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5/23晨語簡記

向下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5/2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5/23晨語簡記   2015/05/23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五月 24, 2015 8:40 am

20150523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所止在本處解脫生死,
雖慕大猶未定作菩薩,
是居白淨地坐無為坑,
但念空無相無作而已。


這就是在描述過去佛陀與這些大弟子聲聞、緣覺,大家已經隨佛修行,瞭解苦諦,瞭解十二因緣法,瞭解人生生死輪迴是苦,這些道理都瞭解了。所以「所止在本處」,瞭解這些法,但就是一直守護在小乘,獨善其身,只求自己解脫生死。雖也他也是很羨慕大乘法,不過那時候只是知道,人群污濁,擔心自己若入人群中攀緣,恐怕會受眾生所污染、所污著,所以他們不敢入人群,不敢發大乘心,還是守在自己本來的位置,只是擔心再攀緣,這樣獨善其身。雖然心,聽到佛陀讚歎大乘,聽到佛陀鼓勵發大心的人行菩薩道,菩薩能夠利益眾生,芸芸眾生因為菩薩而得救,他們也是很羨慕,但是心還是有猶豫,所以遲遲不敢走出去,不敢發大心、立大願。所以「未定作菩薩」,自己的心,還不能做決定,儘管佛陀的鼓勵,卻是還不敢很下決定。對自己的信心還未具足,只是自己單獨能解脫。
所以「是居白淨地坐無為坑」。表示這些大弟子全都煩惱去除了,在白淨地就是沒染著,沒有煩惱。出家的生活這麼簡單,就是每天出去沿門托缽,回來,只要這一天吃得飽,營養足夠,就專心聽佛說法,然後觀境界、靜思惟,所以生活單純,心就無染著。感覺這樣的環境就能斷除生死,所以心一直都守在這樣白淨地,很清淨,心地一片的清淨。「坐無為坑」。就是在道理上,無為法就是道理。佛陀為他們說法,他們從佛陀所說法中得法喜,沐浴在法流,這種法就叫做無為法,瞭解自然道理,這是他們的生活。「但念空無相」,空,一切皆空,無為的道理想開了,般若,佛陀說《般若經》的時候,就是一切皆空,從「有」的東西,從有的人、事、物,經過了佛陀的解釋,就化整為零,一個整體的東西,佛陀從物理、生理解釋,一直剝開,一層一層分析,分析剽底,物歸於理,物是看得到的,但道理就看不到了,這是運用智慧,來解釋每一項物體所含藏的理,就是它的因,這要集種種緣,才能夠成就物。一顆粒種子隔離了緣,這顆種子永遠都是種子。
看看中部大甲一帶,那地方有很多種的樹,四季開花結籽,有一群的菩薩知道師父覺得,這些種子落地可惜了,是不是能將這些種子拿來,也能將它裝飾起來,他們就很認真去撿,各種的樹,所收集來的都有不同的種子。妙哉啊!每一棵樹的種子,各有它的形狀,大自然的種子,各種紋路都有,都有它種子的形狀,都有它種子的紋路,都有它種子……。大的大到這樣大,這麼大的種子,它有共同的紋路與圖案,就好像這顆種子裡有很多的圖形。而小的,小到如毫芒這樣小,大的,大到這樣的大,能拿來做雕刻。他們所收集來的,一顆種子已將它隔離所有的緣,因為它沒有土,離開土,離開水,也離開了空氣等,這些缺一不可,所以種子永遠都是種子,在手中的種子,不可能無中生有,長成一棵樹來。這必定要落於土,有大自然的土壤、大自然的水分、大自然的空氣、大自然的陽光,它才能會合起來,就是各種樹種,隨著種子來成長,不會變形,就是什麼的種子,就長成為什麼樣的樹,這是定律,這是道理。
道理拿開,無形。看到那顆種子,就不是看到樹,而看到樹也要等待時機,它開花結果才能再成為種子,開花結果,在等的時間,季節也是在無形中形成。這個無形,卻有它天地的定律,這都是道理。所以說來,佛陀運用他智慧,談天文,說地理,談人事,談人說事,來說出了人生的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引起了十二因緣的法等等。教導我們要如何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說「三十七助道品」。我們要如何精進,要如何看清人間,要如何看清我們的身體,「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除了「四諦法」,還有「四念處」,然後你要行「四正勤」,還要得「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等,這樣來為我們解釋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三十七助道品」齊全,幫助我們在四諦、十二因緣中,幫助我們修行更透徹清楚的方向。然後讓我們更加瞭解,要將這無明去除,道理清楚,那就要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中去。這是佛陀每一天向著弟子所說的法。
一切的法,人、事、物,你計較什麼呢?念空無常,無相。雖然知道苦、集、滅、
道,入人群中,人的煩惱無明,這是步步陷阱。所以會怕,我們若在陷阱中墮落,失去了原來修行的初心,就要再帶業而來。人與人之間若有彼此牽連,這個因、緣再成就,就又由不得自己,又再生死中輪迴,所以他們害怕啊。聲聞、緣覺,所以他會常都是在「白淨地坐無為坑」。因為,大家既然修行,他們就是要解脫生死,所以才會「止在本處」,就是在聞、緣覺,在阿羅漢、辟支佛,這樣的果位。儘管心羨慕佛陀向大菩薩發大心的讚歎,也羨慕菩薩在人群中為人群付出;但是自己的心會害怕,害怕再由不得自己再來人生,在生死輪迴中,所以他寧可「居白淨地坐無為坑」,就是沐浴在法流中。「但念空無相無作而已」。只是停止在這個地方,僅管佛陀所說很多菩薩道,救世,救苦眾生,知道羨慕,但是發不出這樣的心來。佛陀在《法華經》靈山會上,開始要大家轉小為大了,不斷讚歎,讚歎佛的境界,智慧之遼闊。人人開始知道自己停止在這地方,原來還有這樣大的空間,還有這麼大的智慧法海,還有很多,佛法的寶藏是在人群中才有辦法透徹。大家開始瞭解了,就紛紛發心了。
經文:「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佛陀在<授記品>中,已經叫出了幾個人的名字,這四位大弟子在聞法法會中,既然這樣站起來了,在佛的面前表達了他們的心意,體會了佛法,瞭解佛法寶藏其實人人本具。佛陀歡喜了,知道他們已經發大心。這是師徒的心相契合,所以在<授記品>開始叫喚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這四位弟子,因為前面迦葉已受記了,後面還有三位。前面,迦葉所受記,我們都還記得佛名是光明如來,國土清淨,那個光德國土,那裡的人民都是發大乘菩薩心,都是智慧者,都擁護佛法,這是一個很了不起清淨的國土。大家聽到了,佛陀向迦葉尊者授這樣大,不可思議,未來將成佛,雖然時間長,但是有希望,只要有一時間的約定,自己就很肯定,未來絕對能成佛,時間雖長,但自己也會安心。但是後面這三位,他們就開始擔心了,佛陀已經向迦葉尊者授了這樣的記,我們大家呢?那時候,聽到迦葉尊長被授記,越是緊張起來,所以「悚慄」,「一心合掌」,也是一個期待,期待我也能被受記。又是歡喜,又是不安,不過大家還是「一心合掌,瞻仰尊容,目不暫捨」。
果然,這三位弟子,我們都瞭解他們的過程。目犍連,若說到目犍連,大家腦海中浮現了目犍連與舍利弗,是這麼互相尊敬的道友。若是說到須菩提,須菩提他是這樣地清淨,「解空第一」須菩提,他就是募富不募貧,但是與迦葉二位來比較,迦葉尊者是募貧不募富,二個人就是不同。但是佛陀認為二人應該要調整,就要守於中道,走中道,就是隨緣,托缽的規矩就是隨緣。我們走到哪個家庭,接近了,時間到了,我們就是向他托缽,不分貧或富。須菩提能接受佛陀的教育,因為他將道理看清楚,他很慈悲,心很開闊,他能接受佛陀的教育,所以他能這樣改過來,隨緣。迦葉尊者就比較執著了,他就是認為:修苦行本來就要接近貧困,所以他就是永遠這樣。我們就知道佛陀的無奈,各個弟子都有各個弟子的習氣,既然沒有太離譜,要守在苦行,要接近貧困的人,要讓貧窮的人有因緣造福田,也不是壞事。雖然勸他行中道,但是他的執著,佛陀就隨他去。
*「摩訶迦旃延議論第一」:他解脫了愛欲的束縛,沒有煩惱,沒有不平等的觀念。
而迦旃延,他就真的是一位很有智慧,也有很好的因緣,舅舅是阿私陀仙,受到很好的教育,對道理本來就很清楚,阿私陀仙要往生之前,交代:將來你一定要去親近悉達多太子,他修行成正覺,是一位天地無雙,沒有第二個,是一位大覺者,你應該要去親近他,這都是好因緣,親近了佛,他聽佛的法,還有舅舅過去培養他的慧根,再接受佛陀的教育,所以在佛的弟子中是「論議第一」。對論議,佛陀的說法,他的瞭解,在外面將佛陀的教法傳揚,去弘法,他與大家說的法就是隨機。佛陀的教育,他同樣接受,將佛陀教育的方法也傳入人群去。所以他解脫,自己自我解脫,然後愛欲的束縛,他也完全去除了,沒有受愛欲將他束縛住,所以沒煩惱,心沒煩惱,所以佛陀常派他去說法,所以他能面對著人,或者是大眾,或者是少數人,他全都能解除別人的煩惱。自己的煩惱去除了,去除煩惱的方法,如何來?他自己所瞭解的,要如何解除,他很清楚,所以他能面對各種,尤其是婆羅門,婆羅門所問難,他都能一一為他解答。
*如一婆羅門修道者問: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剎帝利與剎帝利相爭,是為了什麼?
迦旃延答:為了貪欲。
有一次,有一位婆羅門修道者很好奇,就來問迦旃延,他說:「人與人之間都有互相的對立,修道,有的婆羅門會互相相爭,同樣屬婆羅門,同樣在修行,但是婆羅門與婆羅門互相相爭,道理無法互相契合,這要怎麼辦呢?剎帝利與剎帝利之間相爭」,剎帝利就是國王、大臣等等,「這種種族,他們也是互相相爭,地位那麼高了,還互相爭鬥;婆羅門,道理大家都通達了,為什麼他們還要互相相爭?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迦旃延很簡單的回答,就是「為了貪欲。婆羅門與剎帝利這兩類在相爭,都是為名和為利,為了執著,這樣才會互相相爭。」
*比丘與比丘相爭,又是為了什麼? 迦旃延答:是我見和法執。
這位婆羅門就又問了:「聽說比丘與比丘也有互相相爭,這又是為了什麼呢?比丘不是在僧團接受佛陀同樣的教育。婆羅門都有各種教育,所以道理不能契合在相爭,但是比丘僧團聽說也有這樣互相意見不合,同樣有這樣在相爭,這又是為什麼呢?」迦旃延所回答的,「是我見與法執。各人都有各人的我見,每個人都還有我,我的見解、我的煩惱還未去除,所以佛陀所說的法,我認為是這樣,他認為是那樣。」我們以迦旃延這樣的回答,我們來想,光說舍利弗、目犍連這兩位好朋友,沒有法的相爭,也沒有意見的相爭,但其他的人就會議論了,「目犍連的神通輸給了舍利弗。」從僧團傳到外面去,外面的人再傳下去。「目犍連不是神通第一,其實是舍利弗。」但舍利弗他有這分有情,覺得不公平,拜託佛陀來解除大家的疑問。
當然,這兩人的友誼,並沒有互爭,但外面的傳言卻從僧團傳到外面去。這就是煩惱還未除。迦葉尊者與須菩提,一個是向富人托缽,因為體念到貧困的人,自己的生活就苦了,所以他不向貧民托缽;但是另一個,迦葉尊者認為貧人過去就是沒有造福,這時候要他布施,就是讓他種一個福因。所以,各人不同的方向,這也有爭端。迦葉尊者還批評,就說須菩提對貧民不慈悲、不平等,也同樣有爭端。佛陀當調解人,一個人是接受改過,一個人就依然故我。所以,在僧團裡同樣有(我見與法執)。所以婆羅門他舉出了僧團,比丘與比丘相爭,這要如何分析?迦旃延分析得很好,是「我見」,因為人人還有煩惱未盡,所以有我見、人見,你的觀念、我的觀念,還有分別。法,我聽的,我的感受,你聽,你的感受,所以難免有爭端。
*什麼人能離開貪欲、我見和法執?迦旃延答:那就是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
婆羅門修道者聽了迦旃延的話,很快地皈依了佛陀。
這婆羅門就又問了:「誰能夠離開這種貪欲、我見與法執?誰能離開?清淨,沒有欲念,沒有我見,也沒有法執,能將法很圓融,誰做得到?」迦旃延回答:「那就是我的師父,釋迦牟尼佛,他有辦法去除了一切欲念,去除了我法二執,佛陀的心已經超越天地宇宙萬物,沒有一項道理,佛不清楚。佛陀的大覺悟,人、事、物理都圓融。這是我的師父,釋迦牟尼佛,他做得到。」從迦旃延的口才,了解佛陀、體會道理,向這位婆羅門教徒這樣說法,婆羅門他接受,他知道迦旃延所說的法句句是真實,所以他對釋迦牟尼佛打從內心的尊重,就這樣,迦旃延把他度進來,帶到佛的面前,看到佛陀,婆羅門打從內心的恭敬,就這樣皈依佛,受持佛法。所以,迦旃延是論議第一,他所說的法真的是人人很佩服,不論是比丘團裡人人都是佩服他,佛陀讚歎他,其他的外道教徒看到迦旃延,也打從內心的尊重。所以他論議第一,他所說的法,人人接受。
經文簡釋:「皆悉悚慄」;三人弟子,見大迦葉得授道記而身不預,所以未安,驚悚戰慄。
*「悚慄」:驚懼不安之貌,摹三聖希記之狀,意謂我等同陳窮子一喻,何故授彼記而未及於我,故皆悚慄不安。
接下來就要說這三位,他們各有因緣,各有優點,都是佛座下弟子中的上座弟子,佛陀開始當然要向這三位各別授記。這三位還未聽到他們的名字,「皆悉悚慄」,開始大家會不安,心不安。所以三位弟子,大迦葉已經「得授道記」了,佛陀已經向他證明,未來能見三百萬億佛,能在奉覲三百萬億佛的過程中,恭敬、奉侍、受法,無數劫時間過後,將來成佛等等,這種「得授道記」。但是自己還沒有,自己還不知道,是不是佛陀會指我的名字,來為我授記?因為這樣,心未安。所以會擔心,擔心這個機會若失去了,可能我就沒有成佛的機會了,這是自己的擔心,有這種驚惶、不安的意思。「摹三聖希記之狀」,這就是很羨慕,別人都可以受記,我不能嗎?我應該是能與他一樣,接受到佛陀為我授記。「三聖」就是這三位,這三位已經有希望,心有希望。這三位在佛陀的弟子中,他們也是很早修行,是佛陀早年的弟子,長年累月都在佛身邊,所以所有的煩惱去除了,無明、惑都去除了,斷種種煩惱。如凡夫有四種煩惱,生、老、病、死,這種煩惱,他去除了;愛別離、怨憎會,這種他也去除了。這些煩惱去除,心清淨,堪稱為聖,賢聖位,所以已經是聲聞,一直到了得四果羅漢了,堪稱小乘聖人,煩惱無明去除了。
所以,他們也很期待,開始發大心了,他們也是有這樣的希望,所以「希記之狀」。這種不安,就是擔心沒有份,就是擔心,擔心授記到我這裡,我是有份還是沒份?
雖然他們已經去除無明,但是還有這樣的希望。過去我不希望修菩薩道,現在我為了要成佛,我也願意入人群中行菩薩道。這個心,「四弘誓願」、「四無量心」也開始起了,願意行六度行,就已經開始有這樣的心了,所以這是一個希望。「意謂我等同陳窮子一喻」。這三位與迦葉尊者共為四位,一起來佛的面前,共同來舉出了貧窮子的心態,四人同感,也同時表達。「何故授彼記而未及於我」呢?為何先從迦葉,怎麼還未輪到我?當然心就也會擔心。因為佛陀叫迦葉,又說了一堆迦葉未來未來成佛等等的境界,所以他們在等,自己在等的都覺得時間很長了,聽到別人已經得到了,未來是這樣這樣,但是覺得:那我呢?這種的心態,在聖人也有這樣的心態。他已經受記,我怎麼還沒有?「故皆悚慄不安」。
經文簡釋:
「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齊一
其心,合十指掌。瞻視敬仰,世尊顏容。正意求佛,目睛不瞬。
所以,「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就是因為這樣,這三位就這樣很虔誠用心合掌,在這個地方,共同一心,各人都有各人的期待。瞻視,瞻視就是抬頭看,因為佛陀坐得較高,他們雖然都在佛的面前,但是就要抬頭,要用很虔誠的眼光來注視著佛陀,這叫做瞻視。這是表示恭敬、敬仰,很恭敬的心。世尊的容顏很慈祥,看到弟子這樣的期待,看到他們的祈求,佛陀心裡也有數,說過了迦業尊者未來成佛的形態、過程,當然後面會再繼續,所以這只是在描述著未來這三位,要如何能得到他們的國土,未來的國土到底是什麼樣子?人生的苦難真的是很多,所以人人對生死實在是很厭倦。但是現在知道,人群的苦難,必定需要聖人在人間,才能解開苦難。大家已經體會到,佛陀來人間傳法,是盼望人人要發大心,入人群去,去解脫人人的苦。
就如迦旃延,因為他有口才,譬如說有一次他在人間,同樣還是在一個小國家裡,他遇到一位國王,這個國王叫做文茶王。這位文茶王,他雖然很愛民,但他的愛完全集中在王妃身上,二人的情,寸步不離,情很深。忽然間,他的愛妃就是忽然間,不知道得什麼病,來不及搶救就往生了。就這樣,這位文茶王開始悶悶不樂,茶水不思,國事不理。他一直不想要埋葬這位王妃,也不想要火化她,就是要保持著這個身體。但是,人死了,身體會腐爛,怎麼辦?他用麻油浸泡起來,盼望有一天她能睜開眼睛看他。每天都在那裡呼喚,叫天、叫地,叫他的王妃:「妳將眼睛睜開看我。」他的大臣很擔心,國王每天都在王妃身邊,不喝、不吃、不睡,國事不理,這樣這個國家要怎麼辦呢?
趕快找迦旃延,大臣趕緊將迦旃延請來王宮裡。迦旃延知道這個消息,他也有意(度化),將要入皇宮之前,就在一棵樹上折一根樹枝,樹枝有樹葉,帶著這樹枝、樹葉進到皇宮。見到國王,國王看到迦旃延,「尊者啊!您終於來了!來,您趕快救我的王妃。」迦旃延走近國王身邊,站在王妃床前,就向著國王說:「國王,您先回答我這個問題。」將手中的樹枝拿起來,「您看,我手中這根樹枝,是從一棵很茂盛的樹折下來的,我這樹枝,它再過幾天後,樹枝和樹葉會變怎麼樣呢?」回答的是:「枝會乾枯,葉子也會枯黃了,會脫落樹枝。」迦旃延就說:「那這樣,這根樹枝能再回去那棵樹嗎?」「不可能啊!樹枝既然被你折下來了,也已經乾枯,葉子也掉了,哪有可能樹枝再接回樹木,葉子會再綠,能再復生枝葉呢?這是不可能。」迦旃延尊者就說:「是啊!國王,王妃她就如這根樹枝,永遠也不會再睜開眼睛看你了,永遠都不會再回答你。」但是國王說:「我愛的,總是我這輩子唯一生命所愛的,就是我的王妃。」
迦旃延就說:「王妃既然不會回來,你應該將這個愛擴大,愛你的國家,愛你的人民,你將你的國家、你的人民好好疼惜。國家能保持讓人民人人過著幸福的日子,用虔誠的心,風調雨順;用愛來教育你的人民,你的國民人人快樂,都能過著很美的生活。其實那個真心的美,向著國王,讓更多人愛你,比只有一個王妃愛你更重要,因為你的心愛很多人,人人的心也愛你一個人,全國的人都來仰慕你,你想,這個愛是不是很快樂、很歡喜呢?」這樣說完了,國王心開意解,「尊者您是什麼法能讓您看得這麼透徹呢?」迦旃延就跟他說:「我的佛陀,釋迦牟尼佛教給我的,生死,人間的道理。」這位國王就說:「如果這樣,那我也應該皈依佛,同樣我也能得到這樣的道理,與尊者您一樣看得開,我願意為佛的弟子。」迦旃延也接引他,向佛皈依了。
這就是迦旃延尊者,他有這樣「論議第一」,卻是這時候他也很期待佛為他授記。總而言之,愛的力量很大,能使一個人墮落,愛的力量也能愛普遍國家,這就是叫做佛法,佛法要如何打開人心,要如何去除煩惱。獨善其身,只有一個人解脫,兼利他人,能普利天下,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真理,所以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Jack 在 周一 五月 25, 2015 10:38 a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5/2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5/23晨語簡記   2015/05/23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五月 25, 2015 10:36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五月二十四日星期日)

 

上人以培養大醫王需要七年以上的時間為例,說明這整個培養過程相當不容易。話鋒一轉提到「我們是要完成慧命,慧命,真理是無形無體,就是要不斷不斷將佛陀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包括了物理、包括了生理、心理,包括了天地萬物一切物體,生物的道理都要知道,還要體會天文,還要認識地理,這是佛陀覺悟,他的體會在宇宙萬物間的真理。你想,要用多久的時間?」

由此,可以更深刻感受到慧命成長的不容易,所以要很久的時間。直接每一個法深植在你的八識田中為止,這樣這輩子,任何一輩子,乘願再來,就會記得。

 

有一段提到到災區回來的大醫王分享。

他說:「是這樣,因為昨晚這一陣大風來,帳篷裡的人為了要保護醫療站,所以大家捨棄他們自己住的帳篷不顧,這些壯丁都來顧我們醫療站的篷。所以幾十人在那裡拉著繩子,拉著帳篷每個角落,整夜與風奮鬥。所以他們的帳篷倒了,醫療站卻安然無恙。」他說,聽到這裡,大家實在是都很感動,那裡的人那麼的純良,知道醫師來自遠方,來自台灣,用這分愛在付出,這地方的醫療站,就是要搶救生命,就是要守護健康,所以他們必定要將醫療站顧好,裡面的東西不要有損失。看,那裡的人是那麼單純。

這一段上人說他很感動,我也很感動。

 

最後是「四魔」:
一、煩惱魔,貪瞋癡慢疑等煩惱,能惱害身心,故名魔。
二、陰魔,又云五眾魔,色受想行識等五陰,能生種種之苦惱,故名魔。
三、死魔,死能斷人命之懼苦,故名魔。
四、他化自在天魔,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第四、就是「他化自在天魔」。這個天魔,「他化自在天」,我們常說自在天魔,他最擔心的是修行者,大家如果都去修行,斷煩惱了,三界就減少魔子魔孫了。所以他就用種種方法來破壞善,破壞善事,破壞修行者的心態,這叫做自在天魔,這種自在天魔會擾亂人心。

 

修行就是要破魔軍、去三毒、出三界、破魔網。

他化自在天是欲戒的最高一層天,出了他化自在天就出欲界,當然還有色界及無色界。我個人的解讀是完全克服自己的欲望,離欲,持十戒,行十善,就可以不受他化自在天魔的影響,進而可以出欲界。

 

 

若如來證知我等深心
預知宏誓果稱名授記
何異甘露灑心承恩澤
契佛心慈懷億劫受化

這幾天以來,一直都有一個盼望,佛陀的弟子盼望佛陀為他們授記,人人的心不斷盼望著佛陀能點名到他們身上,為他們授記,讓他們能安心,這是這幾天來,我們所分享、所聽,應該要瞭解。「若如來證知」,假如如來能來為我證明,來為我預約未來能成佛,這就是因為佛已經很深的瞭解我。是啊!佛陀瞭解弟子的心,弟子如何在修行,弟子的品性,佛陀怎會不瞭解呢?所以在這地方還有迦旃延、須菩提、目犍連,他們的心還是很期待,佛陀能深心瞭解,瞭解弟子修行的心,也是很慇切,也是很深,這是大家很好奇,也在等待,迦葉尊者已經得受記了。再接下來,目犍連、須菩提、迦旃延是不是佛陀要前後為他們授記了呢?這是大家的盼望。所以「預知弘誓果稱名授記」,佛陀已經預知了,前面的迦葉,佛陀已經這樣說,經過三百萬億諸佛,時間雖還很長久,迦葉將來能成佛,時間雖然長,但是大家相信佛陀所說的,「預知」,為他們授記,不論時間多長,授記之後,人人的心就會安下來了,決定自己也有成佛的一天。

若能能聽到授記,「何異甘露灑」,就是甘露灌頂,人的心會很歡喜,心瞭解了,這全都是承佛恩,佛的恩澤,長期的教誨,我們在<藥草喻品>不就是一直用密雲法雨來滋潤大地,就像法雨來洗滌我們心靈的垢穢,讓我們的心真如的種子能夠從心地茂盛起來,就如同大地草木,雨露能夠滋潤大地,草木茂盛,同樣的道理。所以「何異甘露灑心承恩澤」,這就是表達,若能得到佛授記,這種心情是多麼歡喜啊!這種歡喜無以譬喻,只能譬喻我們心受甘露灌頂,這樣來譬喻,這是佛陀長期教化的恩澤,像雨露滋潤。已經契佛心了,迦葉、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目犍連,已經深深契佛心了,瞭解了佛的心懷。所以「億劫受化」,知道與佛的緣不只是一生一世,這是無央數劫以來,生生世世,遇佛教化,這是已經隨佛修行,不是一生一世,是累劫以來所受的教化,今生此世,我們前面一直說,「住最後身」,一直到未來的修行,一切的無明煩惱斷除,到達最後因緣成熟,成佛為止。這時間要多久呢?「億百千劫」,這是很長久的時間。所以時間不斷要歷練,修行不只是聽經,不只是瞭解佛法,法一定要入心,入心,還要再身體力行。

就如醫生,醫學生來讀醫學系,從開始就是要與醫學有關,與身體生理有關,這樣的課程要很用功,一年、二年、三年級開始,就要去瞭解人體的構造,所以我們有一群菩薩,無語良師,當他們身體健康時,他們接受佛法,瞭解人生去來道理,健康時,發揮生命價值,為人群付出,這是在人間發菩薩心,在人群中的付出。一直到老、病,最後就發心,願意將他的身體奉獻給醫學生做解剖,從他的身上解剖,瞭解身體五臟六腑的構造,人的身體病理要如何開刀?刀,要如何下刀?病源在哪一個地方?要很清楚瞭解。這是學醫的過程,不論是醫學上的名詞,實體上的構造,全都要很清楚。五年級、六年級開始,要入醫院,隨著醫師見習,看醫生如何看病人?主治醫師是如何與病人互動?瞭解病人聞、望,這樣聽,要問,再好好來觀察他,望聞問切,這是中醫說的,要看病人臉色,要聽病人的聲音,好好為他把脈,到底是什麼病?現在西醫有很多的儀器,看,可能是什麼病,就要針對他的病症,用現代化的儀器去為他診斷,去瞭解、檢查,抽血等等去分析,瞭解他的病理,這是現代西醫。現代的中醫也在進步中,沒離開了人身體的病理與生理。

人生的體態(生態),人出生開始,就註定生、老、病、死,人生最苦莫過於病痛,病痛就是最苦,再有錢的人,為了病痛,用再多錢都願意,若是病到很痛苦,寧可要健康,我不要錢了。這是人對生命的重視,所以醫療在人生,人,人類不能沒有醫療的行業。因為既然生下來了,自然法則老、病、死,尤其是病,不一定到老年,孩子出世就開始帶著病來。有的是早產兒,有的一生下來,五官不具全,有的生下來什麼都不具足。記得一二十年前,我去醫院,走入嬰兒加護病房,保溫箱中一個一個,很多孩子,其中有一位是,生下來肚皮是裂開的,腸子、胃、肝都在體外。我就走近這保溫箱,「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的醫生、護生就趕緊過來為我解釋。「早產兒,就是這樣,肚皮沒有合起來,所以他的臟腑,肚裡的腸胃都在外面。看清楚一點,腸子是這樣小條,肝才只有這一點點,所有都露在外面。
問說:「這要怎麼辦?」那時候那位住院醫師就來跟我說:「這可能要用二三個月的時間,要慢慢把它推進去,這些腸子要慢慢將它堆進去,慢慢縫補起來。」「要多久?」「差不多三個月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啊!」再經過幾天後,我再過去,也是關心這個孩子。幾天後,差不多是半個月,再進去時,肚皮已經都合上了。「你不是說三個月後嗎?」他說:「覺得要趕緊,否則孩子很苦,我們一天就來好幾次,這樣一點點、一點點慢慢把它擠進去。」原本是三個月,但二星期後,就慢慢地這肚皮就完整了。看他們要對早產兒打針很不簡單,我都沒看到血管,拿頭皮針,就這樣找,站在那裡看他們在對早產兒找血管,只是為了要為他打營養針與藥,這樣在找血管,實在是打從內心感動,要培養一位醫師,醫師要有耐心,其他的科系,大學四年,醫學生要七年,而且在臨床時要見習,還要經過實習醫師、住院醫師,這樣一步一步,這都要耐心。所以稱為大醫王,是要用多少的功夫,用多長久的時間。

生命,要完成一個生命,就要這樣長的時間,何況我們是要完成慧命,慧命,真理是無形無體,就是要不斷不斷將佛陀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包括了物理、包括了生理、心理,包括了天地萬物一切物體,生物的道理都要知道,還要體會天文,還要認識地理,這是佛陀覺悟,他的體會在宇宙萬物間的真理。你想,要用多久的時間?億劫,這「億」是千萬億的億,要用億劫,「劫」就是長時間,劫波,是長時間,這個時間,實在是很難以去計算,用億劫的長時間,來接受真理的教育。我們就是要很認真,將法入心來,養成我們對法的清楚。這些文字,昨天有聽過、前天有聽過,最近都有聽過的人,每天的文字清楚了,經過再解釋,明瞭了,那是因為我們繼續繼續,這樣深的道理,每天在聽,每天在看,這些文字一出來,我們就知道昨天所說的法。一群在期待著佛陀為他授記的人,那個心態,受記的道理,是什麼道理?這我們都清楚。若是昨天才開始聽,今天才開始看的,根本這些文字在說什麼?沒人能理解。同樣的道理,學法,真理要用長時間,一直到我們最後,我們的記憶還很深,帶著我們的記憶再來人間。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孩子小小的,很乖巧,法,大人聽不懂,小孩卻聽得懂。就如昨天要去用餐時,一位四歲的孩子(陳淨恩)出現在我面前,我就問她說:「妳有洗水了嗎?」這句話是她與師公之間的私密話,是密碼!因為她星期六、日會來,來了,要做什麼呢?「師公,我的手都洗乾淨了。」手就伸出來,我就牽起來,現在都不用她跟我說:「師公,我手洗乾淨了」,我會自己問她說:「洗手了嗎?」「洗好了!」牽著就走,牽師公去吃飯。我昨天就問她說:「想不想爸爸?」「想,但爸爸在尼泊爾救人。」我說:「你想他嗎?」「是想,但是救人要緊。」救人要緊啊!是想父親,但救人要緊。我吃完飯出來時,她還在外面,又開始伸手牽著師公,送我到走道時,就跟我說:「師公,我長大以後,也要像爸爸一樣到尼泊爾去救人。」我就說:「你要虔誠祈禱尼泊爾平安,以後哪裡有災難,你就可以去救人。可以嗎?」「可以。」

看,三四歲的孩子,一直就是從年紀小小開始,應該也可說過去生中也是慈濟人,帶著他的記憶來。哪裡若有災難,慈濟人就開始排隊報名,不論是跨出國家再坎坷的道路,他都願意走,這就是修行者,契佛心慈懷。常常說,佛心為己心,佛陀的心是大慈悲心,佛心是我們的心。佛陀說,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是啊!我們已經契佛心,與佛心的道理,我們已經契合了,契合了佛陀的大慈悲心。我們長久的時間都是受佛菩薩,生生世世為我們教育,所以我們生性慈悲。就如醫師,今生此世,對孩子,看孩子在他的手中康復、健康起來了,是多麼高興的事情。就如這次去尼泊爾的大醫王,昨晚我又看到新聞,當新聞在報導時,畫面上看到尼泊爾,昨天下午又發生了黑風,風是黑色的。他們在飯店裡,遠遠看出去,天一片黑,不意間狂風大作,很強的風啊!大醫王,大家這樣看到,眼睜睜看到黑風,狂風,帆布應該又被吹掉不少。

他們趕緊打電話回來,我們晚上七點多,是他們那裡四五點,他們打電話回來,(是)擔心師父看七點多的新聞時;因為那裡有大愛台同仁馬上將訊息傳回來。他們擔心師父看到時不安心,就打電話回來說:「請師父安心,若看到這畫面,向師父報平安,大家都平安,但是,那些帳篷應該有些又被風吹走了。」看到那個風,真的是很可怕,看,現在在尼泊爾,常常在地震,昨天又地震了,(規模)四點多,二三天就發生一次,這是他們在那個地方(的狀況),但他們還是同樣勇往直前,為了救人。救人的醫師,已經五梯次了,第五梯次的大醫王在那個地方,每次看到那個畫面,每次看每天都很感動。葉添浩醫師,他在第三梯次就出發前往,連續兩梯次,這樣十多天,將近二十天的時間,他回來了。

昨天看到他回來了,「在那裡很辛苦嗎?」開始視訊之後,請他分享。他悲心殷切,他說到尼泊爾,描述在當地的那些苦難人,他又是泣不成聲,又說不出話來了,眼眶含著眼淚,哽咽的說不出話來。可見尼泊爾的現況是多麼辛苦啊!醫生在那個地方,一波一波用愛。尤其是聽到鄭醫師(鄭順賢醫師)在分享,他說那一天也同樣遇到大風大雨,大風雨時,晚上他們大家就想:半夜風雨那麼大,可能早上出去,那些帳篷都被吹掉了。沒想到一早到了帳篷區,果然很多帳篷倒了,但是在義診的那些帳篷,全都安然無恙。他想:「怎麼這麼奇怪?人住的帳篷,裡面都住幾百人,二十四坪的大帳篷,裡面擠了近百人,這樣都倒了,怎麼會醫療站的帳篷安然無恙呢?」

有一位師兄就跟他說:「鄭醫師,你覺得很奇怪吧?」他說:「是啊,我真覺得奇怪。」他說:「是這樣,因為昨晚這一陣大風來,帳篷裡的人為了要保護醫療站,所以大家捨棄他們自己住的帳篷不顧,這些壯丁都來顧我們醫療站的篷。所以幾十人在那裡拉著繩子,拉著帳篷每個角落,整夜與風奮鬥。所以他們的帳篷倒了,醫療站卻安然無恙。」他說,聽到這裡,大家實在是都很感動,那裡的人那麼的純良,知道醫師來自遠方,來自台灣,用這分愛在付出,這地方的醫療站,就是要搶救生命,就是要守護健康,所以他們必定要將醫療站顧好,裡面的東西不要有損失。看,那裡的人是那麼單純。曾醫師在說這一段心得時,我也是很感動。這就是來去的大醫王,去,回來,這樣一波一波所分享的心得。確實,人間多疾苦啊!真的是,行菩薩道,不只是法入心而已,還要身體力行,醫師不只是讀書而已,還要去救人;菩薩不只是聽法,他還要去解除眾生的苦難,要長時間不斷接力,一直到了「苦既拔已」,還要安穩他的生命、生活,這就是要長時間。這就是菩薩道,這叫做佛法。佛法的道理,就是要讓我們知道生命的價值。我們前面的(經)文說:

經文:「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我們這幾天都說過這幾位,佛陀的大弟子的故事,我們都說過了。因為描述了他們跟隨佛陀的教法,四十多年了,終於透徹瞭解,修行獨善其身,不夠,佛陀盼望弟子要走入人群,去救度眾生。所以要好好行菩薩道,不論時間有多長,看你入人群造福的因緣,看你在人群中去除煩惱,不受煩惱影響你的心的功夫,要用長時間來受持。像這樣,才能得佛授記。迦葉尊者已經受記了,現在在等待的,這四位其中三位的心還很不安,「到底是我?接下來是不是我呢?」心不安,所以「悚慄」,會很不安,會驚惶,「是不是我沒有份呢?」或者是「接下來是不是我能得佛授記呢?」總而言之,大家都期待,接下來佛陀要授記的人是我。所以大家很虔誠,「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這是表示殷切的態度。接下來,今天這段文說:

經文:「即共同聲而說偈言: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經文簡釋:
「即共同聲而說偈言」;即共同舉聲心意如一異口同聲白佛。

「即共同聲而說偈言」。「偈」大家都知道,不用再解釋了,因為前面的經文重要,就要再重說。長行文與偈文,就是意思一樣,但是擔心我們會忘記,或者是不瞭解,或者是後面來的沒聽到的人,所以他就用偈文複說。大家共同的聲音來說,這就是「共同舉聲,心意如一」,大家的心意,「異口同聲」,向佛虔誠來發聲,稱讚佛陀的德。

經文簡釋: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佛之德號,佛有大雄猛,能伏四魔故名大雄。降伏塵勞,名大雄猛。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這是稱誦佛的德行,佛的號,十號之一,是「佛」。就是因為他有德,佛就是覺的意思,大覺悟者稱為佛,所以是佛的德號。佛有大雄猛的力量,佛陀有很大雄猛的力量,他的智慧,他能破除魔,破除魔軍。什麼是魔呢?佛陀要降伏魔,要成佛之前也要先伏魔。因為我們的心靜下來之後,有很多的景象會出現,或者是我們平時的心理狀態,心理會亂了,或者是心,很多的煩惱無明,貪、瞋、癡、慢、疑種種,這種不正常的心態很強,這都叫做「魔」,「魔」有分四類。有辦法降伏塵勞,這樣「名大雄猛」,佛陀他有大勇猛的力量。

*「四魔」:
一、煩惱魔,貪瞋癡慢疑等煩惱,能惱害身心,故名魔。
二、陰魔,又云五眾魔,色受想行識等五陰,能生種種之苦惱,故名魔。
三、死魔,死能斷人命之懼苦,故名魔。
四、他化自在天魔,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這「四魔」是什麼呢?一、叫做「煩惱魔」。剛剛說過,貪、瞋、癡、慢、疑,我們人若有貪,一念貪心起,我們的五根齊啟動。色、聲、香、味、觸,外面的境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個識就緣著外面的色,色塵,我們的意識,眼根的視神經看到了,或者是耳根聽到了,這都是神經,但是是意識,我們來說就是意識。現在都說是視神經、耳神經(聽覺神經),反正各個有神經、有感覺,我們的感覺,那就是識。所以,貪、瞋、癡、慢、疑,我們的意識中都含了這些東西,這都是叫做煩惱。這種煩惱,我們大家常常在分析,清楚了,這種煩惱「能惱害身心」。看,多少人因為貪、因為瞋、因為癡,做了多少懵懂、不理智的事情,這不就是惱害身心嗎?人的身體,人的心態都是這些東西作祟,所以身心就是受這些煩惱,這個魔來侵覆了我們的心,所以這樣叫做煩惱魔。
第二、叫做「陰魔」。「陰」就是「五陰」,也叫做「五蘊」,也叫做「五障」,名稱也叫做「五障」。這五項,種種東西的會合,這五項是什麼呢?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個字也常常在分析,說來,我們世間,人、事、物沒有離開這五項,色、受、想、行、識。所看到的東西,所感受的心態,離開了這個境界,相在我們的心頭上,叫做「想」,一直無法去除我們所緣過的境界,一直放在我們的心裡,放在我們的心,自然就會起於行動;起於行動去造作,結果的種子叫做「識」,就入我們的「八識」,這就叫做「業識」。這個「業識」,就是我們未來的人生,其他都帶不來,所帶來的也是識,就是叫做「業」,因緣果報的業識,就是完全在這個「識」之中。就如現在說的「基因」,基因到底是什麼?就如一棵樹的種子,種子,不是那顆種子,是在種子裡面的基因。所以這叫做「識」,所見聞、造作之後,所回收回來的,這叫做「因」,因就是「識」。「識」隱藏在我們的生命中,未來我們也是帶著業識往生,隨著我們色、受、想、行、識,我們的行動若是造福業,福的種子,來生帶給我們就是環境很好,平安的國土,在很好的環境讓我們生活;若是造惡,種種的種子,來生帶我們去的,長久的時間一直是人禍、天災,受盡了飢寒困苦,這也是由不得自己的因、識,這樣牽引我們去。

所以,這就是叫做「陰魔」。「陰」也叫做「蘊」,「行蘊」就是無形中的轉動。就如我們生出來是嬰兒,是什麼時候讓我們變老了呢?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長大了呢?是什麼時候讓我們的人形都變了呢?從幼年、少年、中年、老年,身體完全都隨著歲月,自然法則,自己不覺知,這就是很微細的行蘊。佛法就是對我們解釋得這麼微細,行蘊就是行陰,陰就是蘊,色、受、想、行、識,我們所造作的業,就是在這其中。「能生種種之苦惱」。我們若是造種種業,一輩子多久呢?去了,往生了,再來人間,什麼都沒帶來,只有帶來業識,隨著我們與父母的緣,隨著等等,依報、正報,這都是常常在說的道理,大家應該清楚。佛陀說法,第一句話就是「苦」,「苦」、「集」,集什麼呢?就是五蘊種種。所以生生世世苦,這就是魔,就是煩惱魔,也是叫做「陰魔」。

第三、叫做「死魔」。哪一個人不會死呢?人人都會死,你醫學再發達,醫生再怎樣高明,總是人還是有這一天,所以這叫做「死魔」。死魔「能斷人命」,會斷人的生命,時間若到,就是怎麼救也救不回來。這種大家最擔心的,病痛為何要去醫院呢?會怕。怕什麼呢?怕死。來到醫院,「要開刀,要開幾次刀呢!」「要開喔?好吧!」雖然很怕,但是為了命,他也是要開,一次再一次,就是希望要保命。這種對生命的生死懼怕、憂慮,這就是「死魔」,最怕的就是死,所以叫做「死魔」。

第四、就是「他化自在天魔」。這個天魔,「他化自在天」,我們常說自在天魔,他最擔心的是修行者,大家如果都去修行,斷煩惱了,三界就減少魔子魔孫了。所以他就用種種方法來破壞善,破壞善事,破壞修行者的心態,這叫做自在天魔,這種自在天魔會擾亂人心。世間,為什麼世間會動亂?為什麼世間有人禍?這就是自在天魔,讓我們人的心貪、瞋、癡、慢、疑,非常的狂,如發狂一樣,所以不惜一切這樣殺人,一聲令下,就動亂了社會、動亂了國家,戰事就發起了。最近幾年來,多少人因為戰爭而成為難民的也多。天災固然可怕,其實人禍比天災更可怕,天災還能人人去救災,會過去,可以重新建設,但是人禍是逼迫,不斷要流浪在外,這種的難民,那種的苦,真的是不堪。

「塵勞」:煩惱之異名。
*貪瞋等之煩惱,勞亂身心,謂為塵勞。煩惱坌污,名之為塵。彼能勞亂人心,能伏名大雄猛。
*世尊以智慧等法,破諸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於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號世尊。


接下來是「塵勞」。「塵勞」就是煩惱的異名,貪、瞋、癡、慢、疑等,這些煩惱會勞亂,來勞我們的身、亂我們的心,勞亂了我們的身心。你看身心科,身心科的病患,你看,這都是身體沒有什麼病痛,但是他就是身心不調和,所以這種煩惱「勞亂身心,謂為塵勞」,這樣叫做「塵勞」。所以「煩惱坌污,名之為塵」,就像塵土、骯髒的東西很多。「彼能勞亂人心」,如這些東西,叫做無明煩惱垢穢,這是我們平時說的。所以,佛,世尊,佛他有辦法降伏魔,「大雄猛世尊」。這種「大雄猛」,就是他有辦法降伏這些魔怨。所以「世尊以智慧等法,破諸不善之法」。佛陀用智慧,種種方法來破除這些煩惱無明,跟我們說方法,讓我們調伏煩惱,啟動我們的善心,能滅生死苦,讓我們知道去來自在。

如我們這些人間菩薩,健康時,投入人群去幫助人;往生時,將身體獻給大醫王做解剖,去瞭解人的身體構造。像這樣,將生死看得很自在,這就是智慧。這種「滅生死苦」。有人將要往生時,也是說:「再見喔!」,帶著微笑,「再見了,我要去當大醫王的教授了。」他歡喜,無語良師。這種「得無上覺」,「滅生死苦,得無上覺」,這是佛心,佛心是「得無上覺」。「天人凡聖」,在這個世間與出世間,完全對佛的尊重,所以稱為世尊。各位,學佛就是這樣,成長慧命,就如我們人在成長生命一樣。但是生命是有形,慧命無形,法必定要納入我們的心來,所以我們聽法、學佛,必定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5/23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