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7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無漏後身即聲聞果體
法王之子即大心聲聞
亦得授記紹隆佛種故
乃以極言眾多持淨法
大家這幾天一直說最後身,「得最後身」,要「得最後身」時間要很久,那就表示我們的修行用長時間,經過無量數佛,有因緣遇佛世,在佛世中受教、奉行,要這樣經過多久的時間呢?就以迦葉尊者來說,佛陀為他授記,就要經過三百萬億諸佛,這樣奉侍、供養,接受佛陀的教法,這麼長久的時間,要不斷修行,可見,修行必定要用耐心,要用精進心。「無漏後身」,「無漏」就是已經法入心了,全都沒有漏失。所有的法入心,我們就是要身體力行,平時我們聽法,早上聽,離開了講堂,所聽的法不知漏掉多少了,何況一天又過一天,已經將昨天一天所聽的法,可能漏掉七八分了,還有留下一二分嗎?若能還留有一二分,還算不錯,哪怕是百分之一,這樣還算有微分留著,恐怕我們連微分的法都漏掉了,也說不定。以,我們接受佛法,哪怕是微少分記憶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能身體力行,不斷去力行,幫助我們的記憶,記憶微分的法不斷累積累積,累積久來,法,多數也能記取,記得住,已經是走過來、做過來的法,就是我們的法。我們若沒有記住,就漏掉,這個法是不是還給佛了呢?佛既然捨,就不再收回來,回歸於空,人人每天在聽法,還是歸於空。
歸於空,但是我們還在空中懵懵懂懂過日子,我們惹來無量數的「有」,這種粗重的煩惱,「有」的煩惱,才來漏失我們的法。我們就是因為煩惱多,所以真實法就忘記了。「你不是聽過法嗎?」「最近煩惱很多,所以,法聽一聽,都還給佛了。」我就曾聽人這樣說:「佛陀沒有向你收回法,是你自己漏失了。」所以說,佛法,我們要在無漏中,戒、定、慧,六波羅密,行萬法中得來我們的心得、我們最後的果報。不斷聽法,不斷身體力行,這都是因,法入心是因,身體力行,這就是果,所以我們累積法的因入心,我們身體力行,入眾生中結好緣,在人群中成長慧命,累積來的那就是果,所以「無漏後身即聲聞果體」。聽久了,也會法已經累積、瞭解了,也已經開始發大心了,「四弘誓願」、「四無量心」,已經在他們的心中很成熟了,佛陀所說的法,他瞭解了,所以成為法王之子,法王子。因為法不斷不斷無漏,累積在他們的內心,啟發了他們已經發弘願了。
弘願入心來,種子已成就,所以佛陀將他們稱為法王之子,就是佛陀認為都是兒子。貧窮子已經回來了,能回來接受家財法寶了。世間人說家財,佛法稱為法寶。已經懂得接受,將法用在入人群的資糧,所以佛稱這孩子,貧窮子已經回來了,要來繼承,接受法,應用在人群,所以叫做法王之子,就是繼承佛法的人。「即大心聲聞」,已經發大心了,聽佛法,是為度眾生來聽佛法,不是為了獨善其身,自了解脫,是為了要入人群中度化眾生,這叫做大心聲聞,已經發大心的聲聞。所以「亦得授記」,這樣的聲聞也開始要紛紛得受佛陀為他們授記的時刻,所以「亦得授記紹隆佛種故」,開始就能將法不斷不斷延續,一個一個發心,一個一個得佛授記,這樣的佛法,能傳承佛法的人就愈來愈多了,這叫做「紹隆佛種」。需要聽法,發大心,聽法要身體力行,度化眾生,這就是紹隆佛種。
我們希望講法讓大家聽得進去,大家願意接受,人人願意發心,願意入人群,將這個法讓更多人知道。好話要一直傳,要不然,現在的人懵懂、無明,是非分不清,風吹草動就迷茫、漏失,那就是墮落了,漏失我們原來清淨的本性,這很可惜。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我們若不好好地趕快傳佛法,眾生的真如本性就漏失掉了,無明不斷一直覆蓋,真如本性一直被陷落,無明一直升高。所以我們必定要紹隆佛種,佛法要不斷弘揚,讓種子能夠浮上來,煩惱去除,種子浮上來,在人群中,將煩惱當作種子的肥料,我們若是能了解佛法,透徹了,「煩惱即菩提」,菩提種子是在煩惱中浮現出來的。我們所以聽法,佛陀就是為了一大事因緣,因為眾生迷茫,所以佛陀要來撥開無明的網,讓人人浮現出真如本性。這個無明網要如何撥開呢?佛陀傳給我們方法。所以我們若能撥開無明網,自然我們的本性就能浮現出來,所以「煩惱即菩提」,煩惱當作肥料,若沒有這些煩惱,哪有覺悟呢?若沒有污泥,哪有蓮花呢?
所以我們在五濁惡世好修行,我們必定要用長久的時間法入心,不斷累積微分的法,不斷身體力行體悟,這叫做見證。見證苦難,見證無常,見證法入心,法喜充滿,見證所有的法在付出中,所體會到的法喜充滿,這都是要法入心之後,我們證悟,見證之後,原來法入心是這麼歡喜的事情,這也叫做證悟。聲聞的果體就是這樣,過去是為自己來聽法,要除煩惱,但是煩惱中還有煩惱,塵沙煩惱,自己仍掛礙在生死未了的這種煩惱。現在瞭解了,不是為了自己,我們要為普天下的眾生。付出之後,在眾生群中不受污染,這才是真實的果體,就如蓮花在污泥中浮現出來之後,開始花開果成。蓮花若開了,你就看到它的果,蓮子果實就已經在蓮蓬裡了,花若開,果就成了。聲聞的心意開了,果體就完成。
他已經瞭解了,瞭解真正的佛法,就是要在人群中得,所以法王子成就了,佛陀就能完成為他們授記的因緣果體,所以這叫做法王子。法王子能紹隆佛種,因為已經是成為法王子,花開果成了,所以能紹隆佛種,他能入人群向人說話了,能夠入人群結善緣,在人群中去體會苦、集、滅的道理,這叫做紹隆佛法的種子。「乃以極言眾多持淨法」。人人若能體會了,人人的內心就都清淨了,體會之後,願意付出,布施,願意無漏持戒法,願意精進,願意忍辱,願意修思惟修的禪定,願意智慧現前,這都是在淨法中來完成「四弘誓願」、「四無量心」,這是成佛的總願,這就是「極言」,就是全部,最包含的,人人就是要發大心。大心一發,人人理解了,所以「眾多持淨法」,法雖然很多,總歸回來,就是弘誓願、無量心。煩惱去除了,弘誓願才有辦法建立,建立弘誓願、四無量心,才能接近人群,慈、悲、喜、捨。這就是「極言」,就是佛法最重要的。所以前面的經文說,
經文:「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
大家都清淨了,心地清淨就沒有污垢,人人的心清淨,就從他的身上散發出很多的香味,我們昨天都說過了。除了國土清淨,樹與花、果實,吐出了芬芳的香味出來,又是人人從口中、從身毛孔中,於他的德香散發。這樣整個國家從所有的物質,以及在人與人之間,所感覺到的就是那個氣氛,芬多精的香味很厚,這就是很莊嚴。「散眾名華,種種奇妙」,那個境界很奇妙。這是光明如來,就是迦葉尊者未來成佛的國土,光德國土。這個國土,所有的人民就是這樣,國土莊嚴,人民人人有智慧,人人都發大心,所以能口出香,就是都一直說好話,口吐清蓮華香,身毛孔中也是,全身身體力行,就是禮儀、禮貌,而且為人群付出,身體也會發出了香味。這種德,所修的德香,就已經都發散出來了,所以那個國土實在是很奇妙。
希望我們也能這樣修行,修清淨行。要修清淨行,法若不入心,哪有辦法清淨我們的身心呢?水譬如水,有水來洗滌我們的心垢,水洗過,清淨的布這樣擦,要不斷洗、不斷擦,自然我們的心普遍了法,就如眾名華,這樣普遍「散眾名華」,那個境界,奇妙的境界,時時在我們的心地。「以為莊嚴」,真的是很莊嚴。「其地平正」,那個地方很平正,路很好走。這都是不困難,世間,只要你發心,有心就不困難。看到在國外,將法用在人群中,也是很美啊!看到菲律賓在浴佛,那天是「紅霞」颱風登陸,前一天開始彩排,隔天天亮就是颱風要登陸。卻是萬眾的虔誠,不只是颱風沒有到,雖然登陸了,離他們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天氣很溫和。萬多人,中午兩點,菲律賓還很熱,準時兩點集合在體育場外面,還沒進體育場,在外面的馬路上,兩邊排得很整齊。
在樹下,大家穿的衣服都很整齊,遠遠看過去,隊伍浩蕩長,人站得很整齊,等著要入場。開始裡面布置好了,「宇宙大覺者」,有一群穿著整齊的菩薩,他們這樣捧著「宇宙大覺者」,很整齊的隊伍,開始這樣整齊走進來,到了那個排好的、布置好的桌子前面,開始分兩邊走,走到那個位置,同一個整齊的動作,將「宇宙大覺者放上去就整齊了,不必再對準看看,直嗎?再看清楚,整齊嗎?不必。一個動作,大家走進來,就這樣在那個位置放上「宇宙大覺者」,很整齊。人開始漸漸一直進來,隊伍從長長遠遠的地方開始進來,那種整齊。各人的位置坐好,坐起來就是很美的 logo,從空中照下來,坐在草坪上,上面有太陽,大家卻很穩定,按照次序坐著,坐在地上。這樣,人全都整齊了,自然地,萬多人排出了幾個大字,與我們慈濟的 logo,這樣完成出來了。
開始大家靜靜地看,看慈濟,回眸來時路,過去慈濟在國際間做了多少事情,「海燕」颱風時,慈濟人怎麼去救災。大家靜悄悄地用心看,看這個世界多苦難,看這個世界,天地四大威力,看到人,人間菩薩展現出那分愛的溫情在人間。他們這樣看,靜悄悄的。有的人流著眼淚,也不敢用手擦,因為排著logo,都沒人動,這種看在眼裡,感動在內心,身形是那麼的定,這叫做思惟修。外面的境界是這麼感動,一幕一幕入他的心,都是那麼的安穩自在,這種定力,思惟修,一坐下去,下午兩點多入場,一直到黃昏才開始,他們這樣看,看到四五點,典禮開始。
開始,因為除了佛誕節、慈濟日,也是母親節,開始就是市長,有四位市長,共同來到那裡,有的是帶父母來的,市長,有人是帶著父母來,其中有一位市長,馬利僅那市的市長(德古茲曼),他來過花蓮,他上來要為一位媽媽,不是他的媽媽,因他的媽媽往生了,他的太太也往生了,他就說:「我雖然身邊已沒有媽媽,但我的子民都是我的媽媽。」所以,他也走到洗腳的水盆前,到一位媽媽的面前,他站定了,在那個地方蹲下來,伸手為這位媽媽洗腳。那時候,當他向這位老太太,一位老百姓,這樣為她洗腳,全場萬多人掌聲響起,讚歎!他就說:「我的市民無不都是我的長輩。」很感人,是一位市長。洗好了,站起來,擁抱著這位老媽媽,老媽媽很感動,他在這位老媽媽的耳邊說:「我感恩您,您像我的媽媽。」互相感動,你們想,這個境界美不美呢?雖然菲律賓也是一個很多災難的國家,常常颱風、雨水、火災,但是人心就是那麼的平和,那麼的單純,「無有丘坑」,因為人的心地都是這麼美,心地的國土就是這麼的平靜、這麼的莊嚴,這就是清淨的心地。接下來的經文說,
經文:「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
經文簡釋:「諸菩薩眾,不可稱計」
行大乘法菩薩其數眾多,不可稱計。稱歎其國多諸智人修德,弘經三軌之德。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很多人都發心,發心清淨了,就如聲聞、緣覺,現在都能稱為菩薩了,因為他們發菩薩心,發大心,所以「諸菩薩眾」,光德國土都是菩薩。「不可稱計」,很多,無法計算。「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這裡的菩薩這麼多,這麼多人都是共同一心,那就是調柔,心已經調得真的是溫暖的心,柔和溫暖的心。人人的心都已經調伏了,沒有剛強,全都是這麼柔軟。「逮大神通」,將得到大神通了。「奉持諸佛大乘經典」,「行大乘法」,就是菩薩大家發心,大乘菩薩,行菩薩法的人,「其數眾多」。大家發心要行大乘法,菩薩數量很多,「不可稱計」。所以,「稱歎其國多諸智人修德」。我們前面、前面的(經)文,釋迦佛就說,「其土皆是智人」,全都是智慧之人。所以,這個國土堪得稱歎,稱揚、讚歎,都是有智慧的人,就是都有修行的人,都是修德圓滿的人。所以他們口出芬芳,身毛孔中也會發出清香、德香,在那個國土裡,全都是智慧之人。能「弘經三軌」,有這樣的德。
*「三軌弘經」:是為末世弘通妙經法則,名為三軌之弘經。
一、慈悲為室,言弘經之人宜先住於大慈悲之心。
二、忍辱為衣,言弘經之人宜被忍辱之衣,堪任一切眾生之惡障。
三、諸法空為座,言弘經之人宜住於第一義空之理。
弘揚經典、佛法,他要具足三種軌則,所以「三軌弘經」,人人要有這三種軌則,那就是「為末世弘通妙經法則」,這個軌則。大家要發心,在這種末世,就是末法時代,在這種末世時代,佛法已慢慢不受人看重了。這個時代,現在的人就對人倫道德不重視了,這也叫做末法。佛法,也受人不重視了,這種末法,佛法好像到了末端,大家不重視。這個世界,才需要菩薩出現人間,要在這末世弘通妙經法則。微妙的經典,我們要在這個末世中弘揚流通,一定要有法則,要有方法,要有軌則,這樣叫做「三軌弘經」。所以我們在末法中要講法,不是那麼容易。
第一個軌則就是要「慈悲為室」。《無量義經》、《法華經》我們都讀得到,「大慈悲為室」,這是我們的「四弘誓願」、「四無量心」所不可缺少,這就是方法,方法不是用口說的而已,要身體力行。「大慈悲為室」,那就是「弘經之人宜先住於大慈悲之心」。我們想要弘揚佛法的人,我們要首先將我們的心建立大慈悲心。
第二,就是要著忍辱衣,我們要穿起忍辱衣,就如戰士要入戰場,我們要先保護自己。我們要入人群,眾生剛強,濁氣很重,我們不能被眾生影響我們的道心,「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那就很麻煩了,所以我們必定要先穿起這件忍辱衣,著忍辱衣,「忍辱為衣」。也就是說,弘經之人要披上這件忍辱之衣,要穿起這件衣服,要堪任一切眾生之惡、障礙。眾生就是太剛強了,無明網,荊棘竹刺都在眾生的內心,所以,我們自己的心裡要準備,要堪得起忍一切眾生之惡來障礙我們的道心。我們不要有要去度人,要去說服人,反而我們被無明煩惱說服了,所以我們就要有這種披起忍辱衣的準備,這樣才不會受到人群來障礙我們自己的道心。
第三,就是「諸法空為座」。法,我們不要執著,就是弘揚經典的人,宜住於第一義空。我們應該,「宜」就是應該,應該要住在第一義空。佛法無漏,入我們的心,戒、定、慧,六度萬行,我們都很自在了,所以我們付出無所求,瞭解我們付出之後,內心所得到的就是法喜。能夠付出,就是成就我們的菩薩道,不要有付出了還停滯在「我是能布施的人,我是能去救人的人」,不必有這些執著,做過了,就過去了。我們要勇猛直前,向前走過去。就如我們走路,雙腳走路,走過去,就是「前腳走,後腳放」,向前精進直往。若是有所執著,那就是還不空,還沒有空掉「我們是能布施的人」,我們還是執著「我是能布施的人」,這樣就是心還黏著,黏在「我是能布施的人」。我們要付出很安然自在,向前直走,「第一義空」的道理,我們要瞭解。
*以大慈使一切眾生安樂住,為資成軌。
*柔和伏瞋者,為觀照軌。
*坐於第一義空之座者,是為真性軌。
「以大慈使一切眾生安樂住」。我們要用大慈悲心,將眾生的心安住下來,安住在法,我們給他法。看看多少的受苦難人,現在在尼泊爾,多少的受苦人啊!現在無家可歸,很多的苦難人。有一大群菩薩在那裡,不斷在膚慰,將他們帶起了那分快樂的心,說話給他聽,用我們的肢體去靠近他,去擁抱他,牽他起來,再為他唱歌,解釋歌曲裡面的道理,然後教他,如在繞佛,邊唱歌、邊動作,看大家展現了那一分笑容,聽到他們的笑聲。在苦難中,菩薩先去安住他們的心,這種讓眾生安樂,「為資成軌」,這就是幫助。我們懂得去安住眾生心,我們安住眾生心,也就是我們的軌則,修菩薩道的人要有這樣的軌則。不是東西給你了,你要尊重我,不管你了,我就是東西給你了,丟給他就好了。不是,東西給他之後,我們還要發揮智慧。眾生需要,我們給他,我們還要有智慧,要安住他們的心,我們溫柔的態度,讓他常常記得「我們不孤單」,還是有一群人尊重他,愛他的人,讓他安住心。這樣就是菩薩的軌則,菩薩要入人群,你一定要有這樣的軌則。
所以我們每次若要出團,都要一直交代,你要怎樣的態度待人,才不會傷到人家的心,才不會對人不尊重,這就是菩薩行動的軌則。所以「柔和伏瞋」,柔和的心,我們就能降伏我們的心。我付出給你,你怎麼沒有向我說感恩呢?我付出給你,你怎麼這樣的態度對我,沒有那分表達感謝?這樣,我們的瞋心就生起了。應該是我們向他感恩,給我們這個機會見苦知福,轉個念,這就是柔和的心。如果覺得我是給你的,你是來接受我的,你的態度就會不高興,覺得我做得這麼累了,你們都沒有感恩心。這樣瞋心就會上來。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有這樣的軌則,一定要為觀照。我們要柔和,我們要常常內心反觀自照,付出之後,我們的心有很柔和嗎?這叫做「觀照軌」。
以慈悲讓大家安樂,是外面的境安下來,我付出;現在的柔和是自我觀照,觀照我們的心有歡喜嗎?有柔和嗎?這叫做「觀照軌」。「坐於第一義空之座」,那就是「真性軌」,真性軌則。你用慈心付出,安定眾生,觀照自己的心有很柔和嗎?再者我們自己要了解,付出,不要有所著,「第一義空」,就是我們要安然,要坐的,這就是我們的真性,我們的真如本性,永遠都是在心裡。付出慈悲,心要很柔和,之後,法喜充滿,沒有什麼要求,就是這樣很自然,這叫做「第一義空」,那就是「法空座」。這就是「三軌弘經」。所以我們要行菩薩道,必定要這樣。
經文簡釋:「其心調柔」
調伏柔順,即思惟修定心。已得柔順忍,亦即法師品所說,著忍辱衣是。慈悲之殷實,弘願精誠。
所以「其心調柔」,我們若能這樣,那就是菩薩在人群中,永遠就是這麼調柔的心。所以調伏柔順,即是思惟修的定心。思惟,我們要常常在禪中,時時要思惟,有大慈悲嗎?有柔軟、柔和的心嗎?付出,我們有很自在,不去計較人家對我們好或不好?有感恩或沒有感恩?那都不必再去計較,心泰然自在,這才是真正調伏,讓我們有柔順的心,順著這個理。這叫做思惟修,心很定。所以「已得柔順忍」。若是這樣,我們就自己見證自己,我們的心已經得到柔順忍的功夫。也是在〈法師品〉中會說得更詳細,「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而說法」,這就是在〈法師品〉中會再更詳細。所以「著忍辱衣」,就是要著忍辱衣,慈悲慇實,我們的慈悲心是真實的,是誠之情誼,為眾生去付出,是真實,是很慇實。就如那位市長,「這些市民都是我的長輩。」那種蹲下身來,為她洗腳,都是真實的心,這就是弘願精誠。我們要弘經,要講經說法,必定要具足這三項軌則,要慈悲,要忍辱,還要法空為座,這是我們都要有的。
經文簡釋:「逮大神通」
*「逮:」及得義。
*大乘神通與二乘不同,全由慈悲,此即入慈悲室是,住如來地。
*「逮大神通」: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應眾生之機類而現身,應真佛緣而度化種種故云:逮大神通。
所以「逮大神通」,「逮」就是得,得到。我們若能這樣,再沒多久,就只是時間的過程,就能得大乘。大乘神通與二乘不同,大乘神通就是能付出,完全要有慈悲心。二乘是聲聞、緣覺,過去修聲聞、緣覺乘是為自己,現在已經轉變過來了,變成是菩薩。菩薩的心與二乘修行者的心不同,已經全心都是慈悲,所以「此即入慈悲室」,轉個心念,我們就入如來室了,住如來地,慈悲室、如來地,這叫做「逮大神通」,一下就轉變過來。「神為不測之義」,通就是無礙之義。其實,我們要轉個心念並不困難,所以,一個心念一轉,哪有什麼來障礙我們呢?所以,「應眾生之機類而現身」,眾生之機,眾生類,我們只要有慈悲,我們就能隨順眾生,「應真佛緣而度化種種」,這樣叫做「逮大神通」。所以你要去度化眾生,並不困難,心念一轉,「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只要這樣心念一轉,不論眾生是什麼根機,你都能適應。
經文簡釋:「奉持諸佛,大乘經典」
崇奉持誦大乘方等一切經典,是諸佛教。
所以「奉持諸佛大乘經典」,開始要發心,發心入人群度眾生,這就是「崇奉持誦大乘方等一切經典,是諸佛教」。要如何能真正選擇大乘法入人群中?這些法,就是在「方等」。佛陀說「阿含」之後,就開始八年的「方等」,再來就是「般若」,再來就是「法華」,所以我們若能將大乘法入心,自然能培養慈悲心,自然我們的心就柔軟,自然能「諸法空為座」,無所執著,無諸煩惱,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