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5/20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5/2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5/20晨語簡記   2015/05/20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五月 20, 2015 4:14 pm

2015052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心有祈望唯恐不得故不安
同時修行信解述窮子一喻
一心誠慇敬恭祈望獲授記


心啊!若有祈望就會擔心、會恐惶,有求的心,就有得失的煩惱,所以這得失煩惱不是只有凡夫,人人有所求,在求的過程,心就有得失感,到底求得到嗎?求來的會我去嗎?那個有所求的得失心,也是煩惱之一。我們是否還記得?在<信解品>,有四位佛陀座下的大弟子──須菩提、摩訶迦葉、迦旃延、目犍連四位弟子,他們出班,來到佛的面前,從大眾中起身,來到佛的面前,恭敬向佛陀懺悔,同時也來表白他們內心的懊惱,與內心所解悟,很複雜的心。因為過去他們人人就是守在聲聞法,獨善其身,潔身自愛,佛陀常常為人說法,不論誰來求法,佛陀都是觀機逗教,根機若高,佛陀就為他們說大乘法,根機若是較劣,佛陀就為他們講解因緣果報,或者是說小乘法。他們都在座,不論是大乘法,或者是苦諦、十二因緣,同樣的,聲聞、緣覺都在座。他們在聽,認為大乘法都是別人的事,佛陀是為了要培養在人群中行菩薩道的法,這與我們出家修行者無關,所以他們全都沒將這法收入心中,只顧自己獨善其身。一直到法華會上,佛陀讚歎,佛覺悟的境界人人具有。這當中,舍利弗他已經深深體會到佛意,佛陀的本懷,舍利弗體會了,〈譬喻品〉中佛陀為舍利弗授記,將來成佛,名號華光如來。

這段文深深啟動了大家的心,尤其是這四位,就是須菩提、摩訶迦葉、迦旃延、目犍連,他們不約而同,從人群中站起來,走來到佛陀的面前,敘述了他們這麼多年間,在佛的座前所聽的教法,過去只是執著在小乘一方,所以損失了很多大乘妙法,譬如像是貧窮子,離開了富有的家庭,到處流浪,已經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年紀老邁,已經警覺到了,自己空無一物,到處求乞來生活。有一天,就是在長者門前,在那裡探頭,閃過了,長者一見就瞭解,「這個是我的兒子,雖然從小走失,已經有年齡了,我也老了。」趕緊,求子心切,跟他的家族說:「趕快!前面那個人幫我找回來。」大家聽到長者一句話,趕緊去找,將他抓住,硬要將他拉回來。害怕啊,「迷悶躄地」,就這樣嚇到昏到了。長者說:「不要強拉他回來,用冷水洗臉,清醒了,放他走吧!」就開始,長者自己用方法,走到孩子的身邊,用與孩子說話的方法,就如陌生人,不認識的人,用權巧來和他接近,慢慢地關懷他的生活,慢慢再將他誘引入門,設法讓他做粗重的工作,慢慢接近,再將他引入這間豪華的大宅,讓他瞭解,裡頭裝飾的寶物,還有庫藏等等,讓他知道這進出的寶物,與帳目是如何支出。

雖然這貧窮子知道這些東西是如此的寶貴,也知道進出的方法,但是不敢想,這些都是我能用的。有一天長者召集來了所有國王大臣與親戚眷屬,都到齊了,忽然間向大家宣布:「來,你看,我這兒子與我離別已經有數十年了,現在有一個機會讓我們找到了,會遇得之,他真正是我的兒子,是我所親生的兒子,我是他的父親。」這在<信解品>中,也是用了一段很長時間來解釋。大家,這四位已透徹瞭解了,「原來我已進來到如來家,如來家一切所有,就是我本身所有。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我也有成佛的機會,舍利弗已經被授記了,將來成佛,我,同樣的,我也能得佛授記。」所以<藥草喻品>,佛陀開始說出了這麼多,一雨能普潤大地,所有大地一切,只要接受了佛法,就能被滋潤,大地一切無不都是平等的,平等的大法,能夠滋潤大地一切萬物,我們若是能接受法,人人真如本性,慧命也因這法雨來滋潤。

接下來就是<授記品>了,為迦葉尊者授記,所以大家替迦葉尊者歡喜,人人都有期待,舍利弗已經被授記,迦葉尊者也是,其餘的人那個希望更高,提高了希望,應該佛陀會一一點名,瞭解我們的心意,知道我們的根機,我們已經發大心了,總能等到佛陀點名,我也能得授記。這是大家心有所祈望,但是,「唯恐不得故不安」。大家很期待能得佛授記,也很不安,是不是不會點到我呢?我是不是有機會能被佛點到名,為我授記呢?因為有這得失的心態,「故不安」。因為這樣想,他們同時修行信解,在迦葉尊者後還有,目犍連、迦旃延、須菩提,他們還沒被點到名,因為他們也是同時出來做窮子譬喻,敘述窮子的譬喻。開頭長行文是須菩提等人開始,偈文是迦葉尊者,所以四個人都是有共同的心聲,他們全都來到佛前。舍利弗同樣這樣的表達,須菩提等人在長行文的意思,偈文由迦葉來解釋,迦葉在〈授記品〉已經授記了。所以他們同時修行信解,還有,他們自己來敘述窮子一喻,全都有「一心誠慇敬恭」,不只是須菩提,迦旃延、摩訶目犍連,還有其他的人全都是「一心誠慇敬恭」,就是有所祈望,希望能得到佛為他們授記。

這是人之常情,同樣在一道場修行,同樣是隨佛出家,佛陀既然講出了人人可成佛,人人本具佛性,也講出了瞭解弟子的心意,因為弟子瞭解佛的心,難道佛不瞭解弟子的心嗎?是誰契佛心,已經接受佛法,這是佛陀最瞭解,所以已經在<授記品>的授記中,為迦葉已經授記。所以前面的文已經描述了迦葉將來成佛,名號叫做光明,國土名為光德,他的國土人民眷屬,以及國土的形態,一一描述,佛陀的壽命,正法、像法時間都很長。這是光明世尊他未來所得的果,但是他要長久的修行,目前迦葉在釋迦佛的面前就是麼堅定,一念心開始,數十年如一日,這樣堅定修梵行,清淨無染著,這是釋迦佛所見證。所以為他授記。未來還有很長久的時間,他要再經過奉覲三百萬億諸佛,要在三百萬億諸佛的道場奉侍敬重。佛在世,值遇佛修行,奉侍諸佛;無佛在世時,也同樣投入人群中為人群付出,在人群中修行。這是佛陀向迦葉尊者,會授這麼大,尤其是得壽這麼長,所得到國土這麼莊嚴,所得到的眷屬都是智慧者、發大乘心的人。這是人人羨慕啊!下面再來一段文說,

經文:「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經文簡釋:「爾時大目犍連」
大目犍連:此云採菽,即祖姓也,因祈禱樹神而得子故,誰是神通第一,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目犍連、舍利弗,從小是好友且是好道友,舍利弗大智慧,也有大神通。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那時候,摩訶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還記得那個時候是與迦葉尊者同時來到佛面前,做窮子譬喻,表示他們對佛法體會瞭解。迦葉尊者已經受記了,這時候,「爾時」就是這個時候。那個時候,這個時候,那就是目犍連與須菩提與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那個態度,我們應該能體會到。「迦葉尊者已經被授記了,現在接下來應該是我們了。」其中有三位,三個人都一直想:再接著應該是我,但是是三個人,有前有後,前面是會得到?還是得不到?所以心會驚惶不安。所以大目犍連,這位大目犍連,翻成我們華文的意思就是「採菽」,即是祖先的姓,因為祖先祈求樹神,所以才開始有後代,目犍連就是這樣的姓族,這種姓的族,所以出生,大家就以目犍連──採菽為姓來稱呼他,其實目犍連是一個姓的意思而已。

他在佛的座下是神通第一,其實目犍連從小與舍利弗兩人就很好,從小就玩在一起,到長大還是同師,同一位師父,他們是婆羅門教,同樣在婆羅門教道場在學法,這二個人,一個人很有智慧,另一個就是身形來去,來無影,去無蹤,真正的敏捷,這是目犍連與舍利弗。兩人都互相尊重,兩人在修學,理想都很高,好像在老師座下所聽的法,感覺起來還不是很理想,所以兩人就有所約定:將來我們若能有好的心得,我們要互相分享。一直到他們的老師往生了,老師將要往生之前,說一個故事,人生都是迷茫,到死還是執著。所以這老師向他們說一個故事,就是說:有一國王與王妃感情很好,擁有全國富貴財富,兩人感情很好又擁有全國的富有,但是到頭來,還是老、病、死。國王往生了,但是一直到最後一口氣時,還念念不忘,「我的江山,所有的一切我會放下,只是放不下妳。」牽著他王妃的手,緊緊的,就是不放棄,「我就是到死也不放棄妳。」王妃就這樣,國王火化時,她也跳入火坑陪她的國王。

他的老師將這故事說到這裡,嘆了一大口氣:「放不下的人生,到死,還是,如我,這時候也是一樣,還是迷茫,很多事情我也還放不下。」這樣一口大氣斷了,呼吸停止了。所以這兩個人,舍利弗、目犍連,聽到、看到放不下,到底什麼道理才會讓人放得下呢?放不下就是煩惱,放不下就是無明,到底要怎樣才能讓人放得下?他們兩人相約定,我們要再找名師,你找到一定要讓我知道,我找到一定跟你說。兩人相約定,兩人各有弟子,各人修行。傳說中,每一個人有一百位弟子,也有傳說每一個人有二百位弟子。不論是一百還是二百,總是兩個人各人有修行的道場,有帶著弟子在修行,這兩個人是好朋友。

一個因緣,舍利弗遇到馬勝比丘,馬勝比丘的威儀態度,啟動了他的心,到底是修什麼行呢?這個態度威儀,這種讓人看了,內心的感覺,好像是清淨無染著。這到底修什麼行,能有這樣的修養呢?向前請教。馬勝比丘就說出了:「一切唯心啊!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就是這樣幾句話,讓舍利弗如醍醐灌頂,很高興,向馬勝比丘請教:「請問佛陀在哪裡呢?」馬勝比丘一一為他指引。舍利弗很高興,趕快去找目犍連。目犍連相信舍利弗,就這樣隨著舍利弗到佛前去,求佛陀為他們說法。佛陀為他們說法,聽了歡喜,各人帶著弟子皈依在佛的座下。這是佛陀成佛的第二年,舍利弗、目犍連歸投在佛的座下。從這樣開始,再也沒有離開佛陀,不論佛陀到什麼地方說法,舍利弗、目犍連、五比丘都是常隨眾,這是一生中沒有離開佛。

這兩個人接近佛陀,一位是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有他的因緣,目犍連尊者的因緣,有一段故事,說過去生。當然,無數生中的過去,有一世他就是捕魚的人,大海茫茫,如何捕魚呢?他編漁網,漁網一撒出去,大小魚都網進來,所以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幾十年中就是在捕魚。有一次,自己感覺到,魚捕來時,每一條魚都是這樣活生生,活蹦亂跳,每一條魚都是一直掙扎,魚網收束過來時,魚就是這樣要再跳出去。好像每一條魚在掙扎,抬頭,那兩隻眼睛這樣瞠目瞪著捕魚人。那時候內心很震撼,這麼活生生在掙扎,掙脫不出魚網,那兩隻眼睛,這麼多魚的眼睛共同向著捕魚人看。他看到每條魚眼睛含著那一分恨、怨的眼神,他就這樣放棄了魚網,一直要找,如何能生活得心安呢?每一次在捕魚,其實心不安。尤其是這一次看到那些魚,每一條魚的眼光,都一直印在他的內心裡,不安的心。所以想,要如何能在生活中取得安心?

那時候是無佛世時,也不知道有佛法。有一天遇到一位辟支佛,辟支佛就是獨覺,獨覺就是出生在無佛世的時代,但是他過去生中的修行,帶法,有法在人間,他還是獨善其身。他在看世間一切景物,他瞭解人間無常法,體會了人間無常法,但是要如何表達出來?真的也很難。所以獨善其身,名稱獨覺,他瞭解世間有很多無常變化,但是無法布達人世間無常法,無法去布達,所以還是自修獨覺成道,所以叫做辟支佛,就是獨覺成道。但是這位捕魚人,看到這位修行者的那個身態,就是打從內心的歡喜,覺得這是一個修行人,我應該親近,我應該供養,所以用很虔誠的心,將這位修行者請回家裡,用很豐盛食物來供養。但是這段時間,看到這位辟支佛來去就是這樣,就像現神通,來無形、去無蹤,覺得很好樂。這位捕魚人就發了一個願:我將來若能修行,能夠得到法,我希望能像這位修行者這樣,有這樣的神通,來去自如。若能這樣,我就很心滿意足了。

這是目犍連,他過去生中,無數生世其中的一生,遇到這樣的辟支佛,就是這樣的發願。他的因緣,過去生的因緣。所以從這樣開始,累生累世最羨慕的就是這種來無形、去無蹤,有這種的神通力,這就是他累生世的心願。有這個供養辟支佛的因緣,當然就是累生累世,都是有這分修行的心。有時候也會聽到辟支佛…因為佛法未斷,只是沒有成佛的人,所以道裡是永恆,他每一生世,都是就道理而受教。所以一直到了釋迦佛出生,這一次遇到佛了,他和舍利弗這種的因緣入佛門,完全以佛的教育,聲聞為他修行的目標。所以,因為修行很專心,在佛的座下真實得到神通,他的神通,尤其是神足通。神足通與他的六通,三明六通他都很具足了,這是在佛弟子中,佛陀時時稱歎他是神通第一,他的神通在弟子群中的第一人。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裡,在阿耨達池周圍,那一天,因為遇到十五,望月就是十五日,「望月之日」,佛陀要向弟子講法,講戒。所以佛陀在阿耨達池邊開始要講戒時,沒有看到舍利弗,因為舍利弗那時候被派負責於舍衛城祇園,在築祇園精舍的工程,是舍利弗負責要監工,他在那裡監工。但是佛陀這個時候要講戒,身邊少了一位舍利弗,佛陀就向目犍連說:「目犍連,你趕快去祇園,將舍利弗找回來,說是我的意思,要他趕快回來,你趕快去。」目犍連真的運用他的神足通,就到了祇園精舍來了,向舍利弗說:「佛陀希望你趕快回去,在阿耨達池邊,你趕快回去。」「好,我遵守佛陀的遣喚,感恩你來通知我。佛陀要我來監工,我就來監工;佛陀要我回身邊,我就要趕快回去。不過難得我們在一起,來,我們已經同霑法雲,我們都在佛的身邊聽法,這個時候兩人在一起很高興,我們來玩個遊戲。」

要玩什麼遊戲呢?舍利弗就將腰帶取下,說:「來,我將腰帶放下來,你將腰帶拿去將須彌山綁起來。」在這當中,舍利弗將腰帶放在石頭上面,目犍連隨手就要將腰帶拿起來,拿不動。目犍連他就知道,舍利弗在和他玩現神通的遊戲,他就用力,現神通將腰帶搖動了,舍利弗就運用他的神力,將須彌山搖動。目犍連就將腰帶拋到須彌山上,將它纏起來,舍利弗就再將腰帶拉到佛陀的師子座綁著,兩人玩一條腰帶的神通。這當中,兩人看一切都靜止下來了,要好好去解開腰帶,一切都不能動了。所以舍利弗就向目犍連說:「你看,這條腰帶纏繞在佛陀的師子座上,我們用盡力量再也不能動,我們兩人能動須彌山,但是兩人合力無法動佛陀的師子座。所以我們要知道,佛陀他的萬德,佛陀所證的德,萬德萬能,我們的神通還無法與佛相比較,這是無法比的,我們與佛陀的神力,他萬德萬能,要與佛陀比較還離得很遠,很懸殊。所以我們的神力,真的還差佛陀很多。」

這樣說了之後,「對佛陀絕對不要懷疑,我們不應該要試佛,兩人的神通合起來要試佛的神力,我們不應該,我們應該要很尊重佛陀的神力。好吧!這場遊戲我們結束了,來,我們趕緊去拜見佛陀。但是我要交代工程,目犍連你先趕快回去,我稍後就到了。」就這樣目犍連轉身,也是運用他的神足通,來到佛前,但是卻看到舍利弗已安然自在坐在佛的身邊了。那時候目犍連覺得:是不是我已經失去神通了呢?他內心有此懷疑,看到舍利弗已經坐在佛的身邊,趕緊頂禮佛陀之後,就問佛陀:「佛陀,您要我去請舍利弗,但是我比舍利弗先離開回來,為什麼我現在到了,舍利弗比我晚出門,為何他比我早到在佛的身邊了?難道我的神通已經失去了嗎?我對我的神通已經有懷疑了。」佛陀就告訴他:「不會,你的神通還是在我的弟子中,沒人能比得過你的神通,你還是永遠就是神通第一。」

佛陀在這個地方講戒,弟子都來坐,講戒說完,就要回舍衛城了。這個消息;就是舍利弗、目犍連神通遊戲的消息,很快就傳出去了,大家就說:「舍利弗了不起,不只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現在目犍連也已經輸舍利弗了,舍利弗的神通比目犍連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消息同樣傳出去,目犍連聽到,他的內心不但沒有受到這個傳言影響,讓他的心不高興,反而他很高興,覺得:舍利弗的神通能勝過我,他是智慧第一,他是我的好朋友,我們是從小到大相敬相愛,讚歎舍利弗,就如在讚歎我,我也高興。所以他很高興,一點都不起煩惱心。舍利弗知道了,就去向佛陀說:「佛陀,不公平,因為我只是和他玩一個神通遊戲而已,是目犍連讓我,我瞭解目犍連他是尊重我,他讓我的。人人這樣的批評,不公平,佛陀,希望您能隨方便法來開示,讓大家對目犍連,恢復這分神通第一的敬仰。」

這一次佛陀很高興,因為這兩位弟子互相尊敬、互相成就,佛陀在講經時,忽然間靈機一動,就向目犍連說:「來,這麼多聽眾在這裡,是不是你現一個你的神通出來?」目犍連認為,那時候佛陀的命令,要讓大家知道,平時佛陀是不談怪力亂神,現在要我現神通,一定有佛的道理。所以他現出他的神足通,一腳踩在原地,一腳就跨到須彌山,跨過須彌山後還通達梵天,這樣出聲音。這樣,那個聲音微妙,一足踏原地,一足跨過須彌山而到梵天。聽到梵天的聲音,大家完全很震撼,「果然不愧是神通第一目犍連。」當場也有六十位出家眾,只因為這樣,心開意解,這樣得到果位。這是一場神通遊戲,舍利弗與目犍連,這段故事。其實修行就如童子心,回歸童子心一樣,他們也想:來個遊戲吧!沒想到惹起了人的議論紛紛,幸好佛陀再還給目犍連「神通第一」。其實他們的心都沒有掛礙。修行就是要這樣,別人的成就,就是我們的成就,何況好朋友得到人人的讚歎,我們也要很歡喜心,好朋友也要成就好朋友,恢復好朋友的名譽。這種師徒之間、彼此的友誼,真的也令人很感動。所以我們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5/2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5/20晨語簡記   2015/05/20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五月 22, 2015 3:25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五月二十日星期三)

 

經文:「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今天,上人的偈文,重點在於解釋為什麼這幾位大弟子都會悚慄,在描寫他們的心情。他們一心想要獲得授記,但又有點不安的心情。

 

心有祈望唯恐不得故不安
同時修行信解述窮子一喻
一心誠慇敬恭祈望獲授記



另外,上人在開示的時候,特別簡要的複習譬喻品第三,信解品第四,一直到授記品第五。(摘錄如下)

 

譬喻品

一直到法華會上,佛陀讚歎,佛覺悟的境界人人具有。這當中,舍利弗他已經深深體會到佛意,佛陀的本懷,舍利弗體會了,〈譬喻品〉中佛陀為舍利弗授記,將來成佛,名號華光如來。

 

信解品>中,也是用了一段很長時間來解釋。大家,這四位已透徹瞭解了,「原來我已進來到如來家,如來家一切所有,就是我本身所有。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我也有成佛的機會,舍利弗已經被授記了,將來成佛,我,同樣的,我也能得佛授記。」所以<藥草喻品>,佛陀開始說出了這麼多,一雨能普潤大地,所有大地一切,只要接受了佛法,就能被滋潤,大地一切無不都是平等的,平等的大法,能夠滋潤大地一切萬物,我們若是能接受法,人人真如本性,慧命也因這法雨來滋潤。



是誰契佛心,已經接受佛法,這是佛陀最瞭解,所以已經在<授記品>的授記中,為迦葉已經授記。所以前面的文已經描述了迦葉將來成佛,名號叫做光明,國土名為光德,他的國土人民眷屬,以及國土的形態,一一描述,佛陀的壽命,正法、像法時間都很長。這是光明世尊他未來所得的果,但是他要長久的修行,目前迦葉在釋迦佛的面前就是麼堅定,一念心開始,數十年如一日,這樣堅定修梵行,清淨無染著,這是釋迦佛所見證。所以為他授記。未來還有很長久的時間,他要再經過奉覲三百萬億諸佛,要在三百萬億諸佛的道場奉侍敬重。佛在世,值遇佛修行,奉侍諸佛;無佛在世時,也同樣投入人群中為人群付出,在人群中修行。

 

 

「對佛陀絕對不要懷疑,我們不應該要試佛,兩人的神通合起來要試佛的神力,我們不應該,我們應該要很尊重佛陀的神力。

 

這是目犍連與舍利弗。兩人都互相尊重,兩人在修學,理想都很高,好像在老師座下所聽的法,感覺起來還不是很理想,所以兩人就有所約定:將來我們若能有好的心得,我們要互相分享。

 

其實修行就如童子心,回歸童子心一樣,他們也想:來個遊戲吧!

童子心包括專心、無心、喜心、遊戲心(出入自在、不受傷害)、好奇心(不懂要問)

 

心有祈望唯恐不得故不安
同時修行信解述窮子一喻
一心誠慇敬恭祈望獲授記

心啊!若有祈望就會擔心、會恐惶,有求的心,就有得失的煩惱,所以這得失煩惱不是只有凡夫,人人有所求,在求的過程,心就有得失感,到底求得到嗎?求來的會我去嗎?那個有所求的得失心,也是煩惱之一。我們是否還記得?在<信解品>,有四位佛陀座下的大弟子──須菩提、摩訶迦葉、迦旃延、目犍連四位弟子,他們出班,來到佛的面前,從大眾中起身,來到佛的面前,恭敬向佛陀懺悔,同時也來表白他們內心的懊惱,與內心所解悟,很複雜的心。因為過去他們人人就是守在聲聞法,獨善其身,潔身自愛,佛陀常常為人說法,不論誰來求法,佛陀都是觀機逗教,根機若高,佛陀就為他們說大乘法,根機若是較劣,佛陀就為他們講解因緣果報,或者是說小乘法。他們都在座,不論是大乘法,或者是苦諦、十二因緣,同樣的,聲聞、緣覺都在座。他們在聽,認為大乘法都是別人的事,佛陀是為了要培養在人群中行菩薩道的法,這與我們出家修行者無關,所以他們全都沒將這法收入心中,只顧自己獨善其身。一直到法華會上,佛陀讚歎,佛覺悟的境界人人具有。這當中,舍利弗他已經深深體會到佛意,佛陀的本懷,舍利弗體會了,〈譬喻品〉中佛陀為舍利弗授記,將來成佛,名號華光如來。

這段文深深啟動了大家的心,尤其是這四位,就是須菩提、摩訶迦葉、迦旃延、目犍連,他們不約而同,從人群中站起來,走來到佛陀的面前,敘述了他們這麼多年間,在佛的座前所聽的教法,過去只是執著在小乘一方,所以損失了很多大乘妙法,譬如像是貧窮子,離開了富有的家庭,到處流浪,已經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年紀老邁,已經警覺到了,自己空無一物,到處求乞來生活。有一天,就是在長者門前,在那裡探頭,閃過了,長者一見就瞭解,「這個是我的兒子,雖然從小走失,已經有年齡了,我也老了。」趕緊,求子心切,跟他的家族說:「趕快!前面那個人幫我找回來。」大家聽到長者一句話,趕緊去找,將他抓住,硬要將他拉回來。害怕啊,「迷悶躄地」,就這樣嚇到昏到了。長者說:「不要強拉他回來,用冷水洗臉,清醒了,放他走吧!」就開始,長者自己用方法,走到孩子的身邊,用與孩子說話的方法,就如陌生人,不認識的人,用權巧來和他接近,慢慢地關懷他的生活,慢慢再將他誘引入門,設法讓他做粗重的工作,慢慢接近,再將他引入這間豪華的大宅,讓他瞭解,裡頭裝飾的寶物,還有庫藏等等,讓他知道這進出的寶物,與帳目是如何支出。

雖然這貧窮子知道這些東西是如此的寶貴,也知道進出的方法,但是不敢想,這些都是我能用的。有一天長者召集來了所有國王大臣與親戚眷屬,都到齊了,忽然間向大家宣布:「來,你看,我這兒子與我離別已經有數十年了,現在有一個機會讓我們找到了,會遇得之,他真正是我的兒子,是我所親生的兒子,我是他的父親。」這在<信解品>中,也是用了一段很長時間來解釋。大家,這四位已透徹瞭解了,「原來我已進來到如來家,如來家一切所有,就是我本身所有。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我也有成佛的機會,舍利弗已經被授記了,將來成佛,我,同樣的,我也能得佛授記。」所以<藥草喻品>,佛陀開始說出了這麼多,一雨能普潤大地,所有大地一切,只要接受了佛法,就能被滋潤,大地一切無不都是平等的,平等的大法,能夠滋潤大地一切萬物,我們若是能接受法,人人真如本性,慧命也因這法雨來滋潤。

接下來就是<授記品>了,為迦葉尊者授記,所以大家替迦葉尊者歡喜,人人都有期待,舍利弗已經被授記,迦葉尊者也是,其餘的人那個希望更高,提高了希望,應該佛陀會一一點名,瞭解我們的心意,知道我們的根機,我們已經發大心了,總能等到佛陀點名,我也能得授記。這是大家心有所祈望,但是,「唯恐不得故不安」。大家很期待能得佛授記,也很不安,是不是不會點到我呢?我是不是有機會能被佛點到名,為我授記呢?因為有這得失的心態,「故不安」。因為這樣想,他們同時修行信解,在迦葉尊者後還有,目犍連、迦旃延、須菩提,他們還沒被點到名,因為他們也是同時出來做窮子譬喻,敘述窮子的譬喻。開頭長行文是須菩提等人開始,偈文是迦葉尊者,所以四個人都是有共同的心聲,他們全都來到佛前。舍利弗同樣這樣的表達,須菩提等人在長行文的意思,偈文由迦葉來解釋,迦葉在〈授記品〉已經授記了。所以他們同時修行信解,還有,他們自己來敘述窮子一喻,全都有「一心誠慇敬恭」,不只是須菩提,迦旃延、摩訶目犍連,還有其他的人全都是「一心誠慇敬恭」,就是有所祈望,希望能得到佛為他們授記。

這是人之常情,同樣在一道場修行,同樣是隨佛出家,佛陀既然講出了人人可成佛,人人本具佛性,也講出了瞭解弟子的心意,因為弟子瞭解佛的心,難道佛不瞭解弟子的心嗎?是誰契佛心,已經接受佛法,這是佛陀最瞭解,所以已經在<授記品>的授記中,為迦葉已經授記。所以前面的文已經描述了迦葉將來成佛,名號叫做光明,國土名為光德,他的國土人民眷屬,以及國土的形態,一一描述,佛陀的壽命,正法、像法時間都很長。這是光明世尊他未來所得的果,但是他要長久的修行,目前迦葉在釋迦佛的面前就是麼堅定,一念心開始,數十年如一日,這樣堅定修梵行,清淨無染著,這是釋迦佛所見證。所以為他授記。未來還有很長久的時間,他要再經過奉覲三百萬億諸佛,要在三百萬億諸佛的道場奉侍敬重。佛在世,值遇佛修行,奉侍諸佛;無佛在世時,也同樣投入人群中為人群付出,在人群中修行。這是佛陀向迦葉尊者,會授這麼大,尤其是得壽這麼長,所得到國土這麼莊嚴,所得到的眷屬都是智慧者、發大乘心的人。這是人人羨慕啊!下面再來一段文說,

經文:「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經文簡釋:「爾時大目犍連
大目犍連:此云採菽,即祖姓也,因祈禱樹神而得子故,誰是神通第一,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目犍連、舍利弗,從小是好友且是好道友,舍利弗大智慧,也有大神通。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那時候,摩訶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還記得那個時候是與迦葉尊者同時來到佛面前,做窮子譬喻,表示他們對佛法體會瞭解。迦葉尊者已經受記了,這時候,「爾時」就是這個時候。那個時候,這個時候,那就是目犍連與須菩提與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那個態度,我們應該能體會到。「迦葉尊者已經被授記了,現在接下來應該是我們了。」其中有三位,三個人都一直想:再接著應該是我,但是是三個人,有前有後,前面是會得到?還是得不到?所以心會驚惶不安。所以大目犍連,這位大目犍連,翻成我們華文的意思就是「採菽」,即是祖先的姓,因為祖先祈求樹神,所以才開始有後代,目犍連就是這樣的姓族,這種姓的族,所以出生,大家就以目犍連──採菽為姓來稱呼他,其實目犍連是一個姓的意思而已。

他在佛的座下是神通第一,其實目犍連從小與舍利弗兩人就很好,從小就玩在一起,到長大還是同師,同一位師父,他們是婆羅門教,同樣在婆羅門教道場在學法,這二個人,一個人很有智慧,另一個就是身形來去,來無影,去無蹤,真正的敏捷,這是目犍連與舍利弗。兩人都互相尊重,兩人在修學,理想都很高,好像在老師座下所聽的法,感覺起來還不是很理想,所以兩人就有所約定:將來我們若能有好的心得,我們要互相分享。一直到他們的老師往生了,老師將要往生之前,說一個故事,人生都是迷茫,到死還是執著。所以這老師向他們說一個故事,就是說:有一國王與王妃感情很好,擁有全國富貴財富,兩人感情很好又擁有全國的富有,但是到頭來,還是老、病、死。國王往生了,但是一直到最後一口氣時,還念念不忘,「我的江山,所有的一切我會放下,只是放不下妳。」牽著他王妃的手,緊緊的,就是不放棄,「我就是到死也不放棄妳。」王妃就這樣,國王火化時,她也跳入火坑陪她的國王。

他的老師將這故事說到這裡,嘆了一大口氣:「放不下的人生,到死,還是,如我,這時候也是一樣,還是迷茫,很多事情我也還放不下。」這樣一口大氣斷了,呼吸停止了。所以這兩個人,舍利弗、目犍連,聽到、看到放不下,到底什麼道理才會讓人放得下呢?放不下就是煩惱,放不下就是無明,到底要怎樣才能讓人放得下?他們兩人相約定,我們要再找名師,你找到一定要讓我知道,我找到一定跟你說。兩人相約定,兩人各有弟子,各人修行。傳說中,每一個人有一百位弟子,也有傳說每一個人有二百位弟子。不論是一百還是二百,總是兩個人各人有修行的道場,有帶著弟子在修行,這兩個人是好朋友。

一個因緣,舍利弗遇到馬勝比丘,馬勝比丘的威儀態度,啟動了他的心,到底是修什麼行呢?這個態度威儀,這種讓人看了,內心的感覺,好像是清淨無染著。這到底修什麼行,能有這樣的修養呢?向前請教。馬勝比丘就說出了:「一切唯心啊!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就是這樣幾句話,讓舍利弗如醍醐灌頂,很高興,向馬勝比丘請教:「請問佛陀在哪裡呢?」馬勝比丘一一為他指引。舍利弗很高興,趕快去找目犍連。目犍連相信舍利弗,就這樣隨著舍利弗到佛前去,求佛陀為他們說法。佛陀為他們說法,聽了歡喜,各人帶著弟子皈依在佛的座下。這是佛陀成佛的第二年,舍利弗、目犍連歸投在佛的座下。從這樣開始,再也沒有離開佛陀,不論佛陀到什麼地方說法,舍利弗、目犍連、五比丘都是常隨眾,這是一生中沒有離開佛。

這兩個人接近佛陀,一位是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有他的因緣,目犍連尊者的因緣,有一段故事,說過去生。當然,無數生中的過去,有一世他就是捕魚的人,大海茫茫,如何捕魚呢?他編漁網,漁網一撒出去,大小魚都網進來,所以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幾十年中就是在捕魚。有一次,自己感覺到,魚捕來時,每一條魚都是這樣活生生,活蹦亂跳,每一條魚都是一直掙扎,魚網收束過來時,魚就是這樣要再跳出去。好像每一條魚在掙扎,抬頭,那兩隻眼睛這樣瞠目瞪著捕魚人。那時候內心很震撼,這麼活生生在掙扎,掙脫不出魚網,那兩隻眼睛,這麼多魚的眼睛共同向著捕魚人看。他看到每條魚眼睛含著那一分恨、怨的眼神,他就這樣放棄了魚網,一直要找,如何能生活得心安呢?每一次在捕魚,其實心不安。尤其是這一次看到那些魚,每一條魚的眼光,都一直印在他的內心裡,不安的心。所以想,要如何能在生活中取得安心?

那時候是無佛世時,也不知道有佛法。有一天遇到一位辟支佛,辟支佛就是獨覺,獨覺就是出生在無佛世的時代,但是他過去生中的修行,帶法,有法在人間,他還是獨善其身。他在看世間一切景物,他瞭解人間無常法,體會了人間無常法,但是要如何表達出來?真的也很難。所以獨善其身,名稱獨覺,他瞭解世間有很多無常變化,但是無法布達人世間無常法,無法去布達,所以還是自修獨覺成道,所以叫做辟支佛,就是獨覺成道。但是這位捕魚人,看到這位修行者的那個身態,就是打從內心的歡喜,覺得這是一個修行人,我應該親近,我應該供養,所以用很虔誠的心,將這位修行者請回家裡,用很豐盛食物來供養。但是這段時間,看到這位辟支佛來去就是這樣,就像現神通,來無形、去無蹤,覺得很好樂。這位捕魚人就發了一個願:我將來若能修行,能夠得到法,我希望能像這位修行者這樣,有這樣的神通,來去自如。若能這樣,我就很心滿意足了。

這是目犍連,他過去生中,無數生世其中的一生,遇到這樣的辟支佛,就是這樣的發願。他的因緣,過去生的因緣。所以從這樣開始,累生累世最羨慕的就是這種來無形、去無蹤,有這種的神通力,這就是他累生世的心願。有這個供養辟支佛的因緣,當然就是累生累世,都是有這分修行的心。有時候也會聽到辟支佛因為佛法未斷,只是沒有成佛的人,所以道裡是永恆,他每一生世,都是就道理而受教。所以一直到了釋迦佛出生,這一次遇到佛了,他和舍利弗這種的因緣入佛門,完全以佛的教育,聲聞為他修行的目標。所以,因為修行很專心,在佛的座下真實得到神通,他的神通,尤其是神足通。神足通與他的六通,三明六通他都很具足了,這是在佛弟子中,佛陀時時稱歎他是神通第一,他的神通在弟子群中的第一人。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裡,在阿耨達池周圍,那一天,因為遇到十五,望月就是十五日,「望月之日」,佛陀要向弟子講法,講戒。所以佛陀在阿耨達池邊開始要講戒時,沒有看到舍利弗,因為舍利弗那時候被派負責於舍衛城祇園,在築祇園精舍的工程,是舍利弗負責要監工,他在那裡監工。但是佛陀這個時候要講戒,身邊少了一位舍利弗,佛陀就向目犍連說:「目犍連,你趕快去祇園,將舍利弗找回來,說是我的意思,要他趕快回來,你趕快去。」目犍連真的運用他的神足通,就到了祇園精舍來了,向舍利弗說:「佛陀希望你趕快回去,在阿耨達池邊,你趕快回去。」「好,我遵守佛陀的遣喚,感恩你來通知我。佛陀要我來監工,我就來監工;佛陀要我回身邊,我就要趕快回去。不過難得我們在一起,來,我們已經同霑法雲,我們都在佛的身邊聽法,這個時候兩人在一起很高興,我們來玩個遊戲。」

要玩什麼遊戲呢?舍利弗就將腰帶取下,說:「來,我將腰帶放下來,你將腰帶拿去將須彌山綁起來。」在這當中,舍利弗將腰帶放在石頭上面,目犍連隨手就要將腰帶拿起來,拿不動。目犍連他就知道,舍利弗在和他玩現神通的遊戲,他就用力,現神通將腰帶搖動了,舍利弗就運用他的神力,將須彌山搖動。目犍連就將腰帶拋到須彌山上,將它纏起來,舍利弗就再將腰帶拉到佛陀的師子座綁著,兩人玩一條腰帶的神通。這當中,兩人看一切都靜止下來了,要好好去解開腰帶,一切都不能動了。所以舍利弗就向目犍連說:「你看,這條腰帶纏繞在佛陀的師子座上,我們用盡力量再也不能動,我們兩人能動須彌山,但是兩人合力無法動佛陀的師子座。所以我們要知道,佛陀他的萬德,佛陀所證的德,萬德萬能,我們的神通還無法與佛相比較,這是無法比的,我們與佛陀的神力,他萬德萬能,要與佛陀比較還離得很遠,很懸殊。所以我們的神力,真的還差佛陀很多。」

這樣說了之後,「對佛陀絕對不要懷疑,我們不應該要試佛,兩人的神通合起來要試佛的神力,我們不應該,我們應該要很尊重佛陀的神力。好吧!這場遊戲我們結束了,來,我們趕緊去拜見佛陀。但是我要交代工程,目犍連你先趕快回去,我稍後就到了。」就這樣目犍連轉身,也是運用他的神足通,來到佛前,但是卻看到舍利弗已安然自在坐在佛的身邊了。那時候目犍連覺得:是不是我已經失去神通了呢?他內心有此懷疑,看到舍利弗已經坐在佛的身邊,趕緊頂禮佛陀之後,就問佛陀:「佛陀,您要我去請舍利弗,但是我比舍利弗先離開回來,為什麼我現在到了,舍利弗比我晚出門,為何他比我早到在佛的身邊了?難道我的神通已經失去了嗎?我對我的神通已經有懷疑了。」佛陀就告訴他:「不會,你的神通還是在我的弟子中,沒人能比得過你的神通,你還是永遠就是神通第一。」

佛陀在這個地方講戒,弟子都來坐,講戒說完,就要回舍衛城了。這個消息;就是舍利弗、目犍連神通遊戲的消息,很快就傳出去了,大家就說:「舍利弗了不起,不只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現在目犍連也已經輸舍利弗了,舍利弗的神通比目犍連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消息同樣傳出去,目犍連聽到,他的內心不但沒有受到這個傳言影響,讓他的心不高興,反而他很高興,覺得:舍利弗的神通能勝過我,他是智慧第一,他是我的好朋友,我們是從小到大相敬相愛,讚歎舍利弗,就如在讚歎我,我也高興。所以他很高興,一點都不起煩惱心。舍利弗知道了,就去向佛陀說:「佛陀,不公平,因為我只是和他玩一個神通遊戲而已,是目犍連讓我,我瞭解目犍連他是尊重我,他讓我的。人人這樣的批評,不公平,佛陀,希望您能隨方便法來開示,讓大家對目犍連,恢復這分神通第一的敬仰。」

這一次佛陀很高興,因為這兩位弟子互相尊敬、互相成就,佛陀在講經時,忽然間靈機一動,就向目犍連說:「來,這麼多聽眾在這裡,是不是你現一個你的神通出來?」目犍連認為,那時候佛陀的命令,要讓大家知道,平時佛陀是不談怪力亂神,現在要我現神通,一定有佛的道理。所以他現出他的神足通,一腳踩在原地,一腳就跨到須彌山,跨過須彌山後還通達梵天,這樣出聲音。這樣,那個聲音微妙,一足踏原地,一足跨過須彌山而到梵天。聽到梵天的聲音,大家完全很震撼,「果然不愧是神通第一目犍連。」當場也有六十位出家眾,只因為這樣,心開意解,這樣得到果位。這是一場神通遊戲,舍利弗與目犍連,這段故事。其實修行就如童子心,回歸童子心一樣,他們也想:來個遊戲吧!沒想到惹起了人的議論紛紛,幸好佛陀再還給目犍連「神通第一」。其實他們的心都沒有掛礙。修行就是要這樣,別人的成就,就是我們的成就,何況好朋友得到人人的讚歎,我們也要很歡喜心,好朋友也要成就好朋友,恢復好朋友的名譽。這種師徒之間、彼此的友誼,真的也令人很感動。所以我們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5/20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