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5/29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5/2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5/29晨語簡記   2015/05/29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五月 29, 2015 4:19 pm

2015052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佛智真空妙有蘊行
為一大事因緣而來
開示眾生悟佛知見
契佛智慧盼證授記


我們要很體會,用心瞭解,佛的智慧已經與宇宙真空合而為一。宇宙天體真空萬有,所有的事物理,無不都包含在佛智,所以佛的智慧是遍虛空法界,所以「佛智真空」,卻是「妙有蘊行」。累劫世來不都是為人間眾生,生生世世運用他累積來功德。妙有,那就是很微細、很微妙,聚集了累世,叫做蘊。蘊就是累生累世不斷累積這個妙有,妙有就是福德智慧的,累積來蘊行,聚集了一切福德智慧。行,行就是很微細。常常都跟大家說,不論人間、空間、時間,無不都是在蘊行中。蘊,就是聚集的意思。天地萬物道理無不都是集合很微細的在成長,或者是滅,所以生滅無不在蘊行中,這就是妙有。佛陀的智慧,運用了時間、空間,不斷來人世,生生世世所造作的因啊、緣啊,福因、福緣,在人群中,在人群中成就智慧,這樣不斷累積,這就是「妙有蘊行」。

為了什麼?為了一大事因緣而來。一大事因緣,無非就是為眾生,所以生生世世開示眾生,希望眾生能悟佛知見。佛陀累生世都是這樣不斷苦口婆心來回人間說法,法很深,譬喻言詞,用種種的譬喻,人間的現象來譬喻道理,道理就是為了人間的現象而來,讓我們能更瞭解。就如我們前面的文,「如從饑國來」。這「如從饑國」,不就是表達出了眾生的生活,我們人的生活,如何能活下去呢?雖然父母生我們的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都是要靠天地五榖雜糧。在天底下生活,地上產生的物資供應我們的生活。地上的物資需要的就是四大調和,需要清新的空氣,需要剛剛好的雨水,需要剛剛好的熱能,這樣在地上才能生長五榖雜糧。假如四大不調和,地上乾旱,沒有水,地就是完全裂開了,種子無法在地面上萌芽發苗,就算有種子在土地裡,也無法成就實物。土地與種子所需要的就是雨水,雨水要剛剛好。過量的雨水,就如最近,我們不就看到新聞嗎?這是個時候,看到農夫春耕過後,現在就是在等候,很快就要割稻了,稻穗抽出來,將成熟了,但最近就是下大雨,中部、中南部那些稻榖,就是稻穗,稻已經結穗了,這樣大雨,過量的雨將所有稻田的稻子都整個都傾倒了,結穗的稻穀已經泡水發芽了,來不及讓它成熟,所以農夫的心血泡湯了,這一期的收成就是歉收了。

這是在台灣,台灣的生活還算好,雖然農民有損失,以現在台灣的生活沒有影響。但是在現在這個時候,南亞、非洲一帶,那就是貧窮,而且是飢。飢餓的人偏多。那是為什麼呢?因為那一片的土地,平時就是旱地較多,所以他們種的都是玉米,如辛巴威,就是在非洲的南部,差不多40%靠辛巴威所種的玉米來供應非洲南部的國家,如賴索托,或者是……,有四個國家就是靠辛巴威所種的玉米。不過,去年、今年,這兩年來已經又更加乾旱,過去就已經很貧窮了,飢民更多,今年辛巴威又是乾旱,這波乾旱不只是影響到辛巴威,本來就已缺糧,現在再加上乾旱,整個玉米田,將玉米穗打開都是乾的,這個歉收影響就很大了。貧窮的國家加上乾旱,加上了歉收,整個國家的貧,饉上加貧。所以說,全球飢餓的人口,現在已將近八億多的人口。想,現在是七十多億的人口,等於全世界有十分之一,十個人中就有一人是飢餓的人,看到畫面,相片上,看到文字敘述,實在是很捨不得,想想飢餓國家,從南亞到非洲,到底有少這種受飢餓的人口呢?佛陀的時代就描述了人間的現象,這種「從饑國來」,意思就是,有的國家人民很飢餓,這種餓了沒得吃,地上作物歉收,這樣的人生苦不堪啊!

也提了我們人類,除了有形的飢餓,缺糧食的飢餓以外,就是心靈的貧困,所以,佛陀來來回回在人間,希望人的心能轉貧為富,人人都有一片心地,這一片心地若能耕耘得富有,就是轉人心。為何會這麼的貧困苦難?有形貧困中的眾生,沒有離開人心,看看現在很多貧困國家,都是人禍,多戰爭,造成了這種人心的渙散,身無法耕作,心,人的心也造成國家的動亂。即使有土地,即使氣候調和,就是人也無法去耕耘他的土地,這樣自然就無法生產;不只是無法生產,人受到戰亂波及,變成了難民,就是逃命。同樣是人命,能讓他安居樂業,有調和的氣候,有開闊的土地,人心平安,人心若平和,天地就安穩,各人安居樂業,這樣豈會那麼的缺食嗎?會有那麼的沒有糧食供應人類嗎?這是在貧困飢餓,人心不調和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

還有,就是天地不調和,所以造成了那個國家….,很多國家的條件本來就是一片乾,乾的土地,就是乾地、旱地,它那個地方,國家沒有做好水利,不會種田,沒有那個功能,所以他們所種的,所生活的,就是在這樣乾旱土地上,欠缺了農技的技術,也沒有水利的條件,所以他們生活就是這樣,在飢餓中,看天生活。有下雨,他們種的東西就能提供人的生活,氣候若不調和,靠那片土地,也沒辦法。所以說,心地要耕耘,有這樣的智慧,有充足的力量,有這分心,就要人與人互相教育,如何教育?一片土地如何耕耘?水利如何做?天地間若能這樣互相交流,就不會有這麼多飢餓的眾生。所以佛陀來人間,無不都是要如何來教育我們,但是眾生煩惱無明,光靠一個人,少數人,來來回回,真的是來不及了。佛陀儘管累生累世,抱著這分真空妙有蘊行,來來回回人間,為一大事因緣,希望能夠讓人接受,開啟這片心地,發揮人人的良能。多人,較多的人,大量的人都來接受佛法,大量的人力去付出愛,互相教育,彼此鼓勵,這樣才有辦法改變。

這種因緣不斷入人群,希望能夠聚福緣,希望人人能夠看透徹道理,成長智慧。可惜人生,明明佛法在我們的面前,明明我們知道轉一個念頭,轉惡為善,我們開啟一個心門,就沒有那分貪、瞋、癡、慢、疑,很快就掃空了。淨化人心,其實不困難,偏偏還是困難重重,互相造業,累積了眾生共業,感了四大不調,這種氣候變遷,就會人禍、天災這樣不斷頻傳,這是覺得很無奈。所以,佛陀開示眾生,也需要眾生悟佛知見,要能覺悟佛陀所說法。佛陀的知見是遍虛空法界,天地萬物的真理,歸納於人心,人心若能體會,還有什麼恩、怨、仇、恨?哪有這些心態呢?我們的心開啟了,就沒有貪、瞋、癡、慢、疑,自然就沒有恩怨了。若能這樣,這就是佛的知見,愛恨情仇都去除了,人人若能契佛智慧,佛陀才有辦法為他授記。

佛陀的弟子中,已經有人能體會了,不過我們想想看,佛陀年邁了,與他一起四十多年過來的弟子,同樣也年邁了,像這樣年紀這麼大了,開始發心,這就是表示:我現在這顆種子,已經體會,契佛的心智,瞭解了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心,我體會了,我瞭解了,過去我所修的行已經去除煩惱,現在我發大心,立大願,這輩子雖然年邁了,卻是來生開始。所以,在這劫難中、濁世時,會更多有智慧的人在人間,這些有智慧的人在人間,要如何能跟得上,跟得上現在人類不斷增加的人口?儘管現在說少子化,再如何少子化,同樣的,地球上人口就是不斷成長。所以,人類的成長,在這末法時代,要如何將法能夠跟著人口成長,現在科技發達,好的法若沒傳或少傳,但是惡法很盛,所以過去的人都說:「道一寸,魔一尺。」看,惡法比善法還強,這就是現代的時代。現在的時代,你們想,這種科技發達所傳的,就是造成人的貪欲。

現在的教育,從前課本上是「公民與道德」,現在課本是「公民與社會」,將「道德」拿掉了。看到這樣,實在是很擔心,重視社會,不重視道德,倫理道德沒了,教育偏差,要靠怎樣的智慧來度化眾生呢?所以,現在需要佛法真正是要入世,生活化,這就要很用心了,要契佛智。契佛智,還要盡無明,無明除盡。因為佛陀的弟子,已經在二千多年前,在佛的晚年老邁時,他的弟子也是這樣的年齡了,開始佛陀看到這些弟子的心,那顆種子已經入心地了,心地的真如本性啟發了,在未來,盼望在未來。所以前面的文就說,

經文:「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

這段偈文,就如在很貧困的地方,沒得吃,路又走很遠了,我來到這個國境,在這個環境中,忽然得到國王賜食,但是自己會覺得:這些豐盛的東西是不是真的要給我吃呢?但是不敢吃,因為國王還未詔令下來,所以不敢吃。就如修行,我這樣修,過去為了獨善其身,已經斷盡煩惱,現在佛陀又加強語氣來啟示,瞭解了,現在發心,體會佛陀的心懷。但是,佛陀之前向舍利弗授記,後來又是向迦葉尊者授記,而我們呢?同樣的,我們是與迦葉尊者同時體會到,怎麼還沒叫到我?就如豐富的東西在我的面前了,因為我已經知道,與佛平等的智慧,原來虛空法界,天地萬物的真理就是這樣,我們也瞭解了。但是這一番瞭解是不是很透徹呢?這個透徹的瞭解,是不是將來有成佛的機會?現在就要佛陀親口為我證明,證明我將來也能成佛,現在就是需要佛陀的證明。

經文:「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

所以,「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自己思惟過去的小乘,就是獨善其身,不知道自己也能作佛。「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其實不知道要怎樣才能體會佛心。所以,「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就是一直無法體會佛心,雖然佛陀常常說,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自己無法體會到佛心。所以「心尚懷憂懼」,我的心還不敢很篤定,我將來也能成佛。因為這樣,我不敢走入菩薩道,我若走入菩薩道,在人群中,恐怕我會又受人群影響了。所以,「未敢即便食」,就如王還未宣示說我能吃,我就不敢吃。就如佛陀若沒有證明我將來也能成佛,我就不敢走入菩薩道,不敢入人群。這是我們昨天所說。現在開始這段經文再說,

經文:「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

經文簡釋:
「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若蒙佛個別授成佛之記,這時候乃可安心意樂,爾乃快安樂,修大行趣佛果。


就是要這樣,若能得到佛陀為我們授記,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很安穩,現在授記,我現在的心就安穩了,「爾乃得安樂」。「大雄猛世尊」,佛陀是智慧、大仁、大勇者,佛陀在人間來來回回,就是為了要開示眾生,累生累世在人群中,為苦難的眾生,佛陀就是在人群中「常欲安世間」。佛陀只是為一大事,只是要安穩世間,來教化眾生。世間要如何才能安穩?要淨化人心,沒有彼此的爭端。所以「常欲安世間」,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願賜我等記」,佛陀既然是這樣,我們現在已經發心,只要佛陀為我們授記,這樣我們就放心了,我就能起步入人群中,哪怕現在年老了,來生來世,絕對是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中去度眾生。就如一位貧困,飢餓的人,現在王賜食,我就開始,我就能安心用餐了,同樣的意思。「若蒙佛唱名授成佛之記」,這個時候,我自然就安心了。所以「爾乃快安樂,修大行趣佛果」。我現在心就很安,我放心起大步,入人群中行菩薩道,將來就能向佛的境界走。方向篤定了,所以我願意入人群中,走過了菩薩道,就是證佛果時。

經文簡釋: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世尊說法,安隱世間一切眾生,常欲安世間。況我等心懷悚慄,安有⋯


所以「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世尊說法」,就是「安穩世間一切眾生」,何況我們大家現在心未安,悚慄。我們現在還未得佛授記,現在心還不安。所以要如何能安穩呢?佛陀的慈悲,要來安穩世間的眾生,我們這樣修行,所以,還未得到佛陀授記之前,還是不安,要等佛陀為我們授記。

經文簡釋:
「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我等今聞妙法及授記,如饑逢美食。今請佛授記,如饑需教食。


所以,「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這時候我們大家已經聽法了,所聽的法都是很微妙,「我等今聞妙法及授記」,若能如此,佛法,我們聽進去了,我們也已經接受入心了,若能再得佛為我們授記,就如飢餓的人遇到非常豐盛的美食,請佛能夠趕快向我們說,為我們授記。所以「如饑須教食」。所以「爾時」這段上面所說是偈文,接著又另一段長行文。因為弟子,就是須菩提、迦旃延等,他們的心覺得:迦葉已經得授記,我們呢?他們的心聲重複一次,就如從饑國來,走遠路,現在很餓,現在就是需要趕緊有一頓豐盛的餐食。就如長期修行,修行到現在,已經體會到真理,佛陀的道理要透徹瞭解,知道不是僅獨善其身,還是要再兼利他人。所以菩薩道是必行的,我瞭解;但是要行菩薩道在人群中,我會受到芸芸眾生再染著嗎?會擔心不敢。只要佛陀為我們證明,走過菩薩道的那個境界的盡頭,就是成佛,只要佛陀這樣為我們證明,我們就已經安心了。這段偈文結束,再來就是長行文了。

經文:「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

很平等,迦葉尊者能成佛,要經過多久?「奉覲三百萬億諸佛」。現在須菩提也是一樣,未來也是要「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那由他」,那就是很多。前面的偈文的表達,我們已經體會到了,現在長行文再開始,就是要再告訴我們,過去是迦葉被授記,現在「是須菩提,於當來世」,「此授須菩提記中」,那就是「因記、果記」。現在是修因,未來的成果是什麼呢?須菩提他的故事,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了,因為他出生時,家裡就是都完全空了,出生的那時候,家裡的庫藏,寶物完全空了。尤其更不可思議的是,母親懷孕開始,對人間事物,忽然間開闊,對一切事物都不計較,看一切的事物,一切都是空寂。這是母親懷孕時,在母胎就是這樣,母親的表現,看一切事物就是不計較,一切的事物,無不都是合成。知空寂,有這樣的智慧,這是懷胎時,母親就開始有這樣的智慧。所以,他出生時,忽然間,家裡的寶物庫藏都空了,大家驚惶,所以父親請來相師,才知道這是吉祥,他入胎到出生,是一種很善的道理真相,所以取名叫做「善現」,須菩提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善現」。這表示他入胎到出家,這過去的故事,他的過去生與現在都已經說過了。

經文簡釋:「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
*「那由他」:即萬億。
*世俗數量中億兆京垓之垓,但內典數量中每一大數,均由前數自乘而得,如億億為兆,兆兆為京,京京為垓之類,垓即那由他。


這種「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這個「那由他」的意思就是「萬億」,這個「萬億」是很多數字,數字,常說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計,無法去計算,叫做「那由他」。「那由他」若以現在的數字來說,就是說那個數量中,「兆兆為京,京京為垓,十垓……」就是很多,無法去說,這就是非常多的東西。所以說來,億,在這內典數量中,就是說每一大數,均由前數累積乘上去。「億億為兆,兆兆為京,京京為垓」。這樣不斷去累積,這叫做「那由他」。這種「那由他」就是表示數字很多。大數字,就是在無量世,要表達的就是無量劫、無量世。這樣不斷生生世世入人群中,面對著無量數的眾生,我們去結善緣,去累積,累積很多的因,結很多的緣,是要無量數,無法去計量。

像這樣,又是時間要很長,在這種無量數、無量計,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計數,這麼多的量,還要時間用很長。很長的時間,三百萬億佛出現人間。三百萬億佛出現人間,到底要多久的時間?這就是要說我們修行者的忍,要有大忍耐心。大忍耐,我們都說忍耐、忍耐,就要有忍心,要有耐心。不怕時間長,總是不必去計量,做就對了。「你做多久了?」「哎呀,不必想做多久,反正做就對了。」「你付出多少呢?」「不要計量,做就對了。」「為什麼你要這樣付出呢?」「因為眾生苦難偏多。」「苦難人這麼多,你怎麼救得完呢?」「不要去計量,做就對了。我能做多少,我就做多少,都不用去計量,不論他多少做不完,總是在我的力量之內,在我的時間之內,我有多少時間,我就做多少事。」就如我們的很多環保菩薩,我們的大愛台記者如果去看環保菩薩,「阿公,阿嬤,您做這麼多,您做幾年了?」「我可能,師父說要做環保,我就開始做了。」「這樣二十多年了,阿公,您年紀這麼大了,您還要繼續做下去嗎?」「只要我的生命還在,一口氣還在,我就做到最後那一口氣不能做為止。」看,這就是多少的環保菩薩,年紀這麼大了,他就是這樣說:「看我活多久,做到最後一口氣為止。」

雖然眾生偏多,苦難的眾生這麼多,我們是要救到什麼時候,世間的苦才能盡呢?總是付出,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有多少時間,我們就做多久。所以我們修菩薩道,就是要「六度」。「六度」的忍辱,是忍耐。要有忍,長時間的忍的耐心。要成佛,就要用這麼長的時間,「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這種「億億為兆,兆兆為京,京京為垓」,這種數字,我們很少看到,就是已經無法計算,不可計量。這就是我們要用心。

修行,不論是不是成佛,認為該做的,我們應該做,我們這念心已經啟發了,善心,善念。常常聽到說:「救人的感覺很好。」看,捐骨髓的人,捐了以後,若來到精舍,他的表達就說:「救人,付出的感覺很好。」雖然身體的骨髓,從腸骨,用那麼粗的針插進去,需要全身麻醉,抽了之後會痛,卻只是短暫的痛(以上為早期捐髓方式,現多採用週邊血),能救一個人,這樣的事,短暫的痛過後,能夠救人的感覺很好。這就是法既然入我們的心,善的種子在我們的心地發芽,我們這棵菩提樹要好好照顧好。人間,能做就是福,所以我們要不斷造福人群,培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好好地思惟修。我們要思惟,專心定力,智慧,自然最終那就是佛的果位。所以我們不用計較什麼時候,總是把握現在,恆持剎那,做就對了。我們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補充資料】《翻譯名義集》:或云阿庾多,或云術那,或那術,此云萬億。
《法華經教釋》:那由他、即世俗數量中億兆京垓之垓──但內典數量中,每一大數,均由前數自乘而得,如億億為兆,兆兆為京,京京為垓之類──垓即那由他也。

編按:中國古代大數有多種進位說法。
古代以十兆為經,十經為垓。見太平御覽卷七五○‧工藝部‧數。
孫子算經‧卷上:「凡大數之法: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兆曰京。」摘自《教育部國語辭典》故二種說法均可。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5/2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5/29晨語簡記   2015/05/29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五月 31, 2015 9:29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五月二十九日星期五)

 

今天一樣累了,但堅持貼文。

背後是做就對了,貼文字版(簡化板_

心得一樣只有畫重點,感恩。

 

佛智真空妙有蘊行
為一大事因緣而來
開示眾生悟佛知見
契佛智慧盼證授記

我們要很體會,用心瞭解,佛的智慧已經與宇宙真空合而為一。宇宙天體真空萬有,所有的事物理,無不都包含在佛智,所以佛的智慧是遍虛空法界,所以「佛智真空」,卻是「妙有蘊行」。累劫世來不都是為人間眾生,生生世世運用他累積來功德。妙有,那就是很微細、很微妙,聚集了累世,叫做蘊。蘊就是累生累世不斷累積這個妙有,妙有就是福德智慧的,累積來蘊行,聚集了一切福德智慧。行,行就是很微細。常常都跟大家說,不論人間、空間、時間,無不都是在蘊行中。蘊,就是聚集的意思。天地萬物道理無不都是集合很微細的在成長,或者是滅,所以生滅無不在蘊行中,這就是妙有。佛陀的智慧,運用了時間、空間,不斷來人世,生生世世所造作的因啊、緣啊,福因、福緣,在人群中,在人群中成就智慧,這樣不斷累積,這就是「妙有蘊行」。

為了什麼?為了一大事因緣而來。一大事因緣,無非就是為眾生,所以生生世世開示眾生,希望眾生能悟佛知見。佛陀累生世都是這樣不斷苦口婆心來回人間說法,法很深,譬喻言詞,用種種的譬喻,人間的現象來譬喻道理,道理就是為了人間的現象而來,讓我們能更瞭解。就如我們前面的文,「如從饑國來」。這「如從饑國」,不就是表達出了眾生的生活,我們人的生活,如何能活下去呢?雖然父母生我們的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都是要靠天地五榖雜糧。在天底下生活,地上產生的物資供應我們的生活。地上的物資需要的就是四大調和,需要清新的空氣,需要剛剛好的雨水,需要剛剛好的熱能,這樣在地上才能生長五榖雜糧。假如四大不調和,地上乾旱,沒有水,地就是完全裂開了,種子無法在地面上萌芽發苗,就算有種子在土地裡,也無法成就實物。土地與種子所需要的就是雨水,雨水要剛剛好。過量的雨水,就如最近,我們不就看到新聞嗎?這是個時候,看到農夫春耕過後,現在就是在等候,很快就要割稻了,稻穗抽出來,將成熟了,但最近就是下大雨,中部、中南部那些稻榖,就是稻穗,稻已經結穗了,這樣大雨,過量的雨將所有稻田的稻子都整個都傾倒了,結穗的稻穀已經泡水發芽了,來不及讓它成熟,所以農夫的心血泡湯了,這一期的收成就是歉收了。

這是在台灣,台灣的生活還算好,雖然農民有損失,以現在台灣的生活沒有影響。但是在現在這個時候,南亞、非洲一帶,那就是貧窮,而且是飢。飢餓的人偏多。那是為什麼呢?因為那一片的土地,平時就是旱地較多,所以他們種的都是玉米,如辛巴威,就是在非洲的南部,差不多40%靠辛巴威所種的玉米來供應非洲南部的國家,如賴索托,或者是……有四個國家就是靠辛巴威所種的玉米。不過,去年、今年,這兩年來已經又更加乾旱,過去就已經很貧窮了,飢民更多,今年辛巴威又是乾旱,這波乾旱不只是影響到辛巴威,本來就已缺糧,現在再加上乾旱,整個玉米田,將玉米穗打開都是乾的,這個歉收影響就很大了。貧窮的國家加上乾旱,加上了歉收,整個國家的貧,饉上加貧。所以說,全球飢餓的人口,現在已將近八億多的人口。想,現在是七十多億的人口,等於全世界有十分之一,十個人中就有一人是飢餓的人,看到畫面,相片上,看到文字敘述,實在是很捨不得,想想飢餓國家,從南亞到非洲,到底有少這種受飢餓的人口呢?佛陀的時代就描述了人間的現象,這種「從饑國來」,意思就是,有的國家人民很飢餓,這種餓了沒得吃,地上作物歉收,這樣的人生苦不堪啊!

也提了我們人類,除了有形的飢餓,缺糧食的飢餓以外,就是心靈的貧困,所以,佛陀來來回回在人間,希望人的心能轉貧為富,人人都有一片心地,這一片心地若能耕耘得富有,就是轉人心。為何會這麼的貧困苦難?有形貧困中的眾生,沒有離開人心,看看現在很多貧困國家,都是人禍,多戰爭,造成了這種人心的渙散,身無法耕作,心,人的心也造成國家的動亂。即使有土地,即使氣候調和,就是人也無法去耕耘他的土地,這樣自然就無法生產;不只是無法生產,人受到戰亂波及,變成了難民,就是逃命。同樣是人命,能讓他安居樂業,有調和的氣候,有開闊的土地,人心平安,人心若平和,天地就安穩,各人安居樂業,這樣豈會那麼的缺食嗎?會有那麼的沒有糧食供應人類嗎?這是在貧困飢餓,人心不調和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

還有,就是天地不調和,所以造成了那個國家….,很多國家的條件本來就是一片乾,乾的土地,就是乾地、旱地,它那個地方,國家沒有做好水利,不會種田,沒有那個功能,所以他們所種的,所生活的,就是在這樣乾旱土地上,欠缺了農技的技術,也沒有水利的條件,所以他們生活就是這樣,在飢餓中,看天生活。有下雨,他們種的東西就能提供人的生活,氣候若不調和,靠那片土地,也沒辦法。所以說,心地要耕耘,有這樣的智慧,有充足的力量,有這分心,就要人與人互相教育,如何教育?一片土地如何耕耘?水利如何做?天地間若能這樣互相交流,就不會有這麼多飢餓的眾生。所以佛陀來人間,無不都是要如何來教育我們,但是眾生煩惱無明,光靠一個人,少數人,來來回回,真的是來不及了。佛陀儘管累生累世,抱著這分真空妙有蘊行,來來回回人間,為一大事因緣,希望能夠讓人接受,開啟這片心地,發揮人人的良能。多人,較多的人,大量的人都來接受佛法,大量的人力去付出愛,互相教育,彼此鼓勵,這樣才有辦法改變。

這種因緣不斷入人群,希望能夠聚福緣,希望人人能夠看透徹道理,成長智慧。可惜人生,明明佛法在我們的面前,明明我們知道轉一個念頭,轉惡為善,我們開啟一個心門,就沒有那分貪、瞋、癡、慢、疑,很快就掃空了。淨化人心,其實不困難,偏偏還是困難重重,互相造業,累積了眾生共業,感了四大不調,這種氣候變遷,就會人禍、天災這樣不斷頻傳,這是覺得很無奈。所以,佛陀開示眾生,也需要眾生悟佛知見,要能覺悟佛陀所說法。佛陀的知見是遍虛空法界,天地萬物的真理,歸納於人心,人心若能體會,還有什麼恩、怨、仇、恨?哪有這些心態呢?我們的心開啟了,就沒有貪、瞋、癡、慢、疑,自然就沒有恩怨了。若能這樣,這就是佛的知見,愛恨情仇都去除了,人人若能契佛智慧,佛陀才有辦法為他授記。

佛陀的弟子中,已經有人能體會了,不過我們想想看,佛陀年邁了,與他一起四十多年過來的弟子,同樣也年邁了,像這樣年紀這麼大了,開始發心,這就是表示:我現在這顆種子,已經體會,契佛的心智,瞭解了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心,我體會了,我瞭解了,過去我所修的行已經去除煩惱,現在我發大心,立大願,這輩子雖然年邁了,卻是來生開始。所以,在這劫難中、濁世時,會更多有智慧的人在人間,這些有智慧的人在人間,要如何能跟得上,跟得上現在人類不斷增加的人口?儘管現在說少子化,再如何少子化,同樣的,地球上人口就是不斷成長。所以,人類的成長,在這末法時代,要如何將法能夠跟著人口成長,現在科技發達,好的法若沒傳或少傳,但是惡法很盛,所以過去的人都說:「道一寸,魔一尺。」看,惡法比善法還強,這就是現代的時代。現在的時代,你們想,這種科技發達所傳的,就是造成人的貪欲。

現在的教育,從前課本上是「公民與道德」,現在課本是「公民與社會」,將「道德」拿掉了。看到這樣,實在是很擔心,重視社會,不重視道德,倫理道德沒了,教育偏差,要靠怎樣的智慧來度化眾生呢?所以,現在需要佛法真正是要入世,生活化,這就要很用心了,要契佛智。契佛智,還要盡無明,無明除盡。因為佛陀的弟子,已經在二千多年前,在佛的晚年老邁時,他的弟子也是這樣的年齡了,開始佛陀看到這些弟子的心,那顆種子已經入心地了,心地的真如本性啟發了,在未來,盼望在未來。所以前面的文就說,

經文:「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

這段偈文,就如在很貧困的地方,沒得吃,路又走很遠了,我來到這個國境,在這個環境中,忽然得到國王賜食,但是自己會覺得:這些豐盛的東西是不是真的要給我吃呢?但是不敢吃,因為國王還未詔令下來,所以不敢吃。就如修行,我這樣修,過去為了獨善其身,已經斷盡煩惱,現在佛陀又加強語氣來啟示,瞭解了,現在發心,體會佛陀的心懷。但是,佛陀之前向舍利弗授記,後來又是向迦葉尊者授記,而我們呢?同樣的,我們是與迦葉尊者同時體會到,怎麼還沒叫到我?就如豐富的東西在我的面前了,因為我已經知道,與佛平等的智慧,原來虛空法界,天地萬物的真理就是這樣,我們也瞭解了。但是這一番瞭解是不是很透徹呢?這個透徹的瞭解,是不是將來有成佛的機會?現在就要佛陀親口為我證明,證明我將來也能成佛,現在就是需要佛陀的證明。

經文:「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

所以,「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自己思惟過去的小乘,就是獨善其身,不知道自己也能作佛。「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其實不知道要怎樣才能體會佛心。所以,「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就是一直無法體會佛心,雖然佛陀常常說,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自己無法體會到佛心。所以「心尚懷憂懼」,我的心還不敢很篤定,我將來也能成佛。因為這樣,我不敢走入菩薩道,我若走入菩薩道,在人群中,恐怕我會又受人群影響了。所以,「未敢即便食」,就如王還未宣示說我能吃,我就不敢吃。就如佛陀若沒有證明我將來也能成佛,我就不敢走入菩薩道,不敢入人群。這是我們昨天所說。現在開始這段經文再說,

經文:「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

經文簡釋:
「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若蒙佛個別授成佛之記,這時候乃可安心意樂,爾乃快安樂,修大行趣佛果。

就是要這樣,若能得到佛陀為我們授記,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很安穩,現在授記,我現在的心就安穩了,「爾乃得安樂」。「大雄猛世尊」,佛陀是智慧、大仁、大勇者,佛陀在人間來來回回,就是為了要開示眾生,累生累世在人群中,為苦難的眾生,佛陀就是在人群中「常欲安世間」。佛陀只是為一大事,只是要安穩世間,來教化眾生。世間要如何才能安穩?要淨化人心,沒有彼此的爭端。所以「常欲安世間」,這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願賜我等記」,佛陀既然是這樣,我們現在已經發心,只要佛陀為我們授記,這樣我們就放心了,我就能起步入人群中,哪怕現在年老了,來生來世,絕對是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中去度眾生。就如一位貧困,飢餓的人,現在王賜食,我就開始,我就能安心用餐了,同樣的意思。「若蒙佛唱名授成佛之記」,這個時候,我自然就安心了。所以「爾乃快安樂,修大行趣佛果」。我現在心就很安,我放心起大步,入人群中行菩薩道,將來就能向佛的境界走。方向篤定了,所以我願意入人群中,走過了菩薩道,就是證佛果時。

經文簡釋: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世尊說法,安隱世間一切眾生,常欲安世間。況我等心懷悚慄,安有

所以「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世尊說法」,就是「安穩世間一切眾生」,何況我們大家現在心未安,悚慄。我們現在還未得佛授記,現在心還不安。所以要如何能安穩呢?佛陀的慈悲,要來安穩世間的眾生,我們這樣修行,所以,還未得到佛陀授記之前,還是不安,要等佛陀為我們授記。

經文簡釋:
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我等今聞妙法及授記,如饑逢美食。今請佛授記,如饑需教食。

所以,「願賜我等記,如飢須教食」。這時候我們大家已經聽法了,所聽的法都是很微妙,「我等今聞妙法及授記」,若能如此,佛法,我們聽進去了,我們也已經接受入心了,若能再得佛為我們授記,就如飢餓的人遇到非常豐盛的美食,請佛能夠趕快向我們說,為我們授記。所以「如饑須教食」。所以「爾時」這段上面所說是偈文,接著又另一段長行文。因為弟子,就是須菩提、迦旃延等,他們的心覺得:迦葉已經得授記,我們呢?他們的心聲重複一次,就如從饑國來,走遠路,現在很餓,現在就是需要趕緊有一頓豐盛的餐食。就如長期修行,修行到現在,已經體會到真理,佛陀的道理要透徹瞭解,知道不是僅獨善其身,還是要再兼利他人。所以菩薩道是必行的,我瞭解;但是要行菩薩道在人群中,我會受到芸芸眾生再染著嗎?會擔心不敢。只要佛陀為我們證明,走過菩薩道的那個境界的盡頭,就是成佛,只要佛陀這樣為我們證明,我們就已經安心了。這段偈文結束,再來就是長行文了。

經文:「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

很平等,迦葉尊者能成佛,要經過多久?「奉覲三百萬億諸佛」。現在須菩提也是一樣,未來也是要「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那由他」,那就是很多。前面的偈文的表達,我們已經體會到了,現在長行文再開始,就是要再告訴我們,過去是迦葉被授記,現在「是須菩提,於當來世」,「此授須菩提記中」,那就是「因記、果記」。現在是修因,未來的成果是什麼呢?須菩提他的故事,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了,因為他出生時,家裡就是都完全空了,出生的那時候,家裡的庫藏,寶物完全空了。尤其更不可思議的是,母親懷孕開始,對人間事物,忽然間開闊,對一切事物都不計較,看一切的事物,一切都是空寂。這是母親懷孕時,在母胎就是這樣,母親的表現,看一切事物就是不計較,一切的事物,無不都是合成。知空寂,有這樣的智慧,這是懷胎時,母親就開始有這樣的智慧。所以,他出生時,忽然間,家裡的寶物庫藏都空了,大家驚惶,所以父親請來相師,才知道這是吉祥,他入胎到出生,是一種很善的道理真相,所以取名叫做「善現」,須菩提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善現」。這表示他入胎到出家,這過去的故事,他的過去生與現在都已經說過了。

經文簡釋:「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
*「那由他」:即萬億。
*世俗數量中億兆京垓之垓,但內典數量中每一大數,均由前數自乘而得,如億億為兆,兆兆為京,京京為垓之類,垓即那由他。

這種「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這個「那由他」的意思就是「萬億」,這個「萬億」是很多數字,數字,常說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計,無法去計算,叫做「那由他」。「那由他」若以現在的數字來說,就是說那個數量中,「兆兆為京,京京為垓,十垓……」就是很多,無法去說,這就是非常多的東西。所以說來,億,在這內典數量中,就是說每一大數,均由前數累積乘上去。「億億為兆,兆兆為京,京京為垓」。這樣不斷去累積,這叫做「那由他」。這種「那由他」就是表示數字很多。大數字,就是在無量世,要表達的就是無量劫、無量世。這樣不斷生生世世入人群中,面對著無量數的眾生,我們去結善緣,去累積,累積很多的因,結很多的緣,是要無量數,無法去計量。

像這樣,又是時間要很長,在這種無量數、無量計,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計數,這麼多的量,還要時間用很長。很長的時間,三百萬億佛出現人間。三百萬億佛出現人間,到底要多久的時間?這就是要說我們修行者的忍,要有大忍耐心。大忍耐,我們都說忍耐、忍耐,就要有忍心,要有耐心。不怕時間長,總是不必去計量,做就對了。「你做多久了?」「哎呀,不必想做多久,反正做就對了。」「你付出多少呢?」「不要計量,做就對了。」「為什麼你要這樣付出呢?」「因為眾生苦難偏多。」「苦難人這麼多,你怎麼救得完呢?」「不要去計量,做就對了。我能做多少,我就做多少,都不用去計量,不論他多少做不完,總是在我的力量之內,在我的時間之內,我有多少時間,我就做多少事。」就如我們的很多環保菩薩,我們的大愛台記者如果去看環保菩薩,「阿公,阿嬤,您做這麼多,您做幾年了?」「我可能,師父說要做環保,我就開始做了。」「這樣二十多年了,阿公,您年紀這麼大了,您還要繼續做下去嗎?」「只要我的生命還在,一口氣還在,我就做到最後那一口氣不能做為止。」看,這就是多少的環保菩薩,年紀這麼大了,他就是這樣說:「看我活多久,做到最後一口氣為止。」

雖然眾生偏多,苦難的眾生這麼多,我們是要救到什麼時候,世間的苦才能盡呢?總是付出,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有多少時間,我們就做多久。所以我們修菩薩道,就是要「六度」。「六度」的忍辱,是忍耐。要有忍,長時間的忍的耐心。要成佛,就要用這麼長的時間,「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這種「億億為兆,兆兆為京,京京為垓」,這種數字,我們很少看到,就是已經無法計算,不可計量。這就是我們要用心。

修行,不論是不是成佛,認為該做的,我們應該做,我們這念心已經啟發了,善心,善念。常常聽到說:「救人的感覺很好。」看,捐骨髓的人,捐了以後,若來到精舍,他的表達就說:「救人,付出的感覺很好。」雖然身體的骨髓,從腸骨,用那麼粗的針插進去,需要全身麻醉,抽了之後會痛,卻只是短暫的痛(以上為早期捐髓方式,現多採用週邊血),能救一個人,這樣的事,短暫的痛過後,能夠救人的感覺很好。這就是法既然入我們的心,善的種子在我們的心地發芽,我們這棵菩提樹要好好照顧好。人間,能做就是福,所以我們要不斷造福人群,培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好好地思惟修。我們要思惟,專心定力,智慧,自然最終那就是佛的果位。所以我們不用計較什麼時候,總是把握現在,恆持剎那,做就對了。我們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

【補充資料】《翻譯名義集》:或云阿庾多,或云術那,或那術,此云萬億。
《法華經教釋》:那由他、即世俗數量中億兆京垓之垓──但內典數量中,每一大數,均由前數自乘而得,如億億為兆,兆兆為京,京京為垓之類──垓即那由他也。

編按:中國古代大數有多種進位說法。
古代以十兆為經,十經為垓。見太平御覽卷七五‧工藝部‧數。
孫子算經‧卷上:「凡大數之法: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兆曰京。」摘自《教育部國語辭典》故二種說法均可。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5/29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