧,身體力行,萬行。若能這樣,就是確定我們未來成佛的國土莊嚴。莊嚴的國土,乾淨,「琉璃為地,七寶莊嚴,寶樹行列」,而且人群都是智慧的賢人。這就是迦葉未來將成佛的國土,但是時間還很長,要經過「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接受佛陀的教育。但是,釋迦佛對迦葉尊者這一分的無生忍,他願意行苦行,他的思惟修,禪定、智慧,釋迦牟尼佛肯定他,所以說出了這麼長的時間,敘述這麼莊嚴的國土,這就是佛陀對迦葉尊者這一分的肯定。所以前面的文說,
經文:「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多諸寶樹,行列道側,金繩界道,見者歡喜。」
這段經文就是「因」,因地有修,「果」,生在那個地方,那個果,結果就是這麼莊嚴的國土,所得到的眷屬,就是人人這麼的智慧善良,佛法很昌盛,即使是魔也不會作亂,也同樣護佛法,這是好幾天以來,我們說的這段文。再接下來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
經文簡釋:
「常出好香」;三聚戒:德香普薰故常出好香。
*「香有三種」:
一、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栴檀無價之香,香樹出自牛頭山,故曰牛頭栴檀。
二、口中常出青蓮華香。
三、寶樹華果常出種種之香。
這麼莊嚴,描述出來是這麼平坦的土地,環境的清幽,時時出好香,那香樹的香味,時時、到處所聞到的都是香。是什麼味道讓它那麼香呢?其實,這都是出自人身體的香。為什麼呢?因為人人有守戒──三聚戒。我們人的身體,有的氣味不同,但是我們凡夫身有臭味,而在光德淨土,就是光明佛的那個國土,那裡的人的身體會散發出香味,為什麼呢?「三聚戒德香普薰故,常出好香」。大家都有持「三聚戒」,待會能解釋。戒,能清淨我們的身,不只是清淨我們的身,又能發出芬芳的香味。這種香,有三種香,發出來的香,第一,就是從毛孔中。我們人人身上都有很微細的毛細孔。皮膚,我們若用顯微鏡看,其實我們的皮膚沒有這麼平,也有毛細孔,也是有凹凹凸凸。用醫師都用過的顯微鏡,放大來看我們的身體,可見毛孔。「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栴檀無價之香」。
「牛頭栴檀」是有一種柴,這種柴就是很香的柴,最有價值的產地就是在一座山,那座山的形,看起來如牛頭的形狀,所以在這座山上所出產的這種香柴,叫做「栴檀」。「栴檀」這種柴,從這個產地出來的,很貴,因為它的質特別香,這就是栴檀香。是將它的產地名稱也掛上去,「牛頭栴檀」,就是一種香樹。這種香樹的香味,會在人的身上散發出來,這味道就如那種樹的香。其實,光德國土那個地方也有很多寶樹,不是只有樹會香,人的身體也會香。第二種香,那是從口中常出青蓮華香。青蓮花很清香,清香蓮花從口中發出來。第三,就是寶樹華果香,寶樹花果的香。我們若是種柚子,柚子開花時,若走過樹下,就會聞到很香的味道,這麼香的味道,是這棵柚樹開花的香味,但是在那個地方是寶樹華果,就是花要結果之前,花的香味。所以「常出種種之香」,所有的果樹都會發出香味。
*「三聚戒」:
一、律儀戒謂正遠離所應離法。
二、攝善法戒謂正證應修證法。
三、饒益有情戒利樂一切有情。
再者「三聚戒」,剛剛說的是三種香,從人的身上發散出三種香,要說為何能得到三種香?那就是要持戒,「三聚戒」。那就是,第一,就是「攝律儀戒」,我們要守戒律。守戒律,要有威儀,修行,我們的行為不能亂來。不論你做什麼事,要依戒奉行,這叫做「攝律儀戒」。要有善的戒律,所以,攝律儀戒,這就是敘述我們所持戒的人,所有的污濁、不正確的,我們要遠離。所以,遠離一切污染,我們的身心清淨,要守持這分戒。
第二,就是「攝善法戒」。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善都要身體力行,攝受一切善法在我們的身上,要身體力行。我們有做才有證,有做了,就如尼泊爾的苦,就因有走到那個地方,有救過人,善法,我們施展出去,回來了,永生難忘啊!這種「攝善法戒」,所有的善事付出,我們體會到了,救人的感覺很好,做好事的感覺很歡喜,這種法喜就是證,「正證應修證法」,這就是證到這分應該修的法,我們感受到。
第三,「饒益有情戒」。對一切眾生,我們都要利益眾生,所以「利樂一切有情」,不只是要去救濟付出,還要讓他安穩快樂。像我們現在,雖然在那裡救濟,現在還是緊急的救濟期,接下來我們就要為他們思考中期、長期,要如何最後讓他身心安穩,安住生活,這就是要長時間,拔除他的苦,又讓他能利益安樂,這「利樂一切有情」。這叫做「三聚戒」。第一,要守規矩。第二,要瞭解真正的善法全都要修。第三,身體力行,使一切眾生離苦得安穩樂,這叫做「三聚戒」。
經文簡釋:
*「散眾名華」;有於眾多名色之華,表行無量正真之善。一心萬行故,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具足十力,佛及菩薩所具十種之力用無畏。
我們若能這樣,自然就能「散眾名華」,有眾多名色之花,有很多很多,那個國家種種花都有。種種花,還有種種色的香味,這是表達我們「行無量正真之善」。因為人的身上有很多善法,周圍的環境有很多的寶樹寶花,很多,這是我們修行之後,生在那個國家的結果。這就要有「行無量正真之善」,要正,不偏邪,用最真實去付出善,就是感受到身心的香氣,以及環境的香味。「一心萬行故」,所以「散眾名華」。我們人人一念心能做無量數的好事,一念心也能起無量數的無明煩惱,行無量數惡,這都是在一念心。所以,一念心善,事事皆善,這樣「散眾名華」,到處都是很莊嚴、很美,眼睛所接觸到的一切,「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就是已經具足十力,佛及菩薩,全都具足十種力量,用無所畏。我們人人要做事情就會患得患失,諸佛菩薩則方向確定,要做的事情無所畏。這有十種,當然,名稱也很多,「十種之力用無畏」,有十種。
*十八不共、謂諸佛之智內充滿,無畏之德外顯,一切功德智慧,超過物表,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所未及故云:不共有。
又有「十八不共法」,還有十八不共法,這就是說,諸佛的智慧,從內已經充滿,佛陀他的智慧已經對虛空法界,天體宇宙萬法,無不都收攝在他的內心,所以「諸佛之智內充滿」,將他的內心與虛空法界同等,無一道理不明白,所以「諸佛之智內充滿」。「無畏之德外顯」。自然,外面不論是什麼樣的事情發生,佛陀因為他無所畏,那個德顯於外,內在已經智慧充滿,什麼事情都很清楚,對外就現出那一分自在無畏的德相出來。所以「一切功德智慧」,超過了世間一切萬物,沒有一種東西,佛不知它的道理。所以那種智慧,已經超過萬物,來形容佛陀的智慧,根本無法形容。
「不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所未及」。因為佛的智慧無法形容,已經超過了凡夫、二乘,包括菩薩,都所不能及,所以叫做不共法。佛的智慧,不是菩薩、聲聞、緣覺能與佛共比,佛已經是超越了。我們過去說,佛陀是十法界中,超越了九界,到十法界的頂端,這是超越三界。所以,菩薩還是在十界當中,佛已經是超越了,所以不共,不是菩薩與聲聞能比較,所以叫做「十八不共法」。是因為他內心已經充滿了虛空法界一切的真理,很紮實,外在顯現出來的,一切,用什麼樣的物質來表達出佛陀的智慧,言語道斷,無法表達用什麼方法來表達。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故云:種種奇妙,以為莊嚴。
不只是這樣,佛還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細項很多,現在無法一一來分析。總而言之,佛陀過去生中所累積的功德,就如釋迦佛向迦葉尊者授記,還要再經過三百萬億諸佛所調教出來,以現在的迦葉已經證無生法忍,已經心清淨,這樣還不夠,還是要再經歷這麼長久。可見「十無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些所有的一切集在佛的身形,那種莊嚴,一定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比較。所以因為這樣,叫做「種種奇妙」。以佛陀這種莊嚴,諸佛都是要到這樣的程度,叫做成佛。佛的身形,當地菩薩的身形,也是都很莊嚴,但是還未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唯有佛能到這樣的境界。所以,未來迦葉尊者也能到達這樣的境界,「種種奇妙」,國土的奇妙,佛相的莊嚴。
經文簡釋:
「其地平正,無有丘坑」;心無高下分別,故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無貪瞋癡慢疑,故無有丘坑。無身、邊、邪見取見、戒禁取見等惡見者,無有坑陷。
「其地平正,無有丘坑」。「心無高下分別」,這就是要好好修行,心地平,自然大地就平。心清淨,大地就平靜了,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無有丘坑」,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消滅貪、瞋、癡、慢、疑。貪、瞋、癡、慢、疑,就是「五鈍使」,過去有解釋過,而且重複好幾次。貪、瞋、癡、慢、疑,是「十使」中,前面的「五鈍使」。他接觸到環境,就產生出這種貪、瞋、癡、慢、疑,後面還有「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和見取見,還有戒禁取見,這叫做「五利使」。大家若有筆記,翻一下,過去有好幾天重複說過了「五利使」與「五鈍使」,是我們人人,凡夫都具足的,我們要去除的煩惱就是五利使、五鈍使。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若有這五利使、五鈍使,自然就坎坎坷坷,要不然,都修正平坦了,就完全「無有坑陷」,就沒有丘坑,就能夠很平。
總而言之,我們要用心,修行,要從我們的內心,先相信佛陀對我們眾生的肯定,肯定眾生人人具有真如本性,與佛同等。但是我們自己也要自我珍惜,甚至要好好依教奉行,應受持六度來莊嚴,才有辦法能很莊嚴,我們要修六度萬行。要修六度萬行,一定要契苦諦的道理,開始要發心立願,弘誓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這就是諸佛的總願,就是菩薩必行的道路。所以,萬行能決定莊嚴,國土的莊嚴,是這尊佛的依報,有這麼多智慧人來共聚一處,環境那麼莊嚴,這都是修行的結果,有因就有果,所以我們要相信,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